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用感情定向一词来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而这方向却受着文化的规定,所以分析一个文化形式时,我们应当注意这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简称感情定向。“感情”又可以从两方面去看:心理学可以从机体的生理变化来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会学却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喜怒哀乐固然是生理现象,但是总发生在人事圜局之中,而且影响人事的关系,它们和其他个人的行为一样,在社会现象的一层里得到它们的意义。感情在心理方面说是一种体内的行为,导发外表的行为。威廉·詹姆斯说感情是内脏的变化。这变化形成了动作的趋势,本身是一种紧张状态,发动行为的力量。如果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之间的关联,经过了练习,已经相当固定的话,多少可说成为自动时,就不会发生体内的紧张状态,也就是说,不带着强烈的感情。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这里所谓感情相当于普通所谓激动,动了情,甚至说动了火。用火来形容感情,就在指这动的势和紧张的状态,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所以我在上篇曾说纪律是排斥私情的。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我在论“文字下乡”的两篇里,已说起过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是不相同的。它是契洽,发生持续作用;它是无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歌哭哀号是激动时不缺的配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亚普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地变。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的,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好恶相投,连臭味都一般。要达到这境界,却有一个条件,就是没有什么差别在阻碍着各人间的充分了解。空间的位置,在乡土社会中的确已不太成为阻碍人了解的因素了。人们生活在同一的小天地里,这小天地多少是孤立的,和别群人没有重要的接触。在时间上,每一代的人在同一的周期中生老病死,一个公式。年轻的人固然在没有经历过年长的生活时,可以不了解年长的人的心情,年龄因之多少是一种隔膜;但是这隔膜却是一方面的,年长的人可以了解年轻的人,他们甚至可以预知年轻的人将要碰着的问题。年轻的人在把年长的人当作他们生活的参考蓝图时,所谓“不了解”也不是分划的鸿沟。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这差别倒并不是起于有着悬殊的遗传特质,这在世代互婚的小社区里并不会太显著的。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正因为还没有人能亲身体会过两性的差别,我们对于这差别的认识,总是间接的;所能说的差别多少只限于表面的。在实际生活中,谁都会感觉到异性的隔膜,但是差别的内容却永远是个猜想,无法领会。在以充分了解来配合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中,这性别的鸿沟是个基本的阻碍。只在他们理想的天堂里,这鸿沟才算被克服。宗教家对性的抹煞,不论自觉或不自觉,绝不是偶然的。完全的道义必须有充分的了解,无所隔,这就不能求之于生理上早已划下了鸿沟的男女之间。(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男女有别》)材料二: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不但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阃内阃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我在乡间调查时特别注意过这问题,后来我又因疏散下乡,和农家住在一所房子里很久,更使我认识了这事实。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的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这些观察使我觉得西洋的家和我们乡下的家,在感情生活上实在不能并论。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义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绝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感情是机体的生理变化所引起的生理现象,但感情又与社会现象相关,影响人事关系和文化发展方向。B.体内发生的紧张状态与感情的稳定性大致成正比,如果一个人体内状态越紧张,说明其感情就越稳定。C.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也使乡土社会里的人们能够培养成为亲密的群体。D.在乡土社会中,性别和年龄组间必须保持很大的距离,男人、女人、孩子各自形成有情有义的集团。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乡土社会中,空间距离并没有从根本上阻碍人们相互了解,但年龄隔膜成为阻碍人们相互了解的一道鸿沟。B.乡土社会中家是一个事业社群,无论是在父子之间,还是在夫妇之间,为了事业的需要都要排斥普通的感情。C.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以父子和婆媳为主轴,讲究纪律,乡土社会中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疏离与家族社群功能的增强有关。D.西洋社会和我们乡土社会在感情生活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我们乡土社会中两性之间的交流要更为矜持、保守。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乡土社会中“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的一项是()A.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B.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D.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4.下列关于文中亚普罗式和浮士德式两种文化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亚普罗式的文化认为,宇宙自有安排,人力是弱小的,无法与之抗衡。B.“生死无常,人寿有限”的观点属于西方的亚普罗式的文化模式。C.浮士德式的文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克服阻碍,在于创造和改变。D.浮士德式的文化是现代的文化,比古典的亚普罗式的文化更先进。5.在《红楼梦》中,薛蝌和邢岫烟定下婚约,邢夫人为了避免两人私下碰面和接触,马上就要把邢岫烟接出大观园。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做法的理解。〖答案〗1.C2.A3.D4.D5.①从社会关系上来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可以改变原有的关系。邢夫人要把邢岫烟接出大观园,这是在避免薛蝌和邢岫烟因感情的激动而带来对传统社会秩序的挑战,稳定的社会关系需要避免感情的激动。②邢夫人需要的是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纪律是排斥私情的。邢夫人的做法是有助于稳定社会关系的。〖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影响人事关系和文化发展方向”说法错误,由原文“而这方向却受着文化的规定”“我们应当注意这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可知,是文化影响感情的发展方向,而不是感情影响文化发展方向。B.“大致成正比,如果一个人体内状态越紧张,说明其感情就越稳定”错,体内发生的紧张状态与感情的稳定性应该大致成反比,一个人体内状态越紧张,其感情就越不稳定。D.“性别和年龄组间必须保持很大的距离”错,原文是“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选项中少了限制条件“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年龄隔膜成为阻碍人们相互了解一道鸿沟”错,原文“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这差别倒并不是起于有着悬殊的遗传特质,这在世代互婚的小社区里并不会太显著的。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意思是时间和空间并不能阻碍乡土社会中的人相互了解,男女两性的差异是阻碍人们充分了解的一道鸿沟。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写作者关着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来者是谁。B.是写新妇熟悉那匹马的鸣声,踏着鞋急忙去迎接马主人。C.是描写离别之人的状态,彼此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这三项表现的都是因为熟悉而产生的亲密感觉或反应。能体现乡土社会中“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D.是孟母教育孩子的事例,不能体现乡土社会中“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比古典的亚普罗式的文化更先进”错误,原文“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地变”,只是比较了两者的不同,并没有比较两种文化模式谁更先进。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邢夫人为何要在薛科和邢岫烟定亲后把邢岫烟接出大观园?是为了避免她与薛科接触而引起感情的激动,进而带来对传统社会秩序的挑战,也就是这种做法是为了避免感情激动,从而稳定社会关系。②材料一“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所以我在上篇曾说纪律是排斥私情的”,邢夫人接出邢岫烟就为了让她和薛科感情淡漠,从而避免私情发生,违反“纪律”,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可见邢夫人的做法是有助于稳定社会关系的。(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姚平诗集》序史铁生一个人,还只有一岁的时候便被大火烧坏了脸,烧没了双手,这怎么办?接着,一个医学奇迹不仅保住了他的性命,而且保住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才智与感情,这怎么办?他只好“以生命为诗”了。在夜深人静我们都熟睡的时候,他必定问过: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在晨曦微露我们一个个醒来的时候,他必定没有得到回答。现在多少有些明白了:寂寞的上天是在以那把火作为赌注,要在第22个秋天、第8千次日出日落之后,赢得一个诗人。现在人们多少有些明白了:这残酷的游戏有了回应,当年那火焰的爆裂声一阵阵传开去,待其回来都成了如火的诗行。上天从一对非凡的父母怀中夺去他们漂亮的儿子,或许上天那时就已料到,当有一天人们面临成为经济动物的危险之时,必得有人用心灵在这星球上一遍遍歌唱。诗的流派太多了,主义也太多,除去专事研究它们的人谁也弄不清也记不住。但你总能辨出哪些是凭了智力的摆弄,哪些是出自心性的感悟。尿撒得长而且多,那是流血所不能比的;流血也不如撒尿老练和弄出的花样多:当然撒尿又比流血有用。但人终不过是一堆无用的热情,于是只可把真诚奉为神圣。真诚是生命的全部含义,诗就是真诚的生命抑或生命就是真诚的诗吧。对人类的爱,对这世界一往情深,对生活热烈而沉静的真诚,由此又导致了对无聊萎缩的苟活的憎恶——这是我从姚平的诗中感受到的。这样说太通俗太简单太幼稚了是不?这可能。但正如诗人所说:“一个冷落着万人的话题想起来竟几百年不变。”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诗与魔术的区别在哪儿?魔术师承认,他千变万变离不开一个骗字。那么诗呢?注入诗中的那个亘古不变的魂是什么?诗太玄妙,不是我能说得全面和妥帖的。自写此文之初我就决定逃避这个难题。我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到姚平的诗。还是说说那场大火。我总在设想,大火之后一对父母捧起两个被烧得一团模糊的儿子,是怎样一幅情景?(姚平的哥哥姚宗泽,也在那场大火中被烧坏了脸,烧没了双手,那年他3岁,现在他以他的成绩被广东美术学院正式录取)这对父母要用怎样的智慧、力量和博大的爱所炼铸的意志,才能承受住这样的灾难,才能在20多年沉重的时光中,把两个几近烧焦的儿子变成了画家和诗人!我总在设想那一天,和那以后的20多个年头,我的设想总在不敢再设想中结束为长久的沉默,然后在他们儿子的诗中去看一对圣父圣母的形象。我想,诗(包括其他艺术)与残疾是天生有缘的。人的残疾即是人的局限,只是为了要不断超越这局限,才有了诗。我认识姚平是在1985年,那年秋天他和他的哥哥一起骑车从湖南来到北京。可以想象他们一路上经历了怎样的艰难,但他们并不张扬,他们只是想再考验一下自己的意志,他们知道前面的困苦还有许多,他们要为不断地超越自己的局限准备更多的勇气。用姚平的话说,“此行纯粹是自找苦吃,因为经历万难的生活实践正是诗人含辛茹苦的保姆”。他们来我家看我,在短暂的接触中最令我感动并且振奋的是,他们不掩饰那丑陋的残疾,他们更无意用这令人心碎的残疾去换取些微殊荣,他们只是出于生命的需要在默默地写与画,不趋时尚。不掩饰也不炫耀,生命就是这样起于诗又归于诗的,“听野草在那里拼命地长,坦然如我”。我想,这时他们的父母才真正地放心了,他们的儿子不是要收获诗人的头衔,他们的儿子只是要坦然生长,这样在以后的几个22年中就既会迎候成功也能应付失败了。诗人的这样一句诗:“反正/妈妈面前输到哪步田地都有奖品。”我猜想这是在童年,父母常对他们说的话。我想有一天能去看看诗人的父母。我想,姚平应该继续默默地写,但不要不屑于发表,诗与生命一样还需要交流。(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史铁生给姚平的诗集写的一篇序文,文章文笔洗练,却又理趣无穷,给人绮丽雅致之感。B.现如今文学流派异彩纷呈,各种文学主义不胜枚举,但读者对走心的作品还是能够感受出来的。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诗歌的创作不能弄虚作假,应该用真诚的生命去创作。D.文章最后史铁生鼓励姚平应保持一贯默默无闻的作风,继续写作,但也要多发表,多与他人交流。7.下列关于文中姚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平和他的哥哥姚宗泽尽管遭受火灾,但是都没有放弃自己,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成就。B.史铁生认为,与健全者相比,残疾人更能创作出感人肺腑的作品,姚平就是其中最好的例证。C.姚平对自己丑陋的残疾并不自卑,也不掩饰自己的残疾,更不把这残疾当作获取荣誉的筹码。D.文章多处引用姚平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姚平的人格魅力,也体现了史铁生对他的赞赏。8.请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丰富的含意。9.史铁生与姚平有相似的人生际遇,他们都曾遭受厄运,又都经历释厄的过程,最终寻找到人生的方向。请结合文本,谈谈史铁生和姚平在释厄的过程中有何相似之处。〖答案〗6.A7.B8.姚平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经历万难的生活实践比作诗人含辛茹苦的保姆,他没有畏惧生活的苦难,而是把生活的苦难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助推剂,认为苦难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姚平明知困难重重,却毅然决然骑车从湖南来到北京,他自找苦吃,只为从万难的生活实践中考验自己的意志。这句话同时也折射出姚平的诗人态度,他用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待苦难,他用真诚的生命在写诗。9.①史铁生与姚平在遭受厄运之后,都对自己的命运发出质问,对生命展开思考,他们都在创作中为自己碰撞出了一条道路,用文字来传达生命的强音。②他们都在亲情方面获得精神的养料。通达睿智、不张扬母爱的母亲是史铁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母亲即使离去,也给史铁生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姚平在遭受厄运之后,通过父母的智慧、力量和博大的爱生存下来,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给人绮丽雅致之感”错,本文的语言是质朴且又饱含哲理意味的。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B.“与健全者相比,残疾人更能创作出感人肺腑的作品”曲解文意,原文是“诗(包括其他艺术)与残疾是天生有缘的”,并不存在比较;另外,“姚平就是其中最好的例证”无中生有。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此行纯粹是自找苦吃,因为经历万难的生活实践正是诗人含辛茹苦的保姆”,“此行”指的是1985年秋天,姚平和他哥哥“一起骑车从湖南来到北京”,姚平1岁、哥哥3岁时被大火烧毁了脸,烧没了双手,“可以想象他们一路上经历了怎样的艰难”,这是“自找苦吃”的含义;但是姚平说“经历万难的生活实践正是诗人含辛茹苦的保姆”,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经历万难的生活实践比作诗人含辛茹苦的保姆;可见他并不畏惧“经历万难的生活”,并且认为这是“含辛茹苦的保姆”,保姆是照顾和帮助人生活和成长的,在姚平看来,生活的苦难是自己成长的助推剂,认为苦难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再理解“因为”,对于两个重度残疾的人来说,从湖南骑车到北京,其间的艰难可想而知,为何姚平和哥哥还要“自找苦吃”?是因为他要从万难的生活实践中考验自己的意志。这是诗人姚平的生活态度,面对苦难不仅坚强无畏,而且乐观、积极,他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我们启迪,他在用真诚的生命写诗。【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对作品和人物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史铁生21岁残疾,姚平1岁被大火烧成残疾,他们都经历了厄运;之后史铁生在“地坛”思考生命的意义,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写作;姚平也经历过对生命的思考,“在夜深人静我们都熟睡的时候,他必定问过: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后来他也找到了生命的方向,成为了诗人。二人在遭受厄运之后,都对自己的命运发出质问,对生命展开思考,他们都在创作中为自己碰撞出了一条道路,用文字来传达生命的强音。②史铁生有一个爱他、包容他的母亲,每次他去地坛,母亲默默帮他收拾东西,从来不阻止他,怕他想不开,母亲总是偷偷跟着他,地坛的每个角落都有史铁生的足迹,也都有他的母亲的足迹;后来母亲去世,史铁生从母亲那里依然不断地得到精神的养料。姚平和哥哥被烧之后,他们的父母一定经历过痛苦的折磨,“一对父母捧起两个被烧得一团模糊的儿子,是怎样一幅情景?”,后来姚平的哥哥成了画家,姚平成了诗人,“对父母要用怎样的智慧、力量和博大的爱所炼铸的意志,才能承受住这样的灾难,才能在20多年沉重的时光中,把两个几近烧焦的儿子变成了画家和诗人!”姚平在遭受厄运之后,通过父母的智慧、力量和博大的爱生存下来,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①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愿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②,复入报。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郦生入,揖沛公曰:“足下甚苦,暴衣露冠,将兵助楚讨不义,足下何不自喜也?臣愿以事见,而曰‘吾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③,恐失天下之能士。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窃为足下失之。”沛公谢曰:“乡者闻先生之容,今见先生之意矣。”乃延而坐之,问所以取天下者。郦生曰:“夫足下欲成大功,不如止陈留。陈留者,天下之据冲也,兵之会地也,积粟数千万石,城守甚坚。臣素善其令,愿为足下说之。不听臣,臣请为足下杀之,而下陈留。足下将陈留之众,据陈留之城,而食其积粟,招天下之从兵;从兵已成,足下横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沛公曰:“敬闻命矣。”于是郦生乃夜见陈留令,说之曰:“夫秦为无道而天下畔之,今足下与天下从则可以成大功,今独为亡秦婴城而坚守,臣窃为足下危之。”陈留令曰:“秦法至重也,不可以妄言,妄言者无类,吾不可以应。先生所以教臣者,非臣之意也,愿勿复道。”郦生留宿卧,夜半时斩陈留令首,逾城而下报沛公。沛公引兵攻城,县令首于长竿以示城上人,曰:“趣下,而令头已断矣!今后下者必先斩之!”于是陈留人见令已死,遂相率而下沛公。(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备注〗①上谒:递上名帖。②还走:转身就跑。还,同“旋”。③目皮相:看人只看外表。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将兵A助楚B讨不义C敬劳D从者E愿得F望见G口画天下H便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指正在,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的“方”意思不同。B.善,指关系好,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善”意思不同。C.“而下陈留”与《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两句中的“下”意思相同。D.县令首,“县”同“悬”,指悬挂,悬挂首级是古代用来惩戒或示众的一种酷刑。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经过陈留的时候,身份卑微的郦食其到军门去拜见沛公,但刚开始他并没有引起沛公的重视。B.沛公的使者不肯替郦食其通报信息,这惹得郦食其大怒,他瞪圆了眼睛,手持宝剑,斥责使者。C.郦食其告诉沛公说,他与陈留守令关系要好,可以替沛公前去游说陈留守令,劝陈留守令投降。D.陈留守令害怕被秦灭族,拒绝了郦食其劝其投降的建议,最后他被郦食其半夜悄悄斩下首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2)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窃足下失之。14.沛公对郦食其前后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请简要说明。〖答案〗10.CEG11.C12.B13.(1)沛公立刻擦干了脚,手拄着长矛说道:“请客人进来!”(2)您如果想成就平定天下的大业而又不想见到我的话,我认为您就失去了一个人才。14.①刚开始,郦食其身份卑微,被误认为是儒生,而沛公并不待见儒生,所以沛公拒绝接见他。②见面后,郦食其能言善辩,有勇有谋,让沛公看到了他的才能。③沛公知错能改,善于识才。〖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带领军队帮助楚军来征讨暴虐无道的秦朝,敬请劳驾诸位随从人员,(进去通禀一声,)说我希望拜见沛公,当面和沛公谋划天下大事。“将兵助楚”是状语,修饰“讨”,“讨不义”是动宾结构,C处断开;“敬劳从者”为动宾关系,其前省略主语“我”,E处断开;“愿得望见”,偏正结构,其前省略主语“我”,其后省略宾语“沛公”,G处断开;“天下便事”为偏正结构,不断开。故可在CEG三处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正在;四周围绕。句意:沛公正在洗脚。/宅子四周围绕十余亩地。B.正确。关系好;善于。句意:而我和陈留的守令一向非常要好。/善于假借外物。C.错误。“而下陈留”的“下”为“拿下、攻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下”为“低于、低下”。句意:拿下陈留。/他们低于圣人也很多。D.正确。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B.“沛公的使者不肯替郦食其通报信息”错误,由原文“使者入通”,可见使者通报信息了。只是出来告诉郦食其,沛公没有时间见郦食其,郦食其才大怒的。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遽”,急忙、立刻;“雪足”,擦干脚;“延”,请。(2)“就”,成就;“窃”,私下;“失”,错过、失去。【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未暇见儒人也”,可见刚开始,郦食其身份被误认为是儒生,而沛公并不待见儒生,所以沛公拒绝接见他。由原文“‘足下甚苦……窃为足下失之’”“敬闻命矣”,可见,沛公与他见面后,郦食其的能言善辩,有勇有谋,让沛公看到了他的才能,从而听从了他的建议。由原文“沛公谢曰”,“谢”,道歉,可见沛公知错能改,善于识才。参考译文:当初,沛公率领军队经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到军门递上自己的名帖说:“高阳的卑贱百姓郦食其,我私下里听说沛公奔波在外,露天而处,不辞劳苦,带领军队帮助楚军来征讨暴虐无道的秦朝,敬请劳驾诸位随从人员,(进去通禀一声,)说我希望拜见沛公,当面和沛公谋划天下大事。”使者进去禀告,沛公正在洗脚。使者出来道歉说:“沛公敬谢先生,沛公正忙于讨平天下的大事,没有时间见儒生。”郦食其听罢,瞪圆了眼睛,手持宝剑,斥责使者说:“快点!再去告诉沛公一声,我是高阳酒徒,并不是一个儒生。”使者见此,惊慌失措,竟吓得把名帖掉在了地上,然后又跪下捡起名帖,飞快地转身跑了进去,再次向沛公通报。沛公立刻擦干了脚,手拄着长矛说道:“请客人进来!”郦食其进去之后,向沛公作揖,并且说道:“沛公您长年累月暴衣露冠地在外奔波劳碌,很是辛苦,带领军队和楚军一起征讨暴虐无道的秦朝,但是沛公您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爱惜自己呢?我正在想以讨论天下大事为由见到您,而您却说‘我正忙于讨平天下的大事,没有时间见儒生’。您想成就平定天下的大事,成就天下最大的功业,但却从外貌来看人,这样恐怕就要失去天下那些有本事的人。况且我想您的聪明才智不如我,勇敢坚强又不如我。您如果想成就平定天下的大业而又不想见到我的话,我认为您就失去了一个人才。”沛公连忙向他道歉说:“刚才我只听说了您的外貌,现在我才真正了解了您的意图。”于是请他就座,问他平定天下的妙计良策。郦食其说:“沛公您若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不如先占据陈留。陈留这个地方是一个可以据守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冲,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城里贮藏着几千万石粮食,城墙守卫工事非常牢固。而我和陈留的守令一向非常要好,我想为您前去说服他(并让他向您投降)。若是他不听我的,请允许我替您把他杀掉,然后拿下陈留。沛公您率领陈留的兵将,占据坚固的陈留城,吃陈留的存粮,召集天下各地想投靠您的人马;等到兵力强大以后,您就可以所向无敌,横行天下,那也就没有任何人能对您构成威胁了。”沛公说:“我完全听从您的教诲。”于是郦食其就在这一天夜里去见陈留守令,向他游说道:“秦朝暴虐无道而天下的人都反对它,现如今您和天下人一起造反就能成就大功业,而您却独自一人为将要灭亡的秦朝拥城固守,我私下里为您的危险处境深深担忧。”陈留守令说道:“秦朝的法令严酷,不能随便胡说,倘若这样胡说的话,就要灭族,我不能按照你所说的去做。您指教我的话,并不是我的意图,请您不要再说了。”(这天夜里)郦食其就在城中留下来休息,到了夜半时分,他悄悄地斩下陈留守令的头,越墙而下,报与沛公。沛公带领人马,攻打城池,把县令的头悬挂在长杆上给城上的人看,说:“赶快投降吧,你们守令的脑袋被我们砍下来了!现在谁后投降,就一定要先杀他!”这时陈留人见守令已死,便相继投降了沛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杏花村馆酒旗风谢逸①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怀宛陵②旧游陆龟蒙陵阳③佳地昔年游,谢朓④青山李白楼。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备注〗①谢逸:号溪堂,临川城南人,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传说,他过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时,曾题此词于壁,观者如云。②宛陵:古地名,在今安徽省宣城市。③陵阳:山名,旧传因陵阳子明于此山处得道成仙而得名。此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这里用作宛陵的代称。④谢朓(tiǎo):字玄晖,南齐诗人。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词首句从轻风中微微飘扬的酒旗写起,目光下视,才看到杏花村的酒馆,后面的写景抒情都是从此处生发开来。B.谢词“粉香融,淡眉峰”描写了所思之人的丰姿神采和花容月貌,写闻到她暖融融的粉香,看到她淡扫的蛾眉。C.陆诗前两句叙述宛陵旧游的往事,写自己曾到陵阳山游历,那里有谢朓、李白的游踪遗迹,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D.陆诗后两句中西斜的落日、流去的春水、晚风中飘摇的酒旗、流水中破碎的倒影,构成了一幅诗意的画境。16.有人评价谢逸这首词的结尾“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词的结尾由情转景,以景作结,含蓄蕴藉,韵味悠长。异乡与故乡、旅舍与画屏、词人与情人,相距千里,值此春夜,只有关山这一轮明月皎洁清凉的素光,与千里外照着情人的月光是相同的。②全词以景起情,以景结情,景与情相交融,形成回环。词人把人物、情事不断融入自然景物意象中,以景含情。最后落笔于一轮明月,与上阕的“人不见”相呼应,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C.“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错误,应是表达了诗人对谢朓、李白的仰慕之情。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意思是与开头呼应,首尾圆融;“有尽而不尽之意”意思是感情抒发含蓄,值得回味。先看结尾写了什么。“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而如今只有高悬关山的明月维系我们的情思,千里之外的月光与此处相同。这是写景,前面在回忆当年与情人约会的情景,这里由情转景,以景作结,含蓄蕴藉,韵味悠长。身在异乡杏花村酒馆,看到酒馆前的酒旗微微飘扬、落花、小船横斜,看不见心中所思之人,眼前的景物激起了诗人心中苦闷,思念。此句的“月”既是寄托情感的物象,也是勾连异乡与故乡、旅舍与画屏、词人与情人的丝线,两人相距千里,值此春夜,只有关山这一轮明月皎洁清凉的素光,与千里外照着情人的月光是相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再看首尾的照应。词作开头也是写景,杏花村酒馆前的酒旗微微飘扬。村边小溪流水潺潺,无数落花漫天飞舞。野外渡,小船横斜;两岸杨柳,绿叶成荫。而结尾又是写景,以景起情,以景结情,景与情相交融,形成回环。开头绘景言情:“水溶溶”两句写近景,流水落花,动人情思;“野渡舟横”,营造了一种凄冷的氛围;“杨柳绿阴浓”,笔锋顿转,江碧柳依,绿叶遮盖了天日,别具一番清幽之美。“望断”三句,写山路遥远,望不见所思之人,满目只有连天芳草。词人把人物、情事不断融入自然景物意象中,以景含情。最后落笔于一轮明月,与上阕的“人不见”相呼应,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动物的声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开篇仅用“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就已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点明了季节特征,并渲染了萧瑟落寞的氛围。(3)“鹿”因其恬淡、惬意且安静的生活习性而受古人青睐,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表演活动“盛唐密金”风靡全网,组成火遍全国的现象级IP,离不开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媒体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全媒体的传播优势日益显现。传统主流媒体对大唐不夜城的宣传报道让全国人民注意到这个神奇的地方,而大唐不夜城的公众号以及游客们自发拍摄并传播的短视频则让这里持续火爆、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人被①的、搞笑的“房谋杜断”组合吸引,对“盛唐密金”既严肃又诙谐的表演产生兴趣,对大唐不夜城充满向往。正是文旅与媒体传播的有机结合,激发了文旅宣传工作的新活力。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旅局局长的武侠装扮,到诚意满满且配备专列的“淄博烧烤”,以及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实习基地入驻伏尔加庄园,用镜头展示北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文旅宣传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化的框架,展现出各有千秋的新景象:各地巧妙利用新媒体传播规律和平台特点,结合当地的文旅资源特色,发挥创意,打造②且亮眼出彩的文旅形象,提升传播力和竞争力,为景区引流,设计有当地特色的文旅体验项目,让游客游玩后可以感受到当地的独特魅力,觉得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各项中,最适合用作上述新闻的标题的一项是()A.媒体融合,激发文旅宣传新活力 B.新媒体引流助推旅游市场复苏C.发挥全媒体优势,讲好地方故事 D.全媒体时代典型宣传创新策略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一本正经(郑重其事)②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独出心裁、独具匠心)③不虚此行(不枉此行、实至名归)19.A20.表演活动“盛唐密盒”风靡全网,成为火遍全国的现象级IP,离不开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媒体的宣传。〖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后面有“既严肃又诙谐”,那么此处与“搞笑的”的相对,强调“房谋杜断”组合郑重其事,故可用“一本正经(郑重其事)”。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②处,语境强调文旅形象的不同,故可用“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独出心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独出心裁:原来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③处,语境强调有当地特色的文旅体验项目,让游客游玩后可以有所收获,故可用“不虚此行(不枉此行、实至名归)”。不虚此行: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不枉此行:表示某种行动很值得,很有所收获。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概括新闻要点、拟标题的能力。A.媒体融合是文段的语境,文旅宣传是主要内容,根据文中提到的“正是文旅与媒体传播的有机结合,激发了文旅宣传工作的新活力”“文旅宣传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化的框架”,可以推知文段主要讲的是新媒体助推文旅宣传。故选A。【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组成火遍全国的现象级IP”动宾搭配不当,可将“组成”改为“成为”;二是“离不开……媒体的”后面缺宾语,可加上“宣传”。故可修改为:表演活动“盛唐密盒”风靡全网,成为火遍全国的现象级IP,离不开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媒体的宣传。(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目前,我国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达24.02%。“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84%,为我国北疆筑起万里绿色屏障。从一点点绿长成一片片绿,植树造林的科学门道可不少。科学植树造林,①。如果造林树种选择不当,种植后苗木难以成活,浪费种苗、劳力和资金;②,后来生长不良,也难以成林,提高不了应有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的造林地多种多样,南方、北方,平原、山地,东部湿润地、西部干旱地,肥沃地、贫瘠地,③。因此,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中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与造林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相适应。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1.①树种选择是关键②即便一开始成活③自然条件明显不同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片片的绿相连,犹如在北疆筑起的万里屏障,护住了我国北疆的水土,生动形象地阐释了植树造林的作用和意义,强调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由横线后面“如果造林树种选择不当”可知,与之衔接的内容应是“造林树种选择”很重要、是关键要素。再按照横线前面“科学植树造林”的〖提示〗,避免重复,删去“造林”,故可填“树种选择是关键”。

第②处,横线前面的分号表明,分号前后是两种情况,横线处可填与“如果造林树种选择不当,种植后苗木难以成活”相对的情况,即“即使(苗木)成活”。再根据横线后“后来生长不良”可知,横线处的时间应该是“一开始”,故可填“即便一开始成活”。第③处,根据横线后面的结论“与……自然条件相适应”可知,横线处用来概括的方面是“自然条件”,再根据横线前面“南方、北方,平原、山地,东部湿润地、西部干旱地,肥沃地、贫瘠地”可知自然条件有非常明显的不同特点,故可填“自然条件明显不同”。【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确修辞手法是比喻。“为我国北疆筑起万里绿色屏障”,把“‘三北’工程区森林”比喻为“万里绿色屏障”。其次,分析表达效果。“屏障”有“保护遮蔽”的意思。“三北”工程区森林属于“我国人工林”,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护水土的作用。把一片片的绿相连比喻为万里屏障,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植树造林的作用和意义,强调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植树造林的科学门道”的论述。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以上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用感情定向一词来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而这方向却受着文化的规定,所以分析一个文化形式时,我们应当注意这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简称感情定向。“感情”又可以从两方面去看:心理学可以从机体的生理变化来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会学却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喜怒哀乐固然是生理现象,但是总发生在人事圜局之中,而且影响人事的关系,它们和其他个人的行为一样,在社会现象的一层里得到它们的意义。感情在心理方面说是一种体内的行为,导发外表的行为。威廉·詹姆斯说感情是内脏的变化。这变化形成了动作的趋势,本身是一种紧张状态,发动行为的力量。如果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之间的关联,经过了练习,已经相当固定的话,多少可说成为自动时,就不会发生体内的紧张状态,也就是说,不带着强烈的感情。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这里所谓感情相当于普通所谓激动,动了情,甚至说动了火。用火来形容感情,就在指这动的势和紧张的状态,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所以我在上篇曾说纪律是排斥私情的。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我在论“文字下乡”的两篇里,已说起过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是不相同的。它是契洽,发生持续作用;它是无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歌哭哀号是激动时不缺的配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亚普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地变。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的,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好恶相投,连臭味都一般。要达到这境界,却有一个条件,就是没有什么差别在阻碍着各人间的充分了解。空间的位置,在乡土社会中的确已不太成为阻碍人了解的因素了。人们生活在同一的小天地里,这小天地多少是孤立的,和别群人没有重要的接触。在时间上,每一代的人在同一的周期中生老病死,一个公式。年轻的人固然在没有经历过年长的生活时,可以不了解年长的人的心情,年龄因之多少是一种隔膜;但是这隔膜却是一方面的,年长的人可以了解年轻的人,他们甚至可以预知年轻的人将要碰着的问题。年轻的人在把年长的人当作他们生活的参考蓝图时,所谓“不了解”也不是分划的鸿沟。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这差别倒并不是起于有着悬殊的遗传特质,这在世代互婚的小社区里并不会太显著的。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正因为还没有人能亲身体会过两性的差别,我们对于这差别的认识,总是间接的;所能说的差别多少只限于表面的。在实际生活中,谁都会感觉到异性的隔膜,但是差别的内容却永远是个猜想,无法领会。在以充分了解来配合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中,这性别的鸿沟是个基本的阻碍。只在他们理想的天堂里,这鸿沟才算被克服。宗教家对性的抹煞,不论自觉或不自觉,绝不是偶然的。完全的道义必须有充分的了解,无所隔,这就不能求之于生理上早已划下了鸿沟的男女之间。(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男女有别》)材料二: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不但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阃内阃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我在乡间调查时特别注意过这问题,后来我又因疏散下乡,和农家住在一所房子里很久,更使我认识了这事实。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的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这些观察使我觉得西洋的家和我们乡下的家,在感情生活上实在不能并论。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义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绝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感情是机体的生理变化所引起的生理现象,但感情又与社会现象相关,影响人事关系和文化发展方向。B.体内发生的紧张状态与感情的稳定性大致成正比,如果一个人体内状态越紧张,说明其感情就越稳定。C.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也使乡土社会里的人们能够培养成为亲密的群体。D.在乡土社会中,性别和年龄组间必须保持很大的距离,男人、女人、孩子各自形成有情有义的集团。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乡土社会中,空间距离并没有从根本上阻碍人们相互了解,但年龄隔膜成为阻碍人们相互了解的一道鸿沟。B.乡土社会中家是一个事业社群,无论是在父子之间,还是在夫妇之间,为了事业的需要都要排斥普通的感情。C.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以父子和婆媳为主轴,讲究纪律,乡土社会中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疏离与家族社群功能的增强有关。D.西洋社会和我们乡土社会在感情生活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我们乡土社会中两性之间的交流要更为矜持、保守。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乡土社会中“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的一项是()A.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B.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D.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4.下列关于文中亚普罗式和浮士德式两种文化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亚普罗式的文化认为,宇宙自有安排,人力是弱小的,无法与之抗衡。B.“生死无常,人寿有限”的观点属于西方的亚普罗式的文化模式。C.浮士德式的文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克服阻碍,在于创造和改变。D.浮士德式的文化是现代的文化,比古典的亚普罗式的文化更先进。5.在《红楼梦》中,薛蝌和邢岫烟定下婚约,邢夫人为了避免两人私下碰面和接触,马上就要把邢岫烟接出大观园。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做法的理解。〖答案〗1.C2.A3.D4.D5.①从社会关系上来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可以改变原有的关系。邢夫人要把邢岫烟接出大观园,这是在避免薛蝌和邢岫烟因感情的激动而带来对传统社会秩序的挑战,稳定的社会关系需要避免感情的激动。②邢夫人需要的是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纪律是排斥私情的。邢夫人的做法是有助于稳定社会关系的。〖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影响人事关系和文化发展方向”说法错误,由原文“而这方向却受着文化的规定”“我们应当注意这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可知,是文化影响感情的发展方向,而不是感情影响文化发展方向。B.“大致成正比,如果一个人体内状态越紧张,说明其感情就越稳定”错,体内发生的紧张状态与感情的稳定性应该大致成反比,一个人体内状态越紧张,其感情就越不稳定。D.“性别和年龄组间必须保持很大的距离”错,原文是“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选项中少了限制条件“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年龄隔膜成为阻碍人们相互了解一道鸿沟”错,原文“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这差别倒并不是起于有着悬殊的遗传特质,这在世代互婚的小社区里并不会太显著的。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意思是时间和空间并不能阻碍乡土社会中的人相互了解,男女两性的差异是阻碍人们充分了解的一道鸿沟。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写作者关着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来者是谁。B.是写新妇熟悉那匹马的鸣声,踏着鞋急忙去迎接马主人。C.是描写离别之人的状态,彼此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这三项表现的都是因为熟悉而产生的亲密感觉或反应。能体现乡土社会中“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D.是孟母教育孩子的事例,不能体现乡土社会中“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比古典的亚普罗式的文化更先进”错误,原文“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地变”,只是比较了两者的不同,并没有比较两种文化模式谁更先进。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邢夫人为何要在薛科和邢岫烟定亲后把邢岫烟接出大观园?是为了避免她与薛科接触而引起感情的激动,进而带来对传统社会秩序的挑战,也就是这种做法是为了避免感情激动,从而稳定社会关系。②材料一“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所以我在上篇曾说纪律是排斥私情的”,邢夫人接出邢岫烟就为了让她和薛科感情淡漠,从而避免私情发生,违反“纪律”,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可见邢夫人的做法是有助于稳定社会关系的。(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姚平诗集》序史铁生一个人,还只有一岁的时候便被大火烧坏了脸,烧没了双手,这怎么办?接着,一个医学奇迹不仅保住了他的性命,而且保住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才智与感情,这怎么办?他只好“以生命为诗”了。在夜深人静我们都熟睡的时候,他必定问过: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在晨曦微露我们一个个醒来的时候,他必定没有得到回答。现在多少有些明白了:寂寞的上天是在以那把火作为赌注,要在第22个秋天、第8千次日出日落之后,赢得一个诗人。现在人们多少有些明白了:这残酷的游戏有了回应,当年那火焰的爆裂声一阵阵传开去,待其回来都成了如火的诗行。上天从一对非凡的父母怀中夺去他们漂亮的儿子,或许上天那时就已料到,当有一天人们面临成为经济动物的危险之时,必得有人用心灵在这星球上一遍遍歌唱。诗的流派太多了,主义也太多,除去专事研究它们的人谁也弄不清也记不住。但你总能辨出哪些是凭了智力的摆弄,哪些是出自心性的感悟。尿撒得长而且多,那是流血所不能比的;流血也不如撒尿老练和弄出的花样多:当然撒尿又比流血有用。但人终不过是一堆无用的热情,于是只可把真诚奉为神圣。真诚是生命的全部含义,诗就是真诚的生命抑或生命就是真诚的诗吧。对人类的爱,对这世界一往情深,对生活热烈而沉静的真诚,由此又导致了对无聊萎缩的苟活的憎恶——这是我从姚平的诗中感受到的。这样说太通俗太简单太幼稚了是不?这可能。但正如诗人所说:“一个冷落着万人的话题想起来竟几百年不变。”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诗与魔术的区别在哪儿?魔术师承认,他千变万变离不开一个骗字。那么诗呢?注入诗中的那个亘古不变的魂是什么?诗太玄妙,不是我能说得全面和妥帖的。自写此文之初我就决定逃避这个难题。我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到姚平的诗。还是说说那场大火。我总在设想,大火之后一对父母捧起两个被烧得一团模糊的儿子,是怎样一幅情景?(姚平的哥哥姚宗泽,也在那场大火中被烧坏了脸,烧没了双手,那年他3岁,现在他以他的成绩被广东美术学院正式录取)这对父母要用怎样的智慧、力量和博大的爱所炼铸的意志,才能承受住这样的灾难,才能在20多年沉重的时光中,把两个几近烧焦的儿子变成了画家和诗人!我总在设想那一天,和那以后的20多个年头,我的设想总在不敢再设想中结束为长久的沉默,然后在他们儿子的诗中去看一对圣父圣母的形象。我想,诗(包括其他艺术)与残疾是天生有缘的。人的残疾即是人的局限,只是为了要不断超越这局限,才有了诗。我认识姚平是在1985年,那年秋天他和他的哥哥一起骑车从湖南来到北京。可以想象他们一路上经历了怎样的艰难,但他们并不张扬,他们只是想再考验一下自己的意志,他们知道前面的困苦还有许多,他们要为不断地超越自己的局限准备更多的勇气。用姚平的话说,“此行纯粹是自找苦吃,因为经历万难的生活实践正是诗人含辛茹苦的保姆”。他们来我家看我,在短暂的接触中最令我感动并且振奋的是,他们不掩饰那丑陋的残疾,他们更无意用这令人心碎的残疾去换取些微殊荣,他们只是出于生命的需要在默默地写与画,不趋时尚。不掩饰也不炫耀,生命就是这样起于诗又归于诗的,“听野草在那里拼命地长,坦然如我”。我想,这时他们的父母才真正地放心了,他们的儿子不是要收获诗人的头衔,他们的儿子只是要坦然生长,这样在以后的几个22年中就既会迎候成功也能应付失败了。诗人的这样一句诗:“反正/妈妈面前输到哪步田地都有奖品。”我猜想这是在童年,父母常对他们说的话。我想有一天能去看看诗人的父母。我想,姚平应该继续默默地写,但不要不屑于发表,诗与生命一样还需要交流。(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史铁生给姚平的诗集写的一篇序文,文章文笔洗练,却又理趣无穷,给人绮丽雅致之感。B.现如今文学流派异彩纷呈,各种文学主义不胜枚举,但读者对走心的作品还是能够感受出来的。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诗歌的创作不能弄虚作假,应该用真诚的生命去创作。D.文章最后史铁生鼓励姚平应保持一贯默默无闻的作风,继续写作,但也要多发表,多与他人交流。7.下列关于文中姚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平和他的哥哥姚宗泽尽管遭受火灾,但是都没有放弃自己,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成就。B.史铁生认为,与健全者相比,残疾人更能创作出感人肺腑的作品,姚平就是其中最好的例证。C.姚平对自己丑陋的残疾并不自卑,也不掩饰自己的残疾,更不把这残疾当作获取荣誉的筹码。D.文章多处引用姚平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姚平的人格魅力,也体现了史铁生对他的赞赏。8.请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丰富的含意。9.史铁生与姚平有相似的人生际遇,他们都曾遭受厄运,又都经历释厄的过程,最终寻找到人生的方向。请结合文本,谈谈史铁生和姚平在释厄的过程中有何相似之处。〖答案〗6.A7.B8.姚平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经历万难的生活实践比作诗人含辛茹苦的保姆,他没有畏惧生活的苦难,而是把生活的苦难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助推剂,认为苦难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姚平明知困难重重,却毅然决然骑车从湖南来到北京,他自找苦吃,只为从万难的生活实践中考验自己的意志。这句话同时也折射出姚平的诗人态度,他用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待苦难,他用真诚的生命在写诗。9.①史铁生与姚平在遭受厄运之后,都对自己的命运发出质问,对生命展开思考,他们都在创作中为自己碰撞出了一条道路,用文字来传达生命的强音。②他们都在亲情方面获得精神的养料。通达睿智、不张扬母爱的母亲是史铁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母亲即使离去,也给史铁生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姚平在遭受厄运之后,通过父母的智慧、力量和博大的爱生存下来,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给人绮丽雅致之感”错,本文的语言是质朴且又饱含哲理意味的。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B.“与健全者相比,残疾人更能创作出感人肺腑的作品”曲解文意,原文是“诗(包括其他艺术)与残疾是天生有缘的”,并不存在比较;另外,“姚平就是其中最好的例证”无中生有。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此行纯粹是自找苦吃,因为经历万难的生活实践正是诗人含辛茹苦的保姆”,“此行”指的是1985年秋天,姚平和他哥哥“一起骑车从湖南来到北京”,姚平1岁、哥哥3岁时被大火烧毁了脸,烧没了双手,“可以想象他们一路上经历了怎样的艰难”,这是“自找苦吃”的含义;但是姚平说“经历万难的生活实践正是诗人含辛茹苦的保姆”,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经历万难的生活实践比作诗人含辛茹苦的保姆;可见他并不畏惧“经历万难的生活”,并且认为这是“含辛茹苦的保姆”,保姆是照顾和帮助人生活和成长的,在姚平看来,生活的苦难是自己成长的助推剂,认为苦难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再理解“因为”,对于两个重度残疾的人来说,从湖南骑车到北京,其间的艰难可想而知,为何姚平和哥哥还要“自找苦吃”?是因为他要从万难的生活实践中考验自己的意志。这是诗人姚平的生活态度,面对苦难不仅坚强无畏,而且乐观、积极,他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我们启迪,他在用真诚的生命写诗。【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对作品和人物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史铁生21岁残疾,姚平1岁被大火烧成残疾,他们都经历了厄运;之后史铁生在“地坛”思考生命的意义,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写作;姚平也经历过对生命的思考,“在夜深人静我们都熟睡的时候,他必定问过: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后来他也找到了生命的方向,成为了诗人。二人在遭受厄运之后,都对自己的命运发出质问,对生命展开思考,他们都在创作中为自己碰撞出了一条道路,用文字来传达生命的强音。②史铁生有一个爱他、包容他的母亲,每次他去地坛,母亲默默帮他收拾东西,从来不阻止他,怕他想不开,母亲总是偷偷跟着他,地坛的每个角落都有史铁生的足迹,也都有他的母亲的足迹;后来母亲去世,史铁生从母亲那里依然不断地得到精神的养料。姚平和哥哥被烧之后,他们的父母一定经历过痛苦的折磨,“一对父母捧起两个被烧得一团模糊的儿子,是怎样一幅情景?”,后来姚平的哥哥成了画家,姚平成了诗人,“对父母要用怎样的智慧、力量和博大的爱所炼铸的意志,才能承受住这样的灾难,才能在20多年沉重的时光中,把两个几近烧焦的儿子变成了画家和诗人!”姚平在遭受厄运之后,通过父母的智慧、力量和博大的爱生存下来,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①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愿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②,复入报。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郦生入,揖沛公曰:“足下甚苦,暴衣露冠,将兵助楚讨不义,足下何不自喜也?臣愿以事见,而曰‘吾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③,恐失天下之能士。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窃为足下失之。”沛公谢曰:“乡者闻先生之容,今见先生之意矣。”乃延而坐之,问所以取天下者。郦生曰:“夫足下欲成大功,不如止陈留。陈留者,天下之据冲也,兵之会地也,积粟数千万石,城守甚坚。臣素善其令,愿为足下说之。不听臣,臣请为足下杀之,而下陈留。足下将陈留之众,据陈留之城,而食其积粟,招天下之从兵;从兵已成,足下横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沛公曰:“敬闻命矣。”于是郦生乃夜见陈留令,说之曰:“夫秦为无道而天下畔之,今足下与天下从则可以成大功,今独为亡秦婴城而坚守,臣窃为足下危之。”陈留令曰:“秦法至重也,不可以妄言,妄言者无类,吾不可以应。先生所以教臣者,非臣之意也,愿勿复道。”郦生留宿卧,夜半时斩陈留令首,逾城而下报沛公。沛公引兵攻城,县令首于长竿以示城上人,曰:“趣下,而令头已断矣!今后下者必先斩之!”于是陈留人见令已死,遂相率而下沛公。(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备注〗①上谒:递上名帖。②还走:转身就跑。还,同“旋”。③目皮相:看人只看外表。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将兵A助楚B讨不义C敬劳D从者E愿得F望见G口画天下H便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指正在,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的“方”意思不同。B.善,指关系好,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善”意思不同。C.“而下陈留”与《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两句中的“下”意思相同。D.县令首,“县”同“悬”,指悬挂,悬挂首级是古代用来惩戒或示众的一种酷刑。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经过陈留的时候,身份卑微的郦食其到军门去拜见沛公,但刚开始他并没有引起沛公的重视。B.沛公的使者不肯替郦食其通报信息,这惹得郦食其大怒,他瞪圆了眼睛,手持宝剑,斥责使者。C.郦食其告诉沛公说,他与陈留守令关系要好,可以替沛公前去游说陈留守令,劝陈留守令投降。D.陈留守令害怕被秦灭族,拒绝了郦食其劝其投降的建议,最后他被郦食其半夜悄悄斩下首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2)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窃足下失之。14.沛公对郦食其前后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请简要说明。〖答案〗10.CEG11.C12.B13.(1)沛公立刻擦干了脚,手拄着长矛说道:“请客人进来!”(2)您如果想成就平定天下的大业而又不想见到我的话,我认为您就失去了一个人才。14.①刚开始,郦食其身份卑微,被误认为是儒生,而沛公并不待见儒生,所以沛公拒绝接见他。②见面后,郦食其能言善辩,有勇有谋,让沛公看到了他的才能。③沛公知错能改,善于识才。〖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带领军队帮助楚军来征讨暴虐无道的秦朝,敬请劳驾诸位随从人员,(进去通禀一声,)说我希望拜见沛公,当面和沛公谋划天下大事。“将兵助楚”是状语,修饰“讨”,“讨不义”是动宾结构,C处断开;“敬劳从者”为动宾关系,其前省略主语“我”,E处断开;“愿得望见”,偏正结构,其前省略主语“我”,其后省略宾语“沛公”,G处断开;“天下便事”为偏正结构,不断开。故可在CEG三处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正在;四周围绕。句意:沛公正在洗脚。/宅子四周围绕十余亩地。B.正确。关系好;善于。句意:而我和陈留的守令一向非常要好。/善于假借外物。C.错误。“而下陈留”的“下”为“拿下、攻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下”为“低于、低下”。句意:拿下陈留。/他们低于圣人也很多。D.正确。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B.“沛公的使者不肯替郦食其通报信息”错误,由原文“使者入通”,可见使者通报信息了。只是出来告诉郦食其,沛公没有时间见郦食其,郦食其才大怒的。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遽”,急忙、立刻;“雪足”,擦干脚;“延”,请。(2)“就”,成就;“窃”,私下;“失”,错过、失去。【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未暇见儒人也”,可见刚开始,郦食其身份被误认为是儒生,而沛公并不待见儒生,所以沛公拒绝接见他。由原文“‘足下甚苦……窃为足下失之’”“敬闻命矣”,可见,沛公与他见面后,郦食其的能言善辩,有勇有谋,让沛公看到了他的才能,从而听从了他的建议。由原文“沛公谢曰”,“谢”,道歉,可见沛公知错能改,善于识才。参考译文:当初,沛公率领军队经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到军门递上自己的名帖说:“高阳的卑贱百姓郦食其,我私下里听说沛公奔波在外,露天而处,不辞劳苦,带领军队帮助楚军来征讨暴虐无道的秦朝,敬请劳驾诸位随从人员,(进去通禀一声,)说我希望拜见沛公,当面和沛公谋划天下大事。”使者进去禀告,沛公正在洗脚。使者出来道歉说:“沛公敬谢先生,沛公正忙于讨平天下的大事,没有时间见儒生。”郦食其听罢,瞪圆了眼睛,手持宝剑,斥责使者说:“快点!再去告诉沛公一声,我是高阳酒徒,并不是一个儒生。”使者见此,惊慌失措,竟吓得把名帖掉在了地上,然后又跪下捡起名帖,飞快地转身跑了进去,再次向沛公通报。沛公立刻擦干了脚,手拄着长矛说道:“请客人进来!”郦食其进去之后,向沛公作揖,并且说道:“沛公您长年累月暴衣露冠地在外奔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