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西城区高二历史参考答案_第1页
2020.7西城区高二历史参考答案_第2页
2020.7西城区高二历史参考答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历史参考答案2020.7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345678910DCACDCDBBC11121314151617181920ADCCBAADCB2122232425ACCDA二、综合题(26题16分、27题16分、28题12分、29题6分,共计50分)26.答案要点(1)作物:水稻、粟。(2分)工具:曲辕犁(2分)。(2)①东汉末年或魏晋南北朝时期;②区域格局;③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每个2分,共6分)(3)产业结构(或城市职能)的角度:从粮食种植中心转型为工商业中心(或粮食向外输出变成向内输入;)城市产业布局呈现区域性和技术性的明显分工;生产关系或经营方式角度: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从媒介角度:白银成为税收的主要货币。从全国总体看,手工业、商业发达。(写出3点即给6分)27.答案要点(1)政治方面,宗法分封制衰落,战争频繁,统治者认识到“民”直接影响税源和兵源,和“国”存亡密切相关;诸侯国中央权力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为实施荒政提供条件;思想方面,民本、“仁”等思想发展,统治者为维护统治注重收获“民心”。(4分)(2)示例一:北宋中期出现统治危机,财政困难、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贫困不断起义。变法与荒政有关的措施包括: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以达到富国济民的目的。变法初期取得显著成效,培育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抑制兼并,促进经济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但有些措施执行中出现危害百姓现象,终被废止。示例二:北宋中期出现统治危机,财政困难、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贫困不断起义。在此背景下,王安石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集前代荒政之大成,并提高到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政府设立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由政府实施贷款等,体现了国家力量干预,以达到富国济民的目的。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培育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体现出将抑制兼并与救荒紧密联系的特点。变法实质是限制地主商人等对农民压榨,保障农民的利益,从而提高政府收入。变法虽然失败,但仍取得一定成效,其思想和做法影响深远。(3)特点:救济比例较大。(2分)影响:及时实施救济,保障了灾民的生存和基本生活,稳定社会;减免征收,促进生产恢复和经济的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一定的物质和社会基础。(4分)28.答案要点(1)特点:多样性;(或兼收并蓄;或融合中原地区、高原地区、中亚地区文化;)(2分)因素: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促进吐蕃和内地文化交流;唐朝强大国力,保障丝路畅通;吐蕃主动吸收唐朝和中亚文化(写出2点4分)(2)示例一:汉武帝时期,社会危机潜伏,“有为”成为时代需要。董仲舒结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对儒家经典重新进行解释,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巩固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提出“天人感应”以限制君权;宣扬“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伦理秩序。儒家思想成为正统,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主流。示例二:两宋时期,佛教和道教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新儒学思想。朱熹提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明道德之善。实现了儒学的复兴,理学成为南宋后的官方哲学,它重节气、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起了积极作用。示例三:明清之际,针对理学维系专制统治、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的弊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政治上抨击君主专制,要求限制君权,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这体现出了倡导求实的责任精神,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任选一个发展阶段,按背景、内容、影响各2分,共6分)29.(1)示例:综合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我认为阿房宫没建成、没被烧。从文献资料看,材料一是史书,司马迁著史态度严谨,且当时住长安城离遗址不远,可以亲临考察,他认为阿房宫没建成。材料三为《方志》,对遗址现状的描述与今考古发现一致。材料四是考古成果,进一步证实阿房宫没建成,没被烧痕迹。而杜牧《阿房宫赋》为文学作品,采用夸张的手法借古讽今,不能作为考证阿房宫是否建成、是否被烧的证据。分层赋分等级细则等级6-5观点正确;运用两种证据进行论述;等级4-3观点正确;运用一种证据进行论述;等级2-0只有观点或观点不正确;(2)示例:综合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阿房宫并未建成、也没被烧,杜牧文中阿房宫的豪华建筑群是虚构的。杜牧所处的晚唐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藩镇跋扈,人民痛苦不堪。针对这种形势,他希望统治者能励精图治,而事实却相反。他做此赋的目的是借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阐述“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道理,以警示当时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不要重蹈秦亡覆辙。作为咏史抒怀的经典,其价值不在于史实是否准确,更重要的是在当时所产生的讽谏作用。分层赋分等级细则等级6-5综合使用材料判断出史实不准确;从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两个角度进行解释,并肯定其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