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谏逐客书》探究性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翻译_第1页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谏逐客书》探究性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翻译_第2页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谏逐客书》探究性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翻译_第3页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谏逐客书》探究性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翻译_第4页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谏逐客书》探究性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奕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②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③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1.第②段画线句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类比论证法,说理更加明白晓畅。B.运用排比修辞手法,说理更加有气势。C.运用对仗的句式,说理更加缜密充分。D.以太山河海为喻,说理更加形象生动。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秦王嬴政收回成命。B.李斯历数秦国过去因用客而变强的史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C.本文立意高,能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看待逐客的利弊得失。D.文章情理并重,既缠绵悱恻,又气势雄浑,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3.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评价“李斯之止逐客”说:“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结合这条评价,分析李斯能够说服秦王的原因。【答案】1.C

2.D

3.①符合历史背景。此时秦国的战略目标是吞灭六国,统一天下;李斯极力论述客卿之功,符合秦国的目标。②顺应对象心理。劝谏语气委婉,且抓住秦王统一之心迫切的心理。③以理服人。李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角度,采用举例、对比等多种论证方式,言之有理,言之有据。④设计个人身份。李斯回避了自己的客卿身份,将自己摆在客观中立者的立场上,使其观点更容易被采纳。⑤文采高超。运用大量对偶、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有利于提高观点的接受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论证手法的能力。C.“运用对仗的句式”说法错误,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运用对偶的修辞,句式整齐对称,音节和谐,有节奏感,并没有运用对仗的句式。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缠绵悱恻”说法错误,风格应该是铺张扬厉。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符合历史背景。此时秦国的战略目标是吞灭六国,统一天下;李斯紧紧围绕“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进行层层深入地论证,“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极力论述客卿之功,符合秦国的目标。

顺应对象心理。他开头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把“逐客”说成是“吏议”,使秦皇容易听下去,这就是“顺情”,劝谏语气委婉。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非常鲜明地揭露出秦王“使物用人”这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暴露出逐客之非。“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抓住秦王统一之心迫切的心理。以理服人。历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这就“入机”,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会怎样,作正反对比,逐客的错接下来转到论述秦王,另起波澜。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非常鲜明地揭露出秦王“使物用人”这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暴露出逐客之非。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设计个人身份。“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李斯回避了自己的客卿身份,将自己摆在客观中立者的立场上,使其观点更容易被采纳。

在艺术手法上,不仅善于用对比、类比、比喻的手法,增强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同时气势奔放,文采斐然。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有利于提高观点的接受度。参考译文:臣听说官吏们在议论赶走客卿,依臣的私见,这真是错了!从前,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戎族那里取得由余,东面在宛取得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求得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都不生在秦国,而穆公重用他们,于是兼并了二十个小国,在西戎称霸。孝公用商鞅制定法律,移风易俗,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都愿亲近归服,俘获了楚魏国两支军队,开拓千里疆土,直到如今国家治理强盛。惠王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三川,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举南方的九夷各族,控制了楚国的鄢、郢一带,东据成皋的险要,割取肥沃的土地,这样就拆散了六国合纵的联盟,迫使六国诸侯转向事奉秦国,他的功勋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才废了穰侯,赶走了华阳君,加强了王权,杜绝了贵戚豪门专权的弊端,逐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建成了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君主的成功,都凭借了客卿的贡献。由此看来,客卿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呀!假使当初这四位君主都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士人而不任用,那就使国家没有富强的实绩,秦也没有强大的声威了。……臣听说,土地广阔的粮食充足,国家强大的人口众多,军队强盛的士兵勇敢。泰山不嫌弃泥土,所以成就了它的伟大;河海不挑剔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众民,所以宣扬了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四方,人民不分国别,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现在却抛弃百姓以资助敌国,排斥宾客而使他们帮助别国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停步不进秦国,这真是所谓“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强盗”呀!物品不产于秦国而可宝爱的,很多很多,贤士不生在秦国而愿效忠的,也有很多。如今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损百姓而增加仇人的力量,内使自己空虚,外与诸侯结怨,这样下去,要想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啊!《文章指南》(原序)詹仰庇①文一而已矣,后世科举之学兴,始歧而二焉。学者遂谓古文之妨于时文也,不知其名虽异,其理则同。欲业时文者,舍古文将安法哉?虽然,尤贵得其要也。越自萧统裒集以来,群本杂出,非病于汗牛充栋,则病于鱼目混珠,甚无补于举业。迨吕、谢二公迭作,乃合群本而陶汰之,代不数人,人不数篇,或名曰《关键》,或名曰《轨范》,可谓得其要□,独惜秦汉之未备也。至若《会编》一书,自春秋而迄唐宋,文之杰然者,无不具录,亦云要矣,又惜国朝之未备焉。近虽有《续轨范》之刻,不过拾遗而已,犹非本然之善也。是以学者每以己见手录成篇,甚至读之成诵,惑于道傍之言。既辄取之,又辄去之,是何异于晬盘①示儿?投彼取此,安望其有真得哉?余窃病焉。②乙丑春,震川归先生②登进士第,余辱附骥尾,诸年家唯先生爱余笃至。每日相与追论举业利病,先生深谓读古文有益,余意其必有善本。少之,果出古文一帙示余,曰:“余之幸至今日者,赖有此耳。”余阅有得,辄叹获睹之晚,于是录之以为继武者之的也。③后余授南海县尹,道经维扬,适鸣岐黄契友在焉。余晋谒之,款寓月余。鸣岐旧尝共业南雍,至是具告以所闻,兼以是帙示之,庶余之迷于既往者,冀其知所用心也。鸣岐志欲嘉惠天下,命余芟其鲁鱼亥豕③之讹。且曰:欧阳不好杜诗,东坡不好史迁,人之好尚不同如此。是帙虽录于词林之宗匠,安必其悉投人意耶,盍各为篇章以便其去取可也。余嘉其言,遂析为单篇,合为五卷,且题曰《文章指南》。盖欲同志之士循途守辙,以达圣贤之域,岂徒曰骋殊轨者必攀逸驾,欲其步归先生之后尘而已哉!噫!兹予僭妄之罪,无所逃矣。若夫要总于前,而大纲以举;类分于后,而细目以张;又增附录,以补其缺略,则仍先生之旧也。记其则,则六十六条;记其文,则百十八篇。是虽作文之法未必尽于斯也,然染指亦可知鼎味也。况操纵阖辟,出入变化,自有真机,又岂言之所能尽、则之所能拘耶?是为序。注释:①晬盘:旧俗于婴儿周岁日,以盘盛纸笔刀箭等物,听其抓取,以占其将来之志趣。②震川归先生:归有光,字熙甫,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他震川先生。③鲁鱼亥豕:指书籍在撰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4.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A.哉

B.焉

C.矣

D.乎5.作者认为可供从事举业的学者选用的古文选本存在着以下缺陷,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早期选本太杂,数量太多B.早期的选本质量良莠不齐C.国家缺少优秀杰出的作者D.续选本拾遗补漏,非善本6.简析作者将归有光先生所示一帙古文编辑为《文章指南》的意图。7.归有光先生评点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己,以小喻大,另是一种巧思。”试结合《谏逐客书》内容对此加以阐释说明。【答案】4.C

5.C

6.对当时因选本不够精良,学者便自行手录成篇,为随意取舍之用而不能得古文之真的现象感到担忧;②归有光先生的选本既助益于先生自己也让作者读后相见恨晚,可为其他考生备考带去裨益。③希望和自己有共同志趣的人能学习并遵循选本的作文之法,达到圣贤境界。

7.①《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援引秦国四位君王任用他国士人终获国强民富的实例,明确客卿作用之大,与当下秦国一概逐客的行为进行比照,以史论今,借人扬己,暗示自己也可有助秦王富民强国的大用。)②同时《谏逐客书》中还援引秦王喜好他国宝物珍玩美女音乐的生活实例,阐明逐客之举背后“重物轻人”的悖谬,以小喻大,使道理阐述通俗易懂,达到了很好的劝谏效果。③一用史例扬己,一用生活实例设喻

,全不从正面言及,但却收到很好的说理效果,体现了作者构思选材的精妙高超。【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原文“可谓得其要□”意思是:可以说是得到要领了。这是一个陈述句,句末应用相当于“了”的陈述语气词。A.“哉”,表感叹或疑问、反问的语气词。B.“焉”,表陈述或疑问、反问的语气词。C.“矣”,用于句末,陈述语气相当于“了”,把已经或将要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或表感叹。D.“乎”,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相同;表示选择的疑问,跟“呢”相同;表示揣度或祈使,跟“吧”相同。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观点态度的能力。C.“国家缺少优秀杰出的作者”在文中并未提及,文中提到缺陷为“越自萧统裒集以来,群本杂出,非病于汗牛充栋,则病于鱼目混珠”“独惜秦汉之未备也……又惜国朝之未备焉。近虽有《续轨范》之刻,不过拾遗而已,犹非本然之善也”几句,可见,并非缺少优秀杰出的作者,而是选编不精,质量不齐。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根据“自萧统裒集以来,群本杂出,非病于汗牛充栋,则病于鱼目混珠”“又惜国朝之未备”“学者每以己见手录成篇”“惑于道傍之言。既辄取之,又辄去之,是何异于晬盘示儿?投彼取此,安望其有真得哉?余窃病焉”可知,对当时因选本不够精良,学者便自行手录成篇,为随意取舍之用而不能得古文之真的现象感到担忧;根据“余阅有得,辄叹获睹之晚,于是录之以为继武者之的也”可知,归有光先生的选本既助益于先生自己也让作者读后相见恨晚,可为其他考生备考带去裨益;“盖欲同志之士循途守辙,以达圣贤之域,岂徒曰骋殊轨者必攀逸驾,欲其步归先生之后尘而已哉”可见,是希望和自己有共同志趣的人能学习并遵循选本的作文之法,达到圣贤境界。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思路结构上,文章开宗明义,“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态度鲜明,直接表明奏章目的。但李斯虽然对“逐客”为“过”直言不讳,但却没有把矛头指向下达逐客令的秦王,而说成是“吏议”,维护了秦王的尊严,顺乎人情,克服了君王的拒听态度和逆反心理,为下文深入论证提供了必要基础。接着李斯在列举缪公,孝公,惠王,昭王任用由余,商鞅,张仪,范雎等客卿使秦国富力强后,立即提出猜想以作对比:“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揭示客卿对于秦国崛起功不可没的事实,而秦王嬴政一旦逐客将有愧先王苦心,使对历史的猜想成为现实。而对那些曾对秦有功的客卿来说则是背弃道义,过河拆桥之举。以史证今,借人扬己,借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范雎等人在秦国发展史上做出的巨大贡献,说明重用客卿对秦极其有利。有关缪公的一组排比句,用取、得、迎、来等字,恰与当前秦王“逐”相对照;举以前秦王用客成功的历史事实,尽情铺陈,给人以客卿的功绩有说不尽之感。李斯正是以此暗示秦王嬴政客卿中亦不乏由余之类,这就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了“逐客过矣”。艺术手法上,近取譬喻,以小见大。举秦王平时的爱好为例,说明色乐珍宝不产于秦,为秦王所喜好和享用,而对待客卿,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显然不符合逻辑。李斯对秦王贪恋珍宝美色的喜好了如指掌,于是就近取譬,举出秦王的爱好之物未必皆秦产,说明只要可贵就应该不分地域,充分利用,进而让秦王试想,像对客卿一样一律拒绝外来之物,这对于掠宝成性的秦王来说必定是不可接受的,最后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从秦王最喜好的事物说起,无疑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如此这样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对秦王造成了极强的逻辑诱导和理论震慑。构思选材上,用史例扬己,用生活实例设喻

,全都是从侧面论证自己的观点,表明秦国要善待可卿以成就大业,最终收到很好的说理效果,体现了作者构思选材的精妙高超。参考译文:《文章指南》(原序)①文章的文法都是一致的,后世科举之学兴起,才分歧为古文与时文两种。求学的人于是就认为古文之法会妨碍时文之法,却不知道它们的名目虽则不同,道理却是一样的。想要学习时文写作的人,舍弃古文之法又能够效仿什么呢?虽然这样,尤其重要的是得到文法的关键。自从萧统编辑文集以来,众多文集本子杂乱无章地出版,缺陷不是数量太多,就是鱼目混珠,对于科举学业没有什么补益。等到吕、谢二公轮流作为,才集合众多本子而淘汰了杂乱无章的本子,每代不过几个人,每人不过几篇文,有的命名为《关键》,有的命名为《轨范》,可以说是得到文法的关键要领了,只是可惜秦汉的文章没有齐备。至于那《会编》一书,从春秋时代而到唐宋时代,文章杰出的,没有不详细收录,也可以说是很关键了,又可惜对于本朝的文章没有齐备。近代虽有《续轨范》的刻本,也不过是补充别人著作中的缺漏罢了,尚且不是它本来就很好。因此求学的人常常凭借自己的见解手抄成篇章,甚至朗读到背诵,被一些道听途说的言论给迷惑。既总是获取,又总是舍弃,这样与抓周占卜孩子未来志趣有什么不同呢?抛弃那一种而获取这一种,难道能冀望他们有真的心得体会吗?我私下里为此担忧。②乙丑年春天,震川先生归有光考中进士,我得以依附于他(与他同登进士的谦辞),众多同科进士中,只有先生十分喜欢我。每天与我一起议论科举学业的利弊,先生深以为读古文很有好处,我认为他一定有好的文集。不久,他果然拿出一卷古文给我看,说:“我能荣幸地有今日的成就,都是倚仗有它罢了。”我阅读之后有心得,就感叹看到它太晚了,于是抄录它用来作为继续前人事业的目标。③后来我被授予南海县尹的官职,途中经过维扬,刚好碰上情投意合的黄鸣岐好友也在那里。我前去拜谒他,他款待挽留我住了一个多月。鸣岐以前曾经和我一道在国子监进行学业,到此刻我把所听闻的全都详细地告诉他,并把这卷古文展示给他看,或许是我痴迷于从前,希望他能知道我的用心。鸣岐的志向是想要有利于天下,让我删减古文中那些文字刻录之错。并且说:欧阳修不喜欢杜甫的诗,苏东坡不喜欢司马迁的《史记》,人们的爱好尚且像这样各不相同。这卷古文虽然收录于词林的宗师,难道就一定能全部符合人的心意吗?何不各自成其篇章,以便人们去自主选择舍弃或获取的内容即可?我赞赏他的话,于是把卷帙分为单篇,一共合为五卷,且题名为《文章指南》。大概想要与我志同道合的人能遵守规矩,以达到圣贤的境界,哪里只是想要让那些不同道的人攀附上孔夫子的神速之道(即科举考试成功的捷径),想要他们都走上归有光先生考中进士的旧路呢!噫!这件事上我超越本分的罪,无法逃脱了。如果在前总结要点,而列举大纲;在后分门别类,而张举细目;又增加附录,用来弥补它所缺漏省略的内容,那么仍旧是归先生从前的用意。记录它的规则,就有六十六条;记录它的文章,则是一百一十八篇。这虽然说写文章的办法未必在篇章里都用尽了,然而就如同染指鼎中也可知道一点肉味一样,也能令人领略一些作文之法了。况且文章的收放闭合,出入变化,自有它的秘要,又怎么能是话所说得完,规范所能限制的呢?于是写了这篇序。(2022春·上海浦东新·高三上海市实验学校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②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③太史公曰: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8.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

(2)是故君子以义死难9.为下列加点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1)虽死无所恨(

)A.仇恨

B.痛恨

C.遗憾

D.埋怨(2)昭王新说蔡泽(

)A.游说

B.喜欢

C.高兴

D.劝告10.把第③段画直线句译成现代汉语。11.第②段画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12.这是一篇有特色的说辞,试比较其与《谏逐客书》的不同之处。13.阅读全文,参考“太史公曰”中一段话,探究蔡泽成功的原因。【答案】8.(1)求取;(2)牺牲生命

9.

C

B

10.然而辩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机会的,天下有很多像蔡泽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这样的事)又哪能一一数得尽呢!然而,蔡泽如果不被逆境所困,又哪能激励自奋呢!

11.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

12.本文中:(1)擅用激将法,先激怒对方,获得说话机会。(2)然后拐弯抹角话锋转换,从臣子追求方面列举典型事例,说明名节和性命具保才是上策,说服力强。《谏逐客书》:(1)站在帝王之利的角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2)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

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13.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把握机遇,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而获取相位;在困厄中激励自奋。【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干”,求取。句意:游学四方,向所在大大小小很多诸侯求取官位。(2)“死”,牺牲性命。句意: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句意:即便死也无所遗憾。故选C。(2)句意:秦召王新宠(喜欢)蔡泽。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两个“然”均表转折;“偶合”,无意中恰巧遇到(好机会);“如”,像;“子”,对人的尊称;“胜道”,数得清;“困厄”,(处境)艰难窘迫;“恶”,怎么。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蔡泽做秦相几个月后,有人说他的坏话,中伤他,蔡泽害怕被杀,于是就托言有病归还相印。“数月”作“相秦”的补语,“月”后的“人”作下一句的主语,“月”后断开;“之”作“恶”的宾语,“之”后断开;“惧”的主语“蔡泽”承前省略,“诛”意念上的被动,作“惧”的宾语,“乃”表承接兼具因果关系,引领下句,“诛”后“乃”前断开。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蔡泽的论辩技艺:由“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得出答案(1)蔡泽先是用激将法,四处散布说,有个叫蔡泽的大才之人到了秦国,只要让他见到秦王,就一定会得到重用,而那个范雎的相位必定不保。由“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可知蔡泽先从臣子的目的性谈起,到想获得的终极目标,接下来话锋一转,谈及那些为臣子者的下场,以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举例,“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论及名节和性命具保为上策,性命不在独留名节为下策,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得出答案(2)典型事例,说服力强。李斯的论辩艺术: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强”“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使秦成帝业”……也就是说: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客负于秦”的论据,同时,这些好处是与秦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统一天下,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到: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动摇秦王,逐客之决心的效用。而紧接着,李斯说了句:“向使四君却客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是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因此有加强语气,反衬秦纳客的好处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动摇了秦王拒客的决心。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得出答案(1)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得出答案(2)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

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1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原文叙写了两件事,一件是蔡泽与范雎的交锋,一件是得到秦昭王赏识。可从中概括出蔡泽“垂功于天下”的原因,比如“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可见善于变通适时选择;“”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设计激怒范雎以获得被接见的机会,可见足智多谋;“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可见能言善辩获得范雎赏识。另外太史公的评价也不容忽视。如“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意思是,辩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机会的,天下有很多像蔡泽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这样的事)又哪能一一数得尽呢!然而,蔡泽如果不被厄境所困,又哪能激励自奋呢!据此概括出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而获取相位;在困厄中激励自奋等答案即可。参考译文:蔡泽,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长揖之礼而不下拜,本来早就(惹得)范雎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真有这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假使像商君、吴起、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所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么?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过后几天,范雎上朝,把蔡泽的情况向秦昭王作了禀报。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范雎于是托言有病请昭王允允许他归还相印。秦召王新宠爱蔡泽,于是授予蔡泽宰相之位,并在他的辅佐下灭了东周。蔡泽做秦相几个月后,有人说他的坏话,中伤他,蔡泽害怕被杀,于是就托言有病归还相印,秦昭王封他为纲成君。在秦国十多年,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蔡泽作为秦国使者出使燕国,在燕国三年,就让太子丹被送入秦国当了人质。太史公评论说: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说的真对啊。蔡泽等世上的一切辩士,虽然游说诸侯,但(大都是)到了头白也没有入仕的机会。这并非他们的计策拙劣,而是因为游说的力度不大。等到入秦作客,取得卿相之位,功垂天下的原因,是(游说力度)强弱形势本来就不一样,凭藉不同罢了。辩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机会的,天下有很多像蔡泽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这样的事)又哪能一一数得尽呢!然而,蔡泽如果不被厄境所困,又哪能激励自奋呢!(2021春·高一校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谏逐客书(节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14.本文作者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15.解释加点字。(1)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2)服太阿之剑

(3)建翠凤之旗(4)而陛下说之

(5)傅玑之珥

(6)然则是所重者16.翻译句子。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17.清代林云铭的《古文析义》中说:“细玩(《谏逐客书》)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文中是如何透露出这股不平之气的?结合选段加以分析。【答案】14.李斯

15.(1)使……致,罗致;(2)佩戴;(3)树立;(4)通“悦”,喜欢;(5)附着,镶嵌;(6)既然这样,那么。

16.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17.首先以铺陈加设问的方式,如此段第一、二句,先铺陈秦王罗致异国各种宝物,再以设问句收尾,强化逐客行为的错误;其次以铺陈加归谬的方式,如此段的第三、四句,以“必……然后可,则……”的句式,先假设秦王不用异国之物的正当性,进而推出可笑的结论来,以此类比论证逐客的荒谬;最后再用对比手法,以秦重用异国宝物和轻视异国人才,鲜明地论证了逐客之不可行。作者通过句式、语气、手法上的各种手段反复强化逐客的荒谬,隐隐寄寓着自己的不平之气。【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意思是:如今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致”,使……致,罗致。(2)“服太阿之剑”意思是: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服”,佩带。(3)“建翠凤之旗”意思是: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建”,树立。(4)“而陛下说之”意思是: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说”,通“悦”,喜欢。(5)“傅玑之珥”意思是:缀满珍珠的耳环。“傅”,附着,镶嵌。(6)“然则是所重者”意思是: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既然这样,那么。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取人”,任用人;“然”,这样;“曲直”,是非曲直;“去”,离开。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首先,本段开用铺陈的手法“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说明秦王罗致秦地不产之宝,再辅之以设问“而陛下说之,何也?”说明逐客行为是错误的。其次,“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再次以铺陈的手法,假设秦王不用异国之物的正当性,然后推出结论的荒谬可笑,此处采用的是铺陈加归谬,以此类比论证逐客的荒谬。最后,“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运用对比的手法,秦重用异国宝物却轻视异国人才,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鲜明地论证了逐客之不可行。作者通过句式、语气、手法上的各种手段反复强化逐客的荒谬,隐隐寄寓着自己的不平之气。参考译文:如今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宫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2023春·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乙)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B.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C.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D.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是指秦惠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布裹头,称为“黔首”。C.客,指相对于“主”的外来人,也指寄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D.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用“布衣”借指平民百姓。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B.李斯认为秦王逐客,实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C.乙文李斯上书,使秦王废止了逐客令,并说服秦王先攻下韩国以震慑其他各国,韩王对此非常担忧。D.尉缭认为,秦王相貌凶恶,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不能长期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坚决留下了他,任为秦国尉。21.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2)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22.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最终收回了逐客之令。联系两篇选文,谈谈秦王收回成命的原因。【答案】18.B

19.A

20.C

21.(1)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一步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2)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象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山东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这就是从前智伯、夫差、湣王所以灭亡的原因所在。

22.①李斯说理抓住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成功打动了秦王。②李斯说理有理有据,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③秦始皇善于用人,听得进谏言,勇于改过。【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秦王听从了他的计谋,会见缭时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财物”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乱”的宾语是“其谋”,应在“谋”后断开;“则”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D。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三王是指秦惠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错。三王是指指

夏、商、周

三代之君,夏禹、商汤、周武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