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_第1页
重难点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_第2页
重难点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_第3页
重难点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_第4页
重难点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重难点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建构】【例题剖析】【例题】(上海金山·统考二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步骤一]时空排序(1)将上述图片中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按时代顺序排列。(填写字母)[步骤二]图文分类(2)上述图片可以反映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图片可重复选择)任务一:以大一统国家的治理为研究主题,可用图片D、反映经济方面的措施;可用图片A、图片B反映方面的措施。任务二:以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措施为研究主题,图片A、、是原始史料;图片E、既是实物史料又是文献史料。[步骤三]史料研读材料二: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也。诸功臣旧族…皆改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唐)白居易《寄胡饼杨万州》何时窄袖短貂裘,胭脂山下弯明月。——(唐)元稹《小胡茄引》根据材料二,指出“魏”采取了哪一项改革措施?材料三反映了唐朝怎样的社会风尚?【答案】(1)DCE(2)C思想文化EFA(3)改汉姓;胡风盛行。【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政治【方向一:】历史朝代更替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君主重要制度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阳城禹桀世袭制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亳,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汤纣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分封制周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洛邑周平王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咸阳秦始皇嬴政秦二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长安汉高祖刘邦刺史制度东汉公元25年220年洛阳光武帝刘秀三国时期魏220年266年洛阳曹丕蜀221年263年成都刘备吴229年280年建业孙权西晋266年(280年统一)316年洛阳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年420年建康司马睿隋581年(589年统一)618年长安隋文帝杨坚隋炀帝科举制唐618年907年长安李渊宋北宋960年1127年开封(东京)赵匡胤宋钦宗南宋1127年1276年临安赵构元1271年(1279年统一)1368年大都(北京)忽必烈行省制度明1368年1644年应天府,明成祖时迁都北京朱元璋崇祯帝清1636年1912年北京皇太极宣统帝【归纳提升】各阶段时代特征时期社会特征先秦时期(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治:民族政权并立与重新统一;民族交融的加强经济: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大发展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向二:】强化中央集权朝代/时期地方制度、措施中央制度、措施西周分封制: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战国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秦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1.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2.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西汉1.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使地方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2.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强化监察职责隋朝科举制:创立进士科,确立科举取士制度唐朝1.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2.唐太宗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3.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1.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2.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扩大统治基础宋朝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2.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4.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1.设置多名宰相,又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2.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元朝今山东、山西、河北直属于中书省;其他地区,除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10个行省(岭北、云南等);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1.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2.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军队3.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明朝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2.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3.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归纳提升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项目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世袭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不得世袭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对中书省负责作用和影响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容易形成割据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不仅在当时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完善,其积极作用愈加明显【归纳提升二:】科举制度的演变创立隋炀帝正式创立进士科,确立科举取士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完善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发展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僵化明朝时实行八股取士,规定必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废除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存在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归纳提升三:】古代监察机构的设置秦朝西汉宋朝元朝明朝御史大夫刺史通判御史台锦衣卫、东厂二、中国古代经济【方向一:】古代农业的发展1.历代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朝代/时期政策、措施战国秦国商鞅变法:(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1.汉高祖(1)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为平民(2)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2.汉文帝、汉景帝(1)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2)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东汉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唐朝唐太宗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发展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2.农作物栽培和引进时代/朝代表现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西汉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传入中原东晋、南朝水稻变为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出现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宋朝从越南传入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清朝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的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等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3.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时代/朝代/时期表现新石器时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等春秋、战国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西汉出现播种工具——耧车三国时期曹魏时期,魏国制成提水工具翻车东晋南朝推广、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施用粪肥等唐朝发明耕作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宋朝发明拔秧工具——秧马4.水利工程朝代/时期工程名称概况战国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秦朝灵渠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时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东晋、南朝、唐朝重视兴修水利工程;清朝大量兴修水利工程,治理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方向二:】古代手工业发展时代/时期/朝代丝织业陶瓷业冶铸业造船业新石器时代半坡原始居民会简单的纺织、制衣半坡原始居民会制作和使用彩陶;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炎帝、黄帝时期传说炎帝发明纺织;皇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商周时期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举世闻名唐朝丝织工艺水平最高,代表性丝织品是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唐朝最有代表性的是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宋朝1.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1.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2.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1.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2.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3.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明朝棉纺织业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清朝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方向三:】古代商业的发展1.商业政策、现象时期/朝代表现炎黄时期传说炎帝教人们交换物品春秋、战国商业活动活跃;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秦朝统一度量衡制度;“车同轨”西汉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宋朝商业城市开封、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等明朝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出现商帮,如:晋商、徽商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形成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形成晋商、徽商等大的商帮,它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2.城市的繁荣朝代表现两汉西汉都城长安与东汉都城洛阳,合称“东西二京”南朝南朝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唐朝长安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宋朝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元朝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明朝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清朝出现北京、江宁、苏州、杭州、扬州、广州等大城市3.对外贸易朝代表现西汉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等货物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宋朝海外贸易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明朝郑和下西洋,带去了大量金银货币和中国特色货物,换回了许多珠宝、香料、药材等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厉限制对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4.货币的演变朝代表现秦朝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西汉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隋朝统一南北币制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归纳提升】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过程初步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开始: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完成:南宋时,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南移完成原因北方人的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大量劳动力;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专题专练】1.(2024·上海奉贤·统考一模)“动荡”的时期甲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摘录了教科书中的部分子目标题: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七雄三国鼎立八王之乱淝水之战南朝的政治乙同学对上述子目标题进行了补充: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请依据所学,判断上述子目标题所属的两个历史时期分别是(

)A.战国时期;隋唐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隋唐时期D.春秋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上述子目标题直接反映的共同时代特征是(

)A.战争频发,社会动荡 B.经济繁盛,社会动荡C.经济繁盛,政治清明 D.政治清明,社会安定(3)乙同学补充的内容反映了这两个历史时期、等方面的发展状况。(4)请你结合两位同学梳理的子目内容,谈谈对这两个时期共同特征的认识。2.(2023·上海金山·统考模拟预测)大一统的国家治理“大一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1)中国古代史上有数个大一统王朝,除秦朝和清朝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任写两个,填写朝代名称)(2)下列材料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措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军机处外景

B《史记▪秦始皇本纪》

C三省位置图

D行省印材料A、C都从中央机构设置的视角,指向军机处、三省六部制等中央行政制度对加强皇权、维护中央权威的重要作用。材料B、D都从________的视角,指向________的重要作用。(3)除上述视角外,请再确定一个视角,补充一则材料反映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措施,并说明理由。(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说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具有哪些特点。3.(2023·上海·统考模拟预测)文物里的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成为公众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A.《步辇图》

B.司母戊鼎

C.广州十三行

D.《兰亭集序》

E.《梦溪笔谈》对活字版的记载

F.兵马俑(1)将六张图片反映的文物按时间顺序排序(填写字母)。B→()→D→()→E→()(2)某学生拟定了一份历史研究主题清单,请为他推荐一项最适合的文物(填写字母)。研究主题

推荐文物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A

科技领先的王朝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落日余晖的盛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等级森严的社会生活

B

(3)中国古代文明曾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上述图片印证了其精彩纷呈的多个方面,请按照示例完成任务。示例:科技方面,可以用图片E等印证。

任务:对外贸易方面,可以用图片

等印证;

方面,可以用图片

等印证。4.(2023·上海奉贤·统考一模)“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某历史小组围绕“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收集了以下材料。(1)请将上述反映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材料按时序排列(以字母表示)。(2)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众多:①水利工程的兴建,如材料B:②生产经验的总结,如材料、③,如材料(3)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中国古代为什么要“以农为本”。5.(2023·上海闵行·统考二模)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记录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程。(1)将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按照时代顺序排列(填写字母)。(2)某班历史兴趣小组草拟了一份“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研究主题清单,请为他们拟定研究主题或推荐合适的史料(填字母)。研究主题推荐史料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E、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演变②、③④B、D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同学们还检索到以下三则材料: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西汉)《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朝)《宋史》(3)这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说说发生变化的原因(至少两条)。6.(2023·上海松江·统考二模)稻花香里说丰年“稻花香里说丰年”,“稻香”,源自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对粮食作物丰收的喜悦,某校学生来到“张氏米行”开展关于“稻香文化”的研学活动。(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水稻人工栽培的国家,以下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能够对此证明的是(

)A. B.C. D.(2)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苏湖”在下图中的哪一区域。(3)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开始传入我国,以下哪本著作最有可能对此进行了记载。(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梦溪笔谈》 D.《本草纲目》研学活动中,同学们发现文学艺术作品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材料一:[唐]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材料二: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4)问题: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古代农业生产与文学艺术作品的关系。7.(2023·上海黄浦·统考二模)《耕织图》。《耕织图》是我国古代采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耕作与蚕织的图谱。以下《耕织图》是康熙帝命宫廷画师以宋代原作为基础,改绘而成的系列作品中的两幅。(1)观察材料一,能获取哪些农业方面的信息?材料二

“朕……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且欲令寰宇之内,皆敦崇本业,勤以谋之……”——康熙《耕织图》序文(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说说康熙帝为改绘的《耕织图》撰写序文,还将《耕织图》广布天下的意图是____、____、____(选择三项,填写字母)。A.鼓励勤勉耕作

B.推动中外交往

C.巩固统治地位

D.促进文化繁荣E.提升军事实力F.宣传重农思想材料三(3)清朝宫廷画师在改绘时,增加了《耕织图·祭神》。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视角,谈谈《耕织图·祭神》的历史价值。8.(2023·上海宝山·统考一模)长安城与东京城历史兴趣小组以“古代城市”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小李同学收集了唐朝长安城资料,小张同学收集了北宋东京城(开封城)资料,比较两座城市的异同。(1)对比两座城市平面图,你发现唐朝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的布局有何不同?(2)生活在唐朝长安城或北宋东京城的人,是否可见到如下景象?请在划线处填入合适的选项。(多选)A.使用圆形方孔形制的货币B.日常饮食以小麦和玉米为主C.城市中不乏寺庙和道观D.深夜仍在酒楼与友人欢聚E.胡食胡妆胡乐胡舞大受欢迎F.瓦子里看杂剧《窦娥冤》唐朝长安城可见:北宋东京城可见:(3)以上所见可以直接证明下列哪些观点?(认为“可以”在括号内打“正确”;“不可以”打“错误”)①唐朝呈现出民族大交融局面()②唐朝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国际大都市()③北宋东京城商业贸易繁荣()④北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9.(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某校开展“小钱币,大历史”主题学习活动、整理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部分货币。观旅下列图片,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1)小明发现材料一中各国货币形制不一、币制混乱,请你为他解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2)小字向同学们解说:“材料二是秦半两钱,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货币后在全国流通”。秦始皇统一货币的主要目的是:。材料三

(3)晶晶发现材料三中北魏、辽、西夏等政权货币的外观存在相似之处,这说明上述政权(

)A.社会经济繁荣,远超中原 B.重视农业生产,国力强盛C.效仿中原币制,巩固统治 D.思想文化活跃,成果丰硕(4)茜茜比较了上述货币,认为“上述材料不仅能反映秦对后世币制的影响,也能反映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结合材料,对其观点作进一步阐述。参考答案1.【答案】(1)B(2)A(3)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4)认识: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适时进行改革,促进社会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发展等。【解析】(1)选择填空:根据材料“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七雄”,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由“三国鼎立、八王之乱、淝水之战、南朝的政治”,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外,其余时期中国处于分裂时期。189年汉灵帝死后,东汉长期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后来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在304年因为成汉与刘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因此可知子目标题所属的两个历史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此填写B。(2)选择填空:根据材料“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七雄”,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由“三国鼎立、八王之乱、淝水之战、南朝的政治”,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外,其余时期中国处于分裂时期。189年汉灵帝死后,东汉长期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后来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在304年因为成汉与刘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可知子目标题直接反映的共同时代特征是“战争频发,社会动荡”。因此填写A。(3)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乙同学补充的内容”,由“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可知诸侯国变法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乙同学补充的内容反映了这两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等方面的发展状况。(4)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两个时期共同特征,使我们认识到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适时进行改革,促进社会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发展等。2.【答案】(1)汉朝、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等(任写两个)(2)地方管理机构设置(写地方行政管理、地方管理等也可)。郡县制、行省制等地方行政制度对控制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大意正确即可)(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视角:边疆管理材料:新疆伊犁将军府遗址理由:该遗址反映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通过这一措施,清朝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治。(4)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具有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等特点。(大意正确即可)【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有秦朝、汉朝、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得出中国古代史上有数个大一统王朝,除秦朝和清朝外,还有汉朝、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等。(2)根据材料“今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根据材料“行省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得出材料B、D都从地方管理机构设置(或地方行政管理或地方管理)的视角,指向郡县制、行省制等地方行政制度对控制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重要作用。(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朝也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得出视角“边疆管理”;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得出补充“新疆伊犁将军府遗址”为材料,理由是该遗址反映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通过这一措施,清朝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治。(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得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具有的特点是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等。3.【答案】(1)FAC(2)推荐:E、D、C、F、B。(3)任务:C;手工业成就方面,B项。【解析】(1)排序: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可知,司母戊鼎代表了商朝手工业的巨大成就,兵马俑体现了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兰亭集序》代表了东晋书法的最高水平,《步辇图》体现了唐朝绘画的杰出水平,《梦溪笔谈》是宋代笔记体小说,记载了活字印刷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交易。故,1F,2A,3C。(2)推荐:活字印刷术是当时先进科技,体现了宋朝是科技领先的王朝;《兰亭集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作品,这一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十三行是清朝进行外贸的机构,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十三行体现了落日余晖中的盛世;秦始皇兵马俑是一座艺术宝库,秦朝是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青铜器是一种礼器,它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生活。故,E、D、C、F、B。(3)任务: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十三行是清朝进行外贸的机构,它能够体现对外贸易,故选C项;青铜器是一种礼器,它是商朝手工业成就之一,故选B项。4.【答案】BACEFDCD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E(3)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因此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以农为本”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维护和稳固统治者的利益等。【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A.耧车是西汉的发明;B.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建的;C.《齐民要术》成书于北朝时期;D.《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E.筒车是唐朝的发明;F.《泉州府志》记载的占城稻是宋朝传入中国的;因此排序是:BACEFD。(2)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书中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因此C.《齐民要术》属于生产经验的总结;《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书中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因此D.《农政全书》属于生产经验的总结。故①填C;②填D;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因此③可以填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④填E。(3)根据所学可知,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因此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以农为本”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维护和稳固统治者的利益等。5.【答案】(1)E、B、C。(2)①C;②A、③F;④中国古代商业的繁荣。(3)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南方战乱较少;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有利的自然环境;统治者有利的经济发展政策。【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A出现在春秋战争时期,B出现在清朝时期,C出现在唐朝时期,D出现在北宋前期,E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F出现在汉朝。因此,先后顺序为:EAFCDB。(2)结合所学可知,雨中耕作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故①为C;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到“汉并天下”瓦当能够反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演变,故②为A、③为F;元宵灯市图、交子能够反映中国古代商业的繁荣,故④为中国古代商业的繁荣。(3)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结合所学可知,经济经济重心南移;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南方战乱较少;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有利的自然环境;统治者有利的经济发展政策。6.【答案】(1)D(2)D(3)B(4)农业生产为文学艺术作品提供素材,文学艺术作品反映农业生产的状况。【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位于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附近的玉蟾岩遗址,出土了5粒碳化稻谷,时间距今约1.4万-1.8万年,证明了长江流域有着源远流长的水稻栽培史,D项正确;贾湖遗址距今8000多年,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良渚遗址距今约3300年,均与题干“最早”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可知,“苏湖”应位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观察地图可知,D区域位于我国长江下游。因此,“苏湖”在地图中的D区域,D正确;A位于长江上游,B位于黄河流域,C位于珠江流域,均不符合“苏湖”的地理位置,排除ABC。故选D。(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因此,《农政全书》最有可能记载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开始传入我国,B项正确;《齐民要术》成书于北朝时期,《梦溪笔谈》成书于北宋,均不可能记载明朝的事情,排除AC项;《本草纲目》是药物学巨著,也不可能记载粮食作物的引进,排除D项。故选B项。(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农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雨中耕作图》的情景:只见画中乌云密布,天降大雨,田里作物茂盛,一位戴着斗笠的农夫连忙肩挑庄稼往回走,另一位农夫则坚持在田里挥鞭赶牛,地头上坐着的应该是一家三口,农夫父子正在捧碗吃饭,而农妇则陪伴着他们……整个画面十分温馨且极有生活气息。据此可知,农业生产为文学艺术作品提供素材,文学艺术作品反映农业生产的状况。7.【答案】(1)①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力,主要是牛耕为主,男耕女织。②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以精耕细作为主③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发展水平,从宋代到清代,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发展;(答对2点即可)(2)ACF(3)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时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耕织图祭神》的出现,表现出民族统一,农业繁荣稳定,人们有共同的信仰,敬奉华夏统一的神灵,具有华夏都是炎黄子孙的认同感。(分析合理,即可拿)【解析】(1)根据《耕织图》画面和“耕”这首诗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的信息有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力,主要是牛耕为主,男耕女织,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以精耕细作为主;根据题干信息“《耕织图》是我国古代采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耕作与蚕织的图谱”“《耕织图》是康熙帝命宫廷画师以宋代原作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的信息有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发展水平,从宋代到清代,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发展。(2)根据材料“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皆敦崇本业,勤以谋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统治者的提倡,顺治、康熙、雍正等帝王,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其中,康熙帝和雍正帝命人绘制了《耕织图》,指导天下农业生产,体现了重视农业、尊重农民和以农为本的精神,巩固了统治,得出康熙帝为改绘的《耕织图》撰写序文,还将《耕织图》广布天下的意图是鼓励勤勉耕作、巩固统治地位、宣传重农思想,空处填A、C、F。(3)根据《耕织图·祭神》和材料“祭神”这首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织图》的绘制与推广,具有维护道德准则与社会秩序的深层意义,有利于国家大一统观念的贯彻,同时兼具文化认同与社会治理的作用,增加了《耕织图·祭神》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都是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得出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视角,《耕织图·祭神》的历史价值是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时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耕织图祭神》的出现,表现出民族统一,农业繁荣稳定,人们有共同的信仰,敬奉华夏统一的神灵,具有华夏都是炎黄子孙的认同感。8.【答案】(1)①唐代商业区与政治中心是分离的,到了宋代二者紧密的结合融合在一起;②佛教寺庙唐代是远离主城区的,到了宋代融合进主城区中心;③唐代的商业区相对较少,而宋代的商业区遍布都城四周,商业发展繁荣;④唐代都城内没有专门的娱乐设施,而宋代出现了很多专供娱乐的场所,瓦子。(任意答两点即可)(2)ACEACD(3)错误错误正确正确【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可知,唐代商业区与政治中心是分离的,到了宋代二者紧密的结合融合在一起;(2)佛教寺庙唐代是远离主城区的,到了宋代融合进主城区中心;(3)唐代的商业区相对较少,而宋代的商业区遍布都城四周,商业发展繁荣;(4)唐代都城内没有专门的娱乐设施,而宋代出现了很多专供娱乐的场所,瓦子。(2)根据所学知识,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规定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铜钱为统一全国货币。唐朝和宋朝也在使用故A在唐朝、北宋都可见。玉米原产于美洲的墨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