考点37小说阅读第一课-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_第1页
考点37小说阅读第一课-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_第2页
考点37小说阅读第一课-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_第3页
考点37小说阅读第一课-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_第4页
考点37小说阅读第一课-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37小说阅读第一课全国卷对小说的考查选择题,一般为四选一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分析、故事情节作用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表现手法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语言风格赏析等;简答题,人物形象分析是历年必考题,其次是某种物象在文中的作用分析,其他还有细节作用、线索作用的分析等;探究题,主要是探究结构技巧,某个情节的作用,还有探究人物形象。当我们的小说复习还在传统的三要素里打转转的时候,高考已悄悄为我们开辟了小说学习的新视野——叙事。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体裁,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线索变化、安排技巧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更应该在复习中得到重视。如果说先前的学习还处于零碎状态,那么现在有必要系统地思考与研究小说的叙事艺术及其答题之道了。一、小说阅读常识:(一)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包括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两种;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如《祝福》)还有序幕和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种,主要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社会背景、地方风俗、社会关系。(二)六要素小说作为写人叙事类文章,具备一般记叙文应有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二、小说阅读题答题技巧(一)人物1.小说中,对形象特点的分析和对性格特点的分析有什么不同?答:形象特点不等于性格特点,形象特点=性格特点+身份地位+外在形象。如果分析性格特点,不需要写出人物的身份;如果分析形象特点,则必须结合其语言动作、穿戴打扮等,写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如农民、科学家、士兵、商人等。如果只要求概括,那就只概括要点,不必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分点列出。类型具体作用主要人物人物本身:思考人物的典型性,对其他人物的正衬或反衬作用。主题方面:思考人物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寄托的感情、给人的启示等。情节结构:若是线索人物、则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正衬和反村两种,要指明是怎样衬托的。主题方面:次要人物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主题。情节结构:或是线索人物,起贯串全文的作用;或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达效果:如果从次要人物的视角叙事,那么次要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使表达更为真实亲切等。3.请写出人物类考查的答题模式。答:XXX是小说的主要(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有,①烘托(衬托)XXX人物+具体分析:②突出(丰富)作品的主题+具体分析;③是小说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具体分析;④是故事的见证者,使表达更为真实亲切+具体分析。XX在文中暗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时代特色),突出了人物……的特点,表达了……的主题,同时具有线索作用,串联起小说的情节、使结构更为严谨。(二)情节1.概括小说的情节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进行,其中必须注意抓准题干要求中涉及的对象。2.小说中,一般情节有什么作用?请分点列出答题术语。答:①从情节本身的作用考虑。一般来说,小说的情节前后大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具体作用有:a.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b.照应前文或标题;c.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情节;d.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产生波澜,出人意料;e.是小说的线索,贯串全文。②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小说的情节呈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历程,要考虑这一情节对人物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答题术语:刻画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塑造了……的人物形象。③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考虑。要考虑这一情节是否描写了自然环境或暗示了社会环境。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④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考虑。要思考作者通过一定的情节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何意义,又是如何解决的,从而明确情节在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答题术语:揭示(暗示、突出、深化)了……的主题。⑤从情节给读者的感受角度考虑。小说的情节安排要考虑读者的审美感受,因此小说的情节往往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小说中,特殊情节有什么作用?请分点列出答题术语。(1)开头类型作用1一般开头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③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2设疑(悬念)式开头①设置悬念,引出下文;②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3写景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结尾类型作用1出人意料的结尾①结构安排上,使平淡的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让人觉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③从表达主题看,它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表现人物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表达效果上,令人伤感,引人思考。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①主题上,喜剧性的结局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②表达效果上,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③读者的情感体验上,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愉悦之感。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无穷的回味余地。探究小说情节结构是否合理,主要从哪四个方面入手?请分点列出。答:从情节本身看:结合文本具体情节,说说此情节是否对前后情节有铺垫、照应、对比等方面的作用。从表现人物看:分析这一情节是否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情感、命运),是否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真实等。从表现主题看:说说这一情节表达了什么思想或情感是否突出了小说主题(或主题的某一方面)。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看:分析这一情节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对读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三)环境1.概括自然环境的特点应注意哪两个方面?请分点列出。答: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要学会从景物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注意文中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尤其关注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2.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应注意哪四个方面?请分点列出。答:从“时”的角度。“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从“地”的角度。“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从“人”的角度。“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紧张的还是冷漠的等等。从“事”的角度。“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寻找并分析概括。3.小说中的环境有什么作用?请分点列出。类型答题角度具体作用自然环境对环境本身点明时间、季节,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交代什么背景,渲染什么气氛。奠定什么感情基调。对情节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发展。对人物突出人物怎样的处境,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揭示人物怎样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怎样的命运。对主题表现怎样的主题。深化怎样的主题。社会环境对环境本身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对人物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影响、决定人物什么性格。对主题揭示怎样的社会本质特征或主题。4.请写出环境类考查题的答题模式。答:自然环境:①……具体描写了……的景色,营造了……的气氛,莫定了……的抒情基调;②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为……的情节做铺垫);④表达(深化)了……的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突出、烘托、交代)了……,为……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四)主题1.探求小说的主题主要从那四个方面入手?请分点列出。答: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有些小说的题目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概括,或是一语双关,或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把握小说的主题。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把握小说主题的目的。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入手把握小说的主题。作品独特而精巧的构思,与主题有着必然的关联。通过分析作品的构思手法,诸如线索的安排、悬念的设置、伏笔照应等,可以推断出作品的主题。2.请写出小说主题类考查题的答题模式。答:小说通过叙述……的情节(或对……的描写),揭露(或批判、讽刺)了……的现象(或赞扬了……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等)。(五)语言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主要从哪三个层面入手?请分点列出,答: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表层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最后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2.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主要从哪六个方面入手?请分点列出。答:①词语运用:经过千锤百炼的词语,其艺术效果是凝练、细腻、形象、逼真的,尤其是动词、形容词、关联词、副词、叠词用得好、能形象地表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也能很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②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与散句的运用等。③修辞方面:分析作品运用的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等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④语言特色:从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考虑,如果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还要注意考虑与其身份地位、文化程度、性格心理相符。还可以根据小说题材来分析语言特色,如乡村题材(包括人物语言),常常通俗朴实,具有地方特色;城市小市民题材,常常细腻委婉,寓意深刻。⑤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华丽、豪放、婉约、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⑥语体色彩: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等。3.请写出语言表达艺术类考查题的答题模式。答:①指出语言特色(修辞手法优先,表现手法次之,表达方式再次,语言表达最后);②对这种特色进行阐释;③指出其表达效果(如表达了什么内容,塑造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什么主题,产生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六)标题1.探究标题的意蕴主要从哪两个角度入手?请分点列出。答: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意思,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深层含义:即其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往往要联系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具体分析。如果标题运用了表达技巧,如比喻、双关、反语、引用等,应明确点出。2.探究标题的作用主要从哪六个角度入手?请分点列出。答题角度具体作用1从主旨看标题是不是有双关、象征、暗讽、对比等作用,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2从结构看通读全文,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标题具有统领全文、贯串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3从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展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4从环境看标题是否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5从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看标题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6从读者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七)表现手法1.小说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六类?请分类写出。表现手法具体类型1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2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3描写手法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4表现手法白描、象征、对比、衬托、讽刺、渲染、黑色幽默。5常用结构手法线索、悬念、意外、伏笔与照应、铺垫、抑扬、延宕、留白。6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重视)、设问、反问、双关、反语、引用、对比、映衬(衬托)、顶真(顶针、联珠)、移用(移就)、通感(移觉)、婉曲(委婉)、回环(回文)、呼告、互文、仿词、飞白、层递、析字。请写出叙述人称的作用。叙述人称作用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3.请分点写出叙述方式的作用。叙述方式作用1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用: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2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写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进行叙述。作用: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也可与上下文形成对比或照应。4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进行一些补充交代。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5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又叫分叙。作用:条理清晰,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4.请写出以下描写手法的作用。描写手法作用1细节描写:包括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表现地方特色等。2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身份和境遇,显示人物的性格变化等。3语言描写:包括对话、独白等。表现人物的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他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的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4侧面描写:包括借助次要人物衬托、借助事物形象(物象)表现、借助环境烘托等。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5.请写出以下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表现手法作用1白描:就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加渲染与烘托的写作手法。突出景物或人物特点,简洁传神。2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人物或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表现手法。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质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①使抽象的事物和情感具体化、形象化;②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思想感情,增添文章的艺术魅力。3对比:将相反的事物或事物相反的方面进行比较。①凸显一方,突出其鲜明特征,凸显主旨;②表达作者的好恶袭贬;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4衬托:用次要人物(事物)作暗村来突出主要人物(事物)有正衬、反衬两类。①从侧面突出人物(事物)特征,表现主旨;②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启发读者联想、想象。5渲染:在高潮或主体出现前,对环境、场面、事件、人物等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①营造气氛,进行铺垫,奠定感情基调,预示结局;②增强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感染力。6.请写出以下常用结构手法的作用。结构手法作用1线索:是贯串文章始终、起组织材料作用的人物、事物或感情。一般来说,内容简单、事件单一的短篇文学作品,大都只有一条线索,称为单线;内容丰富、事件复杂的长篇文学作品,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称为复线。复线按作用不同,可以分为:主线和副线;明线和暗线;双主线,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①单线。一线串珠,将零散的材料组成有机的整体,条理井然,结构严谨;显示思路,突出主旨。②明暗线交织。或隐或显,若断若续,显隐结合,摇曳多姿;丰富小说的内容,突出人物,表达主旨。③主副偕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悬念:俗称“卖关子”,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迷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的一种艺术手法。①巧布疑云,引人注意,突出有关内容;②增加行文之美,增强吸引力和表现力。3伏笔与照应:伏笔,是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如对文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故事情节先作一个提示或露一点消息;照应,又叫呼应,是指在适当的地方让前面埋下的伏笔显现其作用,或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或对前文简单的暗示予以详细描写。作用:①使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②使结构紧凑严密,浑然天成,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③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思考、回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4铺垫: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①制造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情节发展更合理;③使结构更严谨;④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5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6意外:又称“欧·亨利笔法”,指在结尾时情节突然逆转,出人意料。打破常规,异峰突起,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高潮迭现,波澜再兴,耐人寻味,令人叫绝。7留白:指省路某些故事情节或省略某些表现性格特点的事实,抑或省略某位重要人物的形象描写。增加作品的艺术容量,突破叙事时空界限,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拉向无限深远的空间。7.请写出以下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作用1比喻一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人们接受;三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便于人们理解。2拟人一是使表达形象生动。二是可以表现人们的想象力、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并创造某种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3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加强联想,以创造意境。4排比内容集中,增强语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5反复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强化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韵律美的作用。6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7借代以简代繁,与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8.请写出某一表现手法作用的答题角度。答题角度1人物2情节3环境4主题自我诊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生日杨帮立树叶稀疏,冠顶上还剩下最后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小灯笼似的照亮着院落,闪着吉祥的光。院后的野菊绽放了。菊花开,露水轻,老太太一大早去屋后捋野菊了。儿女们要用这些野菊装枕头,今个,孩子们会回来的。此时的菊花很能满足她,似乎她一边采着一边开着,连着手采,这不会让她分神,她和花一起在时光里静悄悄的。临近中午,隔着院墙,她还是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脚步声,一会儿听到挂在老柿子树上的提桶,入井打水的响动。她返回院子,院子里空荡荡的。提水洗洗脸,她想清醒清醒疑神疑鬼的脑子。她取下提桶,掀开井盖——揉揉眼,是不是眼看花了——井里一条蛇,昂头张嘴吐着芯子。井,盖得严丝合缝,哪来的蛇?再看,还有,再看,又无,再看,还有。哎——老太太长叹一口气,你咋一回来家就不小心掉进井里去了呢?老太太来到屋檐下,那里有一根长竹竿,她要把蛇捞上来。拿起竹竿,老太太又想起来这么光的竹竿怎么能捞起一条比竹竿还光溜的蛇呢。她找来破布条子和几根木棍,在老木凳上坐下来,她要在竿梢绑上她能用得上的东西——这些对付生活的小聪明,都是和她生活半个多世纪的老头子教她的。小时候她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傻姑娘。竹竿在她手指间长出枝枝杈杈,她满意地笑着,向井上看了一眼。看了一眼,老太太僵那儿了:井的上方老柿子树上吊着一条蛇,张着嘴吐着芯子。两条蛇?老太太疑惑着。不会是两条蛇。停一会儿,老太太坚定了她的想法:水里的蛇是树上蛇的影子。树上攀着层层蜘蛛网,蛇爬到网里,缠裹严实了,被一缕秋阳照的明晃晃的一绺蛛丝倒挂在树上,在清爽的秋风里荡着秋千。还没摔怕。老太太自言自语地说:那年爬树摘柿子,不让你上,你偏逞能,掉下来摔断了腿,遭得不是罪?你忘了?一辈子玩性大,假逞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回来就还去上树摘柿子,不就还剩一个了吗,你看得真是清。不能直接把你勾下来,掉井里咋办呢?掉进井里不好捞啊,水也凉啊,激感冒了咋办。再说,掉水里总是不吉利的事。老太太盖上了井盖,是一口反扣的破铁锅。老太太摸到竹竿,又想起一件事,锅铁多硬啊,万一再摔伤了咋办?老太太到屋里,抱出一床她和老头子盖了许多年的被子来,软乎乎在井口上扯平铺好,这才拿起竹竿,颤颤巍巍小小心心地向那绺蛛丝勾去。那蛇,扭动着细长的身子,在她眼里,在院里,在空中,玩起杂技来。蛇一动,蛛丝偏向了一边,老太太一下子还没勾着。别动,别动,别动……老太太接二连三地对着蛇喊:再动,我不救你下来了,一辈子就是不听话。那蛇,的确不听她的话,她还没再举起竹竿,它在空中闹腾得更欢了。好,不听话,不就是年轻时练过几年杂耍吗?天天在我面前显摆,一直把我哄到白露河岔子野地秋草里……老太太脸有些发烫,也许是中午的阳光发威了。好,我今个好好让你显摆。老太太从厨房里拿出一个豁了边的钢精盆,坐在旧木凳子上紧一声慢一声地敲着,蛇就很舞弄一阵子,终于吊直了身子,只剩下嘴一张一合了。认输了吧,不逞强了吧。老太太再举起竹竿,说,我也是糊涂了,蛛丝悬在一根枯树枝上,一勾不就断了吗?啪的一声,蛇往下落。滴、滴、滴,门外响起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谁回来了?老太太也不知道怎么丢下的竿,脚移得那么的快,瞬间站在了院门外。菊花枕头做好没?妈,饭熟没,饿死了。是老四,这家伙从小就咋咋呼呼的,一脚跨进院门里。倒是这外地的儿媳妇柔和,拉着一个剃着茶壶盖的小男孩说:快喊奶奶。茶壶盖眼里散发着怯怯的陌生的光,不肯开口。不喊奶奶,我就不让你进门。老太太沉下脸来,后退一步张开双臂把住了门口。像是在逗孩子玩,又像是跟孩子较真。妈,快让开,被子上怎么盘着一条花练子蛇,能咬死人,幸亏我今天顺路回来了。老四大嚷着从院里冲了出来,竹竿枝枝杈杈上挂着那条蛇——头被砸得稀巴烂的,身上还在抽搐,尾巴还在颤抖着。老太太跟随着蛇的尾巴浑身颤抖起来,目光渐渐呆滞:你爹属蛇,你爹记得我今天过生日,变成蛇回来看看我,你,你,你把你爹……没有风,那枚火红的柿子,正垂落在灿烂的秋阳里。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生日”为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突出了生日这天老太太前后心理的反差,强化了作品的主题。B.“别动,别动,别动……”这一处语言描写,表现了老太太对于小动物的怜爱,刻画了她善良、慈爱的个性。C.“脚移得那么的快,瞬间站在了院门外”这一处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老太太急于见到儿孙的迫切心理。D.小说首尾都写到熟透的火红的柿子,既前后呼应使结构圆合,也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答案B解析“表现了老太太对于小动物的怜爱,刻画了她善良、慈爱的个性”分析不当,结合语境看,这一处语言描写透露出暮年孀居中的老太太对老伴的怀念之情。2.蛇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标示线索,展开情节:小说以“蛇”为线索,叙写了老太太遇蛇、救蛇、忆蛇,老四打蛇等场景,虚实结合,层次明晰。②揭示心理,刻画人物:小说叙写老太太救蛇的言行举止与心理活动,表现了暮年孀居中的她对老伴的怀念,以及晚年生活的孤独寂寞。③丰富意蕴,揭示主旨:把蛇幻化为过世的老伴,营造了奇幻的意境,有利于突出主旨,呼吁人们关怀留守独居老人。3.小说中幻觉与现实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更贴近老太太孤寂的心灵,使心理刻画更深入,人物形象更丰满。②将老太太与老伴的真挚感情、与儿孙的隔阂等巧妙安置其中,使情节集中紧凑,发人深省。今昔穿插,亦真亦幻,虚实相生,平中见奇,避免平铺直叙,使行文富于变化。二、(2019·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呼兰河传(节选)萧红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要吃一片吗?”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4.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解析对叙述特征的分析,可以从叙述顺序、叙述人称(视角)、情感和叙述的关系、表达技巧、结构安排(比如铺垫等)对叙述效果的加强、语言特色(明白晓畅、朴实客观等)对叙述效果的突出、叙述本身(比如侧重的内容等)等方面思考。本文用孩子的视角,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按照季节交替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详尽、细致地描绘了多种场景,细节描绘生动、细腻,这些都是其叙述特征。精准突破1.单独提问(1)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eq\o(简,\s\do4(△))eq\o(要,\s\do4(△))eq\o(说,\s\do4(△))eq\o(明,\s\do4(△))。(2)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样的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eq\o(简,\s\do4(△))eq\o(要,\s\do4(△))eq\o(分,\s\do4(△))eq\o(析,\s\do4(△))。(3)作品以对话形式叙述渡夫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eq\o(简,\s\do4(△))eq\o(要,\s\do4(△))eq\o(分,\s\do4(△))eq\o(析,\s\do4(△))。(4)小说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叙述,有什么好处?请eq\o(简,\s\do4(△))eq\o(要,\s\do4(△))eq\o(分,\s\do4(△))eq\o(析,\s\do4(△))。题型标志:均有关于叙事特点方面的专业术语。2.综合提问(1)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eq\o(简,\s\do4(△))eq\o(要,\s\do4(△))eq\o(说,\s\do4(△))eq\o(明,\s\do4(△))。(2)作品是如何叙述……的故事的?请结合文本eq\o(分,\s\do4(△))eq\o(析,\s\do4(△))。(3)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eq\o(赏,\s\do4(△))eq\o(析,\s\do4(△))。(4)“我”(或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eq\o(说,\s\do4(△))eq\o(明,\s\do4(△))。(5)请eq\o(简,\s\do4(△))eq\o(要,\s\do4(△))eq\o(分,\s\do4(△))eq\o(析,\s\do4(△))结尾的表达效果。题型标志:题干有“叙述”“构思”“布局”“结尾”等字样。无论是单独设题还是综合设题,题干均要求分析叙事特点及其艺术效果。有关叙事方面的试题,需要整体性、全局性阅读,辅以标志性跳读。1.整体阅读,事件排序就是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事件提取出来并排序,这是做叙事题最需要的阅读基本功。有了这个基础,有关叙事方面的特点基本上就清楚了。2.圈点标志,快速跳读要想真正掌握小说叙事方面的特点,还需要快速跳读,去圈点勾画相关标志词。如圈点人称(尤其是“我”),可以发现叙述人称与视角;圈点时间、地点词语,可以发现叙事顺序及叙述时间和空间特点;圈点心理活动词语及对话语言,可以发现叙述安排上的特色;等等。答题总公式:叙事特点=准确判断叙事技巧+具体分析叙事效果1.准确判断有的题干已给出叙事特点,只要求分析艺术效果即可。对于没有给出叙事特点的题目,需要借助整体阅读和知识储备,多方思考。一般判断角度依次是:叙事顺序、叙事人称、叙事视角、叙事技巧(主要是线索)。其中最难判断的是叙事结构安排方面的特点,它会因文而异。如《赵一曼女士》是历史与现实交织。还有的是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有的以对话或心理活动为主体,有的叙事节奏缓慢或明快。在叙事结构方面,有的是线性结构或圆形结构,有的是写实结构或象征结构等。这方面的判断还是主要依据对文本的阅读与思考,在多角度判断时应有意识地关注小说特有的叙事特色。2.具体分析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结合文本对叙事特点(或手法)的内容具体分析,二是明确这种特点(或手法)的具体效果,重在后者。分析具体效果,一要结合每一种具体叙事特点(或手法)的自身效果。如使用第一人称,增加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全知视角依时间顺序,结构清晰却呆板,抑制读者想象,有限视角真实可信,加强表现主题、人物的力度,推动情节的发展,但宏大难、叙事难等。二要结合文本具体展开。展开的角度有:(1)人物塑造:①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接地气。②使人物形象更饱满立体。③使人物形象特征更鲜明生动。④有助于烘托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感情。(2)情节结构:①推动情节发展。②使情节更丰富完整。③串联情节,使情节发展更加连贯,使行文更紧凑集中。④使故事发展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⑤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层层铺垫,层层推进;照应开头、标题。(3)艺术效果(读者感受):①设置悬念,营造神秘氛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③使故事真实可信,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让读者感同身受。④富有趣味,富有诗意美,富有艺术张力,让读者回味无穷。(4)主旨:有助于凸显、深化、丰富小说主题。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灯王鲁彦我愤怒地躺在母亲的怀中。母亲紧紧地搂着我,呜咽地哭泣着,她的泪纷纷地落在我的颈上。我只是愤怒地躺着。“你不生我不好吗,母亲?”我怨忿地问。母亲没有回答,母亲的脸色极其苍白。我愤怒地伸出右手,竭力地撕我胸上的衣服。“为了母亲,孩子……”母亲按住我的手,呜咽地说。“咳咳……”我哭了。风凄凄地摇荡着窗外的枇杷树,雨潇潇地滴在我心上。母亲的脸色是那样的苍白。我悲苦地挽住了她的颈,她的颈如柴一般的消瘦。“让我死了罢。母亲……”我哭着说,紧紧地挽着她的颈。“不能,不能,孩子,我的孩子……”她的泪纷纷地落在我的脸上。灯光暗淡地照着她的头发,她的头发如丝一般的乱,如霜一般的白。静寂,静寂,世界上除了我和母亲外,没有一个人影,除了风和雨的哭声外,没有半点响声。“罢了,罢了,母亲。我还你这颗心,我还你这颗心!你生我时不该给我这颗心,这在世界上没有用处!”说着,我用两手竭力地撕我胸上的衣服,怨忿而且悲伤。“啊,孩子!”……母亲号啕地哭了。她紧紧地按住了我的手,我竭力地挣扎着。风凄凄地摇荡着窗外的枇把树,雨潇潇地滴在我的心上。灯光暗淡地照着母亲的头发,母亲的头发如丝一般的乱,如霜一般的白,母亲的泪如潮一般地流着。我抱住她的消瘦的颈,也号啕地大哭了。有一滴泪,从母亲的眼中落了下来,滴在我的眼上,和我的泪融合在一处,渐渐地汇成了一道河。我溯着河流走去,进了母亲的眼帘,一直到了母亲的心坎上。在那里,我看见母亲的心萎枯了。“母亲,为了你的孩子,你将你自己的心萎枯了。然而你分给你孩子的那颗心,在世界上只是受人家的咒诅,不曾受人家的祝福,只能增加你孩子的悲哀,不能增加你孩子的欢乐。现在,取出来还了你罢。母亲!”我哭着说,跪倒在母亲的心旁,解开胸衣,用指甲划开胸皮,我伸手进去从自己的腔中挖出一颗鲜血淋淋的心,放在母亲的心上。母亲的心和我的心合成一个,热血沸腾了。我急忙合上自己的胸皮,扣上了胸衣,忽忽地离开了母亲的心,出了母亲的眼帘,由原路回到了母亲的膝上。母亲不知道。“母亲,我不再灰心了,我愿意做‘人’了。”我拭着眼泪对母亲说。母亲微笑了。母亲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乐,母亲的眼前露出了无限的希望。只有灯,只有站在壁上的灯,它知道我在母亲心中所做的什么,不忍见那微笑,渐渐地惨淡了下去……一九二四年作(选自王鲁彦处女集《柚子》)本文的叙述颇具特色,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从“我”的角度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使用“我”与母亲的对话形式,使叙事更为集中;③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使行文条理清晰;④叙述中回环复沓,突出“我”内心的悲苦;⑤采用具有魔幻色彩的超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答对三点即可)“叙述者”七问,问出别样的理解近几年,无论是高考还是平时大市模考,在小说叙事方面都格外关注小说的“叙述者”,可以说是个热点。小说的“叙述者”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谁在叙述故事(叙述人称),二是“他”站在什么角度叙述故事(叙述视角)。如果能就此展开思考、追问,那么我们对小说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这对“叙述者”展开的连续“七问”就是:①借谁的口在讲述这个故事?②通过哪个人物的眼光在观察作品中的人和事?③他与小说世界的关系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④他处在情节发展的中心还是边缘?⑤他给整篇小说带来什么样的情调和气氛?⑥这个讲述者与观察者在故事进程中是否发生过变化?⑦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或几个视点切入?突破客观题小说阅读客观题涉及多个角度,既要考虑小说的情节、主题思想,也要考虑人物形象,还要考虑小说的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小说阅读的客观题信息含量大,包含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Zeq\o(\s\up7(知识建构),\s\do5(hishijiangou))一、洞悉玄机1.由题干“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或正确的)”可见,本题命题着眼于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其中:“内容”包含:(1)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的概括分析(人物);(2)故事的情节概括及作用分析(情节);(3)环境特点及环境作用分析(环境);(4)小说主题概括和分析等(主题)。“艺术特色”包含:(1)刻画人物的手法;(2)展开情节的手法;(3)环境描写的手法;(4)语言风格的赏析。2.选项书写的格式是“引用+分析”或“引用+判断”,错误点常常在“分析”或“判断”。3.ABCDE选项顺序和文章123……段落顺序大致对应,且以“分”—“总”顺序编写题目选项。二、四个比对对比故事情节一是看选项复述的小说情节、细节,与原文相比,有无“添枝加叶”(复述情节的过程中,故意添加小说情节里没有的内容)、“张冠李戴”(复述情节的过程中,把这个人物的想法、说法等,转嫁给另一个人物)、“强加因果”(分析情节、人物时,强加因果关系,或对原因、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等。二是看选项分析的小说情节、细节的作用,与原文相比,有无“偏离创作意图”。对比人物个性看选项概括的小说人物个性,与原文相比,有无“曲解人格”(概括人物性格时,或歪曲,或贬低,或拔高)等。对比思想意蕴看选项分析的小说主旨、情节内涵、人物语言行为等,与原文相比,有无偏离作者的思想情感、歪曲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对比艺术手法看选项分析的小说艺术特色,有无“手法误判”(错误地界定小说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方法)、“效果误解”(对小说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方法追求的效果进行错误解读)等。Jeq\o(\s\up7(解题流程),\s\do5(ietiliucheng))(经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有声电影老舍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还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有删改)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Seq\o(\s\up7(深度分析),\s\do5(hendufenxi))思考角度文本对应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1.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2.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3.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4.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1.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2.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的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分析:小说没有写市民的“思想意识变化过程”,结尾的“赞叹不已”是随意的附和,不是对有声电影的真正认知。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1.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2.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Zeq\o(\s\up7(组织答案),\s\do5(uzhidaan))CDeq\o(\s\up7(读文技巧),\s\do5(uwenjiqiao))一、线性简图提要钩玄,连点成线。在阅读的时候,逐段提取小说的主要内容,用线性流程的方式串联起来。如:标题——段意1——段意2——(……)——末段——中心。需要说明的是:(1)逐段为主,跨段为辅;(2)不求标准,只求方便理解;(3)后期可据需调整、补充;(4)有时可能考虑背景;(5)中心(容易的、明显的,先写出;隐藏的、难度大的,据后面问题需要再补);(6)竖式、横式,凭个人习惯。线性,能更直观、醒目地凸显内容前后关联,方便阅读与解题。概要过程中,标记文中情感或观点倾向明显的词句,甚至可以只用一些简写词语。线性简图实际就是梳理概括情节。情节是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环境都以情节为依托,靠情节来串联,所以用线性简图来浓缩、把握情节是阅读小说的基础、起点。因情节关联的内容较多,牵涉的范围较广,往往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重点。当然也该成为我们备考的重点。二、问题定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定位,确定所提问题在文章与线性简图中的位置,明确分析的起点。二是知识定位,确定考查的是什么知识(也就是考点),适当展开回忆,借理论知识来指导思维与答题的方向。一旦明确了考点,怎么答题,一般有几个要点等立刻会清晰起来,组织答案时只是把理论具体化。三、瞻前顾后就是立足问题的位置,在线性简图上由近到远,或者由前往后,联系标题、不同的段落、中心,来参照,来细化,来助解。每联系一次,参照的语境、对象变化一次,可能就是一个答案的要点,一个得分点!如果说语境方面的“前”“后”是文本空间的话,那么,还要协调好时间上的三个“前后”——要关注“三人”:命题者、作者、阅卷者。1.关注命题者——审清指令(1)问题的题干:答题角度、范围等。(2)分值的提示(分值与要点个数有一定的关系)。2.关注作者——读懂文章在指令的指示下,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文章。理材料,寻文脉,品语言,辨技法,明含意等。3.关注阅卷者——精准作答(1)条理意识,采点答题。(2)精准意识,挖深吃透(依问作答,原文优先)。(3)专业意识,术语、模式。(4)规范意识,书写工整。Deq\o(\s\up7(读文示范),\s\do5(uwenshifan))真题文本有效信息(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赵一曼女士阿成①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②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③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④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一、线性简图通过勾画重要语句,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赵一曼形象(①~②)——赵一曼被捕(③~⑧)——疗伤、逃走及最后牺牲(⑨~eq\o(○,\s\up1(28)))——赵一曼被枪杀前的遗书(eq\o(○,\s\up1(29))~eq\o(○,\s\up1(31)))⑤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⑥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⑦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⑧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⑨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⑩《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⑪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⑫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⑬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⑭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⑮赵一曼女士遺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⑯董警士更加忸怩了。⑰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⑱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⑲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⑳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eq\o(○,\s\up1(21))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eq\o(○,\s\up1(22))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eq\o(○,\s\up1(23))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eq\o(○,\s\up1(24))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eq\o(○,\s\up1(25))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eq\o(○,\s\up1(26))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eq\o(○,\s\up1(27))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eq\o(○,\s\up1(28))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eq\o(○,\s\up1(29))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eq\o(○,\s\up1(30))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eq\o(○,\s\up1(31))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有删改)二、问题定位定向阅读,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要在线性简图的指引下确定文字区间,进行文字检索或提取。1.(1)A项,信息区间在第①~eq\o(○,\s\up1(28))段,提取关键词“成熟”“气质”“冷峻”“风度”。(2)B项,信息区间在第⑧段,提取关键词“权力”“重要干部”“严厉审讯”“澄清”。(3)C项,信息区间在第eq\o(○,\s\up1(30))段,提取关键词“赵一曼?”“赵一曼。”。(4)D项,信息区间在⑪~eq\o(○,\s\up1(28))段,提取关键词“似乎可以争取”“试一试”“遗憾地笑了”“小说体”“攻心术”“淡淡地笑了”。2.先信息定位,回忆相关理论知识。小说第③~eq\o(○,\s\up1(28))段集中写到“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提取关键词“清晰回忆”“丁香花”“始终没有得到”“遗书”“反满抗日”。然后瞻前顾后去理解,结合赵一曼的言行举止去分析概括。3.结合线性简图发现,相关文字区间在全文。明确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①~eq\o(○,\s\up1(29))凸现明显。本题的分析,要结合线性简图,在人物、情节、主题方面寻找。三、使用原则依据线性简图检索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比较机械,遵循线性简图的流程顺序,从前到后,逐一检索,寻找相似、相关的信息;另一种比较灵活,从近到远——可以是语句信息空间位置上的远近,也可以是意义联系上的远近;打乱了线性简图的流程。建议从第一种方式练起,这样不容易遗漏答案的要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和D(鉴赏评价)。【解析】A项,是对小说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诠释,与小说内容契合;B项“也暗示他已经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错,是小说中大野泰治在给上司的报告中,陈述的一种假设:如果赵一曼女士投降,产生的影响,“暗示”一说无中生有;C项是对小说收束段相关情节作用的诠释,言浅意深,纸短情长,与小说内容吻合;D项,是对小说环境中典型场景作用的阐释,有利于表现小说特有的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分析正确。2.小说中说赵一曼“身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意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而又不忘大意,理智沉稳。【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解析】题干给出了概括的两个角度:“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解答此题,要首先从文中找出哪些地方体现着这两个性格特征,然后分点分析即可。如“拔俗”的文人气质,她对丁香的喜爱,她用温情和诗意的语言文字感化护士韩勇义和董警士,使他们了解民族大义,投身到抗日运动之中。“职业军人的冷峻”,如她在敌人的严刑之下毫不屈服,面对死神“淡淡地笑了”,表现了他的凛然大义和从容淡定;在对儿子的教导上,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既能表现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解析】题干已经明确了“历史和现实交织穿插”这一手法,因此,答题时首先要思考从“历史”的角度写的好处:真实、客观,能让人们理解英雄、敬仰英雄。从现实角度看历史,能让当今的人们铭记历史,凸显小说的现实意义。两者的交织穿插,利于灵活叙事,相互印证,体现艺术的真实。(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谎言相裕亭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此村,名曰犯庄。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其实不然。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遇他们交出“凶犯”。否则,将统统杀死。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如坐针毡!她从那户人家的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盐河边的女人,哭亡夫时,都是那样称其“死鬼”。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去做帮手了。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刷,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不过,地方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为了一村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形象地描绘了盐河自然古朴的风景,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介绍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增强了小说的审美色彩。B.“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这一语言描写表达了女人们对陈铁匠父子连累到他们一家的愤懑和不满,体现了作者对这些女人们的同情。C.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这一细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的一场惨剧,揭示了侵略者阴险、卑劣的心理。D.小说综合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很好地突出了人物形象,彰显了文章主题。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