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生态系统
选择题(共15小题)
1.在公路边坡修复过程中,常选用“豆科一禾本科”植物进行搭配种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边坡修复优先筛选本地植物是因为其适应性强
B.“豆科一禾本科”搭配种植可减少氮肥的施用
C.人类对边坡的修复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D.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属于分解者
2.假设某个稳定生态系统只存在一条食物链。研究人员调查了一段时间内这条食物链上其中4种生物的
相关指标(如表,表中“一”表示该处数据省略)。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这4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排序,
正确的是()
物种流经生物的能量(kJ)生物体内镉浓度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
⑺g/g)指数(一般情况下,
数值越大,生物被捕
食的压力越大)
①一0.0315.64
②一0.08一
③1.60X106一1.05
④2.13X108一一
A.④③①②B.④②①③C.①③②④D.④①②③
3.磷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磷经岩石风化、溶解、生物吸收利用、微生物分解,进入
环境后少量返回生物群落,大部分沉积并进一步形成岩石。岩石风化后磷再次参与循环。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磷元素年周转量比碳元素少
B.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不会改变磷循环速率
C.磷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4.土壤镉污染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种植富集镉的植物可以修复镉污
染的土壤。为了筛选这些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镉后植物A和B的生长情况,
以不添加镉为对照(镉含量0.82mg*kg1)。一段时间后,测量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
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镉浓度(mg地上生物量(g,m-2)地下生物量(g・m2)植物体镉含量(mg・kg-
,kg-1)1)
植物A植物B植物A植物B植物A植物B
对照120.7115.123.518.02.52.7
2101.642.515.27.210.15.5
5105.235.214.34.112.97.4
1097.428.312.12.327.411.6
A.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
B.与植物A相比,植物B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
C.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
D.若以两种植物作动物饲料,植物A的安全风险更大
5.某稳定的生态系统某时刻第一、第二营养级的生物量分别为Gg/n?和30g/m2,据此形成上宽下窄的生
物量金字塔。该生态系统无有机物的输入与输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
B.根据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浓度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
C.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D.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6.研究发现,某种芦鸣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导致声音信号发生分歧。不同
芦鸣种群的两个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相较于其他鸣唱特征有明显分歧。因此推测和求偶有关的鸣唱
特征,在芦叫的早期物种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芦鸣的鸣唱声属于物理信息
B.求偶的鸣唱特征是芦鸣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芦鸣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芦鸣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
D.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的差异,表明这三个芦鸡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7.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
残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生产者固定来自陆地的植物初级消费者摄入初级消费者同化初级消费者呼吸
残体消耗
能量(m2«90428413.53
a)]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Xl()5j/(m2«a)
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Xl()5j/(n?9)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Xl()5j/(n?9),该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8.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下
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B.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C.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D.能量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
9.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
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如图。下列叙述
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
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
10.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不仅在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还显著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全球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B.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消除温室效应的形成
C.碳循环中无机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D.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
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
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D.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12.近百年来,随着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加剧。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
和“碳中和”的C02排放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D.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13.如图所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
的是()
A.a、c是生产者B.b、e是肉食动物
C.c、f是杂食动物D.d、f是植食动物
14.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鸭模式,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鸭
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若该
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秸秆均还田且其他影响因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
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
C.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完全相同
D.该稻田比普通稻田的能量的利用率低
15.关于生态学中的稳定与平衡,叙述错误的是()
A.稳定的种群具有稳定型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为1:1,种群数量就达到K值
B.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C.相对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
D.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解答题(共5小题)
16.不经意间观察到一些自然现象,细究之下,其实有内在的逻辑。
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春天的来临,内蒙古草原绿意渐浓,久违的动物们纷纷现身,这种场景的出现体现了生态系
统的功能;成群的牛、羊一起在草原上觅食,他们之间虽然食性相似但是竞争不明显,可
以用来解释;草原群落的演替结果在几年内并不容易观察到,其原因是:植物每年的生
长季短,且常遭食草动物啃食,导致不易。
近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不再主动猎狼,但狼也只是偶见于内蒙古草原地区。
从狼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的角度分析,他无法在牧区立足的原因有o
为了畜牧业的兴旺,牧民们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一定的干预,例如对牛羊取食之余牧草及时收割、打包,
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这项干预措施的意义有。
(2)学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了一些现象,生活在寒冷地带的木本植物,多数体表颜色较深,如叶为墨
绿色,茎或枝条为黑褐色;而生活在炎热地带的木本植物,往往体表颜色较浅,如叶为浅绿色,茎或枝
条为浅绿色。有些学者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在寒冷环境下,深色体表的植物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利
于维持细胞内酶的活性。
I.某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以验证学者们的解释是否正确。在①②④各环节的选项中,分别选择1〜2
项,填入方案中的空格,完善一套实验方案,使之简单,可行。
①实验材料或器材的选择预处理:O
A.两组等容量的烧杯,烧杯内盛满水
B.两种生长状态类似且体表颜色深浅有明显差异的灌木
C.一组烧杯的外壁均涂上油漆,另一组不涂
D.所有植物根植于相同条件的土壤中
②选定正确的监测指标:。
A.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值
B.温度
C.植物根长的增加值
D.植物高度的增加值
③实验处理和过程:仿照寒冷地带的自然光照条件,将两组材料置于低温条件下(4℃),每次光照5
小时。记录处理前后指标的量值。实验重复3次。
④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实验结论。若,则学者们的说法成立;否则无法成立。
A.深色组水体的温度值高于浅色组
B.深色组植物体表的温度值高于浅色组
C.深色组植物高度的增加值大于浅色组
D.深色组与浅色组测得的指标差异显著
II.上述实验环节中,选定此监测指标的理由是:i,ii监测便捷。
III.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植物吸收的太阳能既能用于,又能用于o
IV.基于本实验,为了让耐寒性较弱的行道树安全越冬,可采取的合理有效措施有(答
出一点即可)。
17.为了保护某种候鸟,科学家建立了生态保护区,其中食物网结构如下:
(1)为了保证资源充分利用,应尽量保证生态系统内生物的不同。
(2)肉食性鱼类不是候鸟的捕食对象,引入它的意义是:。
(3)肉食性鱼类位于第营养级。若投放过早,可能会造成低营养级生物,
所以应较晚投放。
(4)经过合理规划布施,该生态系统加快了0
18.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岩羊和耗牛是雪豹的主要
捕食对象。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山地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随着社会发
展,雪豹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捕猎等。1972
年雪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动物。气候变化可使山地物种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
模型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影响雪豹潜在适宜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两种气候变量(年平均气温
和最冷月最低温度),两种地形变量(海拔和坡度)和一种水文变量(距离最近河流的距离)。回答下列
问题:
(1)根据材料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2)如果气候变化持续加剧,雪豹种群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原因
是O
(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
(回答一点即可)。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对雪豹物种进行保护的有效措施有和
等。
19.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5)题。
蜥虫的适应策略
蛎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昆虫。春季鲂虫从受精卵开始发育,迁飞到取食宿主上度过夏季,其间行
孤雌生殖,经卵胎生产生大量幼蛎;秋季鲂虫迁飞回产卵宿主,行有性生殖,以受精卵越冬。蜘虫周围
生活着很多生物,体内还有布氏菌等多种微生物,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如图。
蛎虫以植物为食。植物通过筛管将以糖类为主的光合产物不断运至根、茎等器官。组成筛管的筛管细胞
之间通过筛板上的筛孔互通。筛管受损会引起筛管汁液中Ca2+浓度升高,导致筛管中P蛋白从结晶态
变为非结晶态而堵塞筛孔,以阻止营养物质外泄。鲂虫取食时,将口器刺入植物组织,寻找到筛管,持
续吸食筛管汁液,但刺吸的损伤并不引起筛孔堵塞。体外实验表明,筛管P蛋白在Ca2+浓度低时呈现
结晶态,Ca?+浓度提高后P蛋白溶解,加入蛎虫唾液后P蛋白重新结晶。
场虫仅以筛管汁液为食,其体内的布氏菌从场虫获取全部营养元素。筛管汁液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糖类,
所含氮元素极少。这些氮元素绝大部分以氨基酸形式存在,但无法完全满足鲂虫的需求。蜘虫不能合成
的氨基酸来源如表。
氨基酸组氨酸异亮氨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苏氨酸色氨酸与氨酸
酸酸
植物提4--------\-
供
布氏菌-++4-+4-++\4-
合成
注:“-”代表低于蛎虫需求的量,“+”代表高于蜥虫需求的量,八”代表难以检出。
蛎虫大量吸食筛管汁液,同时排出大量蜜露。蜜露以糖为主要成分,为蚂蚁等多种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
蜥虫利用这些策略应对各种环境压力,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1)蜥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从生态系统功能角度分析,图中实线单箭头
代表了的方向。
(2)鲂虫为布氏菌提供其不能合成的氨基酸,而在蜥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中,布氏菌来源的氨基酸与
从植物中获取的氨基酸o
(3)鲂虫能够持续吸食植物筛管汁液,而不引起筛孔堵塞,可能是因为蛎虫唾液中有
的物质。
(4)从文中可知,鲂虫获取足量的氮元素并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对策是o
(5)从物质与能量以及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分析虫牙虫在冬季所采取的生殖方式对于种群延续和进化的
意义。。
20.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肉食性动物1的数量(填“一定”或“不一定”)少于植
食性动物的数量。
(2)如果②、③、④代表能量流动过程,④代表的能量大约是②的。
(3)如果图中生产者是农作物棉花,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从物质或能量的角度分析,针对②的调控措
施及理由分别是;针对⑦的调控措施及理由分别
是0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在公路边坡修复过程中,常选用“豆科一禾本科”植物进行搭配种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边坡修复优先筛选本地植物是因为其适应性强
B.“豆科一禾本科”搭配种植可减少氮肥的施用
C.人类对边坡的修复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D.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属于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群落演替的类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专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答】解:A、边坡修复优先筛选本地植物是因为其适应性强,同时避免外来物种带来了生态危害,
A正确;
B、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可以固氮生成氮肥,所以“豆科-禾本科”搭配种植可减少氮肥的施用,B
正确;
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对边坡的修复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
D、根瘤菌朱姐利用豆科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属于消费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
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假设某个稳定生态系统只存在一条食物链。研究人员调查了一段时间内这条食物链上其中4种生物的
相关指标(如表,表中“一”表示该处数据省略)。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这4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排序,
正确的是()
物种流经生物的能量(kJ)生物体内镉浓度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
(照/g)指数(一般情况下,
数值越大,生物被捕
食的压力越大)
①一0.0315.64
②一0.08一
③1.60X106一1.05
④2.13X108一一
A.④③①②B.④②①③C.①③②④D.④①②③
【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
【专题】数据表格;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A
【分析】生物富集,是指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
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现象。
【解答】解:根据表格数据分析:(1)由于食物链对重金属有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多,
所以物种②的营养级大于物种①,可以排除B选项;
(2)能量在食物链传递时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能量越低,所以物种③的营养级大于物种④可
以排除C选项;
(3)物种③存在捕食压力,说明③不是最高营养级,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的食物链排序为④③①②。
故选:Ao
【点评】本题需要分析表格数据,结合生物富集作用、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生物被捕食压力三个指标综合
作答。
3.磷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磷经岩石风化、溶解、生物吸收利用、微生物分解,进入
环境后少量返回生物群落,大部分沉积并进一步形成岩石。岩石风化后磷再次参与循环。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磷元素年周转量比碳元素少
B.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不会改变磷循环速率
C.磷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考点】物质循环.
【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B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
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解答】解:A、由题干可知,磷经岩石风化、溶解、生物吸收利用、微生物分解,进入环境后少量返
回生物群落,大部分沉积并进一步形成岩石。岩石风化后磷再次参与循环,而碳元素能通过生物群落(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无机环境快速循环,因此,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磷元素年周转量比碳元
素少,A正确;
B、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会增加环境中的磷含量,可能会被生物吸收利用、微生物分解,从而
会改变磷循环速率,B错误;
C、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需要依靠有机物(如ATP)的参与,而磷参与组成细胞中很多有机
物,因此磷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C正确;
D、磷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成存在,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磷酸盐的形成存在,故磷主要以磷
酸盐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D正确。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
能力。
4.土壤镉污染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种植富集镉的植物可以修复镉污
染的土壤。为了筛选这些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镉后植物A和B的生长情况,
以不添加镉为对照(镉含量0.82mg*kg1)。一段时间后,测量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
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镉浓度(mg地上生物量(g・nf2)地下生物量(g・m")植物体镉含量(mg・kg「
•kg")1)
植物A植物B植物A植物B植物A植物B
对照120.7115.123.518.02.52.7
2101.642.515.27.210.15.5
5105.235.214.34.112.97.4
1097.428.312.12.327.411.6
A.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
B.与植物A相比,植物B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
C.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
D.若以两种植物作动物饲料,植物A的安全风险更大
【考点】生物富集.
【专题】数据表格;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B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筛选可以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植物,自变量为镉的浓度和植物种类,因变量
为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
【解答】解:A、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的植物体镉含量都有所增加,说
明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A正确;
B、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植物
B,所以与植物B相比,植物A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B错误;
C、由表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植物B生物量下降的更多,说明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
影响更大,C正确;
D、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高于植物B,说明植物A对镉的富集能
力更强,若以植物A作动物饲料,镉会沿着食物链进行富集,安全风险更大,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富集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某稳定的生态系统某时刻第一、第二营养级的生物量分别为6g/n?和30g/m2,据此形成上宽下窄的生
物量金字塔。该生态系统无有机物的输入与输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
B.根据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浓度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
C.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D.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考点】生态金字塔;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
【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物富集作用,是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
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其浓度随着食
物链不断升高。
【解答】解: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
A正确;
B、不被吸收的金属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沿食物链不断升高,故根据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浓度可
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B正确;
C、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生产者的残枝败叶、消费者遗体、残骸、粪便等所含有的能量,这些有机物
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C正确;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该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一定大于
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
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研究发现,某种芦鸣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导致声音信号发生分歧。不同
芦鸣种群的两个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相较于其他鸣唱特征有明显分歧。因此推测和求偶有关的鸣唱
特征,在芦明的早期物种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芦鸣的鸣唱声属于物理信息
B.求偶的鸣唱特征是芦蚂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芦鸣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芦鸣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
D.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的差异,表明这三个芦叫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A正
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某种芦叫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导致声音信号发生分
歧,所以求偶的鸣唱特征是芦鸣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芦鸣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芦叫既可以发出鸣唱是信息源,又可以接收鸣唱信息,是信息受体,
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这三个种群都是某种芦蚂,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
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7.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
残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生产者固定来自陆地的植物初级消费者摄入初级消费者同化初级消费者呼吸
残体消耗
能量(m2.90428413.53
a)]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Xl()5j/(m2«a)
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Xl()5j/(m2・a)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X105J/(n?・a),该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考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
【专题】数据表格;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C
【分析】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
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
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解答】解: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总能量+输入的有机物能量=90+42=132X1()5〃
(m2,a),A错误;
B、从表格中无法知道初级消费者直接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因此不能确定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流入下
一营养级的能量比例,B错误;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能量-呼吸消耗能量=13.5-3=10.5义105j/(m2・a),
C正确;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摄入能量-同化能量=84-13.5=70.5X105j/该能量由第一
营养级流向分解者,D错误。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有
一定的难度。
8.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下
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B.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C.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D.能量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
【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
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
间的同化量之比,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解答】解:A、各种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建立了食物链和食物网,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
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如杂食性动物可属于第二营养级,也可属于第三营养级,A正确;
B、绿色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B正确;
C、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C错误;
D、食物链是经过长期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能量只能沿着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动,即能量从食物链
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D正确。
故选:C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
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9.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
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如图。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
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
【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专题】模式图;生态系统.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答】解:A、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水体中N、P含量增多,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加重,A错
误;
B、藻类是生产者,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B正确;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
D、由图可知,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D错误。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
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不仅在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还显著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全球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B.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消除温室效应的形成
C.碳循环中无机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D.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
【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
【答案】c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
非实用意义的。
②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抵抗力稳定性:①含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
则越高。
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解答】解:A、天然林由于组成成分复杂,群落结构就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强,但全球气候变化会
影响天然林的成长,A错误;
B、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减缓温室效应的形成的过程,但不能消除已经形成的温室效应,B错误;
C、碳循环中无机碳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称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
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调节作用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
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
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D.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考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生态工程所
遵循的基本原理.
【专题】生态环境.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
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
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
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称为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
原状的能力称为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
越强,抵抗力稳定性也越强。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
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
量的投入,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解答】解:A、一体化保护会增加物种丰富度,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
B、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
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B正确;
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降低生态足迹,增大生态承载力,C
正确;
D、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需要运用自生、整体、系统性等原理,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足迹、生态工程等相关知识,重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难度
中等。
12.近百年来,随着大气C02浓度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加剧。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
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D.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
【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A
【分析】实现“碳中和”可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
内CO2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CO2的捕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解答】解: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不利于实现碳中和,A正确;
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可增大对二氧化碳的的吸收,有利于实现碳中和,B错误;
CD、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比如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和广泛应用节能技术都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
利于实现碳中和,CD错误。
故选:A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污染的防治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
学知识准确答题。
13.如图所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
的是()
A.a、c是生产者B.b、e是肉食动物
C.c、f是杂食动物D.d、f是植食动物
【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
【专题】模式图;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食物网中,a、b是食物链的起点,属于生产者;c、f占据多个营养级,且是最高
营养级。
【解答】解:A、a是食物链的起点,属于生产者;c能捕食a、b、e,属于消费者,A错误;
B、b是食物链的起点,属于生产者;d捕食a,是初级消费者,而e捕食d,所以e是肉食动物,B错
误;
C、c和f都能捕食生产者a、b(植物),也都能捕食消费者e(动物),所以c和f属于杂食动物,C正
确;
D、d捕食a,是植食动物;由C选项中的分析可知,f是杂食动物,D错误。
故选:Co
【点评】本题结合食物链、食物网的分析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要求学生掌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
析方法,明确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对食物网中的各生物进行分析判断。
14.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鸭模式,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鸭
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若该
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秸秆均还田且其他影响因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
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
C.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完全相同
D.该稻田比普通稻田的能量的利用率低
【考点】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
【专题】材料分析题;种群和群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A
【分析】题干分析:与普通稻田相比,稻田养鸭利用了生态工程有关原理进行设计,可以更好地利用耕
地,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鸭粪可作
为有机肥料还田。
【解答】解:A、根据题意,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从农田中收获的产品类型和产量更多,为保持土
壤肥力,需要施加的肥料更多,A正确;
B、根据题意,鸭取食水稻害虫和杂草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B错误;
C、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群落中生物种群及分布有所不同,
二者的空间结构并不完全相同,C错误;
D、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的能量利用率更高,D错误。
故选:Ao
【点评】本题结合农业生产实践考查生态学原理的应用,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
要求学生在充分分析题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5.关于生态学中的稳定与平衡,叙述错误的是()
A.稳定的种群具有稳定型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为1:1,种群数量就达到K值
B.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C.相对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
D.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考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A
【分析】1、环境容纳量(K值):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某个种群数
量的最大值。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将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解答】解:A、K值是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在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某个种群数量的最大
值,此时性别比例不一定为1:1,A错误;
B、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和结构相对稳定,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因此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相对稳定是生
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表现,C正确;
D、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D正确。
故选:A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环境容纳量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
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二.解答题(共5小题)
16.不经意间观察到一些自然现象,细究之下,其实有内在的逻辑。
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春天的来临,内蒙古草原绿意渐浓,久违的动物们纷纷现身,这种场景的出现体现了生态系
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成群的牛、羊一起在草原上觅食,他们之间虽然食性相似但是竞争不明显,
可以用生态位分化来解释;草原群落的演替结果在几年内并不容易观察到,其原因是:植物每年
的生长季短,且常遭食草动物啃食,导致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易。
近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不再主动猎狼,但狼也只是偶见于内蒙古草原地区。
从狼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的角度分析,他无法在牧区立足的原因有狼所处的营养级高,流向该营
养级的能量少,该营养级的个体数量相对较少。
为了畜牧业的兴旺,牧民们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一定的干预,例如对牛羊取食之余牧草及时收割、打包,
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这项干预措施的意义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2)学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了一些现象,生活在寒冷地带的木本植物,多数体表颜色较深,如叶为墨
绿色,茎或枝条为黑褐色;而生活在炎热地带的木本植物,往往体表颜色较浅,如叶为浅绿色,茎或枝
条为浅绿色。有些学者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在寒冷环境下,深色体表的植物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利
于维持细胞内酶的活性。
I.某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以验证学者们的解释是否正确。在①②④各环节的选项中,分别选择1〜2
项,填入方案中的空格,完善一套实验方案,使之简单,可行。
①实验材料或器材的选择预处理:ABo
A.两组等容量的烧杯,烧杯内盛满水
B.两种生长状态类似且体表颜色深浅有明显差异的灌木
C.一组烧杯的外壁均涂上油漆,另一组不涂
D.所有植物根植于相同条件的土壤中
②选定正确的监测指标:Bo
A.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值
B.温度
C.植物根长的增加值
D,植物高度的增加值
③实验处理和过程:仿照寒冷地带的自然光照条件,将两组材料置于低温条件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定金退还合同范例
- 磨具租赁合同范例
- 学校制作水塔合同范例
- 单位租凭车辆合同范例
- 木门窗委托加工合同范例
- 绳缆购销合同范例
- 投资养鸡场合同范例
- 小学生vlog课程设计
- 小班认知领域课程设计
- 托班奇趣自然课程设计
- 高级英语(1)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齐鲁工业大学
- 脱不花三十天沟通训练营
- 机床操作说明书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卷(含答案)
- NY/T 396-2000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 GB/T 39901-2021乘用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 GB/T 36652-2018TFT混合液晶材料规范
- 国际商务谈判 袁其刚课件 第四章-国际商务谈判的结构和过程
- 国际商法教案(20092新版)
- 江苏开放大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 工作简化方法改善与流程分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