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地质灾害地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_第1页
6.2地质灾害地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_第2页
6.2地质灾害地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_第3页
6.2地质灾害地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_第4页
6.2地质灾害地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震教案课标要求与分析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措施。课程标准是对地质灾害的统一要求,而本节课是对地震的主要讲解,因此,我们要完成对地震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措施的学习。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是说明,它属于理解层面的行为要求,所以这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地震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衡量标准,并能列举逃生的基本方法。另外,这条目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地震的实际事例来进行具体理解。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中的地震,通过分析教材,我们知道教材中给我们介绍了地震成因、构造、分布规律等,主要是以图文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或者世界上其他地区所发生的重大地震所带来的危害。学情分析我从知识背景、思维特征、已有经验三个方面进行学情的分析,首先是知识背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来看,学生已经进行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对于理解地质灾害奠定了知识基础,在前一节,学生已经进行了气象灾害的学习,所以,学生对于地质以及灾害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从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看,高一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已经多次使用了运用资料,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资料分析,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本节地震灾害的学习中,对学生综合运用图文、联系实践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有意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从同学已有的经验来看,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等对于地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选择同学大多知晓的地震案例进行分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实际,参照现实,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教学目标设计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发生的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及防御措施,并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和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内地震地危害及形成原因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发生的一些地震,会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造成的主要危害及应对措施人地协调观分析地震的发生规律,做好地震的监测、预防,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地震的分布规律。难点是地震成因分析。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知道这节课主要要教授的内容是地震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地震的成因融合了学生之前学习的地球圈层、地质构造等内容,综合性较强,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设计理念遵循课标要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目标中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放手发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案例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锻炼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教学方法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学习方法有: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媒体设计采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和图片,向学生更直观的展示地震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由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地震的概念地震的形成过程地震的衡量指标地震的分布规律地震的危害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后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关于新疆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的图文材料,请同学认真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带来的危害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6页第一段,对地震的概念进行一定的理解和总结。(板书:地震概念)利用课本展示地应力的形成,解释地应力的概念,进一步向学生讲解地震的形成过程:产生地应力后,岩层会倾斜或者弯曲,地应力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岩层就会断裂或错位,造成能量的急剧释放,通过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到地面,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形成了地震。请学生自主尝试地应力的形成和地震的形成过程(板书形成过程)通过对地震概念以及形成过程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地震的发生,一定会有能量的急剧释放。教师设问:地震的衡量指标有哪些?(板书衡量指标、画出地震构造示意图)教师指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根据黑板上的地震构造示意图,请同学上讲台分别指出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以及等震线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具体含义。教师向学生追问,这些都是烈度的影响因素,那与烈度具体是怎样的关系呢?大家现在对地震已经有了基础的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震的分布规律,大家看导学案中的世界板块构造示意图,总结出世界地震的分布规律:世界地震有两大易发区。1.地震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2.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看完了世界,再来看我们中国。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探究,根据导学案中中国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探究中国地震的分布主要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呢?学习了中国地震的特点,可以看出中国也是一个深受地震灾害影响的国家,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那么地震具体会带来哪些危害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7页进行总结。这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了地震的概念、形成过程、衡量指标、分布规律以及危害,相信同学们对地震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中两道检测题。大家可以看到,地震造成的危害如此之大,所以怎样来减少地震带来的影响呢?请同学们在以下两个方面中搜集信息:一方面,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安全逃生,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地震的发生与人类的一些生产活动也有关系,例如:采石采矿等等。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我们应如何在这两个方面减少地震的危害呢,下次课请同学进行汇报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出地震的概念并进行回答。学生利用课本体验地应力的概念,同桌之间相互尝试说出地震的形成过程学生阅读课本106页第二自然段总结地震的衡量指标:震级、烈度。并说出震级用来衡量地震能量释放的大小,震级越大。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烈度是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烈度的影响因素包括:震源、震源深度、地面建筑、地质构造等等。同学上台指出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以及等震线的位置并说出: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学生回答:正比关系学生谈论得出中国地震的特点: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分布地区: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检测题,说出自己的答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提炼关键信息,总结要点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本演示以及学生自主尝试,加深学生对于地应力的理解,同时说出地震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利用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使同学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进行思考,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设计理由是利用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积极学习时及时引出地震波,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设计理由是:通过分小组讨论,增强学生总结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对图片的观察能力。在已经对世界地震分布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让同学们自主探究中国地震的分布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