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得分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材料二: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摘编自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探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文教学应训练学生思维,但不讲逻辑的思维训练是无效的,且逻辑教学不应是独立完成,应紧密结合学习任务。B.《史记·刺客列传》例句中“乃”翻译成“就”更好,因为在那个特定的语境中,充分条件比必要条件更合理。C.从四叔“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中,可以推理出四叔守旧且消息闭塞,以及“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D.“虚拟论敌”针对“兼听则明”提出的问题包括“‘兼听’一定‘明’吗?”和“不‘兼听’一定不‘明’吗?”两个层面。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能够突破逻辑的束缚,其有一定的灵活性,B.引用刘勰、严羽、鲁迅的话,是为了证明不合逻辑的夸张具有“无理而妙”的效果。C.有时“无理”违反生活逻辑,但符合审美情感;过于理性,反而不利于鉴赏文学作品。D.感情、想象如果不是建立在正确的逻辑基础之上,既不具备赏析价值,也非智慧的写作。3.依据材料一学到的方法,下列对课文的解读在逻辑推断二有误的一项是(3分)()A.《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夺”字解释为“强取”有些不妥。作为与左徒同列的上官大夫,身份尊贵,看到宪令文稿便抢夺,毫无风度;再说抢夺过去之后是销毁还是另有他用,令人费解。所以,此处“夺”字解释为“改变”更为合适。B.《苏武传》中苏武与虞常、张胜叛乱之事全无关系,为何自责“重负国”“欲自杀”?因为在苏武看来,自己作为正使没有及时发现、制止副使的私下交易,损害了汉朝信义,这是失职;如果在被拘捕审讯受到侮辱之后才死,更伤害了国家尊严。这说明苏武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出使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C.《过秦论》中写到始皇帝的功业时已暗寓秦由盛转败的因素,始皇帝统一天下后在军事、政治、文化、防卫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突出其暴虐的特点,寓含对秦始皇不施行仁义导致国家败亡失去天下的批评。所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不施行仁义,所以秦国的攻守之势就变了”。D.《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从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确实能够印证盛衰兴亡多由人事的道理,但文章最后落脚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只是一家之言。从论述的角度看,同样的对比,同样的史实,我们也可以得出“不辨忠奸而致覆亡”“上下齐心,其利断金”等观点,也就是说,史料与观点间不具有必然的联系。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材料二,试从“无理而妙”的角度赏析下面这首诗。(6分)劳劳亭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意,不遣柳条青。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像是影子,像是其他李浩偶尔,奶奶会只言片语地提到我的爷爷。在我的感觉中,奶奶嘴里的爷爷像是一道影子,或者别的什么——反正,是一种稀薄的、抓不住也摸不到的“飘泊之物”,一种似乎不那么真实的存在。在奶奶的只言片语中,爷爷有太多的名字,譬如“你爷爷”。譬如,“不着家的”“睡窝棚的”。譬如,“痨病鬼”“瘦兔子”。还有的时候,爷爷会被奶奶完全地省略掉,她直接从事件讲起。那个痨病鬼。一天天就是咳,就是咳。他藏着钱呢,我早知道。可就是不肯抓药。我说你就等死吧!痨病鬼还笑。我说你天天就知道东躲西藏——你想没想过,你被二鬼子抓去?痨病鬼还笑。那个痨病鬼。什么也没给家里留下。他还给小花传染上了病。我母亲说,这才是我奶奶心里的“症结”所在,奶奶对爷爷的怨气和愤恨皆是由此而起。小花是我的三姑。在三姑咳了几天的时候奶奶到村外的窝棚里去找我爷爷——这并不好找.我爷爷居住的地方常换,十里八村废弃的窝棚都被他睡遍了。奶奶求他,拿出几块银元来给女儿抓药。就算是借他的也行——好说歹说,一脸难色的爷爷终于从一棵槐树的下面扒出了一枚银元,“这不是咱的。你记得,咱得还。”爷爷是地下党。1996年出版的《滨州市志》上有他的名字,职务是中共地下党滨州区委副书记。他负责整个滨州区地下党的活动经费。父亲说,“我娘,到现在也没原谅他。她总觉得,要是我爹能多拿几块大洋,我的花儿妹妹就不会死。”奶奶的怨恨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至少表面上如此。她真的不肯原谅。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你找他?他忙着呢,瘦兔子似的。”奶奶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自言自语,油灯的细火苗一蹿一蹿,油烟中弥散着混杂了蓖麻油的灯油气味,它早已把整个屋子充满了。“受的那个罪哟。”奶奶说的这句没头没尾也没有主语,我不知道她是在说我爷爷还是说自己。在我父亲的记忆中,爷爷能留下来吃饭,对于全家人来说简直算是个节日。“那样的时候太少了。”爷爷真的就像是一条时有时无、多数时候是无的影子。“家里的事儿他什么都不管。”我奶奶这样说,四叔这样说,而我的父亲……他不否认这是事实。“你爷爷是很少回家,即便回来,也是大人孩子都睡着的时候。没办法。那么多人抓他。他还管着钱,整个滨州、烟台地区的活动经费。”把那些只言片语以及我父亲、母亲和四叔的讲述串连起来——我在自己的大脑里搭建了有关爷爷的那个故事:我爷爷有四个兄弟两个妹妹,到我爷爷十三岁那年家里就剩下了爷爷和三爷爷两个相依为命。后来我爷爷去天津上学,而三爷爷则不知道为何当起了土匪——我们当地管土匪叫“仨儿”。三爷爷变成了“林仨儿”。“这个林仨儿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区委书记梁朝河命令我爷爷负责看押和枪决等事宜。据说,我爷爷找到梁书记,建议用活埋替代枪毙——毕竟,子弹要省着点儿用;也更能让那些受害人的家属出口恶气——梁书记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傍晚,爷爷回家了一趟,他拿走了家里最好用的那把铁锹。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埋下林仨儿的那个土丘被人挖开了,里面那个招人恨的、应当挨千刀的林仨儿已经不知去向。爷爷受到了审查。据说,爷爷在第二天上午就向组织坦白了。我爷爷提前和三爷爷商量了把三爷爷救下来的计划,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叮嘱过我爷爷,千万要看护好他。多年之后,奶奶提起这件事儿来话语里还是包含着怨恨和不满,她不肯原谅,这是直接扎到她心尖上的一件事儿,让她感觉自己的身体硬生生被挖掉一块肉的一件事儿。经过审查之后的爷爷被放出来,不知道是不是审讯的缘故,反正他看上去心力交瘁,咳得更厉害了。他决定回家住一段时间。可是,遭到了奶奶最为坚决的拒绝。“你干吗要放他?你别抓他啊,让他继续杀人放火多风光啊!这么多年,我真没想到你会是这样的人!”“他的命你都能救,那咱家花儿的命就不是命了?咱家花儿,临死的时候就是喊爹,你那时在哪儿!”“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个人!你别回来啦!少了你我们一样过!”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爷爷在房子外面徘徊了几日,最后,在门口放下了一堆破破烂烂的东西和三斤小米,又退回到树园子的窝棚里。这一去,便是与家的永别。我爷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突然病情恶化,他开始咳血,大口大口地咳。奶奶被人叫去,她和我爷爷在窝棚里说了很久,然后,我父亲和四叔也被叫进了窝棚,爷爷就在荒郊的窝棚里咽了气。据我父亲的讲述,奶奶从窝棚里出来,径直走到蹲在门外的柳树下的梁朝河面前,“你给我找两个人,跟我走。”他们在果树下,生有三棵白蜡树的艾草地里,桥墩的缝里,以及河边老槐树生着虫子的树洞里,先后找到了二十几枚银元,和一小包被蓝布包裹着的东西。它们,被交到了梁朝河的手上。“他没动过一分一厘。你清点一下。”奶奶认认真真地对梁朝河说着,“他说,等胜利了,就再也没有穷苦人了,就都能有饭吃了——是这样吗?”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奶奶的讲述中,爷爷有很多名字,如“痨病鬼”“瘦兔子”,既突出了爷爷的形象特点,又流露出了奶奶似怨实怜的情感。B.“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奶奶操持了家庭的一切,这说明奶奶虽然嘴上不饶人,其实深明大义,支持革命。C.因为林仨儿罪大恶极,也因为奶奶恨爷爷不分是非、不讲原则.所以,在爷爷救林仨儿之后,奶奶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绝。D.爷爷临死前的遗言意蕴丰富,在刻画他忠于革命、至死方休的革命者形象的同时,也点明了爷爷一生“舍小家”的意义所在。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讲述故事时多用短句,既照应了开头交代的“奶奶会只言片语地提到我的爷爷”,也让读者觉得小说语言简约利落。B.文中画线句的环境描写很值得玩味,比如“油灯的细火苗一蹿一蹿”,既是环境写实,也传递出了奶奶对爷爷的怨恨心情。C.文中父亲、母亲的讲述是对奶奶讲述内容的有益补充,使情节更完整,增强了真实性,更好表现了奶奶对爷爷的复杂情感。D.小说结尾细致描写了爷爷藏银元的地方——都是些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从中可见爷爷的用心及对革命尽职尽责的态度。8.有评论家说“这篇小说勾勒出了在复杂、极端境遇下的人性纠葛”,就爷爷而言,他的“人性纠葛”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事情上?(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本文和《大卫·科波菲尔》都运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但艺术效果并不相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课内文言文(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0.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①争宠而心害其能 邪曲之害公也②屈平属草稿未定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④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举类迩而见义远⑤顷襄王怒而迁之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⑥《国风》好色而不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⑦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⑧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A.③⑤ B.②⑧ C.①⑦ D.④⑥1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明道德之广崇③皆为陛下所成就④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⑤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⑦来时太夫人已不幸⑧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⑨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A.①③⑥⑨ B.②⑤⑦⑧ C.①④⑤⑥ D.①③⑤⑧12.依据词类的活用给下列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常以身翼蔽沛公③项伯杀人,臣活之④单于壮其节⑤屈平疾……方正之不容也⑥触柱折辕,劾大不敬⑦序八州而朝同列⑧同死生,轻去就⑨内立法度A.①②⑦/③⑤/④⑧/⑥⑨ B.①③⑦/②⑨/④⑧/⑤⑥C.①③/②⑧/⑥⑦⑨/④⑤ D.①②⑦/③⑨/④⑧/⑤⑥13.选出与“何以汝为见”句式不相同的一项(2分)()A.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B.何故而至此?C.信义安所见乎? D.子卿尚复谁为乎?(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善A不可谓B小C而无益D不善E不可谓F小G而无伤H非以小善I为一J足以利天下K小不善L为一M足以乱国家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材料一: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弗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糜没矣。故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箝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久。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材料二: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指坚持错误,与“过秦论”的“过”一样做动词,但意思不同。B.弗,本指“违逆”,引申为“纠正”,“尽忠”与“弗过”,结构相同。C.闻,指被听闻、被知晓,与“闻道有先后”中的“闻”用法不相同。D.自贤,指自己尊重贤士,此“贤”与“尊贤而重士”中的“贤”义同。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认为,秦始皇狂妄自大,坚持错误,二世和子婴又沿袭他暴虐的治国政策,因而加重了祸患,秦的灭亡是必然的结局。B.在贾谊看来,先王设立各级官员,整治法令设置刑法,使国家强能诛暴,弱有诸侯辅佐保全,因而一个王朝常能存续很长时间。C.贾谊认为,君子治理国家,既要回望上古历史,又要用当世之事去检验佐证,力求洞察盛衰之间的规律,制定适宜的治国策略。D.材料二先概写太宗上朝时与臣子相处的做法,再引用他自己的话详写他的想法,是一则以“记言”为主的短章。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箝口而不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两则材料包含了一个共同的论点,请简明概括出来;两位作者也采用了相同的论据方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冬宵引赠司马承祯①宋之问河有冰兮山有雪,北户墐②兮行人绝。独坐山中兮对松月,怀美人兮屡盈缺。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松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注】①司马承祯(647-735),唐代著名道士,道教理论家。被武则天、唐睿宗和唐玄宗三代!帝多次召见问道,以师事之。他博学多才,与李白是忘年交,与宋之问等人曾诗歌唱和。②墐(jìn)用泥涂塞。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中“兮”的用法有明显的骚体诗特点,而后四句又接近近体诗的写法活自由。B.冰雪覆盖、劲风吹松的寒夜,既是诗人独坐山中时的实景,也映射了满人当时的心境。C.第四句中的“美人”意象源自屈原《离骚》,其意可用“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来解。D.明月倒映寒潭,青松随风吟唱,这感受与《锦瑟》月照沧海、泪浴明珠一样瑰丽伤感。20.此诗和《锦瑟》的结尾都有“此情”二字,但内容有所不同,且诗人的对待方式也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贾谊在《过秦论》写了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表现了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评价屈原“______,______”,以浮游于尘世之外,不为污垢所辱,这种洁身自好的品德可与日月争辉。(3)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4)《过秦论》中,贾谊运用借代写秦始皇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这两句分别是“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①,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了。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药饮片现状分析
- 2024年年度教师全员读书计划
- 加铁艺围墙施工方案
- snw工法桩专项施工方案
- 审计财政工作创新计划
- 2024年度教师校本研训个人学习计划
- 学年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 《健康秋季保健》课件
- 《畸形与脑血管》课件
- 2024年上半年教师德育工作计划例文
-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原始记录
-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升本)学士学位考试复习题
- 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学习记录
-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 (精心整理)have与has练习题
- 海关廉政规定
- 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 关于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二)
- 第四章 残积物及风化壳
- 《体验民主》
-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现场踏勘信息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