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教学设计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二、单元目标(一)课标要求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2.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3.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4.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5.会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6.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核心素养要求1.知道如何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测量时间。2.了解参照物,知道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3.会用三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4.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公式、单位、单位间的换算,会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5.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及其两种图像。6.知道平均速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平均速度。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章的主题是“物体的运动”,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科学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方法,是使用温度计、天平以及电子仪表等有刻度仪器、仪表的基础,所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十分重要,它是学生真正步入科学殿堂的第一步。同时测量长度时需要的认真、细致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按实际测量进行事实记录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是以后从事任何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教材最后还渗透了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让人豁然开朗,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已接触过长度和时间不规范的测量,想让学生学会规范测量难度比较大,因为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测量方法,所以在上课时就不再认真听讲、参与教学活动了。多数学生对单位的换算掌握不牢,需要重点强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能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3.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核心素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需要具备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重点难点重点: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难点:1.能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物体的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如图所示,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大?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右边的大。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如图所示,上、下哪根小棒长?教师提问:如图所示,AB长还是CD长?教师总结:实际上这两个圆的面积、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相等的,大家可以用尺子测量一下。生活中我们通常通过眼睛直接判断物体的大小和长短,但有时我们的视觉并不可靠。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长度、时间等可定性或定量描述的属性称为物理量。测量物理量的过程实际上是比较的过程,就是将一个待测的物理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这个标准量就是单位。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下边的长。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CD长。找学生到讲台上,实际测量一下。让学生通过实例知道,人的感觉有时是不准确的,物理中应该通过客观的测量得到客观的数据,同时逐步引导学生走进物理的殿堂。环节二:长度的单位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米,符号是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3.单位换算的步骤(1)数值不变,乘原单位与目标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听讲。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二:长度的单位(2)将原单位改写为目标单位。注意规范使用科学记数法。例如:0.58μm=5.8×10-7m。4.生活中常见的长度中学生胳膊的长度约为1米;成年人的拳头宽度约为1分米;成年人食指的宽度约为1厘米;学生用的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一层楼的高度约为3m;一支2B铅笔的长度约为17.5cm;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1mm。例1(1)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8.2μm,合m=cm=mm=nm。

(2)一个正常发育的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填单位)。

(3)一个甲型H7N9流感病毒分子的直径约为9×10-8m=nm。

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及时纠正。在讲解长度的单位时,要通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来让学生切实感觉到1m、1dm、1cm到底有多长。通过练习,熟练掌握长度间的单位换算。环节三: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除此之外,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还有三角板、卷尺、软尺、皮尺等。准确测量长度的工具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测距仪等。大家还知道哪些测量长度的工具?我们知道了长度测量的工具,那它们如何使用呢?下面我们以“刻度尺”为例,来说明一下如何测量长度。拿到一个测量工具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观察。以刻度尺为例,我们要观察:(1)它的单位和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能测量的范围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回答。学生通过PPT和实物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三:长度的测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和要求,选择量程和分度值都合适的测量工具。例2要测量一名中学生的身高,选用下列哪一种尺子最合适()A.量程为20cm,分度值为0.5mmB.量程为5m,分度值为1dmC.量程为3m,分度值为1mmD.量程为100cm,分度值为1mm2.下面我们来具体说明如何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1)估。在实际的测量中,首先要估测被测物体的长度。(2)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3)放。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不能歪斜。(4)读。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5)记。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例3请读出下列物体的长度。(都以cm为单位)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步骤,五个字,即估、选、放、读、记。下面我们再次测量一下我们教材的长度和宽度。把测量结果填写在下表中。学生答题,教师答疑。学生按照步骤练习测量教材或铅笔的长度。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再次测量教材的长度。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学习的知识。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学生在实际过程中掌握测量的方法,理解如何使用测量工具测长度。练习使用刻度尺,初步接触“平均值”。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三:长度的测量阅读教材第16页“小资料”。讨论:生活中,我们常常采用一些方法来粗略地测量长度。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来估测长度?比一比,看看谁知道得最多。尝试用这些“尺”来估测某个物体的长度(如教室的宽度)。(1)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cm。(2)手臂伸直,手尖到鼻子的距离大约是50cm。(3)成年人一步大约是75cm。(4)“一拃”的长度约为8cm。(5)身高也是一把尺子。因为每个人两臂平伸,两中指指尖之间的长度和身高大致是一致的,所以将两臂伸平,可以作为尺子去测量身高。(6)影子也是尺子。如果想测量树的高度,只要量一量树的影子和自己影子的长度就可以了。因为树的高度=树影长×身高人影长学生讨论并回答,展示,交流。通过这个环节,增强对人体各部位长度的认识,了解估测长度的一些方法。环节四:长度的特殊测量有些物体的长度,无法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例如:1.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先测量100张相同的纸的厚度,再用总厚度除以100,即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2.如何测量铁丝的直径?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总结:将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50匝铁丝的长度,用总长度除以50,即可得出铁丝的直径。3.如何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总结:利用三角板和刻度尺,可以方便地测量出一枚硬币的直径。大家可以试一试。4.地图上铁路路线的长度该怎么测量?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总结:用一条不可伸长的细线,沿着铁路线放好,然后将这根细线拉直,并用刻度尺测量出其长度,即可知道地图上铁路路线的长度。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回答。可以让学生到教室前面来演示。学生再次用此方法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注意估读值。通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让学生自主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四:长度的特殊测量或者用一个已知直径(或周长)的滚轮,沿着铁路路线滚动,记录下一共滚动了几周,用“周长”乘“周数”,即可得出铁路路线的长度。例4如图所示,硬币的直径是cm。

学生答题,教师答疑。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纠正。环节五: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秒,符号是s。2.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天、年、星期、毫秒(ms)、微秒(μs)等。3.单位之间的换算:1h=60min、1min=60s、1h=3600s、1ms=10-3s、1μs=10-6s。学生听讲。学生练习单位间的换算。在学生思考回答出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强调“秒”是时间的国际单位,同时介绍其他时间单位。环节六:时间的测量1.你知道哪些测量时间的工具?教师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很多,如石英钟、机械手表、电子表等。在古代我们记录时间的工具有日晷、沙漏,还能用燃香的方法记录时间。现代最准确的时间记录工具是铯原子钟。2.实验室中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秒表。秒表又可以分为电子秒表和机械秒表。“电子秒表”无论读数还是操作都很简单,它的基本操作步骤:用手紧握秒表,大拇指按在右边按钮上,①第一次按下时,开始计时;②第二次按下时,停止计时;③食指按下左边按钮,回零。“机械秒表”操作也很简单,但读数相对复杂。3.机械秒表的基本结构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回答:石英钟、电子表、秒表、沙漏等。在学生充分讨论回答“时间的测量工具”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会对时间的测量工具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六:时间的测量4.机械秒表的量程与分度值(1)大表盘秒针运动一周所表示的时间为60s,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小表盘分针运动一周所表示的时间为30min,小表盘的分度值是1min。(2)大表盘秒针运动一周所表示的时间为30s,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小表盘分针运动一周所表示的时间为15min,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5.机械秒表的使用步骤(1)按下开始/启动键时,表针开始转动。(2)再次按下开始/启动键时,表针停止转动,读数。(3)按下复位键时表针弹回零点。简记:一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6.机械秒表的读数用秒表测量时间时,先看小圈再看大圈,小圈读数+大圈读数=记时。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3min+37.5s=217.5s。例5如图所示,秒表的示数为s。

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根据秒表的读数方法练习读数。学生答题,教师答疑。通过实际的秒表,让学生先练习读数,为后面使用秒表做好准备。及时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知识。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六:时间的测量例6如图所示的是某种机械秒表的实物图,长针转一圈度量的时间是,分度值是;短针转一圈度量的时间是,分度值是,图中显示的时间是。

7.学生实验:下面请大家利用手上的秒表来测量一下自己脉搏跳动10次所用的时间,同时计算出自己脉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学生练习使用秒表测量时间。通过实际活动,练习使用秒表,理解秒表的读数方法。环节七:误差1.定义: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2.误差的来源: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例如:(1)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由测量工具、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人估读值的不同而引起的,是不可能避免的,只能减小。错误是在测量时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数不正确造成的,是不应该发生的,可以避免。4.减小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例7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学生听讲。通过前面的实际测量,让学生体验误差的产生,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七:误差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回顾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科学世界”,了解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SI),源自公制或米制,旧称“万国公制”,是现时世界上最普遍采用的标准度量衡单位系统,采用十进制进位系统。是18世纪末经过科学家的努力,最早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1799年被法国作为度量衡单位。国际单位制是在公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位制,于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推荐各国采用,其国际简称为SI。7个严格定义的基本单位: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电流(安培)、热力学温度(开尔文)、物质的量(摩尔)和发光强度(坎德拉)。学生答题,教师答疑。学生阅读,自学。巩固新知,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板书设计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测量课堂练习课堂8分钟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作业布置1.《七彩作业》第一章第1节。2.“练习与应用”1~5题。教学反思

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二、内容和地位分析《运动的描述》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机械运动的内容,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材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认知分析实例,逐步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理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多给学生提供多媒体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特点。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核心素养通过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特点。难点: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运动:哈雷彗星大约每隔76年就到地球附近“造访”一次;猎豹在草原上飞奔;蜗牛在叶子上缓慢爬行……想想看,人们根据什么判断这些物体是运动的?视频——火车运动。教师提问:对于运动的火车,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交流,回答问题。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运动的相对性的思考。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环节二:机械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例如,猎豹在飞奔、彗星在宇宙中穿梭、蜗牛在缓慢爬行、珠穆朗玛峰由于地壳运动高度在变化、两块大陆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缩短等,都是机械运动。在宇宙中除了机械运动,还有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多种运动形式。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教师: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机械运动?例1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如图所示的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学生答题,教师答疑。大量列举学生身边的实例来说明什么是机械运动。同时也说明除了机械运动外,还有其他多种运动形式,学生要会区分。通过常见实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理,认识机械运动。环节三:参照物请判断图甲和图乙中小车是否运动。探究活动1:先将物理教材放在课桌上,再将语文教材放在物理教材上,用手慢慢拉动物理教材。(1)相对课桌来说,语文教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回答:图甲:没有参照物,不能判断小车是否运动。图乙:小车是运动的。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三:参照物(2)相对物理教材来说,语文教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教师总结: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看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然后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如果发生了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静止的。对于参照物的选取有以下三点要注意:(1)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2)不以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3)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地面或者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个时候,参照物就不需要特别指明)例2如图所示,男士乘自动扶梯上楼,以地面为参照物,他是的;以电梯台阶为参照物,他是的。

例32017年4月20日,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升空后,“天舟一号”与空间站“天宫二号”成功实现了交会对接,如图为对接模拟图,对接后“天舟一号”相对以下哪个参照物是静止的()A.地球B.“天舟一号”C.“天宫二号” D.太阳例4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A.行船和岸边 B.都是岸边C.岸边和行船 D.都是行船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请一名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同时回答问题。学生答题,教师答疑。通过实际活动和例子,让学生逐渐理解什么是参照物,以及运动的相对性。巩固新知,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四:运动的相对性教师提问:(1)自动扶梯上的某乘客,以谁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以谁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2)空中正在加油的加油机,以谁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以谁为参照物,它是运动的?(3)联合收割机作业时,以谁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以谁为参照物,它是运动的?教师总结: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里包括三层意思:(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2)静止是相对的。(3)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运动和静止情况是不同的。例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运动B.流星划破夜空C.夏威夷群岛每年靠近上海8~10cmD.房屋随地球自转例6长江黄金系列邮轮——黄金1号沿长江逆流而上,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A.江岸的码头B.邮轮的船舱C.迎面驶来的汽艇 D.奔流的江水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1)以电梯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2)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它是运动的。(3)以拖拉机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它是运动的。学生答题,教师答疑。在参照物的学习基础上,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巩固新知,及时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板书设计第2节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课堂练习课堂8分钟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作业布置1.《七彩作业》第一章第2节。2.“练习与应用”1~4题。教学反思

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1课时速度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2.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了,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情分析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目标1.会用两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公式、单位及其换算。3.会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核心素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公式、单位及其换算,会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难点: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小视频——百米决赛。教师提问:谁获得了冠军?为什么他是冠军?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交流,回答问题。通过有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速度的兴趣,引起学生对速度快慢的思考。环节二: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赛跑就是比较谁跑得快的运动。这是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的一个镜头,此时谁跑得最快?教师提问:为什么苏炳添跑得最快?为什么在最前边的就最快,此时具体比的是什么?这是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成绩,谁跑得最快?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苏炳添。学生回答:苏炳添在最前面。在相同的时间内,苏炳添跑的距离最远。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二: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位运动员跑得最快?为什么用时最少的最快,此时具体比的是什么?教师总结: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相同时间内看谁运动的距离长;另一种方法是在相同距离内,看谁运动的时间短。教师提问:(教材第22页“想想议议”)甲同学100m跑的成绩为15s,乙同学50m跑的成绩为8s。要知道他俩谁跑得快,应该怎么办?教师提问:这个距离除以时间是什么?学生观察成绩单并回答:马塞洛·雅各布斯跑得最快。学生回答:这位运动员用时最少。跑相同的距离,谁用时少谁跑得快。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乙快,因为100m15s>50m学生回答:速度。通过百米赛跑这种学生都比较了解的运动形式,来说明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并及时引出速度的概念。环节三:速度1.定义:我们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作速度。2.公式:v=st其中,s表示路程,单位为m;t表示时间,单位为s;v表示速度,单位为m/s。v=st可变形为s=vt、t=s3.单位(1)基本单位:米每秒,符号是m/s。(2)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3)换算关系:1m/s=3.6km/h。例1填空。(1)8m/s=km/h。

(2)54km/h=m/s。

学生听讲。学生答题,教师答疑。讲解速度的概念、单位和单位换算。及时巩固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检验学习成果。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三:速度4.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得越快。汽车上的速度表就是显示汽车速度大小的仪表。5.生活中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蜗牛的速度约为5×10-3m/s;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高速公路上的小轿车的速度约为33m/s,喷气式客机的速度约为250m/s。大家计算一下,除了蜗牛之外其他物体的速度为多少km/h?例2诗词中常蕴含着物理知识,根据下列哪句诗能估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A.天台四万八千丈B.坐地日行八万里C.春风十里扬州路D.桃花潭水深千尺例3一小车做直线运动,在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m,求该小车的运动速度。例4坐在行驶中的汽车上的乘客以为参照物是静止的,汽车在行驶中,司机看到如图甲所示的标志牌,在不违反交通法规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西大桥最快需要h。如图乙所示的是一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速度表,目前指示的车速是。

学生听讲。学生思考、计算。学生答题,教师答疑。学生练习,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计算过程,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答题,教师答疑。通过常见物体的速度,增加学生对速度大小的感性认识。及时巩固新知,检验学习成果。在学生板书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掌握初中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和书写方法。通过标志牌获取信息,让学生熟悉速度的相关计算。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板书设计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1课时速度速度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课堂练习课堂8分钟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作业布置1.《七彩作业》第一章第3节第1课时。2.“练习与应用”1~3题。教学反思

第2课时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定义。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有速度的概念,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建立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习题练习,巩固学习成果。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核心素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如图所示,请说出这两种运动的区别。教师提问:如图所示,两辆汽车都做直线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学生观看图片并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一种是沿着直线运动,另一种是做曲线运动。学生观看图片并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一辆汽车速度不变,另一辆汽车速度变大。通过有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运动形式的兴趣,引起学生对运动形式的思考。环节二:机械运动的分类1.按照运动路线,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在直线运动中,按速度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机械运动曲线运动学生思考、总结。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并初步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环节三: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它是研究其他复杂运动的基础。2.特点(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2)速度大小不随路程和时间变化。学生听讲。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三:匀速直线运动例1下列有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v=st可知,B.由v=st可知,C.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则路程越大D.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不能由公式v=st3.图像一物体以3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在下列时间内,它的路程分别为多少?画出s-t图像。把物理现象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用图像表示出来,这种方法叫作图像法。常见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图像有s-t图像和v-t图像。(1)s-t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图像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v-t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图像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师提问:(1)如图甲所示,请说出做直线运动的A、B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以及谁的速度大。学生答题,教师答疑。学生根据表中数据绘图。学生听讲。学生思考并回答:(1)图甲中,A、B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及时巩固新知,检验学习成果。让学生自己画出s-t图像,在画图的过程中体验运动图像的性质和所要表达的含义。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三:匀速直线运动(2)如图乙所示,请说出做直线运动的A、B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以及谁的速度大。(3)请说出如图丙、丁所示的图像所代表的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以及速度变化情况。(2)图乙中,A、B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3)图丙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图丁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小。通过两种典型的运动图像,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图像,理解图像是如何表达速度的大小的。环节四:平均速度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作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可以用来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即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v=st。s表示总路程,t例2小明在跑百米时,前40m用时8s,后60m用时10s,小明前40m、后60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例3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两人一起再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求:(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学生听讲。学生答题,教师答疑。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教师及时纠正。巩固新知,在练习中逐渐学会如何解物理计算题。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四:平均速度例4动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常见的交通工具,其中D92次和D93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见下表。南昌—上海南上海南—南昌运行距离D92次8:34开13:49到D93次15:31开20:39到840km根据上表信息可知:D92次列车从南昌到上海南所用的时间是min,它的平均速度为km/h。

想想议议: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两地车程1小时”等类似的说法。从物理学角度判断,这种说法对吗?若不对,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互相讲解。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分析方法及思维模式。板书设计第2课时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一、机械运动的分类机械运动曲线运动二、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2.图像:s-t图像、v-t图像。三、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作变速直线运动。课堂练习课堂8分钟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作业布置1.《七彩作业》第一章第3节第2课时。2.“练习与应用”第4题。教学反思

第4节速度的测量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会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二、内容和地位分析《速度的测量》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了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在前几节中已经给学生讲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对速度有了一定的理解,要求学生巩固学习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教学目标1.学会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核心素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掌握求平均速度的方法。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1)实验室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2)实验室测量时间的工具是什么?(3)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1)刻度尺。(2)秒表。(3)v=st通过问题,为后面学生学习“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做准备。环节二: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v=st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秒表、木块、金属片等。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二: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3.实验步骤(1)安装好实验装置。(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全程的路程s1,将数据填入表中。(3)用秒表测出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的时间t1,将数据填入表中。(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将数据填入表中。(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2,将数据填入表中。(6)通过计算下半段路程s3、时间t3,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将数据填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