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1页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2页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3页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4页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五年级语文第一部分积累运用1.美美地读这个场景,根据拼音把词语填写完整。西施故里举办的2019美食节太不xúnchánɡ()了:有yìnɡjiēbùxiá()的美景,让人置身画中;有诸暨特色的各式ɡāobǐnɡ(),让人垂涎三尺;有民间艺人的现场展示,可让人bǎolǎn()诸暨的“非遗”;还有那些打扮jīnɡzhì()的姑娘,穿着汉服,jīnjīnyǒuwèi()吃着臭豆腐,让人有时空错乱的恍惚。静心细心读题目,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投奔(bēn)出差(chāi)嫦(cháng)娥喉(hóu)咙B.传(zhuàn)记龟(jūn)裂冤(yuān)枉嫉(jí)妒C悄(qiāo)然瓷(cí)盆侵略(lüè)便(pián)宜D.间(jiān)隔珊(shān)瑚勉强(qiǎng)凛冽(liè)3.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A.防碍商议销毁悠然 B.叮嘱恩慧境界金碧辉煌C.杀菌清晨书刊数落 D.协调斗蓬噪声诗情画意4.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A.畏首畏尾B.安居乐业C.饮水思源D.打开天窗说亮话(1)有事情咱们要(),不遮遮掩掩,欲抱琵琶半遮面。(2)当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胆怯的赵王战战兢兢,()。(3)鸟儿在“鸟的天堂”(),自由幸福地生活。5.从感情色彩的角度,下列词语归类正确的一项是()A生硬美感处心积虑 B.称赞清秀举世闻名C.珍宝拒绝多事之秋 D.欣赏瘦弱兵荒马乱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B.经过老师耐心开导,使我终于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C.2019“诸暨西施马拉松”结合诸暨文化特色,将“西马”培养成充分展现地域特色的窗口。D.尽管海力布气急败坏地催促大家,可是没有一个人不相信他。7.下列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20年后我们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呢。让我们来一次时空穿越,到20年后的家乡去看一看。B.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C.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正义却弱小的主人公总是能够打败强大的对手。心地善良的穷苦人最终会丰衣足食,过上幸福的生活……D.“都从老家?”将军纳闷:“就近的海岛上有土,不也行吗?”8.下列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A.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B.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C.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D.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9.经典名句积累与运用。(1)一花一鸟总关情。郭沫若笔下的白鹭是一首______________的诗,那色素,那身段,减之一分则嫌短,增之一分则嫌长,___________,黛之一忽则嫌黑。虞世南笔下的蝉,“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_。”两句更是表达了自己不甘俗流、高洁的想法。张继眼中的月、______、霜,连江枫、________都染了满满的愁绪。而在纳兰性德的眼里心里,那一更风声,一更雪声,“_________乡心梦不成,_______________”。(2)中国梦,代代铸。“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悲不见九州同。”写出了陆游死前都惦记着收复中原。写《少年中国说》的________先生,更是把少年中国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其中三项填空),憧憬少年中国“与天不老”,中国少年“____________”。10.快乐读书吧。关于民间故事,你最喜欢哪本书,或者哪个故事?请和大家分享你的读书所得。国家书或故事的题目喜欢的理由(结合故事内容稍作阐述)中国____________外国____________第二部分阅读实践课内阅读。四季之美①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②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美,漆黑漆黑的暗夜,()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是蒙蒙细雨的夜晚,()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③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11.清少纳言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将我们带入了美的氛围中。读着第一自然段,我看到了春天黎明时东方的色彩:天空泛着____________,染上_________,飘着__________的彩云。读着第三自然段,我想象到了三个情景:动人的___________图,令人感动的___________图,令人心旷神怡的_______________交响曲。12.根据课文,在第二自然段括号内填上词语,所填的这些词语,你觉得可以去掉吗?说理由。13.黎明、夜晚、黄昏在作者眼里是最美的,在你的眼里,中午最美是什么?请你也来写写中午的最美吧(用上静态或动态描写):最美是中午。_____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母亲(节选,有删节)梁晓声母亲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每天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半左右,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支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母亲的双眼就是在那些年里熬坏的。至今视力很差。有时我醒夜,仍见灯亮着。仍见母亲在一针一针,一线一线地缝补,仿佛就是一台自动操作而又不发声响的缝纫机。有时我见灯虽亮着,而母亲肩靠着墙,头垂于胸,补物在手,就那么睡了。有多少夜,母亲就是那么睡了一夜。还有不少日子,母亲加班,则我们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儿。只知母亲昨夜是回来了,今晨是刚走了。要不灯怎么挪地方了呢?要不锅内的高粱米粥又是谁替我们煮上的呢?才三岁多的小妹她想妈,哭闹着要妈。她以为妈没了,永远再也见不到妈了。我就安慰她,向她保证晚上准能见到妈,为了履行我的诺言,我与困盹抵抗,坚持不睡。至夜,母亲方归。精疲力竭,一心只想立刻放倒身体的样子。我告诉母亲小妹想她。“嗯,嗯……”母亲倦得闭着眼睛脱衣服,一边说:“我知道,知道的。别跟妈妈说话了,妈困死了……”活没说完,搂着小妹便睡了。第二天,小妹醒来又哭闹着要妈。我说:“妈妈是搂着你睡的!不信?你看这是什么?……”枕上深深的头印中,安歇着几茎母亲灰白的落发。我用两根手指捏起来给小妹看:“这不是妈妈的头发么?除了妈妈的头发,咱家谁的头发这么长?”小妹亦用两根手指将母亲的落发从我手中捏过去,神态异样地细瞧;接着放下在母亲留于枕上的深深的被汗渍所染的头印中,趴在枕旁,守着。好似守着的是母亲……最可怜是中秋、国庆,新年、春节前夕的母亲。母亲每日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五个孩子都要新衣穿,没有,也没钱买。母亲便夜夜地洗、缝、补、浆。若是冬季里,洗了上半夜搭到外边去冻着,下半再取回屋里,烘烤在烟筒上。母亲不敢睡,怕焦了着了。母亲希望我们在普天同庆的节日,没条件穿件新衣服,也要从里到外穿得干干净净。尽管是打了补丁的衣服。母亲还想方设法美化我们的家,拼将她那毫无剩余可谈的精力,也非要使我们的家在短短几天的节日里多少有点像样不可。“说不定会有什么人来!”母亲心怀这等美好的愿望,颇喜悦地劳碌着。然而没有个谁来。没有个谁来母亲也并不觉得扫兴和失望。生活没能将母亲变成个懊丧的怨天怨地的女人。母亲分明是用她的心锲而不舍地衔着一个乐观。那乐观究竟根据什么?当年的我无从知道,如今的我似乎知道了,从母亲望着我们时目光中那含蓄的欣慰。她生育了我们,她就要把我们抚养成人。她从未怀疑她不能够。母亲那乐观当年所根据的也许正是这样的信念吧?唯一的始终不渝的信念。14.用较快的速度默读上文,完成文章内容梳理。简要概括三个场景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至少三点)①________②____④____15.再读文章,让我们想开去,随着文字去触摸母亲。(1)细读第一个场景。我的感受:让你最感动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问题:很多个夜晚,妈妈都是靠着墙睡的,“我”为什么没有叫醒她,让劳累的母亲舒服睡一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细读第二个场景。我的问题:文中反复写了小妹哭闹着找妈妈,但是最后几茎头发就让她不闹了,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赏析:题目是“母亲”,但第二个场景用大量的笔墨细腻地描写了我和小妹的言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入阅读。资料一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角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资料二梁晓声的母亲不仅要照顾他们六个孩子的生活,还要早出晚归工作(因为父亲常年在外)。母亲为了微薄的工资在铁路工厂做临时工,出卖一个底层女人的廉价的体力。翻砂——那是男人干的很累很危险的重活。临时工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全凭自己在劳动中格外当心。稍有不慎,便会被铁水烫伤或被铸件砸伤压伤。母亲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带着轻伤回家的,母亲的衣服被迸溅的铁水烧了片片的洞。资料三“母亲的善良引导我创作”梁晓声一直认为,母亲给予他的人文影响超过父亲。当年,在一次野猫吃鸡后,父亲就下了钢丝套,并套住了一只大野猫,吊在木围栏上,命悬一线。母亲为了救下它,衣服被挠破了,胸前被挠出了一片血道子。最后终于救成功了,母亲疼而不悔,这件事给梁晓声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在饥饿的年代,家里来了讨饭的农村老人,母亲会恭敬地请老人入座,一次次地为老人添粥;邻居家小女孩偷走了梁晓声母亲刚刚借来的五元钱,派出所破案后要通知学校,母亲坚决不许,反而请女孩到家里来吃了顿“压惊饭”。后来,女孩认梁晓声母亲为干妈。16.文末说,把我们“抚养成人”是母亲信念。为什么是“抚养成人”,而不是“抚养长大”?你是怎么来理解的呢?请结合下面补充资料,联系《慈母情深》和这篇文章,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②记问③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④矣。唯司马温公迨⑤能倍诵⑥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患:担心。③记问:记忆背诵。④游息:游玩休息。⑤迨(dài):等到。⑥倍诵:熟练背诵。1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吗?是知也()不耻下问()温公尝言()能倍诵乃止()18.下列说法正确的打勾,错误的打叉。A.“知之为知之”中的“之”可以解释为这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