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校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级梯阶,南北跨度又达三十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
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在中华大地上已陆续发现了人类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时代,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是同一来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文化以适应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
即使以上的论断还不够有说服力,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
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
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例如,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它们依然是从当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
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载一些上古的文件和传说。早年的史书中,把上古史编成三皇五帝的历史系统。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
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是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的重要观点,他不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把“三个相互”概括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这是基于中国历史事实和发展逻辑得出的重要观点,是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学术理论来源于费孝通先生1988年正式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是费先生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及结构的整体性理论。林耀华先生评价称,费孝通教授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组有力的认知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作为一个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含义与起源、结构与层次、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进行了纲要性阐释,这些阐释对理解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共同体,“多元”何以凝聚为“一体"这两个命题提供了启示。
(摘编自王延中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经济、文化、心理因素析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大地发现石器及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能够支持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
B.山东龙山文化是族团间交流的结果,吸收了其他族团的优秀文化又保留了一定的个性。
C.历史学家一般认为,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印证了传说中的夏代历史。
D.“多元一体"这一核心概念为认知中华民族和文化的特点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独特的地理空间结构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成为可能。
B.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似,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文化之间也出现过竞争和交融。
C.《尚书》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证明了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
D.文化、经济、情感和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等因素使得中国各民族团结融合成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项是()
A.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龙在东北地区红山文化与东南地区良渚文化均有所见,但造型有所差异。
B.新疆奇台县唐朝墩古城考古发现城内的佛寺和景教寺院南北并列,还有具有罗马风格的公共浴场。
C.西藏拉萨市温江多吐蕃时期建筑遗址出土的板瓦、琉璃砖等遗物带有明显的唐文化特征。
D.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与湖南安化县出土的虎食人卣在题材和文化内涵上非常相近。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大文化系统分处各地,有着土著的起源和自己的特色。
B.各文化系统相互影响形成大的相互作用圈,逐渐走向一体。
C.黄河中下游的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结合开启了华夏文化。
D.各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但材料内容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回来了
柯岗
这是一九四七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山里实在黑,走在白马后边的人,往往当自己的胸脯碰上了马屁股的时候,才知自己并没有掉队。
二十一团在这一夜的行军序列中,是全军的后卫。队伍不断地跑跑停停,这是因为天黑,路滑,常常有人不自觉地拉长了距离的缘故。虽然前面不断地传来“跟上!”“跟上!"的口令,然而这种现象始终很难消灭。
后面有人压着嗓子吵起来:
“快走!快走!你怎么不跟上呢?”
“老子掉进田里啦!你急啥?"
“可不敢掉队呵!后面有敌人,你没看队伍走多快?”
“谁掉队啦?"管理主任一面往后走,一面问。
“供给处的挑夫王德胜。”不知是谁这样顺口回答着。管理主任仍旧向后走。
“王德胜!爬起来了没有?担动担不动?"管理主任拉长嗓音问。
“起来了,担动了!你放心走吧!”王德胜回答着,开始用尽吃奶的力气,拼命追赶队伍,小担子在肩膀上咯吱咯吱地响着,好像有人在他的耳朵边低声说:“王德胜:你是好战士,你是翻身农民,大家相信你,叫你挑着公家的一百七十万冀币①、二百万蒋币②、三十块银洋。"于是他越发着急了,他觉得他肩上的担子几乎完全失掉了重量,只是路太小,太滑,天太黑,差不多走不到五十米,就要有一只脚掉进田埂下面的淤泥里。就这样,他一气跑了十几里路以后,实在累了,打算坐下来休息两三分钟再走。但当他把担子放下之后,忽然静得可怕,一点也听不见“跟上,跟上!”的命令了,连马蹄踩进泥坑里的声音也没有了,他发现自己掉队走错了路。
细雨迷蒙着漆黑的山道,雨丝在桐子叶上聚成了水珠,“滴嗒,滴嗒"地滑落下来。
往哪里去找队伍呢?他确实有些着急了。他担心两包钱会淋湿,心里也明白要想马上找到一个村子是不可能的。他很想找到一座小庙,哪怕是小得连人也进不去,只要能把两包钱放进去就行;要不然,这样淋到天明,都会湿透的。但,小庙又到哪里去找呢?
他无可奈何地把担子上那用油布包得方方正正的两包钱取下来,并排放在路边,然后又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便一屁股坐在钱包上,两手紧紧握着扁担的中间,笔直地竖在脸前,接着就把脑袋往手上一靠,意思好像是说:反正我现在是不能走了,索性等天明,但是千万不能把钱湿透!
这一夜,王德胜觉得比一年还长。
黎明的时候,雨停了,阴云渐渐炸开缝来,东方泛起鱼肚白。他现在知道他昨夜把方向走错了,本来是向南的,可是他向了东。他挑起了担子,离开了道路,向左穿过没腰的荒草,攀登着生满小树的高山。在一座浓密的杉树林里,他找到一个相当隐蔽的石缝。他把扁担和钱包都放在石缝的顶里边,迅速用石块盖起来,然后自己坐在口上。他决定等到下午再下山,免得碰到敌人和土匪,晚上顺公路走。
他感到困得很,想睡觉,但又怕有土顽来,怎么办呢?他用双手扶着额角想了半天,然后把两颗炸弹的火索统统拉出来,挂在衬衣钮子上,把炸弹挂在胸膛上,用外衣包着,再用皮带在外面拴起来,而后侧身睡了。他想:如果土顽在他没有醒来的时候到了跟前,只要他们一拉他的衣裳,炸弹就会响的,叫他们也不能活。
就在这种情况下,王德胜甜蜜蜜地睡熟了。太阳从杉树的叶子上滑过去,在他那湿透了的军衣和帽子上,在他那圆脸、宽肩和露在袖口外的棒棰似的粗胳膊上,划着一条条的花纹。
确实,这一天,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王德胜带着这么一担子公款,在这里得到了平安的睡眠。他做了一个梦:他已经回到了团里,管理主任把他挑的钱拿出来,买了好几口肥猪,大家在会餐,许多人和平时一样,把一些实在太腻人的肥肉块子,都往他的碗里送,他张着大嘴不停地嚼着。但忽然一不小心,自己咬住了自己的舌头。他醒来了,太阳已经偏西。
王德胜弄好担子,束紧皮带,顺着公路往南赶。突然啪的一声,一颗子弹从头顶飞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从树林里窜了出来,冲到王德胜身边。
“不准动!”他们之中的一个,用枪威胁着王德胜,就动手解他的外衣,待另一个家伙正要解皮带的时候,那个解衣服的人突然连声喊着:“炸弹!炸弹!"回头就跑。解衣带的家伙并不知道炸弹在哪里,也跑了。王德胜趁势抽出一颗炸弹,朝他们的屁股投去,然后迅速冲向树林深处,在一条十分曲折的羊肠小道上继续向南行进。
转眼功夫天就黑了,他加快了行进速度,一气走了八十里。
拂晓,他饿得有些不能支持,坐下去几乎起不来。刚咬牙站起,前边忽然打起机关枪来,声音很近,子弹嗦嗦地穿着树枝。他已经发现,前边山根下就是公路,路东是自己的队伍,路西是白军。从这里下去,过了公路,跳进田里,就能回到自己的队伍。王德胜丢掉竹扁担,把两包钱捆在一起,像背包一样紧紧地绑在背上。弄好了鞋带子,拴紧了皮带,右手提着炸弹,火索已经挂在指头上,弯着身子走到小路转弯处,顺着没有路的山坡冲下去。
天大亮的时候,王德胜像泥人一样,被这里的警戒部队护送到自己的团部里来。他站在管理主任的门口,用他那高亢的鲁西口音喊着:“报告!”刚把右脚跨进门槛,他就大声说道:
“担子丢了,可是三百七十万零三十元在这里!"
管理主任马上拉住了他那沾着很多汗泥的双手。
(有删改)
[注]①冀币,当时解放区用的,冀南银行的纸币。②蒋币,蒋管区用的,所谓法币。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过程中,有战士叮嘱“可不敢掉队呵”,由此可以看出该战士对战友的关心以及形势的紧张。
B.管理主任拉长嗓音问“担动担不动”,担心王德胜难以完成任务,表现了他对王德胜的关心。
C.王德胜在山上“甜蜜蜜地睡熟了”,全然不顾可能会有敌人前来袭扰的风险,可见他当时确实疲惫。
D.在解放战争的诸多大场面中,小说记叙一名战士掉队又归队的小故事,以小见大,展现的是解放军战士群体的优秀品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士们只有当胸脯碰上马屁股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并没有掉队,写出了夜晚之黑,也为后面王德胜的掉队埋下了伏笔。
B.王德胜路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这一突发事件,表现了归队途中的凶险,使情节产生波澜,也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C.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均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用清新淡雅的语言将故事写得诗意盎然,表达对解放军战士的赞美。
D.小说对王德胜的动作描写细腻丰富,如睡觉前“拉"挂”“包"拴”等词,表明他是一名经验丰富、行动利索的战士。
8.小说标题“他回来了"是对故事结局的交代,你从中可以读出哪些情感?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矛盾冲突的精巧设计对于一部优秀的小说至关重要,小说的冲突有多种类型,根据冲突的主体,可以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利用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
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
(选自《左传·定公十年》,有删改)
材料二:
齐大夫黎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
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于是诙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兵A之B两君C合好D而裔夷之E俘以兵乱之F非齐君G所以H命诸侯也
1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是诸侯祭祀、盟会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公西华谦虚地表达想做一名“小相”。
B.辟,避开。文中的“辟"和《齐桓晋文之事》中“苟无恒心,放辟邪侈”的“辟"含义用法不同。
C.具,准备。文中的“具”和《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含义相同。
D.四方,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推恩足以保四海"的“四海”一样,代指天下各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君臣表面上与鲁国交好会盟,实则包藏祸心,想借献礼之名以武力威慑鲁国。
B.鲁定公友好赴约,坐车出行,越出疆界,孔子建议应配备齐全人员,鲁定公欣然接受。
C.夹谷建筑盟坛,修起土台阶三级,两国国君按会遇之礼相见,孔子执礼而行,作揖登阶。
D.齐国派莱夷、艺人侏儒奏乐不合礼仪,遭致孔子严辞斥退,景公内心有愧,还地道歉。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
(2)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4.孔子强调“为国以礼”,夹谷会盟中,他在哪几个方面践行了这种主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
南宋·张孝祥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谁擫①昭华②吹古调③,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④。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注释】①擫:用手按捺。②昭华:即玉管。③古调:指笛曲《梅花落》。④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第二句“与你携着酒壶以草荐地而坐”,表面看来答非所问,实际是引出接下来对梅园景色的描写。
B.词的上片写词人与友人于月夜对酒赏梅,天空澄澈,两树枝条如玉,在风中疏密摇曳,这些都是词人实写之景。
C.词的最后两句以景结情,词人借稀星、河影、重霜、月华组成优美的图景,抒发了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欣喜之情。
D.词人下片写因忽听笛曲《梅花落》,不禁梦绕清都,梅花飘落,星稀月孤,侧重于虚写,让人感慨万端。
16.《念奴娇·过洞庭》是张孝祥的代表作,请结合本词,从意象、情感角度(选择其中一个)分析两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冠者"童子”们在大自然里“______,_____”,之后又一路酣歌回家的美丽动人的图景,展现了礼乐治理下人民自乐、安享生活的盛世景象。
(2)《登岳阳楼》一诗中,形象刻画洞庭湖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诗句是“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若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画线句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把它收藏在一个金盒子里——这是父亲给我的小小保险箱。
B.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C.“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D.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换成“屋顶湿印到处都有,湿印越变越大,泥水下注"好不好?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生、瓜子、果冻、葡萄等食物造成孩子、老人气道梗阻从而导致窒息死亡的新闻屡见不鲜。而气管异物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大概5分钟左右,如果在此期间能够正确的急救方法,脱险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此海姆立克急救法应是每个人都熟练掌握的急救方法。
症状主要分为两种。①:患者能够用语言或手势表示可能存在气道异物,咳嗽、喘息甚至呼吸困难。一种是气道完全梗阻:患者可表现为双手“V型”手势抓颈,无法说话,咳嗽、口唇紫绀,很快呼吸停止,抽搐,陷入昏迷。针对可以喊叫、咳嗽的患者,可拍背协助其自主咳出异物,若仍不能咳出或出现呼吸困难,②。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急救方法,气道异物仍无法通过海姆立克法排出,持续有呛咳厉害和呼吸困难表现时,③。
20.下列句子中的“厉害"和文中加点处的“厉害”,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学校的李老师管教很厉害,学生都害怕他。
B.张爷爷买菜回来上了十层楼,他的心跳得厉害。
C.跳水小将全红婵国际大赛中多次上演“水花消失术”,十分厉害。
D.航天员翟志刚连续多次执飞神舟任务,太厉害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有人说,寻常巷陌亦风景。风景,可以目见,可以耳闻,可以想象。如何发现风景,如何欣赏风景,关乎阅历,关乎眼界,关乎胸襟……
对上述文字你有何思考?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级梯阶,南北跨度又达三十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
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在中华大地上已陆续发现了人类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时代,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是同一来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文化以适应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
即使以上的论断还不够有说服力,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
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
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例如,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它们依然是从当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
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载一些上古的文件和传说。早年的史书中,把上古史编成三皇五帝的历史系统。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
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是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的重要观点,他不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把“三个相互”概括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这是基于中国历史事实和发展逻辑得出的重要观点,是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学术理论来源于费孝通先生1988年正式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是费先生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及结构的整体性理论。林耀华先生评价称,费孝通教授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组有力的认知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作为一个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含义与起源、结构与层次、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进行了纲要性阐释,这些阐释对理解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共同体,“多元”何以凝聚为“一体"这两个命题提供了启示。
(摘编自王延中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经济、文化、心理因素析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大地发现的石器及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能够支持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
B.山东龙山文化是族团间交流的结果,吸收了其他族团的优秀文化又保留了一定的个性。
C.历史学家一般认为,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印证了传说中的夏代历史。
D.“多元一体"这一核心概念为认知中华民族和文化的特点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独特的地理空间结构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成为可能。
B.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似,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文化之间也出现过竞争和交融。
C.《尚书》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证明了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
D.文化、经济、情感和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等因素使得中国各民族团结融合成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项是()
A.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龙在东北地区红山文化与东南地区良渚文化均有所见,但造型有所差异。
B.新疆奇台县唐朝墩古城考古发现城内的佛寺和景教寺院南北并列,还有具有罗马风格的公共浴场。
C.西藏拉萨市温江多吐蕃时期建筑遗址出土的板瓦、琉璃砖等遗物带有明显的唐文化特征。
D.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与湖南安化县出土的虎食人卣在题材和文化内涵上非常相近。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大文化系统分处各地,有着土著的起源和自己的特色。
B.各文化系统相互影响形成大的相互作用圈,逐渐走向一体。
C.黄河中下游的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结合开启了华夏文化。
D.各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但材料内容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B2.C
3.B4.D
5.①侧重点:材料一重在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环境因素以及形成过程,材料二则重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如材料一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如材料二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山东龙山文化是族团间交流的结果”错,原文“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可见河南龙山文化才是族团间交流的结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论的能力。
C.“《尚书》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说法绝对,原文“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说的是“部分”;且只有《尚书》中的记载也不能证明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B.“唐朝墩古城"体现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应是中华各族群内部的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以及图文转换的能力。
D.“各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错误。材料一中说“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侧重点:材料一“……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说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环境因素,“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新石器时代中原……”“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材料二“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则重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
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如材料一“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如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回来了
柯岗
这是一九四七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山里实在黑,走在白马后边的人,往往当自己的胸脯碰上了马屁股的时候,才知自己并没有掉队。
二十一团在这一夜的行军序列中,是全军的后卫。队伍不断地跑跑停停,这是因为天黑,路滑,常常有人不自觉地拉长了距离的缘故。虽然前面不断地传来“跟上!”“跟上!"的口令,然而这种现象始终很难消灭。
后面有人压着嗓子吵起来:
“快走!快走!你怎么不跟上呢?”
“老子掉进田里啦!你急啥?"
“可不敢掉队呵!后面有敌人,你没看队伍走多快?”
“谁掉队啦?"管理主任一面往后走,一面问。
“供给处的挑夫王德胜。”不知是谁这样顺口回答着。管理主任仍旧向后走。
“王德胜!爬起来了没有?担动担不动?"管理主任拉长嗓音问。
“起来了,担动了!你放心走吧!”王德胜回答着,开始用尽吃奶的力气,拼命追赶队伍,小担子在肩膀上咯吱咯吱地响着,好像有人在他的耳朵边低声说:“王德胜:你是好战士,你是翻身农民,大家相信你,叫你挑着公家的一百七十万冀币①、二百万蒋币②、三十块银洋。"于是他越发着急了,他觉得他肩上的担子几乎完全失掉了重量,只是路太小,太滑,天太黑,差不多走不到五十米,就要有一只脚掉进田埂下面的淤泥里。就这样,他一气跑了十几里路以后,实在累了,打算坐下来休息两三分钟再走。但当他把担子放下之后,忽然静得可怕,一点也听不见“跟上,跟上!”的命令了,连马蹄踩进泥坑里的声音也没有了,他发现自己掉队走错了路。
细雨迷蒙着漆黑的山道,雨丝在桐子叶上聚成了水珠,“滴嗒,滴嗒"地滑落下来。
往哪里去找队伍呢?他确实有些着急了。他担心两包钱会淋湿,心里也明白要想马上找到一个村子是不可能的。他很想找到一座小庙,哪怕是小得连人也进不去,只要能把两包钱放进去就行;要不然,这样淋到天明,都会湿透的。但,小庙又到哪里去找呢?
他无可奈何地把担子上那用油布包得方方正正的两包钱取下来,并排放在路边,然后又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便一屁股坐在钱包上,两手紧紧握着扁担的中间,笔直地竖在脸前,接着就把脑袋往手上一靠,意思好像是说:反正我现在是不能走了,索性等天明,但是千万不能把钱湿透!
这一夜,王德胜觉得比一年还长。
黎明的时候,雨停了,阴云渐渐炸开缝来,东方泛起鱼肚白。他现在知道他昨夜把方向走错了,本来是向南的,可是他向了东。他挑起了担子,离开了道路,向左穿过没腰的荒草,攀登着生满小树的高山。在一座浓密的杉树林里,他找到一个相当隐蔽的石缝。他把扁担和钱包都放在石缝的顶里边,迅速用石块盖起来,然后自己坐在口上。他决定等到下午再下山,免得碰到敌人和土匪,晚上顺公路走。
他感到困得很,想睡觉,但又怕有土顽来,怎么办呢?他用双手扶着额角想了半天,然后把两颗炸弹的火索统统拉出来,挂在衬衣钮子上,把炸弹挂在胸膛上,用外衣包着,再用皮带在外面拴起来,而后侧身睡了。他想:如果土顽在他没有醒来的时候到了跟前,只要他们一拉他的衣裳,炸弹就会响的,叫他们也不能活。
就在这种情况下,王德胜甜蜜蜜地睡熟了。太阳从杉树的叶子上滑过去,在他那湿透了的军衣和帽子上,在他那圆脸、宽肩和露在袖口外的棒棰似的粗胳膊上,划着一条条的花纹。
确实,这一天,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王德胜带着这么一担子公款,在这里得到了平安的睡眠。他做了一个梦:他已经回到了团里,管理主任把他挑的钱拿出来,买了好几口肥猪,大家在会餐,许多人和平时一样,把一些实在太腻人的肥肉块子,都往他的碗里送,他张着大嘴不停地嚼着。但忽然一不小心,自己咬住了自己的舌头。他醒来了,太阳已经偏西。
王德胜弄好担子,束紧皮带,顺着公路往南赶。突然啪的一声,一颗子弹从头顶飞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从树林里窜了出来,冲到王德胜身边。
“不准动!”他们之中的一个,用枪威胁着王德胜,就动手解他的外衣,待另一个家伙正要解皮带的时候,那个解衣服的人突然连声喊着:“炸弹!炸弹!"回头就跑。解衣带的家伙并不知道炸弹在哪里,也跑了。王德胜趁势抽出一颗炸弹,朝他们的屁股投去,然后迅速冲向树林深处,在一条十分曲折的羊肠小道上继续向南行进。
转眼功夫天就黑了,他加快了行进速度,一气走了八十里。
拂晓,他饿得有些不能支持,坐下去几乎起不来。刚咬牙站起,前边忽然打起机关枪来,声音很近,子弹嗦嗦地穿着树枝。他已经发现,前边山根下就是公路,路东是自己的队伍,路西是白军。从这里下去,过了公路,跳进田里,就能回到自己的队伍。王德胜丢掉竹扁担,把两包钱捆在一起,像背包一样紧紧地绑在背上。弄好了鞋带子,拴紧了皮带,右手提着炸弹,火索已经挂在指头上,弯着身子走到小路转弯处,顺着没有路的山坡冲下去。
天大亮的时候,王德胜像泥人一样,被这里的警戒部队护送到自己的团部里来。他站在管理主任的门口,用他那高亢的鲁西口音喊着:“报告!”刚把右脚跨进门槛,他就大声说道:
“担子丢了,可是三百七十万零三十元在这里!"
管理主任马上拉住了他那沾着很多汗泥的双手。
(有删改)
[注]①冀币,当时解放区用的,冀南银行的纸币。②蒋币,蒋管区用的,所谓法币。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过程中,有战士叮嘱“可不敢掉队呵”,由此可以看出该战士对战友的关心以及形势的紧张。
B.管理主任拉长嗓音问“担动担不动”,担心王德胜难以完成任务,表现了他对王德胜的关心。
C.王德胜在山上“甜蜜蜜地睡熟了”,全然不顾可能会有敌人前来袭扰的风险,可见他当时确实疲惫。
D.在解放战争的诸多大场面中,小说记叙一名战士掉队又归队的小故事,以小见大,展现的是解放军战士群体的优秀品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士们只有当胸脯碰上马屁股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并没有掉队,写出了夜晚之黑,也为后面王德胜的掉队埋下了伏笔。
B.王德胜路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这一突发事件,表现了归队途中的凶险,使情节产生波澜,也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C.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均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用清新淡雅的语言将故事写得诗意盎然,表达对解放军战士的赞美。
D.小说对王德胜的动作描写细腻丰富,如睡觉前“拉"挂”“包"拴”等词,表明他是一名经验丰富、行动利索的战士。
8.小说标题“他回来了"是对故事结局的交代,你从中可以读出哪些情感?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矛盾冲突的精巧设计对于一部优秀的小说至关重要,小说的冲突有多种类型,根据冲突的主体,可以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利用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答案】6.C7.C
8.①惊喜之情。王德胜竟然能在和队伍失散后很快归队,并且所负责的钱财也安然带回,令人惊讶,让人惊喜。②钦佩之情。王德胜克服迷路、大雨、敌袭、困等重重困难,独自一人安全归队,表现了他的顽强、忠诚等美好品质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令人钦佩。
9.①与环境的冲突。下雨又无处避雨,王德胜用身体保护纸币不被淋湿。表现了他以集体为先、富有责任感的形象。②与敌人的冲突。无论睡觉还是赶路,时刻面临敌人威胁,王德胜对此准备充分。表现了他经验丰富、有勇有谋的形象。③与自身的冲突。赶路途中,身体困、饿、累,王德胜均坚持下来。表现了他意志坚定、顽强执着的形象。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全然不顾可能会有敌人前来袭扰的风险”错误,王德胜是在做好各项准备后才睡觉,充分考虑了敌人袭扰的问题。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清新淡雅的语言"错误,《百合花》的语言是清新淡雅,本小说的风格是质朴、平实。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
队伍当时所处环境十分危险,敌人围追堵截,当地还有土顽随时出没,加上自然环境也和恶劣,比如大雨,道路泥泞等,王德胜拿着那么多钱,一个人掉了队,当真十分危险,但他竟然能够安然回来,并且“三百七十万零三十元这里”,把钱财也安然带回,令人惊讶,让人惊喜。
王德胜一路克服困难,展现了顽强的意志、丰富的经验和对革命队伍的忠诚。比如为了不让雨把钱淋湿,他“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便一屁股坐在钱包上”,就这样坐了一夜;为了避免遇到敌人和土匪,他“把扁担和钱包都放在石缝的顶里边,迅速用石块盖起来,然后自己坐在口上”等晚上再走;他很困,想要睡觉,于是做好准备“把两颗炸弹的火索统统拉出来,挂在衬衣钮子上,把炸弹挂在胸膛上,用外衣包着,再用皮带在外面拴起来";真的遇到土顽,他“趁势抽出一颗炸弹,朝他们的屁股投去,然后迅速冲向树林深处,在一条十分曲折的羊肠小道上继续向南行进”;快到自己的队伍中了,可是公路那边是敌人,他“丢掉竹扁担,把两包钱捆在一起,像背包一样紧紧地绑在背上。弄好了鞋带子,拴紧了皮带,右手提着炸弹,火索已经挂在指头上,弯着身子走到小路转弯处,顺着没有路的山坡冲下去"。王德胜克服迷路、大雨、敌袭、困等重重困难,独自一人安全归队,表现了他的顽强、忠诚等美好品质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令人钦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利用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的能力。
①与环境的冲突。天下大雨,他担心两包钱会淋湿,在找不到避雨之处的情况下,“他无可奈何地把担子上那用油布包得方方正正的两包钱取下来,并排放在路边,然后又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便一屁股坐在钱包上,两手紧紧握着扁担的中间,笔直地竖在脸前,接着就把脑袋往手上一靠”,下雨又无处避雨,王德胜用身体保护纸币不被淋湿。在与环境的冲突中,既体现了他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又表现了他以集体为先、富有责任感的形象。
②与敌人的冲突。为了避免遇到敌人和土匪,“他决定等到下午再下山,免得碰到敌人和土匪,晚上顺公路走";“他感到困得很,想睡觉,但又怕有土顽来,怎么办呢”,于是做好准备“把两颗炸弹的火索统统拉出来,挂在衬衣钮子上,把炸弹挂在胸膛上,用外衣包着,再用皮带在外面拴起来";真的遇到土顽,他“趁势抽出一颗炸弹,朝他们的屁股投去,然后迅速冲向树林深处,在一条十分曲折的羊肠小道上继续向南行进”;公路对面是敌人,他“丢掉竹扁担,把两包钱捆在一起,像背包一样紧紧地绑在背上。弄好了鞋带子,拴紧了皮带,右手提着炸弹,火索已经挂在指头上,弯着身子走到小路转弯处,顺着没有路的山坡冲下去"。无论睡觉还是赶路,时刻面临敌人威胁,王德胜对此准备充分。在与敌人的冲突中,表现了他经验丰富、有勇有谋的形象,值得钦佩。
③与自身的冲突。“这一夜,王德胜觉得比一年还长”“拂晓,他饿得有些不能支持,坐下去几乎起不来"天大亮的时候,王德胜像泥人一样,被这里的警戒部队护送到自己的团部里来”,赶路途中,身体困、饿、累,王德胜均坚持下来。在与自身的冲突中,表现了他意志坚定、顽强执着的形象,值得我们每个人向他学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
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
(选自《左传·定公十年》,有删改)
材料二:
齐大夫黎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
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于是诙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兵A之B两君C合好D而裔夷之E俘以兵乱之F非齐君G所以H命诸侯也
1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是诸侯祭祀、盟会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公西华谦虚地表达想做一名“小相"。
B.辟,避开。文中的“辟”和《齐桓晋文之事》中“苟无恒心,放辟邪侈"的“辟”含义用法不同。
C.具,准备。文中的“具"和《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含义相同。
D.四方,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推恩足以保四海”的“四海"一样,代指天下各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君臣表面上与鲁国交好会盟,实则包藏祸心,想借献礼之名以武力威慑鲁国。
B.鲁定公友好赴约,坐车出行,越出疆界,孔子建议应配备齐全人员,鲁定公欣然接受。
C.夹谷建筑盟坛,修起土台阶三级,两国国君按会遇之礼相见,孔子执礼而行,作揖登阶。
D.齐国派莱夷、艺人侏儒奏乐不合礼仪,遭致孔子严辞斥退,景公内心有愧,还地道歉。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
(2)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4.孔子强调“为国以礼”,夹谷会盟中,他在哪几个方面践行了这种主张?
【答案】10.BDF
11.C12.C
13.(1)鲁国用君子之道来辅助他们的君主,而你们却用夷狄做法教我,害我得罪了鲁君。(2)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成大事呢?
14.①治国以礼:建议鲁定公出行依礼,配备随从官员。②自身守礼:快步上前,一步一级而登,离坛上还有一级时站住。③外交护礼:斥责齐国使用夷狄舞乐,让有司撤走;怒斥齐国使用艺人侏儒调笑,让有司惩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快拿起武器冲上去!两国国君友好会见,而华夏之地以外的夷人俘虏却用武力来捣乱,这不是齐国国君命令诸侯会合的本意。
“兵之"是动宾结构,B处断开;
“两君合好”是主谓结构,“而"表转折,放在下句开头,D处断开;
“裔夷之俘”是主语,“以兵"是状语,“乱之”是谓语和宾语,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正确。避开/不正。句意:急忙叫莱人避开。/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信念,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
C.错误。准备/详细。句意:一定要准备必要的官员随从。/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
D.正确。“四方"与“四海”,都代指天下各地。句意:请求开始演奏天下各地的舞乐。/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天下百姓。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孔子……作揖登阶"错。原文“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可知,不是孔子揖让而登,而是两国国君行礼,作揖登坛。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用;“辅”,辅助;“使得罪于鲁君”,省略句,使(我)得罪于鲁君。
(2)“会同”,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小”,小相;“孰”,谁。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孔子治国以礼:由原文“孔子摄相事,曰:‘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可知,孔子建议鲁定公出行依礼,配备随从官员。
②孔子自身守礼:由原文“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可知,孔子快步上前,一步一级而登,离坛上还有一级时站住。
③孔子外交护礼:由原文“‘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可知,孔子斥责齐国使用夷狄舞乐,让有司撤走;怒斥齐国使用艺人侏儒调笑,让有司惩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定公十年春天,鲁国同齐国讲和。夏天,鲁定公和齐景公在祝其会见,祝其实际上就是夹谷。孔子担任傧相。
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懂得礼仪,但是没有勇气,如果派莱人用武力劫持鲁侯,一定能够如愿。"齐景公听从了犁弥的话。孔子带着鲁定公往后退,并说:“士兵们,快拿起武器冲上去!两国国君友好会见,而华夏之地以外的夷人俘虏却用武力来捣乱,这不是齐国国君命令诸侯会合的本意。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夷人不得触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这样做对神灵是不吉祥的,对德行也是伤害,对人却是丧失礼仪,国君一定不会这样做。”齐景公听了这番话后,急忙叫莱人避开。
材料二:
齐国的大夫黎锄对齐景公说:“鲁国任用孔丘,将来的形势会危害齐国。"于是派使者告诉鲁国,两国举办友好的会盟,会盟的地点定在夹谷。鲁定公准备乘坐车辆友好前往。这时孔子暂时管理会晤事宜,就对定公说:“从前诸侯出了自己的国境,一定要让必要的官员随行。”定公说:“好的。"于是带了左右司马出发。
(定公)和齐侯在夹谷相会,在夹谷筑了土台,台上备好席位,上台的土阶有三级。(两君就在台前)行了相见礼,拱手揖让登台。
(双方)献赠礼物的仪式完毕之后,齐国管事的官员疾走过来请示道:“请求开始演奏四方的舞乐。”于是手持旄羽祓矛戟剑拨都出了场,敲打吼叫着表演起来。孔子见了疾走过来,一步一级地往台上走,最后一级没有跨上,便举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君主是为了讲和而来会盟的,这种夷狄的野蛮舞乐,怎么可以用在这个场合呢!请让管事的官员叫他们下去吧!"管事的官员叫他们退下,他们却不肯动,而是左右看着晏子和景公。景公心里惭愧,就挥手让乐人下去了。
过了一会儿,齐国管事的官员疾走过来说道:“请演奏宫中的舞乐。”景公说:“好的。"于是许多戏子矮人都前来表演了。孔子看了又疾走过来,一步一级地往台上走,最后一级没有跨上就说道:“普通人来迷惑诸侯,论罪是应该被正法的,请下令管事的官员执行吧!”于是管事的官员依法处置,受刑的人就手脚分离了。景公(看到孔子的态度这样严正,不由得)害怕而动容,知道自己道义上不如他,回国之后心里很害怕,就对他的众臣说:“鲁国用君子之道来辅助他们的君主,而你们却用夷狄做法教我,害我得罪了鲁君,这该怎么办呢?"主事的官员上前回话说:“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谢罪,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虚礼文辞来谢罪。君主如果心里不安,就用实际行动去谢罪吧。”于是齐侯就把以前从鲁国侵夺来的郓、汶阳和龟阴的田地还给鲁国,来表示自己的歉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
南宋·张孝祥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谁擫①昭华②吹古调③,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④。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注释】①擫:用手按捺。②昭华:即玉管。③古调:指笛曲《梅花落》。④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第二句“与你携着酒壶以草荐地而坐”,表面看来答非所问,实际是引出接下来对梅园景色的描写。
B.词的上片写词人与友人于月夜对酒赏梅,天空澄澈,两树枝条如玉,在风中疏密摇曳,这些都是词人实写之景。
C.词的最后两句以景结情,词人借稀星、河影、重霜、月华组成优美的图景,抒发了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欣喜之情。
D.词人的下片写因忽听笛曲《梅花落》,不禁梦绕清都,梅花飘落,星稀月孤,侧重于虚写,让人感慨万端。
16.《念奴娇·过洞庭》是张孝祥的代表作,请结合本词,从意象、情感角度(选择其中一个)分析两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案】15.C16.示例①:本词借酒、孤月、清夜、玉树、笛曲、落梅、幽梦、稀疏之星、破碎之云、凝重之霜等意象,营造了朦胧清冷孤寂的氛围,语言清幽含蓄。《念奴娇·过洞庭》借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等意象,营造了阔大明澈的意境,语言典雅豪迈。
示例②:本词借清冷之景,借清都、借赏梅来委婉抒发对故都的怀念和爱国情怀,含蓄表达其对不能收复中原的伤感。语言委婉含蓄。《念奴娇·过洞庭》写词人光明磊落、胸无纤尘的高尚人格,表明自己襟怀坦白,忠于朝廷,与宇宙天地共饮酒的豪迈,语言豪放洒脱。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欣喜之情”错,词人借稀星、河影、重霜、月华组成的图景虽优美但却清冷,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伤感。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①本词意象清冷幽静。“与君藉草携壶"意象为酒,“西园清夜片尘无”意象为清夜,“两树玉扶疏"意象为玉树,“谁擫昭华吹古调”意象为笛曲,“散花便满衣裾"意象为落梅,“只疑幽梦在清都”意象为幽梦,“星稀河影转"意象为稀疏之星,“一天云破碎”意象为破碎之云,“霜重月华孤"意象为孤月、凝重之霜。这些意象或者清冷,或者孤寂,或者黯淡,无不体现环境的清幽,营造了朦胧清冷孤寂的氛围。语言清幽含蓄。
《念奴娇·过洞庭》描摹洞庭月色“表里俱澄澈”的景象,意境恢宏。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词中运用这些意象营造出阔大明澈的意境,语言典雅豪迈。
②本词情感抒发委婉含蓄。上片写月夜对酒赏梅,虽然有酒有友,但清冷之夜,破碎之云,稀疏的星河、孤寂的月亮等意象营造了清冷之境,表明词人内心是孤寂和伤感的;此外“只疑幽梦在清都”,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那么作者的“幽梦”是什么就不难理解了,是渴望收复失地的梦想;但接着“霜重月华孤”,浓重之霜,孤寂的月华,表明作者的“幽梦”很难实现,词人内心是无奈和伤感的。可见词人借清冷之景,借清都、借赏梅来委婉抒发对故都的怀念和爱国情怀,表达其对不能收复中原的伤感。可见本词语言委婉含蓄。
《念奴娇·过洞庭》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之景。在这广阔的、洁净如玉的湖面上,词人驾一叶扁舟,如游仙境,妙不可言,豪迈之情油然而生。那上下空明,“表里俱澄澈"的坦荡景象,是词人光明磊落、胸无纤尘的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表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审美体验。下片着重抒情,抒写人世沧桑之感,意气激昂,气魄更加豪迈。“肝胆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表明自己襟怀坦白,忠于朝廷,肝胆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想象奇特,气魄宏大——词人要舀尽长江的水为酒,把呈勺子形的北斗七星当作酒杯,邀请天地万物为宾客来和他一起细斟慢酌。身陷逆境而豪情万丈,让人不能不肃然起敬。可见此词情感豪迈,语言豪放洒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冠者"童子”们在大自然里“______,_____”,之后又一路酣歌回家的美丽动人的图景,展现了礼乐治理下人民自乐、安享生活的盛世景象。
(2)《登岳阳楼》一诗中,形象刻画洞庭湖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诗句是“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
【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雩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六朝旧事随流水⑥.但寒烟衰草凝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沂”“雩"坼”“乾"衰”。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若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画线句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把它收藏在一个金盒子里——这是父亲给我的小小保险箱。
B.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C.“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D.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换成“屋顶湿印到处都有,湿印越变越大,泥水下注”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18.A19.不好。因为原句使用了①比喻:把屋顶湿印比作碗,比作盆,把灰泥崩裂比作奇葩初绽,幽默形象展现雅舍不蔽风雨之状,奇葩初绽甚至展现几分美感。②排比:运用“起初如……"俄尔如……”“终乃屋顶崩裂如……"的排比句式,按时间顺序铺叙雅舍屋顶漏雨状况愈来愈糟,作者却以客观身份观察此景,安然面对,表现作者力求在不如意的生活状态中随遇而安的心态。③拟声词“若然”,使满室狼藉之状不仅对人有视觉的冲击,还有听觉的震撼。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破折号用法的能力。
文段中的破折号前面内容写“‘雅舍’最宜月夜”,后面内容是对“最宜”的解释,可以判定该处破折号的用法为表示解释说明原因。
A.表解释说明;
B.表语意转换;
C.表话语中断;
D.表插说。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明确:不好。
原句运用比喻,“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把“屋顶湿印"比作“碗”和“盆";“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把“灰泥崩裂"比作“奇葩初绽”,展现雅舍在大雨滂沱时不蔽风雨的狼狈之状,但这些比喻句反而增添了语言的幽默感和漏雨场景的美感。
原句“起初……俄而……继则……终乃……"用时间词领起四个句子,句子整齐,形成排比句,同时按照时间先后展现雅舍屋顶漏雨的变化,情况越来越糟,而作者却似乎对这种情况司空见惯,有着一种观察者的洒脱和坦然,面对这种不蔽风雨的狼狈,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态。
原句“若然”是拟声词,“若然一声"描绘屋顶漏雨、泥水下注的声音,从听觉角度表现满室狼藉之状,与前面的视觉描写结合起来,给人更加真切的现场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生、瓜子、果冻、葡萄等食物造成孩子、老人气道梗阻从而导致窒息死亡的新闻屡见不鲜。而气管异物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大概5分钟左右,如果在此期间能够正确的急救方法,脱险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此海姆立克急救法应是每个人都熟练掌握的急救方法。
症状主要分为两种。①:患者能够用语言或手势表示可能存在气道异物,咳嗽、喘息甚至呼吸困难。一种是气道完全梗阻:患者可表现为双手“V型”手势抓颈,无法说话,咳嗽、口唇紫绀,很快呼吸停止,抽搐,陷入昏迷。针对可以喊叫、咳嗽的患者,可拍背协助其自主咳出异物,若仍不能咳出或出现呼吸困难,②。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急救方法,气道异物仍无法通过海姆立克法排出,持续有呛咳厉害和呼吸困难表现时,③。
20.下列句子中的“厉害"和文中加点处的“厉害”,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1 A New Start 第二课时Understanding ideas说课稿- 2024-2025学年外研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2025年循环贷款担保抵押合同(新材料研发)8篇
- 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说课稿 -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 6 地球的形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教科版
- 二手房买卖2024中介费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活动板房安装及维护保养服务合同3篇
- 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 走近革命英雄》单元整合课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亿以上数的读法(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黑龙江鸡西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期中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3月光曲第二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100题带答案
- 2024年考研英语(一)真题及参考答案
- 医疗组长竞聘
- 2024年业绩换取股权的协议书模板
- 颞下颌关节疾病(口腔颌面外科学课件)
- 工业自动化设备维护保养指南
- 2024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英译汉默写表
- 《向心力》参考课件4
- 定制柜子保修合同协议书
- 2024至2030年中国膨润土行业投资战略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4年深圳中考数学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