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了解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内涵,理解从九品中正制过渡到科举制的原因,认识历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2.了解三省六部制的设立过程和主要内容,认识三省六部制的变化,理解三省六部制的影响。3.了解租庸调制和两税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废租庸调制设两税法的原因,掌握历代赋税制度变化的特点。4.通过对隋唐制度变化的学习,联系隋唐盛世的表现,理解政治制度与盛世出现的内在联系,认识到政治制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导入】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帆《中国古代简史》隋唐设置的哪些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盛世的到来?目录CONTENTS01选官制度01中枢机构02赋税制度03
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会根据自己统治职能的需要,建立起一套适合当时国情的官吏选拔制度,以便不断补充和调整各级官僚队伍,保证本阶级统治意志的顺利推行。官吏选拔制度已成为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下,都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一——基于中央集权的演变商周时期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1905年依据标准选官方式血缘关系军功品行才能门第考试能力材料一:为改变东汉中期以后世家大族控制察举、把持乡闾评议选举之弊,魏初创九品中正制,即选择“贤有识赏”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以“唯才是举”为原则,负责察访本州、郡、县各地的士人,综合其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汉代推行的察举制存在什么问题?曹魏政府是如何应对的?材料二:西晋时期是门阀势力高度发展和极度膨胀的时期,也是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日益被高门世族控制和垄断的时期。当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之后,它逐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随着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张旭华《试论西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政治上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一、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为主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诗赋作为考试内容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武则天扩大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二、隋唐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二、隋唐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合作探究:阅读材料,从选官标准的落实、选拔方式、社会稳定方面思考科举制新在何处?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材料二待政权稳定后,隋文帝下诏并开始取缔九品中正制度,另有秀才、明经等科等科初创。隋炀帝更进一步要求:“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并创设进士科……及至唐朝,开科取士成为常设科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此外,科举取士的程序日益严格,分级考试,逐层淘汰。更有武后“策问贡人于洛城殿”,创殿试先例。——均选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研究》标准落实选拔方式社会稳定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好的保持才识标准,选官客观性强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举荐和评级的选拔方式相对随意,科学性较差公平、客观,人为干预可能性降低;科目众多,利于选拔人才;利于规范化操作。容易被世家豪族把控,社会分化明显,不利于社会稳定社会各阶层均有入仕机会,打破原有的社会分层;官员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统治二、隋唐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材料三:隋唐全面推行科举制,且应试者的门第、流品限制不严,广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员都可以通过考试中举。科举成了社会成员获取功名、地位与权利的重要途径,社会成员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学读书,学习文化知识,参加科举考试,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吴莉《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二、隋唐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材料四:科举制扩大了皇权的统治基础。科举取士不讲门第,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之途,大批寒士得以进入官僚集团,改变了政权被少数世族垄断的局面。促使举子身份发生根本改变的是皇帝颁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官学和州具地方官所贡之士能否及第授官,取决于中央。科举制把用人权、任命权收归中央,打破了座主与门生、故吏间的私人关系,有效防止私人小集团的产生,也限制了地方封建割据的发展。——杜海斌《论唐代科举考试的功能》材料五: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顾炎武《日知录》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隋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有哪些?后来科举制的发展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限?
任何统治阶级都必须有一个“辅佐”的中枢机构来协助处理繁冗事务,而中枢机构的过度发展又必然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最终引发皇权旁落。要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就要完善独裁体制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政务分工,分割、掣肘相权,加强皇权。
中枢机构二——基于君相矛盾的演变秦代: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中外朝制度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秦至唐)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体制进一步发生变化,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体制任这一时期形成。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对皇帝的威胁很大,权臣夺皇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为防止大臣特别是丞相的权力过重,最高统治者便将相权分散,逐步形成了三省制。——马永波《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向三省六部制演变的》材料二:隋文帝取得政权后,“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为了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官制演变和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三省便是职掌封建中央枢机的政权机关。——杨友庭《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及其在唐代的变化》一、从三省制到三省六部制魏晋时期建立三省体制的目的是什么?隋朝中枢机构中三省的地位如何?材料三:唐代的三省,仍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三省的首长,均为宰相之职。隋时,三省的职掌尚没有明确的划分。直到太宗时,始告确定,以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查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但因权力的彻底分化,中书与门下,又是不免因成见的关系发生公务上的争执。太宗为补救这个流弊,因而设“政事堂”,作为三省首长联席议政的机关。最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来移到中书省,改称为“中书门下”。三省长官虽为宰相,但其他官吏也可由皇帝指派,参决大政。这个制度也承自隋朝。太宗时,命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此后任何官吏,只要在他的原有官衔之下加上一个“参议朝政”或“平章政事”之类的名号,便是实际的宰相。这类名号最初甚为繁多,后来逐渐确定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个名称。——傅乐成《中国通史》,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三省六部制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这种模式出现了什么问题?唐太宗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材料四:“三省六部”制的正式确立,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官制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央政府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二是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就削弱了相权,加之“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三是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中央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国家机构的行政效能。因此,“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成熟,也标志着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发展。——邢帅《从我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制的变化看专制皇权的发展轨迹》根据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建立有何影响?三、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赋税制度三——基于土地关系的演变汉代田税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自主学习:2分钟速读,厘清魏晋至隋唐赋税制度的变化实施租调制度隋唐一、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材料一:北魏太和九年(485),颁布了均田制,规定男子年15岁以上,受种植谷物的路田40亩,妇女20亩,如果是二年休耕一次的地,则加倍受田,三年休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奴婢和平民一样受露田……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次年颁布实行了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为纳税单位,租额相对减轻,即一对夫妇年纳菜2石,帛1匹……以后相继建立的北齐、北周、隋、唐都曾颁布过此令,唯办法略有变更。——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材料二:唐代的赋役令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年缴纳绢(或绫)二丈,绵三两;不产丝绵的地方,则纳布二丈五尺,麻二斤。此外,每丁每年还要服徭役二十日。闰月加二日;如无徭役,则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叫做庸。——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北魏至唐先后推行了哪些赋税制度?它们在征税依据上有何异同?一、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一、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材料四: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沦为地主的佃户,唐朝政府控制的农户越来越少,赋税来源逐步枯竭,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已经无法实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褚鸿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中期以后租庸调制面临着什么问题?材料三:玄宗时期唐朝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人口也快速增长,而皇帝则常常把大量土地和人民赏给臣下,这就使得均田制难以维持下去。赋税、徭役和兵役落在数量不断减少的农民头上,而农民的田产则越来越少。当农民实在难堪重负时,他们或者逃离农庄,或者将土地认在一些豪族权贵名下,这样他们只需缴纳收成一半的地租,与朝廷的赋税相比要轻一些。这反过来又更进一步加深了其余农民的负担。——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二、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二、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征税单位、形式、对象、人身依附方面思考两税法新在何处?征税单位征收形式征税对象“以丁身为本”即按丁口纳税“以资产为宗”即按土地财产的多少来确定应纳税额征收实物为主征收钱币为主对人身控制较大除王公外的一切家户都要承担租庸调制两税法人身依附减轻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普通民众,王公贵族官僚行商免征两税法的创新之处本课小结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基于中央集权演变的选官制度基于君相矛盾演变的中枢机构基于土地关系演变的赋税制度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从三省制到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汉唐中枢权力演变的特点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课后拓展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材料二:“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材料二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其理由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三省六部制的政治智慧课后拓展材料一: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供应会计岗位聘用协议
- 培训中心停车场运营办法
- 地铁车辆段建设机械台班施工合同
- 甜品店门头租赁协议
- 农村林地租赁合同:林业碳汇项目
- 艺术团体管理助理招聘协议
- 设计单位流程优化方案
- 咖啡馆炊事员工作守则
- 建筑工程备案审批合同ktv
- 机场航站楼广告牌安装施工合同
- 第5课《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 抗炎免疫药物的研究进展课件
- 大学新生社团招新宣传PPT模板课件
- T∕CCMSA 10411-2020 铸铝门
- 氧环境下材料的选择
- 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参考范文
- 辩论赛教案(Word)
- 肋板施工方案1
- 金属材料试样制作规范
- 《矿床学知识点整理》word版
- 110KV变电所竣工初步验收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