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学案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姓名班级学号 衡水中学高一化学作业物质的分类1高一历史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目标】认识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自主学习】1.内阁制明朝废丞相后虽然达到高度集权的目的,但是政务繁多的弊端显出,为此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明宣宗时内阁已有票拟权,到了明神宗时六部全归内阁,由内阁首辅负责,反映内阁官员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如张居正)。此制度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始终不是中央正式机构,始终没有法定地位,皇帝也通过司礼太监加以牵制,避免威胁皇权,所以也是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主要原因。2.票拟/批红票拟指一切内外奏章送到内阁,由阁臣代替皇上先看,提出处理意见,再由首辅大学士墨书到一张小票上,皇帝看后,将小票撕掉,亲自用红笔写批在奏章上,叫批红。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应由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用朱笔批写的最后裁定意见,渐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批。于是,秉笔太监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有的甚至利用职权之便擅自改动内阁的票拟。3.东厂/西厂东厂,即东缉事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西厂,即西缉事厂。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西厂的成员和东厂一样都是由锦衣卫中选拔出来,西厂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西厂的职务是侦查臣民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4.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多次下令"片板不许入海",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并以严刑峻法惩处违禁者。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该政策扼杀了中外交往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但客观上维护了国内的定起到一定自卫的作用。5.朝贡贸易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贡国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①含义: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指古代中国与外国交往时所形成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制度和秩序。②形式:有“朝贡"与“回赐”。③原因:包括彰显政治正统性的需要、自然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强大对周边国家的吸引,以及儒家天下观的价值追求。④历程:两汉时基本形成,盛唐时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精细化、规范化,鸦片战争后受到冲击,直至甲午战争后体系崩溃。⑤特点:是以中华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具有等级色彩;崇尚睦邻友好,文武并用,厚往薄来;持续时间长;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6.宗藩体制宗藩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它涉及国内皇帝与宗亲、功臣等实力集团的关系以及国际上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特殊的(历史上中国自认为是天下的中心,要求周围国家承认中国的宗主地位,例如越南、朝鲜等。理论上,藩属国从中国皇帝身上得到治权,但中国皇帝对从属国的影响力因朝代而不同)传统关系。而狭义的宗藩制度实乃围绕皇帝处理皇权与宗亲、功臣等地方实力集团关系而确立的重要行政机构。【重难点突破】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知识小结】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2、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废除宰相制度: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等具体职能部门。(2)建立内阁明成祖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形成了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称“”。内阁的职能: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皇帝的意见)3、宦官专权(1)形成:为防止内阁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于是利用的宦官牵制内阁,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2)表现: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拥有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下西洋(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海岸和沿岸。(3)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4)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2、戚继光抗倭(1)原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患”。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实行政策),结果东南沿海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2)结果(戚继光抗倭):明廷派遣大将等人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逐渐放松对私人海上贸易的限制(海禁政策放松)。3、欧洲殖民者的掠夺(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2)表现①16世纪中期,人获得了在濠镜澳(今)的租住权。②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明朝的边疆关系(1)北方草原防御: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战争:明中期,瓦刺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议和: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2)西南(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册封: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机构:设立了等机构管理西藏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明清易代(1)女真族建金: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2)清朝建立: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3)明朝的灭亡: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4)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此后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针对训练】1、元朝时,倭寇已开始在东部沿海地区展开掠夺,明初则更加猖獗。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下令实施海禁政策,不仅禁止渔民私自出海,还认为海道可通外邦,故也将其禁止通行。由此可见,明政府(

)A、认识到中日实力差距的巨大 B、海禁政策政治目的明确C、已预判到海防危机的严重性 D、对海防建设持消极态度2、《郑和下西洋》中道:郑和宝船“深受各国的欢迎,许多国家和首领,都派专人负责与郑和船队的贸易接洽,还特别允许船队自行采摘奇珍异木”。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A、给明朝带来较大财政负担 B、抵制了欧洲殖民者在沿海活动C、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D、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3、在讨论中国历史的某个朝代时,有学者认为当时皇权专制盛行,社会停滞思想僵化,可说是一个黑暗时代。但有些学者则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类似今日资本主义的情况,出版事业发达,学术流通快速。下列选项中,能够佐证该朝代的史实是A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B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C通政司、内阁、都察院、锦衣卫D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A、A B、B C、C D、D4、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说道,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以司礼监太监对其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这种现象表明A、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B、君权加强的结果 C、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D、内阁权力至上5、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梁启超是在(

)A、盛赞西方航海家的大无畏冒险精神 B、追究郑和船队靡费明朝财力的责任C、称赞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声名远播 D、反思郑和船队规模浩大却影响有限6、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①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

②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③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

④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7、明代大学士张璁初入阁,便在奏疏中明确说道:“今之内阁,宰相职也。”以后的首辅徐阶却说:“阁臣之职,无所不当闻……欲臣不预闻吏、兵二部事,非制也。”这说明(

)A、负责草拟诏书 B、职责较不明确 C、实为辅政机构 D、权力日渐扩张8、《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这表明,内阁A、在太祖时期正式建立B、成为朝廷的法定中央机构C、在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D、六部百司为大学士属官9、“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此语道出明太祖废丞相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精简政府机构 C、加强君主专制 D、削弱六部权力10、下表是明太祖洪武年间采取的部分政治措施。该表说明(

)洪武十年(1377年)六月令民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洪武十年(1377年)七月设置通政司以受内外奏章,于早朝前汇达御前洪武十一年(1378年)三月令六部“奏事勿关白(告知)中书省”A、明太祖废除了中书丞相制 B、明太祖力图强化君主专制C、下情上达的程序不够规范 D、通政司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史料分析】“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材料一: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