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022级高三年级第一次测试(开学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注意:选择题按顺序填涂在答题卡上
作文纸上写清楚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6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充满艰辛。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
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面对这一系列的现代化之问,政党作为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有责任作出回答。在这里,我愿谈几点看法。
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的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政党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什么样的现代化最适合自己,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发展中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与方向,破解了现代化等于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性幻觉。
任何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物质世界的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实践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的外化表征形式。它以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话语阐释伟大实践进程中取得的成就、遇到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将其外化呈现在大众日常生活中,从而为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果提供理论层面的话语保障。
社会成员不会天然对某个政治思想具有认同感与信任感,共识合法性的建构必须在成员中进行话语的输出与沟通,只有“社会成员基于某种价值信仰而对政治统治正当性所表示的认可”,才能动员起最广泛的群众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必须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汇聚全社会的奋斗共识,引导个体认知国家的奋斗目标。如果社会个体无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形成清晰而全面的认知,就很容易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产生怀疑甚至持否定态度。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物质生产资料方面的支配权,控制着国际舆论传播的主导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但在话语权意识、话语体系建构上并未取得可与现代化建设成就等量齐观的成果和地位,”如果国际社会无法全面客观理性地了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抹黑、歪曲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片面甚至失实的论调就极易得到传播。国际舆论斗争变得越来越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并加以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遭遇着虚假舆论和话语陷阱的挑战,他们不相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不靠掠夺与战争的和平发展道路。因此,话语体系的建构就具有了迫切必要性。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不是自说自话,而是用中国实践建构中国话语,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摘编自艾四林、陈钿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都充满艰辛,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政党,必须直面一系列现代化之问。
B.发展中国家从自身的国情出发而选择的适合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是否走得通,关键是要看人民的中心地位是否得到坚持。
C.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外化表征,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体现了当今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D.当今中国依然面临国际舆论挑战,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舆论传播上有主导权,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还未形成强影响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化不仅关注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还涉及了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公平问题等内容。
B.把让人成为自由的人作为最终目标的人类社会现代化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
C.最广泛的群众力量的动员必定需要建立在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正当性所表示的认可上。
D.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了解和认识来自中国形象的“他塑"和“自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B.毛泽东曾提出:“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
C.习近平主席在二零二二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D.习近平说:“各国关系和利益只能以制度和规则加以协调,不能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
4.2022年5月19日举行的中巴建交25周年招待会上,中国驻巴哈马大使戴庆利代表中国驻巴大使馆向巴外交部部长赠送了精美的洛阳牡丹瓷。瓷盘中鲜艳的中国名花牡丹和巴哈马名花黄钟花,交相辉映。请结合材料对这一事件加以分析。(4分)
5.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于愚昧的否定,都是不断变异和发展的,但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每个民族都希望取得文化的进步,同时他们又都珍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他民族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往往都要为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起来作殊死的斗争。这种情况,不仅是合情的,而且也是合理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按照自己特有的形式在否定着自己的愚昧,从而取得生存和发展的。
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是和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在民族之间,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的融合。中国汉代的文化,就是由先秦的华夏族和夷狄族的文化融合而来的,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汉代汉人和各兄弟民族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这样融合起来的文化比先前的文化不仅水平大有提高,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际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只要交流和融合是在平等和自愿的条件上进行的,这种交流和融合对于各有关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都有积极意义,当然也就不会是不可接受的了。
(摘编自刘家和《略说文化》)
材料二:
正如毛泽东所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在历史上,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时或许会抛弃旧形式,采取新形式,但作为文化特质的民族心理结构、民族思维方式的变化却是极其缓慢的。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某种情性和保守性,某种对外来文化的排拒力,以维护自身的纯洁性。一切尚有生命力的文化大都有这种能力,这有类于生物机体中的抗体,是一种自卫的本能。但是,所有的文化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还必须有另外一种更重要的功能,即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功能,能够把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通溶在自己的机体内,转化为自身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获得更加活跃的因子,使自身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的功能。当一个民族积极地参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的时候,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觉性不是被弱化,而是被强化了。可以预见,本来统一的人类文化恰恰应该是建立在文化的后一种功能基础上的,它不会是用一种文化模式取代所有其他文化,而是由各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未来的人类文化将具有更强的包容和消纳能力,而不是取消文化自身的多样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胚芽的时代,将会较多地受到作为它的背景的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影响,好像新生儿要较多地依赖父母的照料一样。然而文化机制确定之后,它就具有了自身的内在逻辑。这时,外部影响依然存在,却不能随意切断文化自身规律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观念形态,莫过于儒家思想。只要是炎黄子孙,在深层意识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儒家思想所反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就整体构成来讲,在两千多年中的变化是微乎其微的。不过,儒家思想也曾多次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孔子便被誉为“圣之时者”,善于“时中”,因时而变。以后重要的儒家思想家都遵循了这一传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外来文化成功输入的先例是有的,例如魏晋以后佛、儒、道合流和理学的产生。输入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外来文化能够被传统文化容纳,消化。满足不了这一条件,交流就会失败。从明末基督教传入,到清雍正全面被禁,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督教的文化规范与祀天、祭祖、祭孔等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发生对抗,最终被挤出了中国的大门。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判断事物的准则,这是客观的存在。譬如同样是杀父,在中国与西方就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对于中国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忤逆、不孝,这是基于儒家伦常而发生的反应。西方人直接的反应则会是凡杀人都侵犯了他人的生存权利,杀害的是自己的父亲,则是次一步才考虑的。这么两种不同的反应最初可以说是下意识的,无需经过非常缜密的逻辑思维。这就说明文化的差别是作为既定的事实发生作用的,它是判断的前提和出发点,不必再对它本身进行任何怀疑。可见文化差别深深植根于人们心灵中,通过潜意识来影响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取向。
民族间的各种形式的来往和交流,为沟通不同文化提供了媒介。随着民族间了解的不断加深,文化趋同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文化的趋同绝不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完全被另外一个民族的文化同化。趋同只是一个民族对外来文化消纳能力的加强,对外来文化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经验表明,文化交流是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的。舍弃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去接受外来文化,假如能够成功,只能表明自身文化已丧失了作为独立的文化个体的属性。况且,在接触外来文化时,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中介环节,即外来文化必须采取民族的语言,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在这一“翻译"过程中,民族文化已经渗透其间了。
(摘编自于化民《关于文化问题的思索》)
6.下列各项对材料一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民族进步和文化的否定精神B.民族文化的沿袭性和融合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D.中华民族文化的来源和形成
7.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族心理结构和民族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特质,其变化是极其缓慢的。
B.民族文化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并不会被弱化,反而会使自身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C.如果传统文化不能容纳和消化某种外来文化,那么本地文化交流将不再发生。
D.对待外来文化,应该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正像鲁迅说的那样,要敢于拿来。
8.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主要运用的是事实论据,第一段用概括性事例,而第二段则用具体事例。
B.材料二第一段引毛泽东的话,增强权威性,巧妙引出民族文化形式问题的讨论。
C.材料二从民族文化的功能、规律、价值取向、趋同性等方面论述,思路清晰。
D.材料二第三段用“譬如”来引出例证,表明所举例子是确凿的事实,而非虚构。
9.请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修辞特色,并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10.“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强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重要性。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内容概括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I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我们的房子
李娟
我对那人说我家房子破了,他说:“哦。”我告诉他是怎么破的,他说:“是吗。"我向他形容破的程度,他说:“我的天。”
然后我们道别。我转身去找到一家小旅店开房间。服务员给我打开房间,然后带上门出去。我在床上坐了一会儿,最后终于忍不住流下眼泪,一头扑在床上痛哭——
妈妈啊……房子破了……
……我们在那片美丽的沼泽上有那么多美好的愿望,于是我们在那里搭起了一座房子,一个塑料小棚,把属于我们的东西一一放了进去,摆得整整齐齐。人们远远地出现在草地尽头,在大大小小的白的灰的圆毡房间中,他们第一眼总是会最先看到我们用五彩条纹的鲜艳的塑料篷布包裹着的家,强烈地感受我们喜悦的心情。
白天,清晨五六点天就大亮了,我们赖在热被窝里,倾听森林和河流浓重的呼吸,以及外面空地上过夜的几头牛的呼吸,它们与我们的床仅隔一层薄薄的塑料布。整个白天,棚子四周的塑料布全掀起来,使我们的房子看去更像是个亭子。我们冲着山野敞开了,更像是山野对我们敞开了。四面屋檐很矮,站在那儿一抬头,大片大片的绿便挤挤攘攘拥到了眼前。天蓝得呀!而不等太阳落山,我们便早早放下四面篷布,用石头小心压好,然后钻进被窝看书。凌晨时分,天才彻底昏暗。半明半暗的顶棚上空浮着一团橙色的梦幻般的云雾,那是月亮。
妈妈,就这样,我们在我们爱着的地方有了个家。一面是森林,一面是群山;屋前屋后河水淙淙淌过;牛羊、马群、驼队从远方前来,经过这里,然后远去。这美丽的牧场啊,谁日日夜夜地惦记着我们,捧我们在手心里,不时地亲吻。这群山,这森林!枕头般地诱人,摇篮般地温柔。
妈妈,那一天,我们从梦中醒来,或者是刚刚从群山深处跋涉归来,听到北面的毡房那边叶肯别克在弹奏着由电池带动的电子琴。那是一曲异常平静优美的旋律,令人不由得想起爱情。女孩子阿依邓和着这旋律唱起歌来。我们站在那里听了一会儿,有人为我们低声翻译歌词大意。后来我们回到自己的家里,看到支撑棚子的几根柱子中最主要的那一根,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悄悄倾斜了。
那么,房子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破的呢?是不是当我们在这片沼泽地上打下第一个桩子的时候;是不是在那些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当欢乐和喜悦满室辉映的时候;是不是在那些黄昏,那些清晨,毡房那边人们的走动声和说话声,一句一句走进我们心灵的时候是不是,在我们固执地想要把梦想当作生活的时候。
妈妈,那一天,我们醒来又睡去。我们的房子已经不堪重荷,在风雨中颤抖,房顶篷布的裂缝像是面对整个世界哭泣着的嘴唇。妈妈,我们亲手搭建了这个房子,却又离它那么遥远。我们在房子里上上下下拉满了挡雨接水用的塑料布和床单;顶棚铺着大大小小的撕开的塑料袋子,压着泥块和粗壮的树干,绷着铁丝;房子四周系着各种各样的绳子,吊着石头,以便扯住容易被风掀开的篷布;到处是补丁,满地是接水用的瓶瓶罐罐;塑料布剧烈抖动,哗啦啦作响,帐篷里泥泞的地面上满是大大小小的水坑。容易受潮的纸箱都搬到了床上和柜台上、货架上。但衣物被褥还是湿了,商品湿了,食物湿了。金属制品遭腐蚀,将要锈去:木器被泡得变形,将要朽烂我们用双手,用十指,用两肩和脊梁支撑这个棚子,又好像在支撑我们遍布裂隙的梦想。妈妈,你看,我们生活的地方,是这房子无力庇护、力不能及的地方啊。我们拥抱这房子,拥住的却是彼此。
妈妈,那一天我们从梦中醒来,想着叶肯别克弹奏的那首曲子,平静与优美背后的内容。它诉说的是毡房顶上的天窗,那个圆形的洞口。就是那个洞,歌词说:当我小的时候,从那里看到天空,也看到鹰从那里经过,我想要出去;长大后,我渐渐忘记了那个出口;而当我老时,房子拆散倒塌,我又看到了它……妈妈,那一天,我们想着这首歌,蜷缩在帐篷里的被窝里,听着外面无边无际的风雨声。十个钟头过去,二十个钟头过去,两天过去,三天过去,半个月过去。雨停了。
可是我们的一生,多么漫长!
为什么没有那样一个房子,能够贯穿于我们漫长的一生,像一个真正的家那样,像合拢的双手,呵护我们裸露在尘土中的那颗心妈妈,妈妈,甚至没有那样的一把伞,隔阻风雨于生活之外。
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像我们的朋友叶肯别克那样,反复弹奏着那首与天窗有关的歌,游荡在浩荡无边的山野荒岭。而河边的沼泽却还是那么美丽迷人,森林和群山依然沉默不语,每一个黄昏,还是那样辉煌而漫长。
房子破了,而我们仍然没有离开,原因还是那么单薄。这美丽的沼泽上还是有我们那么多美好的梦想。房子破了,可我们仍然要生活下去,在艰难和痛苦中,在衰老的日子里妈妈,我们互相安慰:永远也不要放弃生活。妈妈,你看,房子破了,塌了,被毁去了——
而我们还在这里。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我"向那人描述家里房子破了时,他简短而冷漠的回答,让作为当事人的“我”感到悲伤,忍不住哭起来。
B.森林与群山合抱,河水淙淙,牛羊经过房子四周美景围绕,正是这所房子让“我们"爱上了这个地方。
C.“十个钟头过去,二十个钟头过去”运用反复手法,凸显下雨时间之长和“我"等待雨停过程中的煎熬。
D.“我们”忙着在房中享受欢乐喜悦,倾听外面的走动声说话声,因而没能察觉它开始破裂,已经不堪重负。
12.关于文中房子在风雨中颤抖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篷布的裂缝"比喻为“哭泣的嘴唇”,更加强烈地体现出“我们"的悲伤。
B.房子随时可能被风雨摧毁,而“我们”却束手无策,只能任凭它在风雨中颤抖。
C.本段对风雨给房内造成的破坏描写细致,从地面、衣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描述。
D.“我们"本想靠房子庇护自己的生活,但现实却告诉“我们”房子也无能为力。
13.文章结尾部分,房子破了,“我们"没有离开的原因是什么?(4分)
14.对于叶肯别克弹奏的曲子,“我”在不同的境遇中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Ⅳ(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孝子
刘连群
百先鞋店程掌柜的老娘去世,惊动了南市一片几条街巷的店铺、住户,吊唁的人群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各界送来的挽联、幛子铺天盖地,场面竟比城中达官显贵家的丧事还要壮观。
院子里搭起了天棚,灵柩停放中央,两旁悬挂着分别由市商会和风化正育会送的丈余长的巨幅深色绸幛,上面白纸黑字,写有“孟德操守"和“孝感天地”,灵旁侍立的程掌柜满身重孝,面容憔悴,人似瘦了一圈,被伙计们搀扶着,一副痛极木然的呆相,让人看了好不心焦,不由得不在暗中连声赞叹:孝子啊!
程掌柜是南市有名的孝子。细说起来,人们还是由孝子而后知他这个鞋店掌柜的。
百先开业时,这一带已经有了几家鞋店,早占上热闹繁华的街头路口,生意红火。程掌柜来得晚,只在二条后街租到两间铺面,地利上就吃了大亏,门前行人稀少,顾客寥寥,一两个月了,好多人还不知道附近又开了一家店铺。
那些日子,倒是有桩新闻渐渐成了街谈巷议的热点。每天清晨,街上都会出现一辆崭新的推车,造型精巧,两大两小的四只轮子,驮着一张高靠背的扶手椅,形状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诸葛亮那辆有名的四轮车,上面坐的却是一位白发如银的老太太,气度雍容,颇有大家气派,一路上神态悠闲地左顾右盼;推车的是个胖乎乎的中年汉子,个头不高,面容白净、和善,将车推得极稳,遇到路面坑洼不平的地方,总要小心翼翼地费力绕行,唯恐车上的老人受了颠簸。南市的街头总是有闲人的,此车每天准时从眼前经过,就有好奇者上前搭讪,老人微微眯缝着眼睛,用山西口音慢声细语地应答,她是从太原府来看儿子的,儿子怕她待在家里憋闷,让她出来见见天津卫的世面,特地定作了这么一辆推车,以车代步——太破费了,也算是做儿子的一片孝心吧!说着,老人回过头,含笑指点身后的汉子,后者的脸色就红了。恭顺、拘谨不安地笑笑,仿佛小孩子听到大人夸奖的样子,并不言语。听者却顿时肃然起敬了,何等的孝子啊,自己都一把年纪了,还天天亲自推着老娘逛街散心,难得呀!很快,事情就在周围传开了,推车再在街上缓缓行进时,迎来的便都是敬佩的目光。后来众人知道了推车人的姓名,程掌柜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店铺也随之有了名气,百先者,不就是取自《太上感应篇》中的名句“百善孝为先"嘛!于是八方顾客纷纷慕名而来,许多老人让儿女搀扶着上门,生意越来越兴旺,不久便胜过了同业的老字号。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前些天一个秋雨乍寒的清晨,程老太太上街着了风雨,回去就发起了高烧,勾发了老病。虽经多位名医调治,还是撒手西去了。噩耗传出,闻者无不痛惜。据说那天程掌柜本阻拦过的,不让上街,老人执意不听,这就是天数了。
丧事完毕,设宴答谢宾客,程掌柜只敬了一盅便不胜酒力提前告退,留下一位同乡陪席。那同乡一边劝酒,一边提起程掌柜的家事,程家原是没落的书香门第,老太太的娘家却世代经商,在晋中一带很出名的,老人当闺女时就帮着家里照应买卖,精于经营之道。过门后又操持一大家人的生计,很不容易的。说着,同乡感慨地叹道,可惜老人家晚年得了青光眼,看不见东西,也没能享上几天清福,众人听了,随之感叹,却有老字号盛福鞋店的掌柜慢悠悠地问道:您是说,她老人家成了睁眼瞎?
同乡点头。盛福鞋店掌柜的两只细眼漾出了笑意,徐徐遍视众人,在座诸位面面相觑,就觉出了异样的意味。后来,风化正育会的会长忽然使劲摇起头来,喊道不对,程掌柜每天推着老娘观景散心,我们都是亲眼见过的,怎么会是瞎子呢?您别再张冠李戴了吧?众人也紧跟着表示不信,说此事不可乱扯的。同乡见辩不清,赌气说你们不信,自己去问程掌柜嘛。问就问,一群人当时往后屋涌来。
程掌柜孝服未脱,连腰间的麻绳都没有解下,正冲着地上的四轮车发呆。听了客人们的询问,半晌没有吱声,后来突然一头向车撞去,撕心裂肺般地哭喊:娘啊,坑死孩儿了!坑死了呀……客人们慌忙阻拦,晚了一步,程掌柜的额头已经血流如注了。
眼见这般惨景,众人又愧又恨,像程掌柜这样的孝子,还有人胡乱编排,这是缺了八辈子的大德!等到怒冲冲地回头去寻那老乡,早已不见了踪影,追出大门外头都没找着,只有痛骂一顿祖宗解气。
程掌柜伤得不轻,加上连日伤心、劳乏,大病了一场。
半个多月后,鞋店重新营业,顾客盈门,比先前还要红火。程掌柜对顾客更加和气、耐心了,各类鞋精工制作,包换包修,极重信誉,还新设了小鞋专柜,缠足或放足的老太太过去很难买到合适的鞋穿,百先量脚加工定做,不额外收费,这一独家业务,坚持了几十年,如今仍为京、津乃至华北一带的老人们所称道。至于程掌柜的孝子名声,则更是代代传颂不已。
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采用倒叙手法,写程老太太不同一般的葬礼,是为了引出人物,突出程掌柜孝子的名声。
B.程掌柜百先鞋店开业时顾客寥寥,是因为程掌柜作为孝子,要照顾母亲,推母亲出来逛街散心,无暇照顾店面。
C.“盛福鞋店掌柜的两只细眼漾出了笑意”,表明他从同乡的话中看出了程掌柜假装孝子的伎俩,为此得意。
D.小说结尾的叙述,表明程掌柜的孝子之名可以为他招来顾客,但周到贴心的服务才是经商的根本。
16.小说中的“同乡陪席"在情节发展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17.这篇小说的人物写得相当鲜活,程老太和程掌柜共同完成了“孝子”的形象塑造。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程老太太的形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1分)
(一)文言文翻译(本题共1小题,15分)
翻译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18题。
18.(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5分)
(2)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5分)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5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虽然崇尚美德,不断约束自己却仍然很快遭到贬谪的句子是“___,___”。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中了表达了相似的人生境遇。
(2)《离骚》中“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3)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借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这两句话。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习近平主席曾在《积小胜为大胜》一文中说:“每年抓几个重点,完成几项任务步步为营,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新中国成立之初,“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而随后几十年,包括航空航天在内的中国工业和中国科技由弱到强,逐一突破各道难关,终于迈入世界前列。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正是事业成功的必经之路。
00后奥运射击冠军杨倩表示,练习中有一次打得不好,就会主动要求自己,一定要把这一枪打好,决不放弃。所谓“冠军品质”,其实就是从一个个简单的动作开始,一招一式反复练习,最终成就卓越,“万事从来贵有恒"。在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不断激发热情、超越自我,才能日有所进,最终取得一番成绩。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级部
班级
姓名
考号)2022级高三年级第一次测试(开学考)
语文答案卷
注意:选择题按顺序填涂在答题卡上
(4分)
(6分)
(4分)
(6分)
(4分)
(6分)
16.
(6分)
(6分)
18.(1)
(5分)
(2)
(5分)
(3)
(5分)
19.(1)
(2)
(3)2022级高三年级第一次测试(开学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外化表征”错。原文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实践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的外化表征形式”,外化表征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把让人成为自由的人作为最终目标"错。原文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成为自由的人。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A.表明要同舟共济。B.表达了独立自主和借助外部力量之间的关系。
C.体现了“人民性"特点。D.表明国际制度和规则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答案】①选择国际社会熟悉的“牡丹花”“瓷器"等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易于传播中国声音。②向他国展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自塑”中国友好的国际形象。③“瓷盘中鲜艳的中国名花牡丹和巴哈马名花黄钟花,交相辉映"体现了中国尊重各国选择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可知,选择国际社会熟悉的“牡丹花"瓷器”等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易于传播中国声音。
根据“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遭遇着虚假舆论和话语陷阱的挑战,他们不相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不靠掠夺与战争的和平发展道路”可知,向他国展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自塑"中国友好的国际形象。
根据“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可知,“瓷盘中鲜艳的中国名花牡丹和巴哈马名花黄钟花,交相辉映"体现了中国尊重各国选择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5.【答案】①从理论层面保障人民大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果。②凝聚全社会的奋斗共识,引导个体认知国家的奋斗目标,形成认同感和信任感。③掌握国际舆论传播的主导权,“自塑”中国在世界上和平友好的形象,让西方对我恶意抹黑、歪曲的论调难以传播。(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实践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的外化表征形式。它以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话语阐释伟大实践进程中取得的成就、遇到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将其外化呈现在大众日常生活中,从而为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果提供理论层面的话语保障"可知,从理论层面保障人民大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果。
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必须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汇聚全社会的奋斗共识,引导个体认知国家的奋斗目标”“如果社会个体无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形成清晰而全面的认知,就很容易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产生怀疑甚至持否定态度"可知,凝聚全社会的奋斗共识,引导个体认知国家的奋斗目标,形成认同感和信任感。
根据“如果国际社会无法全面客观理性地了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抹黑、歪曲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片面甚至失实的论调就极易得到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可知,掌握国际舆论传播的主导权,“自塑”中国在世界上和平友好的形象,让西方对我恶意抹黑、歪曲的论调难以传播。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概括不全。由原文“这种交流和融合对于各有关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都有积极意义,当然也就不会是不可接受的了"可知,写民族进步和文化的否定精神只是材料一很少的一点内容。
C.概括不全。由原文“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于愚昧的否定,都是不断变异和发展的,但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可知,材料一还写了民族文化的沿袭性,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只是材料一的一部分内容。
D.无中生有。由原文“……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和“……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的融合”可知,材料一阐明了民族文化的两大特点,即沿袭性和融合性。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那么本地文化交流将不再发生"绝对化,由原文“输入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外来文化能够被传统文化容纳,消化。满足不了这一条件,交流就会失败”可知,如果传统文化不能容纳和消化某种外来文化,那么本地文化交流就会失败,但不能说今后就不发生交流。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表明所举例子是确凿的事实"错误,由原文“同样是杀父,在中国与西方就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对于中国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忤逆、不孝,这是基于儒家伦常而发生的反应。西方人直接的反应则会是凡杀人都侵犯了他人的生存权利,杀害的是自己的父亲,则是次一步才考虑的。”可知,此处只是阐述对同一件事不同民族文化对此的不同反映,并未强调例子确凿的事实,而非虚构。
9.【答案】①巧妙运用比喻论证,把“民族文化形成初期"比作“胚芽的时代”;把“民族文化初期"比作“新生儿”;把“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比作“父母的照料”。②此句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民族文化机制确定之前、不具备自身内在逻辑时的特点,使抽象的说理具体可感,易于理解。(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指出论证特点。“民族文化形成初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新生儿一张白纸一样容易受父母的影响”二者有相似性,文中“好像"一词体现出此处是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民族文化形成初期”比作“胚芽的时代";把“民族文化初期”比作“新生儿";把“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比作“父母的照料"。
然后指出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作者把学术性非常专业、难懂的内容,运用比喻论证,形象而生动地阐释出民族文化机制确定之前、不具备自身内在逻辑时的特点,使抽象的说理具体可感,易于理解。
10.【答案】①学习之前提,要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是和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联系在一起的,以此来树立文化自信。
②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不断交流融合。提高本民族文化的水平,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
③积极参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进行创新性发展。使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增强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④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础,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标志。(每点2分,答出3点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创作意图和评价审美取向的能力。
此题要紧扣题干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强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重要性”这一提示作答。
由原文“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每个民族都希望取得文化的进步,同时他们又都珍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他民族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往往都要为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起来作殊死的斗争"可知,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学习之前提,要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由材料一“不过在民族之间,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的融合”和材料二中的“民族间的各种形式的来往和交流,为沟通不同文化提供了媒介"可知,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不断交流融合;
由材料二“本来统一的人类文化恰恰应该是建立在文化的后一种功能基础上的,它不会是用一种文化模式取代所有其他文化,而是由各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可知,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积极参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进行创新性发展;
由原文“经验表明,文化交流是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的。舍弃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去接受外来文化,假如能够成功,只能表明自身文化已丧失了作为独立的文化个体的属性"可知,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
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A.“他简短而冷漠的回答,让作为当事人的‘我’感到悲伤……”错。于文无据,“‘我’感到悲伤,忍不住哭起来"的原因,原文没说是因为那人回答的简短冷漠。
B.“正是这所房子让‘我们’爱上了这个地方”错。据原文“妈妈,就这样,我们在我们爱着的地方有了个家"可知,“就这样”说明让“我们"爱上了这个地方的是我们在这里的美好的生活感受。
D.“……因而没能察觉它开始破裂,已经不堪重负”错。因果关系不成立。“‘我们’忙着在房中享受欢乐喜悦,倾听外面的走动声说话声"只是“我”猜测的其中的原因之一。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B.“‘我们’却束手无策"错。原文说我们拉满了挡雨接水用的塑料布和床单;房子四周系着各种各样的绳子,吊着石头,以便扯住容易被风掀开的篷布;到处是补丁,满地是接水用的瓶瓶罐罐等,我们用双手,用十指,用两肩和脊梁支撑这个棚子,可见不是“束手无策”。
13.①因为这里有美丽的沼泽和“我们"美好的梦想。
②因为这里有亲人的陪伴和相互安慰,给予“我们”生活下去的温暖和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据原文第四段“我们在那片美丽的沼泽上有那么多美好的愿望"、倒数第二段“房子破了,而我们仍然没有离开,原因还是那么单薄。这美丽的沼泽上还是有我们那么多美好的梦想”可知,因为这里有美丽的沼泽和“我们"美好的梦想,所以,房子虽然破了,但是“我们”没有离开。
②据原文倒数第二段“房子砍了,可我们仍然要生活下去,在艰难和痛苦中,在衰老的日子里妈妈,我们互相安慰:永远也不要放弃生活"可知,这里有亲人的陪伴和相互安慰,给予“我们”生活下去的温暖和力量。所以,房子虽然破了,但是“我们"没有离开。
14.①第一次是在新房建成、新生活开始时听叶肯别克弹奏曲子,“我”觉得平静优美,感到喜悦。
②第二次是在风雨之夜想着叶肯别克弹奏曲子的歌词,我觉得无助而伤感,渴望有能阻隔风雨的房子。
③第三次是在雨停之后再次提到叶肯别克弹奏曲子,我坦然而不再忧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
第一次写是第七段“听到北面的毡房那边叶肯别克在弹奏着由电池带动的电子琴。那是一曲异常平静优美的旋律,令人不由得想起爱情”,第四至六段写在新房建成、新生活刚刚开始时,爱情甜蜜,生活无比美好,因而作者听叶肯别克弹奏曲子时,觉得平静优美,内心喜悦。
②第二次是第十段“想着叶肯别克弹奏的那首曲子,平静与优美背后的内容……我们想着这首歌,蜷缩在帐篷里的被窝里,听着外面无边无际的风雨声”、第十一段“可是我们的一生,多么漫长!”,在风雨之夜想着叶肯别克弹奏曲子的歌词,因为房子破败,无力庇护而觉得无助、伤感,渴望有能阻隔风雨的房子。
③第三次:倒数第三段写“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像我们的朋友叶肯别克那样,反复弹奏着那首与天窗有关的歌……”,是在雨停之后再次提到叶肯别克弹奏曲子。房子虽然破了,我们仍然没有离开,“我"能够坦然面对生活而不再忧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美丽的沼泽上还是有我们美好的梦想,我们仍然要生活下去,不能放弃。
1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构思技巧的能力。B项“程掌柜百先鞋店开业时顾客寥寥”的原因分析有错。百先鞋店开业时顾客寥寥,不是因为“程掌柜作为孝子,要照顾母亲,推母亲出来逛街散心,无暇照顾店面”,恰恰相反,是因为他来迟了,没有占到较好的地理位置,生意不好,这才有了打造“孝子”形象的计划。
16.【答案】(1)照应前文(“释疑")。交代程老太精于经营之道,表明前文程掌柜推他母亲散心逛街是程老太设计的。(2)使情节波澜起伏。无意中透露老人家晚年得了青光眼,看不见东西,使人对孝子的行为产生怀疑。(3)推动情节发展。人们对孝子的怀疑,直接导致程老板被逼以头撞车,不惜付出身体受伤的代价,以成就孝子之名。(每点2分,三点6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情节安排技巧的能力。作答本题,要紧扣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进行分析,可从三个角度进行思考。一是从程老太自身的角度,“同乡陪席”,透露程老太精于经营之道,起到交代程老太是“孝子"工程的设计者的作用。二是从有人怀疑程掌柜孝子行为的角度,正是有了“同乡陪席”,无意中透露程老太青光眼的事实,引发有些人对程掌柜的“孝子"行为产生怀疑,这就使得情节顿生波澜。三是从程掌柜撞车的角度,程掌柜撞车,以受伤的代价成就孝子之名,这一情节建立在有人怀疑程掌柜孝子之名之上,而这正是由“同乡陪席”引发的连锁反应。
17.【答案】(1)出身不凡。文章正面描写了她的外貌特征:气度雍容,颇有大家气派。(2)精于经营之道。看儿子鞋店生意不好,为儿子设计策略,赢得孝子之名,扩大知名度。(3)爱子心切。为了成就儿子的孝子之名,明知天气不好,执意上街,最后染病而死。(每点2分,三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抓住对程老太的有关描写和情节进行概括,抓住气度雍容、颇有大家气派等描写,可以“出身不凡"作概括;抓住“孝子工程”的设计,可以“精于经营之道"作概括;抓住明知天气不好、执意上街的情节,看以“爱子心切”作概括。
18.(1)屈原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谄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苦闷郁结于心,写下了《离骚》。
(2)现在能有机会献出自己的生命,即使被杀,也确实心甘情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焊接工程综合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科学研究方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数学15的认识教学课件教学课件教学
- 拆除工程施工方案
- 2024年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年网络接口适配器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年碱锰电池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采购产品特定模具费用先期垫付协议书
- 不带机械操作手的机械租赁合同
- 必胜客离职合同
- 煤矿干部个人思想工作总结(四)
- 【外科学】微创外科技术-课件
- 医学内镜洗消标准和流程培训课件
- 2023年人民法院电子音像出版社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解析背诵版
- 何谓俗世奇人整本书导读课件
- 高三百日冲刺主题班会成功只需要100天
- 芍药文化课件
-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评改指导
- (完整)2018年最新出版国军标航空标准大全,推荐文档
- 八年级英语家长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