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诊疗方案_第1页
外科诊疗方案_第2页
外科诊疗方案_第3页
外科诊疗方案_第4页
外科诊疗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科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及优化、分析、总结、评估

围手术期诊疗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3

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3

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优化)..................7

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优化).................11

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优化).................15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2010年).............................19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2011年优化).........................22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2012年优化).........................26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2013年优化).........................29

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32

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35

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胆管结

石诊断治疗指南》。

(1)反复发作右上腹胀痛,畏寒、高热史,或伴有黄疽。

(2)B超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内有强光团伴声影。

(3)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经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或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肝内胆管狭

窄与扩张病变,扩张胆管内有大小不一结石影。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肝胆管结石。

具备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第(4)项可确诊。

2.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恶寒发热、黄疽,三大症状中

二者或二者以上者。急性发作期分为梗阻型和胆管炎型。梗阻型表现

为间歇性黄疽、肝区和胸腹部持续性不适、消化功能减退等胆道梗阻

症状。胆管炎型表现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即腹痛、恶寒发热、黄疽。

(二)证候诊断:

1.肝胆蕴热证:胁肋灼痛或刺痛,胁下拒按或痞块。伴畏寒发热,

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身目微黄,大便干结。舌质微红,苔薄白或微

黄,脉平或弦微数。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身目发黄。伴发热,纳呆呕恶,小便

黄,胁下痞块拒按,便搪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胆蕴热证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利胆。

方药: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减。柴胡、枳实、延胡索、川楝子、

白芍药、黄苓、生大黄、半夏、生姜等。

中成药:消炎利胆片等。

2.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胆,化湿通下。

方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柴胡、黄苓、茵陈、桅子、生

大黄、白芍药、半夏、生姜、枳实等。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

如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三)辨证选择中药肛门滴注、针灸等。肛门滴注中药方同口服

中药汤剂,从肛管中滴入,50mLi00ml/小时。疼痛明显者予针刺足

三里、胆俞、日月、期门、肝俞等;或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发热

者针刺大椎、曲池、合谷。也可在相应的经络穴位上采用中医推按运

经仪治疗,以解痉镇痛、利胆排石。

(四)根据临床表现变化及胆道梗阻情况,可选用鼻胆管引流、

胆管支架等治疗。

(五)外科基础治疗。进食少或不能进食者,予水电解质、营养

支持。

(六)护理:辨证施护。予低脂清淡流质或半流质。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显著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不缓解或加重,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

*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政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

减少不足30%□

(二)评价方法

中医证候变化观察采用中医证候积分法观察中医证候变化:

将上述三种中医证候所属的全部主症、次症分别分为无、轻、中、

重四个等级,主症分别记为0、2、4、6分,次症分别记为0、1、2、

3分,舌质舌苔脉象只记录,不记分,进入路径和结束路径时分别记

录一次,作为评定中医证候疗效的依据。

证候积分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

分]X100%。

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优化)

一、诊断

(-)疾病诊断

1.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胆管结

石诊断治疗指南》。

(1)反复发作右上腹胀痛,畏寒、高热史,或伴有黄疽。

(2)B超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内有强光团伴声影。

(3)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经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或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肝内胆管狭

窄与扩张病变,扩张胆管内有大小不一结石影。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肝胆管结石。

具备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第(4)项可确诊。

2.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恶寒发热、黄疽,三大症状中

二者或二者以上者。急性发作期分为梗阻型和胆管炎型。梗阻型表现

为间歇性黄疽、肝区和胸腹部持续性不适、消化功能减退等胆道梗阻

症状。胆管炎型表现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即腹痛、恶寒发热、黄疽。

(二)证候诊断:

1.肝胆蕴热证:胁肋灼痛或刺痛,胁下拒按或痞块。伴畏寒发热,

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身目微黄,大便干结。舌质微红,苔薄白或微

黄,脉平或弦微数。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身目发黄。伴发热,纳呆呕恶,小便

黄,胁下痞块拒按,便搪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案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胆蕴热证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利胆。

方药: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减。柴胡、枳实、延胡索、川楝子、

白芍药、黄苓、生大黄、半夏、生姜等。

中成药:消炎利胆片等。

2.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胆,化湿通下。

方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柴胡、黄苓、茵陈、桅子、生

大黄、白芍药、半夏、生姜、枳实等。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

如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三)辨证选择中药肛门滴注、针灸等。肛门滴注中药方同口服

中药汤剂,从肛管中滴入,50mI-100ml/小时。疼痛明显者予针刺足

三里、胆俞、日月、期门、肝俞等;或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发热

者针刺大椎、曲池、合谷。也可在相应的经络穴位上采用中医推按运

经仪治疗,以解痉镇痛、利胆排石。

(四)根据临床表现变化及胆道梗阻情况,可选用鼻胆管引流、

胆管支架等治疗。

(五)外科基础治疗。进食少或不能进食者,予水电解质、营养

支持。

(六)护理:辨证施护。予低脂清淡流质或半流质。油腻食物应

禁止食用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显著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不缓解或加重,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

*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政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

减少不足30%□

(二)评价方法

中医证候变化观察采用中医证候积分法观察中医证候变化:

将上述三种中医证候所属的全部主症、次症分别分为无、轻、中、

重四个等级,主症分别记为0、2、4、6分,次症分别记为0、1、2、

3分,舌质舌苔脉象只记录,不记分,进入路径和结束路径时分别记

录一次,作为评定中医证候疗效的依据。

证候积分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

分]X100%。

难点分析:

接诊患者多数为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偏低,经济水平偏差,故

多数患者在治疗期间对饮食方面注重较少。常因饮食不当以致病情反

复;

应对措施:

入院后即给予必要的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类型有的放

矢,特别是油腻食物应禁止食用;

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优化)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胆管结

石诊断治疗指南》。

(1)反复发作右上腹胀痛,畏寒、高热史,或伴有黄疽。

(2)B超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内有强光团伴声影。

(3)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经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或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肝内胆管狭

窄与扩张病变,扩张胆管内有大小不一结石影。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肝胆管结石。

具备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第(4)项可确诊。

2.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恶寒发热、黄疽,三大症状中

二者或二者以上者。急性发作期分为梗阻型和胆管炎型。梗阻型表现

为间歇性黄疽、肝区和胸腹部持续性不适、消化功能减退等胆道梗阻

症状。胆管炎型表现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即腹痛、恶寒发热、黄疽。

(二)证候诊断:

1.肝胆蕴热证:胁肋灼痛或刺痛,胁下拒按或痞块。伴畏寒发热,

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身目微黄,大便干结。舌质微红,苔薄白或微

黄,脉平或弦微数。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身目发黄。伴发热,纳呆呕恶,小便

黄,胁下痞块拒按,便搪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胆蕴热证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利胆。

方药: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减。柴胡、枳实、延胡索、川楝子、

白芍药、黄苓、生大黄、半夏、生姜等。

中成药:消炎利胆片等。

2.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胆,化湿通下。

方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柴胡、黄苓、茵陈、桅子、生

大黄、白芍药、半夏、生姜、枳实等。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

如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三)辨证选择中药肛门滴注、针灸等。肛门滴注中药方同口服

中药汤剂,从肛管中滴入,50mLi00ml/小时。疼痛明显者予针刺足

三里、胆俞、日月、期门、肝俞等;或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发热

者针刺大椎、曲池、合谷。也可在相应的经络穴位上采用中医推按运

经仪治疗,以解痉镇痛、利胆排石。

(四)根据临床表现变化及胆道梗阻情况,可选用鼻胆管引流、

胆管支架等治疗。

(五)外科基础治疗。进食少或不能进食者,予水电解质、营养

支持。

(六)护理:辨证施护。予低脂清淡流质或半流质。油腻食物应

禁止食用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显著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不缓解或加重,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

)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政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

减少不足30%□

(二)评价方法

中医证候变化观察采用中医证候积分法观察中医证候变化:

将上述三种中医证候所属的全部主症、次症分别分为无、轻、中、

重四个等级,主症分别记为0、2、4、6分,次症分别记为0、1、2、

3分,舌质舌苔脉象只记录,不记分,进入路径和结束路径时分别记

录一次,作为评定中医证候疗效的依据。

证候积分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

分]X100%o

难点分析:

此病患者非手术治疗后的复发率很高,经常因此反复住院治疗。

应对措施:

与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告知相关饮食禁忌及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

习惯,平时适量多饮水,禁食油腻食物。

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优化)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胆管结

石诊断治疗指南》。

(1)反复发作右上腹胀痛,畏寒、高热史,或伴有黄疽。

(2)B超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内有强光团伴声影。

(3)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经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或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肝内胆管狭

窄与扩张病变,扩张胆管内有大小不一结石影。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肝胆管结石。

具备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第(4)项可确诊。

2.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恶寒发热、黄疽,三大症状中

二者或二者以上者。急性发作期分为梗阻型和胆管炎型。梗阻型表现

为间歇性黄疽、肝区和胸腹部持续性不适、消化功能减退等胆道梗阻

症状。胆管炎型表现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即腹痛、恶寒发热、黄疽。

(二)证候诊断:

1.肝胆蕴热证:胁肋灼痛或刺痛,胁下拒按或痞块。伴畏寒发热,

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身目微黄,大便干结。舌质微红,苔薄白或微

黄,脉平或弦微数。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身目发黄。伴发热,纳呆呕恶,小便

黄,胁下痞块拒按,便搪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案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胆蕴热证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利胆。

方药: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减。柴胡、枳实、延胡索、川楝子、

白芍药、黄苓、生大黄、半夏、生姜等。

中成药:消炎利胆片等。

2.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胆,化湿通下。

方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柴胡、黄苓、茵陈、桅子、生

大黄、白芍药、半夏、生姜、枳实等。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

如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三)辨证选择中药肛门滴注、针灸等。肛门滴注中药方同口服

中药汤剂,从肛管中滴入,50mI-100ml/小时。疼痛明显者予针刺足

三里、胆俞、日月、期门、肝俞等;或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发热

者针刺大椎、曲池、合谷。也可在相应的经络穴位上采用中医推按运

经仪治疗,以解痉镇痛、利胆排石。

(四)根据临床表现变化及胆道梗阻情况,可选用鼻胆管引流、

胆管支架等治疗。

(五)外科基础治疗。进食少或不能进食者,予水电解质、营养

支持。

(六)护理:辨证施护。予低脂清淡流质或半流质。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显著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不缓解或加重,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

>95%o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政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

减少不足30%o

(二)评价方法

中医证候变化观察采用中医证候积分法观察中医证候变化:

将上述三种中医证候所属的全部主症、次症分别分为无、轻、中、

重四个等级,主症分别记为0、2、4、6分,次症分别记为0、1、2、

3分,舌质舌苔脉象只记录,不记分,进入路径和结束路径时分别记

录一次,作为评定中医证候疗效的依据。

证候积分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

分]X100%。

难点分析:

此病患者常以急腹症为主症就诊,易与其余表现为腹痛的疾病

相混淆,如胰腺炎,十二指肠球炎等。

应对措施:

问诊、查体一定要全面、仔细,合理利用B超、DR摄片、CT

等检查手段,全力做到不漏诊、不误诊。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2010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

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

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

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

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

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

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

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

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

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

局限于右下腹。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

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发生门

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

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

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骼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

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

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

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

(7).B超、CT影象学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二)证候诊断

①气血淤滞证

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

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②湿热蕴结证

证候:腹痛剧烈,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肌紧张明显,但局限于

右下腹,无扩散趋势。若湿重于热则微热,口渴不欲饮,大便清而不

爽,小便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若热重于湿则发热明显,

腹部剧痛,拒按明显,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

黄腻,脉弦滑数。

③热毒壅盛证

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

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

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中药汤剂治疗:

1.气血瘀滞证

治法:行气祛瘀,清热解毒。

方药:大黄牡丹汤

大黄15g桃仁15g芒硝10g红藤30g丹参20g陈皮15g枳实15g

丹皮15g甘草5go

2.湿热蕴结证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25g,白芍25g,黄苓15g,枳壳15g,木香25g,元胡15g,

大黄40g,金钱草50g。

3.热毒壅盛证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阑尾清解汤。

大黄5g,芒硝10g,丹皮15g,桃仁20,;l|<5g,当归10g,皂

角刺10g,,生黄120,,穿山甲5g。

(二)特色中药外敷治疗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肠痈外敷散,用水或蜂蜜调成糊状,

外敷右下腹。

肠痈外敷散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0克,南星、

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00克,共研细末。用

法:日一次外敷于右下腹阑尾区。

(三)特色中医针灸治疗

肠痈患者多见腹胀,腑气不通,大便难解,可选用针灸治疗,促

进胃肠功能恢复。针法取足三里、合谷、阑尾穴、内关等,每日1-2

次,每次20-30分钟,电针可提高疗效。灸法取足三里、气海、关元

等,每次20-30分钟。

三中医治疗效果评估

(一)评价标准

1.痊愈:腹胀腹痛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

2.显效:腹胀腹痛消失,食欲欠佳或腹胀腹痛明显缓解,进食无

特殊不适。

3.有效:腹胀腹痛减轻,食欲改善。

4.无效:腹胀腹痛无明显减轻,食欲无明显改善。

(二)评价方法

肠痈主要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

部分病人伴有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症。

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主要以腹痛的程度、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的程度

为主要依据,食欲及腹胀程度为次要依据。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

检查作为参考。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2011年优化)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

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

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

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

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

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

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

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

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

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

局限于右下腹。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

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发生门

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

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

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骼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

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

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

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

(7).B超、CT影象学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二)证候诊断

①气血淤滞证

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

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②湿热蕴结证

证候:腹痛剧烈,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肌紧张明显,但局限于

右下腹,无扩散趋势。若湿重于热则微热,口渴不欲饮,大便澹而不

爽,小便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若热重于湿则发热明显,

腹部剧痛,拒按明显,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

黄腻,脉弦滑数。

③热毒壅盛证

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

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

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中药汤剂治疗:

1.气血瘀滞证

治法:行气祛瘀,清热解毒。

方药:大黄牡丹汤

大黄15g桃仁15g芒硝大g红藤30g丹参20g陈皮15g枳实15g

丹皮15g甘草5go

2.湿热蕴结证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25g,白芍25g,黄苓15g,枳壳15g,木香25g,元胡15g,

大黄40g,金钱草50g。

3.热毒壅盛证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阑尾清解汤。

大黄5g,芒硝10g,丹皮15g,桃仁20,Jl|<5g,当归大g,皂

角刺10g,,生黄黄20,,穿山甲5g。

(二)特色中药外敷治疗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肠痈外敷散,用水或蜂蜜调成糊状,

外敷右下腹。

肠痈外敷散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0克,南星、

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00克,天花粉5000克,共研细末。用

法:日一次外敷于右下腹阑尾区。

(三)特色中医针灸治疗

肠痈患者多见腹胀,腑气不通,大便难解,可选用针灸治疗,促

进胃肠功能恢复。针法取足三里、合谷、阑尾穴、内关等,每日1-2

次,每次20-30分钟,电针可提高疗效。灸法取足三里、气海、关元

等,每次20-30分钟。

三中医治疗效果评估

(一)评价标准

1.痊愈:腹胀腹痛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

2.显效:腹胀腹痛消失,食欲欠佳或腹胀腹痛明显缓解,进食无

特殊不适。

3.有效:腹胀腹痛减轻,食欲改善。

4.无效:腹胀腹痛无明显减轻,食欲无明显改善。

(二)评价方法

肠痈主要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

部分病人伴有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症。

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主要以腹痛的程度、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的程度

为主要依据,食欲及腹胀程度为次要依据。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

检查作为参考。

中医治疗难点

(一)中医治疗难点:

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

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及少数腹腔炎症重,脓液多的患者术后3月

至1年内出现肠粘连症状。

(二)应对措施:

加强中药辩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术中预防应用防粘连

液。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2012年优化)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

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

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

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

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

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

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

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

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

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

局限于右下腹。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

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发生门

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

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

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骼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

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

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

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

(7).B超、CT影象学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二)证候诊断

①气血淤滞证

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

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②湿热蕴结证

证候:腹痛剧烈,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肌紧张明显,但局限于

右下腹,无扩散趋势。若湿重于热则微热,口渴不欲饮,大便滤而不

爽,小便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若热重于湿则发热明显,

腹部剧痛,拒按明显,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

黄腻,脉弦滑数。

③热毒壅盛证

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

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

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中药汤剂治疗:

1.气血瘀滞证

治法:行气祛瘀,清热解毒。

方药:大黄牡丹汤

大黄15g桃仁15g芒硝大g红藤30g丹参20g陈皮15g枳实15g

丹皮15g甘草5go

2.湿热蕴结证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25g,白芍25g,黄苓15g,枳壳15g,木香25g,元胡15g,

大黄40g,金钱草50g。

3.热毒壅盛证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阑尾清解汤。

大黄5g,芒硝10g,丹皮15g,桃仁20,川尊5g,当归10g,皂

角刺10g,,生黄黄20,,穿山甲5g。

(二)特色中药外敷治疗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肠痈外敷散,用水或蜂蜜调成糊状,

外敷右下腹。

肠痈外敷散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0克,南星、

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00克,共研细末。用

法:日一次外敷于右下腹阑尾区。

(三)特色中医针灸治疗

肠痈患者多见腹胀,腑气不通,大便难解,可选用针灸治疗,促

进胃肠功能恢复。针法取足三里、合谷、阑尾穴、内关等,每日1-2

次,每次20-30分钟,电针可提高疗效。灸法取足三里、气海、关元

等,每次20-30分钟。

三中医治疗效果评估

(一)评价标准

L痊愈:腹胀腹痛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

2.显效:腹胀腹痛消失,食欲欠佳或腹胀腹痛明显缓解,进食无

特殊不适。

3.有效:腹胀腹痛减轻,食欲改善。

4.无效:腹胀腹痛无明显减轻,食欲无明显改善。

(二)评价方法

肠痈主要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

部分病人伴有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症。

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主要以腹痛的程度、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的程度

为主要依据,食欲及腹胀程度为次要依据。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

检查作为参考。

难点分析:

我科收治的阑尾炎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

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

解决思路:

加强中药辨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对病情较重患者使用

宽肠理气汤等加减,连用时间因人而异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2013年优化)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

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

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

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

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

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

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

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

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

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

局限于右下腹。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

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发生门

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

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

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骼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

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

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

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

(7).B超、CT影象学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二)证候诊断

①气血淤滞证

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

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②湿热蕴结证

证候:腹痛剧烈,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肌紧张明显,但局限于

右下腹,无扩散趋势。若湿重于热则微热,口渴不欲饮,大便滤而不

爽,小便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若热重于湿则发热明显,

腹部剧痛,拒按明显,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

黄腻,脉弦滑数。

③热毒壅盛证

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

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

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中药汤剂治疗:

1.气血瘀滞证

治法:行气祛瘀,清热解毒。

方药:大黄牡丹汤

大黄15g桃仁15g芒硝大g红藤30g丹参20g陈皮15g枳实15g

丹皮15g甘草5go

2.湿热蕴结证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25g,白芍25g,黄苓15g,枳壳15g,木香25g,元胡15g,

大黄40g,金钱草50g。

3.热毒壅盛证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阑尾清解汤。

大黄5g,芒硝10g,丹皮15g,桃仁20,川尊5g,当归10g,皂

角刺10g,,生黄黄20,,穿山甲5g。

(二)特色中药外敷治疗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肠痈外敷散,用水或蜂蜜调成糊状,

外敷右下腹。

肠痈外敷散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0克,南星、

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00克,共研细末。用

法:日一次外敷于右下腹阑尾区。

(三)特色中医针灸治疗

肠痈患者多见腹胀,腑气不通,大便难解,可选用针灸治疗,促

进胃肠功能恢复。针法取足三里、合谷、阑尾穴、内关等,每日1-2

次,每次20-30分钟,电针可提高疗效。灸法取足三里、气海、关元

等,每次20-30分钟。

(四)特色中药灌肠治疗

以厚朴枳实汤煎汤剂实行保留灌肠。药物组成:大黄15g厚朴

10g木香10g枳实20g桃仁10g,加水1500ml,文火煎至150ml.

三中医治疗效果评估

(一)评价标准

1.痊愈:腹胀腹痛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

2.显效:腹胀腹痛消失,食欲欠佳或腹胀腹痛明显缓解,进食无

特殊不适。

3.有效:腹胀腹痛减轻,食欲改善。

4.无效:腹胀腹痛无明显减轻,食欲无明显改善。

(二)评价方法

肠痈主要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

部分病人伴有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症。

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主要以腹痛的程度、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的程度

为主要依据,食欲及腹胀程度为次要依据。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

检查作为参考。

难点分析:

我科收治的阑尾炎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

差异明显。中医治疗仅限于中药内服,治疗方法单一,部分患者拒绝

服用中药,因此,治疗上有局限性,需要开展其他疗法。

应对措施:

加强中医辨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开展中药外敷、中药

灌肠特色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在积极调整治疗方案。

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阑尾炎,入院后多急诊手术,术前麻醉准备需要禁食水,故

一般不与中药口服。中医药治疗主要在术后进行。中医学认为,腹部

术后症状为“胀、闷、痛、闭”,乃脾胃枢纽不利,气机升降失常,

气机阻滞所致。由于术后病人有正气虚、手术所致瘀血特点,结合扶

正或祛瘀或扶正祛瘀治疗。对于术后留有胃管的病人,术后由胃管注

入中药可代替口服给药。

一、诊断标准。

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

2.体格检查: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可有腰大

肌试验阳性、或结肠充气试验阳性、或闭孔内肌试验阳性;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尿常规、血淀

粉酶等检查;

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

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

5.鉴别诊断:疑似右侧输尿管结石时,请泌尿外科会诊;疑似妇

科疾病时,请妇科会诊。

诊断以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为主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瘀滞证: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持续隐痛,阵发性加剧,右下腹

局限性压痛据按;一般伴有低热、恶心、纳差、舌淡红、脉弦或弦滑。

2.湿热证:腹痛加剧,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

明显、甚着触及包块;伴中高热、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弦数或滑

数。

3.热毒证: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明显或

或扩至全腹、甚着触及包块;伴中高热、腹胀或便秘、口渴汗出小便

短赤,舌苔黄厚干燥、脉洪数或细数。

阑尾炎诊断入院后,需急诊手术,因术前要禁食禁水,故一般术

前不内服中药。治疗以外治为主

①针刺止痛:足三里、三阴交等

②静滴双黄连粉针,或炎虎宁针每日一次。清热解毒。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内治法

1.术后第0—2天,治则:行气通府,活血。中医药促进术后胃肠

功能恢复

药用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浓缩配方颗粒或中

药饮片(小承气汤加减)。

基本方:姜厚扑3g(生药量,以下同)X5袋枳实6g义2袋

大黄3gX5袋黄连3gX2袋炙黄黄10gX2袋白术10gXl袋

血竭lgX2袋

调配:上药共装一袋内密封保存,用时温开水80ml溶解(中药

饮片浓煎10()ml),口服,或直肠点滴每日一次。

2.术后第3—6天,治则:健脾益气,根据病人病情辨证使用中药

调理,促进康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15g白茯苓15g白术15g莲子肉9g桔梗6g白

扁豆12g山药15g意菽仁9g砂仁6g甘草9g大枣汤调下

3.行气活血中成药静滴。丹红注射液或川茸嗪注射液

(二)外治法

1.土黄连纱布贴敷伤口

2.足三里封闭,每日一次。

3.中药热奄包外敷,每日一次。

4.神灯照,每日一次。

四、疗效评价

痊愈:手术切出阑尾;保守治疗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

好转:保守治疗者临床症状消失、血象正常、右下腹仍有轻微压

痛。

无效: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甚则恶化者。

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

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痈(TCD编码:BWV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ICD-10编码:K35.902)o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

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7-94)o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

卫生出版社,

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肠痈(急性阑尾

炎)诊疗方案”。

肠痈(急性阑尾炎)成脓期临床常见证候:

热毒炽盛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常用肠痈(急性

阑尾炎)诊疗方

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肠痈(急性阑尾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肠痈中医临床路径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肠痈(TCD编码:BW020)和急性阑尾炎(ICD-10

编码:K35.902)

的患者。

2.疾病分期为成脓期。

3有手术适应症

4.不伴有败血症,不伴有需要特殊处理的其他疾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

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反应蛋白、细菌培养

+药敏、病理

学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腹部超声等。

(A)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阑尾切除术。

2.辨证选择中药汤剂。

成脓期(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3.针灸疗法、理疗。

4.基础治疗:感染、发热、疼痛等合并症的治疗

3.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一般情况好。

2.切口无红肿,无脓性分泌物,创面基本愈合。

3.进食可,无腹胀,排泄正常。

4.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检查正常。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或伴有其他疾病,需要相关诊断和治疗,

导致住院时间

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疗效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

住院时间延长

和住院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肠痈(急性阑尾炎),TCD编码:BWV020、ICD-10编码:

K35.902

疾病分期为成脓期

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_

住院日期:<1'-月日出院日期:_年_月一日

标准住院日:5-7天实际住院日:—天

日期住院第1天(手术前)住院第1天(手术后)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完成手术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完成术后记录

主口进行中医证候判断□完成术后医嘱

要□完成病历□切除组织给家属过目(必要时签字)

诊□完成上级医生查房记录

疗□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工□开常规及特殊检查单

作□确定手术时间

口与家属谈话,告知治疗计划及手

术风险、可能的并发症,签定手术

同意书及其他告知事项

长期医嘱: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一级护理

□卫生宣教□生命体征监测

口禁食□禁食

口中医辨证口中医辨证

临时医嘱:□胃肠减压记量色(必要时)

□血常规+CRP+血型□抗菌药物应用

□凝血常规临时医嘱:

□尿常规□血常规(必要时)

八占、、

□便常规□术后至次日8AM液体电解质补充量

□肝肾功能□切除组织送病理

口胸片□腹腔液体培养+药敏(必要时)

□X线腹立位片(必要时)

□心电图(必要时)

□超声、CT(必要时)

□抗菌药物应用

□胃肠减压(必要时)

标本送病理

□手术医嘱

□介绍床位医生和医院有关规定□观察生命体征

□卫生护理□执行各项医嘱

主要□生命体征监测□观察补液速度

护理口执行各项医嘱□观察记录引流物

工作口中医辨证施护□记录二便

□疼痛护理指导

口中医辨证施护

病情口无口有,原因:□无口有,原因:

1.1.

2.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住院第2天住院第3天

日期

(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

□检查患者的全身情况及肠鸣音的□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

恢复情况□了解患者各引流管引流量色

主□检查伤口敷料有否渗出物□了解患者的进出量

□了解所有化验报告□检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肠鸣音的恢

□修改医嘱复情况

□完成病程记录□检查伤口敷料有否渗出物

□向上级医生汇报□了解所有化验报告

□修改医嘱

□完成病程记录

□向上级医生汇报

长期医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