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达到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材料三: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会有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的独立性相结合。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生存困境,是社会大众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而这又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既要深入时代做时代的参与者,又要能跳出时代,做时代的审视者、旁观者。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D.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提出“现实关怀”和“现实主义精神”的概念,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现实生活。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只要真正的介入,就会有真正的现实书写。B.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就必须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诗歌。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诗歌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能够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这体现了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B.“‘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力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就以上材料中的某一观点,以学过的一首新诗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Ⅱ芭蕉花郭沫若这是我五六岁时的事情了。我现在想起了我的母亲,突然记起了这段故事。母亲在幼年时分是遭受过这样不幸的人。母亲在十五岁的时候到了我们家里来,我们现存的兄弟姊妹共有八人,听说还死了一兄三姐。那时候我们的家道寒微,一切炊洗洒扫要和妯娌分担,母亲又多子息,更受了不少的累赘。白日里家务奔忙,到晚来背着弟弟在菜油灯下洗尿布的光景,我在小时还亲眼见过。我至今也还记得。母亲因为这样过于劳苦的原故,身子是异常衰弱的,每年交秋的时候总要晕倒一回,在旧时称为“晕病”,但在现在想来,这怕是在产褥中,因为摄养不良的关系所生出的病吧。“晕病”发了的时候,母亲倒睡在床上,终日只是呻吟呕吐,饭不消说是不能吃的,有时候连茶也几乎不能进口。像这样要经过两个礼拜的光景,又才渐渐恢复起来,完全是害了一场大病一样。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联着的。在家乡,相传这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母亲发了病时,我们便要四处托人去购买芭蕉花。但这芭蕉花是不容易购买的。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肯轻易摘卖。好容易买得了一朵芭蕉花了,在我们小的时候,要管两只肥鸡的价钱呢。芭蕉花买来了,但是花瓣是没有用的,可用的只是瓣里的蕉子。蕉子在已经形成了果实的时候也是没有用的,中用的只是蕉子几乎还是雌蕊的阶段,一朵花上实在是采不出许多的这样的蕉子来。这样的蕉子是一点也不好吃的,我们吃过香蕉的人,如以为吃那蕉子怕会和吃香蕉一样,那是大错而特错了。有一回母亲吃蕉子的时候,在床边上挟过一箸给我,简直是涩得不能入口。芭蕉花的故事便是和我母亲的“晕病”关联着的。我们四川人大约是外省人居多。外省籍的四川人各有各的会馆,便是极小的乡镇也都是有的。我们的祖宗原是福建的人,在汀州府的宁化县,听说还有我们的同族住在那里。我们的祖宗正是在清初时分入了四川的,卜居在峨眉山下一个小小的村里。我们福建人的会馆是天后宫,供的是一位女神叫做“天后圣母”。这天后宫在我们村里也有一座。那是我五六岁时候的事了。我们的母亲又发了晕病。我同我的二哥,他比我要大四岁,同到天后宫去。那天后宫离我们家里不过半里路光景,里面有一座散馆,是福建人子弟读书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散馆已经放了假,大概是中秋前后了。我们隔着窗看见散馆园内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就像尖瓣的莲花一样。我们是欢喜极了。那时候我们家里正在找芭蕉花,但在四处都找不出。我们商量着便翻过窗去摘取那朵芭蕉花。窗子也不过三四尺高的光景,“但我那时还不能翻过,是我二哥擎我过去的。我们两人好容易把花苞摘了下来,二哥怕人看见,把来藏在衣袂下同路回去。回到家里了,二哥叫我把花苞拿去献给母亲。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甚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直说是在天后宫掏来的。我母亲听了便大大地生气,她立地叫我们跪在床前,只是连连叹气地说:“啊,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我们都哭了,但我也不知为甚么事情要哭。不一会父亲晓得了,他又把我们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我们一阵。我挨掌心是这一回才开始的,我至今也还记得。我们一面挨打,一面伤心。但我不知道为甚么该讨我父亲、母亲的气。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别处园子里掏了一朵回来,为甚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芭蕉花没有用,抱去奉还了天后圣母,大约是在圣母的神座前干掉了吧?这样的一段故事,我现在一想到母亲,无端地便涌上了心来。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啊,母亲,我慈爱的母亲哟!你儿子已经到了中年,在海外已自娶妻生子了。幼年时摘取芭蕉花的故事,为甚么使我父亲、母亲那样的伤心,我现在是早已知道了。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日夜,写于福冈,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寄情于芭蕉花,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也突显了一生劳苦的母亲恪守传统道德的精神品质。B.摘芭蕉花为母亲治病,在“我”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事。但在母亲看来,攀摘了圣地中的芭蕉花,等于拿走了供奉给神灵的祭品,这是对祖先神灵极大的冒犯和亵渎,所以母亲又气又急。C.芭蕉花的故事是和母亲的“晕病”关联着的,作者虽说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但也隐喻了当时社会医术不够高明。D.作者把对苦难母亲的怀念与当时漂泊海外的处境联系在一起,装满了酸楚的思念,诚挚而动人。7.对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托物言志,借芭蕉花抒发情怀。作者在怀想母亲的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信念执着坚定的追求。B.作者以散点聚焦的方式组织生活事件,拉家常似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回忆中对母亲的绵绵情思如抽丝一般细细地扯出。C.“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散文所有看似东粼西爪的叙述,最终都指向文章这最后一问,这是散文的文眼所在。D.写出具有药用功能的芭蕉花的稀有和难以寻觅之后,作者没有直接写芭蕉花的故事本身,而是宕开笔墨,叙述父亲的家世,即天后宫与郭沫若祖辈关系,从全文看是偏离了题意。8.联系全文,说说“我”和二哥只不过摘了一朵芭蕉花,父亲、母亲为什么会那么生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这句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文言文阅读【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注1),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注2),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注3),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注释1.苕:芦苇的穗。2.涅:黑色染料。3.滫: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选自《荀子》【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选自宋濂《王冕传》【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选自《欧阳公事迹》10.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后跟。B.而闻者彰.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C.读之,琅琅达.旦.达旦:形容读书声清润爽朗的样子。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被:通“披”,穿戴。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B.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C.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D.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B.《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从【丙】文可知欧阳修四岁失去父亲。C.通儒,博学的儒生。儒,旧时泛指读书人D.闾里,是指人群聚集的城市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第一段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事例做事实论证有力地论证学习的作用。B.【甲】第二段告诫人们环境对人影响极大,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D.【丙】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虽然家里贫穷,但他克服重重困难,勤学苦读,终有所成。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诗歌阅读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插秧诗(唐)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15.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插秧歌》首联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插秧时忙碌混乱的场景。B.《插秧歌》颔联中“兜鍪”和“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争。C.《插秧诗》“低头便见水中天”写插秧的时候需要弯腰低头,同时也暗示着做人的道理。D.《插秧诗》表面上写的是农民插秧的情景,实际上一语双关,暗示的是修禅的道理。16.“退步原来是向前”历来为人所称道,妙不可言。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名篇名句默写(1)《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3)曹操在《短歌行》中“,”二句,借用《管子•行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愿望。(4)《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5)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嘎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语言文字运用Ⅰ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危言耸听惊心动魄迫在眉睫不以为然B.混淆视听惊心动魄刻不容缓不以为意C.混淆视听触目惊心刻不容缓不以为然D.危言耸听触目惊心迫在眉睫不以为意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B.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C.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D.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B.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C.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D.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语言文字运用II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还拥有另一个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2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影片《英雄》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主人公残剑参悟了“天下”二字,明白了不杀秦王的道理,无名最终也受到影响,接受不杀秦王的思想,关键时刻放下仇恨和执念,为天下苍生考虑,做一个真正的“英雄”。香雪是一个平凡的乡村女孩,内向腼腆,淳朴善良。她想用鸡蛋换回铅笔盒而被留在火车上,为此,她在夜间走了三十里,回到台儿沟。有同学说,她也是英雄。文章结尾处,“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可以说给予了香雪极大的礼遇。阅读了以上材料,你对于“英雄”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吗?请写一篇记叙文,介绍一位你心目中的英雄。自拟标题,注重细节,注意书写,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D3.B4.结构上看,第一段解答“为什么”,第二段解答“怎么办”,形成递进式结构,层次清晰。论证方法上,使用引用论证,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等。还有因果论证,如第一段开头提出问题“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后面回答“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等。5.示例一: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力的颂歌。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爆发不久。时代的洪流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震动着郭沫若的心,他用如椽之笔,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时代声势的象征。体现着一个诗人对现实的关怀、介入与担当,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示例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把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国家和时代的命运结合起来,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同时还能以跳出现实之外,以独立的视角审视时代,发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之问。示例三:闻一多的《红烛》体现出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但在表现手法上使用象征手法,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说明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先讲论点还是论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文本论证结构特点、论证方法、语言特色等。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1.A项“而这又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分析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故答案为:A。2.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答案:
A项“只要真正的介入,就会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说法错误。材料一“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选项把必要条件关系变成了充分条件关系。
B项“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就必须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说法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一段:“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此表述将“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与“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的逻辑关系搞颠倒了。
C项“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说法错误,材料三“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表明现实主义的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
故答案为:D。3.首先从材料二的论述中心看,一是谈“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诗歌“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怎么写”的问题。再比对四个选项:
A项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与论述中心无关。
B项谈论“写什么”和“怎么写”,符合论述中心。
C项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与论述中心无关。
D项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与论述中心无关。
故答案为:B。4.本题作答注意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二提出“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论证分析;接着提出“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然后对其进行回答分析,第一个问题是解答“为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解答“怎么办”,这样就使文章的论述集中,层次清晰。
②论证方法上,“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是道理论证和引用论证。“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是引用论证。“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是因果论证。
故答案为:结构上看,第一段解答“为什么”,第二段解答“怎么办”,形成递进式结构,层次清晰。论证方法上,使用引用论证,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等。还有因果论证,如第一段开头提出问题“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后面回答“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等。5.本题作答注意结合相关文本,进行整合分析:
材料二第一段提到“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例如郭沫若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爆发不久。时代的洪流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震动着郭沫若的心,他用如椽之笔,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时代声势的象征。体现着一个诗人对现实的关怀、介入与担当,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材料二最后一段“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说明走出困境还需要诗人正确的理解现实,把握现实。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把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国家和时代的命运结合起来,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同时还能跳出现实之外,以独立的视角审视时代,发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之问。
材料三第二段提到“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可以举闻一多的《红烛》为例。本诗体现出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但在表现手法上使用象征手法,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说明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
故答案为:
示例一: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力的颂歌。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爆发不久。时代的洪流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震动着郭沫若的心,他用如椽之笔,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时代声势的象征。体现着一个诗人对现实的关怀、介入与担当,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示例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把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国家和时代的命运结合起来,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同时还能以跳出现实之外,以独立的视角审视时代,发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之问。示例三:闻一多的《红烛》体现出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但在表现手法上使用象征手法,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说明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答案】6.C7.D8.父母亲怕自己的孩子染上坏毛病,希望他们做诚实、正直的人。天后宫是代表宗族信仰的地方,偷摘了天后宫的芭蕉花,是对宗族列祖的大不敬。9.示例一:儿时,为了能治好母亲的“晕病,看到芭蕉花没有多想摘得摘不得,有一种义无反顾的勇气。长大后,明白了更多的道理,做一件事情反而变得顾虑重重,难以付诸行动。想得更周全固然是成熟的表现,然而因此失去了自信和勇气,不能算是进步。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经历中都会遇到的困惑吧。示例二:天后宫代表着宗族利益,代表着祖先神灵。而自己的母亲宁可不治病也不愿摘取宗祠里的芭蕉花,这种道德是合乎人性的吗?中年的郭沫若,把童年时摘取神灵面前的供物这一举动,看成具有一种象征意义的事件,那就是对陈规陋习的挑战,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抗。所以用这样的反问来表达自己的困惑。【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道题考查对小说情节信息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梳理文本内容并筛选信息。这类主观简答题,一定注意结合题干,对文本进行概括分类梳理,分条作答。
(4)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6.C项“隐喻了当时社会医术不够高明”赏析错误。作者通过芭蕉花的故事和母亲的“晕病”的叙述,意在表达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对自己的教诲。
故答案为:C。7.D项“从全文看是偏离了题意”赏析错误。叙述父亲的家世,以及天后宫与郭沫若祖辈关系,是为后文表现母亲父亲的生气做铺垫。
故答案为:D。8.本题注意结合文本“我”和二哥因为母亲的“晕病”摘了一朵芭蕉花,但是母亲却“大大地生气”,“她立地叫我们跪在床前,只是连连叹气地说:‘啊,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父亲“又把我们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我们一阵”。即使在母亲生病需要“吃芭蕉花”,且花已经摘下的情况下,也没有用这朵芭蕉花,而是“奉还了天后圣母”,天后宫是代表宗族信仰的地方,偷摘了天后宫的芭蕉花,是对宗族列祖的大不敬。作者父母的用意在于告诉孩子,即使在很困难、很紧急的情况下,我们都不可以做出一些违背做人原则的事情。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做人,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故答案为:父母亲怕自己的孩子染上坏毛病,希望他们做诚实、正直的人。天后宫是代表宗族信仰的地方,偷摘了天后宫的芭蕉花,是对宗族列祖的大不敬。9.本题作答首先注意“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这句话出现在文末,和前文的“我们一面挨打,一面伤心。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该讨我父亲、母亲的气。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别处园子里掏了一朵回来,为什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相互照应,儿时为了治好母亲的病义无反顾摘花的勇气,长大后却事事顾虑重重了。
作答时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进行延伸,谈一谈理解和感受,如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经历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长大以后,懂得了更多的道理,但是做事情反而变得有顾虑,难以付诸行动。想得周全能表现出成熟,然而因此失去了自信和勇气,就不能算是进步了。
“芭蕉花没有用,抱去奉还了天后圣母,大约是在圣母的神座前干掉了吧”“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自己的母亲宁可不治病也不愿摘取宗祠里的芭蕉花,这种道德是合乎人性的吗?中年的郭沫若用这样的反问来表达自己的困惑,体现了他对陈规陋习的挑战,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抗。
故答案为:
示例一:儿时,为了能治好母亲的“晕病,看到芭蕉花没有多想摘得摘不得,有一种义无反顾的勇气。长大后,明白了更多的道理,做一件事情反而变得顾虑重重,难以付诸行动。想得更周全固然是成熟的表现,然而因此失去了自信和勇气,不能算是进步。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经历中都会遇到的困惑吧。
示例二:天后宫代表着宗族利益,代表着祖先神灵。而自己的母亲宁可不治病也不愿摘取宗祠里的芭蕉花,这种道德是合乎人性的吗?中年的郭沫若,把童年时摘取神灵面前的供物这一举动,看成具有一种象征意义的事件,那就是对陈规陋习的挑战,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抗。所以用这样的反问来表达自己的困惑。【答案】10.C11.A12.D13.A14.①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②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长直。【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3)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4)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10.C项,达旦:到早晨,到天亮。句意: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故答案为:C。11.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首先“君子不近”和“庶人不服”结构相同,故“庶人不服”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D;其次注意“游必就士”与“居必择乡”结构一致,故“游必就士”中间不能断开,再排除C。
故答案为:A12.D项“是指人群聚集的城市里”解说错误,闾里指乡里,邻里。
故答案为:D。13.A项“事实论证”分析错误,应为“比喻论证”。
故答案为:A。14.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生”,通“性”,本性,秉性;“异”,不同;“假”,借,借助。②“蓬生麻中”,省略“于”,应为“蓬生(于)麻中”;“扶”,扶持;“直”,长直,变直。
故答案为:①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②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长直。【答案】15.A16.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后退这种方式他才能把秧田全部插好,退步就是前进。也是为人的姿态,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在世,退让、无为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功。因而,退步,有时也能达到心地清净的开阔境界。诗句借用农民插秧前插后退的情形巧妙地来点出人生有时退让一下也能求得完满的道理。【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15.A项“混乱”赏析错误,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并不混乱。
故答案为:A。16.本题注意分析“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从插秧这个事件看,退步就是前进。
“退步”也是为人的姿态,比喻将平时关注外境的注意力扭转过来,觉照自己的身心。凡夫不能觉悟的原因就是不肯“退步”,只知道“向前”——也即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投注在外境上,到外境上去攀缘妄想,而对内心所起的种种错误心念也从来不去观察,对身心的究竟真相也不去参究。任何一个人只要肯“低头”、肯“退步”,就一定能渐渐了悟诸法的真相,所以诗中说“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用插秧来做例子,告诉人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可以让自己有更多前进的空间。“退步原来是向前”告诉我们,常人的盲目是,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只有当我们愿意谦卑的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才能豁然开朗。
故答案为: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后退这种方式他才能把秧田全部插好,退步就是前进。也是为人的姿态,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在世,退让、无为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功。因而,退步,有时也能达到心地清净的开阔境界。诗句借用农民插秧前插后退的情形巧妙地来点出人生有时退让一下也能求得完满的道理。17.【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始”“尊”“酹”“第”。故答案为:(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答案】18.D19.D20.B【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大体。18.“混淆视听”,用假象或谎言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危言耸听”,故意说些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根据“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可知,并不是故意说吓人的话,所以选用“危言耸听”。“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让人感觉事态严重,所以选用“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结合“不容丝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下人防工程维修钻机租赁协议
- 营业厅店长述职报告
- 供水管道疏通维护协议
- 山东省日照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专题练习(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辽宁省大连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竞赛题((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关于新学期学习计划模板锦集四篇
- 运动应急救护
- 《个人住房按揭培训》课件
- 《跟骨骨折的护理》课件
- 2024年教育培训服务合同标的及其属性
- 公安接处警培训
- GB/T 30391-2024花椒
- 供电线路维护合同
- 胸部术后护理科普
- 鞋子工厂供货合同模板
- 2024码头租赁合同范本
- 木材采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 【产业图谱】2024年青岛市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全景图谱(附各地区重点产业、产业体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等)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四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认识梯形(课件)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 企业级SaaS软件服务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