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一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一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一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一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思想内容结构,也就是文中思想的逻辑结构。不同于论说文循逻辑成文,结构比较容易把握,非论说类散文在表达思想内容时讲究形象性,不喜欢一览无余,有时甚至会出现逻辑上的跳跃,这就需要读者格外细心,理解形象化表达背后的思想内涵。以《种树郭橐驼传》为例,林云铭早就发现此文“前段以种植之善不善分提,后段单论官理之不善,但云以他植者为戒"(《古文析义》卷五),也就是说,用来类比的“养树之术”与“养人之术"之间并不完全对应。“他植者”的问题是养护太过而伤树,“长人者"的问题是为政太烦而伤民,这一点是对应的,但郭橐驼的植树之法却没有对应的“养人之术”。郭橐驼植树的关键在于“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是以培元固本,培植良好的树木根系为核心,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放养”。那么相应的好的“养人之术"也应当与此相类:不是不断督促,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帮助老百姓“务本”——搞好农桑生产,过好日常生活(也就是林云铭所说的“非谓居官可以不事事也")。这一思想,作者并未借郭橐驼之口说出来,但读者仍然可以从文中读出。

所谓艺术形式结构,主要指文章中的情丝理脉、关联照应、递进转折等,而这一切又是和文章的选材、剪裁密不可分的。以《石钟山记》为例,文章是游记,其结构表面上看是先交代出游之地,再详写游赏过程,最后集中写所悟之理,基本符合游记的文体规范。“所至”“所见"所感”这游记的三大要素也都具备。但仔细读去,却会感到全文表面上以游踪(何以要游——游时如何——游有何思)为线,实际是以“生疑——解疑——明疑"为脉,颇具悬疑之感。文章虽短,却写得波澜起伏。叙质疑旧说,如同设置悬疑;写鄙弃寺僧,仿佛延宕情节。接下来写解开悬疑的过程,从辨声所似,到察声所由,从“心动”“大恐”,到笑谈己见,也是一波三折。最后点明所得,悬疑得解。但文章却不就此作结,又生出真知何以不传,谬见偏有人信一段文字,以揣测笔法点明疑问之根源何在,从客回扣开头。全文写得既摇曳多姿,又脉络清晰,章法表里并生,耐人寻味。明代杨慎说此文“通篇讨山水之曲胜,而中较李渤,寺僧、郦元之简陋,又辨出周景王、魏献子之钟音,其转折处,以人之疑起已之疑,至见中流大石,始释已之疑,故此记遂为绝调”(《三苏文范》卷十四),是很有道理的。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元结《右溪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和曾巩《墨池记》,都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一般要求记叙何时何地何事、当事人、事情经过、作记缘由等,这三篇记对这些格式要求都是遵循并达到了的。它们都是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明作记缘由。可见文体格式是根据这一文体的应用需要而确定的,实质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公式化的结构形式,对应写的内容具有框架作用。文体既有格式要求和框架作用,就会在作品的结构形式上体现出来,因此分析古代散文结构便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了解它的文体结构。

优秀的古代散文通常是作者按照自己确定的主题思想,即所谓“立意”,来写某一件事或某一问题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所谓“谋篇”。因此,一篇散文的具体结构首先取决于它的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为了把握思想内容的逻辑结构,这就要在弄懂字句、疏通章节之后,再进行抽象的逻辑分析,以便把握全篇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比较而言,叙事文、说理文的内容结构容易分析和把握,写景文、抒情文则要困难一些。因为前者直接表现为逻辑结构,而后者则往往以具体形象或形象性手法来表达思想,并且常常具有古代抒情诗的特点,如寓情于景、用典喻理、比兴寄托等,这就必须分析具体形象的含义,把握它们的逻辑联系。

(摘编自《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析古代散文思想的逻辑结构也就是分析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结构。

B.分析古代散文的艺术形式结构,就是分析文章中的情丝理脉、关联照应、递进转折等。

C.分析古代散文,要先弄懂字句、疏通章节,再分析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

D.分析古代散文的结构,可以从“文体结构"思想内容结构”“艺术形式架构"三个方面进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石钟山记》为例,是为了证明分析古代散文结构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

B.根据材料二《醉翁亭记》的例子,可以看出文体格式是根据文体的应用需要来确定的。

C.古代散文的艺术形式结构是由散文的选材、剪裁、关联照应、递进转折等直接决定的。

D.古代散文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决定了它的文体结构、艺术结构和具体结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鉴赏《兰亭集序》,必须了解王羲之的生平思想,了解魏晋的社会生活

B.《种树郭橐驼传》常被视为寓言,但结构符合“传”的基本要求。

C.《项脊轩志》中贯穿首尾的身世之感和亲情之思,决定了作品的结构形式。

D.《陈情表》中“则刘病日笃”,既照应前文“而刘夙婴疾病”,又伏下文“但以刘日薄西山"。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树之术——对应——养人之术B.养护太过——对应——为政太烦

C.培元固本——对应——放任不管D.培植根系——对应——帮民“务本”

5.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如何分析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结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棚车

苏童

祖母五十多年没坐过火车了。祖母把火车叫做棚车,她说,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多了,都说现在的棚车上每人都有座位,没想到是这么好的座位,都是皮沙发呀。姐姐说,什么皮沙发,其实就是椅子上蒙了一层人造革。祖母说,人造革比皮沙发还光滑呢,那人造革不比猪皮牛皮强?你没坐过以前的棚车,以前的棚车上连硬板凳都没有,现在,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到天上去啦,你还撅着嘴?你还嫌挤?

姐姐不知道祖母为什么把火车叫做棚车,祖母的解释听上去振振有词,她说,我没有说错,你别以为我什么都不懂,我五十年前就坐过火车啦!姐姐仍然不明白,而且她始终觉得棚车这个字眼听上去很可笑。

姐姐对以前的老掉牙的事情根本不感兴趣,她听见祖母絮絮叨叨地向邻座说着五十年前的往事,姐姐不想听,但她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五十年前的一列火车,火车在遍地的炮火弹雨中驶过原野。火车的木棚里站满了衣衫褴褛面如菜色的难民,其中包括青年时代的祖母。她的背上还驮着一只装满小鸡的篓子。姐姐无法想象祖母当时的心情,但她能够准确地想象那篓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它们肯定是鹅黄色的毛茸茸的,它们叽叽喳喳地挤在祖母的篓子里,一定可爱极了。

①那篓小鸡呢?姐姐突然抬头问祖母。

小鸡能怎么样?死了几只,活了几只,公鸡卖了,母鸡留着生蛋。祖母朗声笑起来,她在姐姐腿上拧了一把。傻孩子,鸡能怎么样?又不是人,能活上五十年吗?

姐姐觉得祖母根本没有说出小鸡的故事,祖母总是这样,有意思的事情她都不记得了,没意思的事情却说个没完。姐姐忍不住抢白道:只有人才能活五十年吗?那可不一定。

祖母灿烂的笑容一下子凝住了,祖母最恨的就是姐姐跟她顶嘴,她的干瘪的嘴唇嚅动了几下。姐姐记得祖母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生她气了。祖母不高兴的时候,她的头会向左侧轻轻摆动,不停地摆动,它让姐姐想起了祖母房间里的那只老式挂钟。

祖母叹了口气说,出门在外不容易呀。祖母说这句话的时候目光又移向邻座,②邻座含笑点了点头,但随后他就拿起报纸挡住了自己的脸。

姐姐看见祖母脸上掠过一丝惘然之色,她的白发苍苍的头部又开始向左侧轻轻摆动起来。挤什么?一点也不挤!祖母又说。姐姐知道祖母这会儿又想与她说话了,但姐姐心里也在生祖母的气,她故意侧转脸去望着窗外。

祖母一时找不到人说话,便从篮子底部摸出一叠锡箔,后来祖母便专心致志地叠起元宝来了。

一个老妇人拎着一只大篮子从车厢那头过来,一路搜寻着座位,谦卑的笑容像一朵凋谢的菊花,她走近祖母身边时眼睛兀自一亮,就像找到了亲人。姐姐看见了她篮子里的东西,与祖母的一样,也是一篮锡箔叠成的元宝。

我这儿不挤,坐我这儿吧。祖母盯着老妇人的篮子说。事实上祖母看见那个老妇人时眼睛也亮了,姐姐说两篮子锡箔元宝成了什么联络暗号,她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老妇人与祖母挤坐在一起,而且是祖母主动地为对方腾出了一半位子。

③清明啦,该上坟啦。老妇人说。

可不是吗,我是回老家上爹娘的坟,祖母说,我五十年没回老家了,老家里也没什么人了。本来不想回去,可前一阵做梦,梦见我爹娘坟上的草枯了,树上的叶子掉光了。醒来一想,是不是爹娘没钱花了呢,五十年啦,爹娘从来没向我要过什么,这回想起我来啦,想起跟我要钱花啦。

于是,祖母和老妇人兴致高涨地谈起清明的事。我姐姐说她在一旁听得又好笑又生气。忍不住奚落了一句。

祖母停止了叠锡箔的动作,她用罕见的严厉森然的目光盯着姐姐,眼睛里渐渐地闪出怒火,姐姐便慌乱地低下头去嗑瓜籽。

④姐姐咯嚓咯嚓地嗑瓜籽,火车就轰隆轰隆地往前开。

火车就轰隆轰隆地往前开,火车将把我祖母送到我曾祖母的坟茔边,送她去上坟。

火车开到我老家大约要九个小时,对于我姐姐来说,这段旅程已经变得乏味而难以忍受,姐姐的耳朵里灌满了她讨厌的闲言碎语,鼻子里则钻进了任何人都讨厌的脚臭味。祖母对此浑然不觉。祖母恰恰变得愈来愈活泼了,因为她发现自己渐渐成了半节车厢几十个人的中心,有人干脆就跑过来站在祖母身边,竖起耳朵听她说阎王爷抓人的故事。他们像木桩一样坚固地立在我祖母四周,有的张大了嘴满脸惊悸之色,有的窃窃私笑,只有一个男人对我姐姐说,你推什么推呀?这儿热闹就站这儿,坐火车闷,听她们说说解个闷嘛。

姐姐突然急中生智,她扯着嗓子对我祖母喊,奶奶,下车啦!我们到啦!

要知道我祖母坐火车最担心的就是下错了站,最担心的就是火车到站时她不知道。我姐姐后来向全家人描述人群散开的情景时得意地笑了。我们认为那是一次有趣的旅程,可是我姐姐并不这么看,她说,那叫什么坐火车。坐的简直就是,棚?对,就是棚车,棚车。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创作于1995年,当时火车已经取代了过去的棚车,祖母身上依然保留着质朴、热情、善良的美德,她对遇到的人都能主动关心。

B.同样的火车环境,姐姐表示拥挤难耐,而祖母却怡然自得,点出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为下文表现祖母和姐姐之间的隔阂做好了铺垫。

C.小说全部采用全知视角叙事,作者无所不知,详细地将火车上发生的事情向读者进行交代,对姐姐、祖母等人物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

D.小说截取祖母乘坐火车的生活片段,巧妙勾连起祖母的人生经历;通过对有限的琐碎事件和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出祖母的性格和精神世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的细节描写表明姐姐对祖母讲的其他事不感兴趣,突出了祖母和姐姐的隔膜。

B.句子②中“拿起报纸挡住了自己的脸"表明邻座人不想和祖母说话,极端厌弃祖母。

C.句子③老妇人的语言,体现出了“清明”所反映出的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性。

D.句子④通过“咯嚓喀嚓"和“轰隆轰隆”声音,巧妙地表现了姐姐内心既慌乱又不满,以及对祖母的屈服。

8.小说叙述了一次乘坐火车的经历,却以“棚车"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既有“祖母”的视角,又有“姐姐"的视角,这样叙述有什么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遑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节选自《汉书·贾谊传》)

材料二: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①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超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注】①绛侯:周勃,汉初大臣。吕后死后,诸吕想篡夺刘家天下,以周勃、陈平、灌婴为首的旧臣曾共诛诸吕,迎立汉文帝,周勃曾向汉文帝跪上天子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谊A既B以谪去C意不D自得E及F渡湘水G为赋H以吊屈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指认为,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以为"意思不同。

B.何以,意思是凭什么、怎么,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是以"用法相同。

C.骨肉,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意思相同。

D.穷,文中指不得志,与成语“穷且益坚”“穷形尽相"中的“穷”意思都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入朝为官,是最年轻的博士,受到汉文帝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一年不到便官至太中大夫。

B.《汉书》记载贾谊后来被贬到长沙,苏轼认为贾谊没有得到汉文帝重用,不是汉文帝不能任用贾谊。

C.《汉书》中“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能印证苏轼的观点“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D.苏轼认为绛侯、灌婴功高势大,而贾谊仅一年轻后生,不可能使文帝采纳自己的主张,从而实现抱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2)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14.结合两则材料,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概括贾谊得不到重用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分别写春兰之叶,秋桂之花,“葳蕤"写兰草勃发的生机,“皎洁”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B.颔联“佳节"回应起笔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显示它们美好而高洁的生命特点。

C.颈联的上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隐逸者。隐逸者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喜爱之情。

D.尾联二句与《离骚》中的“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两句一样,表现了贤人君子的高洁操守。

16.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尾联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陆游对诸葛亮的赞叹,而杜甫在《蜀相》

中则以“___,_____”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2)文言名篇是成语的重要来源之一,李密的《陈情表》中“____,_"两句,连用两个成语,形象地描写出作者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的情景。

(3)“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手法,而《诗经》中“比兴"连用常有寄托之意,如“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诺贝尔奖设立115年来,有529位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奖,女性获奖者只有17位、18人次,只占区区3%。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屠呦呦获奖,不仅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也是中国女性的骄傲、全世界女性的骄傲。

③屠呦呦的获奖,说明中国女性在智力方面同样A_________________。女性在顺利“走出厨房"后,能够赢得多么大的舞台,屠呦呦的成长之路,已给出了答案。在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潜力方面,那些认为女性在科研领域难有作为的刻板印象和陈腐观念,纯属B和迂腐之论。

屠呦呦的经历也充分说明,新中国所施行的一系列男女平等政策,对女性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双重推动,屠呦呦的获奖,正是这些政策和措施所结出的硕果。④随着国家愈加重视女性人才成长,更多支持女性人才成长的政策举措出台,社会各界合力营造有利于女性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更多的“屠呦呦”将在平等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在没有“天花板"的空间里C_____________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文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B.神医扁鹊、华佗,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时代中医的辉煌。

C.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D.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20.“巾帼不让须眉,柔肩亦担重任”这两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去二十年,人工智能取得了飞跃式发展,但对于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的领域,人工智能①_________________。但随着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推出,②_________________。

2023年9月14日,《科学报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

参加测试的有三个大型语言模型AI对话机器人,还有人类。AI和人类被试者都被要求在30秒内想出四种物体的其他用途,越多越好,这是发散性思维的一个例子,通常用于评估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研究人员从流利度、灵活性、原创性和精细度四个维度、8个评分项上,使用了两种方法来评估人工智能和人类的表现。结果显示,AI在这一任务中的平均表现超过了人类,但人类被试的得分差距更大——最低分远低于AI,但最高分普遍比AI高。并且最佳人类回答在8个评分项中的7项都超过了所有AI的最佳回答。

当然,这个结果并不一定表明人工智能发展出了超越人类的创造力。即便是这样单项的考核中,人类创意的最高点,③_________________。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根据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在括号内填入测试的结论。要求使用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内卷"被称为“凡人版军备竞赛”,相互内卷,相互消耗。“内卷"在教育领域,则意味着“白热化的竞争”“无意义的消耗"。

请以“教育中的‘内卷’”为议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简要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1~5题答案】

【答案】1.D2.B

3.B4.C

5.①看清题目,辨明文体,了解它的文体结构。

②在弄懂字句、疏通章节之后,再进行抽象逻辑分析,以便把握全篇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

③分析具体形象的含义、形象性手法,把握它们的逻辑联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9题答案】

【答案】6.C7.B

8.小说以“棚车"为题,意蕴丰富:①“棚车”是祖母对火车的称谓;②“棚车"贯串全文,以坐火车引出“棚车”,最后又以棚车"收尾;③“棚车”代表着两代人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能够勾起读者的回忆,使读者感同身受,进而升华小说的主题。

9.①小说围绕“祖母"和“姐姐”两个视角展开叙述,可以呈现出两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也能弓|出两代人存在的代沟问题。②这种叙述视角的自由转换,灵活多变,也是这篇小说一个突出的艺术特征。③两种叙述视角的界线朦胧又模糊,有时甚至交叉重叠在一起,形成了饱满的艺术张力,相比单一视角,更为耐人寻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CEG

11.B12.D

13.(1)但是此后各项法令更改,诸侯到封地去上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

(2)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

14.客观上:①绛、灌等老臣对贾谊的诋毁;

②绛、灌等老臣与高帝有着深厚的情分,文帝不可能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贾谊的新主张。

主观上:①贾谊不能努力去获得君王的重用,做到不弃其君,且不爱其身;

②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C16.①卒章显志,点明主旨。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兰桂这些草木君子自有芳心美意,遇时而发。它们并无意于求得美人的相折。③诗人借咏物来表达自己有像兰桂一般高洁的品行,同时表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求人赏识、博取高名,只是自己本心的需求,恬淡从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题答案】

【答案】①.三顾频烦天下计②.两朝开济老臣心③.茕茕孑立④.形影相吊⑤.桑之未落⑥.其叶沃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A.出类拔萃B.无稽之谈C.一日千里

19.D20.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22题答案】

【答案】21.①表现并不突出②这一现象将要被改写③依然明显高于人工智能

22.大型语言模型AI对话机器人在创造性思维任务测试上或能超越人类。不过,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