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山东省临沂市第二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孔子提出“仁”的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因此解决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想家孔子,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他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在生产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但是“爱人"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认为只有“君子”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阶级性。
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就是他的弟子曾参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意思是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贵族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的原则。因为照孔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因"有“革”。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面对变革着的现实,从中调和,他认为这是“吾从众”的态度,可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新兴封建主阶级也应该这样,“忠"则不应“犯上作乱”,“恕"则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他所说的“道”就是“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并非靠了“仁”,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这就是说,人是主动的,而“仁”是要靠人的主观努力才可以得到的。孔子很看不惯那些不努力求上进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出息,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论语·子罕》)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因此,他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它标志着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从这一点说,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压低“天”的绝对性和神秘性的作用。
(摘编自汤一介《仁——孔子的思想核心》)
材料二:
孔子这个“仁"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因为他强调了“人”,处处讲人道之所当然,讲人之所以为人,把什么问题都归结到人心和人性上,正和那种天鬼迷信,神权思想相对立。最明显的表现,如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只重视做人的道理,对于鬼神问题存而不论。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而却大讲其丧礼和祭礼,对象还没有弄清楚,究竟向谁行礼呢?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明明讲“务民之义”,也就是说“尽其为人之道"。为什么要“敬鬼神”?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心安理得,究竟有没有鬼神来接受我的“敬”,那倒不必追问。他把“敬鬼神”,把丧礼和祭礼,根本看成人的良心问题,是“崇德报功"而并不是迷信,是“人”的问题而并不是“神"的问题,是“心”的问题而并不是“物"的问题。
如上所述,丧礼、祭礼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以此类推,一切礼也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这就是以“仁”讲“礼”,以人文主义的精神讲“礼”。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离开“仁”,“礼"的真精神就失掉了。这样,从一方面看,他以仁讲礼,高唱“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从原始迷信、神权思想中,把人性解放出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拿古代贵族所制定的“礼”来作为一般做人的标准,把人性规格化,违犯了“礼”,违反了古代贵族所制定的“人”的规格,就是“不仁”,就是失掉“人性”,就不算“人”,这分明是以贵族性来冒称人性,极力为古代贵族统治作辩护,他的阶级本质,从这里也显然暴露出来。
(摘编自嵇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它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情况,体现了孔子在新旧统治势力之间的调和改良态度。
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可看作是对“仁”的最根本含义的界定。其提出是为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反映了这一思想的阶级性。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是孔子心中的行“仁”之法,在他看来,不论新旧统治阶级哪一方,都要推己及人。
D.孔子提倡“仁”,强调人的作用,正与神权思想对立,一方面要人“远”鬼神,一方面又让人“敬"鬼神,表现出其思想的矛盾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革,这是孔子提出“仁”这一哲学概念的大背景。
B.在统治者和劳动者的关系上,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护劳动者,对老百姓施以恩惠,在他看来,统治者都具有这种品德。
C.“仁"属于孔子的哲学范畴,所以他才会重视个人努力,否定“天命观”。这标志着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
D.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把人性从原始迷信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这与孟子“民为贵”的观点一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有关“鬼神祭祀"观点的是()
A.孔子诞辰日,曲阜举行祭孔大典。
B.民间有“清明祭祖,端午插艾”习俗。
C.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D.秋收结束,农民举办社祭,欢庆丰收。
4.在除夕,中国人要除旧布新、祭祀祖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5.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仁者爱人"的。
【答案】1.D
2.A
3.C
4.①除旧布新,体现了对个人努力奋斗价值的认可。
②祭祀祖先,体现的是“尽其为人之道,行其心之所安”。
5.①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仁"的根本含义是“仁者爱人”,明确概念。
②从统治者与劳动者、新旧统治阶级之间两个角度分析概念,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③采用了引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手法进行论证,说理充分,论述有力。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论点和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表现出孔子思想的矛盾性”错,材料二信息是“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可见文中说的是“好像”“似乎”,其实并不矛盾。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护劳动者,对老百姓施以恩惠,在他看来,统治者都具有这种品德”错,材料一第四段信息是“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可见孔子认为并不是每个统治者都能有爱人的品德。C.“‘仁’属于孔子的哲学范畴,所以他才会重视个人努力,否定‘天命观’”错,材料一结尾段信息是“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并非靠了‘仁’,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因此,他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可见选项表述中“否定”一说过于绝对,因果逻辑关系颠倒。D.“这与孟子‘民为贵’的观点一致"错,孟子是从民与统治者关系角度,说明要重视百姓;孔子从哲学角度谈要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并不一致。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论点和论据的能力。ABD都表现了对祭礼的敬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C.材料二认为祭礼、丧礼都是尽人心的行为,而C项是对“问鬼神”的否定(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属于迷信行为。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由材料一“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这就是说,人是主动的,而‘仁’是要靠人的主观努力才可以得到的。孔子很看不惯那些不努力求上进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出息……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它标志着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从这一点说,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压低‘天’的绝对性和神秘性的作用”,得出答案①除旧布新,意思是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体现了对个人努力奋斗价值的认可。由材料二“为什么要‘敬鬼神’?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心安理得……他把‘敬鬼神’,把丧礼和祭礼,根本看成人的良心问题,是‘崇德报功’而并不是迷信,……如上所述,丧礼、祭礼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以此类推,一切礼也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这就是以‘仁’讲‘礼’,以人文主义的精神讲‘礼’”得出答案②祭祀祖先,体现的是“尽其为人之道,行其心之所安"。
故答案为:①除旧布新,体现了对个人努力奋斗价值的认可。②祭祀祖先,体现的是“尽其为人之道,行其心之所安”。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相关段落为三、四、五段。第三段先提出问题,以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方式总领下文,“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第四段观点句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明确提出这一思想的前提,然后展开论述,首先明确“爱人"的重要性,“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从统治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仁者爱人的阶级思想,认为只有统治者能做到,“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阶级性"。第五段明确施行仁爱的方法,关键句为“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然后具体阐述如何实现,“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贵族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用这样的方法(推己及人)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的原则。因为照孔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综上可见使用了总分的结构,宏观看是层层推进,微观看又有平行并列关系,条理清晰,结构合理。③采用了引证(《论语·宪问》《论语·雍也》《论语·为政》)、对比论证(统治者和劳动者,新旧阶级间)等论证手法进行论证,说理充分,论述有力。故答案为:①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仁”的根本含义是“仁者爱人”,明确概念。②从统治者与劳动者、新旧统治阶级之间两个角度分析概念,展开论述,条理清晰。③采用了引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手法进行论证,说理充分,论述有力。
(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现代文阅读Ⅱ
芦花虾
邓刚
因为离海近,所以这里的集市最精彩不过,卖主们都摆出一副很有势力的气度,一手掐腰,一手攥创钩。以前,还像做贼似的探头探脑,现在政策架得他们腰粗气大,一个个放开嗓门吆喝。从早到晚,招引得顾客涌涌不断。国营商店看着眼红,也来占块地盘搞竞争。虽然都是卖货,却自觉得国营的高贵。她们最愿嘲弄的,是对面角落里卖芦花虾的姑娘,吆喝她“拐筐的”。这里人对这个词儿看得很卑下,因为讨饭的叫花子才叫“拐筐的”,所以是极不愿听的。但这个拐筐的姑娘似乎什么也没听见,只是默默地守在筐前,低着头,既不愿吆喝,又不敢招揽。但筐子里的芦花虾却很争脸,干净、整齐、红艳艳的。不一会儿就卖完了,她赶紧拐起筐,逃也似的跑走了。她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张书琴,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按时兴的说法,叫“待业青年”。
书琴并没有考大学呀、当研究生呀等闪闪发光的理想,她只想毕业后进工厂,进机关,进商店,反正在国营单位当个工作人员就行。那是给国家干的呀!眼前这算干什么?“自负盈亏”,“拐筐的小贩子”,天底下还有比这更难听的词儿吗?
书琴几次想把筐子扔进海里不干了,但又不忍心,因为她可怜哥哥。父亲早去世了,撇下病弱的母亲和她,干啃哥哥那点儿工资。
书琴一咬牙,到工商局交了待业证,拐起卖芦花虾的筐。同学们说她:“你疯啦!坐
着等呗,国家早晚得分配!"书琴摇摇头。
书琴卖完虾,顺着货摊赶紧走,一行行货摊摆得长长的,各种风格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大家都在急切切、热盼盼地做生意,没有一个像她这么畏畏缩缩的!有一阵子,书琴甚至觉得像开展览会似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创造和收获来的劳动果实,谁最有智慧,谁最勤劳,谁才能获得最大的报酬。
呱唧呱唧,一个姑娘拐着一大筐芦花虾从海里面走出来。书琴一抬头,是同学李海菜!李海菜瞥了书琴筐子一眼:“到里边去——大里边!”李海菜指着海天接壤的远处,那里泛着一层虚无缥缈的雾气。“鬼儿滩,多的是!不过,你不行,改天我领你去!"说着,李海菜从筐里往外抓芦花虾给书琴,然后踩着水花走了。
“自负盈亏!”书琴感到这句话不怎么难听了。她还想说:“别小看自负盈亏,我还想把嫂子挣家来呢!"但没敢说,因为她不知自己能不能上去鬼儿滩。然而又一转念,李海菜都上去了,我怕什么!
凉丝丝的海水使书琴打了个战,心里有点怯。潮水刚刚闪个边儿,海滩上没一个人影。书琴四面望了一阵,咬咬牙,将筐子使劲往上一拐,坚决地走进去。她私下早已打探了去鬼儿滩的方法,去那儿不容易,得精细地计算。潮刚退时就下水,赶着浪印儿走,等潮终时才能赶到;在上面只能待两袋烟的工夫,赶着涨潮的浪印回来。否则潮一回头,返回的途中涌起一股急流子,会把人拖进老洋里。书琴虽然有些紧张,但觉得只是一个计算问题,很简单。她把裤腿挽得高高的,哗哗地搅着水花,很自信。
越走得深,水的颜色就越纯净,像透明的绿绸。路程真长,不管用什么方法,书琴还是累得不行了,两腿好像被那些绿绸绸缠紧了,拉不动。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岸边那道黄线早已模糊了,四周漫无边际的水面上浮起了一层薄薄的雾纱,阳光变得柔和媚人,使单调的海面内容丰富起来。她扬起脑袋,两眼顿时亮了——前面,神秘的鬼儿滩正在银色的浪卷中浮现!
踏上鬼儿滩,书琴被那一片片眼儿惊呆了,她兴奋得有些昏头了,简直不知钓哪一片虾才好,总觉得另一片比这一片强,最后,弄得她只好满滩乱跑,反正鬼儿滩今天是她自己的,怎么样都行!
书琴又蓦地刹住了自己的欢劲儿,李海菜也许来了呢!叫人家听见自己在这儿胡说八道,多丢人。她的眼睛赶忙朝四周一瞅,怔住了——一大股浓重的雾气,早已悄悄地将她团团罩住。书琴慌了,这是怎么回事!哪儿来的大雾?岸在哪儿?她惊叫起来,在沙滩上东一头、西一头地撞着。雾更浓了,涛声更响了,浪头像无数只凶狠的利爪,撕扯着她,拍打着她。一排浪劈头盖脸地砸来,呛了书琴一口苦咸的海水。谁知这一下却把她呛火了,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反正说好说歹都这样,干脆硬拼吧!
她想起了老师教的一支歌,便唱起来:“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拐筐的小贩也算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吗?"
“应该算。绝对应该算!……”
书琴自问自答,一会儿犹犹豫豫,一会儿理直气壮,畏惧却一扫而光。她的感觉变了——浪头小了,涛声弱了,雾气也退得远了。
忽然,一阵粗犷的歌声穿过雾气,扑过来——“蟹子肥哟,虾儿鲜!"
书琴浑身的血液都被这歌声激励得奔涌起来,于是,书琴又紧紧地抓住虾筐,与激流搏击着。
雾气渐渐消散了,太阳、天空和撒满银屑的海滩一齐向精疲力尽的书琴显露出来。
赶海的妇女们好奇地围过来,一个个大惊小怪:“上鬼儿滩了!”李海菜挤到跟前,不相信地瞪着眼睛:“广播说有大雾,你……"
书琴没吱声,有这沉甸甸的一筐芦花虾,什么也不用说。
鬼儿滩那边的海天一碧如洗,刚才那场大雾好像是专为考验书琴而涌起的。但是,她回来了!
海边离城里十多里路,可是书琴有的是力气,她拐着虾筐嗖嗖地飞走,因为她心里燃烧着一个灼人的念头:赶快把虾煮熟,拐到集市上去,还要大声地吆喝!书琴再也不怕那些嘻嘻笑她的姑娘们了,再也不怕人们喊她小贩子了,再也不感到什么难为情了!她一想到那大雾、浪涛和急流,想起付出的力量、汗水和勇气,就觉得“自负盈亏”这四个字那么艰难和沉重,不是简简单单的词儿了!
背后,一望无际的大海上——
蟹子肥哟,
虾儿鲜!
赶海的人儿,
乐颠颠!……
歌词儿又改了,看来又丰收了……
(摘编自《鸭绿江》一九八三年第九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意兴隆给摊贩们壮了胆,他们一手掐腰一手攥刨钩,一改往日做贼似的探头探脑。
B.集市上摊贩们生意兴隆引得国营商店眼红,国营商店也“放低姿态"来到集市加入竞争。
C.国营商店的营业员吆喝角落里的张书琴是“拐筐的”,可以看出她们职业优越感很强。
D.去鬼儿滩的路途十分艰险,张书琴虽然心里有点怯,但是她仍独自一人前往,可看出她的决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海菜在小说中是个次要人物,作者着墨不多,但她对主要人物张书琴起着陪衬作用,同时她的出现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中的“待业青年"待业证”“自负盈亏"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社会背景,也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C.小说情节并不是以时间为序来安排,而是有跳跃,既有顺叙又有插叙,使得内容更为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D.小说通篇以书琴的视角来叙述,使读者能够跟随“她”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和事件,从而给小说的解读增添了丰富的意蕴。
8.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张书琴的看法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作者说“对海的描写,归根结底都是在写生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A
7.D
8.①起初她认为个体商贩不正规,没有国营单位那样正大光明的身份,因而深感自卑。
②后来,看到集市人们的热情叫卖,她开始对个体商贩有了一种新的认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获得报酬不丢人。
③抛弃了职业偏见,坦然接受个体商贩这个职业,整个人也变得自信勇敢。
9.①作者笔下的大海代表着大自然的宽厚和野蛮,潜藏着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②写海不是他的初衷,通过人与海的搏击来折射生命的内涵及其本质。通过描写人与大海的搏斗,使人物的情感和性灵得到大海的净化和洗礼,得到磨砺。表面上好像征服了大海,实际上是个人的性格与意志在大海的险境中的体现。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这种题型属于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局部考查,作答时,首先通读文本,掌握小说情节变化,然后仔细揣摩文中对人物语言、肖像、心理等的刻画,从而把握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生意兴隆给摊贩们壮了胆”错,由文中“现在政策架得他们腰粗气大,一个个放开嗓门吆喝"可以看出摊贩们一改往日的做法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改变,使得摊贩有了合法身份,可以正常做生意。故答案为: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小说通篇以书琴的视角来叙述”表述错误。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多样的,依据“因为离海近,所以这里的集市最精彩不过……不一会儿就卖完了,她赶紧拐起筐,逃也似的跑走了"可知小说有时是全知视角,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依据“书琴四面望了一阵,……她把裤腿挽得高高的,哗哗地搅着水花,很自信”可知小说有时从书琴的视角来叙述。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①依据“但这个拐筐的姑娘似乎什么也没听见,只是默默地守在筐前,低着头,既不愿吆喝,又不敢招揽"书琴并没有考大学呀、当研究生呀等闪闪发光的理想,她只想毕业后进工厂,进机关,进商店,反正在国营单位当个工作人员就行。……天底下还有比这更难听的词儿吗”可知起初她认为个体商贩不正规,没有国营单位那样正大光明的身份,因而深感自卑。②依据“书琴卖完虾,顺着货摊赶紧走,一行行货摊摆得长长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创造和收获来的劳动果实,谁最有智慧,谁最勤劳,谁才能获得最大的报酬"可知后来她看到集市人们的热情叫卖,她开始对个体商贩有了一种新的认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获得报酬不丢人。③依据“海边离城里十多里路,可是书琴有的是力气,她拐着虾筐嗖嗖地飞走,因为她心里燃烧着一个灼人的念头:赶快把虾煮熟,拐到集市上去,还要大声地吆喝!……这四个字那么艰难和沉重,不是简简单单的词儿了”可知她抛弃了职业偏见,坦然接受个体商贩这个职业,整个人也变得自信勇敢。
故答案为:①起初她认为个体商贩不正规,没有国营单位那样正大光明的身份,因而深感自卑。
②后来,看到集市人们的热情叫卖,她开始对个体商贩有了一种新的认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获得报酬不丢人。
③抛弃了职业偏见,坦然接受个体商贩这个职业,整个人也变得自信勇敢。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依据“踏上鬼儿滩,书琴被那一片片眼儿惊呆了,她兴奋得有些昏头了,简直不知钓哪一片虾才好,总觉得另一片比这一片强"可知大海代表着大自然的宽厚;依据“一大股浓重的雾气,早已悄悄地将她团团罩住。……雾更浓了,涛声更响了,浪头像无数只凶狠的利爪,撕扯着她,拍打着她。一排浪劈头盖脸地砸来,呛了书琴一口苦咸的海水”可知作者笔下的大海也代表着大自然的野蛮,潜藏着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②依据“谁知这一下却把她呛火了,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反正说好说歹都这样,干脆硬拼吧"可知写海不是他的初衷,通过人与海的搏击来折射生命的内涵及其本质。通过“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硬拼”等描写人与大海的搏斗,战胜困难使人物的情感和性灵得到大海的净化和洗礼,得到磨砺。依据“书琴自问自答,一会儿犹犹豫豫,一会儿理直气壮,畏惧却一扫而光。她的感觉变了——浪头小了,涛声弱了,雾气也退得远了"鬼儿滩那边的海天一碧如洗,刚才那场大雾好像是专为考验书琴而涌起的。但是,她回来了”看表面上好像征服了大海,实际上是个人的顽强的性格与意志在大海的险境中的体现。故答案为:①作者笔下的大海代表着大自然的宽厚和野蛮,潜藏着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②写海不是他的初衷,通过人与海的搏击来折射生命的内涵及其本质。通过描写人与大海的搏斗,使人物的情感和性灵得到大海的净化和洗礼,得到磨砺。表面上好像征服了大海,实际上是个人的性格与意志在大海的险境中的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文言文阅读
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漠北,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蛮夷俗恋故地,又贪汉财物,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马数十匹,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初,张骞自月氏还,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以骞度之,大夏去汉西南万二千里,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于是汉以求身毒道,始通滇国。滇王谓汉使者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盛言滇大国,足亲附。天子注意焉,乃复事西南夷。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乌孙自以远汉A未知B其大小C素服属D匈奴E日久且又近之F其G大臣皆畏匈奴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随骞报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B.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C.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D.则为匈奴所得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骞审时度势。汉军将匈奴军队驱逐到大漠以北后,他建议朝廷联络乌孙,共同抵御匈奴,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B.张骞随机应变他带人到达乌孙后,乌孙王态度谦和恭敬,却一直没给予他明确答复,他便派副使向别国联络。
C.张骞善于推断。通过与大夏人的谈话,他分析身毒距蜀地不远,如取道蜀地出使大夏应便捷安全,得到皇帝认可。
D.张骞不辱使命。他与使者们寻访去往身毒的道路,从此开启了与滇国的交流之路,皇帝重视滇国,重新经营西南夷。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③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14.张骞认为汉可以招乌孙东迁的依据什么?请分条概括。
【答案】10.A;C;F
11.B
12.B
13.①一年多以后,张骞派出出使大夏等国副使们,大部分都与该国使臣一同回来,这以后西域各国就开始与汉朝相来往了。
②他的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③再说皇上现在年纪大了,法令没有定规,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就有几十家,您回国安危无法预知,您还为谁守节呢?
④一个戍卒起事而宗庙毁灭,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实行仁义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啊。
14.①乌孙兵力渐强,不肯再事奉匈奴。②浑邪王过去的辖地空旷无人,乌孙人依恋故地,可以移居。③贪图汉的财物,可以用丰厚的礼物拉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或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汉武帝元鼎二年,浑邪王归降汉朝以后,汉军将匈奴势力驱逐到大沙漠以北,从盐泽向东没有了匈奴的踪迹,前往西域的道路可以通行。于是张骞建议说:“乌孙王昆莫原本是匈奴的藩属,后来兵力逐渐强大,不肯再侍奉匈奴,匈奴攻打乌孙没能取胜,于是远去。如今匈奴单于刚刚受到我朝的围困,并且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空旷无人,少数民族的习俗是依恋故地,又贪图我朝的财物,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用丰厚的礼物拉拢乌孙,招引他们向东增加土地,让他们到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居住,并与我朝结为兄弟之国,他们势必会听从我朝的调遣。听从了就等于断了匈奴的右臂一般。与乌孙结盟之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也都能招来成为我朝的藩属。”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便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带着用万数来计算的牛羊,并赠送价值数千万的黄金缯帛。又任命多人为手持天子符节的副使,沿途如有通往别国的道路,即派一副使前往。张骞到达乌孙之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但态度十分傲慢,礼数不周。张骞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如果乌孙能够向东返回故土居住,那么我大汉将把公主许配给国王为夫人,两国结为兄弟之邦,共同抗击匈奴,则匈奴必定被攻破。"乌孙自己因远离汉朝,不知汉朝是大是小,长久以来一直服从归属于匈奴,并且与匈奴相距很近,乌孙的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愿东迁。张骞在乌孙待了很久,一直得不到明确的答复,便派出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附近各国(分别进行联络)。乌孙派翻译、向导送张骞回国,又派几十人,带几十匹马跟随张骞到汉朝回访答谢,乘机让他们暗中察看汉朝的大小强弱。这一年,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任命他为大行。一年多以后,张骞派出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们,大部分都与该国使臣一同回来,这以后西域各国就开始与汉朝相来往了。当初,张骞从月氏国回到汉朝后,详细地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风土民情:“我在大夏时,曾见到我国邛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的布,问他们:‘这东西是从哪里得来的?’大夏人说:‘是我国商人去身毒买来的。’据我估计,大夏距离我国西南一万二千里,而且身毒国又距离大夏东南几千里,有我国蜀地的东西,说明身毒距蜀地不太远。如今我国出使大夏,如取道羌中,道路险恶,羌人又厌恶;如从稍北一些的地区走,便会落入匈奴人手中;而通过蜀地,是最合适的路,又没有强盗。”汉武帝非常高兴,认为张骞说得对。于是命令张骞从蜀郡、犍为派使者分四路迅速向身毒国同时进发。这次汉朝使者为寻访去往身毒国的道路,才第一次穿过滇国。滇王对汉朝使者说:“汉朝与我国相比,谁大呢?"夜郎王也向汉朝使者提出相同的疑问。因为道路不畅通,他们都各自做一方的霸主,不知汉朝的宽广辽阔。使者回国后,一再强调滇国是大国,值得使它归属依附我国。这些话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于是重新开始经营西南夷地区。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服属匈奴”和“未知其大小"的主语应是“乌孙”,而非“汉”,所以应在“汉”后面断开;“日久"是“素服属匈奴”的状语,所以应在“久"后面断开。整句话的翻译为:乌孙自己因远离汉朝,不知汉朝是大是小,长久以来一直服从归属于匈奴,并且与匈奴相距很近,乌孙的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愿东迁。故答案为:AC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或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随骞报谢士”翻译为:跟随张骞到汉朝回访答谢。“报”,答复,回访。“不敢弯弓而报怨”翻译为:不敢搭起弓箭来报仇。“报”,报复。B.“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翻译为:详细地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风土民情。“具”,完全,详尽。“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翻译为: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具”,完全,详尽。C.“吾贾人往市之身毒”翻译为:是我国商人去身毒买来的。“之”,到。“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翻译为: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___D.“则为匈奴所得”翻译为:便会被匈奴人俘获。“为”,被。“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翻译为:你身为汉主的臣子,不顾及(皇上施与你的)恩情与(臣子应守的)道义。“为”,作为。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态度谦和恭敬”错误。由原文“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可知,张骞带人到达乌孙后,乌孙王态度十分傲慢,礼数不周。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岁”,年;“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定语后置句,张骞派出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们;“俱”,一同;“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介词结构后置句,这以后西域各国就开始与汉朝相来往了。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孰与”,和……相比,谁更……;“及”,等到;“然”,这样;以为”,把……作为。
故答案为:①一年多以后,张骞派出出使大夏等国副使们,大部分都与该国使臣一同回来,这以后西域各国就开始与汉朝相来往了。
②他的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③再说皇上现在年纪大了,法令没有定规,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就有几十家,您回国安危无法预知,您还为谁守节呢?
④一个戍卒起事而宗庙毁灭,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实行仁义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啊。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可知,乌孙王昆莫原本是匈奴的藩属,后来兵力逐渐强大,不肯再侍奉匈奴,匈奴攻打乌孙没能取胜,于是远去。由原文“而故浑邪地空无人,蛮夷俗恋故地"可知,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空旷无人,少数民族的习俗是依恋故地。由原文“又贪汉财物,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可知,贪图我朝的财物,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用丰厚的礼物拉拢乌孙,招引他们向东增加土地,让他们到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居住,并与我朝结为兄弟之国,他们势必会听从我朝的调遣。故答案为:①乌孙兵力渐强,不肯再事奉匈奴。②浑邪王过去的辖地空旷无人,乌孙人依恋故地,可以移居。③贪图汉的财物,可以用丰厚的礼物拉拢。
(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古代诗歌阅读
和邵尧夫年老逢春①
司马光
年老逢春春莫咍②,朱颜不肯似春回。
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意开。
荒径倦游从碧草,空庭懒扫自苍苔。
相逢谈笑犹能在,坐待牵车陌上来。
【注】①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力请守郡。次年四月,改判西京御史台,来到洛阳,始与邵雍相识并很快成了莫逆之交;邵尧夫,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北宋理学家,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业。②咍(hāi):嗤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运用拟人手法,看似轻松幽默,实则饱含“岁不我与"辛酸与无奈。
B.颔联写诗人满腹忧愁,无心赏花。全联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郁的惜春之意。
C.尾联格调稍显明朗,“坐待”二字尤能写出诗人盼望朋友前来与自己畅谈的急切心情。
D.全诗语言质朴,亲切自然,句无虚设,看似平常的话语蕴含着诗人内心复杂的感情。
16.前人论此诗,认为诗人“身在野而心在朝"。请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B
16.①颈联写诗人闲居,表面百无聊赖,实则因心念政事而郁郁寡欢;
②本联是说“漫步于春光,仍不得放松,以至于懒扫庭中苍苔”;
③“倦"字和“懒”字表现出浓浓的客居之情,隐含着他对朝事的牵挂。解析:颈联通过“倦游"懒扫”二字写出了作者在洛阳的生活态度,可以看出虽然春光明媚,但作者无心于这里的生活,可见作者对朝廷的牵挂,可以说是“身在野而心在朝"。颈联写诗人的生活状态,身心疲倦地沿着没人修理变得杂草丛生的小径漫步,院子因无人打扫而长满青苔,“倦游”“懒扫"写出了作者的内心体验,作者在此的生活并不如意,虽然春光明媚,繁花盛开,但是作者无心于这里的生活,百无聊赖,体现出作者的内心还是牵挂着朝廷,所以是“身在野而心在朝”。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B.“表达了浓郁的惜春之意"错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作者因政见不同而被改判西京御史台,来到洛阳,所以这里面的愁有作者客居他乡之愁以及仕途失意之愁。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颈联写诗人的生活状态,身心疲倦地沿着没人修理变得杂草丛生的小径漫步,院子因无人打扫而长满青苔,“倦游”“慵扫"写出了作者的内心体验,作者在此的生活并不如意,虽然春光明媚,繁花盛开,但是作者无心于这里的生活,百无聊赖,体现出作者的内心还是牵挂着朝廷,所以是“身在野而心在朝”。故答案为:①颈联写诗人闲居,表面百无聊赖,实则因心念政事而郁郁寡欢;②本联是说“漫步于春光,仍不得放松,以至于懒扫庭中苍苔";
③“倦”字和“懒"字表现出浓浓的客居之情,隐含着他对朝事的牵挂。解析:颈联通过“倦游”“懒扫"二字写出了作者在洛阳的生活态度,可以看出虽然春光明媚,但作者无心于这里的生活,可见作者对朝廷的牵挂,可以说是“身在野而心在朝”。颈联写诗人的生活状态,身心疲倦地沿着没人修理变得杂草丛生的小径漫步,院子因无人打扫而长满青苔,“倦游"懒扫”写出了作者的内心体验,作者在此的生活并不如意,虽然春光明媚,繁花盛开,但是作者无心于这里的生活,百无聊赖,体现出作者的内心还是牵挂着朝廷,所以是“身在野而心在朝"。
17.(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名篇名句默写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两句对《国风》《小雅》作出了评价,并表明《离骚》兼有二者的特点。
(2)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严苛对待百姓,把守天下防范之严:___,___。
(3)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
【答案】(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诽、弩、景的书写。
故答案为:(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认真审题,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Ⅰ
如果说,五年前或者正常的跨界还是基于艺人专业之外的半专业能力,今天的很多跨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咖位和流量。具体来说,一个人不管因什么而火,一旦拥有了流量,跨界参加综艺节目、拍影视剧等几乎风雨无阻;相反,在文娱行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名气,哪怕专业能力超群,也未必能依靠专业谋得一席之地。
跨界本身并非贬义词,文艺界跨界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分析他们跨界成功的原因,不难发现,虽然所跨的两个行业差异巨大,但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因为行业间联系紧密,合作多、交叉多,在一个行业浸润久了,耳濡目染中便可摸清另一个行业的门道。再加上早期积累、天赋、后天进修等,跨界只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文娱圈跨界乱象覆盖面非常广泛,但是最为典型的首推影视行业。这种情况不难理解,“天价片酬"等诱惑的确不小。前些年,不少影视剧专为流量小鲜肉的跨界而来量身打造角色,即使磨皮、特效、替身、抠图等能用的辅助手段全用了,还是挡不住口碑扑街,演技饱受诟病。去年播出的某竞演类节目中,不少偶像登台尬演,节目嘉宾直接怒批:演员门槛这么低吗所有人都要到这里分一杯羹一位在场的老戏骨甚至留下了引发广大网友共鸣的“三如”论: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少影视剧专为流量小鲜肉的跨界而来量身打造角色,磨皮、特效、替身、抠图等能用的辅助手段尽管全用了,也挡不住口碑扑街
B.不少影视剧专为跨界而来的流量小鲜肉量身打造角色,即使磨皮、特效、替身、抠图等能用的辅助手段全用了,也挡不住口碑扑街
C.不少影视剧专为流量小鲜肉的跨界而来量身打造角色,磨皮、特效、替身、抠图等能用的辅助手段即使全用了,还是挡不住口碑扑街
D.不少影视剧专为跨界而来的流量小鲜肉量身打造角色,尽管磨皮、特效、替身、抠图等能用的辅助手段全用了,还是挡不住口碑扑街
19.为什么老戏骨会有“三如"感受?请结合语境解释三个成语。
【答案】18.D
19.老戏骨“如坐针毡”“如芒刺背"是看到某些演员为了片酬跨界“尬演”后坐立不安,甚至为影视界的乱象感到惊惶;而“如鲠在喉"则是这种乱象让人有话说不出,非常难受。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主要信息、理解成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跨界而来”应修饰“流量小鲜肉”,放在“流量小鲜肉”前,并加一个“的";不合逻辑和搭配不当“磨皮、特效、替身、抠图等”不是假设情况,且“即使……还是……"搭配不当,应把“即使”改为“尽管"。全部改对的是D项。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主要信息、理解成语含义的能力。如坐针毡: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如芒刺背:好像芒刺扎在背上。比喻惊惶不安。如鲠在喉: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老戏骨的“三如”感受原因是“去年播出的某竞演类节目中,不少偶像登台尬演”,“尬演”指的是没什么演技,“尴尬的表演"。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文娱圈跨界乱象覆盖面非常广泛,但是最为典型的首推影视行业”“这种情况不难理解,‘天价片酬’等诱惑的确不小”,在“天价片酬”的诱惑下影视行业跨界乱象严重。由此可知,老戏骨“如坐针毡"如芒刺背”是看到某些演员为了片酬跨界“尬演"后坐立不安,甚至为影视界的乱象感到惊惶;而“如鲠在喉”则是老戏骨有话说不出,非常难受。故答案为:老戏骨“如坐针毡"如芒刺背”是看到某些演员为了片酬跨界“尬演"后坐立不安,甚至为影视界的乱象感到惊惶;而“如鲠在喉”则是这种乱象让人有话说不出,非常难受。
(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Ⅱ
你们试跑到日本书店里去看,日本所作关于中国的书籍有多少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各种方面,分门别类的,有几千种。每个月杂志上所登载讲“中国问题"的文章,有几百篇。单是近年出版的丛书,每册在五百页以上,每部在十册以上的,总有好几种;一千页以上的大著,也有百余卷。“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实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
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我劝中国人,从今以后,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工夫。
(节选自戴季陶《日本论》,撰写于1928年)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
B.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C.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研究了无数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20.A
21.①把中国问题放在解剖台上解剖、装在实验管里化验,形象地写出了日本人研究中国问题的精细。②两个“几千百次”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明研究次数之多。③原句把抽象、笼统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形象,让人触目惊心。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或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引号作用表示特殊含义。A.特殊含义;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强调;D.表示反语和讽刺。故答案为:A。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或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中“‘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实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这里把日本人对中国问题的研究说成是放在解剖台上解剖,装在实验管里化验,这说明日本人对中国问题研究的精细。而改句直接说“‘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研究了无数次”,直白明了,但没有形象感,很空洞。把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说成是放在解剖台上解剖,装在实验管里化验,把抽象、笼统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可感,且“解剖"化验”读起来画面感强烈,令人触目惊心。而改句直接说“‘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研究了无数次”,没有画面感,没有强烈的刺激效果。“解剖了几千百次”“化验了几千百次"中“几千百次”重复运用,这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突出了日本人对“中国"这个题目研究的次数之多。而改句直接说“‘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研究了无数次”,“无数次"是个概述,没有具体的数字说明,显得苍白无力。故答案为:①把中国问题放在解剖台上解剖、装在实验管里化验,形象地写出了日本人研究中国问题的精细。②两个“几千百次”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明研究次数之多。③原句把抽象、笼统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形象,让人触目惊心。
四、写作(60分)
22.(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亚圣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主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法国思想家卢梭也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古罗马诗人尤维纳曾有这样的诗句:“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
慈悲心,即怜悯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念。正因为它的存在,人的修身或者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光明的起点。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永怀慈悲,拥抱光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以慈悲之声奏光明之歌
穆旦曾说:“我愿将感情的热流溢于心田,来温暖这人生寒酷的冬天。”我想,他心中的涌动那份热流,应该就是人人皆有的那份慈悲之心吧!
正如孟子所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份与生俱来的慈悲,是一个人修养的起点,是我们人性之歌在全社会奏响合鸣的前奏。个人正因拥有这份慈悲,我们的灵魂才能走向光明;只有人人能以此为起点推己及人,扩而“充之”,世界才能奏响光明之歌。
慈悲是什么?它是东方亚圣笔下的“怵惕恻隐”,也是西方哲人卢梭口中人人皆有的“怜悯”。我们如果将它时时抱持,在看到流浪汉时,定会想去帮助他;在听到孩子啼哭时,定会心头一紧;当见到受伤的猫狗,必会想为其医治;哪怕看见的是饱受战火蹂躏的异国百姓,也同样会感同身受,潸然而泪下。是的,慈悲只是上天赐给“人性"的的一束微弱的光芒。如若守之,并发扬光大,可成炬火照亮人生;可一旦弃之,由善入恶,其成长定会误入歧途而坠入深渊。
钱钟书曾有一位邻居,家中自闭症的弟弟常夜半而歌。邻居认为钱钟书乃一代学者,家中弟弟会影响其创作,可钱钟书却亲自登门拜访并提供物质帮扶,并直言:“看不得别人家有人生病。”邻居心有温情,想着不要影响了邻旁的学者;而学者更是心怀大爱,见不得“别人家"有人正遭受苦难。他们这种将他人境遇感同身受的慈悲,都发于灵魂,不带任何矫饰,不正是尤也纳所说的“心地的温情”吗?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万分珍惜上天赐予我们每个人的这份“慈悲"和“怜悯”。在世间逐利之心和实用主义的渐染下,总有人“大踏步"走向了人性的反面。同样来世间一遭,怀有同样的“天生慈悲”,为什么有人能如袁隆平普惠众生?而有人却甘做“桀纣"而不自省呢?究其原因,人性的“初善”只不过是我们修身的一个起点,是我们修身走向光明大道的前提。但只有将人性之善终身践行,并推己及人,化于天下,方能“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反之则将背离人性而南辕北辙。孟子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可前提是个体必须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沧桑正道,方可修己渡人,引领自己和世界一起拥抱光明!
如此看来,只有永怀内心的慈悲,方能拥抱成长的光明。所谓修身立德,正是一个以“不忍人之心"为起点,不断放大内心之善,并将这种慈悲立己达人、推而广之、惠及天下的漫漫征程。诚如孔子所言:“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我真心希望,每个人都谨记先哲的教诲,如穆旦一样心中永远涌动着感情的暖流,以慈悲之声,奏光明之歌。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题干分析】
材料第一段引用了一句名言,指出“不忍之心"、“怜悯之心”、“温暖之心"、“慈悲之心”是大家共有的;第二段首先解释了“慈悲"的内涵,然后指出了它的意义。从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文的核心话题是“恻隐之心”和“恻隐之心”,这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人类情感中珍贵的一部分。
“慈悲”是一种广义的感情,促使人们去关注身边的人、事甚至世界,从而关注生命的意义。有同情心的人会对不幸境遇的人产生同情,内心会被触动,会产生一种支持和帮助的欲望。
在具体写作中,考生需要考虑什么是慈悲,比如“慈悲"是温暖世界的燃料,是人类共有的良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什么要有同情心?慈悲心就像寒夜里的篝火,温暖困境中的人,就像沙漠中的清泉,给那些在生活中挣扎的人以希望,就像一把钥匙,为自己和他人打开一扇人间温暖的大门;面对他人和其他事物的不幸,我们该怎么办,慈悲的意义何在?比如“慈悲”,就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时刻关爱慈悲,可以在关爱、帮助他人中净化人的精神,升华人的灵魂。
考生也可以先结合材料谈谈对“慈悲心"的理解,也可以联系鲁迅的名言“无限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引出自己的观点,如“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更需要慈悲心来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然后从它是什么的角度来解释“慈悲”,如“慈悲是天下人的责任和担当"、“慈悲是‘山河不同,日月同天’的胸怀”,并列举了相关事例来阐述;最后引用一句名言来总结整篇文章,告诉我们怎样做才能拥有慈悲心,以及慈悲心对自己的影响。
【立意提取】
1.永怀慈悲,拥抱光明。
2.常怀慈悲之心,让爱洒满人间(让世界更温柔)。
3.永怀慈悲之心,净化自我心灵。
4.心怀慈悲,微笑向暖。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山东省临沂市第二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孔子提出“仁”的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因此解决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想家孔子,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他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在生产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但是“爱人"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认为只有“君子”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阶级性。
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就是他的弟子曾参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意思是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贵族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的原则。因为照孔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因"有“革”。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面对变革着的现实,从中调和,他认为这是“吾从众”的态度,可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新兴封建主阶级也应该这样,“忠"则不应“犯上作乱”,“恕"则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他所说的“道”就是“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并非靠了“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挂牌转让股权协议样本
- S商住小区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论文答辩稿1500字
- 2024年专项资金借款合同示范本
- 厨房设备安装服务协议
- 个人劳务派遣协议模板
- 建设项目总包与劳务分包单位安全管理协议
- 海南购房合同范本注意事项
- 工地食堂承包协议范例
- 消费信用协议书
- 2025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人教安徽版)
- JC-T 2536-2019水泥-水玻璃灌浆材料
- 品牌授权协议书
- 艺术设计就业职业生涯规划
- 《狙击手》和《新神榜杨戬》电影赏析
- 枪库应急处置预案
- 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护理干预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件
- 仓库管理中的客户服务和沟通技巧
- 规划选址及用地预审
- 土砂石料厂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4年给药错误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持续改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