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1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2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3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4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

修)教案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

设计「篇一」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学习体会诗人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直观性描绘与虚拟性想象结

合的手法,以及与前一首诗截然不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从而了解诗人的经历

与内在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习这首诗中表达诗情的手法,体会作者身陷囹圄却壮怀激烈的情

操。

教学目标:一课时

教学步骤:

戴望舒,早期受到法国向正派的影响,1941年在香港被日军以抗日的罪名抓

入监狱,他前后期的风格有明显的转变。前期讲究音乐性和象征性,追求意象的朦

胧,后期作品情调日趋明朗,表现出爱国知识分子对侵略者的反抗精神。

象征: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

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的意义。利用象征物和被象征物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

似和联系,可是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作为形象,象征可分为传统象征和个人

象征,后者为个人自创的象征方式。

提问:同学们仔细阅读本诗,这首诗主要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开头到“我站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一部分表现了世人对沦陷地区的关注。

这一部分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写的呢?(对比,用家乡以往的美丽和今天

祖国的满目疮痍做明显的对比,从而可以看出日寇的铁蹄对祖国的践踏。作者充满

中国人血泪的江山之时,不能不感到愤怒和悲哀。)

作者是如何家将两个部分传接起来的的呢?作者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着祖国的大

地,这双手触到过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它是受过损害的,和那辽远的一角。

作者认为祖国的未来是没有一丝希望的吗?

第二部分是一种光明的意味。是对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的赞美。

“太阳”和“春”的意象象征着什么?给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太阳象征

着光明,春象征着蓬勃的生机。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对依然完整的国土的

赞美和向往。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用来比喻什么的呢?(作者发挥他的想象

力,把虚拟的想象同比喻结合。虚实相生,作者温柔的抚摸,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真

切而深沉的热爱。

同学们选择一个角度,对本诗的艺术特色作一简要评价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

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2.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

点。

3.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

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戴望舒图片)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

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

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曾经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

力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高度评价《雨巷》一“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

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

±,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

掌》(教师板书)。

问:作者是谁?

生:戴望舒。(找一生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写两遍)

二、预习展示

师:老师想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屏)

(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残损灰烬锦幢存藻蓬蒿蛟蚁憔悴蘸着掠过

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

1、残损:2、灰烬:3、蓬蒿:4、憔

悴:

(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

人。

(四)、通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分小组讨论问

题。

生:提问题。

师相机板书,并在后面打一个问号,以提醒不忘。(预设:可能是有关于写作背

景,有关于诗句的问题)

大家提的这些问题不错,说明都能认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最难能可贵

的。

三、读诗歌

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

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通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

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古人云:“诗言志。”白居易说:“诗,根

情。”都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通过你的预习,你发现本首诗歌抒发

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预习任务四)

生:对日寇极端的痛恨,对国土沦陷,沦为殖民地的忧愤。一痛楚忧愤。

生:对祖国(中国)真挚炽热的爱,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热烈盼望祖国和平统

0

师:相机板书忧愤挚爱(或其它相近的词语)因此我们在读课文时一定要读出

这种感情。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配乐《大漠敦煌》伴奏)

生自由朗读诗歌。

下面我找一名同学来读课文。(可推荐一名同学来读,配乐朗读)。

生评价朗读情况。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

设计「篇三」

K创意说明1

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

掌》同样也体现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充分朗读

之后,“个性解读”一一“多角评析”一一“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

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K教学步骤】

一、充分朗读

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

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

1、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

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

聆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请闭上眼

睛静静聆听,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

的感受。

如“我触到苻藻和水的微凉”一句可以这样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

冰凉。昔日那锦嶂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

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存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幢!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

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

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

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

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

旧。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民怎会是这般模样?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那么柔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依恋!这土

地是美好的、温暖的;是令人向往的、无比香甜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

区的地,是美丽的地!

3、学生交流。

三、多角评析

自选角度,评析文章。用“我发现"说话。学生的发言可能有:

1、我发现文章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这一

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所以文章描写的对象虽多,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

2、我发现文章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在写沦陷区时,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而

在抒写解放区时,情绪却陡然变化,变得热切,充满了憧憬。

3、我发现文章语言上很有特点。诗人选用了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

放区,而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4、我发现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巧妙,他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

感,使得抽象的心绪变得具体可感。

5、我发现诗歌前后部分写法不同,有一种摇曳多姿的美。前半部分写沦陷区

采用的是实写,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画面缀连;而后半部分对解放区侧重于写意,

充满了抒情意味。

6、我发现整首诗歌都是在诗人的想像中完成的,因此,诗歌的意境既有现实

的真实性,又具备超现实的广阔性,两者水x交融、巧妙和谐。

四、自主链接

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为本课学习资料库添加相关内容。

点拨:

添加的内容可以有: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名家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戴望舒的成名作

《雨巷》的音画欣赏,戴望舒的同期作品《狱中题壁》;“戴望舒与中国现代

诗”,戴望舒《论诗零札》摘录,杜衡《望舒诗论》,张新《戴望舒:一个边缘文

化型诗人》

【备选创意】

K创意说明]

从语言的角度学习诗歌,不仅能从一个别致的角度领略到诗的美,而且有助于

培养语感,提升语言鉴赏力。

K教学步骤11

一、自主发现

1、要求学生从语言的角度阅读课文、发现课文。

2、教师示范:

从词语的搭配来看,作者很善于用修饰语来表达情感,如用“残损、冷、彻

骨、寂寞、憔悴、阴暗”来写沦陷区,传达出一种忧愤悲苦之情。

3、学生交流:

从动词的选用来看,作者用语富于变化,如“触到”“滑出”“蘸

着“"沾”‘'轻抚”"贴”等词紧紧扣住“摸索”二字,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从形容词的使用来看,因为作者的主观情感蕴含其间,所以既形象又含蓄。如

“残损”一词来修饰手掌,既是写实,点明作者在狱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又如一

面旗帜,宣告着诗人的坚贞不屈。

从比喻句来看,既新颖贴切,又启人联想。如“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掌中

乳”,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

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又如“像牲口一样活,蟋蚁一样死”亦是如此。

从句式来看,作者在写解放区时多用短句,活泼、跳跃,以表现解放区的生机

和活力、明朗和幸福,如“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因为只有那里是太

阳,是春”。

从韵脚来看,有时是四行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既和全诗的情绪流

变一致,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的节奏。

二、一点聚焦

1、确定品析重点:诗歌中的修饰语。

2、学生自选一句,品析诗中修饰语。

3、学生交流,内容可以如下: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一句,用“锦嶂”来比

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

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拟人手法,用“寂寞”来表现祖国遭受日寇蹂

蹒后荒凉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描写诗人轻抚解放区时的内心感受,诗

人用了两个比喻。“恋人”“柔”,传达出一种纯净而美好情愫;“婴孩”“手

中”写出了解放区的亲切和令人依恋的,十分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依恋和挚

爱之情。

4、教师小结:

诗中的修饰语给诗歌涂上了“冷”和“暖”两种色调,形成了对比,很好地表

现了诗人的情感。

三、理解背诵

根据诗人情感的流动,边想像边背诵,力争最短时间内背下来。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

设计「篇四」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爱国思乡,本文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的经典篇目,是诗人在侵略

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赞歌。诗人以虚拟和想象的手法,用“残损的手掌”抚

过祖国大地,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一

“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作者运用冷暖色调生动的表现出了自己

对沦陷区和解放区的的感情,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题材,同时也是

教给学生用意象去解读诗歌典范例文。

学情分析

1、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还很稚嫩,要不断灌输赏析理论,让学生结合学习世间

理解诗歌创作及赏析的方法、策略,让学生会学诗歌,从而克服畏难情绪,产生学

习兴趣。

2、作品时代感鲜明,与学生距离较远。要创设好情境,阐述好背景,引领学

生进入角色。

3、现阶段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习惯、方法、合作意识等都有待提高,

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精心策划,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形成素养,积淀基础。

4、针对现在学生爱国情感淡漠现状,要充分教材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

感,树立正确的“三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

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过程与方法】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

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其中对侵略者

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者的哀痛,对解放区的热情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

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有情感、节奏正确的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

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吟诵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处理字词。

2、学生听赏课文朗读,感悟诗歌内容,把握情感。

3、简介作家作品,介绍本文写作背景。

三、研读诗歌,分析内容

1、大家看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为一个句子完整吗?

2、问:他触摸到哪些土地?请大家在诗中标注一下。

3、这些地方都沾染了什么?

4、师:还触到什么地方?那一角又如何呢?

5、对比两种心情,讨论其产生的原因。

6、学生根据自己理解感情朗诵片段,比拼谁更富情感和感染力。

四、品读诗句

1、下面我把大屏幕上的诗句改成这样的诗行:

东北三省沦陷。

华北平原遭摧残,江南、岭南被侵占。

就连南海也有了敌人的战船。

这些诗句就是为了表达这些意思,请大家评价一下,老师改的怎么样,好坏要

说出理由,请大家讨论。

2、给予学生诗歌赏析的理论,让学生理解诗歌特点,从而学会去赏析诗歌。

五、小结,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做课后练习三。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

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2、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

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

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

3、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2、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筛选有关资料及相关录音或幻灯;学生收集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

料,并能熟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解决生字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假设我们生活在战争年代,你不幸被敌人抓捕了,你在监狱中会想些什么?会做

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作答)

总结后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就是诗人在被捕后创作的,谁来介绍一下诗

人和诗歌创作的情况?(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并补充、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记录停顿和重音。

2、问:诗歌在写什么?你觉得诗歌寄托着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学生讨论自由回

答)

3、教师总结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再次朗读(齐读或个

别学生范读)。

4、问:把诗歌分为两节该怎么划分?说出理由。(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根据诗人感情变化来划分,从开始到“手掌沾满了阴暗”

为第一部分,描写沦陷区的情况,表现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三、赏析第一部分,体味诗人情感: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

的意志]“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苻藻和水、长

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3、总结:诗人由北向南,手掌抚过祖国大地,这些象征性事物让诗人感觉到了什

么呢?[苻藻和水的微凉,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

花寂寞的憔悴,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4、这样的情景作者在诗中进行了总的描述,是哪些句子?[”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

暗”]

5、朗读讨论:这些描述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讨

论回答]

6、总结: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用残损的

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作者还

使用了一种方法,使这种感情更加激烈,你知道是什么吗?[讨论后明确:对比手法。

家乡的美丽景象与现实、祖国的河山曾经的美好与现在的凄凉形成对比]

7、男女生分组朗读诗歌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朗读、复习上课导入新课

问: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了沦陷区,他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自己身陷牢

狱而国土哟支离破碎,但总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励着自己,那就是对解放区的向往]齐

读第二部分。

二、赏析,探究诗歌内容:

1、问: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

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机”]

2、探究下列问题:(分小组讨论)

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

中乳。贴切的比喻形象形容出诗人在这里明朗、温暖的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2)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天,将

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蟋蚁一样死”]

3)哪句诗句最能抒发作者心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希望之情呢?[“那里,永恒

的中国”]

4)这一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

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语言上用了比喻的修辞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当堂背诵,结束全文。

四、全课总结:

诗人虽然身在狱中,却仍然不忘和自己有着相同命运的祖国。他”残损的手

掌”抚过被日军践踏的沦陷区,抚过充满希望的解放区,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诗人

感情的前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深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希望。

五、板书设计:

感情:忧郁、愤怒、深沉的爱(对比)

永恒的中国!

感情: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

六、拓展练习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将之寄托在具

体的形象上,使之具体话,形象化。

七、教学反思: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

设计「篇六」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

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目标2: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

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

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反复诵读文章,直至背诵。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同学们:只有用心读书,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请看下面的内

容,预习时你做到了吗?

1、反复诵读文章,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

感。

2、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

悟。

3、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

形象来表情达意。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指导学生诵读文章,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

的兴趣式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

片段。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预习展示

(课间播放优美的诗歌朗诵录音,使教室里充满文学的韵味,营造一种诗意的

学习氛围。)

1、自主交流有关作者与作品的知识。

2、进行小组有感情的诵读比赛。

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说说诗人内

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二、合作交流

1、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

形象来表情达意。

2、诗人是怎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

要求:诵读是贯穿其中,力图通过品读诗歌使自己的诵读更有节奏感,更富有

感情。学生以读带讲,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谈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

言。此时诵读的要求是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三、我的收获

学生总结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或不足。

四、课后作业:

自主选择作业

1.积累:爱国诗歌大串联,不少于5首。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

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一段富有诗意的话或者几句诗,抒发一种感情

(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我的成功之处:

诗歌的艺术,一切的活动均围绕“读”来展开,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

一次又一次与作者进行无声的交流,用朗读不同的语调与表情诠释这首诗。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

设计「篇七」

【设计简说】

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但是他似乎并不十分喜欢《雨巷》这首诗,在他

早年的自选集中甚至没有收录《雨巷》一诗。读一读《我用残损的手掌》可能就会

明白其中的原因。

1942年,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

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还创作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歌。

这是一首优秀的诗作,不仅仅是它传递出的情感,也在于它丰富的意象,跳跃

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所以,学习这首诗,可以学习一般读者阅读诗歌的方法,即

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节奏、旋律等。

【教学过程】

一、从标题读起

问题设计:看到这首诗的标题,你第一感觉是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可能会说到“残害、痛苦”等内容。“残损的手掌”既是写

出诗人遭受到的迫害,又表明了诗人不屈的意志,这个意象是值得好好玩味的。)

(说明:这个标题运用了诗歌的基本元素“意象”一“残损的手掌”来传递作

者的情感,整首诗又是围绕“我”用残损的手掌触摸祖国的地图触摸祖国的河山展

开的,标题取得很好。解读标题是解读全诗的基础。)

二、朗读,感受诗歌。

问题设计:朗读这首诗歌,诗人抒发的是否就是大家所谈到的痛苦、悲伤等感

情?

活动:自由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再请个别同学读,交流感受。

至少朗读两遍。

(学情预估:有些学生不一定能快速进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可以相机

点拨。此处另一个难点是这首诗歌前后两部分的变化,前面一部分与标题中“残损

的手掌”一致,祖国是支离破碎的;到“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诗人的情绪

开始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

(说明:整体感悟始终是文学作品阅读的起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它是

表情的艺术。探讨阅读诗歌的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声情并茂之

中,就自然贴近作品贴近诗人了。)

三、整理意象,品味诗歌。

问题设计:

1.诗人写到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2.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说说这首诗中的景物寄寓了作者的

什么样的情感。

活动:学生边读边划,可以分小组分别完成前后部分,再在班级交流,互相补

充。

(学情预估:整理景物只要圈划仔细就可以了,难度不大。难理解的是作者对

家乡的记忆,相对前后几行诗不一样。这里不着急解决,实际上这样一来,诗歌内

部的情感节奏就有更丰富的变化,这一点在第五个环节中可以再深入。)

(说明:一首诗的核心构成在于它的意象,大多数诗歌是由几个意象组织成的

意象群落构成。教学的时候不一定要用“意象”这个概念,看各自教学的积累,已

经习惯用了可以直接用概念,交流时用概念就比较明晰。也可以用“物象”这个概

念,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四、把握节奏,读懂诗歌。

问题设计:

1.整首诗中前后的景物特征一样吗?试着用曲线画出诗人情绪的走势图

2.哪些词语、句子朗读起来很上口?(或者:这首诗歌中哪些地方读起来有

一种特别的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的感觉?)

3.押韵是格律诗的优势,新诗相对就弱化了这一特点。这首诗在押韵上有什

么特色?(这首诗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有时是四行诗

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

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活动:第一个问题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再画在黑板上,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

实物投影来交流。第2个问题较大,第3个问题指向明确,教师可以更具学生的学

习情况选择开展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

(学情预估:这是整个学习活动最有难度的环节,节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

念,尤其是诗歌内部节奏,“请学生用曲线画出诗人情感走势图”这个办法能帮助

学生了解诗的内在节奏。相信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热情最高的一个活动。)

(说明: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最早的诗是诗歌、音乐、

舞蹈的综合艺术,后来,诗虽然逐渐独立成为一种文学样式,但是,音乐的因素并

没有消失。新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但是,不少诗人还是很讲究诗的音

乐性的。

诗歌的节奏体现在两个反面:外在的音乐性,如音节与韵脚、对称与整齐、押

韵与平仄等;更主要的是内在的情绪情感的旋律。内在节奏是诗思诗情的秩序,它

是诗的精髓所在。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将概念凸现出来,)

五、还原想象,把握特色。

问题设计:这些景物与作者生活的关系如何?作者的生活既是指作者创作这首

诗时候的生活,也可以指作者以前的生活。

活动:听配乐朗诵,静心想像。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情预估:如果学生说到“这些景物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这是极好的。如

果说不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这首诗时候的情景,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或

者尝试还原是人创作诗的心理。)

(说明:这首诗超现实的想像是让很多读者钦佩的。引导学生还原、体验,沉

浸到诗人创造的情境中,触摸、聆听、凝视,或叹息,或欣慰,或希望,这是入到

诗里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