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区遂宁中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船山区遂宁中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船山区遂宁中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船山区遂宁中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船山区遂宁中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船山区遂宁中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4-2025高二上开学考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大观园是一所宅园,它一无远山近景可依,二无茅屋寺庙凭借,然而曹雪芹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通过“形”(园中人物、建筑、动物)、“声"(琴笛丝竹、小桥流水、吟诗作赋)、“影”(人、树、云、动物、月影)等使园中静态的建筑、山石和园中动态的人物、禽鸟、溪流、植物(四季变化)等相映成辉,这样互相补充的处理就达到了巧妙的借景目的。如七十六回,先写贾母等人在凸碧堂赏月“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后写远处笛音“猛不防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再写黛玉、湘云在凹晶馆所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馆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最后写黛、湘二人拾扔小石头“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激荡……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于是溶景入诗,逼出了二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绝妙好辞。圆月、绿树、风声、水声、云影、花荫全融合在大观园的美景之中了,使时间、景色、人情互借互生、融为一体。

曹雪芹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而突破、创新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在以往的园林借景中,大多都是对静态事物的借用,但大观园的借景手法,在曹雪芹的笔下加入了动态的人物、动物,园中对诗、赏月、葬花既为《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情节,同时也为大观园提供了美景,幅幅画面为大观园的四季景致增色不少。

(摘编自谭巍《大观园造景手法体现的曹雪芹艺术思维》)

材料二:

曹雪芹所设计的大观园,虽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但我们也可从中品味出创作者的匠心,得以从中窥探曹雪芹的艺术辩证思想。

四十二回宝钗在谈到大观园时说:“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园林和绘画本来就有相通的艺术规律,用绘画的章法来布置园林,园林也必然体现出绘画中的一些规律,如像绘画那样讲究“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曹雪芹借助薛宝钗之口提出的远近、疏密、主宾、添减、藏露(还有高低、大小)等等,也都是我国古代许多画家(或评论家)所提到的章法。他是运用绘画中的这些章法、布局来设计大观园的。

我们且看曹雪芹在描绘大观园时是如何体现艺术中的辩证关系的。比如藏和露,当十七回中贾政一干人进入正门之后,“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贾政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由于有这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使得进入园门的人们不能一览无余地把园内景色“悉入目中”,这便是藏而不露。再加上“曲径通幽"的题额和羊肠小径,更使游人产生一种对园内景物幽邃莫测的感觉,因而更加引人入胜,这便是艺术中的含蓄。当他们出了山洞之后,才别有洞天,豁然开朗,“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这是露,是藏然后露;然而,露中又有藏——“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亦藏亦露,半藏半露;然后,“出亭过池”,观览了山石花木,才“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槛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曹雪芹就是这样运用文学语言,把大观园中的藏和露这一艺术辩证关系,很精妙地描绘出来,一幅手卷是随着卷中人物的活动而展开的。因此,这种描绘又是一般的绘画难以表现的,因为景物的藏和露是通过游人的视觉产生的,而游人又是沿着一定路线走的,即使是用长卷,也只能是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表现,互相之间难以通过人物活动联系起来,有点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吧。曹雪芹的描绘,很有些像动静相生,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现代电影镜头。这种语言的描绘产生了完美的效果。

再如高和低的对比,曹雪芹也有很好的描绘。七十六回史湘云就说道:“这山上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凹晶……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这就是这一风景小区的特色。在凹晶馆近水赏月之妙,曹雪芹还有描绘:“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曹雪芹将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的凸碧堂与凹晶馆和特定的时令——中秋赏月,融合在一个画面之中,构成大观园中一景。想象此情此景,倒“真令人神清气净”。

(摘编自顾平旦、曾保泉《文学、绘画与园林——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创造出独特的借景方式,把园中美好的静态动态景物互相组合,达到园林“收无限于有限"的效果,令赏者为之赞叹。

B.“对诗”“赏月"是小说的情节也是园林美景,体现曹雪芹对传统造园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在借景中加入动态的人物动物。

C.园林和绘画有相通的艺术规律,园林的建设也像绘画那样讲究远近、疏密、主宾等章法,这些章法是许多艺术家曾提到的。

D.大观园中“藏”和“露"的艺术辩证关系,是在作者的文学语言中体现的,并随着小说中人物的活动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大观园的造景艺术,不过二者的中心论点并不完全相同。

B.作者在七十六回将各类事物融入大观园景色,丰富游赏内容并提升了作品的意蕴。

C.大观园正门处的翠嶂使园中景色不能“悉入目中”,体现了“藏与露"的辩证关系。

D.语言文字既能将游人视觉所见之景做到细致描绘,也能将叙事的空间和时间相结合。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写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宋代画家郭熙提出:“欲夺其造化,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

C.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意在笔先,创造山川,皆令其各得其势而不背。”

D.贾宝玉为大观园沁芳亭拟写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都引用了《红楼梦》七十六回的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瓊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老来割麦

蒲楠

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

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

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

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

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

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

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

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到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

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

六哥自言自语说话: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

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里的灯盖亮些?

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热了,离不开人呢。

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

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

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静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

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08下)

文本二:

土地是乡土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同样离不开对土地的描述,“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直接陈述了乡下人为什么离不开土地,乡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使定居成为常态,迁移成为变态。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伟大的农民多是善于耕种的形象,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

(选自李如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人们通常认为“星露"是从星星上落下的露水,小说将其作为汗水的象征,寄寓了对农民勤劳质朴等优秀品质的赞美。

B.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的调侃,看似极不礼貌,实则充分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知相熟的老哥俩关系的亲密和感情的融洽。

C.本文以记叙、描写为主,又有较多的抒情和议论,以朴实简洁的笔调展现了顺爷和六哥对土地的依恋和对劳动的热爱。

D.顺爷、六哥对望时不约而同冒出一句“该回了”,一语双关,既表达出割完麦回家之意,又暗含对不孝儿孙的不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通过视觉和嗅觉的描写,刻画了麦子成熟时刻的丰收画卷,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

B.小说围绕割麦这一中心,串联起农村承包土地和土地流转这一系列的农村土地改革,凸显了乡土社会中老一辈人对土地的热爱。

C.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顺爷与六哥之间在一次平常的割麦劳动时的闲话,表达了作者对新时期农村变迁的思考和对农业改革的关注。

D.小说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描绘了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自然和谐,充满意趣;但是同时也让人感到作者对农村未来的深深忧虑。

8.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顺爷和六哥“守护土地”式的农民形象的?(6分)

9.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在温暖与希望中又隐约闪现伤逝情绪”,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三、古代诗文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子贡行之齐,见陈成恒曰:“夫鲁,难伐之邦,而伐之,过矣。"陈成恒曰:“鲁之难伐,何也?”子贡曰:“其城薄以卑,池狭而浅,其君愚而不仁,其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有恶闻甲兵之心,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弩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此邦易也。君不如伐吴。"成恒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也,子之所易,人之所难也。而以教恒,何也?”子贡对曰:“臣闻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内。臣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堕鲁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而求成大事,难矣。且夫上骄则犯,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立于齐,危于重卵矣。臣故曰不如伐吴,且夫吴王刚猛,毅而行其令,百姓习于战守,将明于法,齐之愚,为禽必矣。今君悉择四强之中,出大臣以环之,黔首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黔首之士,孤立制齐者,君也。"陈恒曰:“善。虽然,吾兵已在鲁之城下,若去而之吴,大臣将有疑我之心,为之奈何?”

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见吴王,使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陈成恒许诺,乃行。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B.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C.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D.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志在四方”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相,文中指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员,与“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相同。

C.池,文中指四周高中间洼的地方,与“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的“池"意思不相同。

D.子,古代表对男子的尊称,文中的“子”与“吾不能早用子"的“子”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宰相陈成恒有谋逆之心,又忌惮齐国的鲍氏、晏氏,于是调遣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和孔子对此十分忧虑。

B.子贡到齐国去游说陈成恒,告诉他鲁国难攻,吴国容易攻伐,劝其攻打吴国,陈成恒欣然采纳了子贡的建议,放弃进攻鲁国。

C.子贡告诫陈成恒,如果攻占鲁国,只会让齐国国君骄傲自负,让大臣恣意妄为,其在齐国不仅难成大事,处境还会十分危险。

D.子贡认为,解决内部矛盾应进攻强国,而吴君刚猛勇毅,令行禁止,吴民熟习攻战、守城之道,吴将法令严明,攻吴对陈成恒有利。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4分)

今君破鲁以广齐,堕鲁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4分)

14.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为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小题。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宋]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注]。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表独立":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切云”,《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二句,既写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点明夜间登临时的风露与春寒的感觉。

B.上片后七句,写月光照彻之景,写江面浩渺、微波荡漾之景,最后写高驻金山奇景。

C.下片前三句,词人借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向读者袒露自己的心胸。

D.下片后七句,写自己澄明洁净之感、幽远清晰之见及登仙而去之想。

16.陈应行评价张孝祥词“真非烟火食人辞语”,请结合本词证明这一观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会有不同结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两句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黄金宝物当作铁锅沙土等平常之物,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3)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写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18~19小题。(分)

随着“围炉煮茶"这一新兴吃茶方式逐渐风靡,中国多地都市掀起一股冬季消费新风潮,“围炉煮茶”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场景让无数消费者步入诗意时空。

围炉煮茶讲究氛围,庭院里摆上竹编桌椅,四周悬挂纸灯笼和书法字画,桌子中间摆上炭炉和茶罐,周围铁丝网盘空余处则放上年糕、板栗等秋冬氛围十足的食物。而像柿子、红枣这些颜色鲜艳的水果,放在木制托盘里才会_________________。

围炉煮茶,煮的是年轻人的社交需求。良辰美景,与亲朋好友一边煮香茶美物,一边_____________,好不惬意。围炉煮茶,煮的是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年轻人背负着压力奔赴在路上,而围炉煮茶是慢生活的文化符号,与飞盘、攀岩等激烈户外活动_________________。

围炉煮茶,煮的是年轻人对新中式茶文化的兴趣。以炉煮茶自古有之,苏东坡笔下“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就是指雪天煮茶。如今,文人士大夫的走入民间,茶点也可海纳百川,万物皆可围炉而煮。这反映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创新,包含着从世俗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和对传统生活美学的追求。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得益彰谈笑风生大相径庭闲情雅致

B.相辅相成谈笑风生大同小异悠然自得

C.相得益彰谈笑自若大相径庭闲情雅致

D.相辅相成谈笑自若大同小异悠然自得

19.下面各句中两个加点词语的关系,与文中“万物皆可围炉而煮"一句中两个加点词语的关系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柴已经整整齐齐地堆好

B.花草树木正在蓬勃生长

C.这种感受人民很难捕捉

D.知识要一点一滴地积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乔家大院是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这种建筑结构最大的优点是“墙倒屋不塌”。乔家大院虽已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沧桑,①,与这种特殊的屋体构造密不可分。

乔家大院主体建筑的屋架结构是我国古建筑中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抬梁式木构架。这种木构架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斗拱和榫卯等技艺,形成有弹性的整体。榫头与卯眼结合时,构件之间具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因而②,榫卯结构的建筑主要部件会在晃动之后,依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在一定限度内可有效减少地震对房屋的危害,起到较强的抗震作用。这种抬梁式结构首先沿房屋的进深方向在地基或石础上先③,接着再在立柱上架梁。然后,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自下而上,逐层加高,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接立柱的上端,并在各层大梁和屋脊下的平梁之上设置若干横向的檩,檩上排列椽子以承载屋瓦的重量。抬梁式木构架结构复杂,结实牢固,加工细致,经久耐用,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居民。

20.下列句子中的“一定"和“在一定限度内可有效减少地震对房屋的危害”中的“一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都过去半天了还没来,他一定没赶上车。

B.这次任务非常紧,你明天一定要来。

C.我们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实施这一计划。

D.此事不宜宣传,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任正非曾说:“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的确,每个时代和领域都不乏“领跑者"和“追随者”,他们的角色还可能相互转换。于个体而言,选择做领跑者还是追随者,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观……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遂宁中学高2026届(高二上)暑假学习成果检验性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把园中美好的静态动态景物互相组合"错误。原文是说“曹雪芹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而非“园中美好的静态动态景物互相组合"。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体现了‘藏与露’的辩证关系”错误。“大观园正门入口处的翠嶂"只能体现“藏”,不能体现“藏与露"两者的辩证关系。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大观园的建造体现了“借景”手法。

A.诗句是说“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体现的是“障景”;

B.意思是“想要画好天地造化的美景,没有比饱览风景更重要,要把这些美景纳入心中”,所强调的是绘画理论;

C.意思是“画意在行笔之前,创造的山河都能顺着画者的气势而不相悖”,所强调的是“整体构思在先"的绘画理论;

D.是沁芳亭的对联,意思是“柳树映衬着河堤,柳树倒映着河水的清波,(三者互相映衬)使得翠绿更加浓厚。河岸两旁的鲜花,被河水分成东西两侧,却是一样的花香”,此间借岸边花树之景、撑船之篙,融入水景,点出水景渐绿渐深的特点,增加景色韵味,是“借景"之法。

4.①材料一引用的作用是举例证明前文观点,阐明作者把“月影”融入园中的独特“借景"方式。

②材料二引用的作用是印证凹晶馆近水赏月之妙,进一步说明大观园构景中体现“高与低”的辩证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从前后文“曹雪芹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如……"圆月、绿树、风声、水声、云影、花荫全融合在大观园的美景之中了,使时间、景色、人情互借互生、融为一体”可知,材料一引用的作用是举例证明前文观点,阐明作者把“月影"融入园中的独特“借景”方式。从前文“再如高和低的对比,曹雪芹也有很好的描绘。七十六回史湘云就说道……在凹晶馆近水赏月之妙,曹雪芹还有描绘……"可知,材料二引用的作用是印证凹晶馆近水赏月之妙,进一步说明大观园构景中体现“高与低”的辩证统一。

5.①“外师造化"是师法自然。大观园的设计取法于自然,曹雪芹会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体现了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

②“中得心源”是艺术创作要体现作者的内心表达。曹雪芹设计大观园采用绘画的章法,蕴含着作者内心的艺术辩证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造化”,即大自然。“外师造化”,是师法自然,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学习。从材料一“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曹雪芹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可知,大观园的设计取法于自然,曹雪芹会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体现了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要体现作者的内心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从材料二“曹雪芹所设计的大观园,虽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但我们也可从中品味出创作者的匠心,得以从中窥探曹雪芹的艺术辩证思想”“曹雪芹借助薛宝钗之口提出的远近、疏密、主宾、添减、藏露(还有高低、大小)等等,也都是我国古代许多画家(或评论家)所提到的章法。他是运用绘画中的这些章法、布局来设计大观园的"可知,曹雪芹设计大观园采用绘画的章法,蕴含着作者内心的艺术辩证思想。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A.“小说将其作为汗水的象征,寄寓了对农民勤劳质朴等优秀品质的赞美”错误,属于过度解读。文中提到星露的地方有两处“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这两处描写只能读出星露和麦子之间的关系,不能上升到象征的含义。

C.“又有较多的抒情和议论"错误,文中主要是叙述顺爷和六哥割麦的事情,并对二人的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议论抒情极少。

D.“不孝儿孙”错误,进城务工是时代变迁下的合理选择,并非“不孝"。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D.“深深忧虑”错误,小说中说“大孙子回村创业"和结尾的景物描写,都表现了作者相信农村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8.①运用动作描写,描写年事已高的顺爷和六哥乘着星露“使着劲割麦”的动作,塑造出顺爷和六哥热爱土地、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②运用语言描写,通过记叙顺爷和六哥的对话展现二人对眷恋土地、执着种地的农民形象。③运用对比,将留乡精心耕种的老农和远行不归的年轻人对比,衬托出二人珍视土地、守护土地的农民形象,④环境烘托,写麦子“长得厚实"和“麦茬留得整齐”,侧面体现二人是善于耕种的农民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能体现顺爷和六哥“守护土地"的表现,分析所用的手法。

如“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使着劲割起麦子来”,这是写顺爷和六哥乘着星露割麦子的动作,因为此时割麦“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这是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二人对土地热爱土地辛勤劳作的特点。

如“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怎么不进城去”“舍不得呀"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真的呀!真好"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这是写二人的对话,通过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二人对土地的眷恋,因眷恋而不舍故土,不愿进城,也可以看出二人不顾年长而执着种地的特点。

如文中写顺爷和六哥都年逾七旬依然执着精心种地,而年轻人却是“都到城里去了”,即使种田也是“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到了收获的时候都不回来,很多粮食就“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这是使用对比的手法,展现顺爷和六哥珍视土地守护土地的特点。

如文中写二人种的麦子是“长得厚实”,他们割过麦子留下的麦茬是“整齐"的,这是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二人善于耕种的特点。

9.温暖希望:①小说中顺爷和六哥眷恋故土,珍视土地、勤劳质朴、乐于助人,具有值得传承发扬的可贵品质;②小说中写道“大孙子回村子创业”,象征着青壮年对祖辈事业、农业的回归与继承,代表着农村新生的希望与光明的未来;③小说结尾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必将如嫩芽吐绿,充满勃勃生机。

伤逝情绪:①小说中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赚钱,只剩下年老孤独的顺爷、六哥留守乡村;②进城务工、乡村土地流转,使得人地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密,变得疏远;③流露出对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乡土文明不可避免地远逝的不舍与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能体现“温暖希望"和“伤逝情绪”的内容,并分点进行分析。

“温暖希望"是文中展现出的明朗的一面:

如文中塑造了两个农民的形象,顺爷和六哥一个七十二岁,一个七十四岁,“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他们勤劳,大早上就起床割麦;“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他们热爱家乡和土地,在村里青壮年都出城务工时,还能坚守土地,坚持种田;“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他们热情淳朴,互相帮衬,乐于助人。

如文章最后“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六哥大孙子要回村创业意味着新生代年轻人又重新重视乡村土地,愿意回到乡村,耕作土地,暗示着将有下一代新人继承顺爷和六哥的衣钵,农村土地不会荒芜,农村发展将会有光明的未来。

如小说的结尾用麦茬地的优美景象来揭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者赋予了大自然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业发展必将如“麦茬间嫩嫩吐绿的花生”,充满生机。

这些都给人温暖和希望。

“伤逝情绪"是小说中流露出的令人伤感的一面。

如“村里青壮年都到城里去了”,剩下的都是像顺爷、六哥这样的老人,他们独自守着乡村,种着土地,即使到了收获的季节,这些青壮年都不愿意回来收割。

如青壮年认为“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流转出的地……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青壮年进城,土地流转,种地的人不精心,而文本二中提到人和土地的关系应是密不可分的,而现实却是变得疏远了。

由这些可以看出人与土地的关系不在紧密,传统的乡土文明在当下社会的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消逝,这些令人伤感和不舍。

这些都是“伤逝情绪”的流露。

1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现在齐国即将侵犯鲁国,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今鲁父母之邦也"是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意思是鲁国是我们的祖国,可在“鲁"后断开,排除AC;“今齐将伐之”,是主谓宾句式,句意完整,意思是现在齐国要讨伐它,可在“之"后断开,排除D。

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天下。句意:出使外国各方/立志于天下。B.正确。相,文中指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员/诸侯祭祀、盟会盟时的司仪官。句意: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国相/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C.“‘池’意思不相同”错。池,都是指“护城河"。句意:护城河既宽且深/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D.正确。子,古代表对男子的尊称,您。句意:您所说的难事/我没有及早重用您。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陈成恒欣然采纳了子贡的建议”错。原文“成恒忿然作色曰”,意思是陈成恒听后气得脸色变了,可见其一开始并未采纳子贡的建议。

13.(1)大王不要对百姓认为大王吝啬感到奇怪。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知道呢?

(2)现在你攻破鲁国来扩大齐国的疆域,灭掉鲁国来使大臣的地位更尊贵,却没有给自己任何功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异”,奇怪;“爱”,吝啬;“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状语后置句,即“于百姓之以王为爱异”,对百姓认为大王吝啬感到奇怪;“恶”,怎么。(2)“广”,扩大;“尊”,使……尊贵;“与”,给。

14.①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

②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时,孔子说“出使四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暗含对子贡能担任使臣的认可和鼓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第一段“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娴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能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据此分析出,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②材料一第二段“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意思是子贡问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据此分析出,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时,孔子说“出使四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暗含对子贡能担任使臣的认可和鼓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娴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能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论语·子路》)

材料二:

从前,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国相,想作乱篡位自立,但惧怕齐国的世族鲍、晏两家,所以就调动他们两家的军队去进攻鲁国。鲁哀公十分担心。孔子也非常忧虑,于是召集门生弟子,对他们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颜渊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不同意;子路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求出去阻止,孔子同意了。

子贡到齐国去,拜见陈成恒,说:“鲁国是一个难以攻打的国家,(你)却要去攻打它,(这样做)错了。"陈成恒问:“为什么说鲁国是难以攻打的?”子贡说:“鲁国都城的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既狭窄又平浅;鲁国的国君愚昧不仁,大臣都欺世盗名、毫无用处;鲁国的百姓也讨厌舞刀弄枪,不喜欢打仗,因此不能与鲁国交战。你不如去进攻吴国。吴国都城的城墙又高又厚,护城河既宽且深;士兵的盔甲十分坚固,而且是新做的,军队人数也较多,武器装备尤为精良,同时还派遣有足智多谋的大夫负责守城。吴国是容易对付的,你不如去进攻吴国吧。"陈成恒听后气得脸色变了,说:“你所说的难事,正是别人以为容易的事;你所说的易事,正是别人以为困难的事!你用这些话来开导我,是什么用意?”子贡回答道:“我听说忧虑国内事务的人必定去攻击强国,忧虑国外事务的人才去进攻弱国。现在你的担心是在国内呀!我听说你多次受封却多次未能封成,这都是因为齐国朝廷上还有不顺从你的大臣。现在你攻破鲁国来扩大齐国的疆域,灭掉鲁国来使大臣的地位更尊贵,却没有给自己任何功劳。你这样做,对上只可能使国君得志自负,对下也必然使大臣们肆意作为,你自己想要做成大事,就难上加难了!况且,国君一居功自傲就会放纵胡为,大臣们一居功自傲也会争权夺利,于是,你与国君之间势必产生分歧,而你与大臣们之间也难免发生利害冲突。这样的话,你在齐国的处境就变得十分危险了,简直就像把鸡蛋堆叠起来一样的危险!所以我说还不如去进攻吴国。更何况吴王刚勇威猛,处事果敢,令行禁止,百姓都熟习攻战、守城之道,将领也法令严明,齐国的这些笨家伙,一定会被生擒活捉了。现在你挑选四周诸侯中的强国来作战,让大臣们去围攻这些国家,使齐国的将士都死在外国,朝廷中的大臣也跑光了,这样,你上无作对的强臣,下无节制百姓的士吏,能够独自统治齐国的人,只有你了。"陈成恒听后说道:“好!即使这样,齐国的大军现在已经开到了鲁国的城下,假如再离开鲁国去讨伐吴国,那些大臣一定会怀疑我别有企图的,这怎么办呢?”

子贡说:“你现在按兵不动,我马上去拜见吴王,让吴国出兵去救鲁伐齐,你趁机让军队迎战。"陈成恒同意了子贡的办法,于是,子贡就动身前往。

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C.“借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是错误的。这是作者在描写自己的形象。

16.①写景上,以镜子比喻月,借助借镜观景的奇妙想象表现出江山的雄丽、月色的皎洁;

②虚实结合,通过想象,借助星、月、江、山创造出一种雄奇、缥缈的意境。

③人物形象上,借助卓然独立、登仙而去的美好画面表现出自己潇洒出尘的飘然之感。

④浪漫主义手法,运用想象,塑造海山仙山、神仙邀请我去邀游那缥缈虚幻的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非烟火食人辞语"语出陈应行《于湖先生雅词序》,陈应行在《于湖先生雅词序》中说:张孝祥“所作长短句凡数百篇,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予虽不及识荆,然其潇洒出尘之姿,自然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犹可以想见也。”所谓“非烟火食人辞语”,大体都指这一类词作,艺术构思,独具一格,潇散出尘、飘然欲仙。本体是要求学生分析本词艺术构思独具一格,潇散出尘、飘然欲仙特点的。本词上阕的后七句,写深谷中的鱼龙凄戚长鸣久久不绝,倒映在水面上的星辰也随着微波摇动,海面上水雾弥漫黑夜漫长。远远望去,月光下那紫金山上的建筑犹如银阙晶宫,而这些都是借镜观赏到的,“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镜子比喻月,表现出江山的雄丽、月色的皎洁。上阕所写的鱼龙悲啸、星辰摇动、紫金山都是借镜观星、月、江、山等实景想象表现出来的,所以又运用虚实结合和联想想象的手法。下阕写到自己以飞霞为玉佩,头戴高冠,遗世独立俯视这人间大地,并且群仙邀我与他们同游,乘着那鸾鸟驾驶由凤羽为车盖的马车,挥挥手扬长而去,所以从人物形象上,借助卓然独立、登仙而去的美好画面表现出自己潇洒出尘的飘然之感。下阕写到回首处的三座仙山,群仙笑着邀我和他们同游,乘着那鸾鸟驾驶由凤羽为车盖的马车扬长而去,这些虚幻的世界是作者运用想象塑造出来的,体想出浪漫主义手法。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词中相关内容,分条作答即可。

白话译文

山河是如此雄伟壮丽,微风轻拂,露珠点点,月亮高挂天上。寄声月亮,能否借我镜子让我看清这月下美景。那深谷中的鱼龙凄戚长鸣久久不绝,倒映在水面上的星辰也随着微波摇动,海面上水雾弥漫黑夜漫长。远远望去,月光下那紫金山上的建筑犹如银阙晶宫。

以飞霞为玉佩,头戴高冠,遗世独立地俯视这人间大地。月光如冰雪般洁白,把大地照耀得明亮透澈,那万里之外的景物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回首遥望那海上三神山,仿佛群仙都在对我笑,邀我与他们同游。乘着那鸾鸟驾驶、以凤羽为车盖的马车,挥挥手扬长而去。

17.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8.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相得益彰:指相互配合得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相辅相成:指两种事物互相辅助,互相促成,缺一不可。语境是说柿子、红枣等放在木制托盘里,这些颜色鲜艳的水果和木制托盘才会把彼此的长处显现出来,故选用“相得益彰"。

第二处,谈笑风生: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兴致勃勃而有风趣。谈笑自若:指在不平常的情况下,有说有笑,同平常一样。比喻遇事镇定。语境说的是良辰美景时,与亲朋好友兴致勃勃地有说有笑,故选用“谈笑风生”。

第三处,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大同小异:大体相同,略有差异。根据语境说的“围炉煮茶是慢生活的文化符号"可知,此处是说围炉煮茶这样的慢生活与飞盘、攀岩等激烈户外活动大不相同,两者相差很远,故选用“大相径庭”。

第四处,闲情逸致: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根据语境“以炉煮茶自古有之,苏东坡笔下‘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就是指雪天煮茶"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文人士大夫有围炉煮茶这样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故选用“闲情雅致”。

19.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一般词语间的关系的能力。

原句“万物皆可围炉而煮"中,“万物”和“煮"是被动关系。

A.“柴”和“堆好"是被动关系。

B.“花草树木”和“生长"是主动关系。

C.“感受”和“捕捉"是被动关系。

D.“知识”和“积累"是被动关系。

2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

例句:一定:某种程度

A.表猜测;B.表祈使;C.特定的;D.某种程度。

21.①依然巍峨稳固;②在地震发生时;③设置立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乔家大院虽已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与这种特殊的屋体构造密不可分”可知句子表明乔家大院虽经风吹雨打却稳固不到,可填:依然巍峨稳固;

②根据“有效减少地震对房屋的危害"可知“榫头与卯眼结合时,构件之间具有一定的伸缩余地”的优势是在地震发生时减少危害,可填:在地震发生时

③根据“再在立柱上架梁"可知要先设立柱,可填:设置立柱。

22.抬梁式木构架结构复杂,加工细致,结实牢固,经久耐用,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

【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