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第一节入门课

教学目标:

1.让老师了解学生,让学生了解老师。师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共同构建稳定、高效

的语文学习系统。

2.初步明确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培养学语文的兴趣,掌握并运用初中语文学习的

方法。

3.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按计划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介绍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与小学语文的异同

2、掌握并运用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

教学方法:介绍法,互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热诚欢迎大家走进宁化安乐中学。

从今天开始我将伴随大家进入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初中的语文学习,由我和大家一起

开始,也许你会有些不适应,这是难免的,也很正常。我希望我们互相坦诚相待,尽快适应

初中生活,适应彼此,师生一起努力,加强合作,共建美丽富饶又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

合作需要了解,了解需要介绍,首先我先作一个自己的''语文自白":

二、自我介绍:

姓名联系方法电话邮箱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我的介绍样式在资料卡片上写上你的“自我介绍",可以补充你愿意

提供的其他信息,三分钟填写好后,请组长收上来。

三、语文内涵:

我觉得用语文的眼光去看待一些事情,你就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什么是语文,在初中

阶段,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语言和文字。先说文字,中国的文字很多,但其构成离不开四种

方法: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汉语是一门词汇量极为丰富的语言,往往一个意思,可以

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获得第一名这个意思的表达有〃夺冠/夺标/夺魁/加冕/问鼎/占螯

头/执牛耳:

汉语的表义也极为细腻准确。如光是描写目光神态就有如下词汇青眼/白眼/红眼/冷

眼/暖眼/媚眼/泪眼/傻眼在比如关于笑也有丰富的表达,同学们能说说吗:大笑/窃笑/

微笑/嗤笑/憨笑/奸笑/耻笑/嘲笑/狂笑/冷笑/阴笑/皮笑肉不笑)/>sP5

其次,说说语言,咱们正在听的说的都是语言,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大

家的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

四、交流语文学习方法

现在我们开始交流学习语文的方法。首先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比较,同学们能说说有什

么变化吗?

难度加深了,容量变大了,要求不同了,学习的方法也得跟着有所变化。

教师介绍初中语文学习要求:

(-)学习语文必须具有的素养之一:要有"死记硬背"之功

1、强化''死记硬背”的训练,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

(1)”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培根)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2、青少年处于记忆力最旺盛时期,有很大的记忆空间。

据研究测定,一个人的记忆储存信息量高达10⑫-10(18)比特(信息单位)。它是数

字计算机的100万倍,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50倍。

3、记忆背诵过程是一个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也是思维训练和感悟陶冶的过程。文本

的脉理,文本的情怀,不可抗拒的涌入读者的大脑,成为阅读者内在的东西。

4、把背诵与理解结合起来

不可"小和尚念经一有口无心”,否则,结果往往是"皮带没眼一记不住”

(二)学习语文必须具有的素养之二-:要有''质疑问难'’之心

1、敢于质疑敢于问难的精神,其实是学生求实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因为有疑问才会

有创新,创新是对过去的遗忘,是对现在的不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创新精神,人的心

灵就”如同一沟绝望的死水,春风吹不起半点沦漪

2、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大胆的提出疑问,才能深入领会所学内容

(1)[德国]马克思:怀疑一切。

(2)[英]培根: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

结果。

(3)清代大儒戴震怀疑朱熹给《大学章句》作的注解,终成一代宗师。

(三)学习语文必须具有的素养之三:要有"合作探究"之态

1、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

(1)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2)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3)学生老师与互联网的合作

2、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合作者应各承担一部分任务,互相配合共同完成

学习任务。

3、成立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次考试语文最高分的任组长)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1.思想上高度重视!

把握两条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留心处处皆语文”读书、读自然、读人。在无形

的渗透里,有形的关注中,坚持学下去,一个字,一个音,一个句子,它们看起来微不足道;

一篇文章,•部著作,学后并不觉多了什么。忽然有一天,你会顿觉自己开窍了,清醒了,

错字病句再也逃不过你的火眼金睛。

2.具体而言课堂内外须做到

课内①要认真预习、听课、复习、作业

②要积极思考并努力回答问题努力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响亮。

③要养成记好笔记的习惯

④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不可潦草

课外①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②多写日记、周记、心得体会(所以要准备一本周记本)

③多上网搜集资料信息

3、明确语文的"四大天王”:听说读写。仔细听、大胆说、广泛读、勤奋写。

勤动脑,多思考。多读,心中有本;勒写,笔下生花。养成好习惯。

4、牢记几句忠告:最终成为口头禅

用心做一切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幸福

要想干,总是有办法的;不想干,总是有理由的;

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五、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

1把作业与书法结合起来

[汉]扬雄:书,心画也。

作业应书写规范、工整、清楚。

2、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要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清]曹雪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宋]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把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结合起来

4、准备语文笔记本、随笔本、作文本、作业本各一本。

5、还要准备《成语词典》、《新华字典》(有条件的买《现代汉语词典》)各一本,至少

小组要一本。

【备注】

1、关于预习

关于预习,我认为不仅仅是读一遍课文,给生词注音、解释。预习应这么做:

读课文,勤思索;要点句,疑难处,用符号,标示出;生字词,要查释;标节次,分段

落;;写段意,理脉络;中心意,弄明确:精彩处,加批注。

2、关于复习

上完课,整笔记;知识点,宜梳理;(作业前,应复习;做作业,慎审题;)独立作,须

及时;写工整,莫儿戏。

3、关于笔记

大多数的笔记,应记在书上,就近原则比较好。准备一本积累本(记录专题知识)。

4.关于练笔

要养成每天有练笔好习惯,先从摘抄做起,每周三到五则,然后过渡到写自己每天的所

见所闻所思所感。

六、本学期学习任务

1.阅读:学习教材,能结合自身经验初步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读懂浅近的文

言文。课本后面列出的课外阅读的书目,有条件的同学可把这些书买到,终身受用。也可以

在班级组织图书角,同学们将这些书集在一起,互相传阅。还可加上一些篇目,如:《唐诗

三百首》、《三字经》等,以及大家喜爱的优秀的书籍。

2.写作:能条理比较清楚的写人记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摘随笔,每周至少一篇,不命题,300字以上,周一交(随笔本用统一的硬面抄,前

面空两张纸,留作请他人写序言用)。

作文(一般命题)一学期完成8次,一般课堂完成(45分钟,目的是训练考场作文)。

注意:尊重版权,绝对原创。真情实感,书写清楚。不少于500字,力求突破600字。

有作文的当周,随笔停写。

3.活动:按照教材提示,根据综合性学习,成立语文兴趣小组,包括:成立文学社团,

办文学小报。平常还可结合语文单元教学举行一些语文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

赛、口头作文比赛、辩论赛等等。还可以开展每天讲一个小故事、每天背一首小诗、每天三

分钟的演讲等活动。具体活动由老师和科代表策划,全体同学提出补充意见。

七、结束语

完成任务,必须要有坚强的语文意志,在语文学习中只要我们广泛的涉猎,一点一点的

积累,深入的观察生活,我们一定感到有无穷的乐趣,到那时我们遨游在语文这个广博的学

海中,一定能收获到许多,一定会受益无穷。

最后让我们在散文《寻找语文》中结束今天的课。(学生课前准备、朗诵)

【附工散文《寻找语文》

刘子荣

真正的语文应当到生活中去寻找。

天边流过一丝云,你觉得这云真好,淡淡的,轻轻的,任意东西,自由自在。这时你就

是在学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它生机勃发;如血的残阳映红西天,使人无限留

恋,这时你也在学语文。到自然中去寻找语文吧!

语文是那巍巍的昆仑,语文是那奔腾的长江;语文是名城故都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

荒郊野外随风飘散的蒲公英;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语文是那静谧的荷塘;语文是秦皇岛外

滔天白浪里的打渔船,语文是暴风雨中高傲飞翔的海燕,语文是青天里的一行白鹭,语文是

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

语文给了我们聆听美的耳朵,发现美的眼睛,领悟美的头脑。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

老子的口中娓娓道来,语文伴着腾腾的杀气被当阳桥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

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洛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景阳岗的青石上感受惊

险,送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语文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才下眉

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心远地自偏”的悠闲,”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豪情。

六布置作业:预习《在山的那边》,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注音。

教学后记:

1、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

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

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

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

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

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

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臼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

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三、课前二分钟:

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四、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踏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

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

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

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

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

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

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五、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

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

“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

的指导。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

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

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

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②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六、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

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

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七、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

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八、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堀爆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育着侬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九、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十、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ill海

艰难险阻理想境界

教学后记:

2、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知识训练点: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能力培养点: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体验点: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

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课型:讲读型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力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流畅地复述

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进而理解人物和中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本课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文章的主旨。

㈡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指名朗读课前“导语”,问:文中的“我”幼时陷入了什么样的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

的呢?这次历险对我们大家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2.课前热身

⑴默读课文。要求提高默读的速度,从每分钟的300字增加到500字,本文大约需4

分半钟读完。分组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快又好。

⑵指名复述课文内容。

复述前可做这样的准备:

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一共几个孩子?其中有名字的是哪两位?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把故事分成“冒险”和“脱险”两个部分,分别请两名同学复述。

C.根据复述的提失,分小组共同总结一下如何改进各自的方法,并把经验记录下来。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诙“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

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

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

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⑵四边互动:

互动1: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

◎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支凉爽凉爽作铺垫。

互动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面对困难,克服了一个再去克服第二个,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不断努力,就不会被任

何困难吓倒。

互动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小困难是不难克服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

胜大困难。

互动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因为想着距离,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就没有战胜它的信心了。

互动5:你怎样理解题目的含义?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烟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

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达标反馈

⑴本文选自《》,作者是()«()国作家。

⑵给加点字注音。

吸泣()嶙咂()略目()细芋()训遨()

⑶文中所含的哲理是什么?

5.学习小结

⑴内容小结: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终生的一笔财富。这就告诉我

们: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善于从平凡、普通的现象中悟出道理,这样人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生活也才会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⑵方法归纳

A.朗读时要全神贯注,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B.复述故事时要全面而简明,说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㈢延

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假如你的某一门功课非常不理想,学了这篇课文后对你有什么启示?

2.实践探索

⑴实践活动

拟一份分步攻克某项困难的计划,对照计划努力实行,并及时记录自己的心理感受。

⑵巩固练习

①找出“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我顿时……我又照着做了。……然

后,。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

来,在班上读一读。

㈣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悬崖上走一•步再走一步安全到达地面(经历)

人生中走一步再走一步轻松克服困难(感悟)

教学后记:

2、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第二课时

㈠本课目标

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给我们的多方面的启迪。

㈡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课前热身

⑴指名复述故事,简要概括文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⑵描述文中所写的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不仅要把握它的主旨,还要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才能更深更透

的挖掘出文章所包含的启示,我们也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艺术享受和人生感悟。本文我们不

妨可以从父亲、杰利、四个孩子等多个侧面进行探究。

⑵四边互动

互动1: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

◎鼓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

互动2: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他下来?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

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互动3:父亲不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尽量从不同侧面肯定学生的答案,引导他们朝着机智、勇敢的方向努力)

互动4: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

◎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

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互动5: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能想出法子帮助“我”的答案都给予表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互动

6:你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

◎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

4.达标反馈

⑴仿句

①我一直牢记着叫我不要的训诫o

②正纳罕。

③暮色开始四合,。

④我小心翼翼地。

⑤带着的口气说。

⑥我的信心大增。

⑦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⑵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如何做才能使你们的友谊开长地久?

5.学习小结

⑴内容总结:文中的父亲能抓住“我”遇险的时机对我进行引导教育,教给我化整为零、

不断战胜困难的方法,并以此增强我勇往直前的自信心。文章还启示我们真正的友谊应该经

得住任何考验,

⑵方法归纳:多角度地理解文章,我们会捕获更多难得的教益;多侧面地理解生活,我

们会猎取更多成功的机会。

作业布置

1.作业布置

链接一:你赞成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吗?你爸爸是怎样教育你的?

2.实践探索:

⑴实践活动:记叙一次自己“冒险”的经历,突出其间惧怕的心理过程。

⑵巩固练习

①解词造句

闷热:

纳罕:

小心翼翼:

灰心丧气:

②熟读课后汪国真的诗句,记住你喜欢的句子。

㈣板书设计

“我”遇险时

杰利:心里牵挂、无可奈何

四位男孩:幸灾乐祸、逃之夭夭

父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我”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后记:

3、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识记字词: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入新课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

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

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

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

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

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七三年赴日本京都

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

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

《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

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

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

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

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

明确学习日标。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文里有・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沦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

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

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

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

卑微的生命,』: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一步想到自

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

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

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

了你怎样的感受?

2、《贝壳》一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

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贝壳》最后•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

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

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4、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1、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

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

少而意浓。

2、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

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

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

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

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

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D《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

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

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

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的能力)

拓展延伸

清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让同学们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

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

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

和生命更有意义?

(解答这类题目必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语文。正所谓“问渠得清如水。为有源头

活水来。”鲜活的社会生活永远是学好语文的不竭源泉和重要保证)

教师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

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

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

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作业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

身边的人听听。

2、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

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一一篇文章。要

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300字。

教学后记:

4、紫藤萝瀑布

宗璞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学会欣赏写景抒情散文。

能力培养点:

1.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文中多侧面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情感体验点:

感受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

教学重、难点:

1.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课型:赏析课

教学方法:通过朗读,理解文中精美语句的含义,发挥想象和联想,再现紫藤萝瀑布的美景,

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投影仪、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获取足量信息。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

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一次被

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

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

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

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板书课题。

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

最好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放录音或请有,•定朗读水平的同学朗读。总之要起到示范的作

用。朗读之前,提出朗读标准,让同学们注意感悟。

默读思考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倾听他人意见。

思考题:

a.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c.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理解过程,淡化结论(结论可以是多样的)。

a.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1一6)、忆花(7—9)和思花(10、11)三部分

组成。

b.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

出人生的哲理。

c.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

生命的永恒。(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

的。”

研读与赏析(上)

教师导学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

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

或曰"借景抒情”。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

想感情产生了影响?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

的感悟?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

刻的理解。

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调动语文学习的经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

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确定思考题

小组交流,对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将思考题逐渐

集中到以下方面:

a.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b.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c.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d.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e.“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

怎样的哲理?

全班讨论、明确: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

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

随之起伏涌动。

b.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

运的写照和象征。

c.引导学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内容,并理解: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

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

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d.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

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e.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

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3.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4.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教学后记:

4、紫藤萝瀑布

宗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

2.领会修辞的作用。

3.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与赏析(下)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

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谓托

物言志,就是假托•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

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

情和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同学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

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a.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b.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c.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d.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e.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课堂讨论]

对上述问题,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最终明确结论。(有关提

示)

a.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c.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

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一的感

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

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

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

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e.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启发我们平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

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体验与反思

质疑交流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归纳问题,讨论明确:

a.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

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

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b.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

义?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

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

化了主题。

经验反馈

a.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谈谈体会。

b.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c.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以上问题只要谈出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布置: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2.仿照本文的写法,完成300字的随笔。内容、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赏花忆花悟花

充满生机稀落伶仃枯木逢春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教学后记:

5、童趣

沈复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3、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4、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讨

学法指导:朗读、自主学习

教学时数:叁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

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

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

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

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

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

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三、读通课文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

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

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2、小组

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4、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

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从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5、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

花利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

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四、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

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五、作业:

1、用现代文翻译全文(抄写本上)

2、完成作业本上的相应作业。

教学后记:

5、童趣

沈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二、深入探究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

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

1、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

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四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2、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

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

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三、体验与反思

1、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1: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

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

的人。

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

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吩母归。

【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富有爱心、想象联想

物外之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

教学后记:

5、童趣

沈复

第三课时(练习课)

重难点:

1.品味联想和想像的妙处

2.掌握文中词句

3.背诵课文

一、知识点梳理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童稚()项为之强()白鹤观()凹者为壑()

癞虾蟆()明chd()秋毫miao()鹤li()云端

yi()然称快pang()然大物

答案:zhijiangguanhelai察藐唳怡庞

(二)、重点字词解释

1、余忆童稚时()2、明察秋亳()

3、故时有物外之趣()4、项为之强()

5、徐喷以烟()6、作青云白鹤观()

7、果如鹤唳云端()8、以丛草为林()

9、方出神()10、鞭数十,驱之别院()()

答案:1、我2、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I勺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

物。3、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4、“强”通“韭/,僵硬5、慢慢地6、景象,景观7、鸟鸣

8、把------作为9、正10、用鞭子打;赶、驱逐

(三)、词类活用

鞭数十:鞭:名词作动词,译为:用鞭子打

(四)、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式:

(1)、“徐喷以烟”等于“徐以烟喷”。译为: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等于“于素帐中留蚊”。译为:又在白色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2、省略句式:

(1)、“使与台齐”等于“使(之)与台齐”。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见二虫斗草间”等于“见二虫(于)草间”斗。译: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3,被动句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判断句式: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5、固定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为译为:把------当作

(五)、一词多义

1、为:项为之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以虫蚁为兽()谓为信然()《陈涉世家》

答案:因此;被;作为;是

2、或:则或千或百()

或以为死()《陈涉世家》

或以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答案:有时;有人;或许

3、故:故时有物外之趣()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

桓侯故使人间之()

答案:所以;原因;旧的;特意

4、观:作青云白鹤观()观之,兴正浓()

答案:景观;看

5、其:常蹲其身()必细察其纹理()其如土石何()

答案:代词:自己;代词:藐小之物;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6、之:驱之别院()使之冲烟而飞鸣()观之正浓()

昂首观之()

答案:代虾蟆;代蚊子;代二虫;代夏蚊

(六)、古今异义词

1、余忆童稚时

2、则或千或百

答案:1、余:古义:我;今义:剩余

2、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七)、重点句子翻译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手空中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5、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答案:1、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2、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匕舞。

3、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4、把从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

5、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八)、成语积累:

1、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3、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4、风声鹤唳: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时候,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疑神疑鬼。

二、课堂练习

一)、基础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______,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宙,私拟作—心之所向,则或_;昂首

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

__________________,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