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人民版课件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课时2_第1页
高考历史通史人民版课件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课时2_第2页
高考历史通史人民版课件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课时2_第3页
高考历史通史人民版课件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课时2_第4页
高考历史通史人民版课件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课时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考纲考点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1)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繁荣。(2)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与市镇的兴起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及“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素养解读时空观念梳理明至清经济发展的表现,综合链接明清以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综合认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演变的历程及趋势。历史解释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繁荣,特别是工商业市镇经济的兴起,推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促使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及“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发展,延缓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及考古遗存,解读印证明清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影响;从经济角度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原因。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明清社会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关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根源。考点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 (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____________。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风力水车2.手工业 (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_______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官营3.商业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__________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商业资本会馆晋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规律(1)商业场所:由城市到农村;由限制时空到突破时空界限。(2)交易内容:由以地区间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3)交易媒介:由物物交换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出现纸币。(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5)经营领域: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工场主雇佣雇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它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具有进步性。考点二农耕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明清继续推行,阻碍了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2.“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史料观点]美洲农作物传入的影响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研究成果核心论点:(1)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2)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经济的影响;清代的人口、环境问题与外来农作物的内在联系。[史料观点]明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核心论点:(1)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2)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史料观点]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核心论点:(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2)“闭关锁国”政策,虽然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遮断了西方商人与“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引起西方人的不满。(3)对于“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最终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史学争鸣]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观点一:认为明朝后期开始,中国社会开始了社会转型,已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进步思想的产生等,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特点。观点二:认为中国明清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但并不具备向近代“经济社会”过渡的条件,因为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探究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1】

(2017·课标全国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点评本题借助明代中期至明后期玉器使用范围的变化,考查明代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审题解答此题关键是从商品经济发展与政治关系角度思考,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解题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至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史论链接』角度1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1)农业经济高度发展,大量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2)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大量经济作物进入了市场。(4)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江南经济发达,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5)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角度2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2)统治者为压制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强化君主专制,强调僵化的理学统治,导致科技文化无法创新发展。(3)中国重农抑商政策下,轻商、歧视商人、压制商人的思想观念盛行,但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农商皆本思想,商人地位有所改变,也冲击着封建等级秩序。(4)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等。『即时体验』1.(2018·山东泰安模拟)明末清初张履祥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 A.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B.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该设计方案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体现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故选B项。答案B2.(2018·甘肃天水模拟)下图是清中期主要商业城市和互市点示意图。图中所示现象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自然经济渐趋解体C.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D.政治体制制约城市发展解析观察图表中城市的类型,大多是政治中心或军事要地,经济功能为主的四大镇和互市点,也受政治的影响,据此可知,政治体制制约城市的发展,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小农经济社会,城市的功能以政治和军事为主,经济城市较少,故选D项。答案D探究2明清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典例2】

(2018·课标全国Ⅰ,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B点评本题运用图文材料考查明朝朝贡贸易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审题解答此题关键,要从题干君臣对贡品的解读理解其反映的本质特点。解题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史论链接』角度1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表现(1)统治者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2)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来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角度2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

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不同点时间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目的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的落后相同点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即时体验』1.(2018·青海西宁模拟)在中国古代,作为股份公司制雏形的合伙经营形式相当普遍,且常常采取家族合伙的方式,如在明代徽商中有“伯兄同钱”“昆季(兄弟)同财”等记载。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宗族关系成为经济的基础

B.宗法社会结构对经济影响深刻 C.股份公司制度已开始确立

D.商帮主要采用合伙经营的模式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家族合伙的方式”在明代相当普遍,徽商中有“伯兄同钱”“昆季(兄弟)同财”信息,说明古代宗法观念影响了商业发展的模式变化,故选B项。答案B2.(2018·河南郑州模拟)1712年,康熙颁发了一份谕旨称:国朝承平已久,滋生日繁……令诸省督抚,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征收丁税)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由此可知,清朝初期(

) A.农业生产渐趋衰落

B.商业税成为政府税收主体 C.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D.赋税征收方式的重大改变解析解读题干材料,主要讲的是清朝的“摊丁入亩”政策,实际上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人头税,这是赋税征收的重大转变,故选D项。答案D探究3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转型『史论链接』角度1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对政治统治: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2)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促使了农耕经济的繁荣。(3)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客观上促进经济向近代化转型。(4)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如商人地位一定程度的改变、轻商思想的改变、明清小说艺术的世俗化等。角度2明清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制约因素(1)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重农抑商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及资本转化的进程。(3)经济结构因素: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想观念因素: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史料实证』史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史料二(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史料三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1)史料一从市镇发展与商品经济关系、城市职能的转变、分布及与农村经济的联系等方面思考。(2)史料二从明代经济立法与海外贸易政策等方面评价。(3)史料三从“重农抑商”政策对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影响角度理解。1.根据史料一,归纳明清时期市镇发展具有什么特点?提示: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2.根据史料二概括明初法律的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提示:内容: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政策。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海禁”政策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依据史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潜在危机。提示:①从外部来说,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疯狂地对外侵略,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从内部来说,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即时体验』1.(2018·福建宁德模拟)明代某士人指出:“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这一言论意在说明(

) A.闽省之民皆以海为生 B.闽省渔业发达的原因 C.沿海贸易网络的形成 D.海禁政策的弊端所在解析据题干材料中“以海为田……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信息,表明是海禁政策,“勾连入寇”反映了弊端,故选D项。答案D2.(2018·湖南郴州模拟)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

)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对运载杂货和粮食的商船减免税,运送珍奇的船只不在此列,可知清代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故选B项。“闭关锁国”是限制对外贸易,故材料不能反映“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A项错误;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由官府控制,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项错误。答案B[命题素材]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明清时期中西方经济的比较反观中国,直到15世纪时还处在人类文明发展最先进的行列之中,但是从16世纪起却逐渐落后下来。中国游离于世界经济圈之外,闭关自守,以天朝大国自居,一直坚守着传统的文明。如果从绝对数字上看,明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康乾盛世”,其繁荣程度仍然远逾西方。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西方已步入商品经济时代,其发展势头之兴旺是难以估量的;而中国依旧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依靠的是农本经济,已不可能出现突破性的大发展。——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刘宗绪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任国家教委(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等,把毕生献给了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和历史教育事业。擅长宏观理论思考,主编和参编了多部世界近代史教材,影响巨大。(1)明清中西经济的数量比较:中国固守自然经济传统,农耕经济绝对数量大,“康乾盛世”繁荣程度远超西方。(2)明清中西经济的实质比较:中国游离于世界经济圈之外,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农本经济缺乏发展势头,无法实现质的突破和发展。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中西经济发展的差异。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分别就中西经济类型和发展前景进行梳理和阐述。答案差异:①经济模式:中国是自然经济模式,西方是商品经济模式。②发展前景:中国经济封闭保守,缺乏强劲发展势头,不能实现质的突破。西方经济竞争开放,发展势头兴旺,前景难以估量。『高考题组』1.(2018·海南单科,5)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答案

D解析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故A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B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故D项正确。2.(2018·海南单科,6)下表为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表中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时间国家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印尼851251泰国1485马来西亚17216合计1062552解析材料反映出17~19世纪的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及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故C项错误;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故D项错误。答案A3.(2015·课标全国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据题干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加强对全国的政治统治,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客观上必然带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选B项;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排除;迁都北京与区域性商帮的形成无关,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模拟题组』1.(2018·百校联盟届全国Ⅱ卷联考)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年间,尽管冀鲁豫省土地得到了大量的开展,但三省耕地总面积仅增长了30%,而同期人口数量则增长了4倍还多,人均耕地从明代的12亩降至仅3亩。“冀鲁豫三省”的这一状况(

) A.促使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 B.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 C.导致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