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学习任务单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学习任务单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学习任务单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学习任务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任务单》习论证方法1.连线2.巩固练习历史叙事与新闻叙事都表现出对真实性的共同追求。“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它们的差异主要在于时间。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故事、人物完全没有虚构的成分,真实性是新闻叙事的首要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纪实是新闻文本的根本特征。历史被定义为“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要求记载的人物、语言都有真实的依据,不能臆造事实,所有的历史事实都必须是在世界上曾经发生过的事实。正如李大钊所言:“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魏书》作者魏收借修史酬恩报怨,宣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凡是史官的祖先姻戚“多列史传”且“饰以美言”,还经常以给史中人物作传为名向其后人索取财物,否则就在史书中诋毁他。《魏书》因此被历史学界公认为一部不客观、不真实的史书,被人鄙夷为“秽史”。我国史学对真实性的要求是:“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恶。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即治史要“据实直言”。(摘编自方毅华《新闻叙事与历史叙事的省思》)材料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预设:①举例论证。如“《魏书》作者魏收借修史酬恩报怨……否则就在史书中诋毁他”,作者以此例论证“所有的历史事实都必须是在世界上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即历史叙事必须真实可信。②引用论证。如“正如李大钊所言:‘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引用李大钊的话来证明历史叙事更要追求真实性习论证结构1.填一填本论的结构总分结构中的“分”即议论文的本论部分,这是论述类文本论证分析的部分,其内部层次有:a.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提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也大致相同。b.对照式:对照式论证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是非,或通过正反衬托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c.层递式: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有三种格式。d.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或先对照,再层递等。e.特殊式: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2.链接高考(2021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的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参考答案:①文章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②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网络规则的必要性以及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的重要性然后分别从“五不”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的四种具体表现进行阐述。习论证特点(布置作业)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的人民军队也是一个诗的军队。从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诗随征途吟,歌伴战斗唱。一个农村热血青年,1976年入伍,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从南疆的“猫耳洞”,到北国的“地窨子”;从北京军事首脑机关到晋北塞上的“战神劲旅”,从“大漠孤烟直”的乌海地区,到林海雪原的呼伦贝尔……这就是马誉炜的军旅之路,这就是一个当代军人诗意的轨迹。《诗意军旅》是他从戎30余年的短诗选集。诗意与军旅同行,这也应了宋代杨万里的一句名言:“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诗意军旅》中凝聚着战士的忠、孝、爱。忠——忠于人民忠于党,这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和不变的军魂。作者入伍第一首诗《从军》就写道:“今朝踏上从戎路,男儿有志当报国。”《从军三十周年赋》写道:“转战南北三十载,四海为家无怨忧。卫国戍边洒血汗,甘愿奉献壮志酬。”《西行诗》(之二)写道:“黄河故道日西斜,大漠绵绵沙如雪。从军何惧走边关,志在西部建功业。”忠,是军人道德规范的核心,忠于职守,才能精忠报国。孝——孝敬父母,孝老敬亲。在《诗意军旅》中,孝敬父母的诗就有20多首。马誉炜出生在河北景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从1976年入伍时写的诗《不忘妈妈的嘱托》,到2006年母亲去世,他在呼伦贝尔写下《哭娘》“盼到阳春月,未料噩耗截。北疆隆冬长,泪眼空对雪”,前后相隔30年。马誉炜转战南北,卫国戍边,但他一直生活、工作在父母的目光里,父亲去世后的每年清明节,马誉炜都以诗句寄托哀思,化悲痛为力量。在战士心目中,忠与孝是叠合在一起的。自古忠孝难两全,人民战士却要将忠孝担在双肩。爱——爱人民的生命、财产,爱子女,爱士兵。铁马金戈的战斗生活,铸造了人民战士的骁勇雄风。其实,战士的爱更深,情更浓。马誉炜的女儿2003年6月参加高考,当时正值“非典”流行后期。马誉炜时任乌海军分区政委,千里的牵挂,只能以诗《遥寄女儿》为女儿助阵。一个月后,女儿被首都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系录取,马誉炜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他闻讯喜泪纵横。2006年5月1日,在内蒙古巴尔虎草原,时任呼伦贝尔军分区政委的马誉炜,乘车下连队正遇见两位徒步巡逻的士兵:“他们背着闪亮的钢枪/脸蛋儿冻得通红/大衣上粘着潜伏留下的草根/军帽下是两双警惕的眼睛/我连忙走下车来/将辛劳的士兵兄弟相拥/让体温传递着战友深情……”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生动镜头,却把我军官兵友爱、团结如钢的瞬间化作永恒。一肩担负着战神,一肩担负着爱神,爱是人民战士的情根。《诗意军旅》中洋溢着真、善、美。著名诗人艾青在他的《诗论》中把真、善、美化作诗的“三个轮子”,三者并驾齐驱。作为形象思维的诗,应该给人以真、以善、以美。马誉炜的诗,酸甜苦辣都是真,喜怒哀乐皆是善,风花雪月全是美。他亲身经历、有感而发的,才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真实感人、真情动人。《诗意军旅》的出版,标志着当代新型军事人才的成长和崛起,是新边塞诗的新成果。我坚信,担负着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一代精兵,是热爱诗意军旅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一定能够一路奋进一路歌,为保卫祖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创造新的辉煌业绩和英雄史诗。(摘编自石祥《诗意与军旅同行》)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特点。参考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