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高二历史_第1页
辛亥革命 高二历史_第2页
辛亥革命 高二历史_第3页
辛亥革命 高二历史_第4页
辛亥革命 高二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

——中华民国前期【构建·时空坐标】【归纳·阶段特征】民国前期(1912—1928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时期(1)政治上: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君主专制,1912年1月1日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北洋军阀统治黑暗,五四运动唤醒民众,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北洋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孙中山等人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2)经济上:辛亥革命后,政府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经济迅速陷入萧条;社会生活习俗出现了新气象。(3)思想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理念传播,1915年开展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思想,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第20讲辛亥革命【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1.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2.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学什么梳理教材主干明晰命题核点考什么命题角度解读核心素养提升练什么高考内容衍生热考命题对接目录CONTENTS/////////////////////课时训练///////知识点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链接·选择性必修1·P24】(1)背景:《__________》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3)结果: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革命很快爆发了。辛丑条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兴起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________组织兴中会②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创建____________。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__________,平均地权”③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______、民权、______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发展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广州____________引起巨大震动檀香山中国同盟会创立民国民族民生黄花岗起义3.预备立宪背景革命运动高涨历程①1906年9月,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②1908年8月,颁布《______________》③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__________”结果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知识点二辛亥革命1.过程(1)武昌起义①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列强,引发__________。②爆发:1911年10月10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③结果:成立____________,各省纷纷独立。(2)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__________________在南京成立。

保路运动湖北军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3)袁世凯窃权原因袁世凯的威胁利诱;英国等列强的支持;革命党人妥协退让结果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②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________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2.成果(1)法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链接·选择性必修1·P14】①时间:1912年3月11日。②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③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____________,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④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__________制度的进步意义。责任内阁制君主专制(2)选官:建立文官制度

【链接·选择性必修1·P40—41】内容①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②完善机制: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特点以考试制度为主;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为依据。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产生重要影响。3.评价民族民主革命清王朝君主专制帝国主义民主共和社会风俗根本矛盾辨正误问题导学1.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准备了条件。()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3.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挖教材1.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摘自教材P109)结合中国同盟会纲领,分析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提示

积极意义:谋求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局限性:具有种族主义思想。

2.阅读教材P109“史料阅读”:材料内容体现了林觉民的什么精神?提示为天下苍生谋永福、舍小家顾大家、不怕牺牲的精神。3.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由此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摘自教材P110)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提示

清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拓视野1.重要观点——“预备立宪”不仅仅是一场政治骗局清末的“预备立宪”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它的意义仍然重大,它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第一次向“宪制”的过渡,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第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思考为什么声势浩大的立宪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提示晚清政府的极端腐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重要观点——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实际上是一批青年学生,留学生和国内新式学堂的学生,也就是19世纪末年至20世纪初年在中国出现的新型知识分子。据统计,至1905年,仅当时在校的留日学生就有八九千人之多,而至1910年,国内新式学堂学生已达一百五十余万,成为一支很大的社会力量。思考辛亥革命后,民间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改作“天地国亲师”。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提示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3.关键图解——辛亥革命的成败思考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主题一从“新政”到“立宪”——晚清政府宪政道路的探索【史料探究】史料1901年4月,《中外日报》刊出的一篇题为《拟上海女学会说》的文章,作者认为身为女性“有改革之责,发言之权”“中国之积弱由于女权之放失,女权之放失由于女学之式微”。其倡兴的“女学”,不只是为了“强国”,还为了争取“女权”①。作者还宣称:“女学者,全国文明之母;女权者,万权之元素。”1904年,天津《大公报》上发表女子吕碧城诗文,她继续提倡女学和女权,她认为倡办女学的目标,不只是使女子“助国家之公益”,还在于“激发个人之权利”。——摘编自李长莉《晚清知识女性的“新妇女观”②》视角1

落日余晖——清末“新政” 思考据史料,概括晚清女性解放运动初兴时期的“新妇女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提示内容:兴女学、男女平权(倡女权)以促进社会改革和国家富强。影响: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冲击封建思想、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利于救亡图存运动发展;有利于社会习俗的文明进步;有利于妇女个性解放。解读:

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反映了妇女解放运动上升到政治权利层面。②如女性解放、男女平等、兴女学、废缠足、女性就业等观念。【素养提升】唯物史观——对清末“新政”的评价(1)从主观目的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统治危机,维持清王朝的专制统治。(2)从活动本质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3)从客观影响看,具有进步性。奖励实业直接促成了创办实业的高潮;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官制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家体制的近代化;法律改革,开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先河等。(4)从实际作用看,具有背离性。“新政”期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预备立宪的展开,为革命者准备了同盟军与合作者;新军的编练,科举制废除之后士人群体的分化,新式知识分子的兴起,都为革命准备了基本力量。【史料探究】史料1905年,日俄战争①结束,日本战胜俄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动。同年,慈禧诏派五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各国政治。一年之后,五大臣考察归来,建议清政府进行“立宪”,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1906年9月,清廷颁发了《宣示预备立宪谕》,明确宣布了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②”。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舆论哗然。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在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灭亡。——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第二版)视角2

“皇族内阁”——预备立宪运动解读:

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日俄为了争夺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②坚持皇权的至高无上。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立宪的特点。提示深受日俄战争外部因素影响;以挽救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以强化皇权为核心;具有明显的欺骗性。

【素养提升】历史解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宪政制度(1)君主立宪制的提出与实践①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派主张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②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维新派君主立宪的愿望破产。(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发展历程①20世纪初开始,孙中山用武力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临时参议院,颁布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但终因袁世凯的上台而失败。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后,国民党实行“训政”,即国民党一党专政,实际上是蒋介石独裁统治。③1946年,国民党召开“制宪国大”,并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主题二从帝制到民国——辛亥革命【史料探究】史料辛亥革命是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结构①和民众社会心理②的嬗变而来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是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扩大;一个是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由此,新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相应地产生出来。——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视角1首义精神——辛亥革命的爆发解读:

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指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②指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思想。思考据史料,用唯物史观来阐释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提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为辛亥革命创造了经济和阶级条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出现了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这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思想理论条件。

【素养提升】

唯物史观——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1)必然性①经济基础: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②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③组织基础: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④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2)偶然性①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②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

【史料探究】史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典型的民权宪法①,第一次比较充分的体现了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国民权利的宪政理念,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立宪的新篇章。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②,否定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之久的封建主义的专制制度,从而树立了帝制非法和共和合法的观念,促进了民主主义潮流的大发展和人民思想的大解放。——摘编自袁兵喜《权利与权力的规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宪政理念》视角2文明进步——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解读:

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是一部关于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②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思考根据史料,结合所学,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国民权利”方面的主要体现,并指出该“约法”的历史地位。提示体现: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等项自由和权利。地位: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或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素养提升】1.历史解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1)进步性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2)局限性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2.唯物史观——辛亥革命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1)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3)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4)从工商末业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练•高考真题】C命题点

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清末新政的影响1.(2022·广东高考,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深化理解:清末废科举、兴学堂

古代科举之存在,集教育、政治、文化等各项功能于一身,将整个中国维持在一种社会分层、又垂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1905年,废科举、推学堂、鼓励游学,意在普及国民文化知识、提高国民政治觉悟,以塑造出一批具有国族意识、拥护立宪改革的“新民”,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解析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度,出洋留学成为读书人的一种选择,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故C项正确;《游学译编》刊登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认知,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科举废除对于时人思想的影响,且当时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等的争论,且“改变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命题点

从革命策略角度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2.(2021·浙江1月选考,11)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解题路径

B解析由材料中“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并结合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背景,可知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命题点

依据日记素材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3.(2022·湖北高考,7)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解题路径B解析据材料“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大清国旗),这本质上是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故选B项;材料是对辛亥革命带来变化的客观描述,“失落”说法未体现,排除A项;社会景象指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C项;从材料“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中看不出其对革命的态度,得不出其“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的结论,排除D项。B【练•经典模拟】1.(2022·江苏南通通州区高三期末)南北和谈期间,伍廷芳给孙中山电报中指出:“民国政府宗旨,在合汉、满、蒙、回、藏各民族,以建中华民国,……果使清帝辞位,得蒙优待,则皆以为清帝且如此,满、蒙诸族更何所虑。设其不然,……因疑成隙,将为巨患。”材料说明“优待清室”(

) A.有利于中华民国的建立

B.有利于保持国家完整统一 C.埋下袁世凯复辟的隐患

D.违背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解析

据材料“果使清帝辞位,得蒙优待,则皆以为清帝且如此,满、蒙诸族更何所虑”,可知“优待清室”能够消减满蒙等其他民族的忧虑,有利于保持国家完整统一,故选B项;南北和谈期间中华民国已经建立,排除A项;袁世凯属于北洋军阀,并不是清室子弟,排除C项;“优待清室”只是推翻清王朝的手段之一,并未违背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排除D项。C2.(2022·山东枣庄三模)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

) A.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

B.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 C.树立民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

D.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解析此时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大清王朝,故A项错误;材料中全然没有对责任内阁制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可知,孙中山在此欲效仿华盛顿,以民主形象促进共和力量发展,故C项正确;这种宣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彰显神圣感,但这并不是孙中山此番宣誓的主要价值所在,故D项错误。A3.(2022·天津和平区模拟)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预示着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从“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B.实现了社会转型的目标 C.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解析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故选A项;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有促进作用,但没有实现社会转型的目标,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革命的任务,排除D项。B一、选择题1.(2023·湖北武昌模拟)1903年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将新政斥之为“假维新”,清廷“见从前守旧的惹出祸来,才敷衍行了一段新政,不过是掩饰人的耳目”,“……还有那,假维新,主张立宪;略畛域,讲服重,胡汉一堂”。陈天华旨在(

) A.抨击新政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限

B.表达革命是国家民族的正确出路 C.揭露清政府假立宪真专制的骗局

D.强调清末政治格局出现重大变化解析“见从前守旧的惹出祸来,才敷衍行了一段新政,不过是掩饰人的耳目”这是否定了清末新政,宣传推翻清朝统治的思想,故选B项;材料并未强调新政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排除A项;由“见从前守旧的惹出祸来,才敷衍行了一段新政,不过是掩饰人的耳目”可见他认为清政府是为了敷衍民意,从历史上看,清末新政是有进步意义的,排除C项;清末政局变动是材料表象,而非其主旨,排除D项。B2.(2022·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高三12月联合测评)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提到:“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这社会的国家,绝非他国所能及的。”材料反映孙中山认为中国(

) A.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B.应该实现民生主义纲领 C.百姓不应该向政府纳税

D.必须推行扶助农工政策

解析

据材料“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可知,孙中山认为实行民生主义后,中国就是地球上最富的国,故选B项;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社会,并非社会主义,排除A项;“但收地租一项”说明百姓要向政府缴纳地租,排除C项;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

A3.(2023·山东临沂模拟)右列时间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山东革命发展情况。据此可知(

)A.山东人民具有反抗精神和革命传统B.山东支部是最早成立的同盟会支部C.辛亥革命赢得了山东人民广泛支持D.革命党人最终掌握政权稳定了局面解析据“时间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山东革命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同盟会在山东设支部说明这里革命氛围浓,从参加的人数来讲“56人”也比较多,从群众的觉悟来看,几次起义说明群众斗争精神强,故选A项;材料中只是提到“同盟会成立,在烟台设立支部”并没有说明具体时间,不能说明其“最早”,排除B项;材料中“1911年11月13日,山东宣告独立”只说明山东进行了革命,但无法判断山东人民的参与度,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排除C项;材料只是重点讲了山东的情况,对于全国政权形势无法判断,排除D项。

C4.(2023·湖北十堰模拟)辛亥革命各省光复后任职都督的27人中,有14人来自新军官员,包括新军统制、协统、标统、管带及教官等,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另有革命党人即职业革命者5人;旧官僚包括巡抚、布政使、提督5人;立宪派包括3位谘议局议长,均占少数。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B.得到地方督抚的支持 C.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D.受到军阀势力的干涉

解析

由材料“27人中,有14人来自新军官员”“另有革命党人即职业革命者5人;旧官僚包括巡抚、布政使、提督5人;立宪派包括3位谘议局议长”可知,辛亥革命后任职的地方都督包括新军官员、革命党人、旧官僚、立宪派等,说明革命队伍中人员混杂,包含许多旧势力,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故选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A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各省光复后都督的出身情况,而非辛亥革命过程中地方督抚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军阀势力,排除D项。B5.(2022·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考模拟)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来之风”往往会成为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均是开始于中国的南方地区。这是因为当时(

) A.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B.南方地区率先受到列强冲击 C.南方地区社会矛盾突出 D.清政府放松了对南方的控制

解析

近代以来,南方地区受到列强侵略早,太平天国运动中有西方宗教的影子,辛亥革命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故选B。C6.(2022·山东泰安四模)据统计,自武昌起义成功至1913年年底,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公益团体。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大到国家的行政建设,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有这些团体的踪迹。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A.传统伦理观念崩溃

B.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政策环境相对宽松

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解析

此时公益团体的建立显然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帝制,建立了民国,通过各项法律维护民众的集会、结社等自由,政策环境相对宽松,故选C项;辛亥革命并未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故排除A项;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是在一战期间,故排除B项;D项错把公益团体解读为民族工业团体,因而错误地关联到实业救国思潮,故排除。A7.(2023·广东深圳模拟)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历史课程“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这说明民国政府注重(

) A.培养青年学生国家意识

B.研究政治体制的改良 C.发挥史学求真教育功能

D.扩大学生历史知识面

解析

根据材料“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可知民国政府时期的历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政体变迁的认知,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国民意识,故选A项;民国政府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排除B项;“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说明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当时的历史教学与国家政治变迁的关系,而不是史学研究本身的价值,排除C项;扩大知识面只是普通历史教程的目的,而材料注重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排除D项。D8.(2023·北京昌平区模拟)孙中山在致内务部令中提到:“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表明,孙中山认为(

) A.民族革命尚未完成

B.社会习俗阻碍经济发展 C.前清机关需要裁撤

D.国民之间应该一律平等

解析

据材料“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可知孙中山认为官员为人民公仆,与人民是平等的,应摒弃前清时期的具有等级差别的恶称,故选D项;孙中山认为的民族革命是“驱除鞑虏”,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革命完成,排除A项;材料属于孙中山的言论,他认为社会习俗影响政治平等,并没有提到对经济的作用,排除B项;孙中山认为前清的官员称呼应该取消,材料并没有说明机关是否裁撤,排除C项。C9.(2023·山东滨州模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宋教仁、蔡元培等自发成立了社会改良会,下图为该会章程的节选。据此可知,该章程旨在(

)A.传播自由平等思想

B.废除传统的风俗C.塑造共和国民人格

D.掀起新文化运动解析

根据题干图片内容可知,社会改良会的章程主要涉及社会风俗方面,其主要目的在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及陋习,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此来重塑国民的人格,故选C项;根据题干中所列举的三条社会改良会章程内容,可知该组织能够通过其章程来传播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但这是问题的表象,并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A项;通过题干中所列举的三条社会改良会章程内容,可知其不仅在于废除传统的封建习俗,还有宣传社会新风尚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其发起者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这与题干内容不相符,排除D项。

C10.(2023·山东潍坊模拟)据同盟会会员居正回忆:“迨孙公解职,袁氏继任,中央政府须得解组,约法问题因之而起。孙公命胡汉民召集同志、参议院及我等讨论大体……至中央则宜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这说明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

) A.反对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

B.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分歧 C.力图通过立法维护民主共和

D.借政党政治巩固革命成果

解析

据材料“迨孙公解职,袁氏继任……至中央则宜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可知,为防止袁世凯专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即资产阶级革命派力图通过立法维护民主共和,故选C项;“反对”说法错误,材料只是制约袁世凯的权力,排除A项;改总统制为内阁制是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而不是说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分歧,排除B项;材料是通过参议院立法巩固革命成果,而不是政党政治,排除D项。A11.(2022·辽宁沈阳三模)20世纪初,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等皆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武昌起义后陈独秀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朱德称他自己“就是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09年在云南讲武堂参加同盟会的”。这表明辛亥革命(

) A.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干部条件

B.能够发动广大工农群众 C.使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更加严密

D.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解析

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朱德等人是中共重要领导人,他们都经历过辛亥革命的洗礼,故选A项;辛亥革命缺乏一个能够发动广大民众的政党,排除B项;辛亥革命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打击帝国主义等信息,排除D项。

B12.(2022·河南中原名校高三下学期质量考评)美国学者杜威在1919年底谈到辛亥革命的“相对失败”时断言,这个失败是“由于政治改革大大领先了思想和精神上的准备;政治革命是形式的和外在的;在名义上的政体革命兑现以前,需要有一场思想革命”。这一观点(

) A.没有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

B.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C.肯定辛亥革命在政体革命上的贡献

D.意在突出思想革命的重要意义

解析

据材料“由于政治改革大大领先了思想和精神上的准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