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_第1页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_第2页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_第3页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_第4页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七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命题校:兴城市高级中学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偃师二里头城址出现了典型的有中原庙底沟文化、王湾文化发展而来的因素,又吸收了来自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来自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西北甘脊地区的齐家文化、北方河套地区的石峁文化等因素。这一现象说明,中华早期文明()A.满天星斗汇聚中原B.独立发展多元并行C.中原领先辐射四方D.高度成熟引领世界2.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B.中央集权体制趋于完善C.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D.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3.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博采众议,取百家思想之所长,被认为是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最后的文化成就,又是文化史即将进入新历史时代的文化标志。据此可知,《吕氏春秋》()A.反映了大一统的发展趋势B.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D.结束了百家争鸣局面4.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提出了秦官吏必须遵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宽容忠信,慈下勿凌,敬上勿犯”“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这表明秦代()·A.专任法家之术B.官员素质提升C.儒法思想并用D.儒学正统确立

5.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6.汉武帝时,卫青以侍中身份“出入禁中、顾问应对”,后因其三次北伐匈奴有功,武帝“以青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代行太尉职权。武帝临终时,又以侍中出身的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统领朝政。这反映出武帝时期()A.外戚势力控制朝政B.军功阶层长期把持朝政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中枢权力运行机制调整7.嘉峪关魏晋墓葬群3号墓有表现汉人放牧的壁画;嘉峪关6号墓的壁画中有描写羌人耱地、氐人耙地和披发者耙地和汉人妇女狩猎的图;在酒泉丁家闸5号东晋时期墓葬中发现的燕居行乐图,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这些发现可用于佐证我国古代()A.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B.丝路沿线商业繁荣C.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D.民族间的互动交融8.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经济十分繁荣。下列史料中,能用来论证这一结论的是()A.“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倍增,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B.“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校量。”C.“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D.“其先也,欲以方镇御四夷,而其后也,则以方镇御方镇。”

9.表1为唐代兵部尚书来源数量统计表(单位:人)。据表可知当时()表1家庭出身入仕途径(详细可考)皇族郡姓(古代操纵郡邑地方权力的世家大族)非郡姓科举门荫(因祖、父辈地位而在入仕方面享受特殊待遇)其他571206959A.门荫成为选官主流B.门阀士族控制人事权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10.唐朝中后期,品秩较低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中书舍人,掌管国家制诏之权。德宗时期,翰林学士陆贽被视为亲信,“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出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这一变化()A.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B.保证了政治清明高效C.导致中书省不复存在D.使君主专制得到强化11.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战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A.客观上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B.推动了雇佣关系普及和发展C.必然导致藩镇割据局面D.促使均田制度渐趋瓦解12.唐代的诗歌繁荣、种类丰富,其中讽喻诗具有明显的“谏言”性质。如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说明唐代讽喻诗()A.具有经世精神B.促进监察体系的完善C.有效限制皇权D.推动科举制度的繁荣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A.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B.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C.促使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D.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14.18世纪,英国生产的部分瓷器结合中国瓷釉洁白纯净、色泽艳丽的特质,融合西方的审美准则,开创了新的技术和纹饰风格。西方的创新引起了中国的关注,康熙皇帝曾指派两名意大利传教士指导中国工匠学习珐琅技法。这体现了()A.政府政策影响制瓷水平B.商业贸易推动文化交流C.西学东渐引发思想解放D.西方与中国审美观一致15.有学者论及美国文化时说:“在一个乐团中,每一种乐器都有它基于不同质料和形式的特定的音色和音调;每一种乐器在整个交响乐中都有它适当的主题与旋律。在社会中,每一族群都是一种天然的乐器,它的精神和文化就是它的主题和旋律,它们的谐音、非谐音和不协调和弦造就了文明的交响乐。”这一观点()A.意在强调欧洲文化是美国社会主流文化B.主张将世界不同文化融合为美国文化C.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D.体现了尊重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16.下图所示为故宫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出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这些文创产品()双色云鹤纹纸胶带绘有《千里江山图》列有乾清宫檐上的折扇神兽的钥匙扣图1A.促进了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B.植根于故宫文物的教育功能C.承载着传承精妙工艺的使命D.是对博物馆公益属性的破坏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西周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周天子所在的王城和各诸侯国的国都,分小学与大学两级。小学在城内宫廷中,大学在南郊。高级贵族子弟入学较早,中低级贵族子弟入学较迟。乡学是地方学校的总称,又分为庠、序、校、塾等。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基本为礼仪、乐舞、射箭、驾车、书法、计算等六艺教育。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不分、官师合一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师者必为官或退仕。国之重臣太师、太保、太傅,也即是帝王之师。西周末年,官学日趋衰废。周平王迁都洛邑时,王宫里的一些文化官吏流落到各地,他们中有些人逐渐带徒授业,转化为私学的教师。到了春秋末期,各家学派各自创办私学,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学校教育制度,一是官学,一是私学。嗣后,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延绵不绝。摘编自郭齐家《中国古代学校》材料二孔子私学的学生主要是由平民组成,真正来自贵族的只有少数几人。史书中记载当时私学的规模“孔子弟子,盖三千焉”,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都“率其群徒,辨其谈说”。孔子要培养的是维护奴隶制的卫道士君子,韩非需要的是懂得和坚决实行“法制”路线的“智术能法之士”。儒家“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重视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墨家学派主张“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提出“富国以农”“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摘编自周德昌《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官学的特点。(4分)(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创办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渚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摘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全国水利工程共236处,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分之二弱。若以秦岭及淮水以南为南方,以其北为北方,则北方前期水利工程占104处,南方51处,北方占三分之二强。但若加上前期陇右道地区的水利,则前期北方占十分之七八或更多。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分之八强。摘编自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汉时期水利兴修的特点及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水利工程的分布概况及形成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元朝基于“天下一统”理念,在君臣话语体系中自称“中国”,以“中国”正统自居。祭祀历代帝王,认同辽金宋均为正统王朝。在涉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中国”一词的使用频率更高,词义也更明确,同时期的安南、高丽在与元政府交往过程中称元朝为“中国”。元朝深层次的“中国”认同体现为尊崇儒学、立庙祀孔、传承中国道统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效管理。代元而起的明朝,视元朝为正统王朝。摘编自孙红梅《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国”认同》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中国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经济文化长期密切交流、互相影响的结果,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难以分别的局面。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这个名称,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展成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义勇军进行曲》发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呼声,抒发了人们的共同感情。深深扎根于人民脑海中的民族自觉,成为鼓舞无数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无形动力。抗战胜利后,中华民族一扫不少人在长期半殖民地境遇中形成的自卑心理,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自觉地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摘编自金冲及《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中国”认同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的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文化的第三次巨大变化发生在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近现代。我们目前仍处在这一变化之中。这一变化性质之深刻、规模之广大、任务之艰巨、冲突之激烈,都是空前的。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它与社会形态的变化,与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取代阶级社会的变化相随,而且在这一进程中,社会进步、社会革命和民族的自强图存、复兴的任务交错在一起,此外,它还是在与一个先进的西方文化的冲突交融中进行的过程。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化“第三次巨大变化”进行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24—2025学年度(上)七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历史试题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偃师二里头城址文化是多地文化的融合体,这体现了中华早期文明中中原文明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即满天星斗汇聚中原,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文化的融合与影响,而非独立发展,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四方文化对中原的影响,而非中原辐射四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比信息,无法判断是否引领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家族的家长。他的大臣们,如周公,被视为王室的勤劳服务者,他们的职责是辅助周王管理国家,就如同家族中的成员协助家长管理家族事务一样。宰作为王室家族的总管,他的角色类似于现代企业中的首席执行官或管家,负责管理王室内外的各种事务。在国家层面上,宰也是百官之首,负责引导百官至周王处接受任命,这体现了家族管理方式在国家政治中的应用。百官的任命在王室宗庙前进行,这一仪式不仅强调了官员对王室的忠诚,也体现了宗教和家族传统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地位,故选C项;材料只提到官员任命的程序,无法说明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排除A项;“中央集权趋于完善”不是西周时期,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不符合西周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战国末年,政治上,正是秦国强盛之时,政治统一的趋势非常明显,思想上,“百家争鸣”进入到“百家合流”阶段,这种“兼并”和“融合”,既有思想文化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有政治形势变化带来的影响,《吕氏春秋》兼并与融合百家所长,正是这种大一统的政治发展趋势在文化上的反映,故选A项;《吕氏春秋》只是“博采众议,取百家思想之所长”,并非新的思想体系,排除B项;战国末年不应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排除C项;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则主要表现为合流,排除D项。4.【答案】C【解析】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由51支竹简组成的《为吏之道》突破了传统认识,竹简中“严刚毋暴……宽容忠信,慈下勿凌,敬上勿犯”“仁能忍”,这些内容与儒家经典相似,同时也受到法家影响,故选C。该材料体现儒法并用,而非专任法家思想,故排除A。对官员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并不代表官员素质的提升,故排除B。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5.【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东方反抗,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封国主要是东方,故选B项;西周时期,政府通过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排除A项;秦朝灭亡主要原因是暴政,并且材料强调的是汉朝,排除C项;题干中“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可知汉朝秉承秦制有一定的弹性,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卫青以内朝官的身份侵夺外朝军权,内朝出身的霍光统领朝政,侵夺外朝行政权,说明内朝官员掌握外朝军政大权,即内朝(中朝)侵夺外朝权力,体现了中枢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外戚势力控制朝政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军功阶层长期把持朝政”说法有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D【解析】壁画中既有汉人的活动,也有羌人、氐人等少数民族的活动,还有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共同活动(如狩猎),这体现了不同民族间的互动和交融,故选D项;少数民族封建化是指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过渡材料中的壁画内容主要反映民族活动和生活场景,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虽然这些发现可能与丝绸之路有关,但壁画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民族活动和生活场景,而不是商业繁荣,排除B项;魏晋时期中原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8.【答案】B【解析】“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校量”意思是:普通家庭的粮食储备可以满足几年的需求;官府的粮仓中粮食堆积如山,其中很多粮食因为存放时间过长而陈腐变质,以至于无法计算其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经济发展,故选B项;“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倍增,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意思是备员充数的僚佐太多,资财耗费一天天增多,下吏走卒人数倍增,租税调赋逐年减少。正是所说的民众少官员多,十只羊九个人放牧,隋朝改地方行政制度的原因,排除A项;“户无主客……以贫富为差”指的是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在所居州、县的户籍,在所居地纳税,征税标准不再按丁,而是按资产征税,反映的是唐朝中期以后的两税法,排除C项;“其先也……则以方镇御方镇”意思开始设立方镇(地方军事重镇)的目的是为了防御边疆的少数民族或外敌的侵扰,保护中原王朝的安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方镇的实力逐渐增强,它们不再是用来防御外敌,而是变成了中央政权需要防范的对象,这反映的是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据材料“唐代兵部尚书数量统计表”,家庭出身中“郡姓占71人”,入仕途径中“科举占69人”并结合所学可知,世家大族“郡姓”出身的兵部尚书占比在唐朝仍然较大,这说明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依然可以通过科举制的途径入仕,故选D项;唐朝的选官制度主要是科举制,通过组织考试这种形式选官,当时人事选拔权在中央政府,排除A、B项;唐朝推行科举制选官制度,“学而优则仕”,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据材料“品秩较低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中书舍人,掌管国家制诏之权”可知,翰林学士品秩较低,皇帝更容易控制,翰林学士取代中书舍人掌管国家制诏之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选D项;据材料“品秩较低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中书舍人,掌管国家制诏之权”可知,草拟诏令的权力由中书舍人转移到翰林学士,而非决策过程的转变,不能得出减少决策失误,排除A项;保证了政治清明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能得出中书省制诏之权逐渐丧失,不能断定该机构不复存在,排除C项。11.【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并结合所学“首先除了分清楚府兵制和募兵制外,也不要把募兵制与征兵制混淆,征兵制是强制征召,募兵制主要依靠招募志愿者。在募兵制下,国家往往会设立军队招募机构,通过广告、宣传、福利和奖励等方式来吸引志愿者。募兵制减少了对农民的征调兵役”可得出,材料中的变化客观上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A项正确;雇佣关系产生于明代,排除B项;结合所学,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会导致军阀的形成,这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一个条件,但不能直接说是募兵制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另外唐代之后的宋、明等朝代也采用募兵制,却没出现藩镇割据局面,说法绝对,排除C项;均田制度渐趋瓦解是材料中变化的原因,不是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可知,白居易认为诗歌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意思是说,讽喻诗的创作要为社会现实服务,因而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精神,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监察制度不断完善,但与材料“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表明白居易主张讽喻诗要为现实服务,吏治清明是指为官者清正廉洁,洁身自好,不贪不义之财,不收受财色贿赂,为官一方,为民服务,C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白居易认为讽喻诗要服务于现实,与科举制度的繁荣不存在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材料“以证吾国之文明”“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体现了近代学术界通过考古发掘,证明中华文明的进化历程,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这表明学术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故D项正确。近代学术界通过考古发掘证明中国文化,并非强调文物搜集,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近代学术界对文物的展出与管理方式,且材料信息与民众无关,排除B项;民主意识强调参与政治和关注自身权利,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C项。14.【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18世纪,英国在“结合中国瓷釉洁白纯净、色泽艳丽的特质”“融合西方的审美准则”的基础之上,“开创了新的技术和纹饰风格”,同时,中国的康熙皇帝也曾“指派两名意大利传教士指导中国工匠学习珐琅技法”,这一现象说明随着中西方商业贸易的发展,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也得到了交流,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或中国相关的“政府政策”,排除A项;“学习珐琅技法”属于制瓷技术的范畴,与“思想解放”无关,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西方的审美观念并不一致,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族群存在差异,并认为这种差异是合理的,材料中的观点体现了尊重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故选D项;“欧洲文化是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说法错误,美利坚民族是由多个族群混合而成的,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美国文化的多样性,而非将世界不同文化都融合为美国文化,排除B项;材料中的观点正视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尊重这一现象,因此C项说法不成立,排除。16.【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双色云鹤纹、《千里江山图》和乾清宫檐上神兽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巧妙地运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中,可拉近其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故A项正确。这些文创产品植根于故宫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功能,而非教育功能,排除B项;胶带、折扇和钥匙扣并不是中国古代工艺品,并未承载着传承精妙工艺的使命,排除C项;文创产品可以增加博物馆的收益,但这不会破坏博物馆的公益属性,排除D项。17.(1)特点:分级设置;面向贵族;具有等级色彩;教学内容较为全面;教师由政府的职官兼任“官师合一”。(4分,任答两点得4分)(2)变化:教育对象向平民化转变;教师与官员分离;教学内容体现各学派特色;教学目的是培养体现阶级意志的人才。(4分,任答两点得4分)影响: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为各国的变法运动提供了人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任答两点得4分)18.(1)特点:政府(国家)主导,统治者重视;数量众多,遍布全国各地;以引水灌溉工程为主。(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意义:促进了西汉农业发展;推动西汉社会经济发展;为西汉强盛奠定了基础;起到防灾减灾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2)概况:从时间上看,唐朝前期居多,后期较少;从空间上看,唐朝前期北方居多,唐朝后期南方居多。(2分)原因: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任答一点得2分)唐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北方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任答一点得2分)19.(1)秉持“天下一统”观念;在国家政治文书和处理对外关系中,使用“中国”称谓;以“中国”正统自居;尊崇并传承儒家思想;继承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方式。(6分,每点2分,三点即可)(2)日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