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周测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周测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周测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周测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测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2.(2023·昆明高一阶段练习)贞观五年(631)二月,官吏要调动府兵充当皇太子举行冠礼(成年礼)的仪仗队,当时正值春耕季节,唐太宗说:“农时最急,不可失也。”便下令改在十月举行。这体现了唐太宗()A.能够做到虚心纳谏B.开明务实的政治作风C.追求维护百姓利益D.选贤任能的治国手段3.(2024·武汉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有关该耕犁的表述正确的是()A.需要多头牛才能拉动B.在北方平原地区推广C.实现了半机械化操作D.体现了农业精耕细作4.(2024·辽阳高一阶段练习)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由此可知,该政策的推行()A.加强了对边疆的直接管辖B.丰富了边疆治理模式C.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D.直接引发了安史之乱5.(2024·长沙高一阶段练习)唐开元年间的户部文书对边疆治理有如下规定:欲招抚土著或流民,应当由州或都督府上呈中央,不得立刻招抚,若擅自处置,所耗财物按监守自盗处分。这说明()A.政府试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B.边疆治理向内地模式靠拢C.归附唐朝的边疆民众数量多D.唐朝民族政策呈严苛倾向6.(2024·金华高一阶段练习)756年,唐玄宗发布筹划平叛全局制书,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于是“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这一做法()A.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D.遏制了边疆民族叛乱7.(2023·重庆璧山高一期中)杜甫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他对饱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反映了唐朝国力由盛转衰的变化,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些诗反映的史实是()A.开元盛世 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8.(2023·葫芦岛高一期中)下表所示为唐太宗至唐宪宗时期的人口变化情况。对此解读最全面的是()唐朝纪年公元纪年人口数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12351681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37140000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45431265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52881280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16920366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15760000A.政治局势影响人口数量变化B.租庸调制的实施面临诸多困境C.安史之乱导致人口增长减缓D.“贞观之治”将唐朝推向了全盛9.(2024·驻马店高一阶段练习)南北朝以来寒族崛起,入仕从政的愿望十分强烈,然而仅就寒族来讲,他们无力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要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依恃君主的力量,而要想君主来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其前提是这一变革必须符合君主自身的利益要求,所谓君主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就是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材料表明唐代发展科举制的主因是()A.世家大族垄断选举不利于皇权专制B.科举制满足了庶族子弟入仕的要求C.科举制适应了君主专制集权的需求D.科举制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发展10.(2023·惠州高一期中)钱穆曾写道:“自西汉以来……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唐朝更是出现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说法。但是“部曲、杂户、工贾殊类”却无权参加考试。这主要体现了唐朝科举制()A.引领教育风尚 B.维护社会稳定C.极大促进阶层流动 D.开放范围有限11.(2024·重庆黔江高一阶段练习)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是首长制,唐代是委员制。”首长可能只有一个,委员或许有很多,中央最高权力机构从汉代首长制到唐代委员制的变化反映了()A.丞相位高权重 B.民主思想形成C.行政效率降低 D.皇权不断加强12.(2023·徐州高一期末)唐朝前期,一切政令必经政事堂会议通过方能生效。唐玄宗时选任了一些擅长文学的亲信担任翰林学士,不计官阶品级,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这一变化()A.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B.强化了君主专制体制C.保证了决策的合理性D.确立了二元权力中心13.(2023·白山高一期末)唐代尚书省实行制敕、管理行政的会商制度,尚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堂会议。六部尚书每天上午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回本部处置都务。这一会商制度()A.有效制约了皇帝的权力B.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C.提高了中央政府决策效率D.对宰相政务工作起辅助作用14.唐朝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指出两税法“恒额既立,加益莫由,浮浪(不定居的人)悉收,规避无所”“人知定制,贪冒之吏,莫得生奸,狡猾之氓(百姓),皆没其籍(登记并没收家产)”。杜佑认为两税法的实施可以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稳定了社会秩序 B.杜绝了贪官污吏C.增加了农民负担 D.保证了国家收入15.(2024·洛阳高一阶段练习)787年,唐德宗因畋猎走访民户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对曰:“不乐。”上曰:“时丰(丰收),何故不乐?”对曰:“前云(夏、秋两征)之外悉无他徭……徒空文耳。”由此可见,当时()A.租庸调制难以继续维持B.两税法执行不力C.藩镇割据影响百姓生存D.人丁税异常沉重16.下图出自莫高窟第112窟的《伎乐图》,为《西方净土变相》的一部分,描绘的是伎乐天伴着仙乐翩翩起舞的场景,展现其“反弹琵琶”的绝技。这反映出唐朝()A.儒学呈现繁盛之势B.道教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C.宗教成为绘画主题D.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17.(2024·临沂调研)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除个别人(如韩愈)坚守道统而排斥异端之外,一般都是随意出入于三教之间,或外修儒服而内通佛理,或一边求仕一边修仙,自己不以为怪,别人也司空见惯。这一现象反映了()A.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思想文化C.思想活跃、开放包容的社会现实D.传统文化在交融借鉴中走向成熟18.(2024·榆林高一阶段练习)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其五)中写道:“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戴叔伦在《塞上曲二首》(其二)中写道:“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主要体现了()A.战争的残酷场面 B.强烈的入仕意愿C.深厚的家国情怀 D.对劳动者的同情19.(2024·西安高一阶段练习)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说明唐代()A.文化市场是开放而有序的B.盗印文人书籍风气猖狂C.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D.雕版印刷书籍只在民间出现20.(2024·武汉高一阶段练习)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霓裳羽衣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以上材料折射出()A.唐代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B.儒释道三教融合以儒为尊C.世界各族文明的交流互鉴D.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性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21.(2023·保定高一期中)(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文帝用武力推翻了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朝,致使南方贵族和士族官僚集团受到严重打击。隋朝鉴于历史教训,力图通过科举制度的确立,广开渠道吸收南北中小地主、士人加入统治集团,借此削减士族集团在政治上的垄断局面,以扩大招选贤才的门路。唐代政权是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建立起来的,唐朝统治者李渊、李世民在阶级斗争实践中亲身感受到了社会上各种人才的作用。此外,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社会秩序,夯实统治基础,需要广纳社会各阶层的人才。人们不难看到,唐代有名的中央和地方官吏,很多都是科举出身的。虽然不能说“野无遗贤”,但基本上达到了他们“人尽其才”的愿望。应该说,隋唐利用科举制以加强统治力量的这套方案,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于北山《隋、唐、五代科举制度简述》材料二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考试的科目、内容与隋朝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加,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科,考试内容与当时学校课程设置大体一致,主要是《诗》《书》《易》《三礼》及时务、诗赋等,根据考生报考科目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规定;制科没有任何资格上的限制,应试制科的人可以是常科及第者,也可以是低级官吏,甚至是平民百姓。在唐代科举中,应试者通过考试,取得进士及第或明经及第的出身,仅是得到了做官的资格,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再通过吏部的“释褐试”或曰“关试”,合格者才能得官。——摘编自杨青新《隋唐科举制考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度的条件。(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趋势。(10分)22.(20分)唐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时期,对世界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后来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具体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及原因。(14分)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答案C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得到开发,使其经济地位上升,成为国家财税的重要来源地,故C项正确;隋朝政治军事中心仍旧在北方,故A项错误;589年隋朝统一全国,不存在南北政权对峙的情形,故B项错误;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并非主要依据,故D项错误。2.(2023·昆明高一阶段练习)贞观五年(631)二月,官吏要调动府兵充当皇太子举行冠礼(成年礼)的仪仗队,当时正值春耕季节,唐太宗说:“农时最急,不可失也。”便下令改在十月举行。这体现了唐太宗()A.能够做到虚心纳谏B.开明务实的政治作风C.追求维护百姓利益D.选贤任能的治国手段答案B解析材料中唐太宗认为“农时最急,不可失也”,因此把皇太子的冠礼从二月改到十月,这体现了唐太宗开明务实的政治作风,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唐朝官员对唐太宗提建议的内容,不能反映唐太宗虚心纳谏,排除A项;唐太宗追求维护百姓利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唐太宗选贤任能的内容,排除D项。3.(2024·武汉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有关该耕犁的表述正确的是()A.需要多头牛才能拉动B.在北方平原地区推广C.实现了半机械化操作D.体现了农业精耕细作答案D4.(2024·辽阳高一阶段练习)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由此可知,该政策的推行()A.加强了对边疆的直接管辖B.丰富了边疆治理模式C.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D.直接引发了安史之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政策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在保持国家政治统一的情况下,因俗而治,丰富了边疆治理的模式,B项正确;据材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可知,唐政府对边疆采取的是间接管理,排除A项;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排除C项;安史之乱是唐朝叛将发动的,和节度使制度有关,与材料中的政策无关,排除D项。5.(2024·长沙高一阶段练习)唐开元年间的户部文书对边疆治理有如下规定:欲招抚土著或流民,应当由州或都督府上呈中央,不得立刻招抚,若擅自处置,所耗财物按监守自盗处分。这说明()A.政府试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B.边疆治理向内地模式靠拢C.归附唐朝的边疆民众数量多D.唐朝民族政策呈严苛倾向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招抚边疆民众需要上奏朝廷,擅自行动则将面临处分,通过严格规范招抚,监督地方同边民的联系,试图在边疆建立长期稳定的治理模式,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内地如何招抚民众,排除B项;严格制定归附规定并不等同于归附的民众多,排除C项;唐朝的民族政策以开明为特征,严格管理不等于苛刻,排除D项。6.(2024·金华高一阶段练习)756年,唐玄宗发布筹划平叛全局制书,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于是“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这一做法()A.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D.遏制了边疆民族叛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为平定叛乱,唐朝政府划分各路势力,给予各路节度使增强势力的特权,有利于平定叛乱,但也为藩镇割据埋下隐患,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效率,排除B项;“解决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节度使、观察使的权力变大,没有提及边疆民族,排除D项。7.(2023·重庆璧山高一期中)杜甫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他对饱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反映了唐朝国力由盛转衰的变化,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些诗反映的史实是()A.开元盛世 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答案B解析根据“反映了唐朝国力由盛转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唐朝国力由盛转衰的事件是安史之乱,B项正确;开元盛世时期,唐朝国力鼎盛,没有转向衰落,排除A项;藩镇割据出现于安史之乱后,此时唐朝已经走向衰落,排除C项;黄巢起义是在唐朝末年,此时唐朝已经岌岌可危,排除D项。8.(2023·葫芦岛高一期中)下表所示为唐太宗至唐宪宗时期的人口变化情况。对此解读最全面的是()唐朝纪年公元纪年人口数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12351681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37140000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45431265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52881280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16920366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15760000A.政治局势影响人口数量变化B.租庸调制的实施面临诸多困境C.安史之乱导致人口增长减缓D.“贞观之治”将唐朝推向了全盛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到唐中宗时期再到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整体稳定,人口不断增长,但到唐肃宗时期人口急剧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晚期,安史之乱爆发,大量人口死于战乱,体现了政治局势影响人口数量变化,A项正确;唐朝前期租庸调制的实施并没有面临困境,排除B项;安史之乱导致人口急剧下降,并非增长减缓,排除C项;唐玄宗时期唐朝走向全盛,排除D项。9.(2024·驻马店高一阶段练习)南北朝以来寒族崛起,入仕从政的愿望十分强烈,然而仅就寒族来讲,他们无力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要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依恃君主的力量,而要想君主来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其前提是这一变革必须符合君主自身的利益要求,所谓君主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就是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材料表明唐代发展科举制的主因是()A.世家大族垄断选举不利于皇权专制B.科举制满足了庶族子弟入仕的要求C.科举制适应了君主专制集权的需求D.科举制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发展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从根本上讲就是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可知,科举制度起到选拔优秀人才的作用,适应了君主专制集权的需求,C项正确。世家大族垄断选举不利于皇权专制不符合材料中对寒族的描述,排除A项;科举制满足了庶族子弟入仕的要求不符合“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排除B项;科举制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发展属于影响,不是原因,排除D项。10.(2023·惠州高一期中)钱穆曾写道:“自西汉以来……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唐朝更是出现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说法。但是“部曲、杂户、工贾殊类”却无权参加考试。这主要体现了唐朝科举制()A.引领教育风尚 B.维护社会稳定C.极大促进阶层流动 D.开放范围有限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虽然自西汉以来国家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入仕,唐朝科举制更是进一步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但部曲、杂户、工商群体还是被排除在外,这说明唐朝科举制的开放范围有限,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唐朝科举制的地位以及参考的资格,不能由此得出引领教育风尚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在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排除B项;唐朝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但材料未涉及社会流动问题,排除C项。11.(2024·重庆黔江高一阶段练习)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是首长制,唐代是委员制。”首长可能只有一个,委员或许有很多,中央最高权力机构从汉代首长制到唐代委员制的变化反映了()A.丞相位高权重 B.民主思想形成C.行政效率降低 D.皇权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汉代是首长制,唐代是委员制”可知,汉代宰相只有一人,到了唐代,宰相一职有多人,宰相数量增加,说明相权削弱、皇权加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相权削弱、皇权加强,并非丞相位高权重,排除A项;中国古代是专制社会,未产生民主思想,排除B项;唐代委员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12.(2023·徐州高一期末)唐朝前期,一切政令必经政事堂会议通过方能生效。唐玄宗时选任了一些擅长文学的亲信担任翰林学士,不计官阶品级,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这一变化()A.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B.强化了君主专制体制C.保证了决策的合理性D.确立了二元权力中心答案B解析据材料“一切政令必经政事堂会议通过方能生效”可知,唐朝前期通过程序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因此,唐玄宗选拔官阶较低的亲信负责起草诏书并参与机务,这一做法有助于加强君主对权力的控制,B项正确;唐玄宗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削弱政事堂的地位,并非为了稳定国家政局,排除A项;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任何制度都不能“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排除C项;翰林学士并未改变唐朝君主专制,没有形成二元权力中心,排除D项。13.(2023·白山高一期末)唐代尚书省实行制敕、管理行政的会商制度,尚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堂会议。六部尚书每天上午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回本部处置都务。这一会商制度()A.有效制约了皇帝的权力B.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C.提高了中央政府决策效率D.对宰相政务工作起辅助作用答案B解析据材料“六部尚书每天上午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回本部处置都务”可知,尚书省的会商制度既能方便不同部门的协作,又能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尚书省的会商制度,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不能有效制约皇帝权力,也不能辅助宰相政务工作,排除A、D项;尚书省为执行机构,排除C项。14.唐朝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指出两税法“恒额既立,加益莫由,浮浪(不定居的人)悉收,规避无所”“人知定制,贪冒之吏,莫得生奸,狡猾之氓(百姓),皆没其籍(登记并没收家产)”。杜佑认为两税法的实施可以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稳定了社会秩序 B.杜绝了贪官污吏C.增加了农民负担 D.保证了国家收入答案D解析杜佑认为两税法有常规、定额,从而无从偷免税赋,所以能够起到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作用,故选D项;稳定了社会秩序不是两税法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所以也不是其主要作用,排除A项;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官员贪污,但并不能杜绝贪官污吏,排除B项;与之前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相比,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排除C项。15.(2024·洛阳高一阶段练习)787年,唐德宗因畋猎走访民户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对曰:“不乐。”上曰:“时丰(丰收),何故不乐?”对曰:“前云(夏、秋两征)之外悉无他徭……徒空文耳。”由此可见,当时()A.租庸调制难以继续维持B.两税法执行不力C.藩镇割据影响百姓生存D.人丁税异常沉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取消一切杂税、杂役,却在推行过程中“徒空文耳”,体现了当时两税法执行不力,B项正确;当时租庸调制度已经被两税法取代,排除A项;藩镇割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两税法主要以资产和田亩为标准征税,人丁税并未新增,排除D项。16.下图出自莫高窟第112窟的《伎乐图》,为《西方净土变相》的一部分,描绘的是伎乐天伴着仙乐翩翩起舞的场景,展现其“反弹琵琶”的绝技。这反映出唐朝()A.儒学呈现繁盛之势B.道教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C.宗教成为绘画主题D.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答案D解析通过观察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出唐朝佛教的发展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故选D项;材料呈现的是佛教和艺术的结合,并非儒学繁盛之势,排除A项;道教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仅凭莫高窟壁画中的《伎乐图》不足以说明宗教是当时的绘画主题,排除C项。17.(2024·临沂调研)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除个别人(如韩愈)坚守道统而排斥异端之外,一般都是随意出入于三教之间,或外修儒服而内通佛理,或一边求仕一边修仙,自己不以为怪,别人也司空见惯。这一现象反映了()A.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思想文化C.思想活跃、开放包容的社会现实D.传统文化在交融借鉴中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不再单纯推崇儒学,而是深受佛道思想影响,这在唐朝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当时思想活跃、开放包容的社会现实,故选C项;材料的重点不是三教的融合,也未反映出社会各个领域均受三教合一影响,排除A项;三教并存并不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产生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借鉴,也未体现传统文化走向成熟,排除D项。18.(2024·榆林高一阶段练习)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其五)中写道:“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戴叔伦在《塞上曲二首》(其二)中写道:“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主要体现了()A.战争的残酷场面 B.强烈的入仕意愿C.深厚的家国情怀 D.对劳动者的同情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意思是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意思是作者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由此可见,这反映出唐代边塞诗人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战争的残酷场面,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作者具有强烈的入仕意愿,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排除D项。19.(2024·西安高一阶段练习)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说明唐代()A.文化市场是开放而有序的B.盗印文人书籍风气猖狂C.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D.雕版印刷书籍只在民间出现答案C解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记述了民间雕版印刷诗集在市场上售卖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书籍出版和售卖,推动了文化传播,C项正确;材料仅提及书籍售卖,未提及文化市场是否有序,排除A项;仅凭材料中的个例不能断定盗印成风,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民间雕版印刷的情况,但仅凭此不能断定这种情况只在民间出现,排除D项。20.(2024·武汉高一阶段练习)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霓裳羽衣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以上材料折射出()A.唐代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B.儒释道三教融合以儒为尊C.世界各族文明的交流互鉴D.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含有……中亚歌舞元素”可知,唐代文化融合多民族和多地域文明的因素,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反映唐代中外文化交流,而非国内的三教融合,排除B项;唐代文化只是融合了世界上某些地区的文化,只能反映世界部分民族的文化交流,而非“世界各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唐代文化的多元一体,并非开放包容,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21.(2023·保定高一期中)(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文帝用武力推翻了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朝,致使南方贵族和士族官僚集团受到严重打击。隋朝鉴于历史教训,力图通过科举制度的确立,广开渠道吸收南北中小地主、士人加入统治集团,借此削减士族集团在政治上的垄断局面,以扩大招选贤才的门路。唐代政权是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建立起来的,唐朝统治者李渊、李世民在阶级斗争实践中亲身感受到了社会上各种人才的作用。此外,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社会秩序,夯实统治基础,需要广纳社会各阶层的人才。人们不难看到,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