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管理制度_第1页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_第2页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_第3页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_第4页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TOC\o"1-2"\h\u30674第一章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4238491.1负责人及职责 49980第二章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420715第三章应急物资管理制度 47707第四章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429188第五章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411914第六章环境监测与评估制度 520521第七章环境污染防治制度 59703第八章节能减排制度 529776第九章环境保护培训与宣传制度 523510第十章环境保护投入与奖励制度 510223第十一章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制度 52774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 524316第一章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6134821.1.1负责人的指定 690061.1.2负责人职责 659301.1.3管理体系构建 646261.1.4责任落实措施 67284第二章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7196931.1.5目的 7189041.1.6范围 7288021.1.7排查内容 728061.1.8排查方式 772191.1.9治理原则 7253101.1.10治理措施 828491.1.11档案管理 869741.1.12档案使用 859281.1.13档案保密 82520第三章应急物资管理制度 8319851.1.14储备目标 817531.1.15储备种类 9126631.1.16储备方式 9171021.1.17物资采购 9237151.1.18物资存储 9249001.1.19物资调配 9271261.1.20使用原则 995531.1.21使用程序 10264581.1.22使用监督 1010147第四章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10275291.1.23目的与意义 1025021.1.24编制原则 10186101.1.25主要内容 10309011.1.26目的与意义 11136361.1.27演练类型 1184491.1.28演练流程 1192171.1.29应急响应等级 1123121.1.30应急响应流程 1135351.1.31应急资源保障 11107741.1.32应急监测与信息发布 11171171.1.33应急协调与沟通 1110089第五章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1217935第六章环境监测与评估制度 13149551.1.34监测计划的重要性 1332941.1.35监测计划的主要内容 13260151.1.36监测数据管理的重要性 1338421.1.37监测数据管理的主要内容 14194741.1.38环境评估的重要性 14114281.1.39环境评估的主要内容 1414681第七章环境污染防治制度 14263471.1.40概述 1416221.1.41具体措施 1515641.1.42生物净化 15105961.1.43大气污染防治设施 15250081.1.44水污染防治设施 15298441.1.45噪声污染防治设施 15250881.1.46管理机构 16233291.1.47管理制度 16206081.1.48公众参与 168013第八章节能减排制度 16293411.1.49加强能源管理 1651751.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能源管理职责。 1632561.2对能源消耗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制定节能目标和措施。 16152241.2.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655931.3采用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1611571.4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降低能源消耗。 16271441.5加强能源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6256291.5.1推广清洁能源 16308361.6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消耗。 16277391.7鼓励研发和引进清洁能源技术,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例。 1650741.7.1减少污染物排放 1646392.1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保证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16323982.2采取技术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产生。 17294172.3强化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提高污染治理效果。 17229942.3.1推广环保生产工艺 17180102.4鼓励企业采用环保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排放。 1754822.5加强对环保生产工艺的科研和技术支持。 17166312.5.1加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17122922.6加强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处理,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 1766372.7鼓励企业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17211052.7.1建立考核体系 17132713.1制定节能减排考核办法,明确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 17260503.2设立节能减排考核领导小组,负责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 17104573.2.1实施考核 178903.3定期对各部门节能减排工作进行考核,评估节能减排效果。 17155123.4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部门,进行约谈、通报批评等处理。 17225733.4.1激励与惩罚 1727643.5对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1751923.6对未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部门和个人,采取相应惩罚措施。 1716253第九章环境保护培训与宣传制度 1791673.6.1目的与意义 17200233.6.2培训对象 17279883.6.3培训时间 1719653.6.4培训内容 1865273.6.5培训方式 18106623.6.6环保法律法规 18122373.6.7环保知识 1890043.6.8环保技能 18313643.6.9宣传主题 18223533.6.10宣传形式 18294063.6.11宣传对象 18151143.6.12宣传时间 18163813.6.13宣传效果评估 1820206第十章环境保护投入与奖励制度 19261593.6.14环境保护投入概述 19153233.6.15投入保障措施 19290563.6.16奖励机制概述 19209383.6.17奖励措施 19321743.6.18环境保护投入财务管理概述 20251913.6.19财务管理措施 2020225第十一章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制度 20320243.6.20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2127033.6.21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 211623.6.22污染源监管 21209813.6.23现场检查 21221533.6.24取样监测 21260013.6.25资料审查 2238063.6.26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理 22188723.6.27对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落实不力的责任主体进行处理 2218213.6.28对环境保护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处理 223716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 22238713.6.29环境违法行为 2259323.6.30环境监管失职行为 23143923.6.31环境损害赔偿范围 23258643.6.32责任追究启动 23310873.6.33调查取证 23193643.6.34责任认定 23181683.6.35责任追究决定 23242153.6.36执行与监督 2373163.6.37行政处罚措施 24120323.6.38行政强制措施 24168383.6.39刑事责任 24240063.6.40民事责任 24136953.6.41信用惩戒 24第一章环境保护责任制度1.1负责人及职责第二节管理体系与责任落实第二章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第一节隐患排查第二节隐患治理第三节隐患排查治理档案第三章应急物资管理制度第一节物资储备第二节物资管理第三节物资使用第四章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第一节应急预案第二节应急演练第三节应急处理第五章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第一节信息公开内容第二节信息公开方式第三节信息公开时限第六章环境监测与评估制度第一节监测计划第二节监测数据管理第三节环境评估第七章环境污染防治制度第一节污染防治措施第二节污染防治设施第三节污染防治管理第八章节能减排制度第一节节能措施第二节减排措施第三节节能减排考核第九章环境保护培训与宣传制度第一节培训计划第二节培训内容第三节宣传活动第十章环境保护投入与奖励制度第一节投入保障第二节奖励机制第三节财务管理第十一章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第一节监督检查内容第二节监督检查方式第三节监督检查处理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第一节责任追究范围第二节责任追究程序第三节责任追究措施第一章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第一节负责人及职责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离不开明确的负责人及其职责划分。在本章节中,我们将详细阐述负责人的指定及其职责范围。1.1.1负责人的指定(1)组织领导:环境保护工作的负责人应当由具有决策权和管理能力的领导担任,以保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和落实。(2)职责明确:负责人应当具备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对环境保护工作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领导。1.1.2负责人职责(1)制定政策:负责人应负责制定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规划和措施,保证环境保护工作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2)组织实施:负责人应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保证环境保护政策的贯彻实施。(3)监督检查:负责人应定期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觉和解决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问题。(4)责任追究:负责人应对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失误和违法行为负责,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第二节管理体系与责任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保证责任的有效落实。1.1.3管理体系构建(1)组织架构: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组织架构,明确各级领导和部门的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2)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3)人员配备:合理配置环境保护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1.1.4责任落实措施(1)责任分解:将环境保护责任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岗位,保证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2)目标管理:设定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对各部门和岗位进行考核评估,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3)监督考核: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对各部门和岗位的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4)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保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的有效实施,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第二章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第一节隐患排查1.1.5目的本节旨在规范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保证及时发觉并处理各类环境安全隐患,防止环境污染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1.6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环境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包括生产车间、仓库、办公区、生活区等场所。1.1.7排查内容(1)排查环境污染源,包括废气、废水、固废等排放情况。(2)排查环保设施运行状况,包括废气处理设施、废水处理设施、固废处理设施等。(3)排查环保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包括环保法规遵守、环保责任落实等。(4)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包括火灾、爆炸、中毒等可能引发的环境污染。1.1.8排查方式(1)实行定期排查,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环境安全隐患排查。(2)对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实行重点排查,保证及时发觉潜在隐患。(3)结合日常环保工作,对环境安全隐患进行动态监控。第二节隐患治理1.1.9治理原则(1)及时发觉,及时整改,防止环境污染的发生。(2)针对隐患性质,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3)建立隐患治理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治理责任。1.1.10治理措施(1)对排查出的环境安全隐患,立即制定治理方案,明确治理期限、治理措施、治理责任人。(2)对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保证治理到位。(3)加强环保设施维护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行。(4)加强员工环保培训,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和操作技能。第三节隐患排查治理档案1.1.11档案管理(1)建立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档案,记录隐患排查、治理情况。(2)档案应包括隐患排查记录、治理方案、治理过程、治理结果等内容。(3)档案应定期整理、归档,便于查阅和统计。1.1.12档案使用(1)档案作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依据,为公司内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2)档案可用于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提高公司环保管理水平。(3)档案可用于公司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和操作技能。1.1.13档案保密(1)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档案涉及公司内部敏感信息,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2)档案管理人员应签订保密协议,保证档案信息安全。(3)非相关人员不得随意查阅、复制、传播档案内容。第三章应急物资管理制度第一节物资储备1.1.14储备目标应急物资储备旨在保障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物资需求,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应急物资储备应遵循“分类储备、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动态调整”的原则,保证储备物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1.1.15储备种类(1)生活类物资:主要包括食品、饮用水、衣物、帐篷等生活必需品。(2)医疗救护类物资:主要包括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等。(3)抢险救援类物资:主要包括救援工具、照明设备、通信设备等。(4)防灾减灾类物资:主要包括防汛抗旱物资、地震救援物资等。(5)应急保障类物资:主要包括燃料、电力、交通保障等。1.1.16储备方式(1)储备:通过采购、调拨等方式,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2)企业储备:鼓励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和特点,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3)社会储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物资储备,提高社会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第二节物资管理1.1.17物资采购(1)采购原则: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和价格。(2)采购程序:按照采购计划、招标、合同签订、验收等程序进行。1.1.18物资存储(1)存储条件:保证物资存储环境安全、干燥、通风,防止物资损坏。(2)存储管理:建立健全物资存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维护物资,保证物资完好无损。1.1.19物资调配(1)调配原则:根据应急响应级别、灾害类型、受灾地区需求等因素,合理调配物资。(2)调配程序:按照应急响应预案,启动物资调配程序,保证物资迅速、准确送达。第三节物资使用1.1.20使用原则(1)保证应急物资用于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2)优先保障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和重点人群的需求。1.1.21使用程序(1)受灾地区提出物资需求。(2)物资管理部门根据需求,进行物资调配。(3)受灾地区接收物资,并进行使用。(4)物资使用结束后,进行物资回收、整理和归档。1.1.22使用监督(1)建立健全物资使用监督制度,保证物资合理、规范使用。(2)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觉问题及时纠正。(3)对违规使用物资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第四章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第一节应急预案1.1.23目的与意义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响应行动,降低事件危害程度而预先制定的工作计划。应急预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1.1.24编制原则(1)科学性: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基于科学理论,保证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2)实用性:应急预案应具备实际操作意义,便于应急响应人员快速掌握和执行。(3)动态性:应急预案应定期修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1.1.25主要内容(1)应急预案的基本框架(2)应急组织体系(3)应急响应流程(4)应急资源保障(5)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第二节应急演练1.1.26目的与意义应急演练是检验应急预案实战化程度的重要手段,通过模拟突发环境事件,提高应急响应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发觉并改进应急预案中的不足。1.1.27演练类型(1)桌面演练:通过讨论和模拟,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实战演练:模拟真实环境事件,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应急响应人员的实战能力。1.1.28演练流程(1)演练策划:确定演练目标、内容、时间、地点等。(2)演练准备:成立演练指挥部,明确各参演单位的职责和任务。(3)演练实施:按照演练方案进行应急响应行动。(4)演练总结:分析演练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第三节应急处理1.1.29应急响应等级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别对应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1.1.30应急响应流程(1)事件报告:发觉突发环境事件后,及时向上级报告。(2)启动应急预案:根据事件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3)应急处置:组织应急队伍进行现场处置,降低事件危害。(4)后期恢复:事件得到控制后,开展环境修复和善后工作。1.1.31应急资源保障(1)人力资源:建立应急队伍,进行专业培训。(2)物资资源: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保证随时调用。(3)技术资源:运用先进技术,提高应急处置效率。1.1.32应急监测与信息发布(1)监测: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实时监测,掌握事件动态。(2)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1.1.33应急协调与沟通(1)内部协调:加强与应急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2)外部协调:与上级部门、相邻地区及社会力量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第五章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第一节信息公开内容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的关键措施。信息公开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名称、地址、法人代表、联系方式等。(2)产排污信息:包括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等。(3)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竣工验收信息:包括项目名称、审批部门、批准时间、是否通过环保竣工验收等。(4)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及环保措施: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保投入、节能减排措施等。(5)企业环保违法行为及处罚信息:包括企业违法事实、处罚决定、整改情况等。(6)企业环保责任及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包括环保公益活动、环保培训、环保宣传等。第二节信息公开方式环境信息公开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主动公开:企业通过官方网站、公告栏、新闻媒体等渠道,主动向公众公开环境信息。(2)应公众申请公开:企业对公众提出的环境信息公开申请,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予以答复。(3)部门公开:部门通过官方网站、公告栏等渠道,公开企业环境信息。(4)第三方评估公开: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第三节信息公开时限环境信息公开时限要求如下:(1)主动公开信息:企业应在信息产生后15个工作日内公开。(2)应公众申请公开信息:企业应在收到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答复。(3)部门公开信息:部门应在信息产生后15个工作日内公开。(4)第三方评估公开信息:第三方评估机构应在评估完成后15个工作日内公开评估结果。企业应按照信息公开时限要求,及时、准确地公开环境信息,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第六章环境监测与评估制度环境监测与评估制度是保障环境质量、预防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本章将从监测计划、监测数据管理以及环境评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节监测计划1.1.34监测计划的重要性监测计划是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的基础,科学合理的监测计划能够保证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监测计划,我们可以明确监测目标、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等关键要素,为环境监测与评估提供有力保障。1.1.35监测计划的主要内容(1)监测目标:明确监测计划所要达到的目的,如污染物排放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等。(2)监测内容:根据监测目标,确定监测的污染物种类、监测指标、监测范围等。(3)监测方法: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遥感监测等。(4)监测频次:根据污染物排放特点、环境质量变化规律等因素,确定监测频次。(5)监测人员与设备:明确监测人员的职责、培训与考核要求,以及监测设备的配置与维护。第二节监测数据管理1.1.36监测数据管理的重要性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与评估的基础,科学规范的数据管理对于保证监测数据质量、提高环境监测与评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1.37监测数据管理的主要内容(1)数据收集: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建立数据收集制度。(2)数据存储:采用可靠的数据存储方式,保证数据安全,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3)数据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提取有效信息,为环境评估提供依据。(4)数据共享与发布:建立健全数据共享与发布机制,提高监测数据的利用效率。(5)数据审核与质量控制:对监测数据进行审核,保证数据质量,提高环境监测与评估的准确性。第三节环境评估1.1.38环境评估的重要性环境评估是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核心环节,对于了解环境质量状况、预测环境发展趋势、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1.1.39环境评估的主要内容(1)环境现状评估: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分析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等。(2)环境影响评估:评估建设项目、政策规划等对环境质量的影响,预测未来环境变化。(3)环境风险评估:分析环境风险因素,评估环境风险程度,提出风险防范措施。(4)环境效益评估:评价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5)环境预警与应急:建立健全环境预警与应急机制,提高环境风险应对能力。第七章环境污染防治制度第一节污染防治措施1.1.40概述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减少或消除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我国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1.1.41具体措施(1)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加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环境,通过立法明确环境污染的防治责任和标准。(2)环保意识的提升: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3)高科技的应用:利用高科技进行污染防治,如先进的监测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4)生物科学的运用:将生物科学应用于环境保护中,如生物净化、生态修复等。1.1.42生物净化(1)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吸收有害气体、吸附粉尘、杀灭细菌等。(2)微生物的净化作用:分解粪便、纤维素、农药等,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第二节污染防治设施1.1.43大气污染防治设施(1)静电除尘:利用静电原理去除烟气中的粉尘。(2)布袋除尘:通过布袋过滤烟气中的粉尘。(3)烟气脱硫:采用干法、湿法、循环硫化床等技术去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4)烟气脱硝:减少烟气中的氮氧化物排放。1.1.44水污染防治设施(1)物理处理:如沉淀、过滤等。(2)化学处理:如中和、氧化还原等。(3)生物化学处理: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4)综合处理: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多种方法。1.1.45噪声污染防治设施(1)降低声源:从声源处减少噪声产生。(2)声障降噪:设置声障物,如隔音墙等。(3)吸声原理降噪:利用吸声材料,如吸音板等。第三节污染防治管理1.1.46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负责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1.1.47管理制度(1)环评制度:对新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保证项目符合环保要求。(2)排污许可制度:对排放污染物进行监管,发放排污许可证。(3)环保监测制度:定期监测环境污染状况,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4)环保处罚制度:对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维护环境法律的严肃性。1.1.48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高环保意识,共同维护生态环境。通过宣传教育、环保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工作。第八章节能减排制度第一节节能措施1.1.49加强能源管理1.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能源管理职责。1.2对能源消耗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制定节能目标和措施。1.2.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3采用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1.4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降低能源消耗。1.5加强能源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5.1推广清洁能源1.6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消耗。1.7鼓励研发和引进清洁能源技术,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例。第二节减排措施1.7.1减少污染物排放2.1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保证排放符合国家标准。2.2采取技术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产生。2.3强化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提高污染治理效果。2.3.1推广环保生产工艺2.4鼓励企业采用环保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排放。2.5加强对环保生产工艺的科研和技术支持。2.5.1加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2.6加强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处理,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2.7鼓励企业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第三节节能减排考核2.7.1建立考核体系3.1制定节能减排考核办法,明确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3.2设立节能减排考核领导小组,负责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3.2.1实施考核3.3定期对各部门节能减排工作进行考核,评估节能减排效果。3.4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部门,进行约谈、通报批评等处理。3.4.1激励与惩罚3.5对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3.6对未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部门和个人,采取相应惩罚措施。第九章环境保护培训与宣传制度第一节培训计划3.6.1目的与意义环境保护培训计划的制定旨在提高员工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技能,增强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推动企业绿色健康发展。3.6.2培训对象环境保护培训计划适用于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包括管理层、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3.6.3培训时间环境保护培训计划应定期进行,至少每年一次。特殊情况可根据需要进行临时培训。3.6.4培训内容环境保护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环保法律法规、环保知识、环保技能等方面。3.6.5培训方式环境保护培训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讲座、研讨会、实操演练等。第二节培训内容3.6.6环保法律法规培训内容应涵盖我国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使员工了解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增强法律意识。3.6.7环保知识培训内容应包括环保基础知识、环保技术、环保管理等方面,提高员工的环保知识水平。3.6.8环保技能培训内容应包括环保设施操作、环保监测、环保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技能,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节宣传活动3.6.9宣传主题宣传活动应围绕环保法律法规、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等方面展开,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3.6.10宣传形式宣传活动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宣传册、宣传栏、宣传片、讲座、研讨会等。3.6.11宣传对象宣传活动应面向企业内部员工、社会公众及合作伙伴,扩大环保宣传的覆盖面。3.6.12宣传时间宣传活动应定期举行,至少每年一次。特殊情况可根据需要进行临时宣传活动。3.6.13宣传效果评估对宣传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宣传活动的成效,为今后的宣传活动提供参考。第十章环境保护投入与奖励制度第一节投入保障3.6.14环境保护投入概述环境保护投入是指企业和社会各界为改善环境质量、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所进行的资金投入。环境保护投入保障是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基础,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6.15投入保障措施(1)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环境保护投入的责任主体和投入渠道,为环境保护投入提供法律依据。(2)加大投入应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将环境保护支出纳入财政预算,保证环境保护投入的稳定增长。(3)激励企业投入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4)发挥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投入,通过设立环保基金、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拓宽环境保护投入渠道。第二节奖励机制3.6.16奖励机制概述奖励机制是指对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的政策措施。奖励机制旨在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3.6.17奖励措施(1)奖励设立环境保护奖励基金,对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2)企业奖励企业内部设立环境保护奖励制度,对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奖励。(3)社会奖励社会各界设立环境保护奖励基金,对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4)荣誉称号对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和单位,授予荣誉称号,提高其社会地位。第三节财务管理3.6.18环境保护投入财务管理概述环境保护投入财务管理是指对环境保护投入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监督等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投入财务管理,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3.6.19财务管理措施(1)完善财务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投入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管理职责,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运行。(2)强化预算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投入预算管理,合理安排资金使用,提高预算执行效果。(3)严格资金监管对环境保护投入资金实行严格监管,保证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4)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5)加强绩效评价开展环境保护投入绩效评价,对投入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改进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依据。第十一章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第一节监督检查内容3.6.20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环境保护监督检查的首要内容是各级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主要包括:(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情况;(2)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3)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和效果。3.6.21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环境保护监督检查还包括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估,主要包括:(1)空气质量监测;(2)水质监测;(3)声环境监测;(4)土壤环境监测;(5)生态环境监测。3.6.22污染源监管污染源监管是环境保护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1)工业污染源监管;(2)生活污染源监管;(3)农业污染源监管;(4)交通污染源监管。第二节监督检查方式3.6.23现场检查现场检查是环境保护监督检查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1)对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检查;(2)对污染源排放情况进行检查;(3)对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3.6.24取样监测取样监测是环境保护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1)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取样;(2)对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取样;(3)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效果进行取样。3.6.25资料审查资料审查是环境保护监督检查的必要环节,主要包括:(1)审查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2)审查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设施设计、施工和验收资料;(3)审查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监测数据。第三节监督检查处理3.6.26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理(1)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行政处罚;(2)对严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