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福州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7小题,21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以下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恐前语发:泄露②单于益骄:更加③臣以险衅:祸患
④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应当⑤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⑥其制稍异于前:规制
⑦犹蒙矜育:看重⑧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美
⑨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⑩加以老母系保宫:关押
A.①②③B.④⑥⑧C.⑤⑦⑨D.⑧⑨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猥以微贱/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B.因厚赂单于/君因我降
C.惶恐饮药而死/余扃牖而居D.儿之成,则可待乎/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3.以下选项中的划线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皆为陛下所成就/武等实在B.九岁不行/至于成立
C.室仅方丈/卧起操持,节旄尽落D.则告诉不许/桂影斑驳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惠等哭,舆归营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③垣墙周庭④何久自苦如此
⑤宜皆降之⑥剑斩虞常已⑦单于壮其节⑧则刘病日笃
⑨武能网纺缴⑩使不上漏
A.①⑥⑧⑩/②④⑤/③⑨/⑦B.①③⑨/②④⑤/⑥⑧⑩/⑦
C.①②⑤/③④⑨/⑥⑦/⑧⑩D.①③⑤⑨/②④⑩/⑥⑦/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②见犯乃死
③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④子卿尚复谁为乎
⑤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⑥何以过陵
⑦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⑧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A.①⑤/②/③⑧/④⑥/⑦B.①②⑤/③⑧/④⑦/⑥
C.①⑤⑦/②④/③⑧/⑥D.①④⑤/②⑦/③⑥/⑧
(二)(每题3分,共6分)
6.课内文言翻译
(1)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二、(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7.名句名篇默写。
(1)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示,自己不仅没有伯叔兄弟,而且“_______,_______”,可见其缺少亲人伶仃孤苦的境况。
(2)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
(3)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作者端坐室内,静听大自然的美好旋律的情景,表现出了高雅的审美情趣。
(4)杜甫《客至》“_______,_______”两句,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从中可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5)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的认命,自我安慰。
(6)杜甫《客至》“_______,_______”两句,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
(7)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8)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诗眼”,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9)在《离骚》中,屈原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0)《陈情表》中,李密先从“内”“外"两个方面自陈孤独无依的境况,再用“_______,_______”对此加以强化。
三、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9-12每题3分,13题4分,共16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窗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文化与审美意义丰富而强烈。
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气韵的流动。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虽然窗具有一定的通风、采光作用,但这不是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全部文化原因,因为门也具有这同样的实用功能。为求通风、采光,多开几道门即可达到目的。问题是,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
窗的“高贵"在于视线的通过,它是供人向外眺望的“器具”。人若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势必导致身心的极大伤害,所以,窗的开设为的是“透气"。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
窗的文化审美功能,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回归。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美感不尽相同。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使人“合”于“天"(自然)的美好感受。然而,由于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无所庇护,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在室内通过窗户远眺大自然,此时人的身心处于建筑物的庇护之中,在潜意识上免除了上述不自在的因素,使之化作一种令人宽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心理感受。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另外在审美上,不仅通过窗户对大自然进行观赏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江南文人园林中窗的艺术,打破了大片实墙的冗长与沉闷感,创造了园墙通透、秀逸的氛围。漏窗本身的种种花人,具有千姿百态的均衡美,人在游园时,视线不时穿越漏窗。步移景生,造成动观的意境,丰富了园林景观奇趣诱人的生动画面。
明代著名造园家、《园冶》一书的作者计成说:“轩槛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中国的窗,由于它是观景的出发点,所以窗的美,往往是与一定的自然景观、自然美联系在一起的。清代才女叶令仪所言“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大抵如此。帆影虽是人文景观,但帆影的背景,总是碧水、远山之类的自然景观。
(摘编自王振复《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
材料二:
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漏窗本身就是景,而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山水亭台、花草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西面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因此,满窗主要的艺术功能有:隔景和借景。古典园林地域范围狭小,为了丰富景观,加强园林视觉的纵深感,母体园林总要分割成若干带有主题的子园,其分隔物一般采用粉墙、廊洗,而粉墙、廊洗总伴随着漏窗,收到隔而不塞、实中有虚的效果。至于借景,乃是更重要的艺术功能。从漏窗一侧去欣赏另一侧的风景,或小桥流水,或假山盆栽,或亭台轩栅,在附有艺术感的窗框内,好似精美画卷,让人赏心悦目,正所谓“景中有画,画中有景”,达到“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景致的虚实相映,空间结构的多重复合,是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漏窗装饰了墙面、廊壁,山石树木又装饰了漏窗,使游园者领略到了不同的美感,更赋予了漏窗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在园林这个空间相对狭小的世界里,除去植物、山石、水体以及建筑等实体元素外,漏窗的位置也是重要元素,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使原本狭小的空间变大变深,使整体景观有了变化无穷的审美效果。如苏州狮子林西南隅空间,在三面墙体上分别开设了三个透漏口,透过这些小小的窗体透望,见到的是一幅别有洞天的图画。
一方面,漏窗为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视角,使主体进入某种特定的审美情境之中,用一种审美态度去观赏。另一方面,漏窗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的范围,使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相对独立出来,成为可以进行审美观赏的对象。或曲径通幽,或一览无遗,在这一隔一通之中,漏窗为审美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角度,营造了一处又一处美丽景观。
(摘编自罗一凡《浅析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特色》)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居住在房屋之内,为了满足采光、通风的生活需要,开门设窗,也借助它们实现人在围墙之内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
B.窗的开设加强了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仿佛消融于自然之中。
C.在古典园林里,人们借助漏窗实现隔景和借景功能,窗内外之景互为借用,隔墙的景物透过漏窗供人欣赏。
D.“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古典园林空间小,借助漏窗分割出若干子园,以丰富景观,加强园林视觉的纵深感。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人们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压力和紧张感,导致身心受到伤害。
B.窗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而虚实相谐的韵律,从而形成了明快张扬的美感。
C.中国人在设计窗的时候,以观景为出发点,因此窗内的美大多与窗外的自然美景相联系,可以“收四时之烂漫”。
D.在古典园林里,漏窗的存在可以构成多层次的空间,这就把狭小的园林空间变大变深,使得园林的景观变化无穷。
10.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结尾段观点的一项是()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B.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归有光
C.窗前远岫悬生碧,帘外残霞挂熟红。——罗虬
D.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片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图中窗装饰了墙面,草木又装饰了窗,产生了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
B.透过此窗欣赏窗外的风景,可以看到一幅隔而不塞、别有洞天的图画。
C.此窗为借景,窗外有窗,加强了园林视觉的纵深感,使景观变化多端。
D.此窗为审美主体划出特定范围,使花草树木成为相对独立的观赏对象。
12.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古窗的文化与审美意义。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16每题3分,17题6分,18题3分,共18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富公①知青州,岁穰而河朔大饥,民东流。公以为从来拯饥多聚之州县,人既猥多,仓廪不能供,散以粥饭,欺弊百端,由此人多饥死,疫疾随起,居人亦致病毙。是时方春,野有青菜,公出榜要路,令饥民散入村落,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使富民等级出米以待之。民重公令,米谷大积。分遣寄居闲官往主其事。问健吏募民中曾为吏胥、走隶者,皆倍给其食,令供薄书、给纳、守御之役。借民仓以贮,与流民约,三日一支,出纳之详,一如官府。比麦熟,人给路粮遣归,饿死者无几,作丛冢葬之。其间强壮堪为禁卒者,募得数千人,奏乞拨充诸军。自是天下流民处多以青州为法。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材料二:
晏②以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织,经常岁平敛之,荒则蠲救之。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荒歉有端,则计官取赢,先令蠲某物、货某户,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矣。议者或讥晏不直赈救而多贱出以济民者,则又不然。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因用阙则复重敛矣!又赈给多侥幸,吏群为奸,强得之多,弱得之少,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以为“二害"。灾沴之乡,所乏粮耳,他产尚在,贱以出之,易以杂货,因官之力,转于丰处,或官自用,则国计不乏;官多贱出菽粟资之粜运散入村闾下户力农亦能自免阻饥——以为“二胜”。
晏常言:“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可谓知本之论,其去桑、孔③远矣!王荆公但知理财,而实无术以理之;亦自附养民,而反多方以害之。故上不能为刘晏,而下且不逮桑、孔。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富公:富粥,北宋明相。②晏:刘晏,唐朝明相。③桑、孔:汉代政治家桑弘羊、孔仅,善管理国家政财。
13.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官多贱A出菽粟B资之C粜运D散E入村闾F下户G力农亦能H自免阻饥
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回家,与“吾妻来归”的“归"词义相同。
B.活,属使动用法,与“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的“斗"用法相同。
C.侥幸,企求非分,与“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中的“侥幸"词义不同。
D.因,依靠,与“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的“因"词义不同。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晏日常密切关注当地气候和收成情况,在老百姓因歉收而陷入贫困之前,就及时将救灾的措施呈报朝廷,可以称得上善于筹划。
B.冯梦龙赞赏刘晏理财以养民为先的做法,认为刘晏的才能离桑弘羊、孔仅还有距离,但是超过在理财、养民方面表现不佳的王安石。
C.富弼在赈灾时改变以往集中管理的方式,引导流民分散到村落:灾后又安置流民返乡,将流民中的健壮者招募、充实到军队中
D.富弼认为将灾民聚集在州县的做法十分不可取。公家库存供应不足,很多灾民会饿死,由此引发的疫病又会导致其他居民染病身亡。
1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
(2)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
17.在赈灾过程中,富弼和刘晏分别发挥其善用人与善理财的优势。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9题3分,20题6分,共9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元和十年三月,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再遭贬谪。②飐(zhǎn):吹动。③薜荔:一种蔓生的香草。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展现了诗人登上柳州城楼所见苍茫景象,触景生情,采用了由实而虚的写法。
B.颔联所写风打芙蓉、雨侵薜荔的景象皆为近景,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C.颈联明写眼前景,实则吐露出诗人的愁肠百折,相望之殷,相思之苦,情景交融。
D.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诗可知,诗人虽然与朋友彼此隔离,但能顺利地互通音讯,用诗文传达问候及思念之情。
19.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凄楚动人,请作简要分析。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21-22每题3分,23题6分,24题4分,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
“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B.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C.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D.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2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
B.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D.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
22.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23.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七、写作(60分,其中作文50分,卷面10分)
24.根据要求作文
一座城,是一个人身心栖居的家园;一个人,又会给一座城注入温度与活力,甚至影响一座城的气质与精神……人和城之间的联结,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校校刊准备开设“一座城和一个人”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两种:
(1)向读者阐述某一个人和某一座城的联结,在此基础上,谈一谈这种联结背后的文化内涵对现代社会或自身成长的启示。
(2)讲述一个人与一座城之间的故事,展现人与城之间的紧密联系。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州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7小题,21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以下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恐前语发:泄露②单于益骄:更加③臣以险衅:祸患
④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应当⑤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⑥其制稍异于前:规制
⑦犹蒙矜育:看重⑧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美
⑨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⑩加以老母系保宫:关押
A.①②③B.④⑥⑧C.⑤⑦⑨D.⑧⑨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①正确。句意:担心之前与虞常的谈话内容泄露。
②错误。益:渐渐。句意:单于渐渐骄横(起来)。
③正确。句意:我因为艰险祸患。
④错误。当:判处。句意:汉朝的使者张胜因为谋杀单于的近臣,应当被判处死罪。
⑤正确。句意:按常惠教的话来责备单于。
⑥正确。句意:它的规制跟过去稍有不同。
⑦错误。矜:怜悯,怜惜。句意:仍然受到(您的)怜悯和养育。
⑧正确。句意:往日的栏杆,也就增添了美(丽)。
⑨正确。句意:只是因为刘氏的生命已经像太阳迫近西山一样。
⑩正确。句意:加上把我的老母亲关押在保宫。
全部正确的为:①③⑤⑥⑧⑨⑩。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猥以微贱/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B.因厚赂单于/君因我降
C.惶恐饮药而死/余扃牖而居D.儿之成,则可待乎/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以”,介词,凭借。/介词,在……的时候。句意:我凭借卑贱低微的身份。/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回到京师长安。
B.“因”,介词,趁机。/介词,通过。句意:趁机拿丰厚的礼物送给单于。/你通过我而投降。
C.“而”,均为连词,表修饰。句意:因恐惧而服药自杀。/我关着窗户住在里面。
D.“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无实义。句意: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啊!/时间久了,能够凭脚步声辨别是谁。
故选C。
3.以下选项中的划线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皆为陛下所成就/武等实在B.九岁不行/至于成立
C.室仅方丈/卧起操持,节旄尽落D.则告诉不许/桂影斑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成就”,古:栽培,提拔;/今:取得的成绩或业绩。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实在”,古:确实活着;/今:踏实。句意:苏武等人确实活着。
B.“不行”,古:不会走路;/今:不可以。句意:九岁了还不会走路。
“成立”,古:成人自立;/今:创立、建立,是指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句意:一直到成年。
C.“方丈”,古:一丈见方;/今: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或寺院的住持。句意:屋里仅仅一丈见方。
“操持”,古:拿着;/今:料理、筹划。句意: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D.“告诉”,古:申诉;/今:向别人陈述、通知某事,使人知道。句意:想要申诉又不被准许。
“斑驳”,古今同义,色彩纷杂。句意:桂花的影子杂乱地映在墙上。
故选D。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惠等哭,舆归营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③垣墙周庭④何久自苦如此
⑤宜皆降之⑥剑斩虞常已⑦单于壮其节⑧则刘病日笃
⑨武能网纺缴⑩使不上漏
A.①⑥⑧⑩/②④⑤/③⑨/⑦B.①③⑨/②④⑤/⑥⑧⑩/⑦
C.①②⑤/③④⑨/⑥⑦/⑧⑩D.①③⑤⑨/②④⑩/⑥⑦/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名词作动词,用车载送。句意: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
②使动用法,使……回去。句意: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③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句意: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
④使动用法,使……苦。句意:何必长久地像这样让自己受苦。
⑤使动用法,使……投降。句意:应该让他们都投降。
⑥名词作状语,用剑。句意:已经用剑斩杀虞常。
⑦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句意:匈奴的单于认为他的人品豪壮。
⑧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句意: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
⑨名词作动词,结网。句意:苏武能够结网,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
⑩名词作状语,从上面。句意:使它不在上面漏雨、落灰。
①③⑨名词作动词,/②④⑤使动用法,/⑥⑧⑩名词作状语,/⑦意动用法。
故选B。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②见犯乃死
③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④子卿尚复谁乎
⑤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⑥何以过陵
⑦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⑧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A.①⑤/②/③⑧/④⑥/⑦B.①②⑤/③⑧/④⑦/⑥
C.①⑤⑦/②④/③⑧/⑥D.①④⑤/②⑦/③⑥/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
②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被冒犯才去死。
③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留在汉匈奴使"。句意: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汉节送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去。
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句意:你还又为谁(守节)呢?
⑤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项脊轩就是从前的南阁子。
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过陵”。句意:怎么能超过我当时的心情呢?
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句意:我又在庭前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
⑧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大臣数十家”。句意:无罪而被全家杀尽的大臣有几十家。
①⑤判断句;②被动句;③⑧定语后置句;④⑥宾语前置句;⑦状语后置句。
故选A。
(二)(每题3分,共6分)
6.课内文言翻译
(1)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答案】(1)单于更想让他投降了,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中,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2)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俘虏,极为卑微鄙陋,过分地受到提拔,荣宠优厚,怎敢犹豫徘徊,另有所图呢(或者可译成:有非分的愿望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降”,使……投降;“幽”,囚禁;“置大窖中”,省略句,应为“置(于)大窖中”;“绝”,断绝饮食。
(2)“蒙”,蒙受、受到;“拔擢”,提拔;“盘桓”,犹疑徘徊,指拖延不就职;“希冀”,企图,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二、(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7.名句名篇默写。
(1)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示,自己不仅没有伯叔兄弟,而且“_______,_______”,可见其缺少亲人伶仃孤苦的境况。
(2)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
(3)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作者端坐室内,静听大自然的美好旋律的情景,表现出了高雅的审美情趣。
(4)杜甫《客至》“_______,_______"两句,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从中可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5)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的认命,自我安慰。
(6)杜甫《客至》“_______,_______"两句,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
(7)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8)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诗眼”,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9)在《离骚》中,屈原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0)《陈情表》中,李密先从“内"外”两个方面自陈孤独无依的境况,再用“_______,_______"对此加以强化。
【答案】①.门衰祚薄②.晚有儿息③.朝搴阰之木兰兮④.夕揽洲之宿莽⑤.冥然兀坐⑥.万籁有声⑦.盘飧市远无兼味⑧.樽酒家贫只旧醅⑨.人生亦有命⑩.安能行叹复坐愁.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祚、搴、籁、飧、樽、醅、蓬、澄、蛾、诼、茕。
三、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9-12每题3分,13题4分,共16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窗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文化与审美意义丰富而强烈。
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气韵的流动。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虽然窗具有一定的通风、采光作用,但这不是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全部文化原因,因为门也具有这同样的实用功能。为求通风、采光,多开几道门即可达到目的。问题是,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
窗的“高贵”在于视线的通过,它是供人向外眺望的“器具"。人若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势必导致身心的极大伤害,所以,窗的开设为的是“透气”。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
窗的文化审美功能,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回归。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美感不尽相同。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使人“合"于“天”(自然)的美好感受。然而,由于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无所庇护,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在室内通过窗户远眺大自然,此时人的身心处于建筑物的庇护之中,在潜意识上免除了上述不自在的因素,使之化作一种令人宽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心理感受。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另外在审美上,不仅通过窗户对大自然进行观赏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江南文人园林中窗的艺术,打破了大片实墙的冗长与沉闷感,创造了园墙通透、秀逸的氛围。漏窗本身的种种花人,具有千姿百态的均衡美,人在游园时,视线不时穿越漏窗。步移景生,造成动观的意境,丰富了园林景观奇趣诱人的生动画面。
明代著名造园家、《园冶》一书的作者计成说:“轩槛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中国的窗,由于它是观景的出发点,所以窗的美,往往是与一定的自然景观、自然美联系在一起的。清代才女叶令仪所言“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大抵如此。帆影虽是人文景观,但帆影的背景,总是碧水、远山之类的自然景观。
(摘编自王振复《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
材料二:
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漏窗本身就是景,而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山水亭台、花草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西面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因此,满窗主要的艺术功能有:隔景和借景。古典园林地域范围狭小,为了丰富景观,加强园林视觉的纵深感,母体园林总要分割成若干带有主题的子园,其分隔物一般采用粉墙、廊洗,而粉墙、廊洗总伴随着漏窗,收到隔而不塞、实中有虚的效果。至于借景,乃是更重要的艺术功能。从漏窗一侧去欣赏另一侧的风景,或小桥流水,或假山盆栽,或亭台轩栅,在附有艺术感的窗框内,好似精美画卷,让人赏心悦目,正所谓“景中有画,画中有景”,达到“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景致的虚实相映,空间结构的多重复合,是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漏窗装饰了墙面、廊壁,山石树木又装饰了漏窗,使游园者领略到了不同的美感,更赋予了漏窗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在园林这个空间相对狭小的世界里,除去植物、山石、水体以及建筑等实体元素外,漏窗的位置也是重要元素,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使原本狭小的空间变大变深,使整体景观有了变化无穷的审美效果。如苏州狮子林西南隅空间,在三面墙体上分别开设了三个透漏口,透过这些小小的窗体透望,见到的是一幅别有洞天的图画。
一方面,漏窗为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视角,使主体进入某种特定的审美情境之中,用一种审美态度去观赏。另一方面,漏窗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的范围,使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相对独立出来,成为可以进行审美观赏的对象。或曲径通幽,或一览无遗,在这一隔一通之中,漏窗为审美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角度,营造了一处又一处美丽景观。
(摘编自罗一凡《浅析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特色》)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居住在房屋之内,为了满足采光、通风的生活需要,开门设窗,也借助它们实现人在围墙之内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
B.窗的开设加强了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仿佛消融于自然之中。
C.在古典园林里,人们借助漏窗实现隔景和借景功能,窗内外之景互为借用,隔墙的景物透过漏窗供人欣赏。
D.“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古典园林空间小,借助漏窗分割出若干子园,以丰富景观,加强园林视觉的纵深感。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人们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导致身心受到伤害。
B.窗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而虚实相谐的韵律,从而形成了明快张扬的美感。
C.中国人在设计窗的时候,以观景为出发点,因此窗内的美大多与窗外的自然美景相联系,可以“收四时之烂漫"。
D.在古典园林里,漏窗的存在可以构成多层次的空间,这就把狭小的园林空间变大变深,使得园林的景观变化无穷。
10.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结尾段观点的一项是()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B.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归有光
C.窗前远岫悬生碧,帘外残霞挂熟红。——罗虬
D.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图中窗装饰了墙面,草木又装饰了窗,产生了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
B.透过此窗欣赏窗外的风景,可以看到一幅隔而不塞、别有洞天的图画。
C.此窗为借景,窗外有窗,加强了园林视觉的纵深感,使景观变化多端。
D.此窗为审美主体划出特定范围,使花草树木成为相对独立的观赏对象。
12.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古窗的文化与审美意义。
【答案】8C9.D
10.B11.D
12.①中国古窗在围墙之内实现了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②加强了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③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④同时,花窗和漏窗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丰富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也借助它们实现人在围墙之内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错,根据材料一第2段“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可知这是窗的精神文化意义,而门主要是供人出入。
B.“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错,根据材料一第4段“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可知,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是“人站在旷野之中"。
D.“借助漏窗分割出若干子园”错,根据材料二第1段“母体园林总要分割成若干带有主题的子园,其分隔物一般采用粉墙、廊洗,而粉墙、廊洗总伴随着漏窗,收到隔而不塞、实中有虚的效果”,可知是不是“借助漏窗分割出若干子园”,而是“分割出的子园其分隔物伴随着漏窗"。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在潜意识层次上……”错,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第4段“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可知“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是“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的感受。
B.“从而形成了明快张扬的美感”错,根据材料一第3段“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虚实相谐”产生的是“含蓄美”,而不是“明快张扬的美感”。
C.“中国人在设计窗的时候,以观景为出发点"错,根据材料一第6段“由于它是观景的出发点,所以窗的美,往往是与一定的自然景观、自然美联系在一起的”,可知不是“窗是为了观景”,而是中国的窗它成为观景的出发点。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结尾段观点是:中国的窗是观景的出发点,它往往是与一定的自然景观、自然美联系在一起。
A.句意: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体现了“窗与自然景观、自然美联系在一起”,可以支撑观点。
B.句意: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筑起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前辟四窗"是为了采光,没有体现“窗与自然景观、自然美联系在一起”,不适合支撑观点。
C.句意:窗前远处山岭悬挂着碧绿色的树木,帘外的天空残留的霞光挂着成熟鲜红的颜色。体现了“窗与自然景观、自然美联系在一起”,可以支撑观点。
D.句意:诗人想要观赏那如山般高高涌过的波浪,只需打开窗户,滚滚长江仿佛就会扑进窗栏。体现了“窗与自然景观、自然美联系在一起”,可以支撑观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D.“为审美主体划出特定范围"错,根据材料二第3段“另一方面,漏窗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的范围……成为可以进行审美观赏的对象”,可知应是“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范围"。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第2段“人住在四合围墙与……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可概括:中国古窗在围墙之内实现了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
②由材料二第2段“景致的虚实相映,空间结构的多重复合……更赋予了漏窗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可概括:加强了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
③由材料一第4段“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可概括: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④由由材料一第5段“漏窗本身的种种花人……步移景生,造成动观的意境,丰富了园林景观奇趣诱人的生动画面”,可概括:花窗和漏窗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丰富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16每题3分,17题6分,18题3分,共18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富公①知青州,岁穰而河朔大饥,民东流。公以为从来拯饥多聚之州县,人既猥多,仓廪不能供,散以粥饭,欺弊百端,由此人多饥死,疫疾随起,居人亦致病毙。是时方春,野有青菜,公出榜要路,令饥民散入村落,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使富民等级出米以待之。民重公令,米谷大积。分遣寄居闲官往主其事。问健吏募民中曾为吏胥、走隶者,皆倍给其食,令供薄书、给纳、守御之役。借民仓以贮,与流民约,三日一支,出纳之详,一如官府。比麦熟,人给路粮遣归,饿死者无几,作丛冢葬之。其间强壮堪为禁卒者,募得数千人,奏乞拨充诸军。自是天下流民处多以青州为法。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材料二:
晏②以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织,经常岁平敛之,荒则蠲救之。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荒歉有端,则计官取赢,先令蠲某物、货某户,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矣。议者或讥晏不直赈救而多贱出以济民者,则又不然。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因用阙则复重敛矣!又赈给多侥幸,吏群为奸,强得之多,弱得之少,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以为“二害”。灾沴之乡,所乏粮耳,他产尚在,贱以出之,易以杂货,因官之力,转于丰处,或官自用,则国计不乏;官多贱出菽粟资之粜运散入村闾下户力农亦能自免阻饥——以为“二胜"。
晏常言:“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可谓知本之论,其去桑、孔③远矣!王荆公但知理财,而实无术以理之;亦自附养民,而反多方以害之。故上不能为刘晏,而下且不逮桑、孔。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富公:富粥,北宋明相。②晏:刘晏,唐朝明相。③桑、孔:汉代政治家桑弘羊、孔仅,善管理国家政财。
13.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官多贱A出菽粟B资之C粜运D散E入村闾F下户G力农亦能H自免阻饥
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回家,与“吾妻来归"的“归”词义相同。
B.活,属使动用法,与“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的“斗”用法相同。
C.侥幸,企求非分,与“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中的“侥幸”词义不同。
D.因,依靠,与“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的“因”词义不同。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晏日常密切关注当地气候和收成情况,在老百姓因歉收而陷入贫困之前,就及时将救灾的措施呈报朝廷,可以称得上善于筹划。
B.冯梦龙赞赏刘晏理财以养民为先的做法,认为刘晏的才能离桑弘羊、孔仅还有距离,但是超过在理财、养民方面表现不佳的王安石。
C.富弼在赈灾时改变以往集中管理的方式,引导流民分散到村落:灾后又安置流民返乡,将流民中的健壮者招募、充实到军队中
D.富弼认为将灾民聚集在州县的做法十分不可取。公家库存供应不足,很多灾民会饿死,由此引发的疫病又会导致其他居民染病身亡。
1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
(2)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
17.在赈灾过程中,富弼和刘晏分别发挥其善用人与善理财的优势。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13.BDF14.A15.B
16.(1)山林湖泊中出产的东西,只要是可以帮助人们生存的,听凭流民们自己去拿。
(2)善于治病的医生,不会等病人病情危急才医救,善于救灾的人,不会等到百姓必须仰赖救助才救助。
17.①富弼发动富民积极捐粮,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管理。②刘晏帮忙转卖或收购灾民的货物,再将粮食贱卖给灾民,确保灾民与官府都受益。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官府大量低价卖出(囤积的)谷物,分交运粮的单位,转运到各个缺粮的地区,使真正无力购买粮食的农民能够免除饥荒。
“多贱"做动词“出”状语,“菽粟"做“出”的宾语,句意完整,B处断开;
“资之"省略主语“官府”,“粜运"是“资之”的目的,其后断开,D处断开;
“村闾"是村庄的意思,是“散入”的地点,其后断开,所以F处断开。
故选BDF。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归”,回家。/女子出嫁。句意:按路途远近分发粮食,送流民回家。/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
B.正确。“活”“斗”,均为使动用法,使……活下来。/使……斗。句意:因为救助得少,不足以使灾民活下来。/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
C.正确。“侥幸”,企求非分;/幸运。句意:另外在救济时往往容易藏污纳垢。/希望祖母刘氏能够幸运保全她的余生。
D.正确。“因”,依靠;/趁机。句意:依靠官府的力量。/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B.“认为刘晏的才能离桑弘羊、孔仅还有距离”错误,原文中是“可谓知本之论,其去桑、孔远矣”,前提是“可谓知本之论”——可谓是懂得根本的道理,这是极致的称赞,所以“其去桑、孔远矣"的含义是——比汉代理财专家桑弘羊和孔仅好得太多了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陂泽”,湖泊;“资”,帮助;“听”,听凭;“擅取”,自己去拿。
(2)“善”,善于;“危惫”,病情危急;“赈给”,救助。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使富民等级出米以待之……分遣寄居闲官往主其事。问健吏募民中曾为吏胥、走隶者,皆倍给其食,令供簿书、给纳、守御之役。借民仓以贮……比麦熟,人给路粮遣归……其间强壮堪为禁卒者,募得数千人,奏乞拨充诺军”,可知组织富裕的民众来招待他们,协调各处的力量,可以概括为:富弼发动富民积极捐粮,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管理。
(2)根据“灾沴之乡,所乏粮耳,他产尚在,贱以出之,易以杂货,因官之力,转于丰处,或官自用,则国计不乏;官多贱出菽,资之粜运,散入村间,下户力农亦能自免阻饥”可知,在缺乏粮食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可以概括为:刘晏帮忙转卖或收购灾民的货物,再将粮食贱卖给灾民,确保灾民与官府都受益。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富弼治理青州的时候,正值粮食成熟而河朔闹灾荒,老百姓纷纷向东逃荒。富弼认为:从来救济饥荒,大多将流民集中在州县,人数太多,仓库供应不了,分发粥饭时,欺诈蒙骗的事情屡有发生,因此人们多饿死,瘟疫相继而起,这又导致当地居民也染上瘟疫死亡。这个时候,正是春暖时节,田野里有野菜,富弼就在要道上贴出告示,要求饥民分散到村落中,山林湖泊中出产的东西,只要是可以帮助人们生存的,听凭流民们自己去拿。让富裕的百姓按不同的等级拿出粮食,以便供给流民。百姓重视富弼的命令积极捐粮,粮食大量聚集。富弼派遣寄居青州的官吏到各聚集地主管流民事务,又询问精干的官吏,征募的民众中谁曾担任官吏或差役,都给这些人加倍的供给,让他们负责记录账目、交纳钱粮和守护州城等差事。又借用百姓家的仓库来贮存粮食,与流民约定,粮食每三天支出一次,详尽记录粮食收入与支出的情况,完全和官府的正规流程一样。到麦子成熟的时候,按路途远近分发粮食,送流民回家;饿死的人没有几个,富弼将他们集中埋葬在一个大的坟墓。流民当中有身体强壮可以当禁兵的,招募了几千人,上奏请求充实到各路军队。从此,天下流民聚集的地方,大多以青州的做法为榜样。
材料二:
刘晏认为君王爱护百姓不在于赏赐的多少,而应当使他们安心于耕耘纺织。在税赋方面,正常的年头公平合理地缴纳,饥荒时则加以减免或用国家的财力来济助。刘晏在各道分别设置知院官,每十天或一个月向朝廷详细报告各州县天气及收成情况。歉收如果有正当的理由,则会计官在催收赋税时,主动下令哪一类谷物可以免税,哪一些人可向官府借贷,能做到各地的百姓没有因为歉收而遭受贫困,各种救灾的措施已报请朝廷并施行了。有人责怪刘晏不直接救济人民,只贱价出售粮食物品给百姓,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正确。善于治病的医生,不会等病人病情危急才医救,善于救灾的人,不会等到百姓必须仰赖救助才救助。因为救助得少不足以养活灾民,救助得多就会使国家的财政发生困难,国家的财政一旦出问题又必须征收重税,如此又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在救济时往往容易藏污纳垢,官吏相互狼狈为奸,有办法的人得的多,真正贫苦需要救济的百姓反而得的很少,即使以严刑峻法来威吓也无法禁止,给国家和百姓造成双重的灾害。发生灾害的地区,所短缺的其实只是粮食而已,其他的产品往往还可维持正常的供应,若能低价将这些产品卖出去,交换其他的货品,借助官府的力量转运到丰收的地方,或者由官府自用,这样国家的财用就不会匮乏;再由国家大量低价卖出囤积的谷物,分交运粮的单位,转运到各个缺粮的地区,使真正无力购买粮食的农民能够免除饥荒——这对国家、个人都有好处。
刘晏经常说,“人口增长了,赋税自然水涨船高。"所以他理财常常是养民为先,可谓是懂得根本的道理。比汉代理财专家桑弘羊和孔仅好得太多了。王安石只知道理财,但实际上没有理财的方法,他也自认为重在养民,结果反而祸害了人民,所以比上不如刘晏,比下也不及桑、孔。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9题3分,20题6分,共9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元和十年三月,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再遭贬谪。②飐(zhǎn):吹动。③薜荔:一种蔓生的香草。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展现了诗人登上柳州城楼所见的苍茫景象,触景生情,采用了由实而虚的写法。
B.颔联所写风打芙蓉、雨侵薜荔的景象皆为近景,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C.颈联明写眼前景,实则吐露出诗人的愁肠百折,相望之殷,相思之苦,情景交融。
D.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诗可知,诗人虽然与朋友彼此隔离,但能顺利地互通音讯,用诗文传达问候及思念之情。
19.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凄楚动人,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8.D19.①赋:颔联着意铺陈,惊风乱飐芙蓉,密雨斜侵薜荔,渲染谗邪小人对贤能之人的残酷迫害,诗人对黑暗势力的怨艾与愤激油然而生。②比:首联写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苍茫景象,暗寓诗人及朋友的迷茫前景;颔联以“惊风密雨”喻保守势力,以“芙蓉薜荔"自况;颈联以“曲折江流”比百结愁肠,层层寄寓中,诗人贬居遐荒、壮志成空之悲愤,友朋失散、聚会无期之忧伤,溢于言表,撼人心魄。③兴:以“乱飐之惊风、斜侵之密雨"起兴,意在抨击凶残之政敌;以“岿然不动之芙蓉、薜荔”起兴,表虽再遭贬谪仍素志不改;以“岭树重遮千里目"起兴,发深切怀友之忧思。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能顺利地互通音讯”错,应为无法顺利互通音讯,由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可知。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兴:起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①赋: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的景象,是“赋":狂风四起,惊动了水中荷花;暴雨骤下,抽打着墙上的薜荔。着意铺陈,渲染谗邪小人对贤能之人的残酷迫害。
②比:首联写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的苍茫景象,来暗寓诗人及朋友的迷茫前景,“海天愁思”中亦当包括身世坎坷、世事莫测、仕途险恶之叹;颔联以“惊风"密雨”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以“芙蓉"薜荔”两种意象自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有坚贞之意;“曲似九回肠"比喻生命情怀,以“岭树”重重,“江流"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
③兴:“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是写景,也是起兴,由写景触发联想,写风雨侵飐、岭树遮挡,不仅仅是言自然现象,也蕴含了诗人遭贬以后的心境特点。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21-22每题3分,23题6分,24题4分,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
“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茶树病虫防治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英语微设计与制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轨道交通电气系统故障诊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培正学院《理论力学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七年级上册《2.2.2 第1课时 有理数的除法》课件与作业
-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跨文化商务交际》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财务会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数值分析初步》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Python复习备考题库(含答案)
- 中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防治指南专家讲座
- 《生物安全培训》课件-2024鲜版
- 部编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课前预习单
- 每日食品安全检查记录表
- JTG-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 2024年4月自考02799兽医临床医学试题
- 2024年全国高考体育单招考试语文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市政工程劳动力计划
-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完美版)
- 吞咽障碍康复护理专家共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