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方案_第1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方案_第2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方案_第3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方案_第4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方案TOC\o"1-2"\h\u18462第一章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311146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 3109711.1.1绿色建筑的定义 3127641.1.2绿色建筑的意义 318674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337291.2.1国际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3121581.2.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381.3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367591.3.1节能原则 3300821.3.2节地原则 4151011.3.3节水原则 496871.3.4节材原则 4133981.3.5生态保护原则 4227541.3.6健康舒适原则 4918第二章建筑规划与布局 4248602.1绿色建筑规划策略 4316362.2建筑布局与生态环境融合 5284802.3节能型建筑布局设计 530320第三章建筑结构设计 5307083.1结构体系选择 5135943.2节能型结构设计 6255413.3结构优化与材料选择 625564第四章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7174034.1外墙保温与隔热设计 7134114.1.1保温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7233094.1.2结构一体化设计 7166034.1.3空气层与防水层设计 7321924.2窗户与遮阳系统设计 7187104.2.1窗户选型与参数设计 7149014.2.2遮阳系统设计 886724.3屋面与地面保温设计 8236704.3.1屋面保温材料与施工工艺 8122614.3.2地面保温设计 8256544.3.3保温层与装饰层一体化设计 821207第五章建筑内部环境设计 8240445.1室内空气质量保障 827415.2自然采光与通风设计 9249455.3节能型照明设计 912389第六章建筑设备系统设计 9191356.1节能型空调系统设计 992156.1.1设计原则 996116.1.2设计要点 1098426.2节能型供暖系统设计 10191506.2.1设计原则 103746.2.2设计要点 10264906.3节能型给排水系统设计 11306936.3.1设计原则 1176626.3.2设计要点 112538第七章建筑能源利用 11163527.1可再生能源应用 11132307.1.1概述 11196797.1.2太阳能应用 11170047.1.3风能应用 124087.1.4地热能应用 12314987.2能源管理系统设计 12262397.2.1概述 12262917.2.2能源监测与数据采集 121437.2.3能源分析与优化 12320027.3节能型建筑设备选型 1274867.3.1概述 12247667.3.2空调设备选型 12150627.3.3照明设备选型 13192537.3.4电梯设备选型 13227387.3.5其他设备选型 1325531第八章绿色建筑材料应用 1361338.1生态建筑材料概述 13276088.2建筑材料生命周期评价 1341408.3绿色建筑材料选用 1411816第九章建筑施工与运营管理 14129299.1绿色建筑施工技术 14197079.1.1引言 14326829.1.2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 14141369.1.3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5245619.2建筑施工环境管理 15320149.2.1引言 1539829.2.2建筑施工环境管理的措施 15193209.2.3建筑施工环境管理的实施 15273099.3建筑运营与维护管理 15196199.3.1引言 15324319.3.2建筑运营与维护管理的措施 15237309.3.3建筑运营与维护管理的实施 1612904第十章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 161573410.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6958210.2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16232110.3绿色建筑认证程序与标准 16第一章绿色建筑设计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1.1.1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到拆除阶段,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环境。1.1.2绿色建筑的意义绿色建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压力;(2)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3)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生活;(4)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1.2.1国际绿色建筑发展历程国际绿色建筑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全球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价体系。1.2.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绿色建筑已逐渐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2006年,我国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绿色建筑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1.3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1.3.1节能原则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形态、布局等因素,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能耗,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1.3.2节地原则合理规划建筑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占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3.3节水原则采用节水型设备和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注重雨水收集和利用,降低建筑对水资源的压力。1.3.4节材原则选用绿色、环保、高功能的建筑材料,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减少材料消耗。同时注重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1.3.5生态保护原则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利用生态手段改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物的生态环境质量。1.3.6健康舒适原则关注建筑物的室内环境质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保证建筑物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指标满足人体健康需求,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第二章建筑规划与布局2.1绿色建筑规划策略绿色建筑规划策略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手段,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以下为几种关键的绿色建筑规划策略:(1)生态优先原则:在建筑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场地生态环境,遵循生态优先原则,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干扰。(2)紧凑型城市布局: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城市蔓延,降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提高城市运行效率。(3)混合用地规划:混合用地规划有助于实现功能互补,提高城市活力,减少居民出行距离,降低能源消耗。(4)绿色交通规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降低私家车使用频率,减少交通污染。(5)可再生能源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2.2建筑布局与生态环境融合建筑布局与生态环境融合是绿色建筑规划的核心内容,以下为几种实现融合的策略:(1)绿色景观设计:在建筑周边设置绿色景观,如绿地、水体等,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绿色屋顶:采用绿色屋顶技术,增加建筑绿化面积,降低建筑能耗,减轻城市热岛效应。(3)绿色建筑体形设计:通过优化建筑体形,提高自然通风和采光效果,降低建筑能耗。(4)绿色建筑材料:使用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建筑寿命。(5)生态补偿措施:在建筑规划过程中,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如种植树木、建设湿地等,提高场地生态环境质量。2.3节能型建筑布局设计节能型建筑布局设计是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几种节能型建筑布局设计策略:(1)建筑朝向与间距:合理确定建筑朝向和间距,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风能,提高建筑采光和通风效果。(2)建筑体形系数:优化建筑体形系数,降低建筑表面积,减少建筑能耗。(3)建筑外窗设计:采用高功能外窗,提高保温隔热功能,降低空调能耗。(4)遮阳与通风设计:合理设置遮阳设施,提高建筑遮阳效果,降低空调能耗;同时优化建筑通风系统,提高室内空气质量。(5)绿色照明设计:采用节能型照明设备,提高照明效率,降低建筑能耗。通过以上策略,建筑规划与布局在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方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章建筑结构设计3.1结构体系选择在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方案中,结构体系的选择是关键环节。合理的结构体系不仅能够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还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结构体系选择:(1)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功能和空间灵活性,适用于多层建筑。其结构构件较少,施工速度快,有利于节能降耗。(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具有较高的抗侧刚度,适用于高层建筑。通过合理布置剪力墙,可以减小建筑物的能耗。(3)框剪结构:框剪结构结合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具有较好的抗震功能和抗风功能,适用于中高层建筑。(4)钢结构:钢结构具有自重轻、施工速度快、抗震功能好等优点,适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5)混合结构:混合结构结合了多种结构体系的特点,如框筒结构、框剪筒结构等,适用于超高层建筑。3.2节能型结构设计节能型结构设计旨在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下为几种节能型结构设计方法:(1)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功能:通过选用高功能的保温隔热材料,优化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降低建筑物的热量损失。(2)利用自然通风:合理设置窗户和通风井,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低空调能耗。(3)采用绿色屋顶:绿色屋顶可以降低建筑物的热岛效应,减少空调能耗,同时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防水功能。(4)优化建筑物的体型系数:通过调整建筑物的体型系数,降低建筑物的表面积,从而减少能耗。(5)采用被动式太阳能设计:合理设置窗户、集热器等构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3.3结构优化与材料选择结构优化与材料选择是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几个方面的优化与选择:(1)结构优化:通过优化结构布局、构件尺寸等,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降低结构自重,从而降低能耗。(2)材料选择:选用绿色、高功能的建筑材料,如高功能混凝土、钢材、木材等,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耐久性。(3)构件连接方式:采用先进的连接方式,如高强度螺栓连接、焊接等,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功能。(4)施工技术: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如预制构件、装配式建筑等,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耗。(5)循环利用: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充分考虑材料的循环利用,降低建筑物的整体能耗。第四章建筑围护结构设计4.1外墙保温与隔热设计外墙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温与隔热功能对于建筑的能耗和室内环境质量具有关键性影响。以下是外墙保温与隔热设计的几个关键要点:4.1.1保温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在外墙保温设计中,保温材料的选择。应优先选用导热系数低、保温功能好、防火功能高、环保功能优的材料,如岩棉、玻璃棉、泡沫玻璃等。同时保温材料的施工工艺也需严格把控,保证保温效果。4.1.2结构一体化设计外墙保温与主体结构的一体化设计是提高保温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将保温层与墙体结构相结合,可以有效减少热桥现象,提高墙体的整体保温功能。4.1.3空气层与防水层设计在外墙保温设计中,设置空气层和防水层是关键环节。空气层可以有效地隔离室内外环境,减少热量传递;防水层则可以防止水分渗透,保护保温层免受潮湿影响。4.2窗户与遮阳系统设计窗户和遮阳系统是建筑围护结构中影响能耗和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以下是窗户与遮阳系统设计的几个关键要点:4.2.1窗户选型与参数设计在选择窗户时,应考虑窗户的保温功能、气密功能、水密功能等指标。优先选用双层或三层玻璃窗,以提高窗户的保温效果。同时合理设计窗户的尺寸和位置,以满足室内采光和通风需求。4.2.2遮阳系统设计遮阳系统设计应结合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朝向、建筑形态等因素,选用适宜的遮阳材料和方法。常见的遮阳方式有外遮阳、内遮阳和中间遮阳。通过合理设计遮阳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能耗。4.3屋面与地面保温设计屋面和地面保温是建筑围护结构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以下是屋面与地面保温设计的几个关键要点:4.3.1屋面保温材料与施工工艺屋面保温材料应具有优良的保温功能、防火功能和环保功能。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温层的均匀铺设,避免产生热桥现象。同时屋面防水层的设计也要合理,保证保温层不受潮湿影响。4.3.2地面保温设计地面保温设计应考虑地面的热传导功能和保温功能。在地面保温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导热系数低、抗压强度高的材料,如泡沫混凝土、挤塑聚苯板等。地面防水层的设计也要重视,防止水分渗透影响保温效果。4.3.3保温层与装饰层一体化设计在屋面和地面保温设计中,保温层与装饰层的一体化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美观性。通过选用具有装饰功能的保温材料,或在保温层上增设装饰层,可以实现保温与装饰的有机结合。第五章建筑内部环境设计5.1室内空气质量保障室内空气质量是衡量绿色建筑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保障室内空气质量,设计者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选用环保材料:在建筑内部环境设计中,应优先选用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以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物的释放。(2)通风系统设计:合理设计通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在设计通风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室内外空气质量的差异,保证新风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3)空气净化设备:在室内环境中设置空气净化设备,如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等,以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4)室内绿化:合理布置室内绿化,可以有效吸附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提高室内空气质量。5.2自然采光与通风设计自然采光与通风是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一环。以下为自然采光与通风设计的要点:(1)建筑布局:在建筑布局上,充分考虑地形、朝向等因素,使建筑尽可能多地接受自然光照和通风。(2)窗墙比例:合理设置窗墙比例,使室内空间充分采光。在保证采光的同时也要考虑窗户的保温隔热功能。(3)遮阳系统:设置遮阳系统,以降低夏季室内温度,减少空调能耗。遮阳系统应与建筑外观相协调,提高建筑的美观性。(4)通风系统:合理设计通风系统,使室内空间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在设计通风系统时,要考虑室内外温差、风向等因素,保证通风效果。5.3节能型照明设计节能型照明设计是绿色建筑内部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节能型照明设计的要点:(1)选用高效光源:优先选用LED、节能灯等高效光源,以提高照明效率,降低能耗。(2)合理布局灯具:根据室内空间的功能和照明需求,合理布局灯具,提高照明效果。(3)智能控制系统: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照明设备的自动调节,降低无效照明能耗。(4)绿色照明设计理念:在设计照明方案时,充分考虑室内外环境,遵循绿色照明设计理念,提高照明舒适性和节能性。第六章建筑设备系统设计6.1节能型空调系统设计6.1.1设计原则在设计节能型空调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要求,确定合理的空调系统形式和规模。(2)采用高效、可靠的空调设备,提高系统的能效比。(3)优化空调系统布局,降低系统阻力,减少输送能耗。(4)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降低空调系统能耗。6.1.2设计要点(1)空调系统形式选择: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空调系统形式,如集中式空调、分体式空调、多联机等。(2)空调设备选型:选用高效、低噪音的空调设备,如变频空调、多联机等。(3)空调系统布局优化:合理设计空调管道、风道等,降低系统阻力,减少输送能耗。(4)空调系统自动控制: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空调系统的自动运行、调节和监控。6.2节能型供暖系统设计6.2.1设计原则在设计节能型供暖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要求,选择合适的供暖方式。(2)采用高效、可靠的供暖设备,提高系统的能效比。(3)优化供暖系统布局,降低系统阻力,减少输送能耗。(4)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降低供暖系统能耗。6.2.2设计要点(1)供暖方式选择: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供暖方式,如热水供暖、电供暖、太阳能供暖等。(2)供暖设备选型:选用高效、低噪音的供暖设备,如变频锅炉、空气源热泵等。(3)供暖系统布局优化:合理设计供暖管道、散热器等,降低系统阻力,减少输送能耗。(4)供暖系统自动控制: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供暖系统的自动运行、调节和监控。6.3节能型给排水系统设计6.3.1设计原则在设计节能型给排水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要求,确定合理的给排水系统形式和规模。(2)采用高效、可靠的给排水设备,提高系统的能效比。(3)优化给排水系统布局,降低系统阻力,减少输送能耗。(4)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给排水系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6.3.2设计要点(1)给水系统设计:合理设计给水管道、给水设备,采用变频供水设备,降低给水能耗。(2)排水系统设计:优化排水管道布局,降低排水能耗,同时考虑雨污分流,提高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3)中水利用:充分利用建筑内部产生的中水,如洗浴水、洗衣水等,用于冲厕、绿化等用途,降低给水能耗。(4)给排水系统自动控制: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给排水系统的自动运行、调节和监控。第七章建筑能源利用7.1可再生能源应用7.1.1概述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建筑能源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章将重点探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7.1.2太阳能应用(1)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中,太阳能热水系统可满足日常生活用热水需求,降低常规能源消耗。(2)太阳能光伏发电: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为建筑提供绿色电力。(3)太阳能照明:利用太阳能灯具,实现建筑内部及外部照明,减少电力消耗。7.1.3风能应用(1)风力发电:在建筑顶部或周边安装风力发电设备,利用风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提供绿色电力。(2)风能供暖与制冷:通过风力驱动热泵系统,实现建筑的供暖与制冷。7.1.4地热能应用(1)地热供暖与制冷:利用地热能源,通过地源热泵系统,实现建筑的供暖与制冷。(2)地热发电:利用地热能源发电,为建筑提供绿色电力。7.2能源管理系统设计7.2.1概述能源管理系统是建筑能源利用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建筑能源的监测、分析与优化,实现能源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7.2.2能源监测与数据采集(1)安装能源监测仪表,实时监测建筑用电、用水、用气等能源消耗情况。(2)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能源监测数据传输至能源管理系统。7.2.3能源分析与优化(1)对能源消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觉能源浪费环节。(2)制定能源优化方案,降低能源消耗。(3)实施能源优化措施,持续改进能源利用效率。7.3节能型建筑设备选型7.3.1概述在建筑能源利用中,选择合适的节能型设备是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的关键。以下将从空调、照明、电梯等方面介绍节能型建筑设备的选型。7.3.2空调设备选型(1)选择高效节能的空调设备,如变频空调、多联机等。(2)考虑空调系统的能效比,选择合适的空调设备。7.3.3照明设备选型(1)选择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如LED灯具、节能灯具等。(2)合理配置照明系统,降低照明能耗。7.3.4电梯设备选型(1)选择无齿轮曳引机电梯,减少能源消耗。(2)考虑电梯的能效比,选择合适的电梯设备。7.3.5其他设备选型(1)选择节能型水泵、风机等设备。(2)采用智能控制系统,提高设备运行效率。第八章绿色建筑材料应用8.1生态建筑材料概述生态建筑材料是指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能够降低对环境和资源的负面影响,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性的建筑材料。这类材料的生产过程通常采用环保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且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隔声等功能,为建筑物的绿色环保提供有力支撑。生态建筑材料主要包括: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竹材等)、再生材料(如废混凝土、废砖、废塑料等)、环保材料(如低辐射玻璃、绿色混凝土、环保涂料等)和生物质材料(如植物纤维、生物塑料等)。这些材料在建筑物中的应用,有助于降低建筑行业的碳排放,提高建筑物的生态功能。8.2建筑材料生命周期评价建筑材料生命周期评价(BuildingMaterialsLifeCycleAssessment,BMLCA)是一种评价建筑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影响的系统方法。生命周期评价包括材料的生产、加工、运输、施工、使用和废弃处理等阶段。BMLCA的核心目标是识别和评估建筑材料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影响,从而为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评价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建立生命周期评价模型,计算各阶段的环境影响指标,如碳排放、能耗、水耗、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通过BMLCA,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建筑材料的环境功能,为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BMLCA还可以指导建筑材料的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环境影响。8.3绿色建筑材料选用绿色建筑材料的选用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建筑物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在选用绿色建筑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用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材料,如天然材料、再生材料和环保材料等。(2)优先选用本地材料,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3)选用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较好的材料,减少整个建筑物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4)关注材料的生产过程,选择具有环保生产技术和较低能耗的材料。(5)充分考虑材料的可回收性和废弃物处理问题,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选用绿色建筑材料。例如,在寒冷地区,应选用具有良好保温功能的材料;在炎热地区,应选用具有良好隔热功能的材料。还应关注建筑材料的防火、隔声、耐久性等功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寿命。第九章建筑施工与运营管理9.1绿色建筑施工技术9.1.1引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绿色建筑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是指在建筑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高效的技术手段,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本节将重点介绍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相关内容。9.1.2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1)绿色施工材料的应用:选用环保、可再生、低碳、高功能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2)绿色施工工艺的应用:采用节能、环保、高效的施工工艺,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耗。(3)绿色施工设备的应用:选用节能、高效、低噪音的施工设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4)绿色施工管理: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实现施工过程中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最大化。9.1.3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强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9.2建筑施工环境管理9.2.1引言建筑施工环境管理是指在建筑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的环境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以降低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本节将重点介绍建筑施工环境管理的内容。9.2.2建筑施工环境管理的措施(1)施工现场绿化:在施工现场合理设置绿化带,减少扬尘污染。(2)施工现场噪音控制:采取隔音、降噪措施,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3)施工现场扬尘控制:采取洒水、覆盖、喷淋等措施,降低扬尘污染。(4)施工现场废水处理:设置废水处理设施,保证废水达标排放。(5)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处理:分类收集、合理处置施工现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9.2.3建筑施工环境管理的实施建立健全建筑施工环境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施工现场环境监测,保证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9.3建筑运营与维护管理9.3.1引言建筑运营与维护管理是指在建筑投入使用后,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维护,以延长建筑寿命、提高建筑使用效率。本节将重点介绍建筑运营与维护管理的内容。9.3.2建筑运营与维护管理的措施(1)建筑设备维护:定期检查、维修建筑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建筑节能管理:加强建筑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建筑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建筑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