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原卷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全国版)_第1页
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原卷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全国版)_第2页
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原卷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全国版)_第3页
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原卷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全国版)_第4页
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原卷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全国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2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原卷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全国版)

专题12文言文对比阅读

(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节选)

【乙】

二年春三月庚午,大司马大将军光①薨。上②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复使乐平侯山③领④尚书事,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⑤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⑥,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⑦之意也。

(《汉书》节选)

[注]①光:大将军霍光。②上:汉宣帝。③山:霍山,霍光的兄孙。④领:兼任之意。⑤傅奏:陈奏,向君上报告。⑥异善:特殊贡献。⑦苟且:敷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以光先帝遗德(2)以知下情

2.翻译下列句子。

(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

3.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与乙文中汉宣帝的治国举措有相通之处,请完成下表:

诸葛亮的建议(简要概括)汉宣帝的治国举措(用原文回答)

①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论功行赏②

【答案】1.发扬光大知道,了解2.(1)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的礼遇,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2)朝廷上下和谐相处,同心同德,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3.①广开言路(意思相近即可)

②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光:发扬光大。

(2)句意:来了解地方百姓的情况。知:知道,了解。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

(1)盖:大概是;追:追念;殊遇:特殊的礼遇;欲:想要;报:报答。

(2)相安:和谐相处,没有矛盾;莫:没有;苟且:敷衍。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诚宜开张圣听"可知,诸葛亮建议后主要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与汉宣帝“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的治国举措相通,故①处答案可概括为:广开言路。

根据乙文“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可知,汉宣帝的治国举措为: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长久不改变。这与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论功行赏”相通,故②处答案为: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的礼遇,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乙文:后元二年三月庚午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去世。汉宣帝才开始亲自治理政事,又想报答大将军霍光的大德,便封霍光兄长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乐平侯,命他以奉车都尉的身份主管尚书事务。并且召集群臣,来了解地方百姓的情况。每隔五天,自丞相以下,群臣各就自己负责的事务分别奏报,再将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考察、检验其功效。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长久不改变。中枢机构严密,法令、制度完备,朝廷上下和谐相处,同心同德,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

(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集校注》)

【乙】

游牛首山记

癸卯三月,在金陵与客游牛首山。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客曰:“吾闻桂林之山名天下,其岩洞丘壑奇异,吾恨未及见,子盍为我言之?"余曰:“未暇也。客且为吾言兹山之胜。”客曰:“然。兹山者,……或晴雨之殊观,朝暮之异态。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时,则莫不有其奇秀、明洁、峻邃之胜以应之。……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余曰:“观止乎?”客曰:“如是。"

余曰:“吾无以告子。凡吾桂之山,其接于目者,皆如是也。……且是山幸而生于兹,使其不幸而生于粤①,则虽欲独以名称②,岂可得哉!”

(选自谢良琦③《游牛首山记》,有删减)

【注释】①粤:此指桂林。②名称:此指名声显赫。③谢良琦:明末清初广西全州人。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千丈见底___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B.负势竞上___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C.宿山下僧舍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D.皆如是也___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段描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

B.甲文情景交融,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

C.乙文作者与金陵客相约登牛首山,清晨已到达山顶,欣赏美景。

D.乙文作者认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如果在桂林,它就不会出名。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7.观察景物的角度多种多样。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采用了平视的观察角度;甲文“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观察角度是①_____________,“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观察角度是②_________________。

8.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美景,我心向往。请你为富阳一带的山、金陵的牛首山分别拟一则宣传语。要求:体现山中景色的主要特点,每则20字以内。

示例:奔流千里,木秀林密,三峡美景,天下无双!(仅供参考,句式不限)

【答案】4.B5.D6.(1)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2)即使我也不能全部说出它的美啊7.俯视仰视8.示例:高山轩邈争向天,富阳奇山天下名。

牛首山高景色异,朝暮晴雨各相宜。

【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都是“看见”的意思;

B.凭依着,凭借/背着;

C.都是“屋舍,房舍"的意思;

D.都是“这,这样”的意思。

故选B。

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A.“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甲文“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首段描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与下文构成先总后分的结构;

B.“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甲文“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作者借景物描写表达了他淡泊名利、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

C.“清晨已到达山顶"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乙文“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可知,作者与金陵客相约登牛首山,直到中午才到达山顶,欣赏美景。

故选D。

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翻译时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俱(全,都),共(相同)"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虽(即使),尽(全,都)”要理解正确。

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知,句子的意思是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据此可知,作者的观察角度是向下看的,即俯视;

结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句子的意思是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据此可知,作者应该是向上看这些山的,即观察角度是仰视。

8.本题考查理解和运用文章内容。

题目要求为富阳一带的山、金陵的牛首山分别拟一则宣传语,要体现山中景色的主要特点,每则20字以内。

结合【甲】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富春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据此可知,富春山的山的特点是高峻奇险;

结合【乙】文“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可知,牛首山的特点之一是高;结合“或晴雨之殊观,朝暮之异态。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时,则莫不有其奇秀、明洁、峻邃之胜以应之"可知,牛首山的还具有奇秀、明洁、峻邃的特点,即各个时节有着不同的景象,晴天雨天,早上傍晚,寒冬酷暑都各不相同。

结合富春山、牛首山的特点,来拟写宣传标语。宣传标语的拟写要注意简洁明了,突出特点,内容生动,富有文采。

示例:高山寒树竞向上,富春奇山皆险峻。

晴雨奇秀明洁,朝暮寒暑峻邃,牛首山景甲金陵。

【点睛】参考译文:

【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癸卯年三月,(我)在金陵和朋友一起游览牛首山。前一天,我们住在山下僧人的屋舍,凌晨时分一起披着衣服上山,直到中午才到达山的最高处。朋友说:“我听说桂林的山名扬天下,它的岩石洞穴丘陵山谷奇特异常,我很遗憾不能到那里看一看,你何不为我说一说桂林的山?”我说:“没有时间啊。你暂且为我说说这山的美。"朋友说:“好吧。这山,……有时晴天雨天有不同的景象,早晚有不同的形态。太阳月亮寒冬酷暑不同的时候,就不曾没有过它奇特秀美、明亮洁净、高峻幽深的美来应对。……即使我也不能全部说出它的美啊。”

我说:“看到这就没有了吗?"朋友说:“正是这样。”

我说:“我没有什么来告诉你。凡是我们桂林的山,能够用眼睛看到的,都是像这样的。……况且是山的幸运让它在此生长,让它不幸生长在广西,那么即使想要只凭借(这样)名声显赫,怎么能够得到呢!"

(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kuài)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jī)行成②,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③弊,轻锐④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②成:讲和,和解。③罢:同“疲”,疲惫。④锐:精锐部队。

9.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C.勾践伐吴,吴师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D.女忘会稽之耻邪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10.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D.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经得起艰苦的磨炼,终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请断两处。

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12.翻译[甲]文中画横线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请你根据[乙]文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

【答案】9.B10.C11.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12.示例一:在国内(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部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示例二:在国内(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13.示例:勾践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人。

关键词:①发愤图强(发奋图强也对)②忍辱负重③与百姓同甘共苦④礼贤下士⑤善于把握作战时机⑥吃苦耐劳⑦生活简朴……

【解析】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

A.名词,集市/动词,买;

B.都是副词,译为“所以";

C.名词,军队/名词,老师;

D.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乙文中“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译为: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这句话描述的是勾践在心理上的努力和坚持,更多地体现了“苦其心志”,乙文中“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意为:他亲身耕作、与百姓共同劳作,讲述的是勾践身体力行,和百姓一起劳作,表现的是甲文中的“劳其筋骨";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

“夫人”是主语,“自织"是谓语,表示夫人亲自织布,应和后文断开;“食不加肉”和“衣不重采"是两个并列的分句,分别描述了夫人的食物和衣物的简朴,二者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点字词: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乙文“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可知,勾践在吴国被赦免回国后,深深铭记会稽之耻,为了国家的复兴,不惜自身劳苦,亲自耕作,夫人自织,生活简朴至极,绝不奢侈浪费。每日通过尝胆来警醒自己不忘国仇家恨,由此可见他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发愤图强、能与百姓共甘苦、礼贤下士的人。

根据乙文“使范蠡与大夫拓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可知,他采取正确的战略,派出范蠡等人与吴国求和,采用麻痹敌人的策略。当吴国兵力空虚时,他果断发起攻击,并成功击败吴军,甚至杀死吴国的太子。由此可见勾践是一个善于把握作战时机,具有非凡军事才能得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的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体现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更有利于人生存,安逸享乐更容易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吴国已经赦免了越国。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对待宾客热情诚恳,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①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②。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③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④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信战》,有删改)

【注】①雍、凉:雍州和凉州(今均属甘肃武威)。②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古时为军事要隘。③下兵:换下来的士兵。④鹄立: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站着,引申为殷切盼望。

14.请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15.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词语方法义项、例词及例句释义

狱查工具书①争讼②诉讼案件③罪,过失④牢房,监狱

潜关联成语潜移默化

会课内迁移会天大雨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

17.【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信”,从中可以看出“信”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曹刿认为得到“信"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诸葛亮坚守“信”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

18.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谈谈你对曹刿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答案】14.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15.狱:指诉讼事件(诉讼案件)或②;潜:秘密地、偷偷地(暗中);会:适逢,恰巧遇到16.(1)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夸,一定以实情相告。(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2)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却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诚信不欺的命令使他们这样做的。1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以大信为本或虽临征难,义所不废18.①曹刿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②诸葛亮守信,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仍然恪守信义让换下来的士兵离开;诸葛亮理解关爱士卒,理解换防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他们的妻儿也殷切盼望他们归来,便下令催促他们尽快离开。

【解析】14.本题考查断句。本句句意:(蜀军)没有谁不拔出剑来争着冲上前去杀敌,这一仗大获全胜,(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的原因呀。分析句意可知,因为“莫不拔剑争先”,所以“一战大克"。“信之由也”强调这是因为诸葛亮讲求诚信。故断句为: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15.本题考查字义。

(1)根据方法是查工具书,“小大之狱"意为:大大小小的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诉讼案件。故选②。

(2)根据方法是关联成语,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潜,秘密地、偷偷地(暗中)。故“潜”的意思是秘密地、偷偷地(暗中)。“潜军密进"的意思是部队隐蔽起来秘密前进。

(3)根据方法是课内迁移法,“会天大雨”意为:正好赶上天下大雨。“会"的意思是适逢,恰巧遇到。“会兵交换”意为:恰巧遇到部队换防。

16.本题考查文言译句。重点词语:

(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报夸大。以,按照。

(2)蹈,踏上。万死一生之地,指战场。而,却。之,的。皆,都。然,这样。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认为庄公能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即做到了取信于民。故曹刿认为得到“信"的途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知,诸葛亮认为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他坚守“信”的原则是“以大信为本"或“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1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①根据甲文中的“问:‘何以战?’"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见到庄公之后,第一句话就是问他凭什么作战。并且认为只有在政治上做到了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伯。这说明他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工作,认为取信于民是取胜的先决条件。根据“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可知,国家危难之际,曹刿挺身而出,面见庄公进言,这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②根据乙文中的“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知,诸葛亮认为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守信的人。根据“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可知,他理解关爱士卒。因为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所以他执意按约定让士兵离开。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大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却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诚信不欺的命令使他们这样做的。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亲自征讨蜀国,派遣司马懿督统张郃的军队和雍州、凉州的精兵二十万人,部队隐蔽起来秘密前进,暗中接近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正驻屯)在祁山,装备精良的军士,防守在地势险峻而处于要冲(的地方)。恰巧遇到部队换防,要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诸葛亮的)僚属都认为敌军人多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不能战胜(对方),应该让换下来的士兵暂时停留一个月,来壮大蜀军的声势。诸葛亮说:“我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便下令催促(他们)都尽快离开。于是,该离开的人都很高兴,愿意留下来打一仗;该留下的人斗志昂扬,想着拼死战斗到底。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没有谁不拔出剑来争着冲上前去杀敌,这一仗大获全胜,(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的原因啊。

(2024·湖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时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微①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②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③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④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B)!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⑤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⑥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C),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谋求利益。④〔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⑤〔及〕(恩惠)到。⑥〔物〕人,众人。

19.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

(1)夫不能利泽生民查阅词典(①沼泽,湖泽。②雨露。③加恩惠于人。)

(2)尝诣灵祠求祷课内迁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无乃失于卑耶课内迁移(先帝不以臣卑鄙)

(4)下以救贫民之厄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20.请将“也"夫”“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B.()C.()

21.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22.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23.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这里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乙文中也谈到了范仲淹的“进"退”选择,又分别指什么?

【答案】19.(1)加恩惠于人(2)曾经(3)地位低微(4)困厄20.A.夫B.哉C.也21.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22.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23.甲文中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乙文中的“进"指当宰相,“退”指当良医。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③。“夫不能利泽生民"译为: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泽:加恩惠于人。

(2)用课内迁移法解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译为: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尝:曾经。据此推测“尝诣灵祠求祷"的“尝”理解为“曾经”,“尝诣灵祠求祷”译为: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

(3)用课内迁移法解释:“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社会地位低微。据此推测“无乃失于卑耶”中“卑"理解为地位低微,“无乃失于卑耶”译为: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

(4)根据语境推断法解释:联系上下句“上以疗君亲之疾"中以保身长年”的意思“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中能够保身长年”推测,“下以救贫民之厄"中的“厄”的意思是“困厄"。“下以救贫民之厄”译为: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

20.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联系上文可知,这里是范仲淹描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两种表现后发出慨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的,是什么呢?而“嗟夫”常放在句首,表示慨叹。所以“夫"应放在A处。

B.联系上文可知,有人认为不当宰相当良医“无乃失于卑耶”,范仲淹回答“唉,怎么会如此呢"这里表示反诘语气。而“哉”是语气助词,常用来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岂为是哉"意思是:怎么会呢?所以“哉”应放在B处。

C.联系下文“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可知,范仲淹认为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中能够保身长年。这是肯定的。而“也”放在句末常用于加强语气或表达确定的语气。“果能为良医也"意思是: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所以“也”应放在C处。

2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意思是: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矣”是文言助词,用于句末;“夫"文言发语词,用于句首,“……者”表判断;据此断句为: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大丈夫:有志向、有抱负的男子;志:志向;相:当宰相;理则当然:道理当然是这样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

2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联系上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这里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表达了范仲淹忧国忧民之心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由乙文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可知,这里范仲淹的“进”指当宰相以利泽万民,“退"指当良医,以疗君亲之疾,贫民之厄,保自身长年。表现了范仲淹一生只想辅佐明君治理国家,为百姓谋利造福的利泽苍生之心。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他们在朝为官也担忧,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文:范仲淹还未显达时,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说:“将来我能当丞相吗?"(然后抽签)结果表明不可以。然后又(再次求签)祈祷,说:“不行的话,那我就当个良医。”结果表明还是不可以。过了一会儿,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的志向。"

某一天,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恐怕有一点太卑微了吧?”范仲淹回答说:“唉,怎么会如此呢?古人说:‘常常善于挽救他人,因而才没有被遗弃的人;常常善于拯救万物,因而也没有被废弃的物’,能够普济万民的,当然只有宰相能做到。既然(求签结果表明)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救人利泽万物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中能够保身长年。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2024·安徽·中考真题)【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幼子先遣归。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③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

[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③:舰队。

2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布衣: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

(3)终不为妻子计计:

(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度:

2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27.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案】24.平民拜访考虑估计25.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26.(1)自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2)关天培派遣将领痛哭着求救兵,没有人答应。27.勇于担当,忠诚报国。诸葛亮、关天培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担重任。诸葛亮鞠躬尽瘁,兴复汉室;关天培舍生取义,保家卫国。

【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课内词语含义,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臣本布衣:我本来是平民。布衣:平民。__________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顾:拜访。__________

(3)终不为妻子计:终不应为妻子儿女考虑而贪生怕死。计:考虑。__________

(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关天培已经自己估计敌众我寡,难以抵挡,并且又没有援军。度:估计。

25.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意思是:大丈夫蒙受国恩,国事有急,为国而死罢了。

“丈夫受国恩”是完整的主谓宾语句,“有急"省略了主语“国事”,“死耳"表现关天培为国牺牲的精神。

据此断句为: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

2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

(1)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2)遣:派遣。请师:求救兵。无应:没有人答应。

2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

结合甲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和乙文“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分析,诸葛亮在刘备遇到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关天培在国家危难之际视死如归,可见他们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担重任。

甲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因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谦恭之举,使诸葛亮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刘备奔走效劳,“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穷尽一生为刘备奔走效劳,兴复汉室。乙文“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关天培在京城时就经常说国事有急,大丈夫蒙受国恩,应当为国而死绝不能贪生怕死。当英军进攻威远、靖远时,面临炮台守备力量薄弱、寡不敌众的危局,他亲临靖远炮台,昼夜督战、浴血杀敌,身体受数十处创伤最终壮烈殉国。他的言行一致展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由此可知,他们都勇于担当,忠诚报国。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乙】道光二十一年春正月,英军进攻威远、靖远等炮台,防守这里的只有几百个瘦弱的士兵,关天培派遣将领痛哭着请求援军,却没有得到答复。当初,关天培因为海运的事务到京城,有时和老友去酒店喝酒……不久感叹说:“大丈夫蒙受国恩,国事有急,为国而死罢了,终不应为妻子儿女考虑而贪生怕死。”关天培的母亲已经八十多了,长子奎龙是吴淞参将,战死。他幼小的孩子先被送回去,等到这时就封了一口木匣寄给家人,木匣非常的坚固不可打开,关天培死后家人打开看,里面仅有数枚掉落的牙齿,几身旧衣罢了。关天培已经自己估计敌众我寡,难以抵挡,并且又没有援军,于是决定自己定下计策,住在靖远炮台,日夜督战。不久,英军的大船突然到来,关天培率领游击麦廷章勇猛地登上炮台,大声呼喊,督促激励士兵,士兵们呼声震天,海水汹涌澎湃,白昼昏昏暗暗如同黑夜。从卯时一直到未时,被杀死击伤的敌人超过自己一方,关天培自己也身受数十处创伤,鲜血淋漓,染湿了全身的衣服和战盔、铠甲。

(2024·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

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②。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丙】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③,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⑤,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⑥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谢公:指谢安,死后追赠为大傅。②局:这里指棋局。③遽(jù):惶恐。④唱:叫喊。⑤王(wàng),通“旺”,指兴致高。⑥承响:应声附和。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中的“俄而”与“俄而雪骤"中的“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不久,一会儿"。

B.“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大体”的意思,与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意思相同。

C.“徐向局"公徐云”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中的“徐”,都有“缓慢"的意思。

D.“色”有“面部表情、气色,颜色,品类"等义项,“意色举止”“色并遽"中的“色”都是“颜色"的意思。

29.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说:1.shuō①解释,说明②主张,学说;2.shuì劝说,说服;3.yuè通“悦”,喜悦,高兴去:①离开②距,距离③前往④过去的

30.短文【乙】【丙】均出自《雅量》篇。任选一则,根据其中谢公的表现,说说将其归入《雅量》篇的原因。

31.在《晋书·谢安传》中,短文【乙】的故事有另外一个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上的齿踢断了。你觉得这个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28.D29.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30.选择短文乙或丙中任一则,根据谢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态度,说明其宽广的胸怀和深沉的内涵,体现了雅量。31.这个结尾不好,因为它与谢安在故事中一贯的镇定自若形象不符,破坏了人物形象的一致性。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错误。“意色举止"中的“色”和“色并遽"中的“色”实际上指的是面部表情、气色;

故选D。

29.本题考查翻译语句。借助知识卡片中“去"和“说”的释义,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保留原句的意境和情感。注意关键词:

以:连词,因为。“说"通“悦”,喜悦,高兴。去:前往、向前。

3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

在短文乙中,结合“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小儿辈大破贼”理解,谢公在接到战报后依旧保持平静,继续下棋,展现了其内心的宽广、波澜不惊和镇定自若。

在短文丙中,结合“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分析,即使在海上遇到风浪,谢公仍能保持镇定、不慌不忙,最终使大家安心,这些都体现了他的雅量。

31.本题考查分析结尾的作用。

短文乙“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谢安的形象是从容不迫、沉稳应对,而《晋书谢安传》中的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上的齿踢断了"突然转变,显示出他内心的激动,这与前文的描写不符,因此这个结尾削弱了谢安雅量的形象。所以这个结尾不好。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的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的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公与别人正在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上的谢玄的书信到了,谢公看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和客人下着棋,客人问淮上的军情如何,谢公回答说:“那些小子大破敌军。"在说话时,谢公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丙】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常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出海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不久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不能安坐。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应声,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2024·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诸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复为贼守。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

3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2)往之女家

(3)御备皆竭(4)比至气绝

3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以顺为正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C.杲卿、履谦为贼所执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D.面责之曰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3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

35.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2)【乙】文中的颜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为什么?

【答案】32.真正,确实。同“汝”,你。完,尽。(穷尽)等到。33.D34.(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天子有什么事亏待了你而你却反叛呢?35.(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的做法是“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

(2)算。颜杲卿和袁履谦带领常山郡士兵抵抗史思明,坚守到底;被捕后,保持忠义,并不因为安禄山推荐了自己就跟着反叛;指出安禄山骗取天子的恩宠才得到今天的地位却背叛了天子;被肢解,直到断气,仍大骂安禄山。颜杲卿坚守道义,“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答出任意3点即可)

【解析】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译为: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译为:到了你丈夫家。女,同“汝”,你;

③译为:防御的装备都用完了。竭,完,尽;

④译为:等到(他)断气。比,等到。

3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代指女子/动词,到、去;

B.介词,把/连词,因为;

C.介词,表被动/动词,做、雕刻;

D.都是名词作状语,“当面”的意思;

故选D。

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淫,使……迷惑;移,使……改变;屈,使……屈服。

②负,对不起,辜负;何,什么;反,反叛。

3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1)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强调的是他们凭借权势让诸侯畏惧、能左右局势,这看似很了不起。但孟子回应“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表明孟子不认同这种观点。接着孟子说“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将女子出嫁时要顺从丈夫与公孙衍、张仪顺从君王进行类比,指出他们只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和意志,如同“妾妇之道”,没有自己独立的原则和人格。而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不会因外在的富贵、贫贱、权势而改变,公孙衍、张仪显然不符合这些标准,所以孟子认为他们不是大丈夫。

(2)在乙文中,“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即使面对敌众我寡、形势危急的情况,颜杲卿和袁履谦依然坚守常山郡,抵抗到底,体现了他们的坚定和勇敢,这与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威武不能屈”相契合。

当被捕后,“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颜杲卿明确表示自己世代为唐臣,坚守忠义,不会因为安禄山曾推荐自己就跟随其反叛,这种对道义和忠诚的坚守,符合大丈夫的品质。

而且他敢于当面指责安禄山“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展现出了毫不畏惧的勇气。最后“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即使面临被肢解的残酷刑罚,颜杲卿依然大骂不止,进一步彰显了他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综上所述,颜杲卿完全符合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乙】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城中兵力少,寡不敌众,防御的装备都用完了。这月八日,城池陷落,颜杲卿、袁履谦被贼人捉住,押送到东都。史思明攻陷常山后,就攻打各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又被贼人占据。安禄山见到颜杲卿,当面责备他说:“你以前在范阳户曹任上,我上奏让你任判官,接着得到光禄、太常二丞,就让你代理常山太守,我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背叛我呢?”颜杲卿瞪大眼睛回答说:“我家世代都是唐臣,一直坚守忠义,纵然接受你的奏请任用,难道就应该跟从你反叛吗!况且你原本是营州一个牧羊的羯奴罢了,承蒙皇上的恩宠,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天子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反叛呢?"安禄山非常愤怒,下令把他绑在中桥南头从西数第二根柱子上,肢解他,等到断气时,还大骂不停。

(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①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②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③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④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不若先夫亡者亡⑤。”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有删减)

【注】①候:侦察。②肉自生虫:比喻无中生有。③恶(wù):哪里,怎么。④诎:枉曲,冤枉。⑤不若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国家灭亡之前先逃走。

3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之妻私臣(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C.今又私患(灾难,祸患)

D.乡之死者宜矣(同“向”,先前、从前)

37.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报于王日___皆以美于徐公

B.以宋之强,齐兵之弱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濯清涟而不妖

D.其后又使人往视___其真不知马也

3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39.翻译下面句子。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40.【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这种“蔽”在【乙】文宋王身上的具体表现是___(用自己的话概括)。由齐威王与宋王治国的不同结局,我们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6.C37.B38.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39.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40.宋王不相信说实话的侦察者,还将其杀掉,最后一个侦察员因此而害怕,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而宋王对于不说实话的侦察者,反而给与赏赐。例如:听信谗言,终将被蒙蔽双眼,看不清事实,最终就会招致祸患;善于纳谏,广开言路,善于辨别事情的真伪,赏罚分明,才会获得民心,最终才会有好的结果。

【解析】3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C.句意:如今我很担心。患:担心。选项理解为“灾难,祸患"不正确;

故选C。

3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向/介词,比;

B.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

D.代词,这/表推测语气,大概;

故选B。

3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使者报如前"中的“使者”做主语,“报"做谓语,“如前”做宾语,因此“使者报如前"是完整的句子,它的前后都应断开;句意: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侦探,不料使者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地把他屈杀了。故断句为: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3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不意:想不到。其:代词,指齐军。而:连词,表顺承。恐:恐慌。如此:到这种地步。

4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谈启示。

第一问: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合乙文“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可知,这里宋王受蒙蔽主要是左右亲信进献谗言,左右亲信认为宋国强大,齐国兵力弱,不会出现齐军兵临城下,老百姓恐慌的事情,结合乙文“宋王因怒而诎杀之"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可知,因为宋王听信了左右亲信的谗言,将说实话的侦察员杀掉了,导致最后面的侦查员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宋王对谎报军情的侦察人员还给与赏赐。综合以上可知,宋王身上“蔽"的具体表现是:宋王不相信说实话的侦察人者,还将其杀掉,后面的侦察人员因此而害怕,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而宋王对于不说实话的侦察者,反而给与赏赐。

第二问:甲文中的齐威王听到了邹忌劝谏的弦外之音,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奖励直言进谏的人,最终各国都来朝拜,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从“宋王”角度来看,宋国国王听信谗言,怒而屈杀了侦察人员,导致最后一个侦察人员不敢说真话,而延误了军情,最后齐国的侵略者到了,国王自己坐上马车飞快地逃跑了。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作为领导者,应允许臣民说真话,否则,听信谗言,终将被蒙蔽双眼,看不清事实,问题会愈积愈多,最后覆水难收;只有允许臣民说真话,善于纳谏,广开言路,辨别事情的真伪,赏罚分明,才会获得民心,最终才会有好的结果。

【点睛】参考译文:

【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求必应,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现在齐国的土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市,宫中的妇女没有一个不偏爱您,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敬畏您,全国的人民没有一个不向您求助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您受到的蒙蔽一定很严重。"

齐威王说:“说得好。”于是发布命令:“大小的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的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市场上公开指责我的过错,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的奖赏。"命令刚下达时,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前和朝廷中像市场一样热闹;几个月之后,偶尔还有人进谏;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齐国军队进攻宋国,宋王派人前去侦察齐军入侵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报说:“齐军已经迫近了,城里的百姓们都很恐慌。”宋王左右的亲信们纷纷对宋王说:“这真是肉里自己生出了虫子(纯粹是无中生有啊)。凭我们宋国这样强大,齐国兵力又那样弱,哪会像他说的这样呢?"宋王听了这些,勃然大怒,屈斩了使者。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侦探,不料使者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地把他屈杀了。后来,又派了一个人前去侦察。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弟弟说:“我奉大王之命,前去侦察敌情。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如今我很担心,前几个使者都因为回报齐军迫近而被处死。现在,我据情实报是死,不据情实报,恐怕也是死,你看怎么办才好呢?”他哥哥说:“不如在齐军破城之前,先行逃走。"于是,这个使者报告宋王说:“完全不知道齐军在什么地方,百姓人心十分安定。”宋王听了,非常高兴。他左右的亲信们都说:“前几个使者真是该死!"宋王便赏赐了这个使者很多金子。齐军打来,宋王自己慌忙跳上车去,驱车赶快逃命。

(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节选)

【乙】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