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
安徽省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
安徽省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安微名校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一历史第工卷(选择题共1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考古中发现的一些原始居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以佐证他们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2.2019年10月,原”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将正式更名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但是史学界对夏朝的“信史”地位存在着质疑,这主要是因为遗址中没有发现反映该朝史实的A.兽骨 B.文字 C.铁器 D.龟甲3.荀子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ー国”其中,最重要封国有卫、齐、鲁、宋、晋等(如下示意图)。根据右边图示可推知分封制A.授土授民强化了王室集权 B.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管理C.贵族政治影响了边远民族 D.消除了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4.“华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在先秦文献中,“华”与“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皮狄相对应而称。而自战国以降,”华夏”渐为通用词,这反映出A.诸侯变法 B.三家分晋 C.王室衰微 D.华夏认同5.成语是汉语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有很大ー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并赋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下列成语能够直接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A.卧薪尝胆 B.完璧归赵 C.楚王问鼎 D.四面楚歌6.下面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的图片。这些货币的出现说明

A.货币趋向统一 B.治炼工艺精湛C.商业得到发展 D.各国间商业交流频繁7.中国古代有着“守孝三年”的风俗。这是因为在核子自出生直到三岁这个期间是父母十分辛苦的时期,因此父母离世之后,子女要守孝三年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想。据此判断・主张这一思想的应是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8.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榮来于秦”;此外,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A促进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实现国家长治久安C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统一 D.打破贵族世袭持权9.明末清初顾炎武评论古代某官职时说:“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顾炎武评论的是A.西周卿大夫 B.秦朝御史大夫 C.汉代的刺史 D.宋代参知政事10.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记录了以下西汉的史实。据此判断当时的皇帝是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光武帝11.有学者认为,秦朝和汉朝的统治者对待儒学的态度在表面上好像很不一样,但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两者都A.为专制主义皇权服务 B.意在确立封建正统思想C.推动了儒学地位的巩固 D.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图中所示②③对应的朝代是A.西晋、唐朝 B.东汉、隋朝C.西晋、隋朝 D.北朝、唐朝13.下图是2014年山西省大同市出土的北魏石椁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再现了当时北魏人的着装,右下图是北齐文土所坐的胡床,二者共同反映出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14.高明的《琵琶记》写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该诗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5.南唐顾闳中(910~980)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夜宴行乐的场景,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国家分裂与政治动荡不安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相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16.“人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南北方分別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力求公平 B.政治中心南迁C.宋代重文轻武 D.经济重心南移17.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设立的政教合一管理机构是A.北庭都护府 B.宣政院 C.西域都护府 D.宣慰司18.朱熹指出,知识是道德的必要前提,道德也是知识的基础,并可范导知识。他将知识的直接目的与最终目的分别指向“明明德”与“明心之全体大用”,从而入于圣贤之域的道德境界。表明了其知识的依归与目的是为道德这一主张。由此可见,该主张A.认为道德是知识的基础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C.强调了人的历史使命感 D.汲取了自然科学的成果19.据《金史》记载,金朝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据此可推知,此举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认同 B.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完善 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20.以下是中国古代(前13世纪至11世纪)主要科技成就表(部分),据此推知中国古代科技

A.具有传承持性 B.渉农内容较少C.长期领先世界 D.涉及领域广泛21.从唐朝判清朝的一千多年间、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六部一直比较稳定,惟宰相一职迭经变更,官衔繁多、变化复、駅事不一。这说明A六部官员选拔十分严格 B.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C.宰相大多倾向政治改革 D.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22.下图是某中学一位同学所列的清朝历史(部分)大事年表。该年表可反映出清朝A.完善中央官制 B.实现民族自治C.消弭军事冲突 D.维护国家统一23.在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向题上,尽管学者们的观点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即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到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影响这一结果的根本因素是A.手工工场的规模限制 B.轻视商业的传统观念C.腐朽专制的封建制度 D.西方列强侵略的打击24.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附有与意大利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另外他还与另一位传教士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在科学技术上A.对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吸收 B.在前人基础上注重创新C.重视对传统先进技术的总结 D.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18分,26题16分,27題18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张)骞还,拜为大行。岁余,赛卒。后岁余,其所達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班固《汉书・张赛李广利传》材料二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揄瓷器、糖、五全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李庆新《海上丝之路》材料三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画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宋朝发展出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高峰——摘选自杨希义主编的《中华人文自然百科・历史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张赛“凿空”的含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突出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原因。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オ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三行省即行中书省的简称。……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制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摘编自周良霄、顾菊英著《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郡县制的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元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韩非子・心度篇》材料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曦,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约東帝王的“人治”。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他认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侣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他主张“公其是非于学校”,学校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定期听取宰相的政务报告,并有权对皇帝和大臣进行批评和监督。…他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摘编自曹国庆《旷世大儒一一黄宗羲》(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思想主张。

2020~2021学年安微名校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一历史第工卷(选择题共1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考古中发现的一些原始居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以佐证他们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观察,图中的生产工具带有明显的磨制、钻孔痕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距今约五千年”,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佐证他们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距今超过1万年,与“良渚文化”的时间和图片呈现工具特征不符,排除A项;青铜时代使用青铜器,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与题干中的时间和图片呈现工具特征不符,排除C项;铁器时代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与良渚文化时间不符,排除D项。2.2019年10月,原”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将正式更名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但是史学界对夏朝的“信史”地位存在着质疑,这主要是因为遗址中没有发现反映该朝史实的A.兽骨 B.文字 C.铁器 D.龟甲【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信史,“史学界对夏朝的‘信史’地位存在着质疑”是因为遗址中没有发现最能证明“信史”的证据即文字,B项正确;兽骨是商代甲骨文的书写材料,不是信史出现的标志,A项错误;中国最早的铁器出现于西周时期,并且铁器也不是信史的标志,C项错误;龟甲是商代甲骨文的书写材料,不是信史出现的标志,D项错误;3.荀子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ー国”。其中,最重要封国有卫、齐、鲁、宋、晋等(如下示意图)。根据右边图示可推知分封制A.授土授民强化了王室集权 B.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管理C.贵族政治影响了边远民族 D.消除了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通过实行分封制,广建封国,利用诸侯与天子的权利与义务等,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管理,B项正确;西周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具有一定独立性,周王室的高度集权并未建立,A项错误;仅从图片中信息得不出贵族政治与边远民族的关系,C项错误;分封制并未“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项错误。4.“华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在先秦文献中,“华”与“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皮狄相对应而称。而自战国以降,”华夏”渐为通用词,这反映出A.诸侯变法 B.三家分晋 C.王室衰微 D.华夏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华夏”作为一个民族概念,从单纯的中原人,发展到既包括原来的华夏人,也包括华夏化的戎、狄、夷等各族人,到战国时期,“华夏”渐为通用词,反映出华夏认同感逐渐形成,D项正确;华夏族的发展不能直观体现诸侯变法和政治演进,排除A项;三家分晋发生在中原地区,韩赵魏三家并非内迁的少数民族,不能说明华夏族内涵的发展,排除B项;王室衰微与华夏族的发展分属于民族和政治两个不同范畴,排除C项。5.成语是汉语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有很大ー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并赋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下列成语能够直接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A.卧薪尝胆 B.完璧归赵 C.楚王问鼎 D.四面楚歌【答案】C【解析】【详解】“楚王问鼎”显示了楚庄王觊觎周王室之意,直接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C项;AB两项分别体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诸侯国间攻伐及外交,D项与楚汉相争有关,三项均不符合题意。6.下面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的图片。这些货币的出现说明

A.货币趋向统一 B.治炼工艺精湛C.商业得到发展 D.各国间商业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货币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是商业得到发展的体现,故C项正确;图片只是展示各国货币形状各异,不代表货币趋向统一,故排除A项;根据展示的图片可知,货币多数是金属货币,可推断当时冶铸业的发展,但不代表冶炼工艺精湛,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各国货币不统一,这不利于各国间的商业交流,故排除D项。7.中国古代有着“守孝三年”的风俗。这是因为在核子自出生直到三岁这个期间是父母十分辛苦的时期,因此父母离世之后,子女要守孝三年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想。据此判断・主张这一思想的应是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显示做人应重视家庭伦理、为人道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别人、治理国家,D正确;道家并不重视家庭人伦道德,排除A;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不重视道德,排除B;墨家主张节俭,反对守孝时间太长,排除C。8.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榮来于秦”;此外,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A.促进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实现国家长治久安C.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统一 D.打破贵族世袭持权【答案】C【解析】【详解】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目的是加强对六国王子皇孙控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C项;A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秦朝加强管理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B项错误;D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9.明末清初顾炎武评论古代某官职时说:“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顾炎武评论的是A.西周卿大夫 B.秦朝御史大夫 C.汉代的刺史 D.宋代参知政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刺史行使监察权,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与材料中描述的“秩卑命尊”“官小权重”“小大相制,内外相维”等特点一致,C项正确;西周时期卿大夫是分封制之下的一个贵族等级,在其辖区内世袭统治,排除A项;御史大夫是秦代中央的三公之一,其秩不卑,官不小,排除B项;宋朝的通判仅负责监督监察与之平级的知州,与“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不符,排除D项。10.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记录了以下西汉的史实。据此判断当时的皇帝是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光武帝【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和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过盐铁官营政策解决了王国割据的经济基础;通过“独尊儒术”和设立五经博士,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故选B项;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错误,排除。故选B。11.有学者认为,秦朝和汉朝的统治者对待儒学的态度在表面上好像很不一样,但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两者都A.为专制主义皇权服务 B.意在确立封建正统思想C.推动了儒学地位的巩固 D.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独尊儒术,虽然手段不同,但二者在本质上都是文化专制,都为加强专制主义皇权服务,A项正确;确立封建正统思想不是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本质上的相同点,B项错误;只有独尊儒术推动了儒学地位的巩固,C项错误;二者的相同点不包括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排除D项。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图中所示②③对应的朝代是A.西晋、唐朝 B.东汉、隋朝C.西晋、隋朝 D.北朝、唐朝【答案】C【解析】【详解】魏蜀吴三国鼎立,故①为蜀,三国归晋,故②为西晋,北周灭北齐,后来北周大将杨坚称帝,改国号为隋,隋朝灭陈朝,统一全国,③为隋朝,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13.下图是2014年山西省大同市出土的北魏石椁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再现了当时北魏人的着装,右下图是北齐文土所坐的胡床,二者共同反映出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答案】C【解析】【详解】据左图彩绘陶俑可知鲜卑族人着汉式服装,这与“北齐文士所坐的胡床”共同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除西晋外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借鉴学习,未涉及到魏晋时期政权并立局面,排除B项;北魏、北齐政权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以北,未涉及到江南开发,排除D项。14.高明的《琵琶记》写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该诗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文官服饰等可知,隋唐时期田舍郎能够登上“天子堂”是因为科举制的实行,D项正确;军功爵制以军功大小作为标准,与材料中图文等内容不符,排除A项;察举制以品德作为标准,选官范围具有封闭性,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子弟垄断仕途,选官以门第出身为标准,与“男儿当自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相符,排除C项。15.南唐顾闳中(910~980)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夜宴行乐的场景,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国家分裂与政治动荡不安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相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南唐时期的重要史料,又具有史料价值,故选C项;南唐时期国家是处于政治动荡与分裂状态,但从图片中体现不出,排除A项;《韩熙载夜宴图》属于人物画,与表达文人意趣的文人画、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无关,排除B项;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夜宴行乐的场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项。16.“人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南北方分別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力求公平 B.政治中心南迁C.宋代重文轻武 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了文化教育重心的南移,因而出现政治家、文坛领袖等多出自南方,南方人在科举考试占据优势的现象,D项正确;科举制力求公平是南北分卷的制度体现的原则,不是文化教育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政治重心南移和文化重心南移均为经济中心的结果,排除B项;宋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重文轻武不是促进文化教育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17.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设立的政教合一管理机构是A.北庭都护府 B.宣政院 C.西域都护府 D.宣慰司【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于吐蕃地区由全国最高佛教机构宣政院进行政教合一的管理,故选B项;北庭都护府设立于唐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宣慰司是负责管理边远地区的军政最高长官,排除D项。18.朱熹指出,知识是道德的必要前提,道德也是知识的基础,并可范导知识。他将知识的直接目的与最终目的分别指向“明明德”与“明心之全体大用”,从而入于圣贤之域的道德境界。表明了其知识的依归与目的是为道德这一主张。由此可见,该主张A.认为道德是知识的基础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C.强调了人的历史使命感 D.汲取了自然科学的成果【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朱熹探讨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道德是第一位,知识是第二位,故选A项;理学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但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人的历史使命感指的是人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责任感,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由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并未汲取自然科学的成果,排除D项。19.据《金史》记载,金朝创制了女真文字,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据此可推知,此举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认同 B.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完善 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朝创制文字和开科举等体现了中原的汉族文化向外拓展,这必然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认同,故选A项;B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女真文字,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20.以下是中国古代(前13世纪至11世纪)主要科技成就表(部分),据此推知中国古代科技

A.具有传承持性 B.渉农内容较少C.长期领先世界 D.涉及领域广泛【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格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内容看,既有数学、医学、天文、四大发明,也有手工业、农业等方面,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涉及的领域较广,故D项正确;表格内容不能说明AC两项;表格虽只列举了一项农书,但不能据此理解中国传统科技涉农内容较少,也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21.从唐朝判清朝一千多年间、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六部一直比较稳定,惟宰相一职迭经变更,官衔繁多、变化复、駅事不一。这说明A.六部官员选拔十分严格 B.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C.宰相大多倾向政治改革 D.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相权的频繁变动正是因为君主为限制相权,对宰相制度不断进行改革的结果,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专制皇权的强化,并未提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22.下图是某中学一位同学所列的清朝历史(部分)大事年表。该年表可反映出清朝A.完善中央官制 B.实现民族自治C.消弭军事冲突 D.维护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1653年顺治册封“达赖喇嘛”,1727年雍正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1690年漠西蒙古噶尔丹叛军被击溃,1762年乾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新疆维吾尔族军政事务,这些都有利于巩固边疆地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故选D项;表格中不属于中央官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巩固边疆地区,而不是民族自治,排除B项;军事冲突并没有消弭,排除C项。23.在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向题上,尽管学者们的观点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即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到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影响这一结果的根本因素是A.手工工场的规模限制 B.轻视商业的传统观念C.腐朽专制的封建制度 D.西方列强侵略的打击【答案】C【解析】【详解】解题应抓住“根本原因”,ABD三项是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已走向衰落,它从各方面钳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项正确。故选C。24.徐光启《农政全书》附有与意大利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另外他还与另一位传教士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在科学技术上A.对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吸收 B.在前人基础上注重创新C.重视对传统先进技术的总结 D.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附有与意大利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6卷,另外他还与另一位传教士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原本》并定名为《几何原本》,对我国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徐光启编撰著作的过程中与外国传教士进行了合作,吸收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A选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前人,B错误;没有提及对传统先进技术,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影响,D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18分,26题16分,27題18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张)骞还,拜为大行。岁余,赛卒。后岁余,其所達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班固《汉书・张赛李广利传》材料二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揄瓷器、糖、五全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李庆新《海上丝之路》材料三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画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宋朝发展出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高峰——摘选自杨希义主编的《中华人文自然百科・历史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张赛“凿空”的含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突出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原因。【答案】(1)含义:凿空即开通道路,张骞“凿空”即张骞出使西域,是指张骞开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

(2)突出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或进出口货物品种多)。(3)原因:海外贸易的传统,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陆路丝绸之路被阻断;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并设机构管理;造船、航海技术提高,指南针应用等。【解析】【详解】(1)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凿空”即张骞出使西域,是指张骞开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2)特点:根据材料“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归纳出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根据材料“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可归纳出贸易范围较广;根据材料“而且也运揄瓷器、糖、五全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可归纳出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3)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海外贸易传统、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政策支持及航海技术的进步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オ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三行省即行中书省的简称。……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制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摘编自周良霄、顾菊英著《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郡县制的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元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目的:辅助周王室管理地方,巩固西周的统治。(2)看法: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保持社会稳定。(3)重要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