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扶贫工作方案与手册_第1页
三农村扶贫工作方案与手册_第2页
三农村扶贫工作方案与手册_第3页
三农村扶贫工作方案与手册_第4页
三农村扶贫工作方案与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扶贫工作方案与手册TOC\o"1-2"\h\u14981第一章:扶贫工作概述 3218311.1扶贫工作背景 3246771.2扶贫工作目标与任务 36222第二章:扶贫政策与法规 4252082.1国家扶贫政策概述 4300102.2地方扶贫政策解读 5216012.3扶贫法规体系 528437第三章:扶贫对象与识别 5151503.1扶贫对象界定 5297523.2贫困户识别与退出机制 623371第四章:扶贫措施与实施 6289104.1产业发展扶贫 628524.1.1支持优势产业发展 7143584.1.2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7224484.1.3加强产业技术培训 7312284.2就业扶贫 7293104.2.1开发公益性岗位 76964.2.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7238004.2.3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712434.3教育扶贫 789554.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67064.3.2实施资助政策 7181664.3.3提高教育质量 8132814.4健康扶贫 8215454.4.1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 8154044.4.2加强基层医疗服务 8286064.4.3开展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 832675第五章:扶贫项目管理与监督 8183895.1项目立项与审批 8247155.1.1项目筛选与论证 8306475.1.2项目申报与审批 8119635.2项目实施与监管 8293825.2.1项目实施 839185.2.2项目监管 8214895.3项目评估与调整 8314335.3.1项目评估 975955.3.2项目调整 919893第六章:扶贫资金管理与使用 958166.1资金来源与分配 917206.1.1资金来源 946896.1.2资金分配 9262816.2资金使用与监管 998336.2.1资金使用 926276.2.2资金监管 10105216.3资金审计与绩效评价 1046966.3.1资金审计 10221486.3.2绩效评价 1022199第七章:扶贫与社会参与 10191147.1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10166727.1.1概述 1058917.1.2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形式 1063947.1.3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政策支持 11148197.2社会组织扶贫模式 1135027.2.1概述 11117547.2.2常见社会组织扶贫模式 11319487.2.3社会组织扶贫模式的优化 11148677.3企业扶贫社会责任 1167597.3.1概述 11120647.3.2企业扶贫社会责任的实践 1154537.3.3企业扶贫社会责任的落实 1125965第八章:扶贫工作队伍建设 12240708.1扶贫工作人员配置 1298538.1.1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扶贫工作岗位,保证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12119678.1.2选拔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熟悉农村扶贫政策、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人员担任扶贫工作人员。 12183588.1.3优化扶贫工作人员结构,注重年龄、性别、专业等方面的搭配,形成互补优势,提高团队整体执行力。 1290958.1.4实行扶贫工作人员定岗定责,建立健全岗位职责、考核评价等制度,保证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 12102768.2扶贫工作人员培训 12280468.2.1制定扶贫工作人员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等。 1244178.2.2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实际操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扶贫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12167098.2.3采取集中培训、实地考察、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保证培训效果。 12151238.2.4建立扶贫工作人员培训档案,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 12242058.3扶贫工作激励机制 12302378.3.1设立扶贫工作奖励基金,对在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 12192958.3.2将扶贫工作成绩作为工作人员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 12209848.3.3建立扶贫工作关爱机制,关注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及时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工作人员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13236838.3.4加强对扶贫工作人员的培训和选拔,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133469第九章:扶贫宣传与信息管理 13177599.1扶贫宣传与报道 13179909.1.1宣传内容 13283909.1.2宣传方式 13178489.2扶贫信息统计与分析 1359189.2.1信息收集 1324419.2.2信息整理与统计 1315109.2.3信息分析 14162909.3扶贫信息化建设 14186589.3.1信息化建设目标 142479.3.2信息化建设任务 14142549.3.3信息化建设措施 1410075第十章:扶贫工作总结与展望 141914610.1扶贫工作成果总结 141619910.2扶贫工作问题与挑战 152531810.3扶贫工作未来展望 15第一章:扶贫工作概述1.1扶贫工作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贫困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果,但农村贫困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保证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1.2扶贫工作目标与任务(1)扶贫工作目标农村扶贫工作的目标是:到2020年,保证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2)扶贫工作任务(1)深入推进产业扶贫。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扶持小微企业等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2)加强就业扶贫。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就业技能,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增加贫困家庭收入。(3)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资助力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4)实施健康扶贫。完善贫困地区医疗保障制度,提高贫困人口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5)加强社会保障扶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加大对特困供养人员、孤儿、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力度。(6)推进基础设施扶贫。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7)深化扶贫协作。加强与发达地区的扶贫协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8)严格扶贫资金监管。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保证扶贫资金安全、合规、有效使用,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通过以上措施,全面实施农村扶贫工作,保证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章:扶贫政策与法规2.1国家扶贫政策概述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旨在减少贫困人口,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国家扶贫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精准扶贫战略:以贫困人口为核心,通过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等手段,保证扶贫资源真正用到贫困群众身上。(2)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实现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衔接。(3)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将扶贫开发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相结合,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4)产业扶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5)教育扶贫: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6)健康扶贫:完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减轻贫困群众看病负担,提高健康水平。2.2地方扶贫政策解读各地根据国家扶贫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扶贫政策。以下为部分地方扶贫政策解读:(1)广东省:实施“千企帮千村”工程,引导企业参与扶贫,推动贫困村产业发展。(2)四川省:开展“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一批产业、转移一批就业、改善一批基础设施、解决一批民生问题、培养一批人才。(3)贵州省:实施“大扶贫”战略,将扶贫开发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等产业相结合,推动贫困地区全面发展。(4)甘肃省:推进“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根据贫困家庭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措施,保证脱贫成效。2.3扶贫法规体系我国扶贫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宪法:宪法规定国家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为扶贫工作提供根本法律依据。(2)扶贫专门法规:如《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对扶贫工作进行全面部署。(3)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涉及扶贫工作的各个方面。(4)地方性法规:各地根据国家扶贫政策,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如《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等。(5)部门规章:国务院及各部门制定的扶贫相关规章,如《农村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对扶贫工作具体实施进行规范。第三章:扶贫对象与识别3.1扶贫对象界定为保证农村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章节对扶贫对象进行明确界定。扶贫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国家扶贫办统一标准,已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系统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低收入家庭: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收入标准的家庭。(3)特殊困难群体:包括农村孤儿、残疾人、重病患者、留守老人和儿童等。(4)因自然灾害、灾难等突发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3.2贫困户识别与退出机制为保证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对贫困户的识别与退出机制进行如下规定:(1)贫困户识别:①按照家庭人均纯收入、教育、医疗、住房、安全饮水等方面指标,综合评估农户贫困程度。②通过村民大会、村民小组等形式,公开透明地进行贫困户初选。③乡镇组织审核,将符合条件的家庭纳入贫困户。(2)贫困户退出:①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地农村低收入标准,且“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解决。②贫困户主动申请退出,经乡镇审核确认。③贫困户因死亡、失踪等原因自然退出。④贫困户在扶贫过程中被发觉存在不符合扶贫条件的情况,经查实后予以退出。通过以上识别与退出机制,保证扶贫资源精准投放,助力农村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第四章:扶贫措施与实施为保证农村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本章将详细阐述产业发展、就业、教育及健康四大扶贫措施的具体实施办法。4.1产业发展扶贫产业发展是农村扶贫工作的核心,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4.1.1支持优势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扶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4.1.2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扶贫模式,引导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收。4.1.3加强产业技术培训加大对贫困户产业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保证扶贫政策落到实处。4.2就业扶贫就业扶贫是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4.2.1开发公益性岗位针对贫困劳动力特点,开发保洁、绿化、护林等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4.2.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市场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和稳定就业能力。4.2.3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协作,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3教育扶贫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4.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贫困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保证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教育。4.3.2实施资助政策对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助学金、减免学费等资助政策,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4.3.3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助力贫困家庭子女成才。4.4健康扶贫健康扶贫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要举措。4.4.1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完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费用负担。4.4.2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保证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服务。4.4.3开展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加强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工作,提高贫困人口健康素养,降低发病率。第五章:扶贫项目管理与监督5.1项目立项与审批5.1.1项目筛选与论证在项目立项阶段,应充分调查研究,筛选具有发展潜力、可持续性强、符合当地资源和市场需求的扶贫项目。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项目论证,保证项目符合国家扶贫政策及地方发展规划。5.1.2项目申报与审批按照相关规定,扶贫项目申报单位需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实施方案等材料。相关审批部门应严格审核,保证项目符合政策导向、资金使用合理、实施方案可行。审批通过的项目,应及时予以立项。5.2项目实施与监管5.2.1项目实施项目实施单位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实施方案开展项目工作,保证项目进度、质量和资金安全。同时要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公示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5.2.2项目监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监管,保证项目实施单位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及时发觉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健全项目跟踪管理机制,对项目进度、质量、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5.3项目评估与调整5.3.1项目评估项目实施完成后,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项目实施效果、资金使用效率、受益群体满意度等。评估结果作为项目调整和今后扶贫工作决策的重要依据。5.3.2项目调整根据项目评估结果,对项目进行及时调整。对于实施效果不佳的项目,要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对于具有良好成效的项目,要总结经验,为今后扶贫工作提供借鉴。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动态调整,保证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意:本章节内容仅作为扶贫项目管理与监督的概述,具体操作需参照相关政策法规和实际工作需求。第六章:扶贫资金管理与使用6.1资金来源与分配6.1.1资金来源本方案所指扶贫资金主要包括以下渠道:(1)和地方财政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2)各类扶贫贷款及金融扶贫产品;(3)社会捐赠、公益慈善基金等社会扶贫资金;(4)其他合法合规的资金来源。6.1.2资金分配扶贫资金分配原则如下:(1)公开、公平、公正,保证资金分配和使用透明;(2)按照贫困程度、扶贫需求等因素进行合理分配;(3)优先保障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生活和产业发展需求;(4)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各类扶贫项目的资金投入。6.2资金使用与监管6.2.1资金使用扶贫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1)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2)贫困户产业发展扶持;(3)贫困人口教育培训、技能提升;(4)健康扶贫、住房安全保障;(5)其他有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的事项。6.2.2资金监管(1)建立健全扶贫资金管理制度,明确资金使用范围、程序和责任;(2)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保证专款专用;(3)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防止截留、挪用、套取等现象;(4)落实扶贫资金使用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6.3资金审计与绩效评价6.3.1资金审计(1)开展扶贫资金审计,保证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2)对审计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3)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社会监督。6.3.2绩效评价(1)建立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价;(2)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扶贫资金分配、优化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3)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推动扶贫工作持续改进。第七章:扶贫与社会参与7.1社会力量参与扶贫7.1.1概述社会力量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其作用日益凸显。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是提高扶贫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7.1.2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形式(1)慈善捐赠:社会各界通过捐款、捐物等形式,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2)志愿服务:志愿者组织和个人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医疗、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3)扶贫项目合作:企业、社会组织与部门合作,共同开展扶贫项目。7.1.3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政策支持(1)完善法律法规,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提供法律保障。(2)优化政策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3)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7.2社会组织扶贫模式7.2.1概述社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和专业性的优势,其扶贫模式多样,效果显著。7.2.2常见社会组织扶贫模式(1)基金会模式:以公益基金会为载体,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扶贫项目。(2)社会企业模式:通过创办社会企业,为贫困地区提供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3)合作社模式:引导贫困地区农民组建合作社,提高农民收入。7.2.3社会组织扶贫模式的优化(1)加强社会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扶贫经验。(2)提高社会组织扶贫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完善社会组织扶贫评估体系,提高扶贫效果。7.3企业扶贫社会责任7.3.1概述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承担扶贫社会责任是应有之义。企业扶贫具有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对贫困地区的带动作用明显。7.3.2企业扶贫社会责任的实践(1)产业扶贫:企业通过投资建厂、合作开发等形式,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2)就业扶贫: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实现就业。(3)教育扶贫:企业资助贫困地区学生,改善当地教育条件。7.3.3企业扶贫社会责任的落实(1)强化企业内部扶贫意识,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2)完善企业扶贫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扶贫。(3)加强企业扶贫项目监管,保证扶贫效果。第八章:扶贫工作队伍建设8.1扶贫工作人员配置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支专业、高效的工作队伍。合理配置扶贫工作人员是保障扶贫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以下是关于扶贫工作人员配置的具体措施:8.1.1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扶贫工作岗位,保证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任务。8.1.2选拔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熟悉农村扶贫政策、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人员担任扶贫工作人员。8.1.3优化扶贫工作人员结构,注重年龄、性别、专业等方面的搭配,形成互补优势,提高团队整体执行力。8.1.4实行扶贫工作人员定岗定责,建立健全岗位职责、考核评价等制度,保证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8.2扶贫工作人员培训为了提高扶贫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扶贫工作效果,加强扶贫工作人员培训。以下是关于扶贫工作人员培训的具体措施:8.2.1制定扶贫工作人员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等。8.2.2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实际操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扶贫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8.2.3采取集中培训、实地考察、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保证培训效果。8.2.4建立扶贫工作人员培训档案,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8.3扶贫工作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扶贫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扶贫工作质量。以下是关于扶贫工作激励机制的具体措施:8.3.1设立扶贫工作奖励基金,对在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8.3.2将扶贫工作成绩作为工作人员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8.3.3建立扶贫工作关爱机制,关注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及时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工作人员的归属感和满意度。8.3.4加强对扶贫工作人员的培训和选拔,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拓宽职业发展通道。通过以上措施,不断加强扶贫工作队伍建设,为我国农村扶贫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第九章:扶贫宣传与信息管理9.1扶贫宣传与报道本节主要阐述扶贫宣传的重要性及其在推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报道,提高全社会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9.1.1宣传内容扶贫政策及其实施情况;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9.1.2宣传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举办扶贫讲座、培训班、宣传活动等;制作宣传册、海报、展板等宣传物料;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影响力。9.2扶贫信息统计与分析本节主要介绍扶贫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与分析方法,为扶贫工作提供数据支持。9.2.1信息收集建立扶贫信息收集制度,明确信息收集范围和内容;通过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信息收集的准确性。9.2.2信息整理与统计对收集到的扶贫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和归档;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扶贫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扶贫统计报告;定期更新扶贫信息,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9.2.3信息分析分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贫困程度、脱贫需求等,为扶贫工作提供依据;研究扶贫政策实施效果,为政策调整提供参考;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和潜在风险。9.3扶贫信息化建设本节主要阐述扶贫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以提升扶贫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9.3.1信息化建设目标建立健全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扶贫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9.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