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0F/16/wKhkGWb4MZGASHt7AAFh8K54oPQ560.jpg)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0F/16/wKhkGWb4MZGASHt7AAFh8K54oPQ5602.jpg)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0F/16/wKhkGWb4MZGASHt7AAFh8K54oPQ5603.jpg)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0F/16/wKhkGWb4MZGASHt7AAFh8K54oPQ5604.jpg)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0F/16/wKhkGWb4MZGASHt7AAFh8K54oPQ56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及解析2022上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科三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1
、学习
《祝福》
后,
学生阅读鲁迅同一小说集的其他作品,
下列合适的是
()
。A
、
《铸剑》B
、
《坟》C
、
《五猖会》D
、
《伤逝》答案:D解析:
《祝福》
出自鲁迅的小说集
《彷徨》
。
《彷徨》
是鲁迅所著的著名短篇小说
集,
收入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说11篇
。包括
《祝福》
、
《高老夫子》
、
《孤独
者》
、
《伤逝》
等名篇
。故选D项
。
A项
《铸剑》
出自鲁迅的小说集
《故事新编》;B项,
《坟》
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
C
项,
《五猖会》
出自鲁迅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2
、某版教材设置了“******”单元,
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
下列入选篇目不适合的是
()
。A
、
《墨子
·兼爱》B
、
《老子》
四章C
、
《论语》
十二章D
、
《淮南子要略》答案:D解析:A项,《墨子
·兼爱》
出自
《墨子》
。
《墨子》
是战国时期百家中墨家的经典著作,
提倡兼爱
、非攻、
尚贤
、
尚同等墨家思想,
属于先秦诸子散文,
作者是墨子、
墨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
。
B项,
《老子》
又名
《道德经》
,是春秋时期百家中道家是经典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
的重要来源,
主题思想是道法自然,
作者是老子(李耳),属于先秦诸子散文
。
C项,
《论语》
是春秋时期百家中儒家的经典著作,
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
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者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属于先秦
诸子散文
。
D项,
《淮南子,要略》
是
《淮南子》
中的一篇,
《淮南子》
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招致宾
客主持下编纂的
。成书时期为西汉,
并非先秦,
且不属于诸子散文。3
、教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沧州遇旧图"
****等图片,
配上音乐,让
学生对照图片讲述故事情节,
对教师做法的表述,
下列合适的是
()
。A
、图片提示了一些线索,
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B
、
通过深度学习交流和分享,
提升了学生阅读质量C
、
设置开放式学习情境,
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D
、
利用多媒体,
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答案:A解析:
教师在教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时,
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是故事线索,
让学生在
图片线索的基础上讲述故事情节,
目的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故本题选A。。4
、在诗词复习课上,
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含有”水"意象的诗句
。
下列诗句蕴含**情绪的是
()
。A、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B、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C、
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D、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答案:A解析:A项,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这两句是说,
诗人来到已经荒芜的金
谷园,
感慨多端,
昔日繁荣华丽,
极一时之盛的名园,及石崇的豪富,
如当日的香尘一
样,
消散无踪,
云烟过眼,
成为往事;
而流经金谷园的金水,
不管人世沧桑,
径自流
淌,
春草依然碧绿,
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
。句句写景,
更是写情,
含凭吊苍凉之思,
寓微讽之意
。“
自”字用得巧妙,
既写了春草的冷漠,
旧园的荒芜,
又加
深了诗人的感慨
。
《金谷园》
是一首怀古诗,
借园中之景与园中坠楼之人,
寄予了无限
怜惜.无奈和感伤之情
。故本题选A。5
、教学“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
教师指导学生梳理、积累文言词语,
建立“词类活用”语言现象资料卡,
下列语句不合适的是
()
。A
、
晋师军于庐柳B
、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
泰缪公用之而霸C
、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
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
非其罪也!”答案:
C解析: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这两句是说,
我曾整天不吃饭
、彻夜不睡觉地思
考
。
以,
连词,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相当于“地”
。益:
增加,有收获。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6
、在文言文复习课上,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下列断句的正确的是
()
。A
、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B
、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C
、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答案:
B解析:A项,
本句出自老子的
《逍遥游》
。“曰”后为"蜩与学鸠”说的话,
因此此处后面
要断开,
决起而飞”和抢榆枋而止"属于并列关系,
主语都为我”,
因此“飞”和“抢"中间要
断开,
止”后面要断开
。
正确的断句为: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
至/而控于地而已矣。B项,
出自姚鼐的
《登泰山记》
。
断句无误,
本句大意:
泰山的南面,
汶水向西流;它的
北面,
济水向东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C项,
出自杜牧的
《阿房宫赋》
。”不敢言”"而敢怒"
是并列关系,指的是“天下之人”
,
应在“人”后断开;
“骄固"是骄傲顽固,
中间不应断开;
戍卒叫”
“函谷举"结构一致,
是并
列关系,
中间应断开:
。
可怜焦土”是“楚人一炬”的结果,
中间应当断开
。
正确的断为: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焦土。D项,
出自王羲之的
《兰亭集序》
。
兴感之由"的主语是“昔人”,
故“人”后不应断开
,
由"后应断开;
“未尝”常常用于句首,
因此前面应该断开,
后面不应断开;;
"
临文嗟
悼”句意完整;
”不能喻之于怀”的意思是“不能明白于心”,
“不”前应断开,
“固”当“本
来”时,
往往位于句首,前面应断开;
“一死生为虚诞"和“齐彭殇为妄作”为并列关系,
故"虚诞"后应断开
。
正确的断句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
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7
、某教研日开展教研活动围绕“****”
进行研讨,
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
教师应在建立**、
**学生整体意识的前提下进行文本解读B
、
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才可能做到上课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C
、
文本阅读中,教师解读越具个性化,
就越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D
、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是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体现答案:
C解析:
对文本的解读要基于文章的内容、
写作背景及作家生平经历等因素,
不能一味追
求个性化,C项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C。8
、教材中
《中国建筑的特征》
讲了"北京四合院位置”
“山西光帝庙”“春秋棋象鼻昂”的图片,
对教材之中的理解,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
使说明性内容**、
**,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B
、
引导学生感受内容的丰富性,
领悟中国建筑的美C
、
凸显文章内的条理性,
以及语言表达的不足D
、
表现了文章有关内容XX的真实性,
有现实意义答案:A解析:
本题考查教材理解
。针对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文的教学,选用北京,
山西等地
代表性建筑的图片,
能够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故本题选A。9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
对“学习任务群”要求“以任务为导
向”的理解,
下列不合适的是
()
。A
、
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有“任务”设计B
、
学习任务群的任务要具有引领性C
、
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任务D
、
学习任务群的“任务”应具有驱动性答案:
C解析: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
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
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若干学习项目
组成学习任务群
。
学习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
境、语体与文体等,
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
语篇类型
。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着眼于培养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能力,
充分顾及问题导向、
跨文化、
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
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
用的新特点
。C项说法不符合。10
、某地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按照要求答题
。
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
供的示意图,
请把这个图转写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
表达准确,语言连贯,
不超过90字。对试题测试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
强调关联,
考查掌握构建流程图B
、
创设情境,
考查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能力C
、
强调衔接,
引导反思自我趣好规划未来职业发展D
、
注重生活,
引导关注与生活的联系,
掌握生活技能答案:A解析:
材料中的期末考试题目要求学生把流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
意在考查学生掌
握建构流程图及语言描述的方法
。故本题选A。11
、
阅读某教师单元教学叙事片段,
按照要求回答问题。教学统编教科书必修上第七单元,
该单元围绕人文主题“****"选编了五篇散文
。教学中我紧
扣“情景交融”,
以及“民族审美心理”设计学习任务,
先从郁达夫
《故都的秋》
史铁生
《我与
地坛(节选)》
学起,
引导学生从语言,
形象,主题等视角开展单篇细读,
逐一把握两篇散文
的特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段写出鉴赏短文
。然后安排学生自主细读
《****》
,
运用学
到的散文鉴赏方法,
分享自己的感受
。最后从****”来比较阅读三篇散文,
着重探究三位作者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选择一个角度写出散文短论并积极展示交流
。按照这样的思路,
我继
续引导学生细读苏轼
《赤壁赋》
和姚鼐
《登泰山记》
,
然后进行比较阅读
。最后我串联五篇
散文,
引导学生基于“民族审美心理”开展专题研读,
同时将散文创作活动融入其中,
全程呼
应单元的写作。对上述教学叙事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从选文看,
本单元属于"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B
、
"
情景交融”和民族审美心理”是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C
、
运用两篇古代散文开展的比较阅读活动不属于群文阅读D
、
从单篇细读到专题研读体现了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理念答案:D解析:A项,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
。表述错误
。
B项,
材料中指出教学中紧扣“情景交融以及“民族审美心理”设计学习任务”可理解为"
情
景交融”和民族审美心理”是设计学习活动的两个角度,
而并非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表
述有误
。
C项,
材料中指出"
对苏轼
《赤壁赋》
和姚鼐
《登泰山记》
进行比较阅读”属于群文阅
读
。表述有误
。
D项,
材料中教师在五篇课文的讲解中进行了深入细读,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最
后将五篇作品集中起来,
引领学生开展关于"民族审美心理”的专题研读并展开写作
。故
选D项。12
、
阅读某教研组集体备课研讨记录片段,
按照要求答题。教研组长:
这周主要教学统编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
本单元除了阅读活动外,
还
要求学生学习写文学短评,
大家可以谈谈备课的想法。教师1:
我觉得写文学短评必须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每篇作品,
需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形
象、
**和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
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教师2:
我觉得写文学评论还要善于**,从小处切入这个单元都是经典的古诗文,从哪个方面
看都是值得学生评论
。
因为短评,
那么就应该聚焦,
不能****选择小切口可以引导学生关注
一些细节,
尤其是那些反复出现的细节。教师3:
写文学短评还要注意运用叙议结合,
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
上,
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
为"议"提供支撑点或者依据;
“议"
****
"叙”,
思路清晰,
态度鲜明,
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上述研讨记录片段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是
()
。A
、
写文学短评的基础是从不同维度对文本展开深入解读B
、
写文学短评需要融入学生的******C
、
写文学短评就是评析文中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D
、
写文学短评要求学生在夹叙夹议中力求表达独到见解答案:
C解析:
C项,
选项中写文学短评就是评析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的表述过于绝对
。
材料中教师2提到“选择小切口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细节,
尤其是那些反复出现的细
节
。”但并没有将“写文学短评”
与评析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
。表述错误
。故本题
选C。13、14、15、案例分析1、材料:
(材料有缺失)《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教学片段,
完成第16题。…
…
是中医药学,
是屠呦呦的工作。师:
谈到中医药学,
****的修情性词语就较多了,
这个用词细节值得我们关注
。现在我们调
整一下角度
。课前,
同学们把发表在
《***》
上的判定和教材的文字进行比较,
发现了一处繁
简的变化,
请以同学们介绍一下。生:
在论文中,
屠呦呦对科研进程介绍得很详尽,
比如青蒿素药物以序列发展为囊的过程
。
相对来说,
“中医药学的贡献”这部分简短一点,
但教材上,
***的步骤被简化了,而对于中医
药学,
特别是复方用药的形式、特点,
价值说得很详细。师:
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好吗?(生读)师:
请说说刚才你用什么**在读?生:
我想读得重一点儿,
很绝对的口气,要表现出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师:
好,
还有别的情感吗?生:
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些遗憾?
在屠呦呦看来,
中医药学的价值还没有被完全认识,
所以她
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
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
。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
类”,
这既说明她对中医药学很有信心,
也说明她对中医药学的价值尚未得到普遍重视感到遗
憾。师:
说得真好
。在文章选入教材前,
作者增补了对复方用药形式的介绍
。而屠咖呦个人的研
究是在青蒿素上***,
但她要告诉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
“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
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
她在这条人迹罕见的路上都能找到极富价值的东西,
那么千百年来作为主要用药形式的复方用药中还藏着多少宝藏?
我们或许可从中发掘更多的智慧!
说到自
己,
屠呦呦是谦逊的,
说到中医药学,
她的情感激荡起来,
从语言的繁与简
、修饰与否及情感的隐显中,
你可以读出屠呦呦的信念。问题:(1)请评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使用修辞性词语的教学行为
。(10分)(2)请评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次提供***的教学意图
。(10分)参考答案:(1)
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
》
强调: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
和层面进行阐发
、评价和质疑,
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案例中,
教师引导学生从
修辞的角度关注文本,
正是对文本的多角度阐发
、评价和质疑,
可以更好地体会修辞带
来的表达效果,
感悟作者情感
。
②使用修辞性词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完成语言积累与建构的目标,
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
料和言语活动经验,
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
探究中理解、
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
(2)
①该案例中教师从"消极修辞"着手,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
并请同学们畅
所欲言,
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
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语言的“繁简"特点,
有助于学生在理解语言时,
能区分主要信息和
次要信息,
理解并准确概括其内容、观点和情感倾向"这一观点,
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
本,
分析语言
。
③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
并分析其中的语气及情感,
能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
形象和情感,
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2、3、教学设计
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
原文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子曰:
“以吾一
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居则日: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
年,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赤!
尔何如?”对曰:
“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
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
“赤!
尔何如?”对曰:
“非曰能之,
愿学焉
。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点!
尔何如?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
曾皙后
。
曾暂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曰: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必修下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
同单元另外几篇课文为
《齐桓晋文之
事》
《庖丁解牛》
《烛之武退秦师》
《鸿门宴》
。单元说明阅读这些文章,
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
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深化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学习本单元,
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
认识其文化价值,
思
考其现代意义
。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
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
风格
。
阅读史传文,
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
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
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
中体现的思想,
观念,
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
小说
、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
在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
学鉴赏能力,
并尝试文学写作,
撰写文学评论,
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
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
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
、视频文件,
投影实物。1.根据上述材料,
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0
分)2、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
方式
。(20
分)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25分)参考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文意,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文言知识,
明确文中四子志向
的内涵和孔子对四子的态度;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语言,
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细读对话,
结合现实生活,
领悟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理想
。设计依据:(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
年版2020年修订)
》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
提出: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
象,
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
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鉴赏文学作
品,
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
能欣赏
、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
同风格的作品,
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
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
的文言知识与文化常识。故设定了目标
(1)
和
(2)。(2)
教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
中华文明之光”,
单元的核心任务为:
肖在理解文意
的基础上,
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
认识其文化价值,
思考其现代意义
。
因此,
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扎实地理解文本,
注意站在当代立场反思古人的智慧,
并与现
实相联系,
以提高学生对古人社会理想与生存姿态的认识水平
。故设定了目标
(3).
(3)
学情
。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本文篇幅短小,
大多数学
生能够理解基本内容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
咬文嚼字”的意识需要转变,
细读文本和
深度阅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
学生在之前有接触过
《论语》
,
但理解不深,
对孔子的思
想、追求等并不是很了解
。故设定了目标
(2)
和
(3)
2.教学目标:
品味语言,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
入文中“境”课前播放古筝音乐,
教师引导:
好书不厌百回读”,
经典总是常读常新
。升入高二,
我
们读
《论语》
的深度也与之前不同,
从同学们的阅读手账”
和预习提问就可见一斑
。今
天咱们一起探究
《侍坐》
里的奥妙。二、梳理文本,
知文中“事"1.师生共读课文,
教师点拨字音.释义
。如提供“风"“归"字典释义辨析。2.提问:
孔子在和弟子一起闲坐时抛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要求学生浏览课文,
指名回答
。
明确:
谈理想
(一次生活中的即兴教育)
。3.提问:
这堂课是如何围绕
。
志”
这个话题进行的?要求:
同桌讨论,
总结回答
。借助思维导图。明确:
这是一次关于“志”的讨论课,
有两轮问答。一是课上问答:
老师问“志”,
学生言“志”;二是课后问答:
学生问“志”,
老师评“志"。三、
品味语言,
评文中"人”四、第一:
分析四个弟子1.提问,
子路的志向是什么?从中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
子路认为,
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
即使这个国
家处在外有侵侮、
内有饥荒的危机情况下,
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工夫,
就
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
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仪
。
由此可见,
子路是一个志向远大、
充满自信的人
。
同时子路也是个急性子,
孔子话音刚落,
他就抢先发言,
"
率尔”一词表
现了他的轻率急躁。2.提问;
品味语言,
概括冉有、
公西华的志向,
感受他们的特点。明确:
冉有自认为只能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小国家,
而且三年只能使老百
姓生活小康,
至于礼乐教化,
自己则无能为力
。可见他是一个谦虚的人。公西华说得更委婉、谦逊,
说自己只是可以学习学习,
入宗庙或外交场合做个小小的司
仪。3.提问:
曾皙的志向是什么?为什么对他的描写比较详细?明确:
曾暂所描绘和向往的则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
一幅老少同乐的春游图:
天下太平,
人民生活美好,
人与自然和谐
。
曾皙追求的是宁静高雅的生活。因为曾皙的志向特殊,
与子路等三人的志向不同
。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
但讲的都
是国家大事,
都是从政
。从中可见曾皙是一个从容洒脱
、彬彬有礼
、胸有成竹的人。4.指导朗读,
抓住人物的语言,
动作、神态等,
读准语气。第二:
分析孔子1.提问:
“以吾一
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明确:
孔子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这反映出孔子的和
蔼可亲,
平易近人
。他用温和自谦的话语为谈话营造了亲切、融洽的氛围,
有利于弟子
们畅所欲言。2.提问:
孔子为什么会赞成曾皙的理想?要求:
学生联系
《大道之行也》
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明确:
①前三者阐述的是治国安邦的具体措施,
而曾皙则描绘了礼乐制度下的理想社
会
。②曾皙描绘的太平盛世、和谐社会的图景,
与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一致
。
3.提问:
孔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