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8:事实论证:一材多用 重在分析-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写作突破_第1页
学案8:事实论证:一材多用 重在分析-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写作突破_第2页
学案8:事实论证:一材多用 重在分析-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写作突破_第3页
学案8:事实论证:一材多用 重在分析-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写作突破_第4页
学案8:事实论证:一材多用 重在分析-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写作突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8:一材多用重在分析——议论文如何运用事实论证(一)议论文论据运用策略一、概括情节,追求简洁在针对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题“山羊过独木桥”的练笔中,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创新合作何尝不是一个化干戈为玉帛互利共赢的方式。很多年前,冰淇淋还没有圆筒状的,都是装在盒子里出售,而在一届世博会上,天气非常炎热,冰淇淋的需求巨大,但盒子很快就用完了。那时候,在一旁卖薄饼的却生意惨淡。后来两者互相合作,创新地将冰淇淋放在薄饼上出售。这样的冰淇淋一出现,便收获了无数青睐。这段话第一句是观点,剩余部分是论据,用来论证竞争中合作的意义。“很多年前”“天气非常炎热”“那时候”这样的语言都不应该在议论文中出现,这属于记叙文的表达方式。笔者提了两个修改意见:一是事例论据尽量简洁,二是保留两个要素,即事实和结果。修改稿是这样的:因为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冰淇淋与薄饼放弃竞争,选择合作。当冰淇淋与薄饼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便收获了无数青睐。一段话压缩成两句话,第一句概括事实,第二句交代结果。用概括代替了叙述与描写,简洁的目标就达成了。二、巧用细节,追求深度下面是浙江省新联盟2016届高三返校卷作文题:我想一座城市如香槟泡沫般璀璨的灯火里,一定有一盏应该属于文学。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而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是需要文学去点亮的。(铁凝《文学是灯》)文学的意义,就是能让人类的精神变成一条连通过去、今天、未来的河流。(麦家)对于以上两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这两则材料都强调文学的意义,第一则侧重于文学对于人心的引导作用,第二则侧重于文学作为人类精神载体的意义。考场作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文学也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安抚,获得面对苦难的力量。加缪因反对阿尔及利亚某组织对民众的伤害而受到指责,他不被别人理解,成为故乡的异乡人,却依然坚持用笔写下属于自己真实内心的文学作品,此后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便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是的,受到挫折时不应绝望,要相信文学的力量,相信其定能伴你走过难关。多少个不眠之夜里,正是文学陪伴着你,为你点亮希望的灯盏,让你看清人生的方向。这段话有观点,有论据,也有分析,最大的问题是说理空洞,泛泛而谈。笔者提了三个修改意见:一是事件再概括一些,二是加入一个细节,三是由细节拓展开去作对点分析。其修改稿:文学也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安抚,获得面对苦难的力量。(概括事例)当加缪因捍卫人道主义而不被理解时,他说:“我认识到写作是和我有共同经历的人们一起忍受悲惨和获得希望的誓言。”(呈现细节)正是大量创作的文学作品陪伴他走过那一段艰难的岁月,并确保了他的凯旋。(交代结果)由此可见,文学有时候是一种信仰,它让人直面苦难与困境,完成自我的救赎,从而维护作为人的至高尊严。(对点分析)从原稿与修改稿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句都是观点句,修改稿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概括事例、呈现细节、交代结果和对点分析。这几个环节中,学生往往会觉得细节与对点分析难写,这里有两点建议:其一,细节要点到即止,避免沦为描写;细节的选择由观点决定,所有的论据都是为观点服务的。其二,“对点分析”对应的是“细节”这个点,在这个片段中,细节强调写作的艰难与意义,分析也需要契合这个点来展开。这种细节加对点分析的组合,可以强化论据的目的性和说理的方向感,对于作文素材的积累很有效果。2015年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篇文章,题目是《他们获得了诺奖,却失去了故乡》,介绍了一批文学大师的事迹。笔者把那篇文章发给学生,要求他们看完以后用细节加对点分析介绍诺奖作者,片段如下:片段1: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职业生涯受尽折磨,被黑化成煽动颠覆国家政体的帝国主义走狗,被禁锢在大逆不道有伤风化的恶名中,被故乡和人民抛弃……然而她说:“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认识真理,二是回避真理,莫非我们要再次遮遮掩掩?”所以,虽然遭受莫须有的政治迫害,即使她走投无路最终远走他乡寻求庇护,真理的万钧之力仍透过地的笔杆震撼着这个世界。细节强调认识真理的坚定信念,对点分析紧扣这一点,写出了作家勇敢地用笔杆维护这个世界的真理。片段2:托马斯·曼面对的是纳粹党的迫害,因为批判种族优越论而被迫离开故土。当美国人问他德国文学如何时,他骄傲地回答:“我在哪里,德国文学就在哪里!”文学是他的信仰,而国家更是他永恒的支柱。他用自己的笔去记录世界上的黑暗与光明,去反扰与斗争,即使被曲解、被无视、被驱逐,唯有文学与国家不可辛负。细节强调文学对于作家的神圣意义,对点分析契合这一点,写了文学作为信仰的力量。学生写作文常常苦恼于没有论据,其实是因为没有激活论据。这些素材经过加工,印象就会很深刻。三、区分角度,追求层次高质量的议论文需要呈现思维的层次。选用的论据应当有各自明确的论述目标,追求论据的高效性。我们来看一道宁波市一模作文题:1946年4月11日,爱因斯坦在给好友奥托·尤利斯伯格医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相信,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罪孽啊!我想不出办法对付这个灾难性的弊病。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冷却得更快。”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这道作文题考查的是科技和道德(或人性、人文)之间的关系。在爱因斯坦的忧虑中,“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和“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两者存在关联,这也是审题的关键点。作文立意可以顺向,也可以逆向,留有思维空间。下面是一位文科生的作文:科技培土,人文生花科学巨匠的声声诘问振聋发聵,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科学成为我们这个孤独星球的冰冷巨镜,人们沦为只有速度而没有温度的机器,看着镜中扭曲的镜像而速失了自我和道德。在我看来,如今科技的沃土之上,急需人文之花的纹放。科技进步与道德沦丧表面看似无直接联系,但科学所崇尚的技能的培养无疑造成了人程序化、机械化的刻板,唯“技术至上”的思维,抹杀了感性,放逐了情感。我们正在一步步走向爱因斯坦的预言:“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冷却得更快。”霓虹迷乱的今日,每个人成了按程序运作的冷冰冰的“机器”,谁还会顾得上仰望头顶的星空,俯察心中的道德律?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复旦投毒案”随着林森浩死刑的执行而告一段落,而林森浩作为“去人性化”的“精英”典型,不正是技术思维的牺牲品吗?具有完备的知识却致命地缺乏了对生命的基本尊重,这难道不是科技最致命的贫瘠之处吗?想起了爱因斯坦曾有的告诚:“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其实,冷静下来思考的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科技与人文、道德并非完全对立。技术进步打破了重复劳动的生存桎梏,让我们得以去创造,去思考;但同时,我们还要去丰富与滋养我们的道德世界。正如蒋勋在《生活十讲》中反复倡导的那样,要从“机械魔咒”中跳将出来的最好方法是在全面利用科技培育的沃土之上,用绘画,用文学,用美来让人文之花抽枝发芽。人文内蕴于科技,正如花之于春天。美之于人文素养,正如朝露之于鲜花。龙应台曾言“最宁静的体验需要最为细致的观照”,在思想的沉淀之外,这份观照让我们求索内心,柔化了我们硬化的心灵,从而对人性又多了一份宽容与接纳。同时我们又要破除单一化的思维,从多个角度而非单极的“科技至上论”来审视复杂变幻的世界。否则,难免倒向实用主义与利己主义。愿人文之花让科技得以救赎。简单看一下文章的思路:开头分析材料,第2段独立成段,提出观点;第3段写科学之弊;第4段引“复旦投毒案”进行例证,属于因果分析;第5段体现辩证思维,指出科技与道德并不完全对立;第6段开始探讨两者和谐之策,引述蒋勋《生活十讲》中的言论,属于策略分析。全文思维严密,层层推进,两个论据指向明确,有力地支撑了观点,充分展示了论述文的力量。(二)例谈高考作文素材“一材多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则典型的素材(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从不同角度审视、思考,可以挖掘出不同侧面的内涵,可用作不同观点的论据。这需要考生对素材进行发散思维,从不同点切入去提炼、生发。高考议论文写作中,所谓“一材多用”即是同一个素材,通过不同侧重点的转述与析理,来论证或阐述不同的论点。那么,如何做到“一材多用”呢?首先,要扣紧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对材料进行定向转述。定向,即锁定论点内涵指向。转述,即围绕论点对材料进行指向明确的概述,使得事实论据与论点的意义相契合。与论旨无关的内容宜从略或舍弃,与论旨关系紧密的则需予以突出。其次,要扣紧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对事实论据展开例后分析,做到“援事”与“析理”融合。例后分析,可以运用概念分析、假设分析、因果分析、本质分析、价值分析、辩证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无论运用何种分析方法,都要注意论据与论点的契合。下面试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这一时闻素材为例,若将之用于2017年高考不同作文真题的议论文类写作,举若干片段来简述如何“一材多用”。示例1:(2017高考浙江卷)人生的“三本书”(材料作文)但凡好的“有字之书”,皆是心灵之书。历经千百年而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那些经典,堪为每一代人的心灵伴侣,精神的良师。例如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节目《经典咏流传》,把文学经典唤醒、擦亮,让古典诗词乘着歌声的翅膀尽情飞翔,浸润人们的心灵。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东坡居士的达观,易安居士的婉约……这些经典的“有字之书”,亦即他们的心灵之书,丰富着后人的思想,陶冶着后人的情操。(《以“有字书”浸润心田》)点拨:该段首句提出“但凡好的‘有字之书’,皆是心灵之书”这一论旨,接着阐释论旨的内涵,然后援用《经典咏流传》这一素材,从该大型文化综合节目所选用的文学经典切入,强调古代名家经典“有字之书”对于后人丰富思想、陶冶情操的作用,突出“有字之书”亦即“心灵之书”的意涵。示例2:(2017高考北京卷)《说纽带》(命题作文)经典是文化传承的纽带。珍重并传承经典,就是在赓续优秀传统文化,使文化纽带生生不息。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仅创造了“文化过年新方式”,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悠远灿烂,凝聚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乡愁,“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进取……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古诗名句,沟通了古人与今人的怀抱。通过诵读、歌咏、传唱,经典的血脉打通了,文化的源流疏浚了,民族文化自信力也在悄然生长着。(《说纽带》)点拨:该段首句标明论旨,次句点明珍重、传承经典的意义,接着援引《经典咏流传》这一素材,从央视推出该节目的意义入手分析传承经典的价值;再引用具体诗句,论说诵读、歌咏经典的作用,呼应了论旨。示例3:(2017高考山东卷)“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材料作文)这家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的书店,难能可贵的是她对那些奔波劳碌之人的精神慰藉。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当下时代,亟需这家书店的可贵情怀——捻亮精神慰藉之灯盏,让真、善、美与人民相伴。一样的,我们的媒体也应该具有这样的温暖而明媚的情怀,给万千受众以精神的滋养。例如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她精心烹制的中华经典诗词文化大餐,将经典诗词与音乐、现代灯光布景等多媒体技术融合,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进酒》的豪纵狂放、起伏跌宕,《陋室铭》的高洁傲岸、安贫乐道,《鹊桥仙》的哀婉凄楚、深沉隽永……这些经典名篇所承载的人生感悟,都从不同侧面给了当代人以丰富的精神启悟。(《捻亮精神的灯盏》)点拨:该段首句点扣材料,由表及里,指出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的书店的可贵价值——精神慰藉。次句勾联当下现实,强调这家书店存在的特殊意义,锁定关键词“精神慰藉”。第三句宕开一笔,由此及彼,指出媒体也应主动承担“精神慰藉”的功能。再接着援事说理,以《经典咏流传》为例,解说其具体举措,并以排比句举例,点出经典名篇给予现代人的精神慰藉。由此可见,素材要靠积累,但并非愈多愈好,而是典型、精当。积累素材要有类化意识与发散思维。类化即对素材作筛选、归类、萃取的工作,按不同主题各贮备若干典型素材。发散即对一个典型素材,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开掘、加工,使之能用于不同的作文情境。像上述采用片段作文方式,将一个素材用于不同作文试题、不同标题、不同论点的写作训练方法,备考过程中不妨多尝试几次,以训练思维的灵敏度。(三)议论文素材运用“三化”一、陌生化我们先以下列五个领域来历数“那些年,我们曾经追过的素材”;[科学]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伽利略、霍金[经济]马云、乔布斯[艺术]贝多芬、达·芬奇、梵高[体育]姚明、刘翔[文学]史铁生、陶渊明、司马迁、屈原、李白我们会发现这些是学生小时候看过的《中外名人故事》中陈旧的选材,而且高度雷同。自2012年以来,浙江省高考阅卷组每年都会向阅卷教师颁发《高考阅卷组关于套话作文的补充说明》。根据我们几年来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李白、杜甫、李商隐等。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考生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因而,这些年我们对素材有了这样的共识:“去‘烂’‘滥’,求陌生化素材。”即追求新鲜陌生的,关乎现实生活、有文化品位、引人深入思考的,有哲理的,有独特感受的素材。第一组第二组爱迪生爱默生比尔·盖茨盖茨比司马迁、司马光司马相如、司马穰苴不妨设想,读者,更确切地说是阅卷教师,看到第一组的感受是高度的审美疲劳,而第二组让人心生敬畏,以一“名”而知你的阅读积淀和文学底蕴。当然,对于“陌生化”的理解,不是单向度的一个陌生化的“名字”。来看下面的文段:进了真理之门,未必永持真理。晚年的牛顿笃信神学、狂热地苦心研究“炼金术”,崇拜金钱与权势,霸占皇家学会会长之职压制青年才俊崭露头角。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批评他心灵中浸透着“极端的幻想、盲从和迷信”。上了“路”进了“门”,却依然在“门外”……对于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的素材“牛顿”,上述文段却写出了不一样的情节,因为光照青史的科学巨人牛顿在晚年跌入了有神论的深渊而不能自拔,科研道德日渐走下坡路,以不光彩的手段把莱布尼茨排除在微积分“创始人”之外等。可见,素材运用之所以“陈旧”,是因为没有深入人物内心全面掌握其生平事迹,而是仅仅简单地概念化。二、实证化论证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事实说话,实证、精细的材料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和理性说服力。试比较以下两个片段中素材的运用:片段一:当今最亮眼的球员科比,是神一样的存在。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他付出常人不能想象的汗水和艰辛。毋庸置疑,“汗水”是进任何“门”、走任何“路”的唯一注脚。片段二:当今最亮眼的球员科比,NBA最伟大的得分后卫,他在回答记者“你为何这样成功”的提问时说,“我知道每一天凌晨四点洛杉矶的样子”。毋庸置疑,“汗水”是进任何“门”、走任何“路”的唯一注脚。稍一比较我们会发现:片段一贫乏、空洞,可以替换成任何一个领域里付出艰辛取得成就的人物,显得泛泛而论,没有针对性,是典型的概念化、标签化、符号化的表述,是“徒有其名”而已。片段二“NBA最伟大的得分后卫”以及科比答记者问的话语内容更真实。从论证的角度来说,事实论据容不得半点儿含糊、空泛,论证不是“印证”中心,而是用典型的实证的材料明确地摆出事实,深入阐发观点。因为真实、具体的材料,其论证效果更明显,更有说服力。两个语段,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人物素材,但因其“空泛化”与“实证化”表达,使论述效果迥然不同,可以说,逻辑的力量来自于“实据”,不仅是指“真实正确、不臆造虚构”,更是指有充分可靠的论据,这里的“充分”就是立体的,丰满的、无可取代的、个性化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探幽析微,洞察事理,展开论证,才能使文章思辨深刻,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如何实现“实证化”素材的运用呢?答案往往是“多阅读,多积累”,之后根据观点择取能佐证观点的相关材料进行裁切。但更关键的是要跳出“摘抄本式”“撒网式”的素材浅阅读,转向“专题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即是对某一人物所有的作品(散文、诗歌、小说)、自传或传记人物的生平成就及具体经历、事迹、后人评价一一精读细读。在进行相关话题的写作时,对与观点相契合的材料便能信手拈来,不仅拥有了“人无我有”的素材,更因为专题阅读,对人物的操守、精神风貌有了真正的情感体验。当然若有了实证化材料,绝不能因为对人物事迹、精神风貌熟稔于心而一一罗列,而应紧扣论点,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只选取与中心论点有密切关联的精细化材料,做到丝丝入扣。三、体验化我们再将上文的片段二与下面的片段加以比较:片段三:当今最亮眼的球员科比,是神一样的存在。他在回答记者“你为何这样成功”的提问时说,“我知道每一天凌晨四点洛杉矶的样子。”我想,“四点的洛杉矶”,那是满天星星、灯光寥落、少有行人的时刻,那街道上灯光映照着前去篮球馆的科比的身影。毋庸置疑,“汗水”是进任何“门”、走任何“路”的唯一注脚。片段三中有了“我”对细节的推衍、联想、想象,文句“那是满天星星、灯光寥落、少有行人的时刻,那街道上灯光映照着前去篮球馆的科比的身影”是想象的细节,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它再现了科比夜以继日刻苦练球的情景、场面,也相应地强化了情感。与自己的生活联系,有了情怀,容易感动人。任何素材若只是例证的工具,论证说理难免敷衍、干涩、生硬。让素材真正成为自己的材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联系自我,将自己的情绪、感悟熔铸于材料之中。因而,有了“陌生化”素材,有了“我”专属的实证化选材,更关键的还要体验化地运用——走过他们生命的“我”的生命!“我的作文,我做主”的理念,在论证中主要是“我”的微观细腻情感(情怀)、有“我”的真切体验(风格)、有“我”的独到见解(思想)、有“我”的分析批判质疑(思辨)……作为写作者,我们是和所有亲历者一起经历他们各自所经历的全部过程。这样议论表达就显得感性,在文字背后,寓有作者真诚的崇仰、深情的慨叹,情感丰富,是为“个性写作”,如此行文的“以情感人”便不是技巧,而是自然而然的内蕴。【新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红楼梦》里凤姐泼醋,打了平儿。事后,老太太觉得委屈了平儿,要凤姐给她赔不是,平儿却主动上来给凤姐磕头,为主子开脱:“奶奶千秋,我惹的奶奶生气,是我该死。”人们大多用奴才意识来批评平儿,但也有人以角色意识来赞扬平儿。新时代的青年,奴才意识不可有,角色意识不可无。有些年轻人崇尚率真,但是他们“率性而为”的时候往往正是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时候。领导处事不当,大庭广众之中厉声谴责,老板待人不公,堵在路上与他争是非,辩曲直,抗争精神可嘉,然而毕竟有失君子风度,而且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思路点拨】材料为两段话。第一段引述《红楼梦》平儿挨打反替主子开脱的事实,引出对立的两种评论,即奴才意识和角色意识。第二段是评述,先以“新时代的青年,奴才意识不可有,角色意识不可无”把思维由古人拉回新时代,表明基本看法;然后把重点放在对角色意识缺失行为的批评上。文章可以抓住奴才意识,阐述主人公意识的时代意义;也可以抓住角色意识,阐述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还可以就角色意识与主人公意识(奴才意识的对立面)的辩证关系。抓住从奴才意识到角色意识的认知转变,文章还可以从勇于突破、理论创新等角度立意;如果从标新立异、否定传统的角度来认识有人的“角色意识”说,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阐述文化自信的角度进行立意,文章也会很有现实意义。【佳作展示】平儿的角色意识《红楼梦》四十四回写贾琏偷腥之事。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凤姐泼醋,打了平儿。事后,老太太觉得委屈了平儿,要凤姐给她赔不是,平儿却主动上来给凤姐磕头,为主子开脱:“奶奶千秋,我惹的奶奶生气,是我该死。”“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