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广东省揭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歌中的美刺理论,是我国文艺理论遗产中富有光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讲的美,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歌颂;刺,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批评或批判。这一理论是由汉代的《诗序》和《诗谱序》所提出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先导,美刺理论也是这样。它的先导可以上溯到孔、孟。在孔、孟的时候,人们并不都认为诗歌应具有美和刺两个方面的职能。比如《孟子》中所述及的那个高子(孟子的弟子),就因《诗经》中的《小弁》刺了当时的社会,便说它是“小人之诗也”。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先秦,一般还认为“乐者乐也”,把乐看作只是喜悦的感情的表现,这也无异于排除了刺的职能。但当时的孔子是肯定诗歌刺的职能的。他说诗“可以怨”。可以怨当然也就可以刺了。不过孔子没有对此进行更多的阐述。其次是孟子,他为了捍卫诗歌刺的职能和高子展开论辩,并在这场论辩中提出了如下的论点:用诗歌批评亲长的严重过失是亲亲的表现,而亲亲就是仁。这样一来,就把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之中了。显然,孟子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已比孔子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正面具体地阐述诗歌的这两个职能,则是《诗序》和《诗谱序》的事。《诗序》系由《大序》和《小序》构成。《大序》或称《诗大序》,指的是《诗经》第一篇《关雎》小序后面的一段文字较长;《小序》指《许经》中其他各篇的序文,很短。关于《大序》和《小序》的作者,后来的学者意见纷纭。《诗谱序》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郑玄为他所著的《毛诗谱》所写的序。《诗大序》在论述“风”这样一种诗体的时候,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作为风诗的内涵提了出来。上以风化下,说的是统治阶级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去感化被统治者。下以风刺上,说的是被统治者可以用诗的形式去批评统治者。那么,这种批评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呢?《小序》做了具体补充。下面是一些诗的小序摘录:《野有死麋》“恶无礼也”,《击鼓》“怨州吁也”,《终南》“戒襄公也”,《黄鸟》“哀三良也”,《东门之扮》“疾乱也”,《旄丘》“责卫伯也”,《简兮》“刺不用贤也”。以上所引说明,《小序》作者认为对社会所存在的矛盾,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恶”“怨”“戒”“哀”“疾”“责”“刺”等都是可以的。由于《诗序》的作者认为诗歌可以在这样广泛和深入的程度上执行批判的职能,那么随之而来必然有一个要求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所以《诗序》又在“下以风刺上”之后提出了“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在统治阶级的淫威无限扩大、毫无民主可言的封建时代,能够提出这样的主张,实在是很有见地和了不起的。到了《诗谱序》,郑玄又对此做了新的发展,这就是把刺和美作为诗歌的两大职能而并列提出。他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泛失,所以匡救其恶。”《孝经》对“将顺其美”一语的注释,是行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歌颂,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美得到发扬;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批判,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缺陷得到揭露、批评和纠正。二者相反而又相成。至此,诗歌应该兼具美和刺的两种职能,它们各自的功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统治者和社会应该怎样对待刺的职能等,都得到了基本的阐述,诗歌的美刺理论可以说大体形成了。由于《诗经》在封建社会中的经典地位,由它的序言所完成的这一美刺理论,也相应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一些统治者尽管不喜欢它,却不敢公然地否定它。这是有利于现实主义诗歌及其理论的发展前进的。当然也无须喋喋不休地去说明,《诗序》或《诗谱序》的作者都是封建阶级的文人,他们所主张的美,主要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他们所主张的刺,也必然受封建道德的制约。《诗大序》所要求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显然就表现了它作为封建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摘编自徐寿凯《诗歌美刺理论的建立》)材料二:将“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而“美刺”说的目的就是引导君主了解诗的“美刺”之旨,进而了解引发“美刺”的民间疾苦,然后通过对引发民间疾苦的政治盛衰的了解来对照自己的政策和行为,以期君主加以改进。郑玄在为《毛》作箋注的过程中,总结并发扬了以《请序》和《毛传》为代表的汉代解《请》传统,即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在先秦“以意逆志”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加成熟的“美刺”说。郑玄以“美刺”解诗是汉代经学的产物,更是汉末的时代产物,虽然它具有和汉代其他经注同样的将其政治教化功能唯一化、绝对化的弊端;但是这种站在现实的立场,针对现实的情况来说诗的方法不可否认的具有一种积极的现实精神,汉代重“美刺”的解诗方法的意义和局限都在于此。(摘编自沈薇薇《试论(毛诗传笺)以“美刺”笺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美刺理论的先导起源于孔、孟,孔子肯定诗歌美刺的职能,孟子则进一步指出诗歌可用于批评亲长过失。B.孔子认为诗“可以怨”,孟子将诗歌中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但二者都未正面阐述诗歌的美刺职能。C.郑玄的《谱序》在《序》的基础上将刺和美作为歌的两大取能并列提出歌的美刺理论大体形成。D.郑玄为《毛诗》作笺注,既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继承先秦“以意逆志”的思想诗歌的美刺理论更加成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时代,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诗歌具有美和刺的职能,甚至有人反对讽刺现实的诗歌,将之视为“小人之诗”。B.《许序》作者认为歌应执行批判的职能并引出正确对待这一取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因此提出“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C.《诗序》对社会的批评广泛,有厌恶无礼的、告诫统治者的、痛恨混乱的等涉及社会和生活的问题。D.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因此,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诗歌的职能的观点的一项是()A.“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南朝梁】刘勰B.“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唐】皮日休C.“诗人自不讳刺,而诗之本教,盖在于是矣。”【清】程廷祚D.“夫诗生于情情生于境,境有安危亨困之殊,情有喜怒哀乐之异,岂刺时刺君之外,遂无可言之情乎?”【清】崔述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概述了诗歌美刺理论的重要地位、概念内涵与理论源流,思路清晰。B.材料一语言褒贬分明,如“富有光彩”“淫威”等;语言严谨准确,如“一定”“必然”。C.材料一说一些统治者不喜欢诗歌的美刺,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阐述观点时,除了正面肯定,也指出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思维。5.《诗序》言:“《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这种评价恰当吗?请结合《诗经·静女》一诗,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A2.D3.B4.C5.①《静女》一诗表现的是古代男女之间纯真浪漫的爱情,是一首清新的爱情诗,与政治、卫君并无什么关联,谈不上“刺时”、劝君。②这种理解体现了《诗序》对诗歌“美刺”职能的推崇,它片面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忽略诗歌作为文学美的特点。此类解诗往往因为机械套用美刺理论,而导致对诗歌文本原意的曲解或误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诗歌美刺理论的先导起源于孔、孟,孔子肯定诗歌美刺的职能”错误。从材料一所述看,“它的先导可以上溯到孔、孟。在孔、孟的时候”,“上溯”并非“起源于”;另外,材料中说“但当时的孔子是肯定诗歌刺的职能的”,并未述及孔子肯定诗歌“美”的职能。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D.“因此”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与“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并无因果关系。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A.着重阐述“风雅”产生的动机,指出为情而造文的道理,偏重“讽”。B.论及诗“美”“刺”两种职能,适合作为支撑材料一关于诗歌的职能的观点的论据。C.强调诗的本教在于“刺”。D.阐述“诗”“情”“境”的关系,对诗的“刺”的单一职能提出疑问。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材料内容的能力。C.“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错,材料二写将“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没有信息表明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卫君无道,夫人无德”的意思是“卫君无道,是因为后宫中没有一个有德的夫人”,这是将《静女》看成了一首政治诗歌。根据材料一“《诗大序》在论述‘风’这样一种诗体的时候,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作为风诗的内涵提了出来。上以风化下,说的是统治阶级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去感化被统治者。下以风刺上,说的是被统治者可以用诗的形式去批评统治者”“由于《诗序》的作者认为诗歌可以在这样广泛和深入的程度上执行批判的职能,那么随之而来必然有一个要求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可知,《诗序》推崇诗歌的“美刺”职能,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实际上,《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是一首清新的爱情诗,与政治、卫君并无什么关联,谈不上“刺时”、劝君。可见这种评价是不恰当的,它片面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忽略诗歌作为文学美的特点。此类解诗往往因为机械套用美刺理论,而导致对诗歌文本原意的曲解或误读。(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出征沙汀欢送义勇壮丁出征的前一日。时候是夜间,王童子的破更锣早已响过了。夜在深沉下去。倘是往常,除开瘾哥们和偷儿们,全城的人都已睡觉了,为了节省灯油,以及支持次一日平凡生活的精力的储蓄。然而今晚也并没有例外。所不同的,是他们大都睡不落觉,全都醒着。便是袁开泽也都这样,因为这些人的睡眠经常说来就来,真和做戏一般容易。他们大都在关心着明天的出征。按照各人不同的处境,有的担心着那些将出发的亲友,有的沉浸在由此而来的战争恐怖里,爱钱如命的人则都叹息着,因为保长日间吩咐下来,谁不燃放花炮欢送,谁便是汉奸了。壮丁们自己的兴奋更不必讲。此外老兵王汤元也异样地兴奋着;这汉子本已向后援会报了名,但因为老父的阻拦,却又自己取消了:而这正是一个中国男儿的羞耻。①他不安地辗转着,每翻一次身便要轻击一下床铺。他自觉他的退缩是不应该的。他,一个老兵,一个有着一长串冒险经历的壮年。十五岁时,他便从父亲的烧腊摊边偷跑了。那引诱他的是一个防军头目,有着孩子脾气,常领了年青人在操场边学筋斗,讲述孙悟空反天宫的故事。他的逃跑多半是为了这些愉快,但不到一年,因为当时流行一种对号兵不利的谣言,他把号筒一攒,扛起枪来了。他忽然发觉放枪比吹号痛快。他常为五块钱当敢死队,一气冲锋上龙泉驿的山顶。虽然多少次奖金并不兑现,兑现倒是打击和伤害。一九二一年的淮州大战,几乎弄得他半死。但他也并不永远老实,反省和风气逐渐把狡诈传给了他。他慢慢知道了怎样保护自己,不再当敢死队,却常在枪声里藏在坟凸后打纸牌,利用伤兵掩护自己退却。因为督战官的机关枪是不好向着伤兵放的。一九三四年发生过兵变的事。他便是叛兵中的一个,但他既没有拖上龙背当土匪,也没有投奔去,在迟疑了一阵之后,却把串带一紧,溜回来了。和目前的季节一样,他到家的时候正是秋末冬初,鸭子早登市了。于是两三年来,虽然在气闷的时候,他常常神往于那些轰轰烈烈的往事,喜欢打磨枪支和吹谈战争,但他一直替代着父亲的职务。午后顶了掌盘出去,直到响更再又顶了回来。这也许是烧腊本身把他吸引住了。因为烤鸭也近似一种艺术,在经过多少繁难手续之后,把盐渍好的鸭子取来,逢胸用根短棍撑开,摊在炕灶上,刷上油和红米,于是便成为一种金黄透亮的出色佳品了。那炕灶恰在室外的天井里面,做法很简陋,隔开七八尺远近垒两块土砖,上面是两根木料和一块篾笆,炕内则燃着谷壳。②谷灰还没有灭尽;冒着蒙蒙的轻烟,从月光中望去,好像隆冬夜深时的雾气一样。有慌鸡上的鸣叫,更远些,还听得见狗吠,以及别种加强静夜的声响。叹息了一声,他从床上坐起来了。他伏身向矮柜上摸索火柴,但他老找不着。因为忽然习惯地顾虑到炕里的灰烬,怕再燃起来,随后便又走向窗子边去。等他回上床时,他的头脑忽地冷静了。那些在他脑筋里闪现着的,已经不是战争,而是关于生意的打算。他随即自言自语道:③“好,不要发疯,还是做啥干啥吧!”于是长长地伸个懒腰,缩进被盖去了。他不久便被疲劳拖进浓睡里去。再也想不到壮丁的事,以及好事者的打趣了。那极恶辣的打趣者是田狗熊,这个矮而肥壮的老人,一发现他便要做出滑稽相,长声嚷道:“哼!不晓得给人丢那么多底子做什么啊……”随即又故意做出恰才看见他的神气,正色道:“怎么,你认真要上前线去么——还是烤你的鸭子好些!于是接着便是一长串的哗笑。但现在,这通通给睡眠淹没了。次一日,他也没有再记起它;但他却避免着参加欢送会,虽然他惯常爱看热闹,便是狗打架也不放过。然而这是本城多年未有的壮大场面,题目又新鲜,从一个好动的人讲,要像产妇一样蹬在家里是颇不容易的。所以魁星楼的大钟一响,他终于出街了。他的最后决心,是那些雄壮的歌声和爆竹声帮他打定的。这时候,大队的游行已经终结了。从外南的城门边起,直到那街道尽头的广大河沿,欢送的行列停止下来。这里包含着城内外的各色人等,他们排成火巷子,手持纸旗,每隔几人便有一串鞍炮。义勇壮丁昂然地通过着,于是歌声更嘹亮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这古老的边城里,人们都从平凡生活的麻木里醒转来了,便是老年也不再是老年,变年青了。他们尽情地欢呼着,破天荒地欢迎着战争。那个靠着六颗骰子吃饭的王五,那出名的老家伙,忽然在一家铺门边的长凳上出现了,他俯身向一个壮丁嚷道:“小胖子!个老子多杀几个日本人转来呀!”于是列子里雄壮地反响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些壮丁多半是退伍军人,因破产而在市井流荡的青年,庄稼汉和店员。他们得意扬扬地行进着,枪刺在阳光里闪着美丽的反光,这是十分壮丽的,便是一个胆怯的人也可能立刻为它成为一个勇士。可是王汤元却已手脚冰冷了。他,一个老兵,一个经过大串冒险生活的壮汉!田狗熊滑稽地在人丛外拦住他,且打趣道:“息点气好么,息点气好么?”“去你的!”王汤元嚷骂着,把头昂开去了。但他忽然瞥见了他的父亲。老人站在市民的行列中,手提鞭炮,显出惊惶悲哀的面色。可是他已经把一切包括在一个简单明确的概念里:“替国家都在拼命咧!”大步跨向壮丁队里去了。④歌声正在沸腾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选自《沙汀小说集》,原载于1937年12月5日成都《战旗》旬刊创刊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第一至五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安谧沉寂的氛围,点明人们的不同心理,欲扬先抑,设置悬念。B.老兵王汤元十五岁时曾受一个防军头目的引诱而偷跑去当了号兵,后来发现放枪比吹号痛快,就扛起枪来。C.王汤元当过敢死队员,冲锋在前,在大战中差点丧命,却从未受奖赏;因此他幡然悔悟·不再参加敢死队。D.文中用了不少文字介绍烧腊,解说了烤鸭制作材料、方法、工具等,从中透露出王汤元对烧腊手艺的喜爱。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是对王汤元就寝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他报名出征遭老父阻拦而取消后的自愧自惭。B.句子②描写月光下天井里炕灶中谷灰燃烧冒出的轻烟这一环境,烘托了王汤元内心逐渐趋于平静的心境。C.句子③中“不要发疯”意指不要出征,“做啥干啥”意指做烧腊生意,这表明王汤元在出征前的复杂心理。D.句子④以沸腾的歌声作结,照应上文,“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句歌词反复出现,揭示了小说主题。8.小说中叙写了田狗熊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同是抗战题材小说,沙汀的《出征》与孙犁的《荷花淀》在选材、结构、人物塑造这三个方面有怎样的不同?请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答案〗6.D7.B8.小说叙写田狗熊其人的打趣言行和对王汤元的劝阻,以及王汤元的回应。这样写,更加充分、具体地揭示王汤元是否要上前线的激烈的心理斗争过程,烘托王汤元不甘受奴役、参加抗战的坚定决心,使得主人公形象更丰满、真实。9.①选材:《出征》选取抗战初期国统区义勇壮丁响应号召出征前线的故事,《荷花淀》选取抗战相持阶段白洋淀地区军民协作抗击日寇的故事。②结构:《出征》以主人公王汤元出征前夜是否上前线抗敌的心理态度变化为线索来叙事;《荷花淀》以水生嫂们的成长为线索来组织情节,依次叙述了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歼敌的过程。③人物塑造:《出征》以老兵王汤元为主人公,主要展现其出征前线、抗击日寇的思想斗争与觉悟过程,表现其不甘受奴役、奋勇抗争的坚定斗志;《荷花淀》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勇敢自信、积极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渲染安谧沉寂的氛围”“欲扬先抑”错,从开头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内容来看,这氛围并非“安谧沉寂”;从开头部分与下文的关联来看,也并非“欲扬先抑”。B.“后来发现放枪比吹号痛快,就打起枪来”这一理解歪曲原文语意,原文是说“因为当时流行一种对号兵不利的谣言”,他才扛起枪来。C.“因此他幡然悔悟,不再参加敢死队”错误,原文是说“反省和风气逐渐把狡诈传给了他”。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烘托了王汤元内心逐渐趋于平静的心境”错,从小说文本的整体语境看,应是烘托王汤元辗转反侧难以人眠的心境。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先看写了田狗熊的什么。文章写田狗熊打趣王汤元,“这个矮而肥壮的老人,一发现他便要做出滑稽相,长声嚷道:‘哼!不晓得给人丢那么多底子做什么啊……’随即又故意做出恰才看见他的神气,正色道:‘怎么,你认真要上前线去么——还是烤你的鸭子好些!’于是接着便是一长串的哗笑”,田狗熊在讽刺王汤元当了逃兵,丢人,并且这次报了名又被父亲拦下来,嘲笑他只能在家里烤鸭子。而王汤元虽然表面上不记得田狗熊的讽刺,但是“但他却避免着参加欢送会”,以前他那么爱看热闹,连狗打架也不放过,这次送壮丁为何不去看热闹了?表明田狗熊的话刺痛了他,他内心想要上前线,可是由于父亲的阻拦和自己当逃兵的经历而犹豫不决;文章第二次写田狗熊对王汤元的嘲讽,当时王汤元被队伍的歌唱、口号以及刺刀上美丽的反光刺激和震撼,下决心要跟着队伍走,这是田狗熊说“息点气好么,息点气好么?”,这次王汤元回骂道“去你的!”,然后“把头昂开去了”,表明他最后下定决心要去当壮丁,为国家拼命了。田狗熊的打趣及阻拦,王汤元的反应,充分、具体地展示出王汤元是否要上前线的激烈的心理斗争过程,烘托王汤元不甘受奴役、参加抗战的坚定决心,使得主人公形象更丰满、真实。【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特色的能力。①选材:由文中的“欢送义勇壮丁出征”等说法,及王汤元内心斗争要不要再次参加壮丁为国效力等相关内容可知,《出征》选取抗战初期国统区义勇壮丁响应号召出征前线的故事;《荷花淀》则是写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白洋淀地区普通民众的抗日活动,是抗战相持阶段白洋淀地区军民协作抗击日寇的故事。②结构:《出征》的主人公是王汤元,时间是“欢送义勇壮丁出征的前一日”“时候是夜间”,王汤元辗转反侧睡不着,“他自觉他的退缩是不应该的”,而且他有过当兵的经历,只是他“本已向后援会报了名,但因为老父的阻拦,却又自己取消了”,于是内心不断斗争,最后终于为想要报效国家的理想所激励,决心投入壮丁队伍,因此文章以主人公王汤元出征前夜是否上前线抗敌的心理态度变化为线索来叙事;《荷花淀》中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们,在去给丈夫送东西时遭遇敌人,无意中参加了一场伏击战,于是她们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小说以水生嫂们的成长为线索来组织情节,依次叙述了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歼敌的过程。③人物塑造:《出征》中的主人公是老兵王汤元,他有着基本的爱国情操和反抗侵略的意识,虽然当壮丁被父亲阻拦,但最后终于战胜自我,决心参加队伍,文中写“他的最后决心,是那些雄壮的歌声和爆竹声帮他打定的”,他觉得应该“替国家都在拼命咧!”,小说主要展现其出征前线、抗击日寇的思想斗争与觉悟过程,表现其不甘受奴役、奋勇抗争的坚定斗志;《荷花淀》主人公是水生嫂,她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得知丈夫要离家参军,她虽然心里为难,但还是支持丈夫的选择。对战争的亲身感受,使她对丈夫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文中和她一样的是一群青年妇女,她们勤劳纯朴、勇敢自信、积极向上,生动地表现了她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允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材料二:魏高宗起太华殿。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允所与同征者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选自《资治通鉴·宋纪第一百二十八卷》,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一夫不耕A或受B之C饥D况E四万F人之劳G费H可胜道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担笈负书”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B.《春秋公羊》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左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C.“帝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省”字含义相同。D.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十斗为一石)称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允少时气度非凡,崔玄伯见到他后很惊异,认为他将来必成一代人杰。B.魏高宗想要大起宫室,高允认为不可,并以太祖为例进行劝谏,皇帝采纳了高允的建议。C.朝廷中有人上疏激烈地批评高允,魏高宗以父子关系类比君臣关系,肯定了高允是忠臣。D.人仕多年,与高允同时期被征召的人大多身处高位;而高允却多年没有升迁,担任郎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2)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14.简要概括高允形象的一个主要特点,并说明材料是如何刻画这一特点的。〖答案〗10.ADH11.C12.B13.(1)如果官府和百姓都有粮食储备,即使遇上饥荒年成,又担忧什么呢?(2)高允说话有时太激烈恳切,皇帝(魏高宗)听不下去,就命令身边侍从把他扶出皇宫,但是始终好好地对待他。14.形象特点:忠直敢谏。形象刻画:正面通过语言描写突出这一特点;侧面通过皇帝对他的认可衬托其形象特点。〖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个男子不耕种,就会有人饥饿,更何况四万人的花费,怎么可数得了呢!“一夫不耕”为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应该在A处断开;“况”,意思是“何况”,一般放在分句句首,用于引出下文,应该在D处断开;“乎”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可……乎”为固定句式,意思是“怎么可以……呢!”。因此,应该在H处断开。故选AD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和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都解释为“背着”。句意:身背书籍。/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B.正确。C.错误。了解,知道;/检查,反省。句意:魏高宗知道后。/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和反省。D.正确。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魏高宗想要大起宫室”错误,根据原文“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应该是郭善明劝说魏高宗大起宫室。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公私”,官府和百姓;“虽”,即使;“何忧”,宾语前置句,应为“忧何”(2)“痛切”,激烈恳切;“不忍闻”,听不下去;“遇”,对待。【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形象特点: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给事中郭善明游说魏高宗大肆建造宫殿,高允谏止”这件事,以及材料二第二段“允好切谏”可知,高允喜爱直言进谏,刚正。刻画人物的方法:(1)正面描写,语言描写。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2)侧面描写。根据“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可知,皇帝认为高允直言敢谏,是忠臣。参考译文:材料一: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可惜我见不到了。”高允十几岁时,护送祖父灵柩回到本郡。他生性喜欢文史典籍,身背书籍,远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历法占卜等,特别喜欢《春秋公羊》。魏世祖召高允谈论刑法和政务,高允的话很合魏世祖的心意。于是魏世祖问高允:“国家众多事务中,哪一件是首先应该做的?”高允于是说:“我从小出身微贱,知道的只是种田,请允许我讲一讲农事。古人说:方圆一里地有田地三顷七十亩,方圆百里就有田地三万七千顷。如果辛勤耕地,一亩就多收三斗,不辛勤每亩就少收三斗。如果官府和百姓都有粮食储备,即使遇上饥荒年成,又担忧什么呢?”魏世祖认为他说得好。材料二:魏高宗建筑太华殿。(当时)给事中郭善明,生性机巧,游说魏高宗大肆建造宫殿。中书侍郎高允劝谏说:“太祖开始建立都城时,所有营建,一定是利用农事的闲暇。何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已足够供朝会之用,西堂、温室已足够供游乐休息之用,紫楼已足够供远望之用;纵然要扩大建设工程,也应该慢慢来,不可急促。一个男子不耕种,就会有人饥饿,更何况四万人的花费,怎么可数得了呢!这是陛下所应当注意的事。”魏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高允喜爱直言进谏,朝廷事务有不好的,高允就要求见魏高宗,魏高宗常屏去左右单独接待他。有时从早上到黄昏,有时一连几天不出皇宫,群臣都不知道他们的谈话。高允说话有时太激烈恳切,皇帝(魏高宗)听不下去,就命令身边侍从把他扶出宫,但是始终好好地对待他。当时有人上书激烈批评高允,魏高宗知道后,向群臣说:“君主和父亲是一样的。父亲有过错,儿子为什么不把它写在纸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劝谏?而偏偏私下在隐蔽之处劝谏,这难道不是不想让他父亲的罪恶昭彰在外,让天下人都知道吗?至于侍奉国君,何尝不是这样!如高允,就是忠臣。我有过失,他未尝不当面直言,甚至有时有些话,我已经难以接受,但高允并不回避。我(由此)知道自己有过失,而天下人不知道,(这)难道不叫忠吗?”和高允同时被征用的人都做到大官,被封候,他部下官吏一直到刺史、二千石官的也有数十百人,而高允任郎官,二十七年中从来没有升官。魏高宗向大臣们说:“你们拿着弓刀站在我的左右,只等我高兴的时候,请求官爵,高允执笔辅佐我国家有数十年,贡献不小,不过郎官,你们不觉得惭愧吗?”于是魏高宗任用高允为中书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集句〖备注〗苏轼怅望送春怀,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备注〗集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篇,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形式。苏轼的这首词大概作于谪黄州时期。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以作诗讽刺新法、“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1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第二句。“渐老”一悲;“逢春”一喜;“能几回”又一悲,且将逢春之喜也一并化而为悲。一句之中一咏三叹,笔致淡宕而苍老。B.谪居黄州,正是楚城。“花满楚城愁远别”虽是他人语,却已贯入词人受迫害遭贬谪的政治背景这一深层意蕴,也体现了集句古为今用之妙。C.“景物登临闲始见”,重一“闲”字,既叙述了自己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也写出了春日景物美好、让人心旷神怡的情状,笔意清新。D.此词落墨于酒筵,中间写望乡,归结于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反思,呈现出一个从向外观照反观内心的心路历程,也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更立体的词人形象。16.“伤怀”“徘徊”是词中词人仅用的两个自己创作的词语,却在全词中有重要关联。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答案〗15.C16.①“伤怀”二字,总括前三句,概括了临老、逢春、远别之种种痛苦,同时又开起下一句“何况”的递进意蕴,使整个上片浑然一体。②“徘徊”二字,不仪紧承上文万里思归不得、还遭迁谪闲置的无奈与痛苦,同时还暗示着词人此时心态由外向内的一种过渡。辗转徘徊,反思内心,正是种种相思,样样寒灰,令人哀感无穷。③词中各句虽然都取自唐人诗句,但无一不切合词人当下凄伤处境与悲苦心绪,再经这两个词的概括与衔接,更是如出己手,浑然天成。〖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也写出了春日景物美好、让人心旷神怡的情状,笔意清新”错,应为“表面叙述了自己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实际深深流露了遭受贬逐、无法作为的巨大痛苦,意蕴深沉”。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怅望送春怀,渐老逢春能几回”,由春日的归去不由联想到自己年华的流逝。作者被贬黄州,远离故乡和亲人,怎能不满怀愁绪深如海。在万红飘香的季节里,词人不仅没有感受到春的蓬勃和喜悦,反而备觉凄凉难耐,完全是基于受打击、遭放逐的现实原因。此深层次的意蕴悄然表露,使其伤春之情更加意味深远。“伤怀”二字极有分量,淋漓尽致地概括了词人伤春意愁离别的种种凄苦之情。且这二字为作者自述,它将所集唐人诗句熔铸为一体,表现出古为今用的绝妙之处。伤别之人本已悲哀不堪,哪里还禁得住送行酒宴上清丝急管奏出的别离之音。“何况”两字,尽显不胜悲情之态。词人在上片结尾处用此句,其沉痛心情不言而喻。②“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下片词人着重抒写自己思念故土之情。词人即使四处飘零宦游,却终不曾忘却西蜀--他的家乡,更何况愈往南走离故土愈遥远。登高饮酒之际,岂能不倍加思念家乡。“徘徊”二字,不仪紧承上文万里思归不得、还遭迁谪闲置的无奈与痛苦,同时还暗示着词人此时的心态。苏轼表面上叙述了自己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实际深深流露了遭受贬逐,无法作为,一事不成的巨大痛苦。正因为如此,词人才会在此地久久徘徊,不愿离去,其实是那无论无何都挥之不去的烦忧在心头盘旋,时时折磨着他。③词中各句虽然都取自唐人诗句,但正是苏轼贬谪黄州哀伤心情的写照,经“伤怀”“徘徊”连接起来,自然流畅,无拼凑的痕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尽忠时间长和尽孝时间短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希望留下来尽孝心愿。(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和“_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叠词,分别形容宫殿里面音乐和舞蹈的效果。(3)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美人”或“佳人”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2)春光融融风雨凄凄(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曾经在陈忠实先生《我的秦腔记忆》中,读到过对秦腔饶有兴致、情感浓烈的描写,进而对秦腔有了一点最初的印象;在央视春晚舞台上,听到过某歌星与一帮白褂子红围巾的关中爷们,慷慨激昂地高唱华阴老腔,还以为那就是秦腔;更早以前,看过西影厂拍摄的戏曲片《卷席筒》,结果①,闹了笑话,人家那是河南曲剧,并不是秦腔。直到我听了秦腔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秦腔的魅力。那是多年前一个深秋的晚上,我和满场观众静坐在台下,②完完整整地观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全本大幕剧《周仁回府》。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当那一阵阵高亢激越的唱腔回荡在舞台上空,我心里也止不住一阵阵热流涌动,波滚浪翻。没有想到,秦腔这种艺术形式竟是这般的③、这样的触动情怀。印象最深的,当是秦腔独有的极其暴烈的吼唱。戏中很多唱段真是吼得地动山摇、撕心裂肺,吼得酣畅淋漓、苍凉悲壮,吼得粗犷豪放、荡气回肠。那声嘶力竭中,满是丰富的韵味和魅力,真个是“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太阳托出了个金盘盘”。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那声嘶力竭中,满是丰富的韵味和魅力”,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①张冠李戴②从头到尾(从头至尾、由始至终)③震撼人心19.①原文采用想象、夸张、排比的手法,更生动形象表现了秦腔的艺术魅力。②原文的画面性语言与语境更协调,表达更符合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③原文的内容更加丰富,意思更加完整,情感更加强烈。〖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根据后文“人家那是河南曲剧,并不是秦腔”可知是作者把西影厂拍摄的戏曲片《卷席筒》当成了秦腔。可填:“张冠李戴”。张冠李戴: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②根据后文“完完整整地观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全本大幕剧《周仁回府》”可知作者是把《周仁回府》从头到尾看完。可填:“从头到尾”“从头至尾”“由始至终”。从头到尾:是指某件事物的全过程或全部内容。从头至尾:从开头到末尾。指事情发展的全过程。由始至终:从开始到结束,表示从头到尾,用来强调事情的完整性。③根据“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当那一阵阵高亢激越的唱腔回荡在舞台上空,我心里也止不住一阵阵热流涌动,波滚浪翻”可知《周仁回府》这部剧给作者内心很大的震动,可填:“震撼人心”。震撼人心: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原文使用四个“喊得那”,间隔反复,从四个角度和侧面进行想象,突出秦腔的演唱效果,“巨灵劈华山”“老龙出秦川”“黄河拐了弯”“太阳托出了个金盘盘”,其中“巨灵劈华山”“老龙出秦川”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彰显了秦腔无以轮比的震撼力,在句式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太阳托出了个金盘盘”整齐匀称,使用了排比修辞,读来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生动形象、鲜明突出地表现了秦腔的艺术魅力。②原文四个“喊得那……”把“那声嘶力竭中,满是丰富的韵味和魅力”的感受描写地更有画面感,语言与语境与上文的整体风格更协调,表达更符合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③在情感的表达上把“满是丰富的韵味和魅力”的具体情感表达地更强烈,内容上从四个方面描述地更加丰富,意思更加完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以高为美”的标准让家长对孩子的身高焦虑不断蔓延,传说中的“增高利器”———生长激素也成了不少家长追捧的香饽饽,医院生长发育门诊更是人满为患。不少家长认为,只要打了生长激素,①。“增高针”在临床上并没有那么神奇的疗效,身材矮小并不只与生长激素有关,且身材矮小也不仅仅是“我家孩子比同龄孩子矮半个头”那么简单。2021年国家药监局官网刊发文章明确指出,临床上身材矮小的儿童,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孩子非常少,绝大多数的孩子只需要均衡饮食、科学规律的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就能长高,②。人们常说的“增高针”指的是重组人生长激素,是通过基因种族大肠杆菌分泌型表达技术重组而来,其氨基酸含量、空间构象及序列与人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完全相同,具有等同作用。③,常见副作用有注射部位局部红肿等。(A禁止骨骺已完全闭合者、肿瘤患者、糖尿病患儿、颅脑损伤者忌用重组人生长激素促生长治疗。B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生长发育问题,摒弃身高焦虑,切不可揠苗助长。C儿童的身高受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占70%,此外还与环境、营养摄入、睡眠质量等有关。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香饽饽”源自美味食物“饽饽”。与此类似的有新疆谚语“勤劳的人吃羊腿,懒惰的人喝凉水”。请简述“吃羊腿”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22.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字母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孩子就一定能长高②并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③补充生长激素有副作用21.含义:羊腿象征着美好幸福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得名的缘由:源自新疆人的饮食习惯,鲜美的烤羊肉是新疆人美味的食物,久而久之抽象为美好富足生活的代名词。22.A句修改为:骨骺已完全闭合者、肿瘤患者、糖尿病患儿、颅脑损伤者忌用重组人生长激素促生长治疗(禁止骨骺已完全闭合者、肿瘤患者、糖尿病患儿、颅脑损伤者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促生长治疗)。C句修改为:儿童的身高受很多因素共同作用(儿童的身高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面说家长对孩子的身高很焦虑,他们认为打生长激素就能让孩子长高,前面有“只要”,这里应有“就”,可填:孩子就一定能长高;②前面说“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孩子非常少”,如果能够做到“均衡饮食、科学规律的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是不需要打生长激素的,可填:并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③此句与后面内容有关,而后面讲的是“常见副作用有”,可见打生长激素是有副作用的,可填:补充生长激素有副作用。【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含义:由“勤劳的人吃羊腿,懒惰的人喝凉水”可知上下两句内容相反,由“喝凉水”可推知“吃羊腿”的意思是吃得好,进一步理解应该是代表美好幸福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是靠“勤劳”得来的,由此可知“吃羊腿”的真正含义是美好的生活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得名缘由:这则谚语来自“新疆”,而新疆人爱吃羊肉,鲜美的烤羊肉是新疆人美味的食物,因此他们用“吃羊腿”来代表美好富足的生活就是很自然的。【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句“禁止”和后面的“忌用”的“忌”重复,可删掉“禁止”,或者把“忌用”改为“使用”。C句“儿童的身高受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句式杂糅,可修改为:儿童的身高受很多因素共同作用(儿童的身高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一首歌叫《存在》,歌词有云:“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份“愤怒”?又该如何保持“愤怒”呢?请结合当下的背景以及你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此谈谈你的理解。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此题结合当下的流行音乐,引导学生去思考艺术背后的生活哲思与理性。歌词对“愤怒”的理解有一个语境:在面对“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的背景下,出现了“找个借口继续苟活”与“展翅高飞保持愤怒”两种态度,而“愤怒”与“苟活”相对,其情感指向就非常明白了。这“愤怒”有别于儒家要求我们的温良恭俭让与道家做事崇尚的不争、尚柔。这“愤怒”是“怒发冲冠,凭栏处”的热血喷涌;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凛然;是对真善美的誓死捍卫;是对理想自我的坚定维护。现在有太多左右逢源的人,他们圆滑世故,精致利己,不愤怒,更无从谈起“保持愤怒”。学生结合当下以及自己的成长经历从“愤怒”的积极面立意即可。具体写作时,可以谈自己对“愤怒”的理解,比如区别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愤怒,这里的“愤怒”是针对应该愤怒的情境而出现的应有的情绪反应,如面对不平之事、面对黑暗事件,如果没有愤怒,表明我们的为人做事的原则已经变化,表明我们的生命激情已经暗淡。或谈“保持愤怒”的积极意义,从个人到社会,把这种意义说深刻说透彻,必要时还可以联系当年鲁迅呼吁青年摆脱冷气,敢于在沉默中爆发的观点,分析整个社会没有了、或者不敢愤怒,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潭死水。还可以谈“保持愤怒”的具体做法,如良知、激情、勇气等。广东省揭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歌中的美刺理论,是我国文艺理论遗产中富有光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讲的美,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歌颂;刺,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批评或批判。这一理论是由汉代的《诗序》和《诗谱序》所提出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先导,美刺理论也是这样。它的先导可以上溯到孔、孟。在孔、孟的时候,人们并不都认为诗歌应具有美和刺两个方面的职能。比如《孟子》中所述及的那个高子(孟子的弟子),就因《诗经》中的《小弁》刺了当时的社会,便说它是“小人之诗也”。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先秦,一般还认为“乐者乐也”,把乐看作只是喜悦的感情的表现,这也无异于排除了刺的职能。但当时的孔子是肯定诗歌刺的职能的。他说诗“可以怨”。可以怨当然也就可以刺了。不过孔子没有对此进行更多的阐述。其次是孟子,他为了捍卫诗歌刺的职能和高子展开论辩,并在这场论辩中提出了如下的论点:用诗歌批评亲长的严重过失是亲亲的表现,而亲亲就是仁。这样一来,就把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之中了。显然,孟子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已比孔子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正面具体地阐述诗歌的这两个职能,则是《诗序》和《诗谱序》的事。《诗序》系由《大序》和《小序》构成。《大序》或称《诗大序》,指的是《诗经》第一篇《关雎》小序后面的一段文字较长;《小序》指《许经》中其他各篇的序文,很短。关于《大序》和《小序》的作者,后来的学者意见纷纭。《诗谱序》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郑玄为他所著的《毛诗谱》所写的序。《诗大序》在论述“风”这样一种诗体的时候,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作为风诗的内涵提了出来。上以风化下,说的是统治阶级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去感化被统治者。下以风刺上,说的是被统治者可以用诗的形式去批评统治者。那么,这种批评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呢?《小序》做了具体补充。下面是一些诗的小序摘录:《野有死麋》“恶无礼也”,《击鼓》“怨州吁也”,《终南》“戒襄公也”,《黄鸟》“哀三良也”,《东门之扮》“疾乱也”,《旄丘》“责卫伯也”,《简兮》“刺不用贤也”。以上所引说明,《小序》作者认为对社会所存在的矛盾,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恶”“怨”“戒”“哀”“疾”“责”“刺”等都是可以的。由于《诗序》的作者认为诗歌可以在这样广泛和深入的程度上执行批判的职能,那么随之而来必然有一个要求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所以《诗序》又在“下以风刺上”之后提出了“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在统治阶级的淫威无限扩大、毫无民主可言的封建时代,能够提出这样的主张,实在是很有见地和了不起的。到了《诗谱序》,郑玄又对此做了新的发展,这就是把刺和美作为诗歌的两大职能而并列提出。他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泛失,所以匡救其恶。”《孝经》对“将顺其美”一语的注释,是行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歌颂,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美得到发扬;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批判,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缺陷得到揭露、批评和纠正。二者相反而又相成。至此,诗歌应该兼具美和刺的两种职能,它们各自的功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统治者和社会应该怎样对待刺的职能等,都得到了基本的阐述,诗歌的美刺理论可以说大体形成了。由于《诗经》在封建社会中的经典地位,由它的序言所完成的这一美刺理论,也相应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一些统治者尽管不喜欢它,却不敢公然地否定它。这是有利于现实主义诗歌及其理论的发展前进的。当然也无须喋喋不休地去说明,《诗序》或《诗谱序》的作者都是封建阶级的文人,他们所主张的美,主要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他们所主张的刺,也必然受封建道德的制约。《诗大序》所要求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显然就表现了它作为封建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摘编自徐寿凯《诗歌美刺理论的建立》)材料二:将“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而“美刺”说的目的就是引导君主了解诗的“美刺”之旨,进而了解引发“美刺”的民间疾苦,然后通过对引发民间疾苦的政治盛衰的了解来对照自己的政策和行为,以期君主加以改进。郑玄在为《毛》作箋注的过程中,总结并发扬了以《请序》和《毛传》为代表的汉代解《请》传统,即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在先秦“以意逆志”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加成熟的“美刺”说。郑玄以“美刺”解诗是汉代经学的产物,更是汉末的时代产物,虽然它具有和汉代其他经注同样的将其政治教化功能唯一化、绝对化的弊端;但是这种站在现实的立场,针对现实的情况来说诗的方法不可否认的具有一种积极的现实精神,汉代重“美刺”的解诗方法的意义和局限都在于此。(摘编自沈薇薇《试论(毛诗传笺)以“美刺”笺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美刺理论的先导起源于孔、孟,孔子肯定诗歌美刺的职能,孟子则进一步指出诗歌可用于批评亲长过失。B.孔子认为诗“可以怨”,孟子将诗歌中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但二者都未正面阐述诗歌的美刺职能。C.郑玄的《谱序》在《序》的基础上将刺和美作为歌的两大取能并列提出歌的美刺理论大体形成。D.郑玄为《毛诗》作笺注,既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继承先秦“以意逆志”的思想诗歌的美刺理论更加成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时代,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诗歌具有美和刺的职能,甚至有人反对讽刺现实的诗歌,将之视为“小人之诗”。B.《许序》作者认为歌应执行批判的职能并引出正确对待这一取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因此提出“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C.《诗序》对社会的批评广泛,有厌恶无礼的、告诫统治者的、痛恨混乱的等涉及社会和生活的问题。D.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因此,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诗歌的职能的观点的一项是()A.“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南朝梁】刘勰B.“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唐】皮日休C.“诗人自不讳刺,而诗之本教,盖在于是矣。”【清】程廷祚D.“夫诗生于情情生于境,境有安危亨困之殊,情有喜怒哀乐之异,岂刺时刺君之外,遂无可言之情乎?”【清】崔述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概述了诗歌美刺理论的重要地位、概念内涵与理论源流,思路清晰。B.材料一语言褒贬分明,如“富有光彩”“淫威”等;语言严谨准确,如“一定”“必然”。C.材料一说一些统治者不喜欢诗歌的美刺,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阐述观点时,除了正面肯定,也指出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思维。5.《诗序》言:“《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这种评价恰当吗?请结合《诗经·静女》一诗,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A2.D3.B4.C5.①《静女》一诗表现的是古代男女之间纯真浪漫的爱情,是一首清新的爱情诗,与政治、卫君并无什么关联,谈不上“刺时”、劝君。②这种理解体现了《诗序》对诗歌“美刺”职能的推崇,它片面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忽略诗歌作为文学美的特点。此类解诗往往因为机械套用美刺理论,而导致对诗歌文本原意的曲解或误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诗歌美刺理论的先导起源于孔、孟,孔子肯定诗歌美刺的职能”错误。从材料一所述看,“它的先导可以上溯到孔、孟。在孔、孟的时候”,“上溯”并非“起源于”;另外,材料中说“但当时的孔子是肯定诗歌刺的职能的”,并未述及孔子肯定诗歌“美”的职能。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D.“因此”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与“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并无因果关系。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A.着重阐述“风雅”产生的动机,指出为情而造文的道理,偏重“讽”。B.论及诗“美”“刺”两种职能,适合作为支撑材料一关于诗歌的职能的观点的论据。C.强调诗的本教在于“刺”。D.阐述“诗”“情”“境”的关系,对诗的“刺”的单一职能提出疑问。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材料内容的能力。C.“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错,材料二写将“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没有信息表明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卫君无道,夫人无德”的意思是“卫君无道,是因为后宫中没有一个有德的夫人”,这是将《静女》看成了一首政治诗歌。根据材料一“《诗大序》在论述‘风’这样一种诗体的时候,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作为风诗的内涵提了出来。上以风化下,说的是统治阶级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去感化被统治者。下以风刺上,说的是被统治者可以用诗的形式去批评统治者”“由于《诗序》的作者认为诗歌可以在这样广泛和深入的程度上执行批判的职能,那么随之而来必然有一个要求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可知,《诗序》推崇诗歌的“美刺”职能,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实际上,《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是一首清新的爱情诗,与政治、卫君并无什么关联,谈不上“刺时”、劝君。可见这种评价是不恰当的,它片面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忽略诗歌作为文学美的特点。此类解诗往往因为机械套用美刺理论,而导致对诗歌文本原意的曲解或误读。(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出征沙汀欢送义勇壮丁出征的前一日。时候是夜间,王童子的破更锣早已响过了。夜在深沉下去。倘是往常,除开瘾哥们和偷儿们,全城的人都已睡觉了,为了节省灯油,以及支持次一日平凡生活的精力的储蓄。然而今晚也并没有例外。所不同的,是他们大都睡不落觉,全都醒着。便是袁开泽也都这样,因为这些人的睡眠经常说来就来,真和做戏一般容易。他们大都在关心着明天的出征。按照各人不同的处境,有的担心着那些将出发的亲友,有的沉浸在由此而来的战争恐怖里,爱钱如命的人则都叹息着,因为保长日间吩咐下来,谁不燃放花炮欢送,谁便是汉奸了。壮丁们自己的兴奋更不必讲。此外老兵王汤元也异样地兴奋着;这汉子本已向后援会报了名,但因为老父的阻拦,却又自己取消了:而这正是一个中国男儿的羞耻。①他不安地辗转着,每翻一次身便要轻击一下床铺。他自觉他的退缩是不应该的。他,一个老兵,一个有着一长串冒险经历的壮年。十五岁时,他便从父亲的烧腊摊边偷跑了。那引诱他的是一个防军头目,有着孩子脾气,常领了年青人在操场边学筋斗,讲述孙悟空反天宫的故事。他的逃跑多半是为了这些愉快,但不到一年,因为当时流行一种对号兵不利的谣言,他把号筒一攒,扛起枪来了。他忽然发觉放枪比吹号痛快。他常为五块钱当敢死队,一气冲锋上龙泉驿的山顶。虽然多少次奖金并不兑现,兑现倒是打击和伤害。一九二一年的淮州大战,几乎弄得他半死。但他也并不永远老实,反省和风气逐渐把狡诈传给了他。他慢慢知道了怎样保护自己,不再当敢死队,却常在枪声里藏在坟凸后打纸牌,利用伤兵掩护自己退却。因为督战官的机关枪是不好向着伤兵放的。一九三四年发生过兵变的事。他便是叛兵中的一个,但他既没有拖上龙背当土匪,也没有投奔去,在迟疑了一阵之后,却把串带一紧,溜回来了。和目前的季节一样,他到家的时候正是秋末冬初,鸭子早登市了。于是两三年来,虽然在气闷的时候,他常常神往于那些轰轰烈烈的往事,喜欢打磨枪支和吹谈战争,但他一直替代着父亲的职务。午后顶了掌盘出去,直到响更再又顶了回来。这也许是烧腊本身把他吸引住了。因为烤鸭也近似一种艺术,在经过多少繁难手续之后,把盐渍好的鸭子取来,逢胸用根短棍撑开,摊在炕灶上,刷上油和红米,于是便成为一种金黄透亮的出色佳品了。那炕灶恰在室外的天井里面,做法很简陋,隔开七八尺远近垒两块土砖,上面是两根木料和一块篾笆,炕内则燃着谷壳。②谷灰还没有灭尽;冒着蒙蒙的轻烟,从月光中望去,好像隆冬夜深时的雾气一样。有慌鸡上的鸣叫,更远些,还听得见狗吠,以及别种加强静夜的声响。叹息了一声,他从床上坐起来了。他伏身向矮柜上摸索火柴,但他老找不着。因为忽然习惯地顾虑到炕里的灰烬,怕再燃起来,随后便又走向窗子边去。等他回上床时,他的头脑忽地冷静了。那些在他脑筋里闪现着的,已经不是战争,而是关于生意的打算。他随即自言自语道:③“好,不要发疯,还是做啥干啥吧!”于是长长地伸个懒腰,缩进被盖去了。他不久便被疲劳拖进浓睡里去。再也想不到壮丁的事,以及好事者的打趣了。那极恶辣的打趣者是田狗熊,这个矮而肥壮的老人,一发现他便要做出滑稽相,长声嚷道:“哼!不晓得给人丢那么多底子做什么啊……”随即又故意做出恰才看见他的神气,正色道:“怎么,你认真要上前线去么——还是烤你的鸭子好些!于是接着便是一长串的哗笑。但现在,这通通给睡眠淹没了。次一日,他也没有再记起它;但他却避免着参加欢送会,虽然他惯常爱看热闹,便是狗打架也不放过。然而这是本城多年未有的壮大场面,题目又新鲜,从一个好动的人讲,要像产妇一样蹬在家里是颇不容易的。所以魁星楼的大钟一响,他终于出街了。他的最后决心,是那些雄壮的歌声和爆竹声帮他打定的。这时候,大队的游行已经终结了。从外南的城门边起,直到那街道尽头的广大河沿,欢送的行列停止下来。这里包含着城内外的各色人等,他们排成火巷子,手持纸旗,每隔几人便有一串鞍炮。义勇壮丁昂然地通过着,于是歌声更嘹亮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这古老的边城里,人们都从平凡生活的麻木里醒转来了,便是老年也不再是老年,变年青了。他们尽情地欢呼着,破天荒地欢迎着战争。那个靠着六颗骰子吃饭的王五,那出名的老家伙,忽然在一家铺门边的长凳上出现了,他俯身向一个壮丁嚷道:“小胖子!个老子多杀几个日本人转来呀!”于是列子里雄壮地反响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些壮丁多半是退伍军人,因破产而在市井流荡的青年,庄稼汉和店员。他们得意扬扬地行进着,枪刺在阳光里闪着美丽的反光,这是十分壮丽的,便是一个胆怯的人也可能立刻为它成为一个勇士。可是王汤元却已手脚冰冷了。他,一个老兵,一个经过大串冒险生活的壮汉!田狗熊滑稽地在人丛外拦住他,且打趣道:“息点气好么,息点气好么?”“去你的!”王汤元嚷骂着,把头昂开去了。但他忽然瞥见了他的父亲。老人站在市民的行列中,手提鞭炮,显出惊惶悲哀的面色。可是他已经把一切包括在一个简单明确的概念里:“替国家都在拼命咧!”大步跨向壮丁队里去了。④歌声正在沸腾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选自《沙汀小说集》,原载于1937年12月5日成都《战旗》旬刊创刊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第一至五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安谧沉寂的氛围,点明人们的不同心理,欲扬先抑,设置悬念。B.老兵王汤元十五岁时曾受一个防军头目的引诱而偷跑去当了号兵,后来发现放枪比吹号痛快,就扛起枪来。C.王汤元当过敢死队员,冲锋在前,在大战中差点丧命,却从未受奖赏;因此他幡然悔悟·不再参加敢死队。D.文中用了不少文字介绍烧腊,解说了烤鸭制作材料、方法、工具等,从中透露出王汤元对烧腊手艺的喜爱。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是对王汤元就寝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他报名出征遭老父阻拦而取消后的自愧自惭。B.句子②描写月光下天井里炕灶中谷灰燃烧冒出的轻烟这一环境,烘托了王汤元内心逐渐趋于平静的心境。C.句子③中“不要发疯”意指不要出征,“做啥干啥”意指做烧腊生意,这表明王汤元在出征前的复杂心理。D.句子④以沸腾的歌声作结,照应上文,“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句歌词反复出现,揭示了小说主题。8.小说中叙写了田狗熊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同是抗战题材小说,沙汀的《出征》与孙犁的《荷花淀》在选材、结构、人物塑造这三个方面有怎样的不同?请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答案〗6.D7.B8.小说叙写田狗熊其人的打趣言行和对王汤元的劝阻,以及王汤元的回应。这样写,更加充分、具体地揭示王汤元是否要上前线的激烈的心理斗争过程,烘托王汤元不甘受奴役、参加抗战的坚定决心,使得主人公形象更丰满、真实。9.①选材:《出征》选取抗战初期国统区义勇壮丁响应号召出征前线的故事,《荷花淀》选取抗战相持阶段白洋淀地区军民协作抗击日寇的故事。②结构:《出征》以主人公王汤元出征前夜是否上前线抗敌的心理态度变化为线索来叙事;《荷花淀》以水生嫂们的成长为线索来组织情节,依次叙述了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歼敌的过程。③人物塑造:《出征》以老兵王汤元为主人公,主要展现其出征前线、抗击日寇的思想斗争与觉悟过程,表现其不甘受奴役、奋勇抗争的坚定斗志;《荷花淀》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勇敢自信、积极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渲染安谧沉寂的氛围”“欲扬先抑”错,从开头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内容来看,这氛围并非“安谧沉寂”;从开头部分与下文的关联来看,也并非“欲扬先抑”。B.“后来发现放枪比吹号痛快,就打起枪来”这一理解歪曲原文语意,原文是说“因为当时流行一种对号兵不利的谣言”,他才扛起枪来。C.“因此他幡然悔悟,不再参加敢死队”错误,原文是说“反省和风气逐渐把狡诈传给了他”。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烘托了王汤元内心逐渐趋于平静的心境”错,从小说文本的整体语境看,应是烘托王汤元辗转反侧难以人眠的心境。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先看写了田狗熊的什么。文章写田狗熊打趣王汤元,“这个矮而肥壮的老人,一发现他便要做出滑稽相,长声嚷道:‘哼!不晓得给人丢那么多底子做什么啊……’随即又故意做出恰才看见他的神气,正色道:‘怎么,你认真要上前线去么——还是烤你的鸭子好些!’于是接着便是一长串的哗笑”,田狗熊在讽刺王汤元当了逃兵,丢人,并且这次报了名又被父亲拦下来,嘲笑他只能在家里烤鸭子。而王汤元虽然表面上不记得田狗熊的讽刺,但是“但他却避免着参加欢送会”,以前他那么爱看热闹,连狗打架也不放过,这次送壮丁为何不去看热闹了?表明田狗熊的话刺痛了他,他内心想要上前线,可是由于父亲的阻拦和自己当逃兵的经历而犹豫不决;文章第二次写田狗熊对王汤元的嘲讽,当时王汤元被队伍的歌唱、口号以及刺刀上美丽的反光刺激和震撼,下决心要跟着队伍走,这是田狗熊说“息点气好么,息点气好么?”,这次王汤元回骂道“去你的!”,然后“把头昂开去了”,表明他最后下定决心要去当壮丁,为国家拼命了。田狗熊的打趣及阻拦,王汤元的反应,充分、具体地展示出王汤元是否要上前线的激烈的心理斗争过程,烘托王汤元不甘受奴役、参加抗战的坚定决心,使得主人公形象更丰满、真实。【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特色的能力。①选材:由文中的“欢送义勇壮丁出征”等说法,及王汤元内心斗争要不要再次参加壮丁为国效力等相关内容可知,《出征》选取抗战初期国统区义勇壮丁响应号召出征前线的故事;《荷花淀》则是写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白洋淀地区普通民众的抗日活动,是抗战相持阶段白洋淀地区军民协作抗击日寇的故事。②结构:《出征》的主人公是王汤元,时间是“欢送义勇壮丁出征的前一日”“时候是夜间”,王汤元辗转反侧睡不着,“他自觉他的退缩是不应该的”,而且他有过当兵的经历,只是他“本已向后援会报了名,但因为老父的阻拦,却又自己取消了”,于是内心不断斗争,最后终于为想要报效国家的理想所激励,决心投入壮丁队伍,因此文章以主人公王汤元出征前夜是否上前线抗敌的心理态度变化为线索来叙事;《荷花淀》中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们,在去给丈夫送东西时遭遇敌人,无意中参加了一场伏击战,于是她们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小说以水生嫂们的成长为线索来组织情节,依次叙述了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歼敌的过程。③人物塑造:《出征》中的主人公是老兵王汤元,他有着基本的爱国情操和反抗侵略的意识,虽然当壮丁被父亲阻拦,但最后终于战胜自我,决心参加队伍,文中写“他的最后决心,是那些雄壮的歌声和爆竹声帮他打定的”,他觉得应该“替国家都在拼命咧!”,小说主要展现其出征前线、抗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