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名校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部分名校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部分名校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部分名校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部分名校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名校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山西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南"的字面意思是长江以南,今天通称的“江南”,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江东"或“江左”。作为地理概念的“江南”,则逐渐固定为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和湖州等地。也正是在人文交流和积淀的历史演变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跑赢了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把诗情画意的江南定格在了中华文明史上。

其实,在先秦时期的中原人士眼中,江南是“文身断发”的蛮夷之地,其人尚勇好斗,和今天人们熟悉的“江南范儿"大相径庭。秦代到汉初,江南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火耕而水耨”的原始农业时代,这片土地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可爱。然而,汉朝以后,全球气温降低,江南一带的气候变得适宜耕种和居住,迎来了改命更生的天赐良机。如果说土地开垦和经济发展为江南的繁盛奠定了物质基础,那么,深刻而广泛的人文交流,则不断为“江南范儿"的形成注入了活力。

历史地看,秦汉之际、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特别是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以后,以人口大规模南迁为载体的文化传播和融合,顺应了自然环境变化的大趋势,一次又一次刷新着江南的面貌,促使“江南”进入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时间。

史学家钱穆认为:“东晋南渡,长江流域遂正式代表着传统的中国。"永嘉之后,大批中原世家南渡避难,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造诣,雅致的士族文化给彼时的江南注入了诗性内涵,有力推动了“吴越之风”向“江南文化"的转变。这一时期,许多重要文化成果都出自北方移民或其后裔之手。钟嵘的《诗品》、周兴嗣的《千字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皆为例证。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有学者统计,从整个唐朝的诗人人数来看,北方远远超过南方,但安史之乱之后,南方诗人人数大幅提高,与北方不相上下。

靖康之变,宋室南渡,江南在文化发展之路上进一步发力。据研究,这次人口大迁移从1126年(靖康元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279年,总人口达500万人之多,让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旷日持久的移民波及整个长江流域乃至今天的海南岛,而移民分布最多的则是南宋政权中心所在的江南地区。一方面,“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诸多学者大儒在此会聚,李清照、辛弃疾等文人雅士在此居停,大大推动了文化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大批职业艺人集聚促进了市民文化的繁荣,《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的杭城内外共有娱乐场所“瓦子”二十多处,观众多时达到千余人。

当历史行进到明清时期,江南文化以成熟绚丽的姿态呈现于世人面前。明代状元,四分之一来自江南地区;清代状元,江南地区占半数以上。科举场上的得意,集中反映了江南文化实力的整体提升。作为这一时期文化标志的《红楼梦》、“三言二拍"等名篇佳作大都打上了江南的印迹,也正是这些文化经典最直接地塑造了流传至今的江南形象。

可见,“江南范儿”是历史的产物,正所谓“东南财赋地,江左文人薮”,历代文化人对江南山水风物的描摹、对江南文化精神的阐发,则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胡一峰《何谓“江南”——谈谈文化概念中的江南》)

材料二:

作为中国东南核心的“江南”,是历代文人学者不断构想的、时空界限难以固定的历史文化区域,所以称“文化江南”。“文化"是历史的投影,“文化江南”的地缘结构及其历史变迁,决定了“江南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其实质是江南地缘结构演变之一体多相。

首先,“江南文化”是古代吴文化、楚文化和越文化的重叠与融合。地缘文化学首先探讨区域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江南区域地缘文化包含着古代吴、楚、越三大分支文化内涵。三楚、三吴与百越文化彼此重叠,在三江江南融合成一体,形成“楚辞"越韵”唱“吴歌"的历史旋律。

其次,文化地理学从地理角度研究区域文化,着重研究文化传统是怎样影响人们生活空间的演化的。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感受与理解不同,加上环境、物质要素、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区域差异,文化要素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阶层、不同区域的类型和个性。这就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特征。表现在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方面,出现江南大区域内不同区间文化彼此竞争与融合,流派纷呈。所以文化江南的时空界限,往往不限于近代江南的地理范围,而早已成为风景秀美、气候温暖、安定富庶、文教兴盛的地域代号。

再次,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吴方言是江南文化的核心标志,以此划定标准和方法来确定文化江南的地理范围,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学术认同。

(摘编自余同元《“文化江南”投影了什么样的“江南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通称的“江南”的范围与作为地理概念的“江南"的范围并不相同,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且后者区域比较固定。

B.汉初之前,江南大多数地区属于原始农业时代,是蛮夷之地,再加上这里的人尚勇好斗,因此中原人士并不看好它。

C.经过南北方的相互融合,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诗人人数与北方诗人人数大致相同,但两区域内诗人的诗歌成就难以并论。

D.从地理角度的研究来看,江南文化属于区域文化,这个区域的文化要素在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之内会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个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江南文化”,但前者侧重于对“江南文化"形成阐释,后者侧重于“文化江南”对“江南文化"作用的分析。

B.材料一大量引用了史料和名人名言,这是文化学术论文的特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可信度和权威性,强化了论证力度。

C.“江南范儿”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十分熟悉,一提起它,江南山水风物、江南文化精神就萦绕脑中,其形成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

D.江南的文化传统之所以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源在于不同区域的环境、物质要素、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区域差异。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A.永嘉之后,人们南渡避难,北方士族文化给彼时的江南注入了诗性内涵,推动了“吴越之风"向“江南文化”的转变。

B.人口大迁移让南方的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诸多学者大儒和大批职业艺人集聚江南,江南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C.汉朝以后,全球气温降低,江南一带的气候适宜耕种和居住,土地开垦和经济发展为江南文化的繁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D.在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之中,明代状元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来自江南地区;而清代状元中,江南地区的人数占半数以上。

4.下列选项,不属于“江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的一项是()

A.江南处于“火耕而水耨”,是“文身断发"的蛮夷之地,其人尚勇好斗。

B.江南区域地缘文化包含着古代吴、楚、越三大分支文化内涵,且彼此重叠。

C.江南区域文化发展呈现多样性与统一性特征,彼此竞争与融合,流派纷呈。

D.吴方言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标志,可以此来确定文化江南的地理范围。

5.“地缘上的江南”和“文化概念中的江南"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名将——蓝玉

当年明月

蓝玉永远也忘不了洪武五年的那次战争,王保保的军队突然出现,将自己打得措手不及,他连王保保长得什么样都没有看清,就被击溃。虽然这次失利并不是他的责任,但他明白,要争取自己的光荣,最好的方法就是再次与王保保交锋,彻底击败他,然后站在他的面前,骄傲地对他说:我就是蓝玉,曾经被你击败的蓝玉,现在,你是我的俘虏!

从那之后,蓝玉苦苦思索着用兵之道,他不断地总结经验,熟读兵书,朝思暮想的就是与王保保再战一场。然而他的愿望落空了,洪武八年(1375),王保保死在了漠北。

蓝玉一度失去了目标,但他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方向——彻底消灭北元!

蓝玉是一个要强的人,他从不会承认自己比任何人差。

这次远征的目标是占据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元太尉纳哈出,纳哈出也是一位优秀的将

领,在王保保死后,他拥兵二十万,占据辽东的大片地区,严重威胁着明朝的边界。蓝玉看着他的部下们,这些人都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即将出征去获取更大的光荣。

此时天降大雪,万物被白雪覆盖,天地一片苍茫,山川大地似乎已经没有了界限。大军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出发,向那不可知的前方挺进。

在出征之前,蓝玉对他的士兵们说道:“我们马上就要出征了,此次攻击务求必胜,各位要奋力杀敌!唐时名将李愬冒雪下蔡州,一举荡平藩镇,立下不朽功业,今天又降大雪,岂非天意!望各位以身许国,至死不弃,建立功勋,名留青史!”

言罢,他翻身上马,向庆州出发。

这支军队就在白茫茫的风雪中开始了行军,严寒之下,万物似乎都没有了生机,一片寂静中,只能听见急促的马蹄声,疾驰而来,又飘然而去。马蹄印很快就被大雪覆盖,仿佛从未有人经过。

他已经等了二十年,二十年中,多少士兵跨上战马,踏上征途就再也没有回来,在边塞里,在沙漠中,处处都有战死士兵的尸体,无数的家庭失去了父亲、丈夫、儿子。为了解除北元的威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不能再等了,毕其功于一役吧!

当蓝玉从朱元璋手中接过帅印的时候,他感受到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自己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上天给他的比他要求的还要多。

蓝玉的军队出征了,他们的目标是脱古思帖木儿驻扎的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

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不但路途遥远,而且路上还要经过荒芜的沙漠,后勤也很难得到保障,一旦迷路,后果更是难以想象,军心也会动摇。他们攀越高山,渡过大河,进入了沙漠,在这片不毛之地里,有的只是那刺眼的阳光和漫天的风沙,他们的后勤无法保障,士兵们只能自己携带笨重的干粮辎重,不断有人倒下,但余下的人继续向前走。

蓝玉看着他的士兵们,他为自己有这样的部下而自豪,但他也明白,这次战争的关键不是排兵布阵,而是找到敌人。

很明显,北元已经知道了明军的行动计划,他们躲藏了起来,这可不是平日孩童们玩的躲猫猫游戏,茫茫大漠,又没有侦察卫星,到哪里去找人?

正在蓝玉思考的时候,部将郭英向他报告了粮食缺乏和水源殆尽的情况,蓝玉明白,下决断的时候到了。

蓝玉终于明白了当年徐达被击败后的沮丧和失落,现在他也陷入了这种痛苦之中,何去何从呢?

就此退回去吗?那自己十几年的心血岂不是白费了,等待了这么久,临到关键时刻功亏一篑?不,我决不甘心!

直觉?对,就是直觉!这里漫天黄沙,遍地荒芜,没有人烟,但我能感觉到,敌人一定就在附近!

没有理由,没有线索,没有证据,但敌人一定就在附近!

前进!这就是我的判断!我的判断是对的,我的判断一定是对的!

他下定了决心,沉稳地对那些等待他的将领们说道:“前进,敌人就在附近。"

于是,十五万大军出发了,士兵们向着未知的命运又迈出了一步,但这支荒漠中的军队没有犹豫,没有动摇。因为他们相信,无论如何困难,蓝玉一定是有办法的,这个人一定能够带领他们取得胜利,并活着回家。

蓝玉带着他的军队继续深入荒漠,他们行军路上小心翼翼,就连做饭也要先在地上挖个洞,在洞里做饭,以防止烟火冒出,被敌军发觉(军士穴地而炊,毋见烟火)。这实在是一支可怕的军队,在茫茫沙漠中,还注意到这样的细节,这支军队就像一只沙漠中的蝎子,悄悄地前进,隐藏在阴影中,只有看到敌人,才会发出那致命的一击。

当大军到达捕鱼儿海南面后,蓝玉终于发现了北元大军的踪迹,但到底有多少人,首领有多高的级别,他并不知道。

他们不问来由,以千钧之势冲入元军大营,挥舞马刀,见人就砍,无数的北元士兵在黑暗之中恐惧万分,以为这些人真是地狱中的妖魔鬼怪,完全丧失了抵抗的勇气。

皇帝已经跑了,统帅也死了,抵抗还有什么用呢,于是很多人放下了武器。

当蓝玉来到北元军营时,他看到的是成群的俘虏和牛羊,是垂头丧气的北元贵族,是一场真正而彻底的胜利。

他遥望天际,仰天长啸:伯仁(常遇春,字伯仁),终平矣!不负此生!

(选自《明朝那些事儿》,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蓝玉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比任何人差,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要强的人。

B.远征之路艰苦且遥远,但出征前蓝玉和他的士兵们乐观地认为能找到并全歼敌人。

C.郭英向蓝玉报告了粮食缺乏和水源殆尽的情况,说明蓝玉所率军队即将陷入困境。

D.蓝玉军队发现北元大军踪迹后,他们立即冲人元军大营,挥舞马刀,见敌就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记叙蓝玉与王保保之间的故事,看似闲笔,却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蓝玉永不服输的性格特点。

B.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把蓝玉率部进军藏在捕鱼儿海北元大军的历史事件呈现给读者。

C.“没有理由,没有线索,没有证据,但敌人一定就在附近”运用排比和转折句式,塑造了蓝玉在战场上刚愎自用的一面。

D.本文结尾,蓝玉的内心独白既表达了对已故的常遇春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他夙愿得偿的不易之感和激动心情。

8.蓝玉向捕鱼儿海进发的过程中,思绪随着他行军的所见所闻而逐步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明史·蓝玉传》里面并没有记载蓝玉出征前以名将李愬的事迹来鼓舞将士之事,而当年明月却将其作为蓝玉与士兵们话语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萧翼①遂改冠微服,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②?"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辩才云:“檀越闲即更来此。"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此者数四诗酒为务僧俗混然。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辨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付受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颣,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竟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童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即使人召辩才,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选自《法书要录》,有删改)

材料二:

王羲之尝书《兰亭会序》。隋末,广州好事僧得之。僧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右军《兰亭》书,二曰神龟,三曰如意。太宗特工书,闻右军兰亭真迹,求之得其他本,若第一本,知在广州僧,而难以力取。故令人诈僧,果得其书。僧曰:“第一宝亡矣,其余何爱。”乃以如意击石,折而弃之;又投龟一足伤,自是不能行矣。

(选自《纪闻》,有删改)

[注]①萧翼,唐朝官员。太宗时,命为监察御史,奉命取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于越僧辩才。他设酒酣乐,探韵赋诗,成功窃取《兰亭序》而归。②檀越,指施主。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兴后A作B诗C如此者D数四E诗酒E为务G僧H俗混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壶,古时宴会时的一种游戏。以矢投壶中,投中多者为胜。

B.参差,指差错,与“参差十万人家"(《望海潮》)中的“参差”含义不同。

C.遗,遗失、丢失,与“留待作遗施"(《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遗”含义相同。

D.宝,把……当作宝贝,与“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中的“凋”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接近辩才,萧翼不仅换了衣服和帽子,装扮成从山东来的书生模样,还故意在辩才的禅房门前站着,好让辩才注意到他。

B.萧翼以诗酒为借口和辩才混在一起,让辩才逐渐对自己放松警惕;接着用自己带的二王字帖,诱骗辩才拿出《兰亭序》书帖。

C.萧翼终于等来了获取《兰亭序》的时机,他趁辩才外出做法事之际,私自拿走书帖,之后召来辩才告诉他真相,辩才被气得当场昏倒。

D.僧人将《兰亭会序》书帖和神龟,如意视为“三宝”,被骗走了书帖后,僧人精神崩溃,损坏了神龟、如意,自己也不能行走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

(2)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

14.两则材料在对唐太宗获取《兰亭序》真迹一事的记叙详略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杨柳枝

白居易

(其一)

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注]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其二)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清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注]周亚夫,西汉名将,文帝时以河内守驻守细柳。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柳枝》即古乐府《折杨柳》或《折柳枝》,为七言四句,后沿用为词牌。

B.其一开头两句借助历史上的名隐士和名将领来写柳,“陶令"即陶渊明。

C.其二写柳树花繁扑地、不堪负起黄莺,突出其枝条柔嫩、细弱无力的特点。

D.两首诗意味隽永,不同情境下的杨柳形象都非常逼真,具有深沉的历史感。

16.这两首诗是如何描写杨柳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写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争的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人们对战乱痛心疾首的句子是“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_____,"。

(3)“梦”作为一种带有虚幻色彩的意象,常被唐代诗人用来表意抒情,如“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墨戏》中,古筝演奏配合中国舞的水袖身姿,刚柔并济,虚实相生,展现书法艺术①的音韵美、律动美和线条美,让人沉浸在水墨世界中。多媒体画面选自《兰亭集序》,琴音流转,笔墨挥洒。

《山水》的背景画面取材自上海博物馆藏品——元代画家钱选的《浮玉山居图》。画卷缓缓展开,或山势峻峭,或云雾缭绕,箜篌、阮、笙、筝等7种乐器悠然入画,遨游于群山雾影之间,古意盎然,与观众共赴山水之约。

乐曲《蜂飞》则融合了二胡、韶琴、阮、笙与打击乐,5名演奏家分别独奏,重奏环节则将5种乐器声音②_____________,呈现野蜂飞舞的效果。

有观众形容:“我听见了水的柔美、火的热烈、山的灵秀、墨的洒脱、酒的狂放……当代国乐的包容性之强,每次倾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都会③_________________。”对此,罗小慈说:“热爱、敬畏、守正、创新,有这样的信念,民族音乐会更有长久的生命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鄂西南的一个小山村,有一棵神奇的树。A它为植物分类学树立了一座丰碑,让约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此考察。

为什么在世界上的水杉多已灭绝之时,鄂西南方圆600多平方公里版图上的水杉却“香火”不灭,延续至今?利川市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这里成为呵护水杉存续至今的“方舟"。利川平均海拔1100米,而磨刀溪海拔达1400米,这里四周都是高山峡谷,飞瀑流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势南低北高,夏天南风浩荡,雨量充沛,冬季朔风被阻,严寒难侵,①,而土壤中富含稀有元素硒,更是大大增强了植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往远说,②,是侏罗纪时期形成的紫色砂岩,侏罗纪以来很少变化,也未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所以,古生植物得以留存。

B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鄂西南的人民世世代代有植绿、护绿、爱绿、敬绿的传统。人们把先祖种植的或自然生长的水杉树当作祖传家珍,③,要亲手栽一对“夫妻树”,以志百年偕老;家里添了子孙时,也要种一棵水杉,以示祝福。

20.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有病语,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方舟"引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利川,把水杉“文章”写得精彩传神。

B.东至黄海、东海沿岸,都有这棵母杉的“子孙后代"。

C.这是一棵水杉模式标本树,被誉为“水杉之母”。

D.鄂西南方圆600多平方公里版图上的水杉却“香火"不灭。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常有这样矛盾的说法:有人说,多听听别人的话总没有错;也有人说,做事要有独立的见解。这样一来,弄得我们不知所措。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请联系生活实际和自身发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但两区域内诗人的诗歌成就难以并论”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中“但安史之乱之后,南方

诗人人数大幅提高,与北方不相上下"的信息可知,材料一只提到了两地的诗人人数,并没有

提到两区域内诗人的诗歌成就的情况)

2.D(D项“江南的文化传统之所以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不同区域的环境、物质要素、生产方

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区域差异"因果关系不当。根据材料二中“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

中的感受与理解不同,加上环境、物质要素、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区域差异,文化要

素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阶层、不同区域的类型和个性”的信息可知,“不同区域的环境、物质

要素、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区域差异"只会影响文化要素的不同呈现,跟文化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