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掘和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要求,也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效果、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红色资源包括革命遗物和遗址等物质资源、革命传统和文化等精神资源,要准确把握红色资源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的丰富内容。构建红色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并科学设计思政课红色实践教学大纲。学校主动对接博物馆、纪念馆等实践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支持成立红色文化社团、举办校园红色研讨会,以重大纪念日和历史事件为契机,开展话剧表演、课堂辩论、案例分析等红色文体活动。推进全国思政课教研系统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使用,以数字化技术纵深挖掘、横向关联红色资源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建设红色资源教学案例库、专题素材库、在线示范课程库等。拓宽网络教育宣传平台,支持思政课教师参加主流媒体的红色时政节目,综合运用多种网络传播媒介,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和场景推送红色知识。鼓励专任教师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邀请革命老兵、英雄模范和红色基地讲解员等参与思政课合作教学。搭建研究队伍平台,组建研究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课题组和教研室。通过集中培训、实地研学等方式,让思政课教师首先做到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深厚,提升融入红色资源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小学阶段侧重红色历史文化启蒙,初中阶段侧重革命感性体验和历史知识学习相结合,高中阶段侧重红色实践体会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大学阶段侧重实现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研究生阶段侧重对红色资源的宣传阐释和研究探索。(摘编自许玉久、赵彩萍《融入红色资源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材料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将有力促进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如何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青年学生播下理想信念的火种,“大思政课”亟待选择并践行新的“打开方式”。“大思政课”的终极目标就是着眼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着力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一代新人。通过学习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助于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大思政课”就是要综合运用历史的、现实的、国际的宏阔视野,充分挖掘百年党史中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大事件、大题材、大素材,深入把握蕴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赓续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今,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沂蒙精神……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最鲜活、最生动的素材。总之,“大思政课”不仅要知识解疑还要思想解渴,不仅要学习认知更要有实践体悟,不仅要有理论透彻更要有信仰坚定,努力做到有声有色、有理有据、有血有肉。井冈山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等,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史;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西迁精神等,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自力更生的新中国建设史;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改革开放史;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讲述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伟大的中国人民坚定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地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大思政课”鲜活感人的素材,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大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展现“三尺讲台,时代山河”的恢弘气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一座丰饶的“思政富矿”,值得我们用心用力传承好、弘扬好。(摘编自张昕《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度融入“大思政课”》)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思政课”有助于传承红色资源,也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的重要路径。B.“大思政课”不仅要做到学思结合,也要做到知行合一,还要兼有理论透彻和信仰坚定。C.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历久弥新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资源。D.“大思政课”要有活力,应改革创新,如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课堂等。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师在讲解聂荣臻的《大战中的插曲》,帮助学生学习抗战精神时,可以让学生参观抗日纪念馆,增强实践体会。B.红色资源是指革命传统的精神资源,充分挖掘和运用红色资源,可以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C.革命博物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为“大思政课”的实践育人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载体。D.抗美援朝精神是新中国建设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通过教育部印发的文件,明确提出“红色资源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有重大意义”这一中心论点。B.材料二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的各种精神,说明了它们是“大思政课”的鲜活素材。C.两则材料在论证过程中,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如何解决问题,材料二侧重于分析说明相关原因。D.两则材料都站位高远,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逐层深入论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4.如何有效地将红色资源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英]狄更斯我姨奶奶个头高高的,神色严厉,但并不难看。她的脸上,她的声音里,她的步态举止中,都无不流露出一种刚毅,足以说明她往日在像我母亲那般软弱的人身上可产生的影响。我特别注意的是她有一双十分机灵明亮的眼睛。她灰白的头发简单朴素向两边分开。她着的衣是浅紫色的,很整齐干净,只是尺寸很紧。我记得当时我认为她的衣看上去极像剪去了不必要的下摆的骑装。她在襟前挂着一个金表,金表还配有链子和挂饰;如果我能从其大小和式样判断,那表应是男子用的。狄克先生气色红润,头发灰白。他的头还特别怪地垂着,但这并非因年龄才如此,他那样垂着头使我想到一个学生挨打后的样子;他的灰眼睛大而凸起,并且水汪汪地亮得特别,加上他那心不在焉的神态,还有他对我姨奶奶的服从,以及听到姨奶奶的称赞时他那孩子样的高兴劲,这都使我怀疑他有点疯疯癫癫的。可是,如果他真是疯疯癫癫的,那他又怎么到这里的呢,这我可一点儿也想不通。他的穿着和别的普通男子一样,穿着很宽松的灰色晨装,白长裤;表放在裤口袋里,钱放在上衣口袋里。他还把钱晃得嘩啦啦响,就像炫耀自己有钱一样。珍妮是个健美的年轻女子,很好看,大约有十九或二十岁,①像是一幅整洁至极的图画。她是我姨奶奶的一串学员之一。那个房间就像珍妮或我姨奶奶一样整洁。就在刚才我放下笔回忆那房间时,带着花香的海风又吹进来了;我还又看见擦得铮亮的老式家具,弧形窗里绿扇子附近我姨奶奶的那把凛然的大椅子和桌子,粗毛地毯,壶架,两只金丝雀,古瓷器,装满干玫瑰叶的酒罐,放置各种器皿的高橱架,还有和这一切极不协调的——脏兮兮躺在沙发上打量这一切的我。洗澡实是很大的享受。我开始感到因曾睡在野地而四肢疼痛,而我又那么疲乏虚弱,几乎无法让眼连续睁开五分钟。我洗澡了后,她们——姨奶奶和珍妮——给我穿上本是狄克先生的衬衣和裤子,又用两或三条披巾把我裹上。我像一捆什么呢,我也说不上,但我觉得是热烘烘的一捆。我觉得很乏,极想睡,很快就又倒到沙发上睡着了。也许是久已在我脑中出现的幻想使我做了那么个梦。我醒来还觉得是那么回事——姨奶奶曾来过,向我俯下,把我的头发从我脸上轻轻撩开,把我的头摆得更舒服些,然后站在那里看着我。我耳边似乎响过“可爱的小人”或“可怜的小人”这类话;可我醒来时,却实实在在找不出任何证明可让我相信那些话乃出自姨奶奶之口,她当时正坐在弧形窗前那可以转来转去的绿扇子后看大海呢。我醒后不久,大家就一起吃烤鸡和布丁。我坐在桌旁,②有点像只被绑住翅膀的鸟一样艰难地运动我的双臂。不过,是姨奶奶把我给捆成这样的,我也就对此不便有什么抱怨了我一直急于知道她要把我怎么处置,可她吃着饭,一言不发,只偶或看看坐在对面的我,并说句“天哪!”这丝毫不能使我的不安减轻半分。桌布撤去后,摆上来的是种葡萄酒,我也喝了一杯那酒。姨奶奶又把狄克先生请来和我们坐在一起。姨奶奶请狄克先生听我的故事,他就尽可能装出很明白事理的模样。在姨奶奶一连串的问题下,我的故事被引了出来。我讲述时,她不住朝狄克先生看,如果他不这么做,我想他准会睡着。每当他微笑时,我姨奶奶就皱眉头,这下又把他的微笑给挡回去了。喝过茶后,我们在那儿坐着,直到暮色降临,这时珍妮把蜡烛和双陆棋盘放到桌上,并把百叶窗拉下。“喏,狄克先生,”姨奶奶仍和先前一样严肃地举起食指说,“我要向你问另一个问题。看着这孩子。”“大卫的儿子?”狄克先生扬脸认认真真又不知所措地说道。“正是,”姨奶奶说,“现在你把他怎么办呢?”“把大卫的儿子怎么办?”狄克先生说道。“正是,”姨奶奶答道,“把大卫的儿子怎么办好。”“哦!”狄克先生说,“是呀,把他怎么办我就会让他上床睡觉。”“珍妮!”姨奶奶满怀胜利感和满意心情叫道,“狄克先生为我们大家指出正确方法了。如果床已铺好,我们就送他去睡。”珍妮报告说床铺好后,我就被带去睡觉。她们带我时态度和蔼,但有点像押解囚犯——姨奶奶走在我前面,珍妮殿后。她们走开时,我听见她们在外面把门锁了。我觉得姨奶奶并不很了解我,很可能怀疑我有逃跑的习性,所以采取了预防的措施,③把我妥善地保管起来。这房间挺可爱的,在房子的最高处,俯视着大海,一轮明月正照耀在海上。我记得,做了晚祷后,蜡烛灭了,我是怎样仍坐在那里,看那水上的月光,就好像希望从一本发光的书里读到我的命运或看到我的母亲带着她的孩子,沿那熠熠闪光的路从天上走来,她看着我,还像我最后一次看到她那甜美的脸时那样。我记得我怎样转过身,当我轻轻躺下,被雪白的被单拥围时,那庄严的感觉又由于看到这雪白的卧具而变作感激之情和安适之感——这是多么令人浮想联翩的感触呀!我记得我怎样想起我曾在夜空下露宿过的所有荒郊野地,我怎样祈祷永远不再失去家,也永远不忘记没有家的人。我还记得,我后来怎样依稀沿着海上那撩人思绪的光辉路径,④漂入了梦境。(有删改)【注】本文选自《大卫·科波菲尔》第十三章。大卫·科波菲尔逃离伦敦,历经种种艰辛,最终到达了姨奶奶家,受到了款待。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运用对比手法写姨奶奶和狄克先生,说明两人在脸色、头发、眼睛、表等方面有明显不同。B.“我”洗澡后“很快就又倒到沙发上睡着了”,这是由于“我”在逃到姨奶奶家的过程中历经艰辛,身心俱疲。C.文中通过语言、神态、肖像等描写塑造狄克先生的形象,他在姨奶奶面前显得认真又惊慌,看似有点疯癫。D.小说结尾多次写到“我记得”,强调“我”的记忆深刻,表达了“我”对母亲和家的渴望,以及感受到生活的美好。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珍妮姑娘的干净整洁和健美。B.句子②形象地写出“我”吃饭时的束手束脚、扭捏不安、极不适应。C.句子③中“保管”表明姨奶奶把“我”锁在房间里是对“我”的保护。D.句子④“漂”表现出“我”在月光的陪伴下安然入睡的舒适自然。8.小说中姨奶奶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小说的叙述角度巧妙,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所恶于上,母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①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②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③。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故君子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节选自《墨子·兼爱下》)【注】①别:指将别人与自己区分开,分别对待(指相恶)。②兼:指视人如己(指相爱)。③正:同“政”。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是以A老而无妻子者B有所侍养以终C其寿D幼弱E孤童F之无父母者G有所放依H以长其身。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家让”与“无辞让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B.“兼以易别”与“其未兆易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易”字含义相同。C.“人家不相乱贼”与“贼爱其身”(《墨子·兼爱上》)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D.“而万民之大利也”与“人而不仁”(《论语·八佾》)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认为,治国先要治理好家,孝顺是用来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用来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用来使役民众的原则。B.《礼记》认为,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C.墨子认为,仁德的人应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毕生事业,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主张要对他人有利。D.墨子认为,如果对待别人的国家、城邑和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城邑、家族一样,就不会动用自己的力量去攻伐别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两则材料对“治天下”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江城子①苏轼前瞻马耳九仙山②,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③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注】①宋神宗熙宁九年十月,苏轼在密州获悉自己又将调任他处,遂登上超然台写下此词。②马耳、九仙:均为山名,都在密州诸城县西南。③使君:文中指的是作者自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写山与天相连,景象阔大,再写词人登台所感,表现出超然心态。B.下阕描写鸥鹭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先写蜷缩在一起的静态,再写离飞时的动态。C.尾句以景结情,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词人曾在“垂柳下,矮槐前”留下欢声笑语。D.整首词描写了词人月夜所见的实景,极富画面感,并借此抒发了个人情怀。16.本词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都写到“凄凉”,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两句表明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2)《将进酒》中表现李白鄙弃富贵生活,蔑视豪门权贵,借酒消愁,尽吐胸中不平之气的诗句是:“,”(3)小刚在进行中国古诗词探究性学习时,发现古人创作诗词常借“鱼”来表达思念之情,比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画天书了。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再打开绵纸包,是两角钱!”语义基本相同,但是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加点的词很生动,请模仿这种用词方法,写一句类似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活动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①____;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学点儿逻辑,对我们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增强思维能力,也可以助力语文学习,②____。逻辑很有用,它能让你的思考更加严谨、周密,让你的阅读与表达更到位、更具洞见,让你对生活的认识更理性、更深刻。当下的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但遭遇的谬误也更多。我们必须具备识别谬误的能力,否则就有可能成为谬误的受害者甚至传播者。逻辑与这种现象的关系紧密,它正是甄别信息与辨析谬误的武器。例如:A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B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C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上面这些日常话语都违背了逻辑,你关注过吗?我们在生活中要试着运用逻辑来发现这些谬误。20.下列句子中的“关系”和原文中加点的“关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在这关系革命前途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决定渡过湘江,开始长征。B.正是在法庭认出玛丝洛娃的关系,聂赫留朵夫要去监狱祈求宽恕。C.焦裕禄明白党与群众是鱼与水的关系,党员应该为广大群众服务。D.随身带上团的关系,到时候面见上级,或许对你有用。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都有逻辑错误,请任选两句,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曾问其弟子曰:“仁者若何?”子路对曰:“仁者使人爱己。”子贡对曰:“仁者爱人。”颜渊对曰:“仁者自爱。”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B3.C4.①依托社会资源,推进实践教育;②搭建网络平台,创新资源利用;③提升教师素质,强化队伍建设;④深入推进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5.①有助于青年增进信仰、信念和信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②有利于推动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创新,极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A.“有助于传承红色资源”错误,原文“充分挖掘和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要求”,这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做法,而“有助于传承红色资源”是意义和结果,且原文并未明确指出“大思政课”有助于传承红色资源。

故答案为: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红色资源是指革命传统的精神资源”错误,原文“红色资源包括革命遗物和遗址等物质资源、革命传统和文化等精神资源红色资源”可见,不仅包括精神资源,还包括物质资源,选项以偏概全。

故答案为: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材料二侧重于分析说明相关原因”错误,材料二“‘大思政课’的终极目标就是着眼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着力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一代新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大思政课’鲜活感人的素材,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等,可见侧重论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性及把其融入“大思政课”的作用。

故答案为: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构建红色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并科学设计思政课红色实践教学大纲。学校主动对接博物馆、纪念馆等实践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支持成立红色文化社团、举办校园红色研讨会,以重大纪念日和历史事件为契机,开展话剧表演、课堂辩论、案例分析等红色文体活动”,可见在实践方面,要依托社会资源,推进实践教育;

②由“推进全国思政课教研系统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使用,以数字化技术纵深挖掘、横向关联红色资源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建设红色资源教学案例库、专题素材库、在线示范课程库等。拓宽网络教育宣传平台,支持思政课教师参加主流媒体的红色时政节目,综合运用多种网络传播媒介,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和场景推送红色知识”,可见在新时代数字媒体、网络资源方面,要建设网络平台,拓宽和创新资源利用;

③由“鼓励专任教师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邀请革命老兵、英雄模范和红色基地讲解员等参与思政课合作教学。搭建研究队伍平台,组建研究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课题组和教研室。通过集中培训、实地研学等方式,让思政课教师首先做到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深厚,提升融入红色资源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可见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提升教师素质,强化队伍建设;

④由“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小学阶段侧重红色历史文化启蒙,初中阶段侧重革命感性体验和历史知识学习相结合,高中阶段侧重红色实践体会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大学阶段侧重实现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研究生阶段侧重对红色资源的宣传阐释和研究探索”,可见在大中小学一体化方面,要深入推进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分阶段侧重不同内容。

故答案为:①依托社会资源,推进实践教育;②搭建网络平台,创新资源利用;③提升教师素质,强化队伍建设;④深入推进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①由“通过学习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助于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大思政课’……将有力促进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如何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青年学生播下理想信念的火种”可知,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有助于青年增进信仰、信念和信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②由“不仅要有理论透彻更要有信仰坚定,努力做到有声有色、有理有据、有血有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大思政课’鲜活感人的素材,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大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用心用力传承好、弘扬好”可知,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有利于推动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创新,极大增强思政课的活力、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故答案为:①有助于青年增进信仰、信念和信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②有利于推动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创新,极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答案】6.A7.C8.①坚定严肃、刚毅干练。通过对姨奶奶外貌、语言、神态等的描写,突出她坚定严肃、刚毅干练的形象特点。②仁慈善良、关爱小辈。通过描写姨奶奶对“我”的保护和在“我”休息时看望“我”,突出了她仁慈善良、关爱小辈的形象特点。③生活考究、干净整洁。文中通过描写姨奶奶的衣着配饰、吃的食物和住的房间,说明她生活考究、干净整洁。9.①叙事使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或有限视角),使大卫的经历与思想更具真实性,故事情节紧凑,也便于直接表达感情。②叙事采用儿童视角,回忆他小时候的经历时充满童真,有利于刻画大卫的人物形象,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吸引读者。【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叙述技巧包括叙述人称、叙述顺序、情节叙述手法等几种。叙述人称包含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情节叙述手法包括抑扬、对比、衬托、铺垫、照应、线索等。叙述技巧的作用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文章开头运用对比手法写姨奶奶和狄克先生”错误,文章开头并没有运用对比手法写姨奶奶和狄克先生,而是分别对两人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说明他们各自的特点。

故答案为:A。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C.“是对‘我’的保护”错误,“保管”表明姨奶奶把“我”锁在房间里,“我觉得姨奶奶并不很了解我,很可能怀疑我有逃跑的习性,所以采取了预防的措施”,可见还因为担心“我”逃跑,不仅仅是单纯的保护。

故答案为: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我姨奶奶个头高高的,神色严厉,但并不难看。她的脸上,她的声音里,她的步态举止中,都无不流露出一种刚毅”,“可她吃着饭,一言不发”,“姨奶奶仍和先前一样严肃地举起食指说”可知,她严肃刚毅、坚定干练。

②“又用两或三条披巾把我裹上”,“姨奶奶曾来过,向我俯下,把我的头发从我脸上轻轻撩开,把我的头摆得更舒服些,然后站在那里看着我。我耳边似乎响过‘可爱的小人’或‘可怜的小人’这类话”,“把我妥善地保管起来”等可见,她仁慈、善良,对孩子充满关爱和保护。

③“她着的衣是浅紫色的,很整齐干净”,“那个房间就像珍妮或我姨奶奶一样整洁……我还又看见擦得铮亮的老式家具,弧形窗里绿扇子附近我姨奶奶的那把凛然的大椅子和桌子,粗毛地毯,壶架,两只金丝雀,古瓷器,装满干玫瑰叶的酒罐,放置各种器皿的高橱架”,“桌布撤去后,摆上来的是种葡萄酒”等可以看出,她生活考究、干净整洁。

故答案为:①坚定严肃、刚毅干练。通过对姨奶奶外貌、语言、神态等的描写,突出她坚定严肃、刚毅干练的形象特点。②仁慈善良、关爱小辈。通过描写姨奶奶对“我”的保护和在“我”休息时看望“我”,突出了她仁慈善良、关爱小辈的形象特点。③生活考究、干净整洁。文中通过描写姨奶奶的衣着配饰、吃的食物和住的房间,说明她生活考究、干净整洁。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①小说叙述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的视角展开故事,“我”看到姨奶奶的外貌和她的房间,我“感到因曾睡在野地而四肢疼痛,疲乏虚弱……但我觉得是热烘烘的一捆”,我在雪白的卧具上浮想联翩……“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一一呈现,紧凑集中,真实可信;同时,这种叙述方式也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真实细腻,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②小说叙述采用儿童视角,回忆他到姨奶奶家的经历,“我”怀疑狄克先生有点疯疯癫癫,“我”觉得珍妮像是一幅整洁至极的图画,“我”认为自己吃饭时有点像只被绑住翅膀的鸟一样,“我”对母亲的幻想,“我”对家的渴望……这些都带有儿童独特的纯真、质朴和懵懂,刻画了大卫懂事、善良、孤独、渴望家庭温暖的形象,儿童的叙述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故答案为:①叙事使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或有限视角),使大卫的经历与思想更具真实性,故事情节紧凑,也便于直接表达感情。②叙事采用儿童视角,回忆他小时候的经历时充满童真,有利于刻画大卫的人物形象,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吸引读者。【答案】10.B;D;G11.B12.C13.①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背叛信义。②强大者强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狡诈者算计愚笨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呀。14.相同: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忠、慈、仁等伦理。不同:①材料一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②材料二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材料一:所谓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因为自己家族的人不能管理好而能管理好一国之民,这是没有的事情。孝顺,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尊兄,可以用来侍奉长官;仁慈,可以用来使役民众。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家族。所谓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背叛信义。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材料二:墨子说道:“仁人的事业,应当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然而在现在,天下之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回答说:“例如大国攻伐小国,大家族侵扰小家族,强大者强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狡诈者算计愚笨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呀。又如,做国君的不仁惠,做臣下的不忠诚,做父亲的不慈爱,做儿子的不孝敬,这又都是天下的祸害。”姑且试着推究这许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这是从关爱别人、有利别人产生的吗?则必然说:“不是这样的。”必然要说:“是从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的。”所以“别”(相恶)是不对的。所以墨子说:“要用兼(相爱)来取代别(相恶)。”既然如此,那么可以用兼(相爱)来替换别(相恶)的原因何在呢?回答说:“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对待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国家呢?对待别人的城邑,像对待自己的城邑,谁还会动用自己城邑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城邑呢?对待别人的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家族,谁还会动用自己的家族,用以侵扰别人的家族呢?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国家、城邑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是天下之害呢?还是天下之利呢?则必然要说是天下之利。”现在我将寻求兴起天下之利的办法而采取它,以兼(相爱)来施政。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其一生(安享晚年);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不知道天下的士人听到兼(相爱)之说而加以非议,这是什么缘故呢?所以君子假如想要做仁惠之君、忠诚之臣、慈爱之父、孝敬之子、友爱之兄、敬顺之弟,对于兼爱就不可不去实行。这是圣王的大道,万民最大的利益。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其一生;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

“老而无妻子者”对应“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对应“有所放依以长其身”,所以应在BDG三处断句。

故答案为:BDG。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谦让。句意:一家谦让相敬。/没有谦让之心。

B.错误。替代/容易。句意:要用兼(相爱)来取代别(相恶)。/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C.正确。残害/盗贼。句意: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盗贼只爱自己的家。

D.正确。表并列/表假设。句意:万民最大的利益。/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

故答案为: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强加因果,依据原文“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此天下之害也。……此又天下之害也”“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可知,是因为当时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很多大害,因此,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

故答案为: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老”、“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第二个“老”,“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兄长;“恤”,怜爱;“倍”,通“背”,背叛。

(2)“强”“弱”“众”“寡”“诈”“愚”“贵”“贱”,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的人;“劫”,胁迫;“暴”,欺凌;“敖”,通“傲”,傲视;“此天下之害也”,判断句式。

故答案为:①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背叛信义。②强大者强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狡诈者算计愚笨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呀。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相同:

材料一写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材料二写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可见两则材料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悌、忠、慈、仁等伦理。

不同:

材料一:由“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可知,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

材料二:“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故君子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可知,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

故答案为:相同: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忠、慈、仁等伦理。不同:①材料一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②材料二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答案】15.D16.①本词中“凄凉”主要表达的是不愿离开密州,以及面对宦海沉浮、物是人非的感叹。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凄凉”主要表达的是满腹心酸无处诉说的感伤以及因对亡妻的无比思念而肝肠寸断的感情。【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整首词描写了词人月夜所见的实景”错误,词中不仅有月夜所见实景描写,还虚写了词人对即将离开密州的感慨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惆怅之情。

故答案为:D。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人情感的能力。

本词中“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写人间世事凄凉沧桑,一回头就成为过去。直接表达面对宦海沉浮、物是人非的凄凉之叹,饱含了词人对前半生的凄凉感慨,又有时光飞逝之感。而“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意思是说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在一起留下的欢声笑语,末尾三句是虚拟之景,以景结情,诗人想要留住这一番美景,再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出了对密州的山水的留恋之情,以及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在虚拟之景中添入对故人的嘱托,希望故友不忘旧人。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直接表达满腹心酸无处诉说的悲凉以及因对亡妻的无比思念而肝肠寸断的感情。“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大意是: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在最后料想今后伤心处,便是明月照耀下的长满矮松树的山岗。以景结情,韵味悠长,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可见本词中的“凄凉”是因即将离开密州而产生的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带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不舍;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凄凉”则是因梦中与亡妻相见而产生的深切哀痛和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①本词中“凄凉”主要表达的是不愿离开密州,以及面对宦海沉浮、物是人非的感叹。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凄凉”主要表达的是满腹心酸无处诉说的感伤以及因对亡妻的无比思念而肝肠寸断的感情。17.【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贤、焉、省、馔、度、跃、文。

故答案为:(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答案】18.①“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写出了包裹之下的东西似乎很贵重。②“原来只”用强调的语气,突出了布包里的东西出乎意料。19.示例一:徐大夫挽起袖子,把张明的垂着的胳膊放在台子上,左手捏住张明的手腕,右手在其关节处左拉右推,上旋下扭,张明的胳膊立即能随意活动了。示例二:张大力俯下身子,用手轻轻一撼,大石锁竟然摇动起来,他又握紧锁把,腰一挺,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了空中。【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多一句“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前头写酒婆的纸包层层包裹,十分郑重,引人猜测,“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写出了包裹之下的东西似乎很贵重。

②原句多“原来只”三个字,和“是两角钱”相比,“原来”含有揭示悬念的意味,而“只”则含有既强调又轻蔑的语气,原本以为纸包里的东西多么贵重,原来只是两角钱,用强调的语气,突出了布包里的东西出乎意料。

③人们的猜测和事件的结局形成对比,对于两角钱都如此郑重,可见酒婆家庭贫困,这两处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贫困的特点。

故答案为:①“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写出了包裹之下的东西似乎很贵重。②“原来只”用强调的语气,突出了布包里的东西出乎意料。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仿写句子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词描写的是酒婆的动作,“拿钱撂在柜台上”“接过酒碗,举手扬脖”,这些动词既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又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独有的魅力。

仿写时要注意选择好人物身份和事件,所用动词要符合人物身份,符合所写事件特点,并且要多个动词连用,写出人物一系列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示例一:徐大夫挽起袖子,把张明的垂着的胳膊放在台子上,左手捏住张明的手腕,右手在其关节处左拉右推,上旋下扭,张明的胳膊立即能随意活动了。示例二:张大力俯下身子,用手轻轻一撼,大石锁竟然摇动起来,他又握紧锁把,腰一挺,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了空中。【答案】20.C21.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还可以认清社会生活22.A划分不当。俄罗斯、拉美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古典是风格特征,不能并列。B强加因果。人出生时的自然现象与他的人生没有必然因果联系。C以偏概全。京剧只是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不能以其调查情况代表整个传统文化。【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在不同语境中辨析词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逻辑的理解能力。逻辑推断尤其要注意依据已有的示例判断句子之间的关系,确定事件的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