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DB14T-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DB14T-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DB14T-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DB14T-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地方标准《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编制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二零二四年三月山西省地方标准《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按照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2022年度省级地方标准复审结论公告(山西省地方标准公告2022年第20号),2022年度地方标准复审清单(二),序号:48DB14/T887-2014《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规程》被列入山西省地方标准修订计划。本标准由山西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19)归口。2、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起草任务由山西农业大学承担。主要起草人信息姓名性别职务/职称工作单位任务分工武英鹏男副研究员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总体设计刘敏捷女副研究员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杀菌剂应用张治家男副研究员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发生规律研究殷辉男副研究员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杀菌剂应用秦楠男助理研究员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田间应用技术宣贯任海宝男技术经理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防治技术应用推广修订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由专性寄生菌小麦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DC.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气传病害。随着水浇地面积的扩大、施肥量的提高、矮秆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以及密植栽培等措施的应用,该病在山西省三个小麦生态区均不同程度地发生,抗性品种缺乏,危害日趋严重。2014年按照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总体安排,本单位完成了“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规程”的山西省地方标准制定任务(DB14/T887-2014)。给出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程度划分标准、测报调查方法、防治原则、田间防治技术等。总结了一些当时主要使用的化学药剂的田间使用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不断推出对农用化学品的减量使用政策,大力提倡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社会,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期间,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废止。为此,有必要对原来的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规程做进一步的修订,特别是应进一步明确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一些生物杀菌剂的田间使用技术以及基于生物多样性原理的控病方法介绍。这对于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稳定粮食生产具重大意义。三、主要起草工作过程接到标准修订任务后,起草工作组认真学习了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中的有关规定,参考和借鉴了国家标准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17980.22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农业行业标准NY/T613-2002小麦白粉病测报调查规范、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3302-2018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生育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参考学习了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1013-2016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规程,并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99号》中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限制使用的农药种类等文件内容。工作组总结近23年来所承担的各类项目在山西省小麦三个生态区进行的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发生规律的调查结果,并结合实地进行的一系列室内和田间防治试验工作,在掌握山西省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收集了相关省份的一些防治技术的资料,明确了工作重点。标准修订文本历经多次修改,主要工作过程如下:2022年10月,重新成立了标准修订起草工作组,总结归纳了原标准DB14/T887-2014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规程发布实施9年来小麦白粉病在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初步确立了本标准修订文件的编写大纲,包括标准的基本框架及内容。2022年12月13日,上报了山西省地方标准修订项目申报书。2023年4月~5月,对标准的框架和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进行编写内容和资料的核实,形成标准修订文本初稿和标准修订编制说明。2023年7月,参加了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举办的“山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培训会”。针对培训内容对标准修订文本初稿和标准修订编制说明进行修改。2023年8~9月,就新的修订文件广泛征求山西省小麦不同生态区各地市(县)植保站的意见。针对修订标准文件具体条款,采纳了有关可操作性意见后修改完善。2024年2月3日,山西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召开专家技术审查研讨会,就标准的书写格式、语言、框架内容等给出了指导意见,起草组讨论后修改。2024年2月20日,进一步完善材料,形成报批稿上报。四、修订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一)编制的主要原则本标准坚持合法性、安全性、适应性、协调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统一。1.合法性本次标准修订严格按照以下国家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执行: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17980.22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NY/T613-2002小麦白粉病测报调查规范、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3302-2018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生育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并参考了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1013-2016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规程。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99号》中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限制使用的农药种类等文件内容。原标准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用现行的农业行业标准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替代国标委公告2017年第6号作废的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用GB/T17980.22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替代了GB/T17980.23-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锈病,参照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1013-2016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规程增加了防效评价内容。2.安全性用现行的农业行业标准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代替了国标委公告2017第6号宣布作废的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增加了生物源药剂防治内容。3.适应性本标准修订文件总结近23年来所承担的各类项目在山西省小麦三个生态区进行的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发生规律的调查结果,并结合实地进行的一系列室内和田间防治试验工作,在掌握山西省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收集了相关省份的一些防治技术资料,经综合分析制定。适用于山西省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治工作。4.协调性本标准修订文件参考同类国家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陕西省地方标准结合山西省小麦白粉病防治工作的实际而制定,具整体协调性。5.先进性根据“基因对基因”学说,采用欧美国家引入的和我国现有的单基因品系作为鉴别寄主评价抗性基因的有效性。利用生产上常年流行的白粉病病原菌进行抗病品种筛选,通过采取推广抗病品种,规范预测预报,加强栽培管理,适时药剂防治等多项综合措施进行小麦白粉病全生育期综合治理,重点突出抗病品种的使用和生物源农药及适期化学防控,避免大面积流行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力争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将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相关研究项目“山西小麦品种抗气传病害基因研究与利用”2008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达国内领先水平。6.科学性本标准文件中使用的各项参数指标均来自于大量的项目试验数据或长期生产实践积累,并参考了国内同行的小麦白粉病调查、分级、测报标准等。本项目组40年来一直承担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种子站小麦品种抗白粉病性鉴定任务,负责全省小麦品种抗白粉病品质资源的筛选和推荐。近23年来一直坚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监测,筛选出11个抗小麦白粉病的基因和组合。2009~2010年在实施山西省财政支农和山西省推广项目中在全省三个小麦生态区建立小麦气传病害监测点29个。其中,南部中熟冬麦区17个点,中部晚熟冬麦区11个点,北部春麦区1个点,并对各监测点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病原菌的毒性基因、生理小种、致病类型进行了实时系统监测。在山西省农科院攻关项目“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研究”(2008年~2010年)实施过程中进行了药剂苗期拌种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试验。并在山西省介休市城关镇石河村进行了1000亩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推广示范,取得明显成效。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小麦抗病品种及安全高效杀菌剂筛选与应用和汾河平原高效高抗小麦品种筛选与综合技术模式示范(2017年~2022年)、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物多样性控制小麦白粉病技术研究及应用(2017年~2019年)实施过程中,进行了控制小麦白粉病化学农药和生物源农药田间和室内试验,筛选出一些适应山西省小麦白粉病防治的化学农药和生物源农药,进行了抗感小麦品种间作、混种和基于生物多样性原理的小麦与白粉菌非寄主作物间作控制白粉病技术研究。7.实用性本标准中各项调查和防治方法描述具体,如预测预报方法、系统调查和大田调查方法、农业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时间、防治药剂及浓度等考虑到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民在生产实际中应用,并增加了相关生物源药剂的使用,便于操作。(二)标准的框架结构本标准包括: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划分标准、小麦白粉病测报调查、小麦白粉病防治原则、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防效评价、附录,共10个部分内容。五、主要条款的说明。本标准依据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17980.22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NY/T613-2002小麦白粉病测报调查规范、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3302-2018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生育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制定,并根据承担的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山西小麦品种抗气传病害基因研究与利用研究”(2002年~2005年)、山西省青年基金项目“山西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基因研究”(2002年~2006年)、山西省财政厅“小麦气传病害防控新技术推广”(2008年~2009年)、山西省成果推广项目“控制小麦气传病害流行危害技术推广”(2009年~2010年)、院攻关项目“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研究”(2008年~2010年)、院育种工程项目“小麦品种(系)对气传病害的抗性评价”(2001年~2014年)、院育种基础项目“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在山西省的有效性评价”(2011年~2013年)、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物多样性控制小麦白粉病技术研究及应用(2017年~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小麦抗病品种及安全高效杀菌剂筛选与应用(2017年~2020年)、汾河平原高效高抗小麦品种筛选与综合技术模式示范(2018年~2020年)的研究成果及生产应用经验,确定各项技术指标的设置。范围用“本文件”代替“本标准”,明确本文件适用于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治。规范性引用文件用现行的农业行业标准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替代国标委公告2017年第6号作废的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用GB/T17980.22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替代了GB/T17980.23-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锈病。(直接引用小麦白粉病杀菌剂的国家标准)。增加规范性引用文件NY/T3302-2018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生育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术语和定义根据“术语和定义”一章中定义的术语需要满足的条件。其一,在文件中已经使用了该术语。其二,在文件中要至少使用两次。其三,不是一看就懂或众所周知的术语。删除了原标准文件中3.2普遍率、3.3严重度、3.4病情指数。防治技术根据本项目组发表论文:武英鹏,原宗英,刘敏捷等.小麦间作玉米和豆类对白粉病的控制效果[J].农业科学,2021,11(11):1005-1012.小麦间作玉米2行区、3行区、4行区、5行区小麦白粉病病茎率分别比小麦单作区下降35.00%、68.00%、78.00%、64.00%。间作豆类可以降低小麦白粉病发生过程的病茎率。间作黑豆4行区、5行区小麦白粉病病茎率分别比小麦单作区下降1.00%、27.00%。间作青豆6行区、7行区小麦白粉病病茎率分别比小麦单作区下降2.00%、9.00%。结合国内报道:曹世勤.甘肃省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基因分析及应用[D]:[博士学位论文].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2:98.感病小麦生产品种与其它作物间作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结果。小麦与玉米间作、小麦与油葵间作处理对白粉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14.74%~36.99%、11.74%~18.37%。小麦与马铃薯、小麦与辣椒间作组合对白粉病的相对防效为-15.38%~5.23%。增加7.1.3间作小麦间作玉米、豆类、油葵、蔬菜、薯类等小麦白粉菌非寄主作物减轻白粉病为害。化学防治参照NY/T3302-2018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生育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更改了相关防治内容。按照小麦生育期进行相关防治内容排序。7.3更改为7.2。7.3.1更改为7.2.1。增加7.2.1.1种子包衣、7.2.1.2药剂拌种。7.3.2秋苗期防治更改为7.2.2出苗期-越冬期。7.3.3春季防治更改为7.2.3返青期-拔节期。7.3.4孕穗至抽穗前更改为7.2.4孕穗期-扬花期。7.3.5选用药剂及使用方法更改为7.2.5选用化学药剂及使用方法,增加器械和配药内容。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药效试验登记药剂选择使用,具体药剂按照GB/T8321.1-2000、GB/T8321.2-2000、GB/T8321.10-2018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进行了更改。并明确按照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的相关要求执行。将相关化学药剂制表增加附录B,便于防治使用。增加7.3生物源药剂防治一节。根据本项目组发表论文:刘敏捷,原宗英,李霞,等.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效[J].中国植保导刊,2019,39(6):70-71,78.推荐使用生物源杀菌剂。具体为: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66.6g/667m2、0.5%大黄素甲醚水剂300g/667m2、1%蛇床子素水乳剂400g/667m2、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200g/667m2。以上药剂均兑水15kg~30kg喷雾使用。将相关药剂制表形成附录C,便于防治使用。7.参照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1013-2016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规程,增加7.4防效评价一节,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具体为:田间药剂防治后,按照GB/T17980.22的调查和计算方法,评估防治效果。结合田间病情发展情况,当药后7d防效低于85%时,应及时进行二次田间防治,或补防漏防田块。按照GB/T17980.22《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NY/T613-2002《小麦白粉病测报调查规范》增加附录D小麦白粉病发生防治情况调查表,便于调查防治使用。六、征求意见情况和说明。标准修订稿完成以后,发送征求意见稿单位数6个,这些单位分别是:山西省浮山县农业生态保护发展站、山西省霍州市农业生态保护发展站、山西省临猗县农业生态保护发展站、山西省屯留县农业农村局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