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滁州市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下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物兴情"是一种物在情先的感发方式,先有物,再有情,即作家、艺术家受外在事物的感发产生创作冲动,最终完成创作,创作的过程是情感自由自然呈现的过程。这种感发方式,不同于“托物寓情”的寄托方式。“托物寓情"是先有情,然后寻求外物去寄托,创作的过程是情感的刻意寄寓过程。“感物兴情”由于其自由自然的特征,是古今文学艺术创作都无法绕开的一种创作方式、一种审美体验范式,自然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仍有重要的意义。
“感物兴情"是先感物,后兴情。情感的产生是“物”感发的结果,然后再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说明“感物兴情"是自然、自由的创作过程,是“物”对情感的自然引发。在这种情形下,文学艺术创作完全成为一种自然、自由的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审美的纯粹性。这个“物"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的现实生活,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可以感发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引发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冲动,从而自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这是针对“登高而赋"的辞赋创作行为的。这里的“睹物兴情”就是“感物兴情"。“情以物兴”是说情感由“物"感发而产生;“物以情观”是说“物"感发情感之后作家、艺术家再以情感的态度去重新审视“物”,“物"成为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艺术意境和意象,从而完成了艺术意境和意象的创造。
“感物兴情”告诉作家、艺术家的是,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做到自然、自由地感物。思想情感的表达过程是一个艺术化和审美化的过程,其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然、自由,亦即思想情感的呈现是自然的,不存在任何刀斧之痕。这其中暗含着对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很多要求,如艺术素养、审美修养、思想境界等。作家、艺术家只有在具备完善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的前提下,始终保持着无功利的心态,才能“感物兴情”,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就是说,“感物兴情”并不是无条件的。这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依然有效。当今的作家、艺术家,第一要务就是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创作的过程中能自始至终保持一种无功利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感物兴情”,创作出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很高的文学艺术作品,从而实现艺术与审美的自然、自由。
“感物兴情”之于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然、自由充分表明,它是一种审美自律。所谓审美自律就是审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即审美的发生完全是自觉的、主动的,且出于无功利的目的。正像刘勰所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感物兴情”可以引发作家、艺术家无穷无尽的联想,那是神思。“联类不穷"说的就是无穷的神思与丰富的想象。在这种情形下,流连万象,沉吟视听,看到的和听到的,都与内在的情感融为一体。因此,作家、艺术家在创作(“写气图貌”“属采附声")的过程中,情感会随着所感之物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所感之物起起伏伏。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形象、声音和色彩“随物宛转”“与心徘徊”,这正是审美自律。它是以创作的自然、自由为前提的。文学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别,主动就是“感物兴情”;而被动则是“托物寓情"。
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审美自律依然是第一义。它是作品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保障。文学艺术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是通过作家、艺术家纯正的审美心态实现的。这种纯正的审美心态作为审美自律的表现,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要实现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自律,作家、艺术家除了保持虚静的无功利的心态之外,更重要的是深入现实,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悉心观察,深入体悟,努力寻求与物心有灵犀的一刹那。
“感物兴情”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和审美体验范式,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真诚。这是“感物兴情"背后隐含的最可贵的品质。由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情感是由“物”自然、自由激发出来的,不是人为推动的,这就铸就了其情感的真诚。也就是说,“感物兴情"在根本上阻断了虚假情感生成的可能性路径,回应了中国传统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态度:“修辞立其诚”,“疾虚妄,求实诚"。无论自然、自由还是审美的自律,都有真诚作为依托,它们本身就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思想观念对文学艺术创作具有普遍的意义。即便在当下,其理论价值也是无可置疑的。
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判定,不管依据的是自然、自由标准还是审美自律标准,其隐含的最本质的东西都是真诚。只有做到真诚,文学艺术创作才是自然的、自由的,才能实现真正的审美自律;离开真诚,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就会丧失,创作行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摘编自李健《“感物兴情”:创作的自然、自律、真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认为感情因事物而引发,因而文章的思想内容必然明快高雅;带着感彩去审视事物,文章用词必然奇巧优美。
B.创作者在创作文学艺术作品时,其思想情感的表达过程是自然、自由的艺术化和审美化过程,不存在任何的刀斧之痕。
C.审美自律指审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以创作的自然、自由为前提,是作品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重要保障。
D.“真诚"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最可贵的品质,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中也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所说的“原夫登高之旨……"虽然是针对“登高而赋”的辞赋创作,但也完全可以适用于其他文体的创作。
B.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主要论述了“感物兴情"的具体创作过程,结构清晰明了。
C.审美自律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第一义,因此人工智能创作能否取代人类创作,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审美自律能力。
D.创作者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只要做到了真诚,就能实现审美自律,其作品也就具有了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3.下列对“感物兴情”有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于先有情再寻寄托物的被动的“托物寓情”,“感物兴情”是创作者受外物感发而产生创作冲动的主动审美活动。
B.“感物兴情"是自然、自由的创作过程,它尽可能地保持了审美的纯粹性,但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引起创作者的创作冲动。
C.“感物兴情”的文学艺术创作方式实际上等同于诗歌创作中的“借景抒情”,“托物寓情”则等同于诗歌创作中的“托物言志"。
D.“感物兴情”回应了中国传统有关文章写作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态度,因而它能从根本上阻断虚假性情感的生成。
4.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钟嵘《诗品》)
B.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C.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梅尧臣)
D.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郑燮《画竹题记二则》)
5.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如何体现“感物兴情"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石头
于博
石头在奎县是个稀罕物,尤其是个头大的石头。奎县人用石头,大到碾子石磨,小到盖房子的柱脚石,甚至压酸菜缸的石头,都得去很远的大青山里面弄,修方台子火车站的石头更是从外地运来的。石头不好弄,但有个人偏爱石头,他就是金石头。
金石头长得胖乎乎的,个子也不高,看起来真像一块圆圆的石头。但大伙叫他石头,不仅是因为他的体形像石头,更是因为他爱玩石头。听说谁家有个奇形怪状的石头,无论多远他都会跑去,花多少钱也要买回来。亲朋好友劝他说:“石头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药吃?石头能下崽?搂着它睡觉都硌挺。”也有人讥讽他说:“这年头兵荒马乱的,还有心思鼓捣那玩意!"不管旁人怎么说,金石头只是微微一笑。
日本兵占了奎县之后,凛太郎小队长登门拜访过金石头。没有交谈几句,金石头就明白了小鬼子的来意,他说自己就是一个穷酸之人,虽粗通文墨,但偏爱石头,性情也与顽石相仿,不谙世事等,算是婉言谢绝了。凛太郎心里来气,但脸上依然堆满笑容,“金桑,皇军大大地尊重你,你地,随时可以到维持会来。”金石头摇头说:“谢谢太君的美意,我身子骨单薄,享不了这个福啊。"可一个多月后,金石头就服从了凛太郎的调遣。
那天夜晚,风雨交加,霹雷闪电。突然,有一个巨大的响声传来,震得房屋摇晃。接着,雨声渐停,人们在不安中度过了后半夜。天亮时,人们被一条消息惊呆了,说城南门八里桥边,从天上掉下来一块大石头。人们纷纷往八里桥方向跑去,远远就看见金石头紧抱着一块大石头,全身湿漉漉的。有人喊起来:“咋的,金石头,这是你老婆?你还搂着没完了?”另一个人撇嘴说:“金石头把心都交给石头了,哪家闺女愿意嫁给他?"
大伙正起哄,突然有人一声喊道:“走呀,看看天上的星星到底是个啥样子!”话音一落,人们蜂拥着跑向石头。有人纳闷,嘴里直嘀咕:“星星才这么大吗?六七个人就能抬动啊。这是星星崽子吧?"人们正七嘴八舌间,一阵摩托车声响传来,众人回头一看,急忙四散,远远站定。原来是凛太郎来了。
金石头依旧抱着石头,一动不动。
凛太郎走到石头前,哇啦一句,一个日本兵立即走上前,伸手拽住金石头的肩膀。金石头慢慢回过头,眼里放着光,他喃喃说着:“陨石,陨石,我这辈子没白活。”凛太郎眼里也放着光,一挥手,示意手下人把老百姓聚到一起,然后他拄着战刀训话:“皇军来到奎县,是响应天数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大大地好。你们看,星星都被感动了,下来祝贺了。"凛太郎用手指了一下陨石,“我们要把这个神圣的礼物献给大日本天皇陛下,中国人不都说天降祥瑞吗,这个就是。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方台子铁道游击队和大日本皇军作对,连老天都不允许的,他们死啦死啦地有!”说完,凛太郎转身对金石头说:“金桑,你是专家,我请你负责向天皇献礼这个事宜。你地拒绝,死啦死啦的。完成了就是大大地良民,有功!"
金石头沉默不语,半晌,他转身默默地走到陨石前,伸手轻轻地抚摸着陨石,良久,他冲凛太郎点点头,表示同意,但他提了一个要求,要对石头处理一下。金石头说:“好石头有三个特征,一是天然美,所谓天授地设,璞金浑玉。二是要有灵魂。此石威武灵动,已然采得天地之灵气,吸纳日月之精华。三是形状、品质、成色都好。这样的石头才无可挑剔。”凛太郎挑起拇指,说:“吆西,吆西。你地怎么处理?"刻四个字。”“什么字?"武运久长。”“哈哈哈,吆西,金桑,你地大大地好,升官地有!"
凛太郎心满意足,跨上摩托车走了。围观的乡亲们一阵唏嘘,紧接着一团团泥巴朝着金石头飞去,有的落在陨石上,有的打在金石头身上。金石头原地站立,一动也没动。
两天后,“武运久长”四个字刻好了,梅花篆字,煞是好看。凛太郎拍着金石头的肩膀,表示特别满意。金石头今天梳洗得干干净净,衣服也焕然一新,只是表情平静,看不出什么异样。凛太郎一挥手,十几个日本鬼子费时一个时辰,艰难地把陨石抬到了汽车上。凛太郎坐进驾驶室,对金石头一挥手,“你地上车,新京地干活。"金石头点点头,灵巧地攀上了后车厢,与押运的几个日本士兵并肩而立。
汽车发动,挂挡,加油,启动,不一会儿就走远了。正当要消失在人们视线里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巨响,随之窜出一团火光……拉石头的汽车爆炸了。
乡亲们这才恍然大悟,金石头以刻字为由头,在陨石上凿了窟窿填进了炸药,炸死了小鬼子。可是如何弄的炸药、如何凿石填药、如何引爆的,不得而知,只是暗暗佩服金石头是个高人,只可惜他也被炸死了!
不过后来有人信誓旦旦地说,金石头在爆炸前跳车了,他现在就在方台子铁道游击队那里。方台子火车站的铁路工人成立了专门打日本侵略者的游击队,早已远近闻名。那块大石头根本不是什么天上掉下来的,一切都是金石头和游击队事先设计好的。
大伙纷纷点头,相信金石头一定活着!
(刊载于2023年第6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写亲朋好友对金石头不计代价购买石头行为的不理解,正面表现了金石头对石头的痴迷及其性格的淡然。
B.凛太郎胁迫金石头负责将陨石献给日本天皇,是想借陨石坠落一事来宣扬自己的侵略行为是正义的。
C.小说写金石头听从凛太郎的调遣,表现了金石头妥协的一面,这与后文其英勇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汽车爆炸后,乡亲们对金石头的做法恍然大悟,也揭示了金石头此次是团体行动及其铁路游击队员的身份。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端着重介绍了奎县石头资源的稀缺,交代了故事的发生地点,引出了后文对主人公金石头的介绍。
B.小说将金石头与日本人周旋的情节写得跌宕起伏,并通过这一情节将金石头的聪明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C.金石头向凛太郎介绍好石头的特征是想展示自己对石头的钻研之深,照应了前文对金石头痴迷石头的介绍。
D.本文与课文《党费》都以扣人心弦的战斗故事,展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险及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
8.前文已有多处细节暗示金石头想利用陨石作“文章”,请从文中找出两处并简要分析。
9.小说以大伙相信金石头活着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节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材料二: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不得越官A而有B功C不得陈D言E而不当F越官G则死H不当I则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疑从与”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与”意思相同。
B.“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与“悔相道之不察兮”(《离骚》)两句中的“道"意思不同。
C.“而刀锯不足以裁也”与“不知细叶谁裁出"(《咏柳》)两句中的“裁”意思不同。
D.“觉寝而说"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两句中的“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当政时,皋陶三次言明要处死一个人,尧都说要宽恕他,因此天下人都畏惧皋陶执法的坚决,而喜欢尧用刑的宽大。
B.罪行轻重有疑时应从轻处罚,功劳大小有疑时应从重奖赏,宁愿犯执法失误的过失,也不可错杀无辜,这体现出忠厚之意。
C.苏轼认为,可赏可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但不失为一个君子;可罚可不罚时,罚就超出了道义的标准,就流为残忍的人。
D.韩非子认为臣子言大功小或言小功大都应受到惩罚,前者因为他取得成绩与言论不相符,后者因为君主不喜欢大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
(2)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
14.韩昭侯为什么加罪于典衣与典冠?他这样做目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并茶送子暗①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②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③。
【注】①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士,已从黄州回京。当时黄庭坚从家乡捎来一些茶,他马上和好友苏轼分享,并附上这首诗。②磑:亦作“碾”,小石磨。③“独载"句;用春秋时范盘事,“遂乘轻舟以洋于五湖”。相传范盏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把翰林院说成天上玉堂,各类珍贵书籍井然罗列,整个环境森严压抑,苏轼在此任职,看似尊贵,实则处境不妙。
B.颔联突出苏轼才思敏捷,以“明珠"比喻苏轼拟写的文章等,“泻”字传神地刻面出苏轼奋笔疾书、挥酒自如的意态。
C.颈联转人赠茶本事,我把从老家江南摘下的上好的茶叶,放到茶碾里精心研磨,细洁的叶片连霏霏雪花也比不上它。
D.全诗构思巧妙,由“天上玉堂"兴起,引出题赠对象,再写送茶之事,点明题意,在黄庭坚诗中属于少见的清淡一路。
16.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就是体现了这种制度。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作者顺其自然走到生命尽头的人生理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是农历三月,商洛山间的田埂上冒出了星星点点的小花,但秦岭的风还带着寒气,淡若蝉衣的白雾如同远古的故事,随着人们的吟唱忽而飘近,又忽而散去。这古老的板书唱本增添了不少新词,与直通到跟前的高速路和周边的高压线暗中A_________________。
接着又响起一群妙龄女子的“漫川小调”,那些手挽花篮在白雾缥缈中穿插而过的青衣白裙,像一朵朵清雅初开的玉兰花。她们咿呀婉转,唱出的音调正是秦风楚韵,跟我曾生活多年的鄂西一带的民歌相仿,给我一种亲切感。
“商洛”一名取自商山洛水,它位于秦岭南麓,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有秦之雄,楚之秀。B_的群山延至鄂西一带的武陵山区、神农架,便到了巍然的秦岭与雄峻的大巴山汇合之处。秦风楚韵水乳交融。①自然山川沟壑纵横、神奇秀丽,造就了传承悠久、C的民间文化,民歌是秦楚之间最为流畅的表达。②商洛民歌无疑也是如此,据称如今搜集到的商洛民歌已有3000多首,犹如田埂上数不尽的野花。③姐儿歌,小调,孝歌,情歌,号子……源远流长的商洛民歌既可称作历史的“活化石”,也是居于秦岭深处的人的生存叙述。④“商山四皓”的《采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逸,烨烨紫芝,可以疗饥"传唱千年,而每年必兴的民间花灯会、社火、旱船、元宵节等活动,更是民歌自在的海洋,一唱就是十天半月。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19.“鄂西人从前有个说法:‘生下来就会唱歌,学走路就会跳舞。’”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0.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C.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D.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蜜蜂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传粉昆虫,但近年来面临着生存压力。蜂螨是蜜蜂体表寄生害虫,目前已成为蜜蜂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其中,狄斯瓦螨(大蜂螨)和梅氏热厉螨(小蜂螨)是①_________________。
长期以来,②_________________。传统上认为,大蜂螨主要以蜜蜂的血淋巴为食。但近年来的研究却颠覆了这一认知,认为大蜂螨在不同生活阶段的取食部位和食物来源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在繁殖期,大蜂螨主要寄生在封盖巢房中的蜂蛹上,取食部位多位于蜂蛹第二腹节的腹面,这一时期的大蜂螨主要取食蜂蛹的血淋巴。而在传播期,大蜂螨则寄生在成蜂的腹部,并以成蜂的脂肪体为食。相比之下,小蜂螨的口部结构特征使其不能取食于成蜂,主要以蜜蜂幼虫和蛹的血淋巴为食。这种取食习性,使得小蜂螨对蜜蜂的危害尤为严重。
这项研究不仅为我们全面认识蜂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③_________________。科研人员可以针对蜂螨的取食习性和寄生适应性,开发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蜜蜂的健康。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22.请用因果关系的复句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年元旦,哈尔滨火了。雪城哈尔滨不断“整活”,从冻梨摆盘、冻梨咖啡,到人造月亮、飞马踏冰,每一种设计都别具匠心,受到游客的频频点赞。所有这些,都展示了哈尔滨以“冷资源”成就“热经济"的良苦用心。
类似这种“冷”“热"的相互转化,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对我们也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滁州市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下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物兴情”是一种物在情先的感发方式,先有物,再有情,即作家、艺术家受外在事物的感发产生创作冲动,最终完成创作,创作的过程是情感自由自然呈现的过程。这种感发方式,不同于“托物寓情"的寄托方式。“托物寓情”是先有情,然后寻求外物去寄托,创作的过程是情感的刻意寄寓过程。“感物兴情"由于其自由自然的特征,是古今文学艺术创作都无法绕开的一种创作方式、一种审美体验范式,自然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仍有重要的意义。
“感物兴情”是先感物,后兴情。情感的产生是“物"感发的结果,然后再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说明“感物兴情”是自然、自由的创作过程,是“物"对情感的自然引发。在这种情形下,文学艺术创作完全成为一种自然、自由的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审美的纯粹性。这个“物”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的现实生活,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可以感发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引发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冲动,从而自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这是针对“登高而赋”的辞赋创作行为的。这里的“睹物兴情"就是“感物兴情”。“情以物兴"是说情感由“物”感发而产生;“物以情观"是说“物”感发情感之后作家、艺术家再以情感的态度去重新审视“物”,“物”成为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艺术意境和意象,从而完成了艺术意境和意象的创造。
“感物兴情"告诉作家、艺术家的是,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做到自然、自由地感物。思想情感的表达过程是一个艺术化和审美化的过程,其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然、自由,亦即思想情感的呈现是自然的,不存在任何刀斧之痕。这其中暗含着对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很多要求,如艺术素养、审美修养、思想境界等。作家、艺术家只有在具备完善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的前提下,始终保持着无功利的心态,才能“感物兴情”,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就是说,“感物兴情"并不是无条件的。这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依然有效。当今的作家、艺术家,第一要务就是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创作的过程中能自始至终保持一种无功利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感物兴情”,创作出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很高的文学艺术作品,从而实现艺术与审美的自然、自由。
“感物兴情"之于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然、自由充分表明,它是一种审美自律。所谓审美自律就是审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即审美的发生完全是自觉的、主动的,且出于无功利的目的。正像刘勰所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感物兴情"可以引发作家、艺术家无穷无尽的联想,那是神思。“联类不穷”说的就是无穷的神思与丰富的想象。在这种情形下,流连万象,沉吟视听,看到的和听到的,都与内在的情感融为一体。因此,作家、艺术家在创作(“写气图貌"属采附声”)的过程中,情感会随着所感之物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所感之物起起伏伏。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形象、声音和色彩“随物宛转"与心徘徊”,这正是审美自律。它是以创作的自然、自由为前提的。文学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别,主动就是“感物兴情";而被动则是“托物寓情”。
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审美自律依然是第一义。它是作品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保障。文学艺术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是通过作家、艺术家纯正的审美心态实现的。这种纯正的审美心态作为审美自律的表现,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要实现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自律,作家、艺术家除了保持虚静的无功利的心态之外,更重要的是深入现实,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悉心观察,深入体悟,努力寻求与物心有灵犀的一刹那。
“感物兴情"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和审美体验范式,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真诚。这是“感物兴情”背后隐含的最可贵的品质。由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情感是由“物"自然、自由激发出来的,不是人为推动的,这就铸就了其情感的真诚。也就是说,“感物兴情”在根本上阻断了虚假情感生成的可能性路径,回应了中国传统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态度:“修辞立其诚”,“疾虚妄,求实诚”。无论自然、自由还是审美的自律,都有真诚作为依托,它们本身就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思想观念对文学艺术创作具有普遍的意义。即便在当下,其理论价值也是无可置疑的。
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判定,不管依据的是自然、自由标准还是审美自律标准,其隐含的最本质的东西都是真诚。只有做到真诚,文学艺术创作才是自然的、自由的,才能实现真正的审美自律;离开真诚,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就会丧失,创作行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摘编自李健《“感物兴情":创作的自然、自律、真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认为感情因事物而引发,因而文章的思想内容必然明快高雅;带着感彩去审视事物,文章用词必然奇巧优美。
B.创作者在创作文学艺术作品时,其思想情感的表达过程是自然、自由的艺术化和审美化过程,不存在任何的刀斧之痕。
C.审美自律指审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以创作的自然、自由为前提,是作品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重要保障。
D.“真诚”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最可贵的品质,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中也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所说的“原夫登高之旨……”虽然是针对“登高而赋"的辞赋创作,但也完全可以适用于其他文体的创作。
B.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主要论述了“感物兴情”的具体创作过程,结构清晰明了。
C.审美自律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第一义,因此人工智能创作能否取代人类创作,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审美自律能力。
D.创作者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只要做到了真诚,就能实现审美自律,其作品也就具有了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3.下列对“感物兴情"的有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于先有情再寻寄托物的被动的“托物寓情”,“感物兴情"是创作者受外物感发而产生创作冲动的主动审美活动。
B.“感物兴情”是自然、自由的创作过程,它尽可能地保持了审美的纯粹性,但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引起创作者的创作冲动。
C.“感物兴情"的文学艺术创作方式实际上等同于诗歌创作中的“借景抒情”,“托物寓情"则等同于诗歌创作中的“托物言志”。
D.“感物兴情"回应了中国传统有关文章写作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态度,因而它能从根本上阻断虚假性情感的生成。
4.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钟嵘《诗品》)
B.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C.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梅尧臣)
D.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郑燮《画竹题记二则》)
5.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如何体现“感物兴情”的。
【答案】1.B2.A
3.A4.C
5.①《登高》描写杜甫登高所见的苍凉秋景,这种秋景引发了杜甫的哀愁,整个诗歌的创作过程体现了由物而发、自由自然的创作特征。
②杜甫由“风、天、猿、沙、鸟"等物联想到自身及国家命运,所见所闻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这一创作过程体现了审美自觉性、主动性,且这些都是出自无功利的目的。
③杜甫创作《登高》时,寓居夔州,此时国家动荡不安,自身患重病且生活困顿,此时悲凉秋景引发的情感也正是杜甫内心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文学创作的真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其思想情感的表达过程是自然、自由的艺术化和审美化过程,不存在任何的刀斧之痕”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说思想情感表达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自由的,不是所有的思想情感表达都是自然、自由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文章第二段采用总一分一总式论证结构"错,不是总一分一总式结构。此段是先说“‘感物兴情’是先感物,后兴情”,然后分析“物"与“情”的关系,“物"的类型,再引用刘勰的话具体分析“物”如何引发“情"。可见并非“总一分一总式结构”。
C.“因此人工智能创作能否取代人类创作,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审美自律能力"错,推论不当。人工智能与人类创作有着本质的不同,不单是审美自律一个方面的问题。
D.“只要做到了真诚,就能实现审美自律,其作品也就具有了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错,必要条件改为充要条件。原文是说“只要做到了真诚,文学创作才是自然、自由的,才能实现真正的审美自律”,不是“只要……就”的关系,实现审美自律还有别的因素。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
B.“但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引起创作者的创作冲动"错,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任何事物都可以感发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C.“‘感物兴情’的文学艺术创作方式实际上等同于诗歌创作中的‘借景抒情’”错,曲解文意。“感物兴情"是由物而引发情感,“借景抒情”是借助景物抒发情感,二者有区别。
D.“因而它能从根本上阻断虚假性情感的生成"错,强加因果。“感物兴情”能从根本上阻断虚假性情感的生成,是因为其感发方式是自然、自由的,不是人为的推动。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第四段主要围绕“审美自律"阐述,指出“审美的发生完全是自觉的、主动的,且出于无功利的目的”。
C.说的是“意境"的创造。意思是诗歌创作中,写景状物要鲜明、生动、逼真,表情达意则要含蓄、丰富、深远,意在言外,这样才达到了创作的至高境界,此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感物兴情’是一种物在情先的感发方式,先有物,再有情,即作家、艺术家受外在事物的感发产生创作冲动,最终完成创作,创作的过程是情感自由自然呈现的过程”,《登高》所写的“物"是杜甫看到的苍凉秋景,如高天、疾风、猿猴的啼叫等等,这些秋景引发了杜甫的哀愁,既有个人的暮年之悲,又有忧国忧民之愁,整个诗歌的创作过程体现了由物而发、自由自然的创作特征。
②“‘感物兴情’之于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然、自由充分表明,它是一种审美自律。所谓审美自律就是审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即审美的发生完全是自觉的、主动的,且出于无功利的目的”。《登高》中杜甫看到的夔州秋景,如“风、天、猿、沙、鸟"等,由这些物,杜甫联想到自身及国家命运,所见所闻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这一创作过程体现了审美的自觉性、主动性,且这些都是出自无功利的目的。
③“‘感物兴情’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和审美体验范式,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真诚”。夔州的秋景自然推动了杜甫内心的情感,铸就了其情感的真诚。杜甫创作《登高》时,寓居夔州,此时国家动荡不安,自身患重病且生活困顿,此时悲凉秋景引发的情感也正是杜甫内心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文学创作的真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石头
于博
石头在奎县是个稀罕物,尤其是个头大的石头。奎县人用石头,大到碾子石磨,小到盖房子的柱脚石,甚至压酸菜缸的石头,都得去很远的大青山里面弄,修方台子火车站的石头更是从外地运来的。石头不好弄,但有个人偏爱石头,他就是金石头。
金石头长得胖乎乎的,个子也不高,看起来真像一块圆圆的石头。但大伙叫他石头,不仅是因为他的体形像石头,更是因为他爱玩石头。听说谁家有个奇形怪状的石头,无论多远他都会跑去,花多少钱也要买回来。亲朋好友劝他说:“石头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药吃?石头能下崽?搂着它睡觉都硌挺。"也有人讥讽他说:“这年头兵荒马乱的,还有心思鼓捣那玩意!”不管旁人怎么说,金石头只是微微一笑。
日本兵占了奎县之后,凛太郎小队长登门拜访过金石头。没有交谈几句,金石头就明白了小鬼子的来意,他说自己就是一个穷酸之人,虽粗通文墨,但偏爱石头,性情也与顽石相仿,不谙世事等,算是婉言谢绝了。凛太郎心里来气,但脸上依然堆满笑容,“金桑,皇军大大地尊重你,你地,随时可以到维持会来。"金石头摇头说:“谢谢太君的美意,我身子骨单薄,享不了这个福啊。”可一个多月后,金石头就服从了凛太郎的调遣。
那天夜晚,风雨交加,霹雷闪电。突然,有一个巨大的响声传来,震得房屋摇晃。接着,雨声渐停,人们在不安中度过了后半夜。天亮时,人们被一条消息惊呆了,说城南门八里桥边,从天上掉下来一块大石头。人们纷纷往八里桥方向跑去,远远就看见金石头紧抱着一块大石头,全身湿漉漉的。有人喊起来:“咋的,金石头,这是你老婆?你还搂着没完了?"另一个人撇嘴说:“金石头把心都交给石头了,哪家闺女愿意嫁给他?”
大伙正起哄,突然有人一声喊道:“走呀,看看天上的星星到底是个啥样子!"话音一落,人们蜂拥着跑向石头。有人纳闷,嘴里直嘀咕:“星星才这么大吗?六七个人就能抬动啊。这是星星崽子吧?”人们正七嘴八舌间,一阵摩托车声响传来,众人回头一看,急忙四散,远远站定。原来是凛太郎来了。
金石头依旧抱着石头,一动不动。
凛太郎走到石头前,哇啦一句,一个日本兵立即走上前,伸手拽住金石头的肩膀。金石头慢慢回过头,眼里放着光,他喃喃说着:“陨石,陨石,我这辈子没白活。"凛太郎眼里也放着光,一挥手,示意手下人把老百姓聚到一起,然后他拄着战刀训话:“皇军来到奎县,是响应天数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大大地好。你们看,星星都被感动了,下来祝贺了。”凛太郎用手指了一下陨石,“我们要把这个神圣的礼物献给大日本天皇陛下,中国人不都说天降祥瑞吗,这个就是。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方台子铁道游击队和大日本皇军作对,连老天都不允许的,他们死啦死啦地有!"说完,凛太郎转身对金石头说:“金桑,你是专家,我请你负责向天皇献礼这个事宜。你地拒绝,死啦死啦的。完成了就是大大地良民,有功!”
金石头沉默不语,半晌,他转身默默地走到陨石前,伸手轻轻地抚摸着陨石,良久,他冲凛太郎点点头,表示同意,但他提了一个要求,要对石头处理一下。金石头说:“好石头有三个特征,一是天然美,所谓天授地设,璞金浑玉。二是要有灵魂。此石威武灵动,已然采得天地之灵气,吸纳日月之精华。三是形状、品质、成色都好。这样的石头才无可挑剔。"凛太郎挑起拇指,说:“吆西,吆西。你地怎么处理?”“刻四个字。"什么字?”“武运久长。"哈哈哈,吆西,金桑,你地大大地好,升官地有!”
凛太郎心满意足,跨上摩托车走了。围观的乡亲们一阵唏嘘,紧接着一团团泥巴朝着金石头飞去,有的落在陨石上,有的打在金石头身上。金石头原地站立,一动也没动。
两天后,“武运久长"四个字刻好了,梅花篆字,煞是好看。凛太郎拍着金石头的肩膀,表示特别满意。金石头今天梳洗得干干净净,衣服也焕然一新,只是表情平静,看不出什么异样。凛太郎一挥手,十几个日本鬼子费时一个时辰,艰难地把陨石抬到了汽车上。凛太郎坐进驾驶室,对金石头一挥手,“你地上车,新京地干活。”金石头点点头,灵巧地攀上了后车厢,与押运的几个日本士兵并肩而立。
汽车发动,挂挡,加油,启动,不一会儿就走远了。正当要消失在人们视线里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巨响,随之窜出一团火光……拉石头的汽车爆炸了。
乡亲们这才恍然大悟,金石头以刻字为由头,在陨石上凿了窟窿填进了炸药,炸死了小鬼子。可是如何弄的炸药、如何凿石填药、如何引爆的,不得而知,只是暗暗佩服金石头是个高人,只可惜他也被炸死了!
不过后来有人信誓旦旦地说,金石头在爆炸前跳车了,他现在就在方台子铁道游击队那里。方台子火车站的铁路工人成立了专门打日本侵略者的游击队,早已远近闻名。那块大石头根本不是什么天上掉下来的,一切都是金石头和游击队事先设计好的。
大伙纷纷点头,相信金石头一定活着!
(刊载于2023年第6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写亲朋好友对金石头不计代价购买石头行为的不理解,正面表现了金石头对石头的痴迷及其性格的淡然。
B.凛太郎胁迫金石头负责将陨石献给日本天皇,是想借陨石坠落一事来宣扬自己的侵略行为是正义的。
C.小说写金石头听从凛太郎的调遣,表现了金石头妥协的一面,这与后文其英勇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汽车爆炸后,乡亲们对金石头的做法恍然大悟,也揭示了金石头此次是团体行动及其铁路游击队员的身份。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端着重介绍了奎县石头资源的稀缺,交代了故事的发生地点,引出了后文对主人公金石头的介绍。
B.小说将金石头与日本人周旋的情节写得跌宕起伏,并通过这一情节将金石头的聪明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C.金石头向凛太郎介绍好石头的特征是想展示自己对石头的钻研之深,照应了前文对金石头痴迷石头的介绍。
D.本文与课文《党费》都以扣人心弦的战斗故事,展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险及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
8.前文已有多处细节暗示金石头想利用陨石作“文章”,请从文中找出两处并简要分析。
9.小说以大伙相信金石头活着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B7.C
8.①“金石头依旧抱着石头,一动不动”,由前文金石头对鬼子的态度可知,金石头十分抵触日本人,此时得到陨石没有尽快带回家,反而一动不动可知应是另有所图。
②“金石头慢慢回过头,眼里放着光”,依照前文金石头对日本人的不屑态度可知,此时金石头眼里的光应是对日本人上钩的欣喜。
③“十几个日本鬼子费时一个时辰,艰难地把陨石抬到了汽车上”,前文叙述六七个人就能抬动陨石,被金石头处理后,十几个人用一个时辰才将陨石搬到车上,此处暗示了陨石的不寻常。
④“金石头梳洗得干干净净,衣服也焕然一新,只是表情平静”,金石头此时精心打理过的衣着与其平静的表情,都暗示金石头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9.①人物形象上:表现了众人对金石头舍生取义行为的钦佩,侧面烘托了金石头的英勇。
②主旨上:通过众人对金石头结局的美好猜想,表达了人们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③手法上:没有明确交代金石头是生还是死,运用留白的手法,给人遐想的空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正面表现了金石头对石头的痴迷及其性格的淡然”错误,是“侧面表现”,且大伙的态度无法表现金石头“性格的淡然”。
C.“表现了金石头妥协的一面"错误。金石头是表面听从凛太郎的调遣,实则是为民族大义,计划借陨石炸死日本人,并不是表现他妥协的一面。
D.“及其铁路游击队员的身份”错误,文中没有表明其身份的言语。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是想展示自己对石头的钻研之深"错误。金石头向凛太郎介绍好石头的特征是为了说服凛太郎同意自己处理石头,为自己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①前文讲凛太郎想请金石头到维持会帮日本人服务,但是婉言谢绝了凛太郎的邀请,可见,金石头十分抵触日本人。后文说“金石头依旧抱着石头,一动不动”,金石头得到陨石没有尽快带回家,反而一动不动这一细节暗示他应另有所图。
②前文金石头用“我身子骨单薄,享不了这个福"为由拒绝凛太郎的要求,语言描写中见金石头对日本人不屑。后文写一个日本兵伸手拽住金石头的肩膀时,“金石头……眼里放着光”,这一细节暗示了他对日本人上钩的欣喜。
③前文说这块陨石“六七个人就能抬动”,后文说“十几个日本鬼子费时一个时辰,艰难地把陨石抬到了汽车上”,这一细节暗示陨石被金石头处理过,暗示了这已不是一块寻常的陨石。
④另外,文中说日本兵运石头的那天,“金石头梳洗得干干净净,衣服也焕然一新,只是表情平静”,金石头精心打理过的衣着和平静的表情,这些细节暗示金石头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1)人物形象上
文中说“乡亲们这才恍然大悟,金石头以刻字为由头,在陨石上凿了窟窿填进了炸药,炸死了小鬼子……暗暗佩服金石头是个高人”,表现了众人对金石头舍生取义行为的钦佩,侧面烘托了金石头的英勇。
(2)主旨上
文中最后说有人信誓旦旦地说金石头在爆炸前跳车后,参加了方台子铁道游击队。还说那块大石头是金石头和游击队事先设计好炸日本鬼子的。“大伙纷纷点头,相信金石头一定活着”,小说结尾通过众人对金石头结局的美好猜想,表达了人们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3)手法上
小说结局采用有人的传言,“不过后来有人信誓旦旦地说,金石头在爆炸前跳车了,他现在就在方台子铁道游击队那里”,并没有明确交代金石头的生死,这样的留白手法,给人遐想的空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节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材料二: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不得越官A而有B功C不得陈D言E而不当F越官G则死H不当I则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疑从与”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
B.“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与“悔相道之不察兮”(《离骚》)两句中的“道"意思不同。
C.“而刀锯不足以裁也”与“不知细叶谁裁出"(《咏柳》)两句中的“裁”意思不同。
D.“觉寝而说"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两句中的“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当政时,皋陶三次言明要处死一个人,尧都说要宽恕他,因此天下人都畏惧皋陶执法的坚决,而喜欢尧用刑的宽大。
B.罪行轻重有疑时应从轻处罚,功劳大小有疑时应从重奖赏,宁愿犯执法失误的过失,也不可错杀无辜,这体现出忠厚之意。
C.苏轼认为,可赏可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但不失为一个君子;可罚可不罚时,罚就超出了道义的标准,就流为残忍的人。
D.韩非子认为臣子言大功小或言小功大都应受到惩罚,前者因为他取得的成绩与言论不相符,后者因为君主不喜欢大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
(2)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
14.韩昭侯为什么加罪于典衣与典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
【答案】10.CFH
11.A12.D
13.(1)先王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并且用爵位俸禄不足以勉励善行。
(2)做臣子的陈述他的意见,君主根据他的意见授予他职事,再全根据他的职事来责求他的成绩。
14.原因:典衣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典冠超越了自己的职责范围。目的:每位臣子都能恪尽职守,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相当,使得群臣没有结党营私、胡作非为的行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下不得超越了职权去立功,也不可以说话与做事不相当。超越了职权就处死,言行不一致就治罪。
“不得越官而有功”与“不得陈言而不当"句式相同,句意相关;“越官则死”与“不当则罪"句式相同,句意相关。所以应在CEH处断句。
故CFH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给予。/亲附、亲近。句意:奖赏时有可疑的就尽量给予奖励。/(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B.正确。方法。/道路。句意:这种赏赐的办法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后悔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缺少明察。
C.正确。裁决。/裁剪。句意:并且用刀锯不足以来裁决他们。/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
D.正确。前后都是通“悦”,高兴的意思。句意: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学习知识以后,经常温习它,不也很快乐吗?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后者因为君主不喜欢大功"错,根据原文“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可知,言小功大也要受罚,不是因为君主不喜欢大功,而是认为臣子的功绩与言论不相当的危害超过了他所取得的大功,所以要惩罚。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善”,善行;“不胜”,不尽;“劝”,勉励。
(2)“陈”,陈述;“专”,全;“责”,责求。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可知原因:典衣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典冠超越了自己的职责范围。
由原文“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可知目的:每位臣子都能恪尽职守,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相当,使得群臣没有结党营私,胡作非为的行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传》中说:“奖赏时有可疑的就尽量给予奖励,这可以用来推广恩泽;处罚时有可疑的就尽量免除刑罚,这是为了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杀了他”,尧帝三次说“宽恕他"。所以天下人都畏惧皋陶执法的坚决,而喜欢尧帝用刑的宽大。四岳说:“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是违抗命令、毁坏同族之人。"不久,(尧)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既然这样,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大概可以看出来了。《尚书》中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时,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道义的标准了。过于仁慈,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道义的标准,就流为残忍的人。所以,仁慈可以超过,道义的标准是不可超过的。
古时候,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这种赏赐的办法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对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是没有作用的。用刀锯作刑具,这种刑罚的威力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是没有作用的。先王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并且用爵位和俸禄不足以勉励善行;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并且用刀锯不足以来裁决他们。所以当有所怀疑时,就用仁爱之心来行事(执行赏罚之事),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忠厚到了极点。
材料二:
做臣子的陈述他的意见,君主根据他的意见授予他职事,再全根据他的职事来责求他的成绩。如果取得的成绩和他的职事相当,完成职事的情况和他的话相符合,就给予奖赏;如果取得的功绩和他的职事不相当,完成职事的情况和他的话不相符合,就加以惩罚。所以群臣之中那些话说大了而功绩小的就要惩罚,这不是惩罚他取得的功绩小,而是惩罚他取得的功绩与他的言论不相当;群臣之中那些话说小了而功绩大的也要惩罚,这并不是(君主)不喜欢大功,而是认为功绩与言论不相当的危害超过了他所取得的大功,所以要惩罚。从前韩昭侯喝醉了酒睡着了,掌管君主帽子的侍从看见君主受寒,所以把衣服盖在君主的身上。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身边的侍从说:“谁给我盖衣服的?”身边的侍从回答说:“是掌管帽子的侍从。"韩昭侯因而同时惩处了掌管衣服的侍从和掌管帽子的侍从。他惩处掌管衣服的侍从,是认为他没有尽到他应尽的职责;他惩处掌管帽子的侍从,是认为他超越了他的职责范围。韩昭侯并不是不害怕着凉,而是认为侵犯他人职权的危害比着凉更厉害。所以英明的君主驾驭管理臣下时,臣下不得超越了职权去立功,也不可以说话与做事不相当。超越了职权就处死,言行不一致就治罪。(每个臣子)都在他的官职内恪守职责,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相当,那么群臣就不会结党营私,胡作非为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并茶送子暗①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②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③。
【注】①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士,已从黄州回京。当时黄庭坚从家乡捎来一些茶,他马上和好友苏轼分享,并附上这首诗。②磑:亦作“碾”,小石磨。③“独载"句;用春秋时范盘事,“遂乘轻舟以洋于五湖”。相传范盏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把翰林院说成天上玉堂,各类珍贵书籍井然罗列,整个环境森严压抑,苏轼在此任职,看似尊贵,实则处境不妙。
B.颔联突出苏轼才思敏捷,以“明珠"比喻苏轼拟写的文章等,“泻”字传神地刻面出苏轼奋笔疾书、挥酒自如的意态。
C.颈联转人赠茶本事,我把从老家江南摘下的上好的茶叶,放到茶碾里精心研磨,细洁的叶片连霏霏雪花也比不上它。
D.全诗构思巧妙,由“天上玉堂"兴起,引出题赠对象,再写送茶之事,点明题意,在黄庭坚诗中属于少见的清淡一路。
16.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5.A16.①为友人命运的转变而感到喜悦。颔联“旧”字暗示苏轼离开黄州前后两种不同的处境,如今他官居翰林学士,尽可用他的聪明才智兼济天下。②对两人友情的珍视之情。写雪花比不过茶白,把茶叶形容得这样美,是为了显示自己送茶的一番诚意,望朋友能够笑纳,其中含有两人真挚的友情。③对苏轼的担忧和劝告之情。尾联化用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披露赠茶的根本用意,劝告苏轼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及早效仿范蠡功成身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整个环境森严压抑"看似尊贵,实则处境不妙”错,翰林院的环境并非森严压抑,而是清雅有派,藏书繁多,首联突出的是苏轼受到重用。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从对方所处的环境落笔。苏轼当时任翰林院学士,担负掌管机要、起草诏令的工作。由于翰林学士可以接近皇帝,地位清贵,诗人便利用了玉堂的双重含义,把翰林院说成是不受人间风吹日晒的天上殿阁,那里宝书如林,森然罗列,一派清雅景象。首联写出了诗人为苏轼受到朝廷的重用而喜悦。
颔联,前一句在“东坡居士"间加一“旧”字,暗示人物的身份起了变化——由昔日的罪臣转为此时的清贵之官,表明苏轼离开黄州前后,如今官居翰林学士,尽可用他的聪明才智兼济天下。下句诗人中的“明珠"指称苏轼在翰林院草拟的文字,“百斛”形容其多而且快,泻"字传神地刻画了苏轼奋笔疾书、挥洒自如的意态。此联写出了诗人为苏轼处境、命运的转变而感到喜悦,并对苏轼的才能极为赞美。
颈联,“落磑霏霏雪不如”意为:放到茶磨里精心研磨,细洁的叶片连雪花也比不上它。写雪花比不过茶白,把茶叶形容得这样美,是为了显示他送茶的一番诚意,其中含有真挚的友情。
尾联,末句“独载扁舟向五湖"用了春秋时期范蠡的典故,语重心长地提醒苏轼,要适时进退,好自为之。苏轼贬谪在黄州时,由于政治上失意,也曾萌生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退隐思想。可是此时他应召还朝,荣膺重任,正处在春风得意之际,并深深卷入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作者一方面为友人命运的转变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他担心,于是借着送茶的机会,委婉地劝告对方,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在风云变幻的官场里,不如及早效法范蠡,来个功成身退。末了这一笔,披露了赠茶的根本用意,表达了诗人对苏轼的担忧和劝告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就是体现了这种制度。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作者顺其自然走到生命尽头的人生理想。
【答案】①.飞湍瀑流争喧豗②.砯崖转石万壑雷③.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④.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⑤.聊乘化以归尽⑥.乐夫天命复奚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瀑、喧豗、砯、崖、壑、逵、聊、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是农历三月,商洛山间的田埂上冒出了星星点点的小花,但秦岭的风还带着寒气,淡若蝉衣的白雾如同远古的故事,随着人们的吟唱忽而飘近,又忽而散去。这古老的板书唱本增添了不少新词,与直通到跟前的高速路和周边的高压线暗中A_________________。
接着又响起一群妙龄女子的“漫川小调”,那些手挽花篮在白雾缥缈中穿插而过的青衣白裙,像一朵朵清雅初开的玉兰花。她们咿呀婉转,唱出的音调正是秦风楚韵,跟我曾生活多年的鄂西一带的民歌相仿,给我一种亲切感。
“商洛"一名取自商山洛水,它位于秦岭南麓,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有秦之雄,楚之秀。B_的群山延至鄂西一带的武陵山区、神农架,便到了巍然的秦岭与雄峻的大巴山汇合之处。秦风楚韵水乳交融。①自然山川沟壑纵横、神奇秀丽,造就了传承悠久、C的民间文化,民歌是秦楚之间最为流畅的表达。②商洛民歌无疑也是如此,据称如今搜集到的商洛民歌已有3000多首,犹如田埂上数不尽的野花。③姐儿歌,小调,孝歌,情歌,号子……源远流长的商洛民歌既可称作历史的“活化石”,也是居于秦岭深处的人的生存叙述。④“商山四皓"的《采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逸,烨烨紫芝,可以疗饥”传唱千年,而每年必兴的民间花灯会、社火、旱船、元宵节等活动,更是民歌自在的海洋,一唱就是十天半月。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19.“鄂西人从前有个说法:‘生下来就会唱歌,学走路就会跳舞。’"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0.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C.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D.汉家烟尘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答案】18.①.相映成趣②.连绵起伏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度中老年女装产业分析报告
- 住房公积金房地产交易贷款合同三篇
- 急诊部门公共卫生应对策略计划
- 2024年卫浴柜类项目合作计划书
- 承包菜鸟驿站转让合同范本
- 租凭场地合同范本
- 农村分红合同范本
-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随堂测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国际贸易网站续费合同指南
- 南昌市教育局特殊教育服务制度
- GB/T 36242-2018燃气流量计体积修正仪
- GB/T 2818-2014井用潜水异步电动机
- 5 汪曾祺《跑警报》.电子教案教学课件
- 叙事疗法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本)》终结性考试试题答案(格式已排好)任务一
- 店长交接表模板(最新)
- 阿米巴经营管理课件
- 牙列缺损的固定义齿修复课件
- 小学质量检测汇报材料范文推荐11篇
-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培训知识课件
- 绝密资料机械制造工艺学知识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