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1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2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3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4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试卷·第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大单元教学设计)01课标解读02教材分析03学情分析04学习目标05情境任务06课时安排(六课时)07难点突破08跨学科学习09背诵清单10复习设计11大事年表12单元评价01【课标解读】1.2022年课标要求〖导论〗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夏朝带有奴隶制特征。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课标〗1.2夏商周时期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2022年课标解读⑴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⑵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⑶了解夏商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⑷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知道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及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⑸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⑹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02【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1)新旧教材之比较2024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二单元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百家争鸣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新增)第8课百家争鸣2)本单元由五节正课组成。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这一课将介绍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朝的统治、西周的兴衰、中国最早的几个王朝:夏、商、西周的建立、发展和更替。夏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尽管其具体历史细节仍有争议。商朝以其高度发展的青铜文化和甲骨文而著名。西周则见证了封建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周礼的建立。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东周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以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和政治动荡为特点。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儒家思想的兴起时期,孔子等思想家开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战国时期是东周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期以更加激烈的国家间战争和政治变革为特征。各国为了争霸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第7课《百家争鸣》:这一课主要探讨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即“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哲学思想极为活跃的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学派相继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则重点介绍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新增内容)、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新增内容)等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单元大概念架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夏朝,所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承袭。继夏朝而起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显著标志的文明成就。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成熟阶段,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进入春秋战国后,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与变革中。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繁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4、本单元教材体例(1)新教材的每个单元主题页新增该阶段时间轴,对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增强学生对历史时序的认知;还新增了新课标对这一单元要达成的内容要求,为学生学习新知明确了目标,如第二单元的标题页如下:(2)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4课引语旁配有《史记・夏本纪》书影,第5课引语旁配有《春秋时期青铜牺尊》,第6课引语旁配有《战国策》书影,第7课引语旁配有《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局部)》,第8课引语旁配有《太阳神鸟金饰》等。(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设计读地图,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4)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6)设计“想一想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8)新教材增加了“学史崇德”栏目,更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课标坚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7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孟子在与人探讨什么是“大丈夫”的故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第8课新增了【学史崇德】“端午节的由来”的史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情怀。(9)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10)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新教材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体现了历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本质。0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在知识储备和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他们自我意识迅速增长,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实践经验、思维方式及角度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并逐步教会学生以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建构知识框架;巧妙设计问题,多角度引导探究;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04【学习目标】一、教学目标:1.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①知道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时空观念、唯物史观)②理解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通过朝代兴衰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家国情怀、唯物史观)2.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①了解王室衰微的表现和结果。(历史解释)②知道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认识诸侯争霸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知道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①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动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③知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家国情怀)4.百家争鸣①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教育成就。(史料实证)②知道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培养社会责任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③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认识社会变革与思想发展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5.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①知道夏商周时期我国在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史料实证)②知道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及影响,知道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及其代表器物。知道三星堆遗址(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理解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家国情怀)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分封制、春秋战国的纷争、商鞅变法、百家争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难点:西周的分封制以及奴隶制的进步性和残酷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百家争鸣的影响。05【情境任务】情境1、学会计算历史年代,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制作夏商周时期历史发展时间轴,编写简要的历史大事年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空观念。情境2、观察并识读《商朝形势图》《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这一部分教授学生如何阅读和分析历史地图,包括了解地图上的符号、比例尺、地理位置等信息。通过历史地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变化和政治边界,了解夏商周朝代更替、兴亡时间、人物及统治疆域;概况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知道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经过,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情境3、通过解读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二里头遗址出土嵌绿松石龙形器、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利簋及铭文拓片、人物扫描——吕尚、知识拓展——安阳殷墟、春秋时期的九鼎八簋、春秋时期铜胄、春秋时期青铜戈、勾践剑夫差矛、知识拓展——弥兵大会、战国铜壶及纹饰展示图、秦国铜虎符、山东齐长城遗址、商鞅方升、人物扫描——商鞅、战国时期双镰铁范、战国时期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战国时期铜冰壶、李冰石像、人物扫描——李冰、今日都江堰、知识拓展——远交近攻、老子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孔子像、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竹简(复制品)、孟子像、墨子像、《韩非子》书影、知识拓展——稷下学宫、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局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何尊及铭文拓片、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三星堆玉璋、明朝陈洪绶《屈子行吟图》、知识拓展——曾侯乙编钟等图文资料,获取有效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认识图文资料是了解古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情境4、搜集夏商周时期相关的图片,将历史图片进行分类,配上文字说明。在此基础上,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以黑板报、手抄报、历史图集等方式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情境5、查阅、整理夏商周时期对社会生产起促进作用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相关材料(春秋末年,特别是战国初期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使得生产力迅速提高,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西周以来“工商食官”的局面被破坏,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战国时期,各地商品交换经济繁荣,各种铸币开始流通,一批人口集中的工商业城市随之而兴起),组织一场微型的古代生产图片展,从而更好地理解生产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树立热爱劳动、追求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家国情怀。情境6、查阅、整理夏商周时期商汤、周武王、吕尚、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等杰出人物的相关材料,组织开展故事会,学习体会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情境7、搜集夏商周时期出土的各类考古发现,举办商周青铜器、三星堆青铜器品鉴会,全面认识商周时期的社会状况,体会商周文化的特点,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情景8、搜集、整理夏商周时期有关春秋战国时期霸的相关成语典故,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一鸣惊人”、“退避三舍”、“三家分晋”、“徙木立信”、“百家争鸣”等,探讨其所折射的时代背景,培养时空观念;组织开展讲成语典故比赛活动,通过成语典故,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情景9、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甲骨文、天文历法、医学等,可与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有所交叉,进行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跨学科学习。情境10、围绕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综合性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展开讨论,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等。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情境11、新教材新增了“学史崇德”,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课标坚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7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孟子在与人探讨什么是“大丈夫”的故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第8课新增了【学史崇德】“端午节的由来”的史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情怀。06【课时安排】(五课时同步教案——见同步教案+一课时单元复习)6课时第1课时: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第2课时: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第3课时: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七雄争霸、商鞅变法、都江堰)第4课时:第7课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解放)第5课时: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6课时:单元复习07【难点突破】难点一、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说说你的想法。提示:是进步,虽然奴隶制国家存在着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但是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是生产发展、私有财产出现的结果。奴隶主阶级拥有大量的奴隶,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活动,能够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大量的文明成果,所以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难点二、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之比较制度内容影响禅让制原始社会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血缘关系)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分封制周王将宗室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巩固了统治,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难点三.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第一霸?提示:齐国拥有(鱼盐)之利,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公元前651年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先后九合诸侯。难点四:商鞅变法对国家和个人的启示(1)对国家来说:①(从改革的结果看)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②(从改革成功的原因看)善于用人并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重要条件;要符合国情,以民为本;(2)对个人来说:①(从改革的过程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具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气。②(从改革的精神看)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难点五:百家争鸣的形成条件和评价。(1)形成条件①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提高,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②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阶级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剧烈。③学术思想大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不同派别的学者对治理国家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相互辩论,相互抨击。于是,在思想和学术领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评价①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众多,但阶级立场鲜明,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斗争。②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难点六: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变革:变革方向内容作用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推动新的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政治(社会制度)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水利工程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思想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难点七:夏商周诸子与古希腊哲学家的比较难点八:甲骨文出现的意义。(1)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体系较为完备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产和阶级关系的状况,反映了商朝奴隶社会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4)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08【跨学科学习】建筑学科:都江堰语文学科:甲骨文、诸子百家、《诗经》、《离骚》地理学科:《商朝形势图》《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生物学、化学、物理学:青铜器的铸造、铁农具道法学科:学史崇德医学学科:《黄帝内经》、扁鹊09【背诵清单】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背诵清单与思维导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建立时间及人物: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2.“家天下”形成:禹的儿子启不接受传统举贤禅让做法,直接继承禹的王位。影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3.夏朝的统治1).国家机器: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2).中心区城: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3).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朝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4).遗址内容: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出土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多为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意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5).夏王桀的暴政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到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统治陷入全面危机二、商朝的统治(一)夏朝灭亡1.背景:夏王桀的暴政引起民众反抗2.经过: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的商人逐渐强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汤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际,联络周围民族,推翻夏朝统治,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二)商朝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2.统治者:汤3.都城:亳(三)商朝的统治1.前期统治: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2.商朝迁都: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3.巩固统治的措施: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4.后期统治: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5.商纣王的暴政末代君主商纣继位后,对外连年征伐,耗费国力,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严酷刑法,导致民不聊生。三、西周的兴衰(一)西周的建立1.背景:商纣王的暴政。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部族,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称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实力,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严重挑战。周文王在吕尚等人的辅佐狭隘,积极做灭商的准备。2.过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周军乘胜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3.结果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二)西周的分封制1.分封制(1)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向周王承担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周朝的贵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封制:通过分封制,西周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各个等级之间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3)结果: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三)西周的灭亡1.原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2.结果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一、王室衰微(一)东周时期1.周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从此进入东周时期。2.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二)分封制瓦解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业不再世袭。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三)王室衰微表现1.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仅在洛邑一带。周王在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2.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四)结果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这时候国家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他们操纵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二、诸侯争霸(一)背景1.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2.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二)过程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称霸。(三)影响1.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局部地区的统一)2.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一)概况: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二)表现1.农业: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3.商业:产品的增加使城市中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战国七雄(一)形成1.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2.重要事件: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三家分晋,田氏代齐】3.战国七雄:这一时期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二)兼并战争1.目的: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2.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3.战争特点: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4.标志性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郢(ying)之战、长平之战。5.战争影响:七雄之间日趋激烈、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导致各人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二、商鞅变法(一)变法改革战国时期,魏、齐、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1.目的: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2.代表李悝(kui)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1.内容①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②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③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成效: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一)经济发展表现1.农业: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2.手工业: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3.商业: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二)都江堰1.背景:当时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尤其有突出的表现,都江堰的修筑就是伟大的创举。2.时间人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3.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4.工程作用:都江堰是-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地位: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第7课百家争鸣一、老子和《道德经》(一)老子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即老聃(dan),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识渊博。(二)思想主张1.核心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2.他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3.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4.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三)相关典籍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二、孔子和《儒家学说》(一)孔子简介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二)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2.政治主张:“为政以德”。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三)教育成就1.孔子也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3.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四)文化成就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五)相关典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六)深远影响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背景1.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2.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蜂起,学术思想领城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二)主要派别、人物及其思想1.儒家代表人物:(1)孟子•《孟子》•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代表人物:(2)荀子•《荀子》•思想主张:“礼治”、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2.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代表作:《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3.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庄子》•他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韩非子》;思想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5.兵家创始人:孙武(注意:春秋末期);他的《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军事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兵家著述丰硕。吴起、孙膑都撰有兵法著作。时期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张战国儒家孟子《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荀子》“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道家庄子《庄子》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法家韩非子《韩非子》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三)百家争鸣1.概念: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2.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天文、历法和医学(一)天文发展1.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2.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3.《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4.《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二)历法1.相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2.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天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3.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三)医学1.先秦时期,人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2.传说时期: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随着社会发展和经验积累,人们对疾病有了更多的认识。3.战国时期: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鹃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4.《黄帝内经》: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二、甲骨文与青铜器(一)甲骨文1.名称来历: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2.发现概况: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其中商朝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4.价值地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二)青铜器1.青铜铸造业特征: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工匠已能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来制作各种器具。2.青铜器: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主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3.“金文”①名称由来: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②内容: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③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文明交流: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三、《诗经》和“楚辞”(一)《诗经》1.先秦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2.内容:《诗经》共有300多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3.价值:《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二)“楚辞”1.由来: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2.代表人物及作品: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3.地位:《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思维导图10【复习设计】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复习设计】复习目标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知道夏商周的更替;知道西周分封制及作用;2、知道商周青铜工艺的成就;了解商朝甲骨文的特点及影响;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知道李冰修建的都江堰;4、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原理分析早期国家的更替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2.时空观念:从时空观念上把握早期国家更替的历程;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3.史料实证:将考古遗迹、出土文物及文献记载等引入教学,用史实说话,培养实证意识;搜集周武王、商鞅、孔子等的史料,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4.家国情怀:认识商鞅、孔子等在中华民族发展和人类文明史上的贡献,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分析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嬴政统一六国,被称为先秦时期这一时期创造了从青铜器为代表的灿烂的青铜文明。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分封制实行初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但因其缺乏对诸侯国的有效约束,周天子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东周时,历史开始进入列国纷争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先进的生产力推广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诸侯国的改革,加速了奴隶社会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形成.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百家争鸣”特别是儒家学说的产生和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课时1教学重点西周分封制、青铜器高超工艺、商鞅变法、百家争鸣教学难点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及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化;商鞅变法的影响;“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在知识储备和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他们自我意识迅速增长,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实践经验、思维方式及角度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并逐步教会学生以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建构知识框架;巧妙设计问题,多角度引导探究;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考向定位1.关于夏朝建立和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是备考的重要知识点。通常通过年代尺、中国古代制度等方式呈现,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2.西周分封制在近年中考中属于高频考点。能力要求多为识记、阅读、理解等,选择题居多,主要注重根据史料记载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也常常通过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归类进行考查。如与分封制、郡县制、科举制、行省制等进行综合考查。3.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这个考点在近年中考中都要出现,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考查重点,特别是有关识图题的考查。4.商鞅变法的考点在近年中考中属于高频考点,通过对历史史料的鉴别理解进行考查,涉及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探究题等题型。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互动,提升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提前制作课件及评价检测【复习过程】【复习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三字经——经典诵读》片段(播放)《三字经》中出现的朝代更替和人物分别有哪些?《三字经》(节选)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答案:朝代:夏、商、周人物:汤、纣王、周武王同学们,夏商周三朝是如何更替的?除《三字经》提到的人物,本单元还有哪些历史人物呢?他们都有什么贡献?夏商周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居于什么地位?今天我们一起复习第2单元《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通过学生诵读视频和问题引导,把本单元至于整个中国历史中去考量,体现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复习环节】环节一、自主复习(限时)【教师活动】教师:请同学们阅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至第8课的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夏朝建立时间约前年,灭亡时间约前1600年,夏朝的都城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的产生。开国君主是,启继承父位使得分封制取代了,自此“公天下”变成“”,夏朝的亡国君主是把人当车驾的。遗址的发现反映了夏王朝的的阶级分化和界限。2、商朝建立时间约公元前年,灭亡时间约在公元前1046年。商朝的都城在亳、殷,商朝的开国君主是,亡国君主是施行炮烙之刑、建造酒池肉林的,商朝曾经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盘庚迁殷、之战。3、西周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年,灭亡的时间约公元前771年,它的都城在,开国君主是周武王,王国君主是烽火戏诸侯的周,这一时期实行了制还发生了国人暴动。4、东周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年,灭亡时间是公元前221年,都城在,第一位君主是。5、西周的分封制实行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巩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需要向周王,并服从周主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已的封地内进行再,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6、分封制的作用是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稳定了政局,了统治范围。它的弊端在于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它基本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最高一级的是,往下是诸侯,再往下是卿大夫、。7、西周灭亡之后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史称,东周分为。春秋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因编订《春秋》得名;战国存续时间是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因西汉整理《战国策》得名。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社会形成时期。8、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铁制农具和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出现市场和金属货币。9、春秋时期,逐渐衰微,主要是因为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道到破坏,逐步道到瓦解。主要表现:周主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不再听从,各自为政;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导致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10、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诸侯争霸的背景:(1)周王室衰微(2)由于政治、经济发展,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齐桓公、晋文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11、诸侯争霸带来的消极影响是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是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局部;促进了中原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有一箭之仇、管鲍之交:与有关的有退避三舍(城濮之战);与楚庄主有关的成语有问鼎中原、;与越王有关的成语有卧薪尝胆。12、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分别是西秦北燕中间是赵魏韩;七国形成标志有赵、魏、韩三家分晋,,这一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13、随着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其中最为典型是。14、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变法时间是公元前356年;支持者是。15、变法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有,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方面的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方面的有,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最能体现变法的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16、商鞅变法的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一跃成为战国后期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17、评判变法是否成功需要依据一定的。从商鞅变法的目的有没有实现的视角来看,商鞅变法是的。因为变法前,秦国还比较。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大增,为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莫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完成了国家。18、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变法得到了的支持:商鞅个人敢于与坚决斗争:制定的措施:百姓的信任。19、商鞅变法的启示:改革是之路:改革要具有精神: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付出巨大的:20、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郡守主持,在成都附近的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工程结构包括渠首和灌溉网。渠首分为鱼嘴、和飞沙堰。主要功能有防洪、灌溉、等,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21、都江堰的影响:使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2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代表作有《道德经》,主要思想包括人应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其,对立的双方都可以互相转化,等。23、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代表作有《论语》,他的核心是仁,主张,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德政,反对苛政。在教育方面,创办,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24、在百家争鸣中,的代表是墨子,著作《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主张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儒家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代表作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主张实行礼治,明确障卑等级,维系社会秩序。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代表作是《庄子》,主张治国应该顺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保持独立人格。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代表作《韩排子》主张依法治国树立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兵家代表人物是,代表作是《孙子兵法》,主张、百战不殆。25、百家争鸣带来的影响是促进了和学术的繁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的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6.相传时就有了历法,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天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7.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时期问世的《》,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28、器产生的时间大约距今5000——4000年;地点在黄河流域;它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食器发展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它的主要成分包括铜、锡、铅;铸造方法是铸造法。青铜器的代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有、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利簋;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铭文、钟鼎文。29、甲骨文是时期刻写在和牛羊等上的文字;记载内容涉及,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等等1899年,清朝人首次发现甲骨文。它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30、甲骨文的造字的方式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许多汉字使用至今,是我国汉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31.夏商周时期,从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经》。32.战国时期,楚国的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屈原代表作《》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请小组代表(3个学生)来公布你的答案和认识(8—10分钟)【学生活动】学生:学生开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派出三个代表进行公布自主学习的答案。(教师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针对【自主学习】中有问题的题目进行讲解)参考答案1.2070;阳城;奴隶制;国家;禹;禅让制;家天下;桀;二里头;等级。2.1600;汤;纣;牧野;3.1046;镐京;幽王;分封;4.770;洛邑;周平王;5.政治形势;疆土;功臣;进献贡物;分封6.控制;扩大;威胁;周天子;士7.东周;春秋和战国;孔子;刘向;封建。8.牛耕;深耕细作;手工业;商品交换。9.王室;分封制;王命;纳贡。10.齐桓公;不平衡;楚庄王;秦穆公;吴国。11.灾难;统一;交融;晋文公;一鸣惊人;勾践。12.东齐;南楚;田氏代齐;桂陵之战;纸上谈兵。13.铁制农具;地主阶级;商鞅变法。14.富国强兵;秦孝公。15.商鞅;世袭特权;井田制;耕织;奖励军功;立县制;性质。16.军队战斗力;最强大;基础。17.标准;成功;落后;国力;统一。18.潮流;秦孝公;旧势力;具体有效。19.强国;创新;代价。20.李冰;岷江;宝瓶口;水运;21.成都平原;绝无仅有;智慧。22.老子;对立面;无为而治。23.孔子;仁者爱人;私学;知新24.墨家;节俭;孟子;民贵君轻;道家;精神自由;君主;孙武;知己知彼。25.思想;第一次;深远;大解放。26.夏朝、二十四节气;27.扁鹊、望闻问切、《黄帝内经》28.高超;青铜;饮食;礼器;泥范;司母戊鼎;金文;29.商周;龟甲;兽骨;祭祀;王懿荣;最早;体系;商朝;30.指事;假借;结构;31.平民、诗歌总集;32.屈原、楚辞、离骚(教师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针对【自主学习】中有问题的题目进行讲解)(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学生当堂进行检测。通过对课本的学习,能够巩固夯实基础知识。并且夯实基础知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知道夏商周的更替;知道西周分封制及作用(学习目标一);知道商周青铜工艺的成就;了解商朝甲骨文的特点及影响(学习目标二);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知道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学习目标三);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学习目标四)。同时学生回答完基础知识后,小组进行展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同时能够对当堂的检测进行点评,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修改并讲解。)环节二、活动探究刚才通过【自主复习】我们对夏商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青铜器与甲骨文、铁农具和牛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商鞅变法、百家争鸣、都江堰等相关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了解,那么接下来,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结合【活动探究】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相应的问题。【教师活动】活动探究1:梳理夏商周时期的时空线索【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1:(抓住时间节点,梳理重大历史事件,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教师活动】活动探究2:夏、商、西周和东周的兴衰及启示朝代建立(开始)时间建立者都城备注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启示:【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2:朝代建立(开始)时间建立者都城备注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因桀暴政而亡商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盘庚迁殷;因纣暴政而亡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取得胜利;实行分封制;周厉王暴政,周幽王时灭亡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洛邑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战国公元前475年战国七雄混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商鞅变法;修建都江堰★启示:(1)夏、商、周的更替充分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2)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这一时期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交融。(通过小组合作后的课堂展示,能够使得学生拓展思维,贯彻课程标准中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活动】活动探究3:夏、商、周的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启示类别成就经济发展青铜铸造业铁制农具和牛耕水利工程文化成就科技文字思想春秋战国★启示:【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3:类别成就经济发展青铜铸造业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铁制农具和牛耕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水利工程战国时,秦国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文化成就科技夏朝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黄帝内经》、扁鹊文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思想春秋①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②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战国①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②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非正义战争。③荀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④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⑤韩非,法家集大成者,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启示:(1)夏、商、周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学术思想领域异常活跃,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青少年学生要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学习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在发散思维中,巩固单元主题: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师活动】活动探究4:商鞅变法中,哪些措施得到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的支持?奴隶主阶级反对哪些措施?【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4:奖励生产、奖励军功、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三项措施对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有利,因而获得他们的支持(经济上保证了对土地的私有,政治上地位提升,可以凭军功做官掌握政权);奖励军功、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些措施对奴隶主阶级不利,因而受到他们的反对。(取消了他们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经济上大量的公有土地私有化,被地主阶级占有)教师: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本环节的设计,能够落实学习目标中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环节三、巩固提升【教师活动】(教师小结并升华),通过对于本堂课的讲授,我们了解了且知道应该掌握的基础知:1.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夏、商、西周更替。2.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甲骨文、金文和汉字的演变。3.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4.铁制工具、牛耕等的使用,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造福千秋的都江堰。5.老子与孔子的主要贡献,“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6.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诗经》与楚辞。(设计意图:通过抓住主要内容和时空脉络来总结,使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学生活动】完成第三部分【巩固提升】的相关练习题(3分钟左右)1.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2.“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由此可得知武王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功臣 B.古代帝王的后裔 C.宗亲 D.氏族部落首领3.《史记·周本纪》记载:“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周天子),襄王会之河阳,践土(地名),诸侯毕朝(朝觐)”这反映了(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号召,实际上是为了(

)A.维护周天子的绝对权威 B.打退少数民族的威胁C.维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D.扩大自己势力,成就霸业5.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变法成效最大,为之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变法是(

)A.吴起变法 B.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D.管仲改革6.战国时,秦国工匠们充分利用自然特点,用当地盛产的廉价木料、竹子、鹅卵石做材料,使都江堰成为以无坝引水为特征一座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主要体现了(

)A.铁器的推广应用 B.秦国国力的强大 C.商鞅变法的影响 D.劳动人民的智慧7.“他推崇西周制度,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所提倡的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材料评价的是(

)A.董仲舒 B.朱熹 C.孔子 D.孟子8.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地主阶级进行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B.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斗争激烈C.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思想冲撞激烈 D.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9.下列图片是考古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它们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曾侯乙编钟

西周毛公鼎及铭文

三星堆神树上的立鸟中外交往 B.青铜文明 C.人口迁移 D.商业发展10.《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推崇(

)A.临床医学 B.顺应自然 C.经验传承 D.高超医术1.【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和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A项正确;经上分析,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文明,而不是商朝文明、西周文明以及东周文明,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2.【答案】C【详解】材料中”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能够说明西周分封时以王族子弟为主要受封对象,或者说王室宗亲成为分封制的主体,C项正确;功臣是分封制的对象之一,但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分封制的对象是宗亲和功臣,BD不是分封制的对象,排除BD项。故选C项。3.【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周天子),襄王会之河阳,践土(地名),诸侯毕朝(朝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文公是春秋第一个霸主,材料体现的是召见周天子的情况,体现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A项正确;诸侯争霸主要体现在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题干没有体现,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繁荣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但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齐桓公看到,周天子虽然失去了往日的权势,但名义上还是存在的,于是他想利用周天子的影响力来号令诸侯,减少自己争霸时在政治上的阻力,他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为其称霸寻求“正义”的借口,D项正确;维护周天子的绝对权威说法错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排除A项;打退少数民族的威胁说法错误,尊王强调对王的尊重,且其目的并非打退少数民族的威胁,排除B项;维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说法错误,春秋时期,西周分封制逐步瓦解,齐桓公并未维护这一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B【详解】据题干“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吴起变法,指在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秦国的变法,排除A项;李悝变法,是指在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变法,排除C项;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国相管仲在齐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与题意不符秦国的商鞅变法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秦国工匠们充分利用自然特点……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可知,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都江堰的功能众多,影响深远,由此可见,都江堰的修建处处体现着古代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具有非凡的创造能力,D项正确;铁器的推广应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秦国国力强大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商鞅变法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C【详解】据材料“西周制度”“仁者爱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孔子的思想,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C项正确;董仲舒没有提出仁者爱人,排除A项;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排除B项;孟子主张仁政,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为思想自由提供了空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派别,这些派别从不同的立场出发纷纷著书立说,体现了社会深刻的变化,D项正确;地主阶级进行变法,封建制度确立不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经济上的,排除A项;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斗争激烈不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经济上的,排除B项;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思想冲撞激烈是百家争鸣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曾侯乙编钟”,可知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西周毛公鼎及铭文”,可知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物毛公鼎之铭文;“三星堆神树上的立鸟”,是指商铜神树枝头花蕾及立鸟是商代的青铜器文物,器物构型为铜鸟立于铜花朵的果实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青铜文明,B项正确;中外交往,与国际交流相关,与青铜器没有联系,排除A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相关,与青铜器没有联系,排除C项;商业发展,与商业贸易相关,与青铜器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和所学可知,《黄帝内经·素问》强调的是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说明《黄帝内经》推崇顺应自然,B项正确;临床医学是研究基础医学、手术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推崇顺应自然,未体现出经验传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黄帝内经》医术的描述,不能说明高超医术,排除D项。故选B项。(设计意图:通过对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提升。)【课堂总结】本阶段时间界限为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百家争鸣。政治上:夏朝的建立,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