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_第1页
湖南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_第2页
湖南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_第3页
湖南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_第4页
湖南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化学分章练习题(客观题)第一章教化及教化学一、选择题

1.制度化教化建立的典型表征是(B)。

A.学校的产生B.学制的建立C.教化实体的出现D.定型的教化组织形式出现

2.提出“泛智”教化思想,讨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化家是(B)。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特别之九都是他们的教化所确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他闻名的教化著作是(B)。

A.《大教学论》B.《教化漫话》C.《爱弥儿》D.《一般教化学》

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化(C)特点的要求。

A.群众性B.公允性C.终身性D.将来性

5.教化学的讨论对象是(A)。

A.教化问题B.教化价值C.教化事实D.教化规律

6.最早在高校里开设教化学课程的是(A)。

A.康德B.培根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7.被称之为“现代教化学之父”的教化家是(A)。

A.赫尔巴特B.康德C.培根D.夸美纽斯

8.主见根据儿童的爱好和实力去设计教化活动的教化家是(D)。A.赫尔巴特B.康德C.培根D.杜威9.“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论点出自(B)。A.洛克的《教化漫话》B.卢梭的《爱弥尔》C.康德的《论演说家的培育》D.赫尔巴特的《一般教化学》10.教化从消费劳动中第一次分别的标记是(A)。A.学校的产生B.剩余产品的出现C.有了国家D.创建了文字11.(B)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化学著作,书中强调必需有“一种教化者自身所须要的科学,有科学及思索力”并及相邻学科取长补短。A.《大教学论》B.《一般教化学》C.《民主主义及教化》D.《康德论教化》12.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特性化的理论活动即(A)。

A.教化B.教学C.德育D.智育

13.在我国,“教化”最早见于(C)。

A.《论语》B.《高校》C.《孟子》D.《学记》

14.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是(B)。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六三三制

15.(D)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开展的。

A.分支学制B.多轨学制C.单轨学制D.双轨学制

16.对教化学及教化阅历汇编看法错误的一项是(A)。

A.教化阅历汇编多为教化理论阅历的汇合,它同时也提醒了教化规律

B.教化学应当重视教化阅历,将教化阅历进步到理论高度

C.教化学不能等同于教化阅历的介绍,同时也不能仅仅满意于教化阅历的介绍

D.从教化阅历中总结教化规律,可以丰富和开展教化学17.教化是(A)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B.人类及动物共有的活动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D.人类及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18.教化起源于(B)A.人类早期心理仿照B.人类的消费劳动C.生物界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照料D.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19.学校产生于(A)教化阶段。A.古代B.原始C.近代D.现代20.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倡的教化起源理论被称为教化的(B)A.心理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意识起源论D.须要起源论21.“教化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A)的教化志向。A.非制度化B.前制度化C.制度化D.义务教化22.(C)被看成是“文静教化”的源地。A.印度B.埃及C.雅典D.斯巴达23.提倡“从做中学”的教化家是(A)

A.杜威B.巴班斯基C.赞科夫D.布鲁姆24.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样思想的是(D)。A.孟子B.荀子C.墨子D.孔子25.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青及智者的问答法闻名的教化家是(B)。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德谟克里特26.中国历史上最早特地阐述教化问题的文献是(C)。A.《论语》B.《高校》C.《学记》D.《中庸》27.西方教化史上第一本教化专著是古罗马教化家(D)编写的。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昆体良28.下列选项中,对教化学开展阶段表述正确的是(D)A.孔子的《论语》是我国最早特地阐述教化问题的著作B.赫尔巴特的《一般教化学》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化学著作C.1903出版的《试验教化学》的作者是德国的梅伊曼D.美国教化家杜威是好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及教化》29.在讨论方法中,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全面状况或对某一单位全面状况的理解,这种讨论方法叫做(A)。A.全面调查B.重点调查C.抽样调查D.个案调查30.主见“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化家是(A)。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31.赫尔巴特在他的《一般教化学》中阐述了教学的四个阶段,即(C)。A.明了、结合、系统、想象B.明了、联想、系统、手段C.明了、结合、系统、方法D.清晰、明了、系统、方法32.在我国教化史上,最早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讨论教化问题的是(A)。A.杨贤江B.蔡元培C.李大钊D.王道俊33.1956美国心理学家卢姆制定出了《教化目的的分类系统》,把教化的目的分成三大类,即(A)。A.认知目的、情感目的、动作技能目的B.认知目的、情感目的、审美目的C.认知目的、技能目的、动作目的D.认知目的、情感目的、技能目的34.杨贤江于1930出版的教化学著作是(C)。A.《新编教化学》B.《教化学》C.《新教化大纲》D.《好用教化学》35.教化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C)。A.教化的科学属性B.教化的消费属性C.教化的社会属性D.教化的艺术属性36.我国教化专著《学记》中就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B)相结合的教化思想。A.嬉戏及学习B.课内及课外C.学习及思索D.学习及行动37.强调教化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根底,奠定了科学教化学根底的教化家是(C)。A.康德B.第斯多惠C.赫尔巴特D.福禄培尔二、填空题

1.义务教化根据“法律规定”,具有(普及)性、免费性、(强迫)性。

2.教化学是一门以(教化现象)、教化问题为讨论对象,探究(教化规律)的科学。

3.教化制度的开展经验了从前制度化教化到制度化教化,再到(非制度化教化)。

4.制度化教化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5.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是前苏联教化理论家(凯洛夫),他的作品是(《教化学》)。

6.中国近代制度化教化的标记是清朝末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的(癸卯学制)。

7.库姆斯的非正规教化的概念,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化思潮的代表。

8.中国早在4000多前的(夏朝)就有了学校教化的形态。

9.20世纪初好用主义教化学的代表人物,也被作为现代教化的代言人是美国的(杜威),他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及教化》)。

10.古代的庠、序都是指(学校)。11.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12.教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3.柏拉图的教化思想集中表达在他的代表作(《志向国》)中。14.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化理论和阅历,系统地阐发了教化的作用和任务,教化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的重要文献的是(《学记》)。15.亚里士多德的教化思想集中表达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16.狭义的教化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开展为干脆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化。17.教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化活动及动物所谓的“教化”活动的本质区分。18.教化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开展从而影响自身开展的社会理论活动。19.1972,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定了“终身教化”思想,并提出了将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20.教化系统不仅包括学校教化,也包括家庭教化和社会教化。21.“终身化教化”概念以“生活、终身、教化

”三个根本术语为根底,带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教化观念的变革。22.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可以追溯到东汉末的鸿都门学。2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开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务。24.从雅典教化的课程内容看,他们特别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开展的教化”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七艺”。25.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苏格拉底挖苦,第二步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第二章教化及社会的开展一、选择题

1.确定教化指导权的是(A)。

A.政治经济制度B.消费力程度C.科学技术D.文化传统

2.确定教化目的的是(C)。

A.家长B.学校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传统

3.提出普及初等教化的要求在(A)。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4.提出高等教化群众化的要求在(D)。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5.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C)。

A.赫尔巴特B.杜威C.舒尔茨D.洛克

6.“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化制度属于(B)。

A.网络教化B.学校教化C.社会教化D.群众教化7.“同等的”开放式教化是(A)的特点。A.网络教化B.学校教化C.社会教化D.群众教化8.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B)。A.学校精神文化B.学校物质文化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9.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B.学校的物质文化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10.下列(D)不是学生文化的起因。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影响C.师生交互作用D.学校影响

11.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A)。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干脆性、非正式性、多样性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12.“今日的教化是明天的经济,教化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消费,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消费,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消费”。这一相识说明现代教化具有(C)的特征。

A.科学性B.价值性C.消费性D.将来性13.教化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A)。A.经济确定教化,教化反作用于经济B.教化确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化C.经济确定教化,教化对经济没有影响D.教化确定经济,经济对教化没有影响14.一个国家教化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C)。A.文化传统B.受教化者的需求C.消费力的程度D.教化的规模15.社会消费力及教化内容的关系是(B)。A.社会消费力制约全部教化内容B.社会消费力制约及劳动实力有关的教化内容C.社会消费力及教化内容无关D.社会消费力制约及意识形态有关的教化内容16.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C)。A.校训B.班风C.校风D.校存17.消费力开展程度制约着(D)A.教化的指导权B.受教化的权利C.教化目的性质D.教化构造的变更18.科学学问再消费的最主要的途径是(C)。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B.消费领域的C.学校教化D.市场推广19.文化(精神文化)对教化的影响,最干脆的方面就是(D)。A.教化制度B.教化规模C.教化方法D.学校课程内容20.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化活动顺当进展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A)。A.校园文化B.学生文化C.教师文化D.活动文化21.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C)文化的物质载体。A.组织B.制度C.精神D.观念22.教化可以推动科学的(B)。A.系统化B.体制化C.全面化D.多样化2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化及(A)的关系。A.政治B.文化C.经济D.科技24.如今许多高等教化的开展,都担负着开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学问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消费结合体的趋势,这说明(A)。A.教化是科学学问再消费的手段B.教化是开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C.教化要先于经济而开展D.教化是劳动力再消费的重要手段25.教化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化要在以前教化的根底上向前开展。这说明教化具有(C)。A.一定独立性B.相对独立性C.历史继承性D.消费性二、填空题

1.政治经济制度确定教化的指导权、(受教化权)、(教化目的)。

2.消费力程度确定教化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化构造变更)、制约(教化的内容和手段)。

3.教化构造通常指包括根底教化、(职业技术教化)、高等教化、(成人教化)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4.教化对消费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化(再消费劳动力)和教化(再消费科学学问)。

5.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6.1960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第73届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7.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特地的科学讨论机构,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8.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9.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学校制度文化)。10.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标准)。11.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根本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志向成分)。12.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13.教化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如今:教化为政治经济的开展培育所须要的人才,教化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言论力气),教化可以促进(民主)。14.通过(培育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化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15.(消费力开展程度)是教化开展的物质根底。16.教化及文化是(互相依存)的关系。17.(政治经济制度)干脆制约着教化的性质和开展方向,确定着教化的指导权和受教化的权利。18.根据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等。19.(信息技术)为实现教化的第三次飞跃供应了平台。20.(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第三章教化及个体身心开展一、选择题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展的(A)。

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相识活动D.理论活动

2.儿童身心开展有两个高速开展期:新生儿及青春期,这是身心开展(C.)规律的反映。

A.依次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3.遗传素养为人的开展供应了(D)。

A.现实性B.必定性C.方向性D.可能性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展抽象讲解,这表达了儿童身心开展(D)的特点。A.依次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5.及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样的特点是(B)。

A.自主性B.长期性C.主动性D.创建性

6.在儿童开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

A.遗传素养B.家庭环境C.学校教化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7.强调人的身心开展的力气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须要,身心开展的依次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确定的,该观点属于(A)。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互相作用D.白板说

8.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C)。

A.荀子B.孔子C.孟子D.老子

9.关于个体身心开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B)。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互相作用D.平衡论10.主见人的开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及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互相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开展动因的(D)观点。A.内发论B.白板说C.外铄论D.多因素互相作用论1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开展得到局部补偿,人的精神力气、意志、心情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整作用,扶植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旧得到开展,说明个体身心开展具有(D)。A.阶段性B.依次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12.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开展程度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说明个体身心开展具有(A)。A.个别差异性B.依次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13.促进个体开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确定性因素是(D)。A.遗传B.成熟C.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

14.“危急期”或“心理断乳期”出如今人生的(B)。

A.儿童期B.少期C.青期D.幼儿期

15.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觉,自我意识的觉悟,独立精神的加强,是(B)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B.少期C.青期D.幼儿期

16.在历史上持“遗传确定论”观点的人物是(C)。

A.洛克B.华生C.柏拉图D.施泰伦

17.在历史上持“环境确定论”观点的人物是(D)。

A.柏拉图和霍尔B.柏拉图和华生C.霍尔和洛克D.洛克和华生

18.环境确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开展起主导作用的是(C)。

A.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C.教化活动D.自然环境

19.人对环境影响的承受过程是(B)。

A.主动的过程B.能动的过程C.被动的过程D.主动的过程

20.人的身心开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D)。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化活动D.个体因素

21.人的身心开展速度在其整个开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及平缓交替开展的状态,这表达的是身心开展的(C)。

A.依次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22.人的身心开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开展具有(D)A.主观性B.普遍性C.根底性D.能动性23.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A)因素对开展的影响A.环境B.遗传C.教化D.主观努力24.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到:“给我一打安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哺育他们。我可担保,随意选择一个,不管他父母的才能、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根据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匪徒。”这是(B)的观点。A.遗传确定论B.环境确定论C.家庭确定论D.儿童确定论25.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A)的典型代表A.外铄论B.内发论C.遗传确定论D.多因素互相作用论26.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开展的(B)A.阶段性B.依次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27.任何学问都可以教给任何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开展的(A)A.阶段性B.依次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28.要适应个体身心开展的依次性,教化必需做到(B)A.长善救失B.按部就班C.因材施教D.教学相长29.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C)A.社会本位论B.环境确定论C.遗传确定论D.教化万能论30.对残疾儿童的教化要根据(B)的特征进展。A.依次性B.互补性C.阶段性D.不平衡性31.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A)为标记A.自我意识B.创建实力C.预见实力D.选择实力32.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小时候比拟聪慧,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刚好的教化培育,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这说明(C)A.遗传素养在人的开展中的作用B.后天的教化对人的开展具有确定性的作用C.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化对人开展的重要意义D.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开展的重要因素33.

“一两的遗传,赛过一吨的教化”是(B)的观点。A.环境确定论B.遗传确定论C.教化万能论D.二因素论34.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及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B)A.人的开展不受环境影响B.人们承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能动的理论过程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开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开展更有利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开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确定二、填空题

1.初中学生的龄在12~15岁之间,处于少期,是人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顶峰期。

2.内发论者一般认为:人的身心开展的力气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须要,人的身心开展依次也是由成熟机制所确定的。

3.关于个体身心开展的动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互相作用论。

4.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性恶论属于个体身心开展动因的外铄论。

5.个体身心开展的一般规律有个体身心开展的依次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6.个体身心开展的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养、成熟、环境、学校教化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7.成熟的标记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实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8.学校教化,尤其是根底教化对个体开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刚好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9.儿童已经到达的开展程度及儿童可能到达的开展程度之间的间隔就是最近开展区。10.人的力气是人的身体力气和精神力气的综合。11.青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将来是最重要的概念。12.人的身心开展的特殊性:(1)开展是在社会理论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开展具有能动性。1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开展的确定作用。14.所谓开展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开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实力,到达某种程度可能性最大的时期。(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和实力最相宜形成的时期)15.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程度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16.个体身心开展的阶段性要请教化工作要对不同龄段的学生赐予不同的影响。17.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开展区”的概念。18.高中阶段教化的一个特殊任务是要解决相识问题和价值问题。第四章教化目的一、选择题

1.培育劳动者是(A)。

A.社会主义教化目的的总要求B.对人才培育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化目的的根本特点D.学校的教化质量标准

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开展的惟一方法是(C)。

A.学校教化及社会教化相结合B.德、智、体全面开展

C.教化及消费劳动相结合D.坚持教化的正确方向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表达了(B)的教化目的观。

A.教化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4.确定教化目的的客观根据是(D)。A.哲学观念B.人性假设C.志向人格D.消费力和科技开展程度5.(C)是全部教化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化的最高志向。A.教化方针B.教化政策C.教化目的D.教化目的6.教化目的要答复的根本问题是(D)。A.教化是为谁效劳B.谁驾驭教化的指导权C.什么人应承受教化D.教化要培育什么样的人7.我国教化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根底是(C)。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8.体育是以(C)为目的的教化活动。

A.提升教化对象才智B.健全品德素养C.开展体能,熬炼体魄D.追求人生情趣和志向境界

9.教化目的规定了教化活动所应培育的人才质量和规格,事实上就是规定了教化活动的最大方向,这表达了教化目的的(B)。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鼓励功能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化界的具体理论典型的是(C)。

A.教化试验的热潮B.教化改革的理论C.素养教化运动D.教化的国际化走势

11.具有剧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如今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须要和自由开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D)的相识。

A.精神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神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12.教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化对象的才智程度为目的的教化为(B)。

A.德育B.智育C.美育D.体育

13.教化活动的根据和评判标准是(A),它对一切教化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化的根本性问题。

A.教化目的B.课程C.教化评价D.教学

14.“美育”一词最早是(C)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

A.培根B.康德C.席勒D.卢梭

15.主见以社会的稳定和开展为教化最高宗旨来确定教化目的,就形成(D)。

A.个人本位的教化目的论B.教化无目的论

C.神学的教化目的论D.社会本位的教化目的论16.教化目的一般由两局部组成:一是就教化所要培育出的人的身心素养作出规定,二是就教化所要培育出的人的(A)作出规定。A.社会价值B.个人价值C.素养构造D.人才规格17.社会本位教化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A.涂儿干B.卢梭C.赞可夫D.福禄贝尔18.教化这一社会活动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开展及社会开展之间的冲突,即促进受教化者的(B),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及社会活动。A.特性化B.社会化C.科学化D.特性自由开展19.在教化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辩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化活动原委是留意于个人的开展还是留意(D)A.科学技术B.个人须要C.科学学问D.社会须要20.美国好用主义教化家(A)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见,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及社会两者兼顾。但是,他的努力不能说是胜利的。A.杜威B.卢梭C.马克思D.孔德21.素养教化是以培育(D)为重点的教化。A.理论实力B.安康的体魄C.高尚的道德D.创新精神22.素养教化是促进(A)的教化。A.特性开展B.相识开展C.情感开展D.意志开展23.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育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C)。A.教化目的B.教化方针C.培育目的D.教学目的24.关于全面开展的教化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C)。A.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特性全面开展的问题B.要求在教化工作中,要成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开展及因材施教结合起来C.全面开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的平均开展D.全面开展教化指坚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开展的教化25.培育学生的(D)是素养教化的核心,是学问经济时代教化的主题。A.主体意识的理论实力B.主体意识和操作实力C.创新意识和动手实力D.创新意识和理论实力二、填空题

1.布卢姆认为,完好的教化目的分类包括三个主要领域:一是认知的;二是情感的;三是动作技能的。

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化目的的根本特点,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是社会主义教化的质量标准。

3.在西方国家,选择和确立教化目的的价值取向,涉及的最根本问题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4.教化目的是教化的动身点,对一切教化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5.教化目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化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育目的、教师的教学目的。6.教化目的及培育目的之间是普普及特殊的关系。7.教学目的及教化目的、培育目的的关系是具体及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8.教化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显明的阶级性。9.全面开展的人是体力及智力、实力及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精神等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开展的人。10.我国教化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根底上的。11.一般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进步学生感受美的实力、培育学生鉴赏美的实力、开展学生创建美的实力。12.现代教化及传统教化的根本区分在于是否重视创新实力的培育。13.教化目的对整个教化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功能,鼓励功能和评价功能。14.一个国家把受教化者培育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称为狭义的教化目的。15.199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深化教化改革,全面推动素养教化的确定》提出教化要“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实力为重点,造就‘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者和接班人。”16.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化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17.素养教化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化,也是全面开展及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化。第五章学生及教师一、选择题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A.《教师资格条例》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方法》C.《教师资格条例》施行方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B)。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C.《教师资格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3.“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表达了教师劳动的(A)特点。A.示范性B.困难性C.创建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

4.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聘任由(D)聘任。A.国家教化部B.省级教委C.地市一级教化局D.县级教化局5.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A.热爱教化事业B.热爱学生C.教书育人D.创新开拓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化信条表达了教师的(B)素养。A.教化理论学问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学问D.过硬的教学根本功7.教师的最根本条件是(D)A.担当教化教学职责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C.特地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D.具备相应的专业学问8.教师对学校或其它教化及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扰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恳求处理的制度是(A)。A.教师申诉制度B.学生申诉制度C.学校事故D.法律救济9.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A)。A.社会地位B.经济地位C.文化地位D.政治地位

10.(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A.1984B.1985C.1986D.198711.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C)。A.幼儿园B.小学C.中学D.高校12.198911月20日,结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下列(D)不是其根本原则。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无卑视原则B.敬重儿童尊严原则、无卑视原则

C.敬重儿童观点及意见原则、无卑视原则D.无卑视原则、放任儿童意愿原则

13.“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也”表达了教师职业的(C)。A.示范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C.传道者角色D.讨论者角色

14.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C)。

A.人格素养B.学科专业素养C.教化专业素养D.职业道德素养15.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教师应具有(D)。A.组织实力B.调控实力C.管理实力D.教化实力16.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根底性要求是必需具有(A)。A.学科专业素养B.职业道德素养C.政治思想素养D.人格特质17.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羞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C)。A.身心安康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18.教师或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展搜寻,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D)。A.身心安康权B.隐私权C.人格尊严权D.人身自由权19.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B)。A.依靠性B.向师性C.背师性D.示范性20.为了有效地把自己对教化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学问和有效地解决教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须要有(C)。A.高度的政治觉悟B.广博的科学文化学问C.教化理论学问和技能D.良好的人际关系二、填空题

1.学生开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的条件是(个体及环境的互相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化对象。

3.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人身权)和(受教化权),其中(受教化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4.《义务教化法》规定:凡满(六)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承受“规定限的义务教化”。

5.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挚友)、(讨论者)。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性)。7.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化专业素养)。8.教师的教化专业素养包括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化理念)、(良好的教化实力)和(一定的讨论实力)。9.教师在对教化本职工作理解根底上形成的关于教化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化理念)。10.(教化实力)是教师完成一定的教化教学活动的本事,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化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11.教师的特性、情操、安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是教师的(人格特征)。12.“师道尊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型师生关系,自19世纪以后出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形式。13.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14.教师最根本的职业道德是(忠于人民的教化事业),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15.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开展)。16.一位教化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气)。17.教师最根本的权利是(教化教学权)。18.当代教师的质量集中表达在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19.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育全面开展的新人)为根本目的的。20.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第六章课程一、选择题

1.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化家是(C)。

A.杜威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D.裴斯泰洛齐

2.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根据是(C)。

A.课程任务B.课程制定者C.课程设置的要求D.课程管理层次

3.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理论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理论反映出对(C)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学问B.实力C.干脆阅历D.间接阅历

4.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根底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交融课程

5.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根本构造,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D)。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好用主义课程理论D.构造主义课程理论

6.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A)。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

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A)。

A.教学支配一教学大纲一教科书B.课程总目的一领域目的一学科目的

C.课程目的一课程评价一课程施行D.学问一阅历一活动

8.能解决教化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D)。

A.课程是学问B.课程是支配C.课程是阅历D.课程是活动9.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A)的表现。A.课程是学问B.课程是阅历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工程10.在具体施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展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C)。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根底课程1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A)。A.《课程及教学的根本原理》B.《教化目的分类学》C.《教化过程》D.《教学及一般开展》12.(D)是最自觉、醒悟地论证了干脆阅历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干脆阅历加以标准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理论的教化家。A.泰勒B.桑代克C.斯金纳D.杜威

13.课程论及心理学的联络,最早可以追溯到(D)。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14.在《课程及教学的根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B)。

A.杜威原理B.泰勒原理C.斯宾塞原理D.赫尔巴特原理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A)。

A.课程标准B.课程支配C.教材D.教科书

16.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C)。

A.科学性、操作性、根底性、适用性B.普遍性、思想性、根底性、适用性

C.科学性、思想性、根底性、适用性D.科学性、思想性、强迫性、适用性

17.把课程支配付诸理论的过程,属于(B)。

A.课程目的B.课程施行C.教学任务D.课程评价

18.把课程用于教化科学的特地术语始于(B)。

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

19.下列不属于课程表支配应遵循的原则的是(D)。

A.整体性原则B.迁移性原则C.生理相宜原则D.合理性原则

20.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A)。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根底型课程21.课程论讨论的是(C)的问题。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22.学校教化的根底是(D)。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23.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C)。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24.下列选项中,及现代科学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样的一项是(A)。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B.强调学问的系统、构造化C.重视智力开发及学习实力的培育D.重视个别差异25.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首脑并用,以获得干脆阅历,这种课程类型属于(B)。A.学科教程B.活动课程C.学生课程D.教师课程26.课程改革就其本质来讲,就是课程(A)的问题。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27.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D)。A.根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讨论型课程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28.留意培育学生的探究看法及实力的课程是(C)。A.根底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讨论型课程D.开展型课程29.留意培育学生根底学力的课程是(A)。A.根底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讨论型课程D.开展型课程30.留意开展学生学问及实力,开阔学生学问视野,开展学生不同特殊实力的课程是(B)。A.根底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讨论型课程D.开展型课程31.国家根据一定的教化目的和培育目的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化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B)。A.教学大纲B.课程支配C.教科书D.课本32.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B)。A.教学支配B.教学大纲C.教学目的D.教学目的33.课程支配的中心问题是(A)。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依次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34.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展教学的主要根据是(B)。A.课程支配B.课程标准C.教化目的D.教化政策35.教材的主体局部是(C)。A.讲授题纲和讲义B.教科书和参考书C.教科书和讲义D.讲义和参考书二、填空题

1.教化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2.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育目的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课程)。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支配)、(教学大纲)、(教材)。

4.以课程任务为根据分类,课程可分为根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讨论型课程)。

5.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6.根底型课程的内容是根底的,以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为主。

7.拓展课经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9.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学问和(儿童)。10.建立在不同的教化哲学理论根底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课程理论)。11.课程目的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是指时限性、(具体性)、预料性和(可操作性)。12.课程目的的根据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讨论、(对学科的讨论)、(对社会的讨论)。13.我国义务教化的教学支配具备的三个根本特征是(强迫性)、(普遍性)、(根底性)。14.教学支配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置)。15.支配课程须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应性原则)。16.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开展性、(敏捷性)。17.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根底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18.课程评价的主要形式有(目的评价形式)、(目的游离评价形式)、CIPP评价形式。19.美国学者斯克里文主见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支配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支配实际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目的游离评价形式)。

20.CIPP评价形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21.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局部、(本文局部)和其他或附录等几局部构成。第五章学生及教师一、选择题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A.《教师资格条例》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方法》C.《教师资格条例》施行方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B)。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C.《教师资格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3.“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表达了教师劳动的(A)特点。A.示范性B.困难性C.创建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

4.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聘任由(D)聘任。A.国家教化部B.省级教委C.地市一级教化局D.县级教化局5.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A.热爱教化事业B.热爱学生C.教书育人D.创新开拓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化信条表达了教师的(B)素养。A.教化理论学问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学问D.过硬的教学根本功7.教师的最根本条件是(D)A.担当教化教学职责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C.特地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D.具备相应的专业学问8.教师对学校或其它教化及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扰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恳求处理的制度是(A)。A.教师申诉制度B.学生申诉制度C.学校事故D.法律救济9.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A)。A.社会地位B.经济地位C.文化地位D.政治地位

10.(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A.1984B.1985C.1986D.198711.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C)。A.幼儿园B.小学C.中学D.高校12.198911月20日,结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下列(D)不是其根本原则。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无卑视原则B.敬重儿童尊严原则、无卑视原则

C.敬重儿童观点及意见原则、无卑视原则D.无卑视原则、放任儿童意愿原则

13.“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也”表达了教师职业的(C)。A.示范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C.传道者角色D.讨论者角色

14.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C)。

A.人格素养B.学科专业素养C.教化专业素养D.职业道德素养15.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教师应具有(D)。A.组织实力B.调控实力C.管理实力D.教化实力16.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根底性要求是必需具有(A)。A.学科专业素养B.职业道德素养C.政治思想素养D.人格特质17.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羞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C)。A.身心安康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18.教师或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展搜寻,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D)。A.身心安康权B.隐私权C.人格尊严权D.人身自由权19.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B)。A.依靠性B.向师性C.背师性D.示范性20.为了有效地把自己对教化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学问和有效地解决教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须要有(C)。A.高度的政治觉悟B.广博的科学文化学问C.教化理论学问和技能D.良好的人际关系二、填空题

1.学生开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的条件是(个体及环境的互相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化对象。

3.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人身权)和(受教化权),其中(受教化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4.《义务教化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承受“规定限的义务教化”。

5.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挚友)、(讨论者)。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性)。7.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化专业素养)。8.教师的教化专业素养包括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化理念)、(良好的教化实力)和(一定的讨论实力)。9.教师在对教化本职工作理解根底上形成的关于教化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化理念)。10.(教化实力)是教师完成一定的教化教学活动的本事,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化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11.教师的特性、情操、安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是教师的(人格特征)。12.“师道尊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型师生关系,自19世纪以后出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形式。13.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14.教师最根本的职业道德是(忠于人民的教化事业),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15.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开展)。16.一位教化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气)。17.教师最根本的权利是(教化教学权)。18.当代教师的质量集中表达在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19.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育全面开展的新人)为根本目的的。20.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第六章课程一、选择题

1.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化家是(C)。

A.杜威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D.裴斯泰洛齐

2.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根据是(C)。

A.课程任务B.课程制定者C.课程设置的要求D.课程管理层次

3.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理论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理论反映出对(C)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学问B.实力C.干脆阅历D.间接阅历

4.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根底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交融课程

5.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根本构造,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D)。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好用主义课程理论D.构造主义课程理论

6.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A)。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

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A)。

A.教学支配一教学大纲一教科书B.课程总目的一领域目的一学科目的

C.课程目的一课程评价一课程施行D.学问一阅历一活动

8.能解决教化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D)。

A.课程是学问B.课程是支配C.课程是阅历D.课程是活动9.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A)的表现。A.课程是学问B.课程是阅历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工程10.在具体施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展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C)。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根底课程1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A)。A.《课程及教学的根本原理》B.《教化目的分类学》C.《教化过程》D.《教学及一般开展》12.(D)是最自觉、醒悟地论证了干脆阅历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干脆阅历加以标准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理论的教化家。A.泰勒B.桑代克C.斯金纳D.杜威

13.课程论及心理学的联络,最早可以追溯到(D)。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14.在《课程及教学的根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B)。

A.杜威原理B.泰勒原理C.斯宾塞原理D.赫尔巴特原理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A)。

A.课程标准B.课程支配C.教材D.教科书

16.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C)。

A.科学性、操作性、根底性、适用性B.普遍性、思想性、根底性、适用性

C.科学性、思想性、根底性、适用性D.科学性、思想性、强迫性、适用性

17.把课程支配付诸理论的过程,属于(B)。

A.课程目的B.课程施行C.教学任务D.课程评价

18.把课程用于教化科学的特地术语始于(B)。

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

19.下列不属于课程表支配应遵循的原则的是(D)。

A.整体性原则B.迁移性原则C.生理相宜原则D.合理性原则

20.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A)。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根底型课程21.课程论讨论的是(C)的问题。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22.学校教化的根底是(D)。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23.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C)。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24.下列选项中,及现代科学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样的一项是(A)。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B.强调学问的系统、构造化C.重视智力开发及学习实力的培育D.重视个别差异25.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首脑并用,以获得干脆阅历,这种课程类型属于(B)。A.学科教程B.活动课程C.学生课程D.教师课程26.课程改革就其本质来讲,就是课程(A)的问题。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27.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D)。A.根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讨论型课程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28.留意培育学生的探究看法及实力的课程是(C)。A.根底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讨论型课程D.开展型课程29.留意培育学生根底学力的课程是(A)。A.根底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讨论型课程D.开展型课程30.留意开展学生学问及实力,开阔学生学问视野,开展学生不同特殊实力的课程是(B)。A.根底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讨论型课程D.开展型课程31.国家根据一定的教化目的和培育目的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化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B)。A.教学大纲B.课程支配C.教科书D.课本32.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B)。A.教学支配B.教学大纲C.教学目的D.教学目的33.课程支配的中心问题是(A)。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依次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34.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展教学的主要根据是(B)。A.课程支配B.课程标准C.教化目的D.教化政策35.教材的主体局部是(C)。A.讲授题纲和讲义B.教科书和参考书C.教科书和讲义D.讲义和参考书二、填空题

1.教化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2.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育目的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课程)。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支配)、(教学大纲)、(教材)。

4.以课程任务为根据分类,课程可分为根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讨论型课程)。

5.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6.根底型课程的内容是根底的,以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为主。

7.拓展课经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9.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学问和(儿童)。10.建立在不同的教化哲学理论根底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课程理论)。11.课程目的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是指时限性、(具体性)、预料性和(可操作性)。12.课程目的的根据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讨论、(对学科的讨论)、(对社会的讨论)。13.我国义务教化的教学支配具备的三个根本特征是(强迫性)、(普遍性)、(根底性)。14.教学支配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置)。15.支配课程须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应性原则)。16.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开展性、(敏捷性)。17.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根底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18.课程评价的主要形式有(目的评价形式)、(目的游离评价形式)、CIPP评价形式。19.美国学者斯克里文主见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支配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支配实际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目的游离评价形式)。

20.CIPP评价形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21.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局部、(本文局部)和其他或附录等几局部构成。第七章教学(上)一、选择题

1.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视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绘,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相识,从而使他们可以正确理解书本学问和开展相识实力的原则是(A)。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按部就班原则D.稳固性原则

2.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展演示试验,使学生获得学问的方法称之为(D)。

A.试验法B.讲解法C.讨论法D.演示法

3.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D)。

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B.教学策略从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C.教学方法的采纳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

A.教学工作B.公共关系C.行政工作D.总务工作

5.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

A.相识活动B.理论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

6.试图专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化家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解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逼”的教学原则属于(A)。A.非指导教学形式B.构造主义课程形式C.开展性教学形式D.最优化教学形式8.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化和本质教化的争辩其本质是关于(A)的论争。A.学问及实力B.干脆阅历及间接阅历C.分科及综合D.学问及思想9.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卢扎洛夫在20世纪六七十头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示意、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C)。A.信号图式法B.探究—发觉法C.示意教学法D.五段教学法10.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C)。A.讨论法B.谈话法C.讲授法D.理论法

11.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

A.发觉学习教学法B.探究一研讨法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D.示意教学法1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教学原则。

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稳固性

13.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终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即(B)。

A.讨论一讨论法B.发觉学习C.示意教学法D.范例教学法

14.通过打算问题、面对全体学生沟通、对过程刚好总结是(C)运用时应留意的事项。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练习法

15.及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C)。

A.激发学生主动思维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D.建立民主同等的师生关系

16.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B)。

A.教化B.教学C.教授D.学习

17.(A)的根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A.练习法B.试验法C.实习作业法D.参观法

18.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出了(B)教学原则。

A.直观性B.启发性C.稳固性D.因材施教

1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由(C)提出。

A.孔子B.孟子C.朱熹D.老子

20.“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表达了(C)教学原则。

A.稳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按部就班原则D.启发性原则

21.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动身,个别差异动身,有的放矢进展差异教学,表达了教学的(D)。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按部就班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22.世界教化思想史上最早阐述教学的专著是(C)。A.《大教学论》B.《一般教学法》C.《学记》D.《论语》2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D)。A.孔子B.杜威C.昆体良D.思孟学派24.“最近开展区”的含义是(C)。A.很快要到达的程度B.明天要到达的程度C.经过努力可以到达的程度D.思想恒久达不到的程度25.主见“一切学问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场”的教化家是(D)。A.赫尔巴特B.杜威C.凯洛夫D.夸美纽斯26.作为特殊相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A.间接地获得学问B.获得间接阅历C.在教师帮组下获得学问D.在同学的扶植下获得学问27.(A)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学问、促进学生开展的最有效的形式。A.教学B.教化C.自学D.智育28.教学过程的构造指的是教学进程的(D)。A.根本局部B.根本内容C.根本途径D.根本阶段29.在教学过程的根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B)。A.引起学习动机B.领悟学问C.稳固学问D.运用学问30.学生相识的主要任务是(D)。A.获得干脆阅历B.进展科学试验C.进展社会理论D.学习间接阅历31.“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A.学问的传授B.开展学生的实力C.培育学生主动的心理品质D.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32.获得教学胜利的内因是(D)。A.教师的主导作用B.学校的管理作用C.教材的媒体作用D.学生的主体作用3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A)。A.传授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B.开展智力、体力和创建才能C.培育品德和审美情趣D.关注学生特性开展34.下列不属于我国一般教化学校教学任务的是(D)。A.引导学生驾驭科学文化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B.开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建才能C.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根底D.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展学习的实力的进步35.教学具有教化性,这是下列哪一位教化家领先提出的观点?(B)。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二、填空题

1.学校进展素养教化的根本途径是(教学)。

2.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的。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及多样性)的统一。

4.教学任务的确定受教化目的、(学生的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

5.智力包括留意力、视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6.学生相识的特殊性表如今相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化性)和有指导的相识。

7.学生的个体相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展、是有指导的相识,“三体构造”指作为中介的(教师)、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客体的(课程和教材)。

8.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9.教学过程的构造分为:(引起学习动机)、领悟学问、稳固学问、运用学问和检查学问五个阶段,其中领悟学问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10.领悟学问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11.我国的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启发性)、(稳固性)、(按部就班)、(因材施教)。12.“因材施教”源于宋代朱熹的(孔子施教,各因其才)。13.中学常用的六种教学方法是(讲授)、(谈话)、(讨论)、(演示)、(练习)、(试验)。14.讲授法可分为(讲解并描绘)、(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15.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16.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相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根本准则是(教学原则)。17.在教学中,教师要成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留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索,主动探究,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驾驭科学学问和进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属于(启发性)原则。18.重视组织各种复习,表达了(稳固性)原则。19.“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表达了(按部就班)原则。20.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个别差异动身,有的放矢地进展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开展,是(因材施教)原则。

21.教学要以学习根底学问为主导,从理论及实际的联络上去理解学问,留意运用学问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到达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是(理论联络实际)原则。

2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学问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是(练习法)。

2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限制引起试验对象的某些变更,从视察这些变更中获得学问的方法是(试验法)。

24.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化方针,实现教化目的的(根本途径)。25.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26.前苏联教化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相识过程)。27.学生学习间接阅历要以(干脆阅历)为根底。28.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9.(创建实力)不仅是智力开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及自我实现决心的表达。第八章教学(下)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果评定叙述正确的是(A)。

A.评定学生学业成果,一般采纳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B.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敏捷运用的题用百分制较便利

D.在成果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2.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C)。

A.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级的学生进展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状况下教学

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展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根本技能和自学实力相对较弱3.一节课中最根本的组成局部是(D)。A.组织教学B.检查复习C.稳固新教材D.讲授新教材4.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A)。A.相对评价B.一定评价C.个体内差异评价D.形成性评价5.把两个及两个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级的学生进展教学的组织形式是(D)。A.分层教学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6.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育学生的是(B)。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D.道尔顿制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B.上课C.布置修改作业D.成果考评

8.(D)是教学的空间构造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A.教学内容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组织形式

9.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根底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根据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拟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理论形式是(C)。

A.教学B.教学原则C.教学形式D.教学方式10.能鉴别学业程度凹凸、实力强弱的测验说明其(D)很高。

A.难度B.信度C.效度D.区分度

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果的过程是指(B)。

A.测量B.测验C.考试D.评价

12.良好测验标准中显示测验结果的前后一样程度,表示分数稳定性及牢靠性的指标是(D)。

A.效度B.难度C.区分度D.信度

13.中小学最根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

A.班级授课制B.分层教学C.小班教学D.小组合作学习

14.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番教,属于(A)。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制D.道尔顿制

15.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龄及学问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辰表,支配教师有支配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是(B)。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制D.道尔顿制

16.不是按教学过程的某个构成因素为中心,而是干脆从教学目的、任务动身,综合绽开的教学策略是(D)。

A.内容型B.形式型C.方法型D.综合型

17.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度进展阐述是(B)。

A.赫尔巴特的《一般教化学》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化漫话》D.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化》

18.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状况和承受考察,属于(D)。

A.个别教学法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法D.道尔顿制19.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纳(A)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D.道尔顿制20.帕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的形式是(C)。A.班级授课B.设计教学法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21.我国最早采纳班级授课制是在(C)。A.唐代B.宋代C.清末D.新中国成立后22.把课划分为新授课、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