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监测试题卷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监测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传统文化赋能:“文学”与“文化"的聚合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审美需求结合起来,以新的表达形式重释经典,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特色的题材,以视觉化的形式阐释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成为文艺创作者的自觉追求。近年来,由中国神话传说改编的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影视作品深受观众青睐。近期上映的《长安三万里》塑造了以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群像,电影选取了48首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将观众带回了群星璀璨的大唐盛世,激活了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和文学记忆。大唐诗人们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气质,不惧艰难、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穿越历史时空隧道与当下观众产生心灵交汇、共鸣。传统文学融进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当中,文学与文化融为一体,呈现出多元互动、共存共生的形态,并起着“以文化人”的作用。传统文化赋能文学经典,使文学融进了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推动着文化的建构,文学被赋予了神圣的文化使命。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引发全球性的社会变革,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亿,《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手机移动阅读成为主要形式,“听书"和“视频讲书”的读书方式成为新的阅读选择。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国民阅读的习惯正在发生革命性的转变,文字符号化、书籍图像化、文化数字化,受众由阅读型公众变为视听型公众。文学典籍借助媒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束缚文明发展的枷锁,从甲骨文书、青铜铭文、石刻文书、简策版牍、帛书、纸质图书到电子书……网络和数字技术广泛渗透到文学的生产、流通、传播和消费的全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古籍数字化是通过数字技术将束之高阁的纸质本古籍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数字化资源,古籍的整理、保护、传承和利用对赓续中华文脉、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积收录古籍13026部,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33部。“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实现了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开放共享,读者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获取文献资源。截止2023年1月,全国累积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达13万部(件),其中国家图书馆搭建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古籍影像资源超过10.2万部(件)。全国公共图书馆也在积极建构数字图书馆,实现全文定位搜索,汇聚共享。数字技术与平台相结合,让文学典籍“活”了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降低了古籍的使用门槛,拉近了古籍和读者的距离。
(摘编自王艳《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与“破圈"传播》,有删改)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髓,是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前提。理性分析和鉴别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扬弃继承的原则,对于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大力弘扬,而落后于时代的糟粕应予以摒弃。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秀思想,为当代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的部分,我们应当提炼出精神文化标识,形成独特的话语结构和话语方式,正如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需科技赋能,推动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媒介,使其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同社会风尚相衔接,充分彰显时代风采和魅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第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使用前沿科技展示传统文化,将物质文化遗产生动活泼地呈现给公众。同时用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话语叙事结构传递价值内核,从而消除优秀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疏离感。第二,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将文化元素重新排列整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产品。近年来,文化市场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意元素,例如,将神话故事人物打造成大荧幕动漫IP,文化遗产衍生出各种周边附属产品,这些创意不仅打通了消费市场,还在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拉近了同消费者的距离。第三,推动文化同其他领域融合,形成相关产业链,推动各产业之间协同发展。文化发展需要载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寻找载体依托较为困难,需要同当下盛行的相关产业相结合,推动全产业链的文化创新。
(摘编自赵宁《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特色的题材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和审美需求,也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B.文学与文化融为一体,呈现多元互动、共存共生的形态,文学融进了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推动着文化的建构。可见文学被赋予神圣的文化使命。
C.《长安三万里》之所以能激活观众的文化基因和文学记忆,是因为电影成功塑造了以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群像。
D.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庞大,阅读形式以手机阅读为主,国民阅读习惯正在发生转变,受众变为视听型公众。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引用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便于阐明作者的观点。
B.材料一的第三段举例论证,论证了文艺创作者自觉追求以视觉化的形式阐释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C.材料一第五段使用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为事实论据,可以看出国家对古籍保护和数字化工程的重视。
D.材料二第二段从并列的三个角度,论证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法。
3.下列论据中,不能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人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赏敦煌石窟,感受壁画的壮丽,获得丰富的体验。
B.六盘水的农民画,集蜡染、刺绣、贴花等民间艺术为一体,深受大众的喜爱。
C.河南卫视“中国节日”栏目,以“网剧"的编排方式,呈现传统节日的魅力。
D.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采用“戏剧+影视化”的方式,与观众隔空对话。
4.数字技术应用在文学典籍领域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有同学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绘制了“传统文化赋能"与“科技赋能”两个概念的思维导图初稿,请你填写①~⑥处,帮他把内容补充完整。
【答案】1.C
2.D
3.B
4.①有利于文学典籍突破时空限制,打破了束缚文明发展的枷锁;②有利于对古籍的整理、保护、传承和利用;③有利于对古籍传播与共享;④降低古籍的使用门槛,拉近古籍和读者的距离。
5.①文化;②以文化人;③推动文化的构建。
④消除疏离感(或“生动活泼地呈现物质文化遗产");⑤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或“打通消费市场”,或“拉近同消费者距离”,或“推动各产业之间协同发展”);⑥推动文化同其他领域融合(或“推动全产业链的文化创新")。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图表、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是因为电影成功塑造了以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群像”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原因不只是“诗人群像”,还有“千古名篇”。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并列"错误。“第一”“第二"第三”这三个角度是递进关系。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着重讲科技赋能。
A、C、D都提到科技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B.写文艺创作者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故B项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文学典籍借助媒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束缚文明发展的枷锁"可知,有利于文学典籍突破时空限制,打破了束缚文明发展的枷锁;
②由“古籍数字化是通过数字技术将束之高阁的纸质本古籍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数字化资源,古籍的整理、保护、传承和利用对赓续中华文脉、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可知,有利于对古籍的整理、保护、传承和利用;
③由“‘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实现了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开放共享,读者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获取文献资源"可知,有利于对古籍传播与共享;
④由“数字技术与平台相结合,让文学典籍“”活了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降低了古籍的使用门槛,拉近了古籍和读者的距离"可知,降低古籍的使用门槛,拉近古籍和读者的距离。
故答案为:①有利于文学典籍突破时空限制,打破了束缚文明发展的枷锁;②有利于对古籍的整理、保护、传承和利用;③有利于对古籍传播与共享;④降低古籍的使用门槛,拉近古籍和读者的距离。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图表、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处是传统文化赋能的对象,由材料一“传统文化赋能:‘文学’与‘文化’的聚合”“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可知,①处填:文化;
②③两处是传统文化赋能的作用,在材料一第一个小标题处:
由“文学与文化融为一体,呈现出多元互动、共存共生的形态,并起着‘以文化人’的作用”可知,②处可以填:以文化人;
由“传统文化赋能文学经典,使文学融进了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推动着文化的建构,文学被赋予了神圣的文化使命"可知,③处填:推动文化的构建。
④⑤⑥是科技赋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材料二第二段:
由“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使用前沿科技展示传统文化,将物质文化遗产生动活泼地呈现给公众。同时用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话语叙事结构传递价值内核,从而消除优秀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疏离感”可知,④处可填:消除疏离感(或“生动活泼地呈现物质文化遗产");
由“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将文化元素重新排列整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产品”“这些创意不仅打通了消费市场,还在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拉近了同消费者的距离"可知,⑤处可填: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或“打通消费市场”,或“拉近同消费者距离”,或“推动各产业之间协同发展”);
由“推动文化同其他领域融合,形成相关产业链,推动各产业之间协同发展。文化发展需要载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寻找载体依托较为困难,需要同当下盛行的相关产业相结合,推动全产业链的文化创新"可知,⑥处可填:推动文化同其他领域融合(或“推动全产业链的文化创新”)。
故答案为:①文化;②以文化人;③推动文化的构建。④消除疏离感(或“生动活泼地呈现物质文化遗产");⑤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或“打通消费市场”,或“拉近同消费者距离”,或“推动各产业之间协同发展”);⑥推动文化同其他领域融合(或“推动全产业链的文化创新")。
(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光
秦俑
①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吧。
②那时候的郑州,电是珍稀资源。一个家里,两个房间共用一个灯泡,这没啥奇怪的,大家都习以为常。家里拢共就两个灯泡,这个开着,那个必然关着。有时“哧”一下,开着的灯也突然灭了,这也没啥奇怪的。那个时候的电啊,说断就断了。断电的不会提前发通知,被断电的也不至于那么不堪。家里有准备的点上一支蜡烛,继续吃饭看书写字。舍不得燃掉那半截蜡烛头的,摸黑洗个冷水脚,上床闭眼就能呼呼大睡。
③很怀念那时候的生活,简单,质朴,而又充满热情。
④但是,也有烦恼。
⑤最烦恼的是要上早班。我们是德化街北口那边一家商场的餐食员,早晨六七点,就有商场的工作人员陆续来上班。我们得提前准备员工早餐,多半是自制的豆浆,现蒸的馒头、包子,还有炸油条,都是日常最普通的吃食,就是特别费时间。
⑥凌晨四点多,哪怕是夏天,也要穿两件衣服,要不然会有一身湿湿的雾气。要是冬天,就得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两只眼睛和一对鼻孔在外头。我们同事几个从家里出发,近一点的走路,远一点的骑自行车,从郑州的不同方向,汇集到二七广场,到二七纪念塔的时候,偶尔能碰个面。都是年轻女孩儿,碰面了,笑嘻嘻打个招呼,用电筒闪对方的眼睛,或是互相回应着按响自行车的铃铛。有说有笑的,其实是为了给各自壮胆儿。
⑦说起来,我们几个算是单位里胆大的女孩。凌晨四五点,如果没有月亮,郑州城还笼罩在一片漆黑的夜色中。没有路灯,只能靠一支手电筒。每次走到二七塔的时候,脑袋里飞快地闪过一些奇奇怪怪的零星片段,还有一些市井流传的形形色色的传奇物事,越想心里越发毛。
⑧那时候,二七塔周围的高楼还没有这么多,塔身上的灯也不会长亮。每次从解放路那边走过来,一抬头,二七塔便冷冰冰地杵在那儿,我脚下的步子便忍不住地加快。绕是绕不过去的,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眼睛盯着脚下的路,越靠近塔边,手电筒的灯光就好像变得越黯淡,似乎被什么冲淡了似的。
⑨直到有一次,记不清是我从二七塔路过的第多少回了。那次我带的手电筒没电了,天还特别黑,空气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我使劲甩了甩手电筒,关了重新打开,灯光似乎喘了一喘,叹了口气,又马上熄灭了。四周全是黑色,很厚很厚的那种黑,什么也看不到。路是熟悉的,但没有了光的指引,路似乎变得跟平时不一样了,变软了,软乎乎的,像踩在棉花上。手脚也一定是冰凉的,背上却快要渗出汗来。为了壮胆,我故意大声清嗓子,故意用力踹地面,心还是慌得很。平常经常偶遇的同事也没见一个。我叫了一声“王小妮”,没人应。又叫了一声“花大姐”,也没人应。慌乱中,一句歌词突然从我的嘴里蹦了出来:
⑩“东方红,太阳升……"
这是当时流行的红歌,也是后来二七塔每日报时用的音乐。歌声吼出来,我壮胆不小。而且,不知道是被我的歌声吵到,还是凑巧,二七塔的某个楼层上亮起了一线微弱的灯光。我看了看,雾气朦胧中,我分不清这是一盏油灯,还是一盏电灯。眼里有了光,心里便没了怕。有了这一线微光,脚下的路便变得硬实起来,心跳缓和下来,眼前的世界也逐渐分明起来。楼是楼,树是树,一切都回归了它们本该有的样子。
就是从这次起,再经过二七塔,我都能看到这盏灯。它总是在差不多同一个时刻亮起,从解放路街口出来,远远地,我就看到了这盏灯。在雾中时它是微黄的,在雨中时它是闪烁的,在风中时它是飘摇的。很快,我的小伙伴们也发现了这盏灯。我们惊喜地分享着一盏灯的秘密,一起想像着这盏灯背后那个温暖的人。
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也温暖了我们一整个青春。
一晃过去好多年,那个在商场做餐食员的毛头女孩考进电台做了新闻主播,而那个久负盛名的大型商场也早已经成为历史被人们渐渐遗忘。有一次,我参加电台组织的一个主题活动,要对二七纪念塔做一期深度的访谈宣传。采访中,一位曾参与塔楼维修的工程师讲到了这么一个故事:为了完成维修任务,他有几个月时间住在塔楼上。他的睡眠很轻,醒得很早。每天,他都能听到楼下第一批来德化街上班的女工人。那是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天特别黑,路上伸手不见五指。那是一个闪耀着理想光芒的年代,每个人的心中都燃着一团火。为致敬那些早起为建设新郑州做出贡献的人们,他每天都会在这个时候,短暂地拉亮维修部的灯光……
(摘自微信公众号“我们都爱短故事”2023年第6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烦恼"是“我”对那时候生活的感受,主要是凌晨上早班时要走漆黑的路,这也是“我"后来转行的原因。
B.女孩们“打个招呼”“闪对方的眼睛"按响铃铛”的做法是为了在黑夜相互壮胆,也写出她们的俏皮活泼。
C.“温暖了我们一整个青春”,指二七塔亮起的这盏灯既温暖了走夜路年轻女孩的心,也给“我们”的成长指引方向。
D.“一团火"是工程师亮灯的温暖之火,是早起建设郑州女孩们的热情之火,也是那个年代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之火。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总是在差不多同一时刻亮起”,为后文工程师每天在凌晨四五点短暂拉亮灯光埋下伏笔。
B.文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的描写了“我"经过二七塔时微妙的心理感受。
C.本文叙事人称在“我们”“我"他”之间自由切换,叙事视角多样,叙述更加的灵活多变。
D.小说由面及点,由一群人到一个人,真实再现“我们"经过二七塔时被一束灯光温暖的生活经历。
8.文章第⑨段到第段描写了“我”经过二七塔时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小说结尾的补叙部分很精彩。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A
7.D
8.①恐惧。通过“手脚冰凉"背上渗出汗来”等细节描写表现“我"走在漆黑路上的害怕。②心慌。通过“清嗓子”“踹地面"叫了一声”等动作描写表现“我"极力缓解内心的恐惧。③壮胆。“我”唱《东方红》为自己壮胆。④不怕。通过“路变得硬实"心跳缓和”来表现“我"看到微光后“心里没了怕”。
9.①情节:补叙部分交代了当年在塔楼上的工程师亮灯的原因及经过,揭开了“温暖的人"的秘密,使小说情节完整,故事圆满。②人物:补叙部分交代了亮灯人的身份和职业,将一位普通平凡但心地善良,给予他人温暖的工程师形象呈现给读者。③主题:补叙部分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在那个理想光芒的年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赞美了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者。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理解文本,结合题干分析。补叙部分是第段,分析作用应该从情节、人物、主题角度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也是‘我’后来转行的原因”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到“一晃过去好多年,那个在商场做餐食员的毛头女孩考进电台做了新闻主播,而那个久负盛名的大型商场也早已经成为历史被人们渐渐遗忘”,展现的是时代变迁,人事变化,没有说到“我”转行的原因。
故答案为: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由面及点,由一群人到一个人"错误,应为“由面及点再到面,由一群人到一个人再到一代人”。“真实再现"错误,小说是虚构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
①恐惧。第⑨段描写有一次“我”经过二七塔,恰好手电筒没电了,当时“我"的感受是“路似乎变得跟平时不一样了,变软了,软乎乎的,像踩在棉花上”“手脚也一定是冰凉的,背上却快要渗出汗来”,这些细节描写表现“我”走在漆黑路上的害怕。
②心慌。为了壮胆子,“我"故意大声清嗓子,故意用力踹地面”,后面“我"又故意叫“王小妮”“花大姐”,这些动作、语言描写表现“我”极力缓解内心的恐惧;而“心还是慌得很"则直接表明“我”的“心慌"。
③壮胆。“慌乱中,一句歌词突然从我的嘴里蹦了出来:‘东方红,太阳升……’”“歌声吼出来,我壮胆不小”,“我”唱《东方红》为自己壮胆。
④不怕。二七塔上一个楼层亮起了灯光,看到灯光,“我"心里便没了怕”,“脚下的路便变得硬实起来,心跳缓和下来,眼前的世界也逐渐分明起来”,通过“路变得硬实”“心跳缓和"来表现“我”看到微光后“心里没了怕"。
故答案为:①恐惧。通过“手脚冰凉”“背上渗出汗来"等细节描写表现“我”走在漆黑路上的害怕。②心慌。通过“清嗓子"踹地面”“叫了一声"等动作描写表现“我”极力缓解内心的恐惧。③壮胆。“我"唱《东方红》为自己壮胆。④不怕。通过“路变得硬实”“心跳缓和"来表现“我”看到微光后“心里没了怕"。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补叙部分是第段,分析作用应该从情节、人物、主题角度分析。
①情节:先看补叙部分的内容,曾参与塔楼维修的工程师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恰好交代了上文“我”和小伙伴们在二七塔分享到的那盏灯光,原来就是这个工程师点亮的。他为致敬那些早起为建设新郑州做出贡献的人们“每天都会在这个时候,短暂地拉亮维修部的灯光……"。再看情节上的作用,小说第段结尾说“我们惊喜地分享着一盏灯的秘密,一起想像着这盏灯背后那个温暖的人”,补叙部分交代了当年在塔楼上的工程师亮灯的原因及经过,揭开了“温暖的人"的秘密,使小说情节完整,故事圆满。
②人物:补叙部分交代了亮灯人的身份和职业,他是当年参加二七塔塔楼维修对的工程师,发现女工人凌晨四五点经过漆黑的二七塔,于是为她们短暂地拉亮维修部的灯光。这段补叙将一位普通平凡但心地善良,给予他人温暖的工程师形象呈现给读者。
③主题:补叙部分有一句话“那是一个闪耀着理想光芒的年代,每个人的心中都燃着一团火”,赞美了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者,这句话在上文的基础上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故答案为:①情节:补叙部分交代了当年在塔楼上的工程师亮灯的原因及经过,揭开了“温暖的人"的秘密,使小说情节完整,故事圆满。②人物:补叙部分交代了亮灯人的身份和职业,将一位普通平凡但心地善良,给予他人温暖的工程师形象呈现给读者。③主题:补叙部分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在那个理想光芒的年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赞美了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呜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汉高帝之忧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随何取九江,韩信取魏,取代,取赵,取齐,然后高帝起而取项籍。夫不汲汲于其忧之所在,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盖所以孤项氏也。秦之忧在六国,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非其忧在蜀也。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取天下,取一国,取一阵,皆如是也。
范蠡曰:“凡阵之道,设右以为牝,益左以为牡。"春秋时,楚伐随,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盖一阵之间,必有牝牡左右,要当以吾强攻其弱耳。
唐太宗曰:“吾自兴兵,习观行阵形势,每战视敌强其左,吾亦强吾左;弱其右,吾亦弱吾右。使弱常遇强强常遇弱敌犯吾弱追奔不过数十百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后之庸将,既不能处其强弱以败,而又曰:“吾兵有老弱杂其间,非举军精锐,以故不能胜。”不知老弱之兵,兵家固亦不可无。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而全吾之锐锋,败可俟矣。
(选自宋代苏洵《权书·强弱》,有删减)
材料二:
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有力。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节选自唐代罗隐《两同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使弱A常遇B强C强常D遇弱E敌犯吾弱F追奔G不过H数十百步。
11.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指灭亡、失败,与《屈原列传》中“亡走赵,赵不内"的“亡”词义相同。
B.以,指用,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以”词义相同。
C.固,指本来,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中的“固”词义相同。
D.金,指金属,与《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的“金”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赞同管仲的观点,认为要选择敌人薄弱的地方来攻击,否则敌人就会由弱变强,难以攻克。
B.汉高帝是先攻取弱小,再攻取强大,最后取得胜利,而诸葛孔明是先和强大的魏对决,导致失败。
C.季梁认为楚国人以左为上,国君一定在左翼军中,左翼军中没有良将精兵,一定会被我们打败。
D.罗隐认为金属虽然刚强,折断它却不可以使它续接;水虽然柔弱,斩断它却不可以使它断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兵有老弱杂其间,非举军精锐,以故不能胜。
②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14.你怎样看待“强弱"的关系?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0.CEF
11.A
12.C
13.①我的军队中掺杂着老弱的士兵,并非全部是精兵,因此不能够打胜仗。
②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14.①作战时,避强攻弱,可以获胜。②布阵时,以弱对强,以强御弱,可以出奇制胜。③强与弱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相互制约。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仲说:“攻击对方坚固的部分,那对方薄弱的部分也就变成坚固的了;攻击对方薄弱的部分,那对方坚固的部分也就变成薄弱的了。”对呀,不选择敌人薄弱的地方来攻击,那么天下的敌人都变成强敌了。汉高祖的忧虑主要在项籍,但他亲自率领军队直接同项籍作战却没有几回,等到随何夺取了九江,韩信击破魏国,消灭代国,攻取赵国,破了齐国,然后汉高祖才大举进攻项籍,并战胜他。汉高祖不急急忙忙地去对付他所忧虑的项籍,而是在那些不值得忧虑的地方徘徊(作战),其目的就是要使项籍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秦国的主要忧虑是六国,而蜀国最偏僻最弱小,秦国却最先攻灭了它;楚国最强大,却几乎是最后才攻取了它;这并不是因为秦国的主要忧虑在蜀国呀!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同强大的魏国相较量,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无论是夺取天下,攻取一个侯国,赢得一场战争,都是这样。
范蠡说:“大凡作战布阵的原则,设立较弱的右翼为配合作战的雌军。充实左翼,使之成为坚强难破的雄军。"春秋时期,楚国攻打随国,季梁对随君说:“楚国人以左为上,国君一定在左翼军中,您不要正面和楚王相遇。要攻击楚军的右翼,右翼军中没有良将精兵,一定会被我们打败。偏师一旦战败,它的整个军队就瓦解了。”大凡一个军阵之中,必定会有强弱不同的雄雌左右两翼,关键是应当用我军的强大主力去攻击敌人薄弱的一翼。
唐太宗说:“我自从兴兵打仗以来,经常仔细观察军阵形势,每次作战,发现敌人加强他的左翼,我也加强我的左翼;敌人减弱他的右翼,我也减弱我的右翼。使我军的弱翼经常对着敌军的强翼,我军的强翼经常对着敌军的弱翼,敌人进犯我军的弱翼,前进不过数百步。我军攻击敌人的弱翼,总是突破敌人的阵线,然后再掉转头来从背后攻击敌人的强翼,所以每战必胜。"后世那些平庸无能的将领,既不能善于运用强弱之势,因而常打败仗,却说:“我的军队中掺杂着老弱的士兵,并非全部是精兵,因此不能够打胜仗。”他们不懂得老弱的士兵,本来也是军事指挥家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老弱的士兵,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引诱消耗敌人的强兵,从而保全我军的精锐,这样,等待我军的就是失败的结局。
材料二:
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金属是天下最刚强的;水是天下最柔软的。金属虽然刚强,折断它却不可以续接;水虽然柔弱,斩断它却不可以使它断开;那么水的柔弱能成就它刚强的一面,金属的刚硬不会消除它柔弱的一面。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使我军的弱翼经常对着敌军的强翼,我军的强翼经常对着敌军的弱翼,敌人进犯我军的弱翼,前进不过数百步。
“弱常遇强"强常遇弱”结构相同,是一对对称句式,所以在CE处断开。
“敌犯吾弱"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敌”作主语,“犯"作谓语,“吾弱”作宾语,所以在F处断开。
故答案为:CE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灭亡,失败。/逃跑。句意: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怀王)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收留。
B.正确。以:用。句意:关键是应当用我军的强大主力去攻击敌人薄弱的一翼。/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
C.正确。固:本来。句意:本来也是军事指挥家所不可缺少的。/本来是当时的英雄,可是现在在哪里呢。
D.正确。金:金属。句意:金属是天下最刚强的。/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左翼军中没有良将精兵"错误。根据原文“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可知季梁认为楚国人以左为上,国君一定在左翼军中,右翼军中没有良将精兵。选项说法属于张冠李戴。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老弱”,形容词作名词,老弱的士兵;“举”,全;“以故”,因此。
(2)“为……所”,被动句;“伏”,制服;“制”,制约;“自然之理也”,判断句。
故答案为:①我的军队中掺杂着老弱的士兵,并非全部是精兵,因此不能够打胜仗。②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夫不汲汲于其忧之所在,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盖所以孤项氏也。秦之忧在六国,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非其忧在蜀也。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可知作者用汉高祖、秦国先进攻弱小和不值得忧虑的地方并最终战胜强敌,一统天下的事例和诸葛亮与强大的魏国对抗而失败的事例对比,说明作战时,避强攻弱,可以获胜。
根据材料一“盖一阵之间,必有牝牡左右,要当以吾强攻其弱耳"吾自兴兵,习观行阵形势,每战视敌强其左,吾亦强吾左;弱其右,吾亦弱吾右。使弱常遇强强常遇弱敌犯吾弱追奔不过数十百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后之庸将,既不能处其强弱以败”,可知军阵之中,必定会有强弱不同的雄雌左右两翼,关键是应当用我军的强大主力去攻击敌人薄弱的一翼,然后引用唐太宗的用兵取胜之道,概述后世庸将失败的事例,说明布阵时,以弱对强,以强御弱,可以出奇制胜。
根据材料二“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可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强弱互相制约是自然的道理,说明强与弱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相互制约。
故答案为:①作战时,避强攻弱,可以获胜。②布阵时,以弱对强,以强御弱,可以出奇制胜。③强与弱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相互制约。
(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东风齐著力·除夕
胡浩然
残腊收寒,三阳初转,已换年华。东君律管,迤逦到山家。处处笙簧鼎沸,会佳宴、坐列仙娃。花丛里,金炉满爇,龙麝烟斜。
此景转堪夸。深意祝、寿同福海增加。玉觥满泛,且莫厌流霞。幸有迎春寿酒,银瓶浸、几朵梅花。休辞醉,园林秀色,百草萌芽。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五句描写天气转暖,年华悄然更换,司春之神踏着和谐的节奏,迤逦到达山村人家。
B.繁花丛中,熏香的金炉被填充得满满,燃烧的香料化为香烟袅袅升腾,飘逸而去,宛若仙境。
C.下片后三句劝说盛宴中的人们不要再喝酒了,不如去欣赏满园的青翠之色和萌芽的百草。
D.整首词浓墨重彩,轻快活泼;善用三四言,简洁明快;富有韵味,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16.冯骥才说:“除夕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对岁月流转,时光易逝的感叹。天气转暖,年华已悄然更换,对时光流逝的感叹。②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佳宴上,人们的欢笑声与音乐声交织,阖家团圆,幸福美满。③祝愿彼此幸福长寿。大家举杯畅饮,互相祝愿。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园林中美丽的景色和萌发的百草生机盎然,充满希望。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理解错误,下片后三句的词意是“大家不要推辞,尽醉而欢吧。园林中景色秀丽,百草开始发芽。”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对岁月流转,时光易逝的感叹。上片前五句描写天气转暖,年华悄然更换,司春之神踏着和谐的节奏,迤逦到达山村人家。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②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处处笙簧鼎沸,会佳宴、坐列仙娃"描写除夕佳宴上,人们的欢笑声与音乐声交织,阖家团圆,幸福美满。
③祝愿彼此幸福长寿。“深意祝、寿同福海增加”“玉觥满泛,且莫厌流霞"除夕佳宴上,大家举杯畅饮,互相祝愿。
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园林秀色,百草萌芽”描写园林中景色秀丽,百草开始发芽,园林中美丽的景色和萌发的百草生机盎然,充满了生命力和希望。
故答案为:①对岁月流转,时光易逝的感叹。天气转暖,年华已悄然更换,对时光流逝的感叹。②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佳宴上,人们的欢笑声与音乐声交织,阖家团圆,幸福美满。③祝愿彼此幸福长寿。大家举杯畅饮,互相祝愿。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园林中美丽的景色和萌发的百草生机盎然,充满希望。
17.(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学校传统文化活动日,小刚参观了凉都大河堡国学馆,他看到了许多古建筑和人物雕像。在秦朝宫殿前,小刚看到秦始皇的雕像,想到秦始皇手执长鞭,吞并二周的场景,吟咏出《过秦论》中“___,___"的句子;在唐朝宫殿前,看到李白的雕像,想到了《将进酒》中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钱财散尽了也会重新得到的诗句“___,___”;在宋朝宫殿前,看到苏轼的雕像,想到《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思念爱妻,泪流满面的诗句“,"。
【答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策、御、材、惟。
故答案为: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由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发展时间较长的原因,②许多成语在形成过程中自动选取了饮食性的相关内容,并留存至今。③比如,“茹毛饮血”,字面的意思是连毛带血地生吃鸟兽,指远古时人们不知熟食。④“细嚼慢咽”,字面的意思是慢慢地吃东西,比喻学习要深钻细研。⑤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具体地表现了这些成语的生生不息。⑥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⑦区域发展各不相同,⑧因此,不同地区也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饮食。
我国汉字成语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其大多是在历史背景和历史状况下形成的极具历史价值和当下现实意义的成语。“望梅止渴”一词来自《世说新语·假谲》,主要讲述了曹操在带兵出征的路上非常饥渴,为了鼓励士兵勇往直前,曹操告诉士兵前面有一片林子,A,正好能够解渴,士兵们听说后顿时就不渴了。这表明目前没有办法做成的事情,可以通过空想安慰自己。而还有一些成语,比如不食周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则利用传统饮食文化特点,B。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林子里有非常多的梅子;(关键词:梅子。)B表现了优秀的中华民族品质。(关键词:品质/气节/美德。)
19.①去掉“由于"或“的原因”。⑤修改为“这些成语具体地表现了我国传统饮食文化"。⑧在“饮食”后面添加“文化"。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此句为过渡句,成语是“望梅止渴”,此处应说林子里有梅子,才能既承接上句的“林子”,照应下句的“解渴”,可填:林子里有非常多的梅子;
B“不食周粟、不为五斗米折腰"都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可贵品质,而“利用传统饮食文化特点”,就是为了表现这些品质,可填:表现了优秀的中华民族品质。
故答案为:A林子里有非常多的梅子;(关键词:梅子。)B表现了优秀的中华民族品质。(关键词:品质/气节/美德。)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由于……的原因"句式杂糅,去掉“由于”或“的原因"。
⑤“传统饮食文化具体地表现了这些成语的生生不息”主客颠倒,修改为“这些成语具体地表现了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⑧成分残缺,“呈现”缺少宾语,在“饮食"后面添加“文化”。
故答案为:①去掉“由于"或“的原因”。⑤修改为“这些成语具体地表现了我国传统饮食文化"。⑧在“饮食”后面添加“文化"。
(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晨推开门,飞雪一下子覆盖了世间万物,倏忽之间大地就①。此时,雪或许停了,白雪堆满枝头、房檐和屋顶,在晨曦中显得晶莹圆润,世界变得纯洁、静谧;或许,雪还在下,一片片晶莹的雪花在天空飞舞,朦朦胧胧,如烟如柳,飘飘洒洒,如诗如画。雪落无声,大道至简,站立窗前的你,一下子心静如水,从容而释然。是呀,雪是冬天洁白的衣衫,把尘埃和浮躁锁定,把落叶和枯草覆盖,在凛冽的寒风中泽被万物,于苍茫的天地间守护温情。随着阳光的照拂,最终不惜化身为水——那是雪的眼泪,也是雪的灵魂,只为促成新的生长。夜半枯树折残枝,晨听新笋拔节声。莫言冬日寒风啸,唯有瑞雪最多情。
下雪,是孩子们的节日。如果赶上春节,就更有仪式感了。小伙伴们会在院子里堆出一个大大的雪人,鼻子是半截胡萝卜,眼睛是两个煤球,头上戴一顶破草帽。嘴巴呢?也许是一个没了捻儿的“钢鞭”,在鼻子下一横,霸气;也许是哪个女孩儿贡献出来的一张糖纸,剪成月牙状,贴上,雪人立马②。然后,听到小伙伴们大声喊:“打——雪——仗——喽!"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大家分成两拨,开始在雪地里疯跑、鏖战,偶尔有雪球击中脖子,冰水流进前胸和后背,不由一个激灵,战斗意志却丝毫不减。在那个贫瘠的年代,这是我最难忘的童年记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2.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破折号,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20.①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粉妆玉砌②喜笑颜开/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21.B
22.第一处的破折号为解释说明。解释说明水是雪的眼泪和灵魂,雪化成水能促进新的成长。第二处的破折号为声音的延长。将“打雪仗"的声音延长,写出小伙伴竭尽全力,大声呼喊的激动和兴奋。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形容雪后的大地的景象,可用“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粉妆玉砌”。银装素裹:比喻户外的雪景素洁美丽。白雪皑皑:指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粉妆玉砌:像用粉化过妆,像用玉修砌而成,形容雪景及人皮肤白嫩。
②语境形容雪人形象逼真的神态,可用“喜笑颜开/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喜笑颜开:形容心里十分高兴,满面笑容。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传神,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
故答案为:①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粉妆玉砌②喜笑颜开/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嘴巴呢?”是问,后面是回答。
A.反问。
B.设问,先问后答。
C.反问。
D.一般疑问句。
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一处,“随着阳光的照拂,最终不惜化身为水——那是雪的眼泪,也是雪的灵魂,只为促成新的生长”,破折号后面是对“水”的具体解释,说明水是雪的眼泪和灵魂,雪化成水能促进新的成长。破折号为解释说明。
第二处,“打——雪——仗——喽!"这是小伙伴们大喊的声音,用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表明大家呼喊的激动和兴奋。
故答案为:第一处的破折号为解释说明。解释说明水是雪的眼泪和灵魂,雪化成水能促进新的成长。第二处的破折号为声音的延长。将“打雪仗”的声音延长,写出小伙伴竭尽全力,大声呼喊的激动和兴奋。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学而》认为“好学"之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即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二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即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三是“就有道而正焉”,即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身的行为。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道来自于《论语》的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中的三句话来自《论语·学而》,认为“好学"之人,应具备三种品格:安贫乐道;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善于求教。学生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物质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学习要勤勉,不能浮夸;求教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等。
第一个要求是不能把口腹之欲、衣裳之美、广厦之安作为追求,也就是不能沉迷于享乐。享乐让人有强烈的满足感,从而失去求学进步的动力。因此,孔子认为,君子首先要戒贪、戒得。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还有一层意思是,如果你的饮食起居不能满足,是不是你就不求学了?当然不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都看不下去了,他也不改变自己内心因求学而生的喜乐。
第二个要求是勤勉、严谨。“敏"意思是快疾,对事反应快,就要勤于任事;“慎”意思是慎重,说话要谨慎,就要想得明白通透。勤奋、严谨,是求学应有的态度;事事勤奋、严谨,则必须有“好学"的内在驱动。所以,孔子把它当作好学的要求。求学并不是把课堂书本当作唯一的渠道。它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勤于任事,就是把自己放在随时准备求学的状态。离开了课堂,你就不勤奋了吗?那你要怎么勤奋呢?这就是“敏于事”的意义。慎于言就是要多思考,在思考成熟之前不能随意发表见解。古人认为,见解不成熟就会不断变化,这样有损于君子的正道。
第三个要求是不断自省。就,是亲近。有道,是有德的贤人。哪怕做到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仍然不敢自以为是,而一定要接近有道的人,用以匡正自己的是非。毕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我们是无法忽视周围人对自己的影响的,而接近有道的人,与这样的人交朋友,有助于端正我们自己。
写作时,可以选择“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任何两个或者三个来谈自己的思考。其中把三个层次有机结合起来写作,属于高阶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写作:“好学"之人既有内在的自律,对物质条件要求不高,精力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又有执行力,知不足而迅速补缺,学有所成仍能保持虚心,保持空杯心态,不夸夸其谈;更是懂得借用外在的力量来匡正自己。总之,读好书,交良友,内外兼修,可谓好学。
【立意提取】
1.安贫乐道,潜心治学。
2.敏于事,慎于言。
3.以榜样之姿,学做人做事之理。
4.物质的淡薄,精神的丰盈。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监测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传统文化赋能:“文学"与“文化”的聚合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审美需求结合起来,以新的表达形式重释经典,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特色的题材,以视觉化的形式阐释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成为文艺创作者的自觉追求。近年来,由中国神话传说改编的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影视作品深受观众青睐。近期上映的《长安三万里》塑造了以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群像,电影选取了48首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将观众带回了群星璀璨的大唐盛世,激活了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和文学记忆。大唐诗人们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气质,不惧艰难、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穿越历史时空隧道与当下观众产生心灵交汇、共鸣。传统文学融进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当中,文学与文化融为一体,呈现出多元互动、共存共生的形态,并起着“以文化人"的作用。传统文化赋能文学经典,使文学融进了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推动着文化的建构,文学被赋予了神圣的文化使命。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引发全球性的社会变革,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亿,《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手机移动阅读成为主要形式,“听书”和“视频讲书"的读书方式成为新的阅读选择。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国民阅读的习惯正在发生革命性的转变,文字符号化、书籍图像化、文化数字化,受众由阅读型公众变为视听型公众。文学典籍借助媒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束缚文明发展的枷锁,从甲骨文书、青铜铭文、石刻文书、简策版牍、帛书、纸质图书到电子书……网络和数字技术广泛渗透到文学的生产、流通、传播和消费的全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古籍数字化是通过数字技术将束之高阁的纸质本古籍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数字化资源,古籍的整理、保护、传承和利用对赓续中华文脉、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积收录古籍13026部,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33部。“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实现了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开放共享,读者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获取文献资源。截止2023年1月,全国累积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达13万部(件),其中国家图书馆搭建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古籍影像资源超过10.2万部(件)。全国公共图书馆也在积极建构数字图书馆,实现全文定位搜索,汇聚共享。数字技术与平台相结合,让文学典籍“活"了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降低了古籍的使用门槛,拉近了古籍和读者的距离。
(摘编自王艳《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与“破圈”传播》,有删改)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髓,是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前提。理性分析和鉴别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扬弃继承的原则,对于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大力弘扬,而落后于时代的糟粕应予以摒弃。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秀思想,为当代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的部分,我们应当提炼出精神文化标识,形成独特的话语结构和话语方式,正如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需科技赋能,推动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媒介,使其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同社会风尚相衔接,充分彰显时代风采和魅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第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使用前沿科技展示传统文化,将物质文化遗产生动活泼地呈现给公众。同时用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话语叙事结构传递价值内核,从而消除优秀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疏离感。第二,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将文化元素重新排列整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产品。近年来,文化市场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意元素,例如,将神话故事人物打造成大荧幕动漫IP,文化遗产衍生出各种周边附属产品,这些创意不仅打通了消费市场,还在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拉近了同消费者的距离。第三,推动文化同其他领域融合,形成相关产业链,推动各产业之间协同发展。文化发展需要载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寻找载体依托较为困难,需要同当下盛行的相关产业相结合,推动全产业链的文化创新。
(摘编自赵宁《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特色的题材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和审美需求,也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B.文学与文化融为一体,呈现多元互动、共存共生的形态,文学融进了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推动着文化的建构。可见文学被赋予神圣的文化使命。
C.《长安三万里》之所以能激活观众的文化基因和文学记忆,是因为电影成功塑造了以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群像。
D.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庞大,阅读形式以手机阅读为主,国民阅读习惯正在发生转变,受众变为视听型公众。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引用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便于阐明作者的观点。
B.材料一的第三段举例论证,论证了文艺创作者自觉追求以视觉化的形式阐释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C.材料一第五段使用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为事实论据,可以看出国家对古籍保护和数字化工程的重视。
D.材料二第二段从并列的三个角度,论证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法。
3.下列论据中,不能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人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赏敦煌石窟,感受壁画的壮丽,获得丰富的体验。
B.六盘水的农民画,集蜡染、刺绣、贴花等民间艺术为一体,深受大众的喜爱。
C.河南卫视“中国节日"栏目,以“网剧”的编排方式,呈现传统节日的魅力。
D.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采用“戏剧+影视化"的方式,与观众隔空对话。
4.数字技术应用在文学典籍领域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有同学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绘制了“传统文化赋能”与“科技赋能"两个概念的思维导图初稿,请你填写①~⑥处,帮他把内容补充完整。
(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光
秦俑
①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吧。
②那时候的郑州,电是珍稀资源。一个家里,两个房间共用一个灯泡,这没啥奇怪的,大家都习以为常。家里拢共就两个灯泡,这个开着,那个必然关着。有时“哧”一下,开着的灯也突然灭了,这也没啥奇怪的。那个时候的电啊,说断就断了。断电的不会提前发通知,被断电的也不至于那么不堪。家里有准备的点上一支蜡烛,继续吃饭看书写字。舍不得燃掉那半截蜡烛头的,摸黑洗个冷水脚,上床闭眼就能呼呼大睡。
③很怀念那时候的生活,简单,质朴,而又充满热情。
④但是,也有烦恼。
⑤最烦恼的是要上早班。我们是德化街北口那边一家商场的餐食员,早晨六七点,就有商场的工作人员陆续来上班。我们得提前准备员工早餐,多半是自制的豆浆,现蒸的馒头、包子,还有炸油条,都是日常最普通的吃食,就是特别费时间。
⑥凌晨四点多,哪怕是夏天,也要穿两件衣服,要不然会有一身湿湿的雾气。要是冬天,就得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两只眼睛和一对鼻孔在外头。我们同事几个从家里出发,近一点的走路,远一点的骑自行车,从郑州的不同方向,汇集到二七广场,到二七纪念塔的时候,偶尔能碰个面。都是年轻女孩儿,碰面了,笑嘻嘻打个招呼,用电筒闪对方的眼睛,或是互相回应着按响自行车的铃铛。有说有笑的,其实是为了给各自壮胆儿。
⑦说起来,我们几个算是单位里胆大的女孩。凌晨四五点,如果没有月亮,郑州城还笼罩在一片漆黑的夜色中。没有路灯,只能靠一支手电筒。每次走到二七塔的时候,脑袋里飞快地闪过一些奇奇怪怪的零星片段,还有一些市井流传的形形色色的传奇物事,越想心里越发毛。
⑧那时候,二七塔周围的高楼还没有这么多,塔身上的灯也不会长亮。每次从解放路那边走过来,一抬头,二七塔便冷冰冰地杵在那儿,我脚下的步子便忍不住地加快。绕是绕不过去的,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眼睛盯着脚下的路,越靠近塔边,手电筒的灯光就好像变得越黯淡,似乎被什么冲淡了似的。
⑨直到有一次,记不清是我从二七塔路过的第多少回了。那次我带的手电筒没电了,天还特别黑,空气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我使劲甩了甩手电筒,关了重新打开,灯光似乎喘了一喘,叹了口气,又马上熄灭了。四周全是黑色,很厚很厚的那种黑,什么也看不到。路是熟悉的,但没有了光的指引,路似乎变得跟平时不一样了,变软了,软乎乎的,像踩在棉花上。手脚也一定是冰凉的,背上却快要渗出汗来。为了壮胆,我故意大声清嗓子,故意用力踹地面,心还是慌得很。平常经常偶遇的同事也没见一个。我叫了一声“王小妮”,没人应。又叫了一声“花大姐”,也没人应。慌乱中,一句歌词突然从我的嘴里蹦了出来:
⑩“东方红,太阳升……"
这是当时流行的红歌,也是后来二七塔每日报时用的音乐。歌声吼出来,我壮胆不小。而且,不知道是被我的歌声吵到,还是凑巧,二七塔的某个楼层上亮起了一线微弱的灯光。我看了看,雾气朦胧中,我分不清这是一盏油灯,还是一盏电灯。眼里有了光,心里便没了怕。有了这一线微光,脚下的路便变得硬实起来,心跳缓和下来,眼前的世界也逐渐分明起来。楼是楼,树是树,一切都回归了它们本该有的样子。
就是从这次起,再经过二七塔,我都能看到这盏灯。它总是在差不多同一个时刻亮起,从解放路街口出来,远远地,我就看到了这盏灯。在雾中时它是微黄的,在雨中时它是闪烁的,在风中时它是飘摇的。很快,我的小伙伴们也发现了这盏灯。我们惊喜地分享着一盏灯的秘密,一起想像着这盏灯背后那个温暖的人。
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也温暖了我们一整个青春。
一晃过去好多年,那个在商场做餐食员的毛头女孩考进电台做了新闻主播,而那个久负盛名的大型商场也早已经成为历史被人们渐渐遗忘。有一次,我参加电台组织的一个主题活动,要对二七纪念塔做一期深度的访谈宣传。采访中,一位曾参与塔楼维修的工程师讲到了这么一个故事:为了完成维修任务,他有几个月时间住在塔楼上。他的睡眠很轻,醒得很早。每天,他都能听到楼下第一批来德化街上班的女工人。那是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天特别黑,路上伸手不见五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国际足球赛事场地租赁合同
- 2024年建筑施工劳务承包简约合同样本
- 2024桩基础工程专业分包合同模板
- 2024代理合同样式
- 2024技术参股合作协议书
- 2024版药品代理合同
- 二手房交易合同
- 店面承租协议书范本
- 2024项目开发全过程专项法律服务合同
- 2024常用合作合同范本
- 2024至2030年中国眼部护理行业运营现状与未来需求趋势分析报告
- 圆圈正义读书分享课件
- 四平事业单位笔试真题及答案2024
- 一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小学数学口算、简算、计算、应用题及能力提升训练检测题(含答案)
- 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化工产品销售管理制度
- 螺旋藻生物学特征课件讲解
- 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情景答辩小学组真题及答案
-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考核评价量分表(100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