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主题阅读-故事新编-历史小说的当代价值-2025届语文高考复习(附答案解析)_第1页
文学类文本主题阅读-故事新编-历史小说的当代价值-2025届语文高考复习(附答案解析)_第2页
文学类文本主题阅读-故事新编-历史小说的当代价值-2025届语文高考复习(附答案解析)_第3页
文学类文本主题阅读-故事新编-历史小说的当代价值-2025届语文高考复习(附答案解析)_第4页
文学类文本主题阅读-故事新编-历史小说的当代价值-2025届语文高考复习(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文学类文本热门主题阅读-故事新编——历史小说的当

代价值

历史小说创作往往要继承中国几千年来的述史传统,从巨大的历史著作宝库中拣选题

材,加以具有现代意识的审视与思考,呈现出具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崭新风貌。阅读时

将视野投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以现代眼光审视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意义。

真题链接

2022新高考1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上㈤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

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

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

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

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

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

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

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

——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

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

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

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浸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

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

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

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

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

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

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

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

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

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

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

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

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

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

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

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

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

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

试卷第2页,共38页

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

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

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

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

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

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

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7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

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

国。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

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

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

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

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3.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

简要分析。

4.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

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

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

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

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

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

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鳞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

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

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

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黛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

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

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

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

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

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

试卷第4页,共38页

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

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

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

“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

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

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

'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①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

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

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

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

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

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②,"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

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

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

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

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

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

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

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注释:①“湮”:鳏用的治水方法。《尚书・洪范》:“我闻在昔,鳏陛洪水。”陛(湮),

填塞。“导”,是禹用的治水方法,《国语・周语》:“伯禹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高高下

下,疏川导滞。”导,疏通。②“干父之蛊”:语见《周易・蛊》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

咎。”三国时魏国王弼注:“干父之事,能承先轨,堪其任者也。”后称儿子能完成父亲所未

竟的事业,因而掩盖了父亲的过错为“干蛊”。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侃侃而谈“水乡沿途的风景”,这不仅是讽刺,也从

侧面反映了大禹治水的成效。

B.第三位大员说“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这里暗含了新文化运动全面吸

纳西方文化的背景下,鲁迅对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视。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

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小说结尾“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生动地刻画

了禹这些同事们的麻木不仁。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鞭挞反面人物时,鲁迅更多的是有着“油滑”的笔致——以犀利如剑的文字抽打形形色

色的现代人的灵魂的一种艺术手法,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

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小说触及时事,但反面人物出现的意义,并不在于专指某人,而是“硬锢弊常取类型”概

括出了一种典型一“几乎成为某一形象的全体”。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

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7.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

试卷第6页,共38页

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禹”这样一个“中国脊梁”的

形象的。

8.《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旧瓶装新酒”是《故事新编》的创作特点,

请以本文为例,从“旧”与“新”的角度分析这一创作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采薇

鲁迅

伯夷和叔齐转身向北,讨着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

这确是理想的幽栖之所。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连看

看也赏心悦目。他们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挨上去,找到上面好像岩洞的处

所,坐了下来。

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

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

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

首阳山不高不深,没有虎狼盗贼,固然是其所长,然而下面就是首阳村,不但常有砍

柴的老人或女人,而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大约早被他

们摘去了。

叔齐只能用松针做了松针面,他就近拾了两块石头,支起石片来,放上松针面,聚些

枯枝,在下面生了火。

实在是许多工夫,才听得湿的松针面有些吱吱作响,可也发出一点清香,引得他们俩

咽口水。叔齐高兴得微笑起来了,这是姜太公做八十五岁生日的时候,他去拜寿,在寿筵上

听来的方法。他端到伯夷的面前,伯夷一面吹,一面拗,终于拗下一角来,连忙塞进嘴里去。

他愈嚼,就愈皱眉,直着脖子咽了几咽,倒哇的一声吐出来了,诉苦似地看着叔齐道:“苦……

粗....”

叔齐抖抖地也拗了一角,咀嚼起来,可真也毫没有可吃的样子。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

坐倒了,垂了头。

然而还在想,挣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他想起自己还是孤竹君的世子时,

保姆给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

他记得在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

去。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

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莱。叶子变成暗绿,熟了。但这回再不敢先去

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

“怎么样?”伯夷焦急地问。

“鲜的!”

两人就笑嘻嘻地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

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

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痢薇芽,生晒嫩薇叶...

然而近地的薇菜,却渐渐的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每天非走远路不可

了。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逐渐的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

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叔齐怕伯夷年纪太大了,一

不小心会中风,便竭力劝他安坐在家里,仍旧单是担任煮,让自己独自去采薇。伯夷逊让了

一番之后,倒也应允了,从此就较为安闲自在。

然而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他没事做,脾气又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便不免和

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扳谈。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

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原是说要传位给老

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

两人在路上遇见,便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

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的时候,

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但也不敢怎么埋怨他;只在心里想: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他,可

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

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甚至

于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

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

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

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您吃饭吗?”她问。

叔齐仰起脸来,连忙陪笑,点点头。

“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

“薇。”伯夷说。

试卷第8页,共38页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

女人冷笑了一下,大义凛然地斩钉截铁地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

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薇,自

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

好几百斤重。

樵夫偶然发现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

天。老羊皮袍却没有垫着,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

消息传到村子,轰动了一大批来看的人,一直闹到夜。夏夜纳凉的时候,还有人谈起

他们的事情来。有人说是老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给抢羊皮袍子的强盗杀死的,

后来又有人说其实恐怕是故意饿死的,说阿金姐曾经上山去奚落他们了几句,傻瓜总是脾气

大,大约就生气了,绝了食撒赖,可是撒赖只落得一个自己死。

阿金姐却并不以为伯夷叔齐的死掉,是和她有关系的。自然,她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

是事实,不过这仅仅是玩笑。那两个傻瓜发脾气,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实,不过并没有

死,倒招来了很大的运气。

“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他看见他们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

用它的奶去喂他们。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可是那贱骨头不识抬举,喝着鹿奶,想着

鹿肉。鹿是通灵的东西,它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烟逃走了。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

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去。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哪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

的贪心,贪嘴呵!”

听到这故事的人们,临末都深深的叹一口气,不知怎的,连自己的肩膀也觉得轻松不

少了。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和叔齐来,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

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

(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殷商遗民。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

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二人先后出国前往周国考察。

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薇菜的丰富做法,做汤、做羹等,写出了伯夷和叔齐艰难生活中

的一些诗意,赋予采薇审美意义。

B.文章多处描写了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的“吃”,将这二人从传统道德的神坛上拉下,还原

了他们作为凡人无法回避的生活窘境。

C.小说中那些讨论伯夷叔齐死因的村里人,和《祝福》中特意找祥林嫂听她讲故事的女人

们一样,都是鲁迅笔下的“看客”群体。

D.文章结尾,村人们想象伯夷叔齐张开“大口”,“拼命”吃鹿肉的场景,这是村民们在自我

安慰,找到让自己轻松的理由。

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描写了首阳山的秀丽幽静之景,既烘托了伯夷和叔齐二人此时的愉悦心情,

又和下文的悲剧结局形成反差。

B.“挣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运用比喻,描写了叔齐在没有食物吃的情况下,

极力寻找解决办法的迫切心情。

C.鲁迅善用闲笔,看似随意,实有深意。比如“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这里暗

含了鲁迅对儒家传统伦理的态度。

D.文中运用反复的手法,多次提到“不食周粟”,从正面肯定了作为儒家道德典范的伯夷和

叔齐身上的高风亮节——坚守道义。

11.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12.鲁迅的《故事新编》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在创作上对历史神话等

故事进行深刻的创新。《采薇》这篇小说的“新”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故事(三)

李浩㈤

她没有父亲,她的父亲早早地在战争中死去。在她四岁那年她的母亲也殒命于狼群。

这个年幼的孩子,竟然提着一根折断的树枝追打一只受伤的老狼,“打死它!打死它!”当

她满身血污、气息奄奄地被炎帝从地上抱起的时候,手还在努力地伸着,眼睛里满是愤怒。

她成为了部族之王炎的女儿,住进王庭,同时获得了一个新名字,精卫。

多年以后的一天早晨,用过餐后,精卫决定去海边。喝鱼羹汤的时候她记起梦里的情

景:巨浪和波涛翻滚着向她压下来,雪白的浪花骤然地变成了狼牙。“我倒要看看,海浪里

试卷第10页,共38页

面是不是真的藏着可恨的狼!”女仆试图阻拦,毕竟,到海边要走三天,而且炎帝曾反复嘱

咐过他们一定要看护好精卫,别让她磕着碰着……精卫拉下脸:“我又不是笼子里的鸟!你

们谁也不用告诉!我们现在上路,马上!”

精卫的脾气不好,想想吧,从那么小就经历那么多的变故……没有谁敢忤逆她,她要

是发起火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忙乱之后,他们出发了。

他们来到了海上。海风吹拂,海浪汹涌,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翻涌,如同被打成了碎

片的布。“走,我们靠近些!”女仆阻拦:小公主啊,可不能啊,你看这么大的风,这么大

的浪……”

“让开!”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忽然变小,海浪也安静了许多。精

卫踩在沙子上。翻滚的乌云在她头上聚集。精卫朝着远处的一大团海浪跑过去。“小公主,

别,不要!”女仆在岸边呼喊。“你们不用管!”

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平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锐,它们跳着奇

怪的舞蹈。“小公主,不要再往里面走啦!太危险啦!”侍卫长冲着精卫的背影大喊。“不

用你们管!”

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海鸥们、

海燕们像离弦的箭,它们插入到云层然后急速地坠落,即使离得那么远,女仆和侍卫们也能

听得见这些水鸟骨头碎裂的声音。“求求你啦,小公主,千万不要向里面再走啦!海龙王已

经退了三次,他绝不可能再退啦!”

“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惯最纵

容的女儿!哼,在梦里,我看到在海浪的里面竟然藏着狼牙!你们说,他是不是觉得我软弱

可欺?难道,他不知道我最最痛恨的就是狼吗?”

精卫昂着头,一步一步,朝着迎面的巨浪走过去。

……得到消息的炎急忙赶往海边。他见到的是女儿精卫的靴子、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

以及冲至沙滩上的狼牙项链。傍晚时分。炎帝命人向龙王献祭。深夜,炎帝的营帐里多了一

个赤发赤须的人,那个人自称是龙王,此处的海神。

他告诉炎帝,他可以归还炎帝这个女儿。他说,当海水淹没了精卫,他赶在死神到来

之前取了她的魂魄留在了水中,保护了她。“但我怕把她还给你之后她依然不依不饶,那样

我的龙宫就会永无宁日。”炎帝向龙王致歉,说自己平日里实在繁忙而很少关心和关注这个

孩子,让她有些娇惯任性,不合群。无论她做了什么做错了多少,他这个名义上的父亲都应

当有更多的承担。“您放心,我来劝她不许与您为敌。”“好吧,”龙王点头,“如果你能

劝得住她,我会在明天把她完整地还给你。如果你劝不住,我只能……”龙王没有再说下去,

而是朝着炎挥了挥手。

“父亲!”红着眼珠的精卫出现在炎帝面前,“马上去调您的兵马!龙王实在欺人,

我们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

“孩子,你不能这样……”

“父亲,难道连你也不肯帮我吗?就任凭他这样欺侮你的女儿?”“孩子,不是,你

先听我说……”

“父亲!如果你不肯帮我,我为什么要听?难道,你宁可相信他也不肯体谅我?我知

道,我不是你的亲生女儿……”

炎帝和精卫不断地争执,越争执,炎帝就越感到愧疚。“孩子啊,这些年,我收养了

你却没把你带在身边,没能好好地教你,我……”“父亲,我感激你,一直都是。如果你真

的想多为我做点什么的话,那就发兵,我一定要报仇,要掀掉他的龙鳞!你知道,这些天他

把我关在了什么地方!”

“孩子,他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保护你……”

“我不需要这样的保护!”精卫的眼睛变得赤红,“我不会放过水里面的任何一种活

着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精卫忽然扭过头去,“哪

怕我重新成为孤儿!”

——你都看见了吧。赤发赤须的那个人重新出现在营帐里。我想,我们都没有办法让

她改变秉性,她的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

第二日早晨,炎从悠长悲伤的梦中醒来,他发现,营帐的烛台上多了一颗亮晶晶的、

樱桃大小的珠子。它有些软,拿在手上不得不小心翼翼。炎叫来侍卫,把他带到存放精卫尸

体的营帐中。精卫的脸上依然是那副怒容,只是比平日里苍白得多。炎帝按照昨夜梦见的那

样,掰开精卫紧紧闭着的嘴、生硬咬着的牙,将那枚珠子放进她口中。

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

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

(选自李浩《飞翔的故事集》,有删改)

【注】李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传统故事和技法之外常以想象力赋予生命的更

大空间,在奇诡的转折中,诠释了超越固有印象的写作可能性。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卫从小无父无母,特别是四岁时母亲葬身狼群,这一悲剧使她对狼充满仇恨,从而引

试卷第12页,共38页

发了这个复仇的故事。

B.炎帝十分爱护精卫这个养女,平时极尽呵护,即便精卫不听劝阻,他也自责内疚,认为

自己对女儿照顾不周。

C."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从这里

可见精卫的义无反顾。

D.文中多用对比,如精卫的弱小与对老狼的愤怒、精卫的进逼和海浪的退让、精卫的坚持

己见和炎帝的耐心劝说。

14.关于文中精卫逼退海浪相关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海浪一再后退,乌云、海鸥与海燕的反复出现暗示潜在危险在不断地积聚增大。

B.“海浪里的狼牙”这个意象在文中一再出现,既串联了文章,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C.精卫三次逼退海浪,实际是海龙王在一再退让,这为后文海龙王保护精卫埋下了伏笔。

D.面对女仆、侍卫们的呼喊,精卫说“我不是笼中的鸟”,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

15.小说以精卫化鸟作为结尾,删除了《山海经》中精卫鸟衔石填海部分。这样处理有什么

效果?请简要分析。

16.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请从“虚构”与“真实”的角度来简析本文的

基本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鞅

杨刚

西北的高天是欢悦的艳明,像发光的蓝水晶,太阳金闪闪,从远际暗暗镶上水晶边沿,

烘起一圈宇宙的晕润,如天的冕旗。

于满殿的肃静中,秦孝公端整的扬起他宽洁的前额坐在宝座上。

消息已经宣布了。大臣们摺眼闪眉毛的期待着,故意闭紧嘴唇,显出自己对于责任的

敏感,也提醒自己别在新出现的事物面前丢了身份。有的便起始在心里来研究这新事情的称

头,色相,对自己,对人家;当然心里虽十分用力把国事提在前面,那尖头的自己老是由国

事的膈肢窝里钻出一只刀子样的眼睛来问:“干这种新事于我有什么份呢?那时要把我搁在

那里去?”胆小的朝臣们却多半是伸头缩颈,东张西看,又朝了殿外阶墀底下望,他们是被

没有色泽的好奇心所挥动,如山坡上感受了未来风势的群羊。

宰相甘龙颔下飘着半尺长的白须,披在红袍的前胸上;下巴软软垂在胡子的里面。交

着手,挺着胸,站在朝廷班首,在他凝聚的眉毛下面仿佛已堆积了一团保卫国家传统的刀剑O

他俨然如一尊记路山石立在那里。

杜挚,他永远摸索算盘的手指在神经质的跳动。鼠子样窜着的眼睛东溜西溜仍然又回

它的老目的上面去,他皱纹特多的那窄窄前额上时常闪过像云雾一样的东西。“有什么利呢?

有什么好处?”一时他的鼠眼窜上了另一个同伴身上,做出寻找同情的神气。但公子虔却失

陪,没有招待。他今天穿上了一对新的挖花膝裤,一对亮灼灼的黑靴子,这时候尽望自己的

脚,又时时提动衣服。雪白圆满的脸上攒聚了一堆焦急,微微泛红,他的头巾穗子轻轻颤摇,

厚嘴唇嗡动着不耐烦。他穿了新膝裤的腿似乎在嚷:“把我搁在这里干什么?我得跨在马上

呀!把我的膝裤老是盖着,不能忍受呵。”

威重的大殿如临盆的产母。

阶墀下面的阳光里,直挺挺走来了那位众人所期待的白衣。警惕的三角眼这时是牢牢

踞着不动,象是过度矜持,又象是防敌。

孝公的响亮声音在殿上震动,大臣们全都提提脚跟,伸长了脖子:

“群臣大夫,我三年求贤要图改造国家,继续先君穆公的大业。贤士公孙鞅不远千里

来到我国。他对于我有所献议,但是依据他的献议,我国其势不得不对于例行的旧法加以改

革。这是国家百年大计,诸大夫可尽量发抒意见。公孙鞅也可以坦白说话。现在,公孙鞅,

你先陈述你的理由。”

公孙鞅稽首,心里禁不住有一点跳,但他把住了镇定,看着孝公说道:

“君主,诸卿大夫,怀疑一种行为,那行为就不会完成;怀疑一件事业,那事业就不

会有效果。行径高人一等的,世人原不能谅解他;见解独到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誓议。愚

人为既成的环境所蒙蔽,聪明人却在事先就见到了。创始的功业原不能求一般人赞许,等事

成了,一般人自会来享受。讲求最高的德行,就不会与流俗相合,要立大业也不必求人人都

同意。”说到这里,他顿一顿,眼光将群臣一扫,加重了语气,高声继续说道:“因此,圣

人只要能强国,不必取法旧规!只要可以便利人民,不必墨守成礼。”

“说得好!”这是孝公响亮的赏赞。

宰相甘龙这时可急了。他的白胡子抖抖的,下巴肉也颤颤摇动。他扯起沉重的眼皮,

从班次里庞然移出沉重的身体走到孝公面前把双手拱着一举,用元老口腔说:

“这话不对,不对!圣人不用变易人民的生活就能够施教化,有智慧的人,”他昂然

斥了公孙鞅一眼,“用旧法子照样能治理国家!顺着一般人的习惯来施教,不消费力就可以

成功,缘着老法子行事,官吏既弄得惯,人民也不觉得烦扰。还有,还有……”

试卷第14页,共38页

公孙鞅见他摇头结舌,便不客气的截住他:

“甘龙这话是世俗一般之见。常人苟且偷安,学者执于旧闻。这两种人只能奉公守法,

作个小官儿罢了,那里能和他们讲到超于旧规以外的事?三代不用同一礼教,却都王了天下,

五霸都作了霸王,也各有各的路径。聪明人作法以适应新情势,愚人却为法律所制。有才能

的人改革礼制,无用者才被旧礼制捆着呢。”

杜挚尖着两眼看住公孙鞅,心里着实不服气。以班次以地位,杜挚觉得朝臣的眼锋都

在逼他说话。他只好走出班来硬着头皮对公孙鞅讲:

“我想,除非有一百种利益,法律总不好改变。除非看到有十重功效,工具是不方便

改换的。学古总不会学出罪过,按着旧礼走。是不会出岔儿的哟。”这位先生是管财政的大

家,他的账簿写得清楚极了。他说话的时候手指拨上拨下,仿佛在空中打算盘。

公孙鞅最看不起这种奴性的“现实主义”,他冷冷一笑,面对孝公说:

“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只一种。只要于国有利,不须效法古人。试看汤武作了天王并不

是学的古法,而夏殷不曾改变古法反而失了天下!反古有何不对,循礼有什么好处呢?”

“对极了!”孝公不知不觉的脱口嚷了出来。只这一声就如命运已经宣判了一样,全

个朝廷都哑默无言。

在不受抵抗的局面之下,公孙鞅受命作了秦国的左庶长,执行变法。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公孙鞅》出版于1939年,取材于商鞅变法。

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欢悦艳明的天、金闪闪的太阳、宇宙的晕润等充满生机的事物,

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创设氛围。

B.孝公让公孙鞅陈述变法的理由,公孙鞅心里虽“禁不住有一点跳,但他把住了镇定”,说

明他对变法非常自信。

C.公孙鞅最终受命做了秦国的左庶长,执行变法,不仅是他的理由说服了众多大臣,而且

取得了秦孝公的赞同和支持。

D.公孙鞅从人们的心理入手,列举行径高人一等的人、见解独到的人、愚人和聪明人,说

明变法不必求人人都同意。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甘龙“俨然如一尊记路山石”说明他是秦国的元老,是旧制度忠实的维护者,在朝堂

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B.“威重的大殿如临盆的产母”运用比喻,形象写出听到变法消息后大臣们紧张、沉重、焦

虑、期待等复杂的心情。

C.小说中人物刻画细致,性格活灵活现,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方式,抓住人物动作、神态、

心理等再现了历史人物形象。

D.小说以变法为线索,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展现

了各色人物对变法的态度。

19.面对变法,大臣们的态度各不相同,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20.文章的标题是《公孙鞅》,而行文中却用大量笔墨描写众位大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

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

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唳唳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噬喻”声。这

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

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

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根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

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

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扶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

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

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犊。响动将

小婆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婆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

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

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

试卷第16页,共38页

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婆床前。其时小婆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

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

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

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

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

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

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婴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

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

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

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

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

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

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

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

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

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

柱地,措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

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

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种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

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

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

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

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

色的苍穹,流向西北——他陨落了!

(有删改)

[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

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

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展示

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

C.文中用“接”“抖”“穿”“戴”“挂”的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

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

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

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22.关于文中屈原行至江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问候,无不体现出屈原深受民众关心、爱戴。

B.老渔父的话表明了当时楚国面临的艰难困境,也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

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屈原纵身一跃,山崩地裂,明星陨落,此举正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23.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

分简要分析。

24.《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

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本文中“渔

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香楼上书生意气羊毫笔底词客情怀①

试卷第18页,共38页

熊召政

甫交十月,冬令已至。十月初二这天傍晚,只见两乘轿子一前一后抬到天香楼前。

在店伙计引领下,艾穆与沈思孝两人上得二楼一间宽大的包房。万历初,艾穆得到张

居正的赏识,被荐拔为刑部员外郎。自来京城,他便和翰林院的词臣们过从甚密。他刚一进

屋,吴中行就站起来嚷道:“和父兄,你终于到了。”

“今天下午,大理寺的人来衙门议事,所以散班迟了。’‘艾穆朝在座诸位拱手一揖笑着

说,“翰林院的俊彦都到了,请问谁请客?”

“我。”吴中行答。

“为何请客?”

“为首辅守制的事!今天请你们来,是有要事相商。”吴中行让店小二离房出门,自己

亲执酒壶给大家斟满了一杯酒,言道:“这第一杯酒,咱们敬一个人。”

“敬谁?”沈思孝问。

“老天官张大人。”吴中行负疚地说,“张大人拒不上折劝说首辅夺情,气节可嘉,高风

可仰。可是,我们那天去吏部却错怪了他。昨日,皇上谕旨让他致仕,朝中部院大臣中,又

少了一位清望人物,岂不令人痛心?来,这第一杯,我们敬他。”

艾穆放下酒杯,问邻座的赵用贤:“汝师兄,听说左都御史陈瓒,倡议六部合折挽留

首辅,可有此事?”

赵用贤放下筷子回道,”这陈瓒受了李义河的探掇,想联络部院大臣一起上折挽留张

居正,但却没几个响应的。不过今天下午,御史曾士楚和吏科给事中陈三谟慰留的折子,已

送进了大内。”

乍一听这消息,艾穆鼻子一哼就变了脸,切齿骂道:”这些士林败类,竟弃国家纲常

伦理而不顾,争以谄谀为荣,真把人活活气死。”

作东的吴中行又劝大家饮了一杯酒,吃了几口菜,才又接方才的话头说道;“和父兄

的话言之有理,听说你和父兄曾受到过首辅的单独召见,能否说给咱们听听?”

艾穆听罢此言,半晌不吱声。因为那一次会见,他实在不愿意再提。

话说万历二年冬天,张居正请得圣旨实行严厉的“冬决圣旨规定每省“冬决”不得少

于十人,这都是张居正的主意。但在各省上奏的折子中,张居正发现陕西省只斩了两名囚犯。

因此决定将刑部员外郎艾穆召来一见。

当艾穆应约走进首辅值房,张居正劈头问道:“让你去陕西办差,办得如何?“艾穆怯

生生答道:"启禀首辅大人,卑职前往陕西督办冬决,没出什么差错。”

“没出差错,为何只斩决两人?”

“只有两人犯罪凿实,罪当斩决。”

张居正听了气得把案桌一拍,厉声喝道:“放肆!陕西乃边关省份,单是与各番邦的

茶马交易,就有多少个铤而走险的宵小之徒走私贩私!如今茶马交易规模是当时的两倍。税

收却大减?除了茶马司官员收受贿赂执法不严,更重要的便是走私贩私日益猖獗。对走私贩

私之人,只有一个办法,杀无赦!”

艾穆看到首辅已是盛怒,慌忙滚下椅子,在地上跪了。怔忡有时才勉强答道:“贱官

明白首辅大人的意思,但贱官恐难从命。”

“为什么?''张居正瞪圆了眼睛。

艾穆缓缓答道:“贱官对于趋利逐财之徒,也是深恶痛绝,但这些人不当死罪。因此……”

张居正强压怒火冷冷说道:“罢罢罢,我看你做不了万里封侯的大事,还是回去自省

你的圣人之道吧!”

艾穆吭哧吭哧挤出一句话来:“如此甚好,谢首辅大人。”说罢从地上爬起来,躬身退

了出去。

听完艾穆讲述,包房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好一会后,沈思孝言道:“皇上两个月前订

婚,天下同喜。李太后因此又建议免去今年的冬决,首辅坚决不同意,认为国无严法不可,

仍要严办。李太后还是迁就了首辅。”

赵用贤说道:“首辅柄政之功过,今日姑且不论,但他夺情之举,实在违悖天伦!”“你

想怎样?”沈思孝问。

赵用贤言道;“子道兄和愚弟我各草拟了一道折子,今天请大家来,想请诸位听听议

议这两道折子有无斟酌之处。”

吴中行先念将起来……刚念完,赵用贤便也念给了大家听……

赵用贤草拟的疏文,比起吴中行的那一道折子,言辞更为愤怒。这也是官场上论争的

套路,先温和后激烈。今日与座的七个人,都是意气相投的中青年士子,满脑子都是立言立

德立名的书生意气。因此,他们对张居正夺情同持异议本是意料中事。

艾穆把那两道疏文拿过来又看了一遍,然后问吴中行:“你这道折子何时送上?”“明

儿一早,我就到午门前递折。”

“那么,汝师兄的折子也就随后跟进了?艾穆又问。

“是的,最迟不过后天。''赵用贤答。

“你们二位想过后果没有?”

试卷第20页,共38页

“想过,''吴中行回道,”最坏的结果,只不过是被逐出京城而已,但我想尚不至于。”

“为何?”

“皇上还小。不知道夺情的后果,如果我们把道理讲清,皇上或许采纳。”“如果采纳了

当然皆大欢喜,若没有采纳呢?“

“再上折子。”

“谁上呢?"艾穆道,“如果你被锦衣卫缉拿,你还能上折么?”

赵志皋眼瞧着气氛不对,便道:“和父兄这是危言耸听,小皇上与李太后向来关注清

议,事情尚不至于坏到这种地步。”

吴中行此时发誓般嚷道:“就是坏到这种地步,我吴某也在所不惜。”“如此甚好。'‘艾

穆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言道:“子道兄,如果你和汝师元两道折子上奏,尚不能让皇上回

心转意,这第三道折子,就由我艾穆来上。”“还有我。”沈思孝立即补了一句。

吴中行本是性情中人,见文修与沈思孝肯站出来与他们呼应,便意气风发连干了好几

杯。赵志皋看吴中行似有些醉了,便劝阻不要再喝了。双方争执不下,一直闹到夜深散去。

(有删改)

【注】①选自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第三卷《金缕曲》第25回。张居正,明朝政治家,

改革家。最杰出的贡献就是在万历年间提出改革并辅助万历皇帝进行了改革,也称为“万历

新政”

2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刻画了沈中行的形象,能看出他是一个善于待人接物、心思缜密、性情鲜明的翰林

院词臣。

B.艾穆受恩于张居正,但认为张居正应回家守孝,没有支持帮助过他的张居正,可见他更

重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