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稻农皮炎
稻农皮炎系指在种稻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皮肤病,是农业性皮肤病中较为常见的
疾病。由于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浸渍糜烂型皮炎和尾蜘皮炎。浸渍糜烂型皮炎由
于长期浸入高温水田中或机械摩擦等物理因素所致的皮肤病。尾蝴皮炎是由禽、畜
类血吸虫的尾坳入侵皮肤引起的局部皮肤炎症反应。本病中医诊断为“水渍疮”。
浸渍糜烂型皮炎系由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肤所致;尾蜘皮炎为人体肌媵不密,水
内虫毒侵袭所致。
【诊断要点】
一、浸渍糜烂型皮炎
1、多见于在拔秧、插秧时期田间作业的农民。
2、一般在连续田间作业2-5日后发生。
3、初起见指(趾)蹊及其连连的指(趾)侧皮肤肿胀,发白起皱,继而表皮
破损,露出红色基底,少许渗液。
4、自感局部疼痛,夜不安寐。
5、病程有自限性,如暂停下田,病症可自行改善甚至痊愈,但再下田又可复
发。
6、继发感染时,可引起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
7、本病应注意与菜农皮炎鉴别。菜农皮炎多见于蔬菜种植者,病变主要发生
于脚部,皮损特征除糜烂外,尚可见丘疱疹和脓疱。
二、尾蛾皮炎
1、发病前半小时有下田工作史。
2、病变仅局限于接触水的部位,以小腿伸侧、前臂处多见,而陷于泥中的部
位通常不发病。
3、先有痒感,迅速出现红斑,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丘疮疹,有红晕,分
布疏散或密集。
4、自觉局部瘙痒或疼痛。继发感染时,可引起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
丹毒等。
5、可继发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
6、停止下田1周左右消退,反复接触病程可长达1个月以上。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疗法为主,一股不需内服药物。
二、外治方法
1、五倍子液:五倍子250g明矶120g白酒1000mlo浸泡上述药物1~2天后
外搽,3-4次/日。
2、石榴外洗液:石榴皮120g五倍子、地榆各60g明机250g。煎水后泡洗,
2-3次/日。
3、复方茶叶液:茶叶30g明矶60g。煎水外洗敷。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4、花椒10g食盐适量。煎水外洗,2-3次/日。主要用于尾蜘皮炎。
5、散剂外敷:炉甘石、冰片、青黛各10go共研细末,局部外扑。本方用于渗
液较多者。
三、内治方法
如继发感染,发生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时,加用清热解毒、利
水渗湿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
【注意事项】
1、加强个人防护:如穿水田袜,戴手套;或用上述外治药物在下田前后浸泡
手足,让其自行干燥。
上述外治方法各药,不得内服。
第五节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的气道阻塞为
特征的综合征。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临床特征为发作性呼气困难并伴有哮鸣音、
咳嗽和咳痰,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或更长。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男女发病率大
致相同,我国大约1%。大多数在25岁以前发病,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本病中医诊断为哮病,认为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诱动内伏于肺
的痰饮,痰气阻塞,搏于气道使肺气不得宣降而发作。
【诊断要点】
1、有反复哮喘发作史。
2、发作与接触过敏原及其它诱发因素(如呼吸道感染等)有关。
3、突然发生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两肺有广泛的哮鸣音,重者不用听诊器亦可
闻及。
4、皮肤敏感试验、特异性过敏原的体外试验等可明确病因(过敏原)。
5、肺功能测定,即呼吸流速的全部指际显著下降有辅助诊断价值。
6、应排除引起喘息的其它疾病。
【治疗】
一、治疗原则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是消除病因、控制急性发作,巩固治疗及预防复发。
二、天灸治疗技术
天灸治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
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天灸疗法对于本病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
适应症:
1、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及中医“哮证”缓解期和发作期属“寒哮
症”诊断标准。
2、急性发作期属轻、中度者,非急性发作期属间歇性及轻、中度者。
禁忌症: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哮喘持续状态或病情划分为重度、危重者。
3、孕妇、血证、发热、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特色:
天灸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
且费用较低廉,能被广大患者接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后,预期可减少支气管哮喘
病人的复发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其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
意义。
治疗方法:
1、药物制备:白芥子40%、细辛40乐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用时以
老姜汁调和成1X1X1立方厘米的药饼,用5平方厘米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2、取穴:
(1)肺俞、胃俞、志室、膻中
(2)脾俞、风门、膏肓、天突
(3)肾俞、定喘、心俞、中院
背部穴位均取双侧。1次1组,3组交替使用。
3、方法及疗程:
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贴药1小时,10天贴1次,治疗3个月,共9次。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可能引起并发症,出现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敏,
低热。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泡或
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皮肤过敏
可外涂抗过敏药膏,如症状严重前来医院处理。
三、辨证论治
哮喘治疗,应分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时治标,攻邪为主,分寒、热而施;缓
解期治本,扶正为主,别肺、脾、肾而治。
1、发作期
(1)热哮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高气粗,张口抬肩,痰黄稠胶黏,胸
闷烦躁,或发热面赤,口干便秘。治宜清热化痰,降气平喘。常用定喘汤加减。
(2)冷哮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膈满闷如窒,痰白稀或黏,或伴恶寒
发热。苔白,脉浮紧。治宜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常用射干麻黄汤或冷哮丸加减。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证: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面色淡白,平素自汗,怕风,
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治宜补肺固卫。常用玉屏风散加减。
(2)脾气亏虚证:倦怠乏力,食少便滤,面色萎黄,平素痰多。舌淡胖,苔
白,脉弱。治宜健脾化痰。常用六君子汤加减。
(3)肾虚证: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膝酸软。肾阳虚者则
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肾阴虚者则翻红,烦热,汗出黏手,舌
红苔少,脉细数。阳虚者温肾纳气,常用金匮肾气丸。阴虚者滋肾纳气,常用七味
都气丸加减。
【注意事项】
1、缓解期应增强体质,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提高预防本病的卫生知识,稳
定情绪,避免受凉等,预防复发。
2、采用天灸治疗法时,应戒生冷、烟酒、辛辣、海鲜等,贴药当天避免冷水
浴。
第六节落枕
落枕又称失枕,多数病人是由睡眠姿势不当,枕头过高或过低,头部滑落于枕
下,使颈部斜向一侧而得名。轻则一、二天内可自行缓解;重者可拖延数日。妨碍
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临床,本病较为常见,以晨起或颈部猛然地转动后而出现,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少年。冬春两季发病较高。
【诊断要点】
1、多数患者早晨起床后,即感颈部疼痛强硬不适,活动受限,并且颈痛加重,
头多歪向--侧。
2、主要表现为颈项强迫体位,呈僵硬状态,颈部活动受限往往局限于某个方
位,不能做点头、仰头、转头活动,转头时常于上身同时转动,以腰部代偿颈部旋
转活动,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
3、病患处肌肉挛缩明显伴压痛,个别患者压痛部位可摸到条索状,有明显的
压痛点,压痛点可出现在肌肉起止点,颈部前屈或向健侧旋转可牵拉受损肌肉加重
疼痛。
4、X线检查:由于肌肉痉挛,头颈部歪斜,颈椎线侧位片可见脊柱颈段生理弧
度边直,甚至反张成角;轻度椎间隙狭窄。颈部X线排除颈部骨质病变者。
【治疗】
一、手法治疗
常用手法有滚法、指揉法、拿法、弹拨法,可辅以针灸治疗。
1、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其后侧或患侧。颈项疼痛较甚者,可先指揉列缺、
后溪诸穴。在远端穴位作指揉法的同时,可嘱患者头部自主地向各个方向作缓缓地
活动约1〜2分钟。
2、在颈项疼痛周围用轻滚法,逐步向主痛部位移动,待患者病痛稍有缓解后,
一手继续施以滚法,而另一手要扶住患者的前额、下颌或头部缓缓地做颈部前屈、
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的被动运动,约5分钟。
3、继以上体位指揉风池、肩井、阿是诸穴,尤其是阿是穴在指揉时要轻重交
替,同样要配合颈部的各项被动运动,约5分钟。指揉法和滚法可交替应用。
4、当颈痛有所减轻,活动功能有所改善的基础上,可对有痉挛的肌肉施以弹
拨法,力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要因人而施,在患者能忍受的情况下对痉挛
的肌肉弹拨3〜5次;而后再局部施鱼际揉法以缓解手法之痛。
二、针灸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特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以肢体远端穴位。疼痛集中在颈部,
不能屈伸者,多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有关;颈痛及肩、头颈强直弯曲向患侧偏斜
者,多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有关。
1、毫针
(1)取穴:主穴风池、大椎、天柱、落枕、悬钟、后溪。配穴阿是穴、天井、
外关、手三里、人中、阳陵泉、昆仑、绝骨。
(2)方法:每次选3-5穴,先刺阿是穴,不留针,再刺落枕穴或悬钟穴,捻
针时嘱患者活动颈项。
(3)手法:泻法,悬钟穴直针1T.5寸,使局部及踝关节酸胀,若针感上传
者更佳。落枕穴位于第2-3掌骨头之间,背侧进针,斜向掌侧,使酸胀、重感向上
臂放射。
2、梅花针
(1)取穴:大椎、风池、阿是穴
(1)自上而下、自内而外沿穴间连线叩刺。阿是穴重叩,使局部发红或微出
血,叩后可拉火罐。
3、灸法
(1)取穴:阿是穴、天柱、肩中俞、悬钟。
(2)方法:常用艾条灸、艾柱灸,每穴灸10-20分钟或5-7壮,1日两次。高
血压患者不宜重灸。
4、刮痛:疼痛部位。
三、封闭治疗
一般适用于对压痛点的治疗,选准固定而有明显的压痛点,用2%利多卡因2ml
加曲安奈德或泼尼松龙2ml、维生素及2ml等,对压痛点进行封闭。
四、功能锻炼
作头颈部的仰俯旋转活动,以舒筋活络,增强颈部肌肉力量。
五、辨证论治
1、颈筋受挫型:
主症:睡醒后出现颈部刺痛,活动不利,颈部有压痛点。舌暗或有瘀斑,苔薄
白,脉弦紧。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和营止痛汤加减。
2、风寒外侵型:
主症:颈部疼痛重者,疼痛多向一侧放射,时伴有肩背麻痛或伴恶寒发热、头
痛,身体重着疼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祛风散寒除湿,方用羌活胜湿汤
加减
六、外用药外用伤湿止痛膏、风湿跌打膏等
【注意事项】
1、避免不良的睡眠姿势,枕头不宜过高、过低或过硬。
2、睡眠是不要贪凉,以免受风寒侵袭。落枕后应尽量保持头部于正常位置,
以松弛颈部肌肉。
3、针灸治疗时严格把握适应症,并及时做好紧急处理的准备
4、手法治疗时动作要轻柔,不可使用暴力,特别是骨质疏松的患者以防骨折
和脱位。手法后卧床休息。
第十二节膝关节骨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0A)是临床上常见的以关节软骨
损害为特征,且病变累及软骨下骨、滑膜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关节疾病,其主
要症状为膝关节疼痛,无力,活动受限,严重者出现畸形,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带
来很大的影响。本病发生范围较广泛,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诊断要点】
(1)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疼痛;
(2)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
(3)晨僵<30min;
(4)年龄238岁;
(5)膝关节检查有骨性肥大;
(6)X线示关节边缘骨赘。
满足(1)(2)(3)(4)或(1)(2)(5)或(1)(4)(5)或(1)(6)者,可
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治疗】
一、针灸治疗
1、取穴:梁丘、血海、内膝眼、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鹤顶、阿是穴。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患膝关节胭窝处置一软物使膝关节屈曲,梁丘、血
海穴直刺L0-L5寸,阳陵泉可向阴陵泉透刺,并使针感向下放射;鹤顶直刺0.8-
1.2寸一。
内、外膝眼及阿是穴行温针灸,内、外膝眼向中心斜刺0.8〜1.2寸,使针感
向下扩散,阿是穴毫针刺入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2min,然后
将2cm左右长的艾条置于上述穴位针柄上点燃,至燃尽后取下,更换另一段艾条,
每次每穴灸3壮。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
二、中药治疗:本病属于“痹证”、“骨痹”的范畴,多因肝肾亏损、筋骨失养,
夹杂风寒湿痹所致。
常用药以牛膝、当归、熟地、黄黄、威灵仙、甘草、白芍、独活、杜仲、鸡血
藤等药物为主;常用方可选用独活寄生汤、虎潜丸等加减。
三、手术治疗:须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
手术治疗分为两类:一类是保留关节面,以减轻疼痛、提高关节功能、延缓膝
0A的发展为目的,包括截骨术、关节清理术;另一类是祛除关节面,主要针对膝
0A晚期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
【注意事项】
1、在治疗方面,膝关节一旦出现疼痛,就要积极治疗。
2、西药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对关节软骨有破坏作用,应尽量避免使用。
第十三节痛经
一、概述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以青年
女性较为多见。西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系指生殖器官无明显
异常者;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
病、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等。
二、诊断要点
1、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随着月经周期而发作。
2、疼痛可放射到胁肋、乳房、腰舐部、股内侧、阴道或肛门等处。
3、一般于经期来潮前数小时即已感到疼痛,成为月经来潮之先兆。甚者疼痛
难忍,面青肢冷,呕吐汗出,周身无力,甚至晕厥。
4、妇科检查、盆腔B超扫描和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三、中医辨证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为主。
1.寒湿凝滞:以冷痛、得热则舒为特点,伴见经量少,色紫黯有块,形寒肢
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
2.气滞血瘀:以小腹胀痛拒按为特点,伴见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
色紫黯、有血块,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涩。
3.气血不足:以小腹隐痛喜按、且有空坠不适为特点,伴见经量少、色淡质
稀,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弦。
四、中医治疗
(-)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
1、适应症
隔物灸法适应于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
(1)原发性痛经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婚的年轻妇女。
(2)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冷痛,痛及腰慨,得热则舒,有时伴发恶心、
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甚者出现面色苍白、肢冷汗出、昏厥。经量少,
色紫黯有块。苔白,脉细或沉紧。
(3)B超、妇科检查生殖系统无器质性病变。
根据症状在证候中的权重赋予不同的分值,进行量化评分,分出轻、中、重三
级,治疗中根据轻、中、重的不同程度,确定相应的灸量(艾炷大小及壮数)。因
此,隔物灸对轻、中、重不同程度的痛经均可治疗。
2、禁忌症
(1)经检查证实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狭
窄、子宫肿瘤等所致的痛经。
(2)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3)中医辩证属气滞血瘀、肝郁湿热、肝肾亏损等证型。
(4)不适应本疗法者(发热者、身体震颤者等)。
3、技术操作方法
(1)器械的准备
①电子天平用来测定艾炷重量,使之规范统一。
②施灸所需物品:治疗盘、大弯盘、玻璃盘、大号镶子、艾绒、艾柱模具、火
柴、酒精灯、线香、姜、盐、切姜板、三棱针、刀、小勺、治疗孔巾等。
(2)具体操作方法
①取穴及操作方法:神阙穴艾炷隔盐灸,关元穴艾炷隔姜灸。
②灸量:选用大艾炷,根据痛经程度(症状评分)确定壮数,轻者用4壮,中
度用6壮,重者用8壮。
③施灸物品备制:统一制作大号艾炷(底直径约2cm;高约2.5cm,重约每壮
1.5g;);盐料选用纯净干燥精细食盐;鲜姜片统--切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3cm
的薄片,中间用针刺10个孔。
④操作步骤:病人仰卧,取神阙、关元穴;将备用食盐填于神阙穴中,使之与
脐平,上置鲜姜片和大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燃,直至规定壮数。
然后再将备制好的鲜姜片放在关元穴处,上置大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
易炷再燃,直至规定壮数。在施灸时,若患者感觉灼热,可用镜子上下移动姜片,
以减轻灼热感,以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不起泡为度,切勿烫伤。
在施灸时,若灸壮数较多时,姜片有可能变干变薄,此时应更换姜片。
(3)治疗时间及疗程
隔物灸法共治疗三个疗程(即三个月经周期),第一个疗程于月经来潮疼痛时
开始治疗,1日1次,连续治疗3天;第二、三个疗程均于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1
日1次,6天为一个疗程;若经第一个疗程治疗后不再疼痛属于巩固治疗,第二、
三个疗程仍于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1日1次,6天为一个疗程。
4、关键技术环节
(1)取穴要统一、准确(神阙、关元),按照《腌穴学》要求取穴。
(2)统一艾炷规格及灸量:统一制作大艾炷,每壮重量约1.5g,底直径约
2cm,高约2.5cm;根据痛经程度(症状评分)确定壮数,轻者用4壮,中度用6壮,
重者用8壮。
(3)统一姜片规格:将鲜姜统一切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3cm的薄片,中间
用针刺10个孔。
(4)统一用线香点燃艾炷,以免用火柴烧伤。
(5)严格掌握统一规范的操作步骤。(详见上述治疗方法)
(6)掌握统一的治疗时间及疗程。
5、注意事项
(1)对于初诊患者应注意观察,防止出现“晕灸”现象。
(2)在施灸时,医生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施灸部位的温度、掌
握灸量,以防止灸伤。
(3)在治疗时,要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嘱咐其不要任意变动体位,以防艾
炷脱落烧伤皮肤或烧损衣物。
(4)在施灸时,医生应小心更换艾炷,以防艾火烧伤皮肤或烧损衣物。
(-)常规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治法:寒湿凝滞、气滞血瘀者温经散寒、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气
血不足者益气养血、调补冲任,针灸并用,补法。
针灸处方:以足太阴经腌穴为主。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
穴位加减:寒湿凝滞加灸水道温经止痛;气血瘀滞加合谷、太冲、次醪调气活
血;气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里益气养血止痛
针刺操作:针刺关元,宜用连续捻转手法,使针感向下传导;寒凝血瘀者针后
在小腹部穴位施加灸法。发作期每日治疗1〜2次,间歇期可隔日1次,月经来潮
前3天开始治疗。
2、其他疗法
穴位贴敷:取中极、关元、三阴交、肾俞、次醪、阿是穴。经前或经期用2cm
见方的“代温灸膏”贴敷。每日换1次。
皮肤针法:叩刺少腹部任脉、肾经、脾经和腹股沟部,腰舐部督脉、膀胱经,
用皮肤针循经叩刺,中等刺激,腹部和背部交替进行,中度刺激,以皮肤潮红为度。
隔日1次。
耳针疗法:取内分泌、内生殖器、子宫、肝、肾、皮质下、肾上腺、神门。每
次选3〜5穴,中度刺激,留针15〜30分钟;也可行埋针、药丸贴压法。
穴位注射:取肝俞、肾俞、脾俞、气海、关元、归来、足三里、三阴交。每次
选2〜3穴,用黄芭、当归、红花注射液等中药制剂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
入药液1〜2ml。
(三)中药治疗
寒湿凝滞:治宜温经化瘀,散寒利湿,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气血不足:治宜益气养血,温经止痛,方用圣愈汤加减。
气血瘀滞:治宜理气活血,逐瘀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五、注意事项
1、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疗效。治疗宜从经前3〜5天开始,直到月经期末。
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一般连续治疗2〜4个周期能基本痊愈。
2、对继发性痛经,运用针灸疗法减轻症状后,应及时确诊原发病变,施以相
应治疗。
3、经期应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防止受凉或进食生冷。
第十四节针灸急救
一、概述
针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具有可靠的急救作用。早在
几千年前就有用针灸进行急救、治疗突发疾病的记载。临床上针灸急救范围较广,
具有方法简便,起效迅速,经济实用等特点。针灸最常用于晕厥、抽搐、胃痛、腹
痛、胆绞痛、头痛等急症的治疗。
二、诊断要点
1、晕厥: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颜面苍白、汗出肢冷为主要特点的病症。
一般病情轻者晕厥时间较短,苏醒后无后遗症;病情严重者,昏厥时间较长,甚至
一厥不复而死亡。常见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
脑源性晕厥、中暑、低血糖昏迷以及痛病性昏迷等疾病。
2、抽搐:是指筋脉拘急导致四肢不自主抽动、颈项强直、口噤不开、角弓反
张为主要特点的病症,严重者可伴有昏迷。常见于西医学的高热惊风、急性颅内感
染、高血压脑病、癫痫、妊娠痫证、破伤风、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外伤、痣病等
疾病过程中。
3、胃痛:又称“胃院痛”,是指以上腹胃腕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常伴
有胃腕部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吞酸嘈杂等症状。常见于西医学的急、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扭转、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癌、胃神经
官能症等。
4、腹痛:是指胃腕以下、耻骨联合以上部位发生的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腹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见于内科、妇科、外科等多种疾病中,以肠道疾病和
妇科病引起的腹痛较为多见。可分别表现为全腹痛、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等。
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痉挛、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均可引起的腹痛。
5、胆绞痛: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突发性右上腹剧痛、持续性绞痛、阵发
性加剧为主要特征,疼痛部位拒按、压痛或叩击痛,并向右肩背部放射。常见于西
医学的多种胆道疾患如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等。
6、头痛:又称“头风”,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头痛的部
位多在前额、巅顶、一侧额颗,或左或右,或呈全头痛而辗转发作。疼痛的性质有
昏痛、隐痛、胀痛、跳痛、刺痛或头痛如裂。针灸临床上根据经脉循行部位,将前
头痛、偏头痛、后头痛、头顶痛辨位归经为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和厥阴
头痛,另有偏正头痛(即前额及两侧头部的疼痛)和全头痛。常见于西医学的紧张
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脑膜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头颅外伤、脑震荡后
遗症等疾病。
三、针灸急救:
1、晕厥
治则:苏厥开窍,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针灸并用,重灸,补法。
主穴:以督脉月俞穴为主。水沟百会内关合谷
加减:气厥实证配太冲、行间;虚证配足三里、气海;血厥实证配行间或涌泉;
虚证配关元、膈俞、足三里;痰厥配中脱、丰隆;热厥配大椎、中冲;寒厥灸神阙、
关元;牙关紧闭加颊车、下关。
操作:实证、热证诸穴强刺激泻法,百会可点刺出血,再开“四关”(合谷向
后溪透刺,太冲向涌泉透刺),或同时针刺“五心穴”(即百会、双劳官、双涌泉);
虚证、寒证针灸并用,重灸,补法,神阙、关元可用隔盐灸,或重灸“五心穴”。
其他疗法:
①指针:紧急情况下用拇指重力掐按水沟、合谷、内关穴,以病人出现疼痛反
应并苏醒为度。
②三棱针:适用于实证晕厥,取穴大椎、百会、太阳、委中、十宣。点刺出血。
③耳针:取心、脑、神门、下屏尖、下脚端。每次选2〜3穴,实证用强刺激,
虚证用弱刺激,留针30分钟,每5分钟捻转1次。
注意事项:
①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症,应紧急救治。针灸急救能收立竿见影之效。
但患者苏醒后要特别注意查找病因,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贻误病情。
②急救时患者应去枕平卧、注意保暖、保持气道通畅,有条件的地方立即给以
上氧;医生应动作迅速、沉着冷静、不慌不乱;应嘱咐患者家属加强护理,防止发
生意外。
2、抽搐
治则:熄风止痉,只针不灸,实证用泻法,虚证平补平泻。
主穴:以督脉腌穴为主。水沟大椎筋缩合谷太冲阳陵泉
加减:热毒壅盛加劳宫、曲池、中冲;风邪甚者加风府、风门;气血虚弱加膈
俞、足三里、气海;肝肾阴虚加肾俞、肝俞、三阴交、太溪;神昏加百会、涌泉。
操作:热极生风者用强刺激、泻法,中冲可点刺出血;风府、风门不可深刺,
以免刺伤脊髓和肺尖;虚风内动者中等刺激,平补平泻。抽搐频繁者每日治疗2〜3
次。
其他疗法:耳针:取肝、肾、皮质下、神门、脑干。毫针强刺激,留针30〜60
分钟;或埋针数小时。
注意事项:①抽搐属危急病症,经针灸急救处理抽搐停止后,应及时查找病因,
明确诊断,积极治疗。②病人抽搐发作时,不可过度用力对抗抽搐肢体,以防伤及
患者,并且小心将软毛巾等塞入患者口中,以防咬舌。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堵
塞窒息。③病人在抽搐时针刺或针刺中出现抽搐,特别要注意防止断针、滞针、弯
针等现象发生。
3、胃痛
治则:消食化滞、通调腑气、温中散寒、理气镇痛,以针刺为主,泻法。
主穴:以足阳明胃经腌穴及相应募穴、邦穴为主。中皖天枢梁丘足三里
内关公孙
加减:饮食积滞加建里;寒客胃肠加灸神阙、关元;胃痉挛加梁门;肠痉挛加
上巨虚、下巨虚;恶心呕吐加膈俞;腹皮挛急加筋缩、阳陵泉。
操作: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中脱、气海、神阙、足三里、脾俞、胃俞、阿
是穴等施行一般灸法或隔姜灸(中脱、气海还可施行温针灸),并可加拔火罐;期
门、膈俞等穴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其他腌穴常规针刺,强刺激泻法,
动留针20〜30分钟;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急性胃痛每日治疗1〜2次。
其他疗法:①指针:取中脱、至阳、内关、足三里等穴,以双手拇指或中指点
压、按揉,力度以患者能耐受并感觉舒适为度。同时令病人行缓慢腹式呼吸。连续
按揉3~5分钟即可止痛。间歇5分钟,再重复操作1次。②热熨法:将食盐和吴
茱萸混合炒热,装人布袋中,热熨脱腹部,至腕腹疼痛消失为止。③艾灸:中院、
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④刮痛: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院、天
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
注意事项:①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若经治疗疼痛不能缓解者,应查明原
因,给予相应的处理。急性胃痛往往针灸1次或数次即有明显止痛效果,但慢性胃
痛需坚持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②饮食调理、生活规律和精神调节对胃痛
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尽量
少食多餐;多吃含纤维丰富的食物,少食易产气的食物;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
饱食后不宜立即剧烈运动。力戒烟酒;保持心情舒畅。③胃痛证候有时可与肝胆疾
患、胰腺炎、心肌梗塞等相似,须注意鉴别,以免延误病情。④对溃疡出血、胃穿
孔等重症胃痛,应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或转外科治疗。
4、腹痛
治则:饮食停滞、肝郁气滞者调气化滞,只针不灸,泻法:寒邪内阻者温中散
寒,针灸并用,泻法;脾阳不振者温补脾阳,针灸并用,补法。
主穴: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腌穴为主。中皖天枢关元足三里
加减:饮食停滞加里内庭;肝郁气滞加太冲;寒邪内阻加气海;脾阳不振加脾
俞。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寒邪内阻和脾阳不振者可用灸法或温针灸;神阙隔盐
灸。
其他疗法:药熨:取艾叶、食盐混匀放铁锅内炒热,布包,乘热熨疼痛处。药
凉后再炒热再熨。适用于虚寒腹痛。
注意事项:①针灸治疗腹痛有较好的疗效,但针刺止痛后应明确诊断,积极治
疗原发病。②急腹症(如胰腺炎、腹膜炎、肠梗阻、肠穿孔等)引起的腹痛,在针
灸治疗的同时应严密观察,及时采取其他治疗措施或转手术治疗
5、胆绞痛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针刺为主,泻法。
主穴:以足少阳胆经月俞穴和相应募穴、背俞穴为主。中院日月胆俞阳陵
泉胆囊穴
加减:肝胆气滞加太冲、侠溪;肝胆湿热加三阴交、阴陵泉;蛔虫妄动加百虫
窝、迎香透四白;发热寒战加曲池、支沟、外关;恶心呕吐加内关、足三里;湿热
发黄加至阳、肝俞、阴陵泉。
操作:日月沿肋间隙由内向外斜刺;胆俞向下或朝脊柱方向斜刺,勿深刺,以
免刺伤内脏;肝俞、胆俞可用大艾炷灸至皮肤灼热;余穴常规针刺,宜强刺激,久
留针(可根据病情留针1〜2小时),间歇行针以保持较强的针感。每日2次。
其他疗法:①指针:取胆俞或其附近的阳性反应点;以拇指重力点压10-20
分钟。②耳针:取耳穴肝、胆、腹、神门、交感、胃、脾。每次选3〜4穴,毫针
强刺激,动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注意事项:①针灸对胆绞痛止痛效果较好,对急性发作、病程短、无严重并发
症者疗效更佳。但在治疗中应查明原因,结合病因治疗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②患
者应注意饮食清淡,忌食肥甘厚味。注意保暖。
6、头痛
治则:疏经活络、通行气血,“通则不痛”。以针为主,虚补实泻。
主穴: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⑴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
⑵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
⑶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列缺后溪申脉昆仑
(4)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
⑸偏正头痛: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内庭外关足临泣
(6)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
加减:外感风邪加风池、风门,风寒加灸大椎、风热针泻曲池,风湿针泻三阴
交;痰浊上扰加丰隆、足三里;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膈俞;气血不足加气海、
血海、足三里;各部头痛均可加阿是穴。
操作:头部腌穴大多应平刺,少数腌穴如太阳、天柱、风池可直刺,但风池穴
应严格注意针刺的方向和深浅,防止伤及延髓;外感风邪、痰浊上扰、气滞血瘀、
肝阳上亢针刺用泻法;气滞血瘀、肝阳上亢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气血不足针用补
法,加灸。急性头痛每日治疗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慢性头痛每日
或隔日1次。
其他疗法:①皮肤针:重叩印堂、太阳、阿是穴,每次5〜10分钟,直至少量
出血。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或肝阳上亢型。②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③刮
疮: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刮肘窝、胴窝。
注意事项:①针灸治疗头痛疗效显著,对某些功能性头痛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
对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针灸也能改善症状,但应同时注意原发病的治疗,以免
贻误病情。②部分患者由于头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故易产生消极、悲观、焦虑、
恐惧情绪。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附:针灸急救特定穴位歌诀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颗痛太阳攻。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
明取,承泣球后同。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阳白与四白,面痛
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耳
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
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脱,天枢治脐周。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
陵伍,能导尿潴留。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腹痛背俞穴,夹脊
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
谨慎,胁肋不可深。上肢取曲池,肩鹘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痛取局部穴,阿是
亦可针。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
大椎,至阳间使连。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神门三阴交,安神
疗效传;哑门治僚病,人中内关捻。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喘
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
大椎作用洪。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第二章针灸推拿技术基本操作
第一节针刺疗法
1、毫针的选择与保养
毫针在使用及消毒前必须认真检查。针尖必须尖而不锐、圆而不钝、形如松针。
针身必须光滑挺直、弹性适中、韧性良好。针柄要固而不松,针根要滑而无锈、便
于捏持施术。还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体形胖瘦、病情虚实及针刺部位的不同,
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毫针在使用后,必须用棉球清洗干净,放在垫有纱布
的针盒内,并在针尖端放置棉花防止针尖受损。毫针必须认真消毒,常见的消毒方
法有高压蒸气灭菌法、药液浸泡消毒法和煮沸消毒法。
2、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
选择体位的原则以患者自然舒适、医师操作方便、便于正确取穴、持久留针为
度。尽可能采用卧位以防止晕针。临床常用的体位,一般以仰卧位、侧卧位、俯卧
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为主。
3、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
常用进针法主要为以下5种:
①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于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
手指甲缘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短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②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
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此法
适用于3寸以上的长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③舒张进针法:以左手五指平伸,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上,分开
两指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之间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
纹的部位。
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腌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
上端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穴位的进针。
⑤管针进针法:用金属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押手,选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针,
从管中拍入或弹入穴位内,进针后将套管抽出。
4、行针基本手法及操作
行针技术是指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这是针刺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两种:
①提插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即将针从
浅层插入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的纵向行针手法。
②捻转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
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行针手法。捻穿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
必须注意捻转时不能单向转动,造成肌纤维缠绕,导致出针困难。
5、辅助行针手法及操作
辅助行针手法是为促进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用的辅助行针手
法有:
①循法: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腌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
②弹法:是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
③刮法:是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促使针感扩散。
④摇法:是轻轻摇动针体,直针而摇,可加强针感;卧针而摇,可促使针感向
一定方向传导。
⑤震法:持针作小幅度的快速颤动,以增强针感。
⑥飞法: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
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6、针刺单式补泻手法及操作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补泻手法贯穿于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针刺过
程。常用的补泻手法有如下7种:
①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
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②疾补泻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
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补法。
③提插补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
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
泻法。
④捻转补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
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⑤呼吸补泻法:当病人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为补法;当病人吸气
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为泻法。;
⑥开阖补泻法:出针时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法。
⑦平补平泻法: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7、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的重要环节。
①针刺的角度:分为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肌肉丰
厚处的穴位)、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或不宜深刺的
穴位)、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25°角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穴位)。
②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
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对于延髓部、眼区、胸腹部脸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③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腌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
的组织结构等而定。如头面部、胸部正中腌穴多用平刺;颈项、侧胸、背部多用斜
刺;腹部及四肢多用直刺。
8、针刺得气或针刺感应
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称为“得气”。当针刺入到腌穴的一定深度后,患
者即有酸、麻、胀、重等感应,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和传导现象。医
者针下有沉重紧涩、如鱼吞钩之浮沉的感觉。如未得气,则针下虚滑,患者也没什
么感觉。针刺得气与否,是疗效的关键。故当准确取穴,同时运用留针侯气、循弹
催气、补益经气等方法使其得气。
9、针刺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
①晕针
现象: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
恶心欲呕、精神萎倦、脉象沉细,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
原因:病人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过劳、过饥、大汗、大泻后;或体位
不适、医者手法过重。
处理:立即停针,并将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头位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
温;轻者静卧片刻,饮温水可复;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并温灸
百会、气海、关元,必要时配合其它急救措施。
预防:初次受针者,当尽量消除其紧张情绪;尽量取卧位及选择舒适持久体位;
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过饥、过劳患者暂不宜针刺;医者边治疗边注意观
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应及早处理。
②滞针
现象:在穴位内行针或出针时感到涩滞困难。
原因:行针用力过猛、角度过大,或一个方向连续捻转致肌纤维缠针身;或患
者精神紧张及因疼痛致肌肉痉挛引起滞针。
处理:让病人放松以缓解紧张状态,用手指在邻近部位按揉;或在附近加刺一
针以宣散气血;因单向捻转所致者,须反向推转左右轻捻松懈之。
预防:尽量消除病人的紧张和顾虑,进针避开肌腱,捻转角度不宜过大,不能
单向连续捻转。
③弯针
现象:针身弯曲,在肌肉内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行针及出针困难,
病人感疼痛。
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不匀;或患者留针时体位移动;或滞针未及
时处理。
处理:针身轻微弯曲者,将针缓慢退出;弯曲角度大者,须轻微摇动针体,
顺势将针退出;因体位改变所致者,当恢复原体位,放松局部,再行退针。
预防: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柔,患者体位要舒适,不要变动体位,针
刺部位不受压或碰撞,及时处理滞针。
④断针
现象:针身折断,部分针身露于皮肤之外,或针身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原因:针具质量差,针身或针根损坏失于检查;医者用力过猛,致肌肉剧烈挛
缩;或患者体位改变,外物压迫碰撞。或电针刺激强度过大。
处理:发现断针后,医者必须镇定,嘱患者保持原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层陷
入。残留断端者,可用镶子取出。残端完全陷入肌层者,应在X线下定位,立即
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预防:针前仔细检查针具;针刺时要将针身留一部分在体外;及时处理滞针
和弯针,不可强拉强拔;使用电针不可突然加大刺激强度。
⑤血肿
现象:出针后局部青紫或肿胀疼痛。
原因:针刺时损伤小血管。
处理:针孔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待其自行消退。如局部青紫肿痛甚
者,可先行冷敷止血,再行热敷揉按。
预防:剔除带钩针具;熟悉解剖部位,尽量避开血管;针刺手法轻巧,注意眼
区穴位的操作技巧。
第二节艾灸疗法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
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驱邪、治疗疾病的一种外
治方法。
1、艾灸疗法的作用
艾灸具有疏风解表、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通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
防病保健的作用。
2、艾灸疗法的分类
灸法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艾柱灸
灸间接灸隔姜、隔蒜、隔盐、隔附子饼灸
艾灸
艾条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法温针灸
其他灸法灯火灸、天灸
3、临床常用灸法及操作
①直接灸:是把艾灸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用黄豆或枣核大小艾炷直接放在穴
位上施灸,局部经烫伤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者称为化脓灸;用中小艾炷直接灸之,
烫时即取走,灸后不起泡或不成灸疮者称为非化脓灸。
②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某种药物如生姜、大蒜、食盐、附子、胡
椒而施灸的一种方法。药物可因证因病不同,治疗时可发挥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为厚度约2分许的姜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
施灸,觉灼热时缓慢移动姜片,可灸多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本法适应于一切
虚寒病症。
隔蒜灸:取独头大蒜切成分许厚,用针穿刺数孔,艾炷灸之,每灸4-5壮,
因大蒜液有刺激性,故灸后易起泡。该法可治痈疽肿毒、未溃疮疳。
隔盐灸:取食盐适量炒热,纳入脐中,上置艾炷施灸,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
艾炷,以防灼伤。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
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约3-4分厚,艾炷灸之。用治
各种阳虚病症。
③艾条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熏灸。
温针灸: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3厘米的艾条施灸,至艾绒
烧完为止。
温和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0。5—1寸许熏灸。
雀啄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如鸟啄食上下移动熏灸。
回旋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反复旋转熏灸。
4、施灸壮数的选择
艾炷分为大、中、小三种,小者如麦粒,中者如半个枣核,大者如蒜头。施灸壮
数的大小、数量可根据病性、病势、体质、年龄及治疗部位而定。在肌肉浅薄处宜小
壮少灸,在肌肉深厚处宜大壮多灸;久病体虚者宜小艾炷,新病体壮者宜大艾炷。
5、一般施灸程序
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即先背部、后胸腹、
先头身、后四肢。
6、灸法的补泻及操作
艾灸的补法操作是:点燃艾柱后,不吹其火,火力宜微而温和,时间较长,待
其慢慢自灭,灸治完毕再按其施灸部位,使真气聚而不散。艾灸的泻法是:点燃艾
柱后,以口速吹旺其火,火力较猛,快燃速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灼痛时可更换艾柱
再灸,时间较短,灸毕不按其穴,此谓开其穴促使邪气消散。
7、施灸禁忌
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关节活动处不宜化脓灸;重要脏器、大血管处、肌腱所
在部位不宜直接灸;妊期小腹、腰怅部不宜施灸。对神昏、感觉迟钝的患者,不可
灸过量,要避免烫伤。
8、施灸时的注意事项
①灸治的适应范围一般以虚证、寒证、阴证为主。凡属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
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②施灸或温针时应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和衣物。
③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用直接灸。
④孕妇的腹部和腰能部不宜施灸。
⑤对神昏、感觉迟钝的患者,不可灸过量,要避免烫伤。
第三节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以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
使之吸附于腌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造成皮肤充血、郁血现象的方法。
1、拔罐疗法的分类
火罐利用火力排去空气
按排气方法分类水罐利用煮水热力排去空气。
抽气罐抽去空气。
水罐利用煮水热力排去空气。
坊故恢坊嵯槌形私工才Iz小T米失
抽气罐抽去空气。
单罐单罐使用。用于较小的病变范围或压痛点。
多罐多罐并用。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
按拔罐形式分类闪罐吸拔后迅速起罐,反复多次。
坐罐吸拔后留置一段时间。
走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
药罐用药水煎煮竹罐后吸拔,或在罐内盛药液。
按综合运用分类针罐扎针后加拔火罐
刺络拔罐用三棱针或皮肤针刺出血后加拔罐。
2、拔罐疗法的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吸拔经络中的风寒湿气外出,还具有引出排脓等作用,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风湿痛、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痛、胃痛、疡
初期未溃时,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等病症。
3、拔罐疗法常见的吸拔方法
①闪火法:用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在罐内闪火排去空气,迅速将罐罩在
应拔部位。
②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并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
③架火法:用一直径2〜3cm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上置酒精棉球,点燃后
将火罐扣上。
4、常用的拔罐法及操作
①坐罐:要求主试者用闪火法拔罐,用止血钳夹住一个经95%乙醇浸泡过的棉
球,点燃后仰入罐内绕1圈迅速退出,并立即将罐口扣在放术部位,使罐吸附在皮
肤上。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
②闪罐:用闪法火将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取下,取下拔
上,直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度。
③走罐:选用口径较大、罐口平滑的玻璃罐,先在罐口和施术部位涂一层凡士
林等润滑油,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住,然后以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向左、右施
术部位往返推动,至较大面积的皮肤出现潮红为度。
④针罐:先将针刺入穴位,待得气后将留置穴位,然后用闪火法,以针刺部位
为中心,将罐拔住,约10〜15min,至皮肤潮红充血起罐。
⑤刺络拔罐:在施术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地叩刺出血,再
拔上火罐,留置10〜15min后。起罐后擦净血迹。
5、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①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火罐。
②拔罐时应选肌肉丰厚的部位,而在肌肉浅薄、骨骼突出、皮肉松弛、毛发较
多的部位不易吸拔,罐易脱落。
③体位要适当,拔罐过程中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
④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孕妇腹部、腰舐部须慎用。
⑤拔罐时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
⑥拔罐一般可出现局部红晕或紫绡色,一般不须处理,会自行消退。若留罐时
间过长,皮肤会出现水泡,小者当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大的须用消毒针将水
放出并包敷,防止感染。
⑦起罐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即脱下,
不可硬拉或旋动。
⑧应用针罐时,应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撞压针入深处,损伤脏器
及血管。故胸背部腌穴均宜慎用针罐。
⑨使用多罐时,火罐的排列顺序不宜太近,以免皮肤被牵拉产生疼痛。
⑩应用刺络拔罐时,出血量须适当,一般5〜7ml。
第四节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法是指将一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和患部,使局部皮肤充血
潮红或皮肤起泡,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1、敷贴穴位的选择及操作
穴位敷贴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取穴是一致的,一般选择离病变器官、组
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当然阿是穴和经验穴也是常常用作穴位贴敷。如
吴茱萸贴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小儿百日咳等。
贴敷方法是将药糊或药饼制成绿豆或蚕豆大小放置在穴位上,用消毒纱布覆盖
在敷药之上,外加胶布贴紧固定,以防药物流失或药物脱落而灼伤附近组织。
2、穴位贴敷法的注意事项
①告知穴位贴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企业施工人员劳动保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工伤免责风险评估与防范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体工商户租赁合同及创业投资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农业设施安装与运营合同3篇
- 2025年度版权购买合同:影视作品全球版权交易3篇
- 2025年度环境治理与污染物减排合同3篇
- 2025年度绿色信托投资公司专项借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哈尔滨市租赁市场标准协议3篇
- 2025年度碎石加工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合同3篇
- 2025版数据中心按份额担保合同范本3篇
- 对银行领导班子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范文(3篇)
- 三年级上册三位数减法竖式计算题200道及答案
- 如何保护个人手机数据的安全
- 2024医疗设备维修与保养合同
-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2024)
- 汽车内饰件及材料气味评价标准解析
- 幕墙工程售后服务流程及保修维修措施方案
- 夫妻间经济合同模板
-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静安区继续教育学校附属学校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四则混合运算300道及答案
- 《低空航空器起降点基础设施配置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