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铁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铁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铁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铁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注意力源于人的感觉和知觉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各类企业通过挖掘消费者对自己产品(服务)的注意力培养潜在消费者,产生价值和利益,形成注意力经济。注意力经济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商业形态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融合各类传媒内容所形成的视觉注意力经济和听觉注意力经济。近年来,在视觉注意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听觉注意力经济崛起,网络有声读物成为消费者的阅读新宠。从最早的唱片教材、广播剧,到磁带出版物,再到今天的网络电台,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有声读物市场越来越大。据统计,2018年,我国有声读物市场规模达到46.3亿元,用户规模达到3.85亿人。

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商用化为各类媒体发展新的传播渠道提供了便利。在互联网这一没有时间和地域局限的平台上,音频内容产品触网成为必然。同时,与网络视频内容相比,网络有声读物更能适应信息时代的碎片化时间消费,非常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特性,消费者在运动、出行、锻炼等各类场景下都能使用音频。网声读物迎合了人们的多场景收听需求,人们在不方便阅读和观看视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有声读物获取信息和知识,感受听读带来的娱乐魅力,满足求知欲。

网络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未来,知觉注意力将是注意力经济的主导形态。为适应注意力经济发展转型,我国网络有声读物平台一方面需要更多地关注垂直领域差异化经营。同一产业内,因产品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及信息提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某一企业的产品能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有显著区别。产品差异化是企业竞争制胜的核心策略。无论是对单纯娱乐消费型用户,还是对知识获取型用户,网络有声读物平台都应打造垂直化内容。垂直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求你持续的做同一个领域的内容。对网络有声读物平台的用户而言,垂直化能真正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增加用户粘性。对网络有声读物的同业竞争而言,垂直化可以形成竞争门槛,提升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网络有声读物平台还需要借力技术提升服务体验。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融合应用,内容推送会更加智能,增值服务也会越来越多地与音频内容捆绑。以喜马拉雅FM为例,它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归类与剖析,不仅有针对性地推送符合用户喜好的音频节目,还利用LBS的定位功能为用户提供周边的生活服务信息,实现传播销售+服务三位一体的智能化运营。再比如,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音频的教育内容可以为家长们解决孩子用眼过度的后顾之忧,如果音频教育内容能够和未来的语音识别、

VR/AR等场景应用结合,则可以打造出全场景、全媒体的学习平台。

(摘编自金雪涛《网络有声读物崛起与注意力经济的转型》)

材料二:

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及新媒体的日益普及,有声读物市场也日益扩大,受众越来越多。有声读物的内容、演播者的音色和表现形式,构成有声读物的综合艺术特征。有声读物的特殊性在于,文学作品不是直接作用于受众,而是通过演播者的有声语言表达传递给受众。这种共鸣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受众与文学作品产生的共鸣;第二种是受众与演播者产生的共鸣,这是有声读物特有的审美现象。许多演播者拥有悦耳的声音、精湛的演播技巧、深厚的文学修养,他们演播的作品深受受众喜爱,他们的声音成了标志性的符号,能够得到受众的认同。目前,有声读物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在提升受众审美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全媒体上的有声读物内容呈现鱼龙混杂的状态,网络有声读物平台良莠不齐。一些有声读物平台,排名靠前的大多数是穿越,仙侠,盗墓等内容,而中外经典、知识、教育等内容则较少,甚至有的充斥着暴力、低俗等内容。这对审美受众的影响是极大的,会使人形成低级的审美趣味,进而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危害他人及社会安全。

有声读物的艺术质量需要制作技术来保证。传统广播电台制作的广播小说是由专业的编辑团队进行录制、制作的。从文学作品的选择、改编、录音、音效设计与制作,到背景音乐的搭配、音频的剪辑,都要经过精雕细刻并合作完成。而当下,有些平台只需一台手机等移动终端就可以录制、上传录音作品,对制作质量的审核也不够严格,很多作品背景音乐与内容不符,杂音较多,从作品选择到演播再到合成甚至只有一人完成,使作品效果大打折扣,实在不具备艺术性和欣赏性。

演播水平是有声读物艺术性的重要体现。优秀的演播者需具备规范的语言、悦耳的声音、纯熟的表达技巧、充沛的情感、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人生阅历、充足的演播经验。但目前,许多有声读物平台将文字作品简单地用人工智能语音进行合成,使得有声语言显得生涩、不畅。这样的有声文学作品,无法产生与文学内容相符合的情感,大大降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此外,一大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声音不悦耳、语音不标准、表达不准确、情感不充沛,甚至还会念错的网络主播纷纷加入到有声读物的制作中,这样质量的作品势必会影响受众的感受力。

(摘编自刘超《有声读物提升受众审美的多维空间》)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培养潜在消费者以使他们重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注意力经济的显著目的。

B.近年来,听觉注意力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各种经济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商业形态。

C.我国网络有声读物今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以及新媒体的普及。

D.网络有声读物具有的综合艺术特征,使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提升审美趣味。

2.(3分)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网络有声读物受时空的限制较少,未来上班族等群体对其需求还可能继续扩大。

B.注意力经济要完成以知觉注意力为主导形态的转型,网络有声读物就要进一步发展。

C.网络有声读物平台要在竞争中提升优势,核心策略是注重垂直领域的产品差异化经营。

D.只要得到先进技术如VR/AR的助力,网络有声读物就可以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3.(3分)下列各项中,最符合材料一中“有声读物特有的审美现象"的一项是()

A.某音乐老师把在喜马拉雅FM中开设的古典音乐欣赏节目命名为《古典音乐很难吗》,向受众有针对性地解读古典音乐。

B.蜻蜓FM中播出了《蒋勋细说红楼梦》丛书中的某些篇章,唤起受众对《红楼梦》这一经典名著的热情,引发阅读的兴趣。

C.某公司职员利用乘地铁上下班的时间,听完了懒人听书播出的由农夫三拳播讲的长篇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D.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描写三兄弟的诗句经著名配音演员用不同语气朗诵,在有声读物APP播出后让受众产生联想。

4.(4分)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论证技术对网络有声读物平台有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6分)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本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里堡的黄昏

迟子建

十里堡是都市里的乡村。

黄昏降临时,印染厂门前那条本不清澈的河流便被夕阳的余晖给涂抹得一片灿然。这时,简朴陈旧的桥两侧就已经被郊区的菜农给占据了。

这些菜农面若枣色,穿布衣,有的妇女在冬季时还包着土里土气的头巾,他们提秤的手和他们的吆喝声一样粗糙。有时他们还赶着马车或驴车来,车上载着水灵灵的蔬菜。

他们有板有眼地走在黄昏里,没有比这种情景更感人的了。

听完了这种来自乡间的声音,你沿着十里堡那条庸碌、闭塞的长街再走上一刻吧。

卖白鲢鱼的人将期望的目光投在你身上,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胡同口的矮板凳上沐浴夕阳。

如果你走路稍不留神,会被四处支起的小摊撞着。卖“驴打滚”的人戴着鲜亮的白帽子;卖煎饼果子的摊前总是那么热气腾腾;炸饼在油锅里发出知了一般的叫声;卖各种腌菜的老婆婆,将那一盆盆五颜六色的腌菜陈列在玻璃柜里,玻璃锃亮锃亮的,里面的每样腌菜都是老婆婆的一个童话。

走在这样的街上,你会感觉到生活的气息阵阵拂来,给人的精神以一种慰藉。秋天尽了,苍白混沌的冬天来了。十里堡桥下的流水在傍晚时常常升腾起一团团乳白色的雾气。

站在桥头卖菜的农人如临仙境,但他们绝不会因雾气的影响而缺斤短两,他们在浓雾中拼命睁大眼睛去看秤星,他们的布底棉鞋踩着坚实的路面,远来的马蹄声越发响亮了。

那时我们会更加怀念春季在桥头卖鲜红草莓和樱桃的小姑娘,怀念秋季挑着沙果担子的健壮汉子。

他们不是京城人,他们居住在农村,种菜,种粮,也种花。农人们在城市的边缘生活着,他们不时给京城挟来新鲜的田野气息,送来最不可缺少的生命养料,送来稻谷、玉米、水果、蔬菜,也送来朴实、忠厚与善良。因为有了他们,京城就像被一股活水围绕着,富庶美丽,生生不息。

我忘不了离开北京的那年冬天,那是圣诞节前夕的低沉的黄昏,还是在十里堡那条幽僻的长街上,我拿着一沓刚买到的散发着廉价香水气味和美丽谎言的贺卡往回走,忽然在桥头遇见一个卖竹编小摆设的乡下人。

他年纪很大了,穿一件黑棉袄,目光有些迟钝,身前的篮子里放着形形色色的竹编:黑嘴巴短尾巴的狗,胖乎乎的小鸡,姿态娴雅的鸭子,有些鲜红眼珠的小兔子。

我问他每件卖多少钱,他说一元。他并不看着我说话,我蓦然察觉这是个盲人。我问他这些小动物是不是他编的,他点点头。

我突然觉得羞愧难当,我花许多钱买来的一堆印刷精美却难掩矫情的贺卡,而对这些充满自然气息的竹编却熟视无睹。

是城市要消灭一个有着故乡的人的心中那最后一缕乡愁吗?那一刻我的眼睛发潮了。

天台的参天古木、颐和园的亭台楼阁、王府井的繁华街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回忆。能让我想起北京的,总是东郊那个叫十里堡的地方,那个我生活了三年的地方,我忘不了那儿的黄昏。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部分描写了一条本不清澈的河流在夕阳余晖下的景象,勾勒出十里堡黄昏时的样子,由此切入对过往生活的回忆。

B.街上形态各异的普通人物,小摊上的各色吃食,腾起的煎饼果子的热气和白色的雾气,都使得十里堡富有浓郁的烟火气息。

C.菜农提称的手和粗糙的吆喝声,以及他们拼命睁大双眼看秤星的情形,突出了菜农们勤劳朴实、憨厚善良的品性。

D.作者在回忆那段难忘的时光时“眼睛发潮”,这是她因久居城市感受不到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难过。

7.(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北京十里堡热闹的街景时,作者独具匠心,精心选出几种非常“热闹”的食物来衬托街市的生活气息。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手法,把菜农优良的品质和辛苦的劳作比作“活水”,肯定了他们为京城所做的贡献。

C.无论是土里土气的菜农,还是街市上卖各色吃食的小商贩,作者都通过肖像和动作描写来展现他们值得称道之处。

D.文章以“十里堡的黄昏”为线索,精心选择富有十里堡特色的景致和世态人情,表达了作者复杂而朴素的情感。

8.(4分)作者为何要花很多笔墨来写卖竹编小摆设的盲人?

9.(6分)有人评价说迟子建的散文“善于捕捉瞬间感觉,呈现大自然的美景以及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一观点在本文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共21分)

(本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乘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十五年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惠公始以甘言重赂诱秦,既得国而尽食其言,秦穆公之心未尝一日忘晋也。至晋饥而秦输之粟,非忧晋也,积我之厚,形彼之薄,所以怒其众而将使之也。斯怨也,岂祷请所可谢,言语所可回乎?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使君子为晋谋,必曰:“吾久负秦约,常患无以自解,苟因其乞籴,亟如其请而振其急,则秦将见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政使怨不尽解亦可以杀其怒而缓其毒虽锋刃相向其致死于我必不力矣。”彼虢射乃谓“无损于怨,而厚于寇”,吁!是何言欤?虢射徒知与粟之无损于怨,不知闭籴之增其怨也。择祸莫若轻,择怨亦莫若轻。虽使果如虢射之言,无损于怨,亦犹愈于增其怨,况与之粟乃所以损其怨乎?庆郑虽欲救之,然其气暴,其辞悍,适所以起晋惠之怒而已。惜乎!庆郑有救之之心,而未得救之之道也。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政使怨不尽A解B亦可以杀C其怒而缓D其毒E虽锋F刃相向G其致死H于我必不力矣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携,指离心、背离,与《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携"意思不同。

B.诸,相当于第三人称“之”,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用法相同。

C.形,文中指表现、显露、显示,与“喜形于色"形诸笔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

D.振,同“赈”,赈救、救济,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连年款收,向秦国请求援助,子桑认为,应该把粮食卖给晋国,如果晋国多次受恩却不思报答,就会失去了民心,遇战必败。

B.百里奚认为,天灾流行,各国都会发生,救济本国受灾民众,支援相邻国家,是应有的道义,丕郑的儿子丕豹赞同百里奚的看法。

C.秦国既帮晋惠公即位,又在晋国闹饥荒时施以援手,但当秦国闹饥荒,晋国却拒绝卖粮食给秦国,后来秦国讨伐晋国,晋国大败。

D.晋惠公当上国君后,长期违背对秦国的约定,若能在秦国危难之时,听从庆郑建议,则可能不会成为四德皆失、守不住国土之人。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

(2)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

14.(4分)吕祖谦对虢射所持“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之论进行了批驳,请简要概述吕祖谦批驳虢射的理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5.(3分)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今方表名踪"一句,作者巧妙地把他人对自己的嘲弄之举化为自嘲之语。

B.“无端良匠画形容”承接上句,指品行不端的“匠人"将侯蒙的形貌画于风筝之上。

C.“只疑远赴蟾宫”一语双关,作者借风筝来表明自己的志向,那就是去“蟾宫"折桂。

D.本词中的“夕阳红”意象,与《三国演义》开篇词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中的“夕阳红”意象,象征意味不同。

16.(6分)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借舆马舟楫作比,从而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个说法与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杜甫《登高》中诗人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9分)

(本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我尚未去过。《启示录》所描写的“从天上上帝那里降下来的圣城耶路撒冷,那城充满着上帝的荣光,闪烁像碧玉宝石,光洁像水晶”。城墙是碧玉造的,城门是珍珠造的,街道是纯金的。珠光宝气,未能免俗。真不想去。杭州是白傅留诗苏公判牍的地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曾经一度被人当做汴州。如今虽(①),但少有人看浓妆淡抹的山色空蒙。所以苏杭对我也没有多少号召力。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青岛本身没有高山峻岭,邻近的劳山,亦作崂山,又称牢山,却是峻峥巉险,为海滨一大名胜。我虽未到过劳山,但读《聊斋志异》,对它早已(②)。由青岛驱车至九水,就是山麓,清流汩汩,到此尘虑全消。

青岛不产水果,但作为山东半岛许多名产的集散地。各种水果(③)。例如莱阳梨。此梨产在莱阳的五龙河畔,因沙地肥沃,故品质特佳。外表不好看,皮又粗糙,但口感上细嫩酥脆甜而多浆,绝无渣滓,美得令人难以相信。再如肥城桃,皮破则汁流,真正是所谓水蜜桃,海内无其匹,吃一个抵得半饱。今之人多喜怀乡,动辄曰吾乡之梨如何,吾乡之桃如何。其夸张心理可以理解。

(选自梁实秋《忆青岛》,有删改)

18.(3分)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3分)下列句子中的“上"与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谁都不知道那个见义勇为的人上哪去了。

B.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

C.鲁迅先生的《祝福》首发在《东方杂志》上。

D.“平上去入"的变化或许是受到了某读音的影响。

20.(4分)文学作品中,标点具有一定的表现力。文中第一段画横线处使用了逗号,请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①,而是同时存在的。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一方面,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另一方面,②,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就产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力。如何命名它呢因为它是时势所造成的,姑且③。这种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21.(3分)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B.“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C.张秉贵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

D.许多同志的文章里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残酷斗争”,一个叫“无情打击"。

2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共60分)

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一次战略大转移。历时740多天,红军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尽显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难、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习近平总书记用一句话对长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认为,走任何一条长征路,都离不开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复兴中学要举办毕业典礼,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以“感悟长征魂,开启新征程”为主题的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2.D3.D4.①材料一运用例证法,以喜马拉雅FM为例论证了信息技术对平台的服务体验有提升作用。②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通过传统广播电台和当下有些平台制作技术的精粗对比,论证了制作技术对平台的艺术质量有保证作用。5.①首先指出随着听觉注意力经济的崛起,网络有声读物的市场和用户规模越来越大;②然后指出现代技术对网络有声读物的支撑作用,阐述网络有声读物在信息时代的优势;③最后阐述网络有声读物平台应从经营和技术两方面去适应注意力经济发展转型。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培养潜在消费者以使他们重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错误,材料一说“各类企业通过挖掘消费者对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注意力培养潜在消费者,产生价值和利益,形成注意力经济”,可见,目的是“产生价值和利益”,选项表述为途径。

B.“各种经济”错,偷换概念。材料一说“注意力经济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商业形态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融合各类传媒内容所形成的听觉注意力经济。近年来,在视觉注意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听觉注意力经济崛起,网络有声读物成为消费者的‘阅读新宠’”,听觉注意力经济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商业形态,指的是在“注意力经济”这一领域,选项把“注意力经济"扩大为“各种经济”。

D.“使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提升审美趣味"错误。材料二说“有声读物的内容、演播者的音色和表现形式,构成有声读物的综合艺术特征”“人们在不方便阅读和观看视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有声读物获取信息和知识,感受‘听读带来的娱乐魅力,满足求知欲’”,可见,有声读物具有综合艺术特征,确实能使人们获得信息、知识,感受乐趣。但是否都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趣味,却不一定。材料二指出,有声读物内容是鱼龙混杂的,那些充斥着暴力、低俗等内容的有声读物,会使人形成低级的审美趣味。所以,选项说“使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提升审美趣味”过于绝对。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只要……就……"错,说法绝对化。原文是“如果音频教育内容能够和未来的语音识别、VR/AR等场景应用结合,则可以打造出全场景、全媒体的学习平台”。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举某音乐老师把向受众有针对性地解读古典音乐的节目命名为《古典音乐很难吗》—例,可论证的是节目命名应注意契合受众的审美期待,而不能用来论说受众与演播者产生共鸣。故A项不符合。

B.举《蒋勋说红楼梦》丛书中的某些篇章的播出,与受众对《红楼梦》的热情,产生阅读兴趣之间的关系一例,可论证的是受众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而不能用来论说受众与演播者产生共鸣。故B项不符合。

C.举某公司职员利用乘地铁上下班的时间听完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例,可论证的是网络有声读物更能适应“碎片化时间"消费,而不能用来论说受众与演播者产生共鸣。故C项不符合。

D.举辛弃疾的诗句经著名配音演员用不同语气朗通,让受众产生联想一例,强调的是配音演员朗诵带来的效果,可论证的是受众与演播者产生共鸣。其他选项不能论证受众与演播者产生共鸣。故D项最符合。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语段阐述的观点及如何证明的,考生需指出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作说明。

材料一的第四段,由“另一方面,网络有声读物平台还需要借力技术提升服务体验。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融合应用,内容推送会更加智能,增值服务也会越来越多地与音频内容捆绑。以喜马拉雅FM为例,它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归类与剖析,不仅有针对性地推送符合用户喜好的音频节目,还利用LBS的定位功能为用户提供周边的生活服务信息,实现传播销售+服务三位一体的智能化运营”分析,首先提出“网络有声读物平台还需要借力技术提升服务体验"的观点,在进一步阐释后,以喜马拉雅FM为例论证信息技术对平台已经产生的作用。

材料二的第二段,由“有声读物的艺术质量需要制作技术来保证。传统广播电台制作的广播小说是由专业的编辑团队进行录制、制作的。从文学作品的选择、改编、录音、音效设计与制作,到背景音乐的搭配、音频的剪辑,都要经过精雕细刻并合作完成。而当下,有些平台只需一台手机等移动终端就可以录制、上传录音作品,对制作质量的审核也不够严格,很多作品背景音乐与内容不符,杂音较多,从作品选择到演播再到合成甚至只有一人完成,使作品效果大打折扣,实在不具备艺术性和欣赏性”分析,本段开头就指出“有声读物的艺术质量需要制作技术来保证”,运用对比论证,把传统广播电台制作“广播小说”过程的精雕细刻和当下有些平台制作技术的粗糙进行对比,以此来论证制作技术对平台的艺术质量有保证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解答本题,考生要梳理文章的思路,并概括每个层次所写的内容。

材料一一共四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段,“各类企业通过挖掘消费者对自己产品(服务)的注意力培养潜在消费者,产生价值和利益,形成注意力经济"听觉注意力经济崛起,网络有声读物成为消费者的阅读新宠。从最早的唱片教材、广播剧,到磁带出版物,再到今天的网络电台,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有声读物市场越来越大”分析概括:第一段说明了注意力经济的形成,指出随着听觉注意力经济的崛起,网络有声读物的市场和用户规模越来越大。

第二段,根据“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商用化为各类媒体发展新的传播渠道提供了便利"网声读物迎合了人们的多场景收听需求,人们在不方便阅读和观看视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有声读物获取信息和知识,感受听读带来的娱乐魅力,满足求知欲”分析概括:该段先指出“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商用化"对网络有声读物的支

撑作用,然后阐述在信息时代网络有声读物的自身优势。

根据第三段中的“为适应注意力经济发展转型,我国网络有声读物平台一方面需要更多地关注垂直领域差异化经营”分析,该段阐述网络有声读物平台应从经营方面去适应注意力经济发展转型。

根据第四段中的“网络有声读物平台还需要借力技术提升服务体验"分析,该段阐述网络有声读物平台应从技术方面去适应注意力经济发展转型。

合并第三段和第四段,这两段分别从“关注垂直领域差异化经营”和“借力技术提升服务体验"两方面阐述网络有声读物平台应适应注意力经济发展转型。

最后,采用“首先……,然后……最后……”的模式概括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D7.D8.①写卖竹编小摆设的盲人,以点带面,赞美朴实、勤劳、忠厚、自食其力、热爱生活的十里堡人,展现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②通过生动描写,展示老人形形色色的竹编所具有的艺术美,突出“我"对最朴素的真情的向往,表现自然气息的可贵。③以“我”突然觉得羞愧难当,表明“我"发现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人们正日益远离具有自然气息的生活方式,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④卖竹编小摆设的盲人,是“我”离开北京的那年冬天最深刻的记忆,花很多笔墨来写,突出了十里堡的黄昏令人难忘,照应题目,深化文章主旨。9.文章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十里堡的人,一是十里堡的景。

①善于通过夕阳、流水、浓雾等多彩的意象,营造诗意的氛围,突出了十里堡的黄昏景色迷人,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气息。

②善于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细腻质感的文字表达表现朴素的生活,构筑眼里的人。如十里堡长街上形态各异的人物,阵阵拂来的生活气息,描写细腻,真切动人,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忠厚善良的精神品质,给人精神上的慰藉。

③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多种修辞,寄寓了对大自然、对生活中平凡人和朴素事物的深情,突出了自然气息的可贵和“我"对“十里堡的黄昏”的怀念,让作品更具有真切感人的力量。

④在叙述中融入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展现了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亲切,深情,引入入境。如“他们有板有眼地走在黄昏里,没有比这种情景更感人的了。听完了这种来自乡间的声音,你沿着十里堡那条庸碌、闭塞的长街再走上一刻吧"。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因久居城市感受不到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难过”错。作者发现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人们正日益远离具有自然气息的生活方式。“眼睛发潮”,表达了对乡村文明遭到破坏的痛惜之情和对自己盲目热衷城市文明的自责之情。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文章以‘十里堡的黄昏’为线索”错。“十里堡的黄昏"是人们活动的背景,贯穿全文的是对十里堡的黄昏的眷念,对十里堡的人的赞美及对生活的热爱,即情感是线索。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写卖竹编小摆设的盲人的内容,涉及“我忘不了离开北京的那年冬天……而对这些充满自然气息的竹编却熟视无睹”几个段落。依次分析内容,然后从不同角度做归纳总结。

“他年纪很大了,穿一件黑棉袄,目光有些迟钝”,以肖像描写突出了老人乡下人的朴实形象,“目光有些迟钝”又为后文知道老人是盲人埋下了伏笔,使人物形象更真切更突出。

由“身前的篮子里放着形形色色的竹编:黑嘴巴短尾巴的狗,胖乎乎的小鸡,姿态娴雅的鸭子,有些鲜红眼珠的小兔子"我问他每件卖多少钱,他说一元”“我花许多钱买来的一堆印刷精美却难掩矫情的贺卡”,可知竹编形形色色,情态各异,具有艺术美,通过价格实在、富有自然气息的竹编和“我”手中的贺卡相比,既表现了老人的朴实忠厚,也突出了自然气息的可贵。

由“并不看着我说话,我蓦然察觉这是个盲人。我问他这些小动物是不是他编的,他点点头”,可知老人虽是一个盲人,但他有巧妙手艺,做到了自食其力、热爱生活,令人敬佩。

由“我突然觉得羞愧难当”“对这些充满自然气息的竹编却熟视无睹”,可知“我”发现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人们正日益远离具有自然气息的生活方式,引发读者思考。

卖竹编小摆设的乡下人是作者离开北京的那年冬天遇到的,用了很多笔墨,当是“我"最深刻的记忆,突出了十里堡的黄昏令人难忘,照应题目,进一步突出了文章主旨。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文章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十里堡的人,一是十里堡的景。人的朴实、忠厚、善良、诚信,给人精神上的慰藉;十里堡的黄昏景色迷人,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气息。

由“黄昏降临时,印染厂门前那条本不清澈的河流便被夕阳的余晖给涂抹得一片灿然”“秋天尽了,苍白混沌的冬天来了。十里堡桥下的流水在傍晚时常常升腾起一团团乳白色的雾气"可知,作者善于利用多彩的意象,营造诗意的氛围,突出黄昏景色的迷人,表现美。

写来自乡间的声音、卖白鲢鱼的人期望的目光、沐浴夕阳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四处支起的小摊上的情形、春季在桥头卖鲜红草莓和樱桃的小姑娘、怀念秋季挑着沙果担子的健壮汉子……不管是表现生活,还是赞美人物,文字表达细腻而富有质感,作者善于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十里堡长街处处都有着捕捉到的瞬间感觉,真切动人。

由“他们有板有眼地走在黄昏里,没有比这种情景更感人的了。听完了这种来自乡间的声音,你沿着十里堡

那条庸碌、闭塞的长街再走上一刻吧”“走在这样的街上,你会感觉到生活的气息阵阵拂来,给人的精神以一种慰藉"送来稻谷、玉球、水果、蔬菜,也送来朴实、忠厚与善良”等,可知,作者在叙述中融入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表现了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读来亲切,引人入境,有感染力。

把“夕阳的余晖"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十里堡黄昏的迷人景色,表达了喜爱之情。说京城“就像被一股活水围绕着,富庶美丽,生生不息”,运用比喻生动地表达了对菜农的赞美。写“身前的篮子里放着形形色色的竹编:黑嘴巴短尾巴的狗,胖乎乎的小鸡,姿态娴雅的鸭子,有些鲜红眼珠的小兔子”,运用排比赞美竹编艺术。结尾处,用排比和对比,强化了对“十里堡的黄昏”的怀念。由此可知,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寄寓对大自然、对生活中平凡人与朴素事物的深情。

10.BEG11.B12.B13.(1)(如果)没有信义,祸患就会发生;(如果)失去援助,国家就必败亡。事情就是这样。

(2)幸好秦国也闹饥荒,到晋国来请求买粮,这是上天给晋国一个消除怨恨的好机会。14.①支援秦国粮食,可以减少嫌怨;②不支援会增加嫌怨;③即使援助不能减少嫌怨,但也胜过不援助增添嫌怨。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就算是怨恨不能完全消除,也可以降低他的愤怒减缓他的危害,即是兵刃相向,也不会用尽全力致我们于死地。

“怨不尽解”,主谓结构,句意完整,B处断开;

“杀其怒而缓其毒”,以“而"连接两个句式对称、句意紧密的句子,中间不断开,末尾E处断开;

“锋刃相向”主谓结构,“其"为下句主语,G处断开。

故BEG三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离心、背离。/拉着,带着。句意:他们的老百姓必然离心。/带着孩子们进了屋。

B.错误。代词,之/兼词,之于。句意:给他们吗。/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C.正确。句意:显示他们的薄情。/内心的喜悦流露在脸上。/用笔墨把它呈现出来。

D.正确。同“赈”,赈救、救济。/举起。句意:马上答应他们的请求来赈济他们的危急。/举起鞭子用武力统治各国。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丕郑的儿子丕豹赞同百里奚的看法"错误,原文为“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丕豹不赞同百里奚的看法。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作”,发生;“毙”,败亡;“然”,这样。

(2)“饥”,闹饥荒;“释”,消除;“此……也”,判断句。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亟如其请而振其急,则秦将见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分析可知,支援秦国粮食,可以减少嫌怨;

结合“虢射徒知与粟之无损于怨,不知闭籴之增其怨也"可知,不支援会增加嫌怨;

结合“无损于怨,亦犹愈于增其怨”可知,即使援助不能减少嫌怨,但也胜过不援助增添嫌怨。

参考译文:

材料一:冬季,晋国再次发生饥荒,派人到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对子桑说:“给他们吗?"子桑回答说:“再一次给他们恩惠而报答我们,君王还要求什么?再一次给他们恩惠而不报答我们,他们的老百姓必然离心;离心以后再去讨伐,他没有群众就必然失败。”秦穆公对百里说:“给他们吗?"百里回答说:“天灾流行,总会在各国交替发生的。救援灾荒,周济邻国,这是正道。按正道办事会有福禄。”邳郑的儿子豹在秦国,请求进攻晋国。秦穆公说:“厌恶他们的国君,百姓有什么罪?"秦国就这样把粟米运送到晋国,船队从雍城到绛城接连不断,人们把这次运粮称为“泛舟之役”。冬季,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人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就没有亲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所爱惜的东西就是不祥,使邻国愤怒就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掉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虢射说:“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庆郑说:“丢弃信用,背弃邻国,患难谁来周济?(如果)没有信义,祸患就会发生;(如果)失去援助,国家就必败亡。事情就是这样。"虢射说:“(即使给粮食),对怨恨不会有所减少,反而使敌人增加实力,不如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是百姓所唾弃的。亲近的人还会因此结仇,何况是敌人呢?"晋惠公不听。庆郑退下来说:“国君要后悔的!”十五年壬戌日,晋侯和秦伯在韩原交战,秦国擒获晋侯而归。

材料二:

惠公一开始用甜言蜜语和重金诱惑秦国,得到国家后却尽食其言,秦穆公的心里未曾有一日忘记晋的背信弃义。至于晋国闹饥荒而秦国送来粮食,不是为晋国担忧,是积蓄自己的恩义,来显示对方的薄情,用来使他的百姓怨怒而将驱使他们啊。这种怨恨哪里是祈祷就可以谢罪,用话语就能挽回的呢?幸好秦国也闹饥荒,到晋国来请求买粮,这是上天给晋国一个消除怨恨的好机会。如果是君子为晋国谋划,一定会说:“我们多次违背和秦的约定,常常担心没有办法来解决,如果趁着他们请求买粮食,马上答应他们的请求来赈济他们的危急,那么秦就会看到今日的恩义,而忘记之前的怨恨,就算是怨恨不能完全消除,也可以降低他的愤怒减缓他的危害,即是兵刃相向,也不会用尽全力致我们于死地。"那虢射却说“怨恨不

会有所减少,反而使敌人增加实力”,唉!这是什么话啊?虢射只知道给粮食不会减缓怨恨,却不知道不给粮食会增加怨恨。选择祸患不如选轻的,选择怨恨也不如选轻的。即使就像虢射所说,对怨恨不会有所减少,也比增强他们的怨恨要好,何况给予粮食是减少怨恨的方法呢?庆郑虽然想救晋国,然而他脾气暴躁,言辞强悍,恰能激起晋惠公的怒气罢了。可惜啊!庆郑有救晋之心,却未得救晋的方法。

15.B16.(1)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2)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3)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B项,“品行不端”说法错误。“无端"是没有缘由、无缘无故的意思。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诗歌,圈画出相关涉题信息,进行分析概括,把握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观点态度。本题要求结合词作对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予以简析。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可根据词中“无端良匠画形容”、“只疑远赴蟾宫"、“看我碧宵中”加以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本词意译:

没有得遇贤君高中仕途,而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相信我的才能呢?现在才(在风筝上)显示出了我的名声和踪迹:无缘无故,画匠把我的形貌画在风筝上。趁着风势,轻巧地借着风力,风筝一下子升到了高空中。

风筝受到风吹身体才能够逐渐在天空中平稳,只怕还要远远地奔赴月宫。雨过天晴之后,夕阳红艳美丽。在平地上向上看,有几个人能够像我一样高高地在蓝天上呢!

1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时既要注意题干所给出的语境,还要注意写对字形。需要注意的汉字有:生、善、萧、滚等。

18.①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熙熙攘攘②心向往之/心驰神往③比比皆是19.B20.①用两个逗号突出《启示录》中“天堂”的建筑材质,强调“天堂"每一个细节虽然都华丽但俗气的特征。②凸显出作者对虚有其表的天堂的排斥,为后文表现作者对青岛的喜爱做铺垫。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但少有人看浓妆淡抹的山色空蒙”推断此处是说到杭州来的人很多,可填“游人如织/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游人如织:形容游人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形容人多拥挤不堪。人头攒动:是指人很多,且在频繁地移动。人山人海: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②语境指通过读《聊斋志异》早已对崂山很向往,可填“心向往之/心驰神往”。心向往之: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

③语境指青岛的水果很多很常见,可填“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A.动词,到,去某个地方。

B.方位词,表示某一方面。与文中的“上”意义相同。

C.方位名词,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D.音调,shǎng。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①逗号表停顿,一般起到强调的作用。划线句“城墙是碧玉造的,城门是珍珠造的,街道是纯金的"用两个逗号突出《启示录》中“天堂”的建筑材质,结合“珠光宝气,未能免俗"可知强调“天堂”每一个细节虽然都华丽但俗气的特征。

②分析效果要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内容、情感等。这两个逗号突出“天堂"华丽但俗气,“真不想去”,凸显出作者对虚有其表的天堂的排斥;而后文“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可见此处这样写是为后文表现作者对青岛的喜爱做铺垫。

21.B22.①两者并不是冲突的②新的方法还没产生③称之为时势权力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文化英雄”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礼尚往来"的引号表示强调。

B.“北京话”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C.“机器"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D.“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引号表示引用。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后文“而是同时存在的"可知,两者的关系并不冲突,故填“两者并不是冲突的”。

第二空,根据前文“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后文“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可知,新的方法还有待产生,故填“新的方法还没产生"。

第三空,根据前文“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力。如何命名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