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26/02/wKhkGWb4k5OAajHUAAJsmvvV4MM373.jpg)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26/02/wKhkGWb4k5OAajHUAAJsmvvV4MM3732.jpg)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26/02/wKhkGWb4k5OAajHUAAJsmvvV4MM3733.jpg)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26/02/wKhkGWb4k5OAajHUAAJsmvvV4MM3734.jpg)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26/02/wKhkGWb4k5OAajHUAAJsmvvV4MM37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草木荣枯,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在,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
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
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
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分别介绍了恐龙和沙子。《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
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
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特征等的
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表明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大雁归来》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了大雁是人类有益无
损的伙伴,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
《时间的脚印》说明了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号召人们去探索大自然。
“写作”的主题是“说明顺序”,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倡导低碳生活”,旨在引导学生懂得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活动中自觉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的理念,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本单元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3.学会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
4.在学习中掌握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
1.教读生字词,让学生正确辨识音、形、义。
2.指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找准说明对象,区分说明文类型,理解说明内容。关注首段
与尾段,寻找开启句和总结句,再分析每一段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
章的说明顺序。
3.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的句段,分析这一说明方
法在文中的作用。
4.抓住说明文的限制性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文章中体现出的求真、严谨的科学谨慎,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质疑问题的习惯,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丰富科学知识。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1.掌握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对说明事物的作用。
2.揣摩文章语言,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提高筛选
信息的能力。
教学措施
1.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对这种类型的文章,大部分学生
学起来都会觉得枯燥乏味,但说明文历来又是要求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因此,在教
学时无疑成为了一个难点。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注
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2.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朗读文章的标题,从标题中猜想文章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
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等。使学生对说明对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细读文章,明确作者的写作
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然后将自己猜想的与细读后的加以分析,这样学
生易于对说明文的基本要点进行梳理与分析。
3.学生在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后,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注重对说明文知识进
行理解与巩固。遇到一个知识点时,教师适当进行阐释,然后再找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
分析,以便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的掌握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学生还未充分掌握的知识
加以复习巩固。如在讲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时,就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把那些用得
准确的词删掉(换掉),重新组织成文,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以深刻全面地体会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
课时安排
《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课时
《大雁归来》1课时
《时间的脚印》1课时
写作说明的顺序1课时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1课时
5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萌发、次第、翩然、悬殊、销声匿迹、周而复始”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了解物候学知识,把握说明内容,丰富科学知识。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生动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理,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
美的语言,提高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物候学的知识,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候现象。
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播放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划
分结构层次,找准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
3.运用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揣摩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抓住
重点语句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严密性和准确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
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疏通词句,正确朗读课文,全面把握文章大意。
2.找准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学会生动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2.抓住重点语句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严密性和准确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景图片,谈话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
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
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它
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聆听大自然的
“语言”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
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物
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2.知识链接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
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
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
识。
说明文有的是以时间为序,有的是以空间为序;有的由现象写到本质,有的由主写到次;
有的按工艺流程顺序来说明,有的按事物的性质、功用、原理等顺序来说明。按说明对象和
目的,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事理说明文
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
说明文的三要素:内容严密、说明生动、语言准确。
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引用、摹状貌、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
较、画图表等。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萌发(m6ng)即然(piM)孕育(y£in)
筋筋(sii)销声圈迹(ni)
拿草连天(shudi)风雪松途(zAi)
农谚(yAn)竽度(w宙)悬殊(xuGnshu)
短促(cU)连超(qiAo)
(2)词语释义
萌发:种子或抱子发芽。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文中指生长。
簌簌:形容眼泪、树叶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遍地是枯黄的草。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木枯荣:草木发芽、生长和枯死。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活生生:实际生活中的。
因素: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
悬殊:相差很远。
短促:(时间)极短暂。
(3)词语辨析
“观测”和“观察”两个词都有“仔细察看”的意思。“观测”指观察并测量(天文、
地理、气象、方向等),侧重于测量。“观察”侧重于察看,没有测量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
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案示例:物候和物候学。
3.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答案示例:物候——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
学——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示例: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
生产上。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示例: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6.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何好处?
答案示例:作者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
取决于哪些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
使文章更有条理性。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文章第1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有何特点?
答案示例:运用描写的方法写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作者在写四季
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在普及科学的读物里,这种写法很
重要。
2.第3自然段和前两段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示例:由现象到本质,归纳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3.第4、5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答案示例:从观测的手段和特点、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4.请指出第6—10自然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答案示例: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从空间到时间、由主到次
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5.第6〜10自然段的说明顺序能否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部分的说明顺序不能互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指的是
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
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
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连接,使这部分说明层次井然,
条理清晰,使人易于接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积累了不少的生字新词,也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理清了文章
的结构,了解到物候学研究的许多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者在介绍这门学科时,
结合实例,娓娓道来,条理清晰,语言准确。下节课,我们就来仔细品读一番。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属于哪种体裁?作者是谁?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
哪种说明顺序?
答案示例:属于事理说明文。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物
候和物候学,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同学们是否也觉得课文并
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枯燥乏味呢?课文语言生动、妙趣横生,充满了丰富的知识和巨大的
吸引力。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
三、合作探究
(一)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是如何展示四季物候的?
答案示例:首句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次
第”一词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翩然”把小燕子活泼伶俐地飞行
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用语形象。写夏天,强调气候是“炎热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实
的时期”。写秋季,选取“果实成熟”、黄叶飘落、“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等最
具秋天特征的景物来写。“簌簌”一词形象地展现了落叶的形态和声响,让人如见其景,如
闻其声。“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突出冬天的荒寒。末句总结前文,概括说明温带和亚热
带区域四季变化的情形,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性的,这使其成为科
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第2自然段中写杏花、桃花、布谷鸟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列举三个例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
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3.第3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介绍什么是“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
就是物候学”,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介绍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
荣枯……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内容和
目的。
4.第4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运用打比方的说明
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
作用和价值。“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使用
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优点。
5.第5自然段中“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
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一句中用哪些说明方法说明
了什么?语言有何特点?
答案示例: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物候的变化。“左右”
一词,用语准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6.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
答案示例:第6自然段用设问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总领下文。第7自然段”首先是纬
度”一句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首要因素,“首先”一词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
的因素中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一个;接着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
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表明纬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第8自然段先用首句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差异;接着用作比较的说
明方法,说明了经度差异影响气温;最后连举两个例子,具体地说明了经度的差异是如何影
响物候现象来临的。第9自然段还是先用首句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
差异;然后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是逆温层,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和作者严谨的科
学态度;接着举出华南丘陵区的例子,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来临的影响。第10自然段的
首句补充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还有古今差异,“还有”强调了古今的时间差异对
物候的影响的不可或缺性;然后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古今差异对
物候的影响。
7.第11自然段中“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
虫的侵害”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首先……”“对于……”“还可以……”“也可以……”这四层意思是按
由主到次、由重到轻的逻辑顺序排列的,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
(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再读课文,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生动而有条理地说明了物候和
物候学的含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
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文章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的丰富内涵,
激发了读者观察和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
可举多个。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
两个例子,有必要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够了,
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以此类推,
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一
北京"和''济南一烟台"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造成这种物候差异的原因。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答案示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山地高,平
原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平原地区的温度较之山地要高,所以当平原的四月桃花已经
凋谢,山地的温度才刚刚达到桃花开放的条件。
四、课堂小结
大自然也有语言。的确如此,大自然的语言处处可见,大自然孕育了我们,记载着点点
滴滴我们鲜知的话题:晴天雨天、春夏秋冬、海洋冰川……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会聆听
大自然声音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然之子,只有走进大自然,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才能领略大
自然的妙不可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扑进大自然的怀抱,拥抱大自然吧!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广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生产的
大自
重要性逻辑顺序
然的<>通俗易懂
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
语言
因素
I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和价值J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i.理解并积累“流逝、携带、劫难、致密、天衣无缝”等词语。
2.了解作家作品,感知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3.揣摩文章语言,体会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2.安排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恐龙及其灭绝的情况。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导致恐
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3.安排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多角
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培养敢
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明确说明对象,能正确辨析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教学难点
1.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要引导学
生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2.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要引导学生分析其行文思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恐龙图片,谈话导入:2.5亿年前,地球上的霸主是恐龙。6500万年前,在地
球上生活了上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
什么呢?从恐龙留下的遗迹中,我们能发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科
普世界,去一探究竟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
物之一,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
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三巨头。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骨静(g6)鸟簟目(tiin)
岛峋链(yti)深渊(yu&n)褶皱(zh6)
隼带(xi6)覆盖(通)
(2)词语释义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或将来。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褶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携带:随身带着。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覆盖:遮盖。
(3)词语辨析
“天衣无缝”和“完美无缺”两个词都有“十分完美”的意思。“天衣无缝”比喻事物
没有一点儿破绽,侧重指事物的细致周到,严密完备,找不出什么缺漏或弱点。“完美无缺”
只形容极其完美,可用于人,而“天衣无缝”则不能。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恐龙无处不有》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
2.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答案示例: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说明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点
明中心,总领全文。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佐证大陆漂移假
说,印证主旨。第三部分(15):总结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说提供新的证据,结
束全文,突出主旨。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结构文章的?
答案示例: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
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
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
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
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
力证据。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1自然段的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开篇突发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用“紧密相连”“产生影响”揭示
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暗示了文章所要说明的中心内容。
2.第2自然段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举例子,介绍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骨骼,从而说明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
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第5自然段在结构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是一个过渡段,前一部分承接上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一部
分用设问引出大陆漂移假说。
4.第11自然段括号里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括号里面的文字是举例子补充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更令人信服。从中也表现了作者善于观察发现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5.第15自然段中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总结了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重大意义,突出了主旨,照应文章开头提出的
观点。这表明每一个科学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或者由此开
辟出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或者为已有的研究、假说提供新的证据,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向前发
展。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第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答案示例:举例子,说明在南极及地球的其他大陆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也都”“遍布”
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呼应文题。
2.第4自然段中“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
得多”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
答案示例:世上许多事物都存在互相联系,应当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想问题。
3.第6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板块构造”理论为人类的好多未解之谜提供
了答案,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第6自然段中“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漂移”与“迁移”
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
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
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
运动而一起运动。如果换成“迁移”,就不恰当了。
5.第7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何效果?
答案示例:第一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一个“驮”字形象地说明板块运动的情况及
对大陆的影响,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后两句用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介绍了泛大陆及其形成和分裂的过程。本段形象地说明了大陆板块“分—聚—分”的周而复
始的运动过程。
6.第8自然段中“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
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语言有何特
点?试作简析。
答案示例:列数字,“四十多亿”“2.25亿”等具体说明了泛大陆形成和分裂的次数之
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给人以科学依据的充分印象,准确而具体,令人信服。句中的“大约”
一词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所以不能用准确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第13自然段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答案示例:”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
地”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南极的寒冷和南极动物命运的悲惨。
8.如何理解第14自然段中“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这句话?
答案示例:“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说明南极有丰富的化石,只是被冰雪层
覆盖。这是作者的推测,表现了他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简要概括《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的主旨。
答案示例:文章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不同领域
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试分析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几乎”与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似乎”是如何体
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答案示例:“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
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
“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侧,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
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确定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符,违背了说明文
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这篇科普文章重在说明事理,采用逻辑顺序,层层解剖,作者正是把化石和南极联系起
来思考,才会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生存,如何越过大洋的。由此可见,善于联系是研究发现
的必要前提,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只有具备了这种思维品质,我们才能在不经意的地方
获得独到发现。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科学发现: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生物学)
产生疑问:南极的恐龙来自哪里联系紧密
恐龙无处不有<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相互启发
(地质学)
、研究价值:证明了地壳运动理论,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用什么说明顺序?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逻辑顺序。主要内容是: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为“板块构造”
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二'新课导入
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科学界历来说法不一。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阿西莫夫的
解释。通过预习可知,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是哪两种假说呢?它们存在哪些合理性
和不合理性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三、自主预习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然(yl)琴星(hui)尘埃网
抵达(di)却难(ji6)二氧化硅(gui)
草势(qii)皆胀侬ngzhAng)追硼(sQ)
,射(yM)
(2)词语释义
劫难:灾难;灾祸。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
膨胀: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大。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词语辨析
“趋势”和“趋向”两个词都指“事情的发展方向”。“趋势”除了指事情发展的方向
外,还可指历史发展的动向和江河水流的动向。“趋向”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向,但有动词用
法,指“朝着某个方面发展”。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被压扁的沙子》,思考问题: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
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示例:“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
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铳,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
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
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
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火山说”的依据:如
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
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在本文中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答案示例: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星球撞击。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1〜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答案示例: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撞击说”
和“火山说”。科学家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
2.简析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示例:作者在首段提出了一个与题目似乎毫不相干的问题,读完这段文字,读者感
到仿佛是在讨论前一篇未了的话题。的确,它与前文的论证方法异曲同工。作者正是通过“被
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灭绝原因,再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
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第7〜17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恐龙灭绝是由于撞击,而不是火
山活动的结论。
4.第7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案示例:这一段写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的“被压扁的
沙子”——斯石英,从而照应题目。
5.第17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作者以雄辩的事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推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
撞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6.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答案示例:从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作者对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
成果进行了介绍: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
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地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
可以保持数百万年。③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
巨大陨石的撞击。④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
大压力形成的。作者由此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⑤火山活动地区至
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
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
硅。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⑥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
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第3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示例:举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2.第7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采用举例子、作诠释、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
英的话题,并解释了其形成原因。
3.第8自然段“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
的趋势,晕后又变为普通沙子”一句中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并不”“以至于”“最后”等词语的使用,增强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使
作者表述的意思层层推进。
4.怎样理解第10自然段的介绍说明?
答案示例: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斯石英只存在于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准
确直观,令人信服。括号中的句子是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这个句
子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5.第1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科学地说明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
压力。
6.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中连用“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
答案示例:“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似乎”表猜测的语气,
“肯定”表不容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亲眼目睹斯石英出现在
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的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根据科学理论,斯石英的形成必
须具备巨大的压力,而地壳深处就存在着巨大的压力。
7.第16自然段“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一句中的“确实”
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确实”充分肯定了科学家们检测的结果,语言准确、严谨。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简要概括《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主旨。
答案示例:文章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恐龙灭
绝是由于撞击造成的,表明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比较阅读:两文有什么异同之处?
答案示例:(1)说明内容:《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
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2)说明顺序:
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科学发现一观点产生一科学研究一印证观点。
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3)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
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
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
英与金刚石”和“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
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
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
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除此
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的运用。(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
懂,幽默风趣。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有很多,其中小行星撞击理论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但也
有许多人对这一理论持怀疑态度,因为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熬过
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
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1.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
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
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2.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
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3.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
“泛大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了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
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4.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
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
磁场的变化有关。
5.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
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
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6.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铜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
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专思,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四、
课堂小结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
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令人信服。地球的秘密还有很多,期待同学们用自己
的观察和思考去一一发现。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原因、
[肯定“撞击说”
、分析问题J否定“火山说”[思维严谨
被压扁的沙子<[麦克霍恩研究证明)结论求实
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
<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
7*大雁归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缄默、喧嚷、弥漫、目空一切”等词语。
2.注意作者的观察角度和说明方法,了解雁群的生活习性,理解本文主旨。
3.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过程与方法
1.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查找并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对雁群生活习性的观察和说明,学会赏析作者的抒情笔法,感受
其中强烈的文学色彩。
3.通过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享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加深对文章内
容、主题、情感的理解及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
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
体会富有文学色彩的说明文语言特色,把握作者对说明对象的观察和说明方法,体会文
中的抒情笔调,感受作者的浪漫情怀和环保理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文字:一月,积雪融化,可以追逐臭鼬的足迹,在无冠山雀的身上找脚环……
二月,开辟菜园,劈开一根有八十多岁、被雷击倒的栋树,生火取暖……四月,贫瘠的农场
有时会遭遇春洪的袭击,拿芮(ting11)开遍小洲I,还可以观看雄山鹤的空中舞蹈……五月,聆
听从阿根廷归来的高地鹤(h3ng)的飞行之歌……六月,到深潭游泳,在溪边钓鳗鱼……
师生抢读大屏幕上的文段。同学们看,这些文字有点像咱们平时写的什么?(学生:日
记)这其实就是观察月记,是美国环保主义者利奥波德所著《沙乡年鉴》的一小部分(板书书
名)。大家再看这段文字,发现什么问题没有?(学生:少了三月)为何单单少了三月?因为三
月大雁归来了。(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
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他同时又是一个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
学巨匠。一生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大约50篇文章,大部分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沙乡年鉴》
是作者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雾霞值i)缄默(jiWn)年彳生(qianxi)
沼泽(zh&oz6)狩猎(sh6u)凋零(diAo)
环颈季(zhi)半蹉箪(pUyil)弥漫(ml)
(2)词语释义
雾霭:雾气。
缄默:闭口不说话。
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不改变。
狩猎:打猎。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凋零:(草木)凋谢零落。
稀疏:(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
(3)词语辨析
“弥漫”“充满”和“布满”三个词都有“满、到处都是”的意思、。“弥漫”指(烟尘、
雾气、水等)充满、布满,侧重指烟雾、黄沙等到处都是。“充满”多用于抽象事物。“布
满”比“充满”更加全面,可指具体事物,也可指抽象事物。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5):描写大雁归来时的情景。第二部分(6〜10):介绍大雁的日
常生活。第三部分(11〜13):写大雁的联合迁徙。
2.说说这篇课文在文体特征上有何特点。
答案示例: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大雁。这又是一篇散文,其“形”是作者写了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其“神”就是字里行间充满的对大雁的爱。本文既介绍了大雁习性方面
的知识,又有一根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爱”,是说明文与散文的结合体,是一篇富有
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答案示例: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大雁,介绍了它“三月归来、觅食、集会”等习性。文中
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语言生动形象。行文采用了时间顺序。
2.归纳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答案示例:三月春暖北飞,飞行路线很直,雁队以六为组,孤雁时常哀鸣,过群体生活。
3.作者周末到农场度假,用心观察大雁,多情地感受大雁,应该怎样理解这种情怀?
答案示例:在作者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和
谐地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
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
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有益而无损。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而
这是高度的物质文明所不能代替的。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绘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教师指导:
通过诵读、比较的方法,感悟、品味语言的形象性)
答案示例:(1)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雁
的喜爱之情。例如: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
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②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
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
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2)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例如:①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
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②乌鸦通常被认为
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
就成了曲线。
2.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大雁进行观察,饱含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指导:从作者观察大
雁的行动和对大雁活动描写的语言入手,找出作者对大雁的感情的主线)
答案示例:①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②对大
雁的迁徙飞翔表示由衷的钦敬。③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它们乐此不疲
的辩论。④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⑤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
及的联合观念。以上各个方面都表现了作者的爱鸟之心,其爱鸟之情贯穿全文。
3.结合课后的“阅读提示”,体会作者感情,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
答案示例: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
春天就来到了。——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它们是春
天的使者。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
蒲身上的冬天。——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严寒,从此迎来了春天,欣欣向荣。
③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
着野性的诗歌。——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物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
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
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简要概括这篇散文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本文通过拟人的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
大雁是人类有益无损的伙伴,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本文突出的写作特色就是知识性、形象性和抒情性完美结合,请作简析。
答案示例:作者声情并茂地写大雁,使大雁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按照大雁
行为的过程,对大雁的归来、觅食和集会,有层次地细细地加以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
其声。作者对大雁的迁移飞翔由衷钦佩,并为大雁担惊受怕,为孤雁悲哀,为大雁的归来而
欣慰快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声由衷地喜爱,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大雁的深情。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它与课文在语言特点上的差异。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
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
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
(选自《辞海》)
答案示例:《辞海》的用语简洁、客观,旨在说明、介绍科学知识;课文用语更具文学
和感情色彩,融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于一体。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以一个“爱鸟者”的情怀向我们介绍了大雁的习性,表达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对
大雁命运的深切关注。《大雁归来》就为我们唱响了一首优雅而发人深省的田园牧歌。是的,
诚如同学们所说,热爱自然,是人类不能缺失的情感;与动物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类
在这个世界上最恰当的定位。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秋天大雁南飞的情景、
春初大雁返回的特点保护野生
大雁归7来<春末大雁宁静的特点>动物
、各大陆大雁的联合观念,
8*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i.理解并积累“腐蚀、沟壑、龟裂、海枯石烂”等词语。
2.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3.理清课文说明的顺序,明确单句成段的句子的作用,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
方法。过程与方法
1.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查找并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相关知识。
2.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文章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
的生动、准确。
3.通过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享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加深对文章内
容、主题、情感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154-2024老龄化社会年龄包容性劳动力通用要求与指南
- GB/T 18487.5-2024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5部分:用于GB/T 20234.3的直流充电系统
- racemic-9-Nor-9β-hydroxy-Hexahydrocannabinol-生命科学试剂-MCE-7978
- Glyceryl-dilaurate-生命科学试剂-MCE-3370
- 二零二五年度美发店租赁合同包含美发店品牌形象维护条款
- 2025年度智能化舞台搭建安全责任及技术服务合同
- 2025年度银行贷款反担保合同违约责任合同
- 2025年度父母出资购房子女房产增值收益分配协议书
- 施工日志填写样本屋面防水工程
- 职场技能提升与自主创业的实践案例分析
- 2025福建新华发行(集团)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3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油气长输管道检查标准清单
- 山东铁投集团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图像叙事的跨学科视野-洞察分析
- 2024年潍坊护理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机电安装施工质量标准化实施图册
- 西藏自治区建筑与市政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 ge680ct用户学习aw4.6软件手册autobone xpress指南中文
- 2023年高一年级必修二语文背诵篇目
- 竞聘岗位演讲评分表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版)》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