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解决方案案例_第1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解决方案案例_第2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解决方案案例_第3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解决方案案例_第4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解决方案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解决方案案例TOC\o"1-2"\h\u18002第一章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22949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 2152581.1.1绿色建筑的定义 2277091.1.2绿色建筑的意义 261111.2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371161.2.1整体设计原则 3320541.2.2具体设计原则 3195381.3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35153第二章绿色建筑规划与布局 4122242.1城市绿色建筑规划策略 431882.2绿色建筑场地选择与布局 434772.3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融合 54776第三章绿色建筑材料应用 5162503.1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 5175523.2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与利用 650213.3绿色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 618619第四章节能技术与应用 7191954.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715654.2建筑设备系统节能技术 7232984.3建筑智能化节能技术 79640第五章绿色建筑照明与电气 854175.1绿色建筑照明设计 856265.2绿色建筑电气系统设计 8113855.3绿色建筑照明与电气设备的选型 918776第六章绿色建筑给排水与暖通 941176.1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 9267546.1.1设计原则 928806.1.2设计要点 10187266.2绿色建筑暖通系统设计 10241916.2.1设计原则 10115236.2.2设计要点 10252776.3绿色建筑给排水与暖通设备的选用 10140656.3.1给排水设备选用 1037406.3.2暖通设备选用 1111633第七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 11141787.1绿色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1177927.1.1引言 11292077.1.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要求 11221087.1.3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措施 11242757.2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舒适性设计 11278467.2.1引言 12141657.2.2室内环境舒适性标准与要求 12315207.2.3室内环境舒适性设计措施 128437.3绿色建筑室内环境监测与评价 12302957.3.1引言 12102377.3.2室内环境监测方法 12108447.3.3室内环境评价方法 1230268第八章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 1338018.1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策略 13124728.2绿色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398938.3绿色建筑废弃物管理与回收 145685第九章绿色建筑项目实施与运营 14265429.1绿色建筑项目实施策略 14223959.1.1项目策划与规划 14194659.1.2设计与施工 14103539.1.3政策与法规支持 15316019.2绿色建筑运营管理 15180439.2.1能源管理 15253909.2.2环境管理 15301599.2.3社区管理 1574779.3绿色建筑项目效益分析 15319599.3.1经济效益 15167399.3.2社会效益 15231929.3.3生态效益 1626336第十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 162176410.1绿色建筑政策概述 161678910.2绿色建筑法规体系 161819710.3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17第一章绿色建筑设计理念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1.1.1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健康舒适等因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旨在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建筑物的整体功能。1.1.2绿色建筑的意义绿色建筑具有以下意义:(1)降低能耗:通过采用节能技术,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保护环境:绿色建筑在选址、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绿色建筑通过循环经济理念,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资源浪费。(4)提升居住舒适度:绿色建筑注重室内环境质量,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5)促进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1.2绿色建筑设计原则1.2.1整体设计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整体设计原则:(1)生态优先:在建筑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节能降耗:采用节能技术,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3)环保材料:选用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循环经济:实现建筑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资源浪费。1.2.2具体设计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具体设计原则:(1)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在建筑形态、色彩、布局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相协调。(2)室内环境质量:注重室内环境质量,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3)绿色交通:合理规划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污染。(4)绿色景观:构建绿色景观,提高生态环境质量。1.3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对绿色建筑功能进行评估的方法和标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节能与能源利用:评估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节能措施等。(2)室内环境质量:评估室内空气质量、光照、声环境等。(3)室外环境质量:评估建筑周边环境质量,如绿化、景观、交通等。(4)资源利用效率:评估建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经济。(5)生态与环保:评估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健康与舒适:评估建筑物的健康、舒适性。通过以上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绿色建筑的功能,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章绿色建筑规划与布局2.1城市绿色建筑规划策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色建筑规划策略在城市发展中愈发重要。城市绿色建筑规划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在城市规划阶段,应明确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中,保证绿色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构建生态廊道,促进城市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3)完善绿色建筑政策体系。制定绿色建筑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项目,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政策保障。(4)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在城市建筑项目中,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提高建筑能效,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5)强化绿色建筑监管。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监管体系,保证绿色建筑项目的质量和效果。2.2绿色建筑场地选择与布局绿色建筑场地选择与布局是绿色建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绿色建筑场地选择与布局的关键因素:(1)场地选址。绿色建筑场地应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周边环境对建筑的影响。(2)场地布局。根据建筑功能、形态和规模,合理布局建筑场地,提高场地利用率,降低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具体措施包括:合理设置建筑间距,保证建筑之间的通风、采光和日照;优化建筑形态,降低建筑体量,减少对环境的压迫感;采用绿色建筑材料,提高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度;设置绿色景观,增加场地绿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3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融合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融合是绿色建筑规划的核心目标,以下为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融合的关键措施:(1)生态景观设计。在绿色建筑规划中,应注重生态景观设计,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富有生态特色的景观体系,提高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度。(2)绿色交通规划。优化交通布局,提倡绿色出行,降低交通污染。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优化道路布局,减少交通拥堵;设置非机动车道,鼓励步行和骑行;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3)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给排水系统,减少水资源浪费;采用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提高雨水利用率;严格水资源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4)能源利用与节能。在绿色建筑规划中,应注重能源利用与节能,降低建筑能耗。具体措施包括:采用高效节能建筑材料和设备,提高建筑能效;优化建筑布局,降低建筑能耗;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降低建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第三章绿色建筑材料应用3.1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是绿色建筑实施的关键环节。在选择绿色建筑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环保性:选择无毒、无害、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材料,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2)节能性:选择保温、隔热、隔声效果好的材料,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3)可持续性:选择可循环利用、再生利用的建筑材料,降低资源消耗。(4)地域性:优先选择当地生产的建筑材料,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5)经济性:在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材料成本。3.2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与利用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与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清洁生产: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2)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废弃物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技术创新:研发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提高产品功能和环保性。(4)产业链整合: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合作,形成绿色建筑材料产业链。(5)政策引导:加强政策支持,推动绿色建筑材料产业的发展。3.3绿色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绿色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是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下措施有助于推动绿色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1)建立绿色建筑材料回收体系:加强对废弃建筑材料的回收、分类和利用,提高回收率。(2)推广绿色建筑材料租赁服务:鼓励企业或个人租赁绿色建筑材料,减少一次性消费。(3)提高绿色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技术:研发高效、低成本的绿色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技术。(4)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制定相关政策,规范绿色建筑材料市场,推动循环利用。(5)普及绿色建筑材料知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材料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第四章节能技术与应用4.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建筑围护结构是建筑物能耗的主要部分,其节能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1)外墙保温隔热技术:通过选用高效保温材料,提高外墙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能耗。外墙保温隔热技术包括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夹心保温等。(2)门窗节能技术:门窗是建筑能耗的重要环节,选用节能型门窗,提高门窗的气密性、水密性和保温功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门窗节能技术包括选用节能型玻璃、窗框材料和门窗密封技术等。(3)屋面保温隔热技术:屋面是建筑能耗的重要部分,通过选用高效保温材料,提高屋面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能耗。屋面保温隔热技术包括屋面保温层、防水层和隔热层等。(4)地面保温隔热技术:地面保温隔热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和节能功能,主要包括选用高效保温材料、地面辐射供暖等技术。4.2建筑设备系统节能技术建筑设备系统是建筑物运行过程中能耗的主要部分,其节能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建筑设备系统节能技术:(1)空调系统节能技术:通过选用高效空调设备、合理设计空调系统、优化空调运行策略等手段,降低空调能耗。(2)供暖系统节能技术:通过选用高效供暖设备、合理设计供暖系统、优化供暖运行策略等手段,降低供暖能耗。(3)热水系统节能技术:通过选用高效热水设备、合理设计热水系统、优化热水运行策略等手段,降低热水能耗。(4)电气系统节能技术:通过选用高效电气设备、合理设计电气系统、优化电气运行策略等手段,降低电气能耗。4.3建筑智能化节能技术建筑智能化节能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技术,对建筑物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建筑智能化节能技术:(1)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建筑能耗,分析能耗数据,制定节能措施,实现建筑能源的精细化管理。(2)智能照明系统:根据室内外光线变化自动调节照明强度,实现节能照明。(3)智能空调系统: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和用户需求,自动调节空调运行状态,实现节能运行。(4)智能供暖系统: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和用户需求,自动调节供暖运行状态,实现节能供暖。(5)智能热水系统:根据用户需求,自动调节热水供应,实现节能供水。(6)智能电气系统:通过优化电气设备运行策略,实现电气能耗的降低。通过以上建筑智能化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第五章绿色建筑照明与电气5.1绿色建筑照明设计绿色建筑照明设计的目标是在满足照明功能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照明质量,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照明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节能原则,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降低照明能耗。(2)充分考虑天然光利用,提高室内光环境质量。(3)采用合理的照明方式,实现分区、分时控制,提高照明智能化水平。(4)注重照明设计的美观性,与建筑风格相协调。具体设计内容如下:(1)确定照明设计标准,包括照度、色温、显色指数等参数。(2)分析建筑空间功能,确定照明方式及照明设备类型。(3)利用天然光,优化室内光环境,减少人工照明能耗。(4)设计照明控制系统,实现分区、分时控制,提高照明智能化水平。5.2绿色建筑电气系统设计绿色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2)保证电气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3)采用先进的电气设备,提高系统智能化水平。(4)注重电气系统的环保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设计内容如下:(1)优化电气系统布局,降低线缆损耗。(2)采用高效节能的电气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设计合理的电气保护措施,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4)采用智能化电气系统,实现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等功能。5.3绿色建筑照明与电气设备的选型绿色建筑照明与电气设备的选型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降低能耗。(2)选用安全、可靠的电气设备,提高系统稳定性。(3)选用环保型设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4)选用具有较长使用寿命的设备,降低维护成本。具体选型内容如下:(1)照明设备选型:根据照明设计标准,选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如LED灯具、节能灯具等。(2)电气设备选型:根据系统设计要求,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电气设备,如断路器、接触器、变压器等。(3)电气保护设备选型:选用具有过载、短路、漏电等保护功能的设备,保证系统安全运行。(4)智能化设备选型:选用具有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等功能的智能化设备,提高系统智能化水平。第六章绿色建筑给排水与暖通6.1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6.1.1设计原则在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节水优先:充分挖掘节水潜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2)环保理念: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环保功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3)安全可靠:保证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保障建筑内部水质安全。(4)灵活适应:根据建筑功能及用水需求,设计灵活、可扩展的给排水系统。6.1.2设计要点(1)给水系统设计:合理选择给水方式,优化给水管网布局,降低给水压力损失。采用节水型器具,提高给水效率。(2)排水系统设计:根据建筑特点及排水需求,合理选择排水方式,优化排水管网布局。采用雨污分流、雨水收集与利用等措施,提高排水效率。(3)水处理设施:设置水质监测与处理设施,保证建筑内部水质安全。6.2绿色建筑暖通系统设计6.2.1设计原则在绿色建筑暖通系统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节能优先:充分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2)环保理念:充分考虑暖通系统的环保功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3)舒适性好:保证室内环境舒适,满足使用者需求。(4)智能化管理:采用智能化技术,实现暖通系统的自动监控与运行优化。6.2.2设计要点(1)空调系统设计:合理选择空调系统形式,优化空调设备选型,降低空调能耗。采用变频技术、热泵技术等,提高空调效率。(2)通风系统设计:优化通风管网布局,提高通风效率。采用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室内空气质量。(3)热水系统设计:合理选择热水系统形式,优化热水设备选型,降低热水能耗。采用太阳能热水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等,提高热水供应效率。6.3绿色建筑给排水与暖通设备的选用6.3.1给排水设备选用(1)给水设备:选用节水型器具,如节水型龙头、节水型马桶等。(2)排水设备:选用高效排水设备,如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渗透井等。(3)水处理设备:选用高效、环保的水处理设备,如膜生物反应器、活性炭过滤器等。6.3.2暖通设备选用(1)空调设备:选用高效、节能的空调设备,如变频空调、热泵空调等。(2)通风设备:选用高效、低噪音的通风设备,如变频风机、空气净化器等。(3)热水设备:选用高效、环保的热水设备,如太阳能热水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等。第七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7.1绿色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7.1.1引言室内空气质量是衡量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对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深远影响。本章主要探讨绿色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7.1.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要求根据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应满足以下要求:(1)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各类污染物浓度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2)室内空气流速:冬季不小于0.15m/s,夏季不大于0.3m/s。(3)室内相对湿度:冬季为30%~60%,夏季为40%~70%。7.1.3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措施(1)设计阶段: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室内空气质量,采用环保材料,减少室内污染物排放。(2)通风换气:合理设置通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采用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器等设备,提高室内空气质量。(3)室内污染物控制:对室内污染物进行源头控制,降低污染物浓度。例如,采用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建筑材料,减少室内装修污染。7.2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舒适性设计7.2.1引言室内环境舒适性是衡量绿色建筑品质的关键因素。舒适的室内环境有助于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本章主要探讨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舒适性设计的方法和措施。7.2.2室内环境舒适性标准与要求(1)温度舒适性:冬季室内温度保持在18℃~24℃,夏季保持在24℃~28℃。(2)湿度舒适性:冬季相对湿度为30%~60%,夏季为40%~70%。(3)声环境舒适性:室内声级不超过50dB(A)。(4)光环境舒适性:室内照度满足使用要求,避免眩光和阴影。7.2.3室内环境舒适性设计措施(1)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室内环境舒适性,采用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提高室内环境品质。(2)保温隔热:采用高效保温材料,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功能,减少空调能耗。(3)自然通风:合理设置窗户和通风系统,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4)声环境优化:采用隔音、吸音材料,降低室内噪声污染。(5)光环境优化:合理布置照明系统,提高室内照度,避免眩光和阴影。7.3绿色建筑室内环境监测与评价7.3.1引言室内环境监测与评价是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品质保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室内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评价,可以及时发觉并解决室内环境问题,保证室内环境品质。7.3.2室内环境监测方法(1)人工监测:采用专业仪器,对室内环境参数进行定期检测。(2)自动监测:利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设备,实现室内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7.3.3室内环境评价方法(1)单项指标评价:对室内环境各参数进行单独评价,判断是否满足标准要求。(2)综合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室内环境品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与评价,有助于提高室内环境品质,保障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第八章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8.1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策略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建筑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策略旨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下是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的主要策略:(1)源头减量。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优化建筑设计,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量,降低建筑废弃物产生的可能性。(2)分类收集。在建筑废弃物产生过程中,按照废弃物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收集,便于后续的资源化利用。(3)无害化处理。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风险。例如,对有害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置,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4)资源化利用。对建筑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将其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8.2绿色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废弃物处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绿色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法:(1)废混凝土。废混凝土可以经过破碎、筛分等工艺处理,制成再生骨料,用于制备混凝土、砌块等建筑材料。(2)废砖瓦。废砖瓦可以经过破碎、筛分等工艺处理,制成砖瓦骨料,用于制备混凝土、砌块等建筑材料。(3)废木材。废木材可以经过破碎、研磨等工艺处理,制成木粉,用于制备人造板、生物质颗粒等材料。(4)废塑料。废塑料可以经过回收、清洗、造粒等工艺处理,制成再生塑料,用于制备塑料制品。8.3绿色建筑废弃物管理与回收绿色建筑废弃物管理与回收是保障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绿色建筑废弃物管理与回收措施:(1)建立完善的废弃物管理制度。制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废弃物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加强废弃物分类回收。在施工现场设置分类回收设施,提高废弃物分类回收效率,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3)推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大绿色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其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4)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加强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满足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的需求。(5)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绿色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九章绿色建筑项目实施与运营9.1绿色建筑项目实施策略9.1.1项目策划与规划在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进行项目策划与规划,明确项目目标、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项目目标,包括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2)制定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如采用绿色建筑材料、优化建筑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3)确定项目实施步骤,包括项目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等阶段。9.1.2设计与施工设计与施工阶段是绿色建筑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具体实施策略:(1)设计阶段:充分发挥设计师的创新能力,结合项目特点和地域环境,优化建筑设计方案,保证建筑物的绿色功能;(2)施工阶段:采用绿色施工技术,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提高施工质量。9.1.3政策与法规支持应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引导和鼓励绿色建筑项目实施。具体措施包括:(1)设立绿色建筑专项基金,为绿色建筑项目提供资金支持;(2)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绿色建筑项目的税收负担;(3)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保证绿色建筑项目的质量。9.2绿色建筑运营管理9.2.1能源管理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中,能源管理是关键环节。以下为具体措施:(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能源审计;(2)采用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加强能源监测,实时掌握建筑能源消耗情况。9.2.2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具体措施:(1)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2)加强绿化工作,提高建筑环境质量;(3)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业主环保意识。9.2.3社区管理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应注重社区管理,以下为具体措施:(1)建立健全社区管理制度,提高社区管理水平;(2)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满足业主生活需求;(3)组织社区活动,增进邻里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