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岳麓版课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1讲_第1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课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1讲_第2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课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1讲_第3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课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1讲_第4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课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1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概览本单元内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大社会形态,包括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大政治体系。夏商周时期创立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在选官上采用世官制,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色彩,属于典型的贵族政治。线索1早期政治制度线索2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开创官僚政治集权统治。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2)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的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3)选官制度及监察制度的演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监察制度主要包括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汉代在地方设刺史、北宋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提点刑狱司、明朝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命题时空坐标内容索引主干梳理断点弥补概念理解重点深化史料考法定向突破高考感悟押题演练课时作业主干梳理断点弥补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2.商朝的政治制度(1)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

,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王权【教材补缺】

商汤的“仁德”政治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一些方国,最后灭夏建立商朝。他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他“以宽治民”,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扩展了统治区域,远居黄河上游的氐人、羌人部落等纷纷来纳贡归服。商汤有许多轶事典故,其中“解网施仁”反映出他“仁德”治国的思想,是成语“网开三面”的历史来源。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2.内容(1)分封对象:

、功臣、姻亲和原来的附属国。(2)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3)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等。(4)分封国家:鲁、齐、燕、卫、宋、晋等。同姓亲族3.作用(1)积极: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

—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图示解史】

【教材补缺】

西周乡遂制度乡遂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乡遂”制度也就是“国”和“野”对立的制度。西周、春秋时期,周王和诸侯都城及四郊以内的地区,称“国”,“国”中之人称“国人”;四郊以外的地区称“野”,“野”的居住者称“野人”,或称“庶人”“鄙人”。“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其近郊,划分为若干“乡”进行管理,“乡”以下分为州、党、族、闾、比。“遂”的范围指边远农村地区,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进行管理。春秋中期以后,这一制度逐渐废弃。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

继承上的矛盾。2.性质:是周人把

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内容(1)确立了严格的

、小宗体系。(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的。(3)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土地血缘大宗相对5.作用(1)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

”的特权。(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

,“家”“国”一体。(3)强化了以

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6.礼乐制度(1)内容: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即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2)作用:维护

必不可少的工具。

世卿世禄王权大宗宗法分封制度概念理解重点深化考点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贵族政治概念解读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度,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2.“封建”的不同含义(1)西周的“封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封建”,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2)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封建制度”是以生产方式划分的,是一种社会形态。√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可知,封建不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排除B、D两项。宗法制与题意无关,A项排除。(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认知深化1.分封制的特点(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4)在后世朝代的变异:西汉、两晋、明初、清初都曾实行过“分封”。但上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的“分封”已是过时的制度,在大多数时候只是郡县制的补充,大多数分封的“王”根本没有封民或臣民,他们只能享受衣食租税之利,没有任何实权。2.分封制的历史遗存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共同体意识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这种“大一统”的“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素养感悟考点二血缘维系的宗法制1.宗法制与宗法观念(1)宗法观念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亲亲尊尊,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2)宗法制与宗法观念的区别与联系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出来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概念解读2.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认知深化1.宗法制的社会价值解析根据“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B项正确;“三家分晋”是在战国时期,与A项中的时间“西周”不符,故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表述错误,均排除。针对练2

(2018·衡阳一模,24)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国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史料考法定向突破材料一中国自周秦以来,一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关系中,血缘宗法关系浓厚,以家庭内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劳动关系,使家族制度、宗法制度、家长专制的存在成为普遍现象。这个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必然带有浓厚的血缘宗法色彩。——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获取材料信息要求:根据材料分析分封现象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血缘宗法制度以及儒家伦理的共同作用。材料二宗法与家谱关系密切,宗法观念指导和影响着家谱,家谱则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着宗法确定的一些原则。宗法“一本”观是家谱的基本原则,它确定的宗谱编写目标,使宗族成员的自然序列变得上下贯通,条理井然,符合宗族发展的自然序列;宗法中的“大宗”“小宗”观念影响着宗谱的编撰类型,并使宗族内部派别之间亲疏关系、地域关系达到有序的组合。“一本”观从纵向、“大、小宗”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对宗族的历史进行了描述,使宗法观念借助家谱形式得以传承。——徐彬、张学会《论宗法思想对家谱编修的影响——兼论明清徽州家谱的宗法理念实践》要求:从材料中找出宗法观念在家谱编修中的体现。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写原则:“一本”观;编撰类型、宗族内部的亲疏关系、地域关系等受“大宗”“小宗”观念的影响。材料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提炼材料观点

思考方向历史结论角度1是否实现了君主专制周天子虽为天下“共主”,但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角度2是否建立了中央集权

角度3分封制下“权利、义务”关系与“盟约”关系的比较

观点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教材所讲周代分封制下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与材料中的盟约关系有差异。材料西周分封形势图运用材料论证问题要求:分析“西周分封形势图”,论证分封制是否起到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分封制的布局看,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周王室通过对血亲的权力分配,在周边地区建立起如众星拱月般的诸侯国,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削弱,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高考感悟押题演练1.(2018·课标全国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真题感悟√解析A对:材料中,商汤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B错: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C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D错: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解题感悟]

“去教材化”是当前高考的一大命题趋势,考生只需抓住题干材料的核心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2017·课标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周王把子弟分封到河南、山东、北京等地,这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并使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故A项正确。周朝不存在君主专制,故排除B项;当时,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贵族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3.(2016·课标全国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根据“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当时人们重视历史的传承,故选择B项。“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不能证明西周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4.(2014·课标全国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解析“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命题规律]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命题的重点,多以文明传承视角考查;与早期政治制度相关的夏、商、周政治经济也逐渐走进命题人的视野。1.(2018·齐鲁名校科研协作体冲刺模拟五,24)商王盘庚在对臣民训话时说:你们必须专心地听从商王的意见,不能为其他人的意见所蒙蔽。我为你们向上天祈求,使你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我不是要用我的威势去压迫你们,我是为了养育你们。这说明商朝后期A.形成了较系统的政治理论B.已经形成了民本思想C.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色彩D.已出现王权至上观念√模拟通关解析材料强调臣民对商王的服从和宣扬君权神授,不能说明政治理论形成系统,故A项错误;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关心百姓生计,故B项错误;商王强调臣民对其服从体现了等级思想,故C项错误;臣民对商王的绝对服从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故D项正确。2.(2019·赣州高三适应性考试)《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

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

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解析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意图得到其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武王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故D项错误。3.(2019·晋中高考适应性调研,2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解析

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表明分封制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选D项。√4.(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24)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A.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B.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C.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D.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解析

据材料“墓葬中的青铜礼器”表明是墓葬品,墓葬品不能反映当地生产力水平,故A项错误;青铜礼器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赋予了政治色彩而不是宗教色彩,故B项错误;据材料“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分封制崩溃,故C项错误;礼器是等级体现,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说明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故D项正确。5.(2019·济宁高三模拟)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解析

根据材料中“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6.(2018·日照二模,24)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祊(be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用地;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A.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C.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郑鲁两国私自将两块封地交换,故D项正确。课时作业1.(2018·怀化一模,24)下表是关于古代分封的历史记载。据此可知一、选择题原文出处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史记·黄帝本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荀子·儒效篇》诏曰:“故衡山王吴芮与子二人、兄子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汉书·高帝纪》夏四月乙丑,封皇子樉为秦王,棡晋王,棣燕王,橚吴王,桢楚王,榑齐王,梓潭王,杞赵王,檀鲁王,从孙守谦靖江王。《明史·本纪·太祖》1234567891011121314A.分封制正式起源于黄帝时代

B.分封的依据是要有功于王朝C.分封时主要赐予封地和爵号

D.推行分封主要出于政治目的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史记·黄帝本纪》中的记载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故A项错误;“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不能体现分封依据是有功于王朝,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分封主要封地封人口,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分封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2.(2018·洛阳一模,24)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这一变化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解析

由材料中西周时期虽然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未发生改变,但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即天子分封的各级诸侯,这相对于之前松散的内外服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3.(2019·重庆一模,24)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解析根据材料在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造成士、庶阶层“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增强了地方离心力,从而威胁了国家统治,即隐含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C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4.(2018·济南一模,24)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两次分封都有利于加强周人与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加速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形成,故A项正确。5.(2018·重庆一模,24)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今山东省曲阜),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共传三十多代,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并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下列从鲁姓起源中获得的信息最为准确的是A.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B.诸侯争霸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C.我国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D.鲁姓的起源体现了宗法制的兴衰√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周礼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而题干中提及的分封的鲁国却被楚国所灭,故A项错误;题干中鲁国在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反映了战国时期争霸战争是鲁国灭亡的原因,故B项正确;我国姓氏多达万个,分封制只是部分姓氏的来源,故C项错误;鲁姓的起源是宗法制的衰亡时期,非兴盛时期,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6.(2018·内江一模,25)《逸周书》(原名《周书》,是一部记载西周诰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作者不详,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卷五《作雒解》称:“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据此推定A.西周出现了郡与县是可信的历史B.西周时贵族政治解体了C.郡县制在西周已经出现D.西周时县与郡的长官由周王任命√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卷五《作雒解》记载了郡与县的历史,故A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得知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分以百县,县有四郡”与封建社会的郡县制并不相同,不能认定为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周代长官的任命方法,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7.《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A.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西周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并非依据姓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姓代表共同血缘关系,氏区别血缘亲疏,而共同血缘及血缘亲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姓氏的来源及作用,氏用于区别血缘亲疏,与严格的等级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姓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依据,与晋升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8.(2019·永州一模,2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1234567891011121314记述出处“(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周礼·春官》“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A.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B.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C.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D.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解析

宗法制影响后世但是没有被完全继承,故A项错误;表中“奠系世,辨昭穆”“祖考”“宗可考”“重人伦、睦宗族”说明对宗族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都受到理学影响,故C项错误;族谱并非都能解释姓氏,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9.(2018·南宁一模,24)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上述材料反映了A.周人将认同血、亲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B.殷商“重祖”观念是西周宗法思想的基础C.西周将个人情感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来源D.西周构建的社会秩序实现了人际间的和谐√解析材料周人认为“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体现了将认同血、亲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故A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0.(2018·北京西城区一模,12)下图为2018年入选《国家宝藏》的两件青铜器——商代皿天全方罍和西周大克鼎,它们分别是皿氏一族为祭祀父辈先人、大贵族克为祭祀祖父而铸造。右图文物信息反映出解析

由材料“它们分别是皿氏一族为祭祀父辈先人、大贵族克为祭祀祖父而铸造”可知古人对宗法血缘的敬重之情,故A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A.中国先民敬重宗室血脉之情B.商周时期“家国一体”的特色C.先秦时期礼乐等级制度盛行D.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商代皿天全方罍

西周大克鼎11.(2018·河北5月冲刺模拟,24)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C.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

D.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解析根据“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可知周王是受上天的命令来统治天下,借助上天的权威来说明周王权力的合法性,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2.(2018·东北教研联合体一模,24)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