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职业卫生重点内容0601_第1页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职业卫生重点内容0601_第2页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职业卫生重点内容0601_第3页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职业卫生重点内容0601_第4页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职业卫生重点内容060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节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一、概述

(-)物理因素分类

在生产和工作环境中,与劳动者健康密切相关的物理性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噪声和振动和电磁辐射。

前者如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后者如X射线、Y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微波和

射频辐射等。

(二)物理因素特点

1.正常情况下,有些因素不但对人体无害,反而是人体生理活动或从事生产劳动所必需的。

2.每一种物理因素都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

3.作业场所中存在的物理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

4.作业场所空间中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是不均匀的,多以发生装置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5.有些物理因素,如噪声、微波等,可有连续波和脉冲波两种存在形态。性质不同使得这些因素对人

体危害的程度有所不同。

6.物理因素的靶器官或健康效应以其性质不同而变化很大,因此其限值指标往往不是单一的。例如:

反映高温负荷的气象综合指标WBGT(湿球黑球温度,用来评价在整个工作周期中人体所受的热强度,主要

用于高温作业分级),再加上体温、心率变化。

7.许多情况下,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生产必需来源明,

参数不均扰安宁.

性质不同限值异,

机体损害非线性。

二、高温及低温

(一)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包括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

1.气温主要取决于大气温度、太阳辐射、生产中的热源和人体散热。

2.气湿指相对湿度,相对湿度大于80%为高气湿,小于30%为低气湿。

3.气流指生产环境空气的流动,除受自然界风力的影响外,主要与厂房中的热源有关,其速度以m/s

表示。

4.热辐射主要指红外线,亦包括部分可见光。

(1)正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向人体发放热辐射,使人体受热,称正辐射。

(2)负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人体表面则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称负辐射。

热辐射能量大小主要取决于辐射源的温度和表面积。热辐射强度以每分钟每平方厘米表面接受多少焦

耳热量表示[J/(cm?•min)]。

(~)高温作业的概念及类型

1.高温作业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平均指数》25℃的作业。

WBGT叫作湿球黑球温度,是由黑球、自然湿球、干球三个部分温度构成的,它综合考虑空气温度、风

速、空气湿度和热辐射四个因素。

用以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平均热负荷,单位为七。

2.高温作业的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相对湿度低,形成干热环境,如冶炼钢铁。

(2)高温、高湿作业:特点是气温高、高气湿,热辐射强度不大,形成湿热环境,如印染、造纸。

(3)夏季露天作业:夏季从事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受太阳辐射外,还受到被加热后的

地面及物体的附加热作用,形成高温和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三)高温作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高温作业时,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

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化超过一定限度,可以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1.体温调节

影响体温调节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强度和气象条件,气象条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气温和热辐射。当气温

超过35℃,机体不能通过传导、对流等方式散热,只能通过蒸发途径散热,容易产生热蓄积。体温升高,

严重者出现过热而发生中暑。体温升高是体温调节障碍的主要标志。一般认为中心体温38℃是高温作业工

人生理应激范围的上限。

2.水盐代谢高温作业工人通过汗液蒸发散热,保持机体平衡,达到体温调节。但大量汗液蒸发可导致

水盐代谢障碍,造成水和电解质紊乱,引起热痉挛。

出汗量是反映机体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一个工作日(8小时)生理最高限度的出汗量为

6L,失水不能超过体重的1.5%。一个工作日(8小时)内尿盐少于2g或尿盐量降至5g/24h以下时,表示

机体缺盐。

3.循环系统高温作业时,一方面,心脏需要向皮肤血管输送大量血液,以便机体散热。另一方面,要

向工作肌输送足够的血液,以满足工作的需要。此外,由于大量出汗,体内水分丢失,有效血容量减少,

血液黏稠度增加。这些原因均使心血管系统负荷加重,使心率加快,可能导致热衰竭,长期高温作业可使

心肌发生代偿性肥大。

4.消化系统高温可导致消化液分泌抑制,胃酸降低,胃肠蠕动变慢,引起食欲缺乏,消化不良,胃肠

道疾患增多。

5.神经系统高温作业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准确性、

协调性和反应速度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6.泌尿系统高温使大量汗液蒸发引起失水,致使尿液浓缩或少尿,增加肾脏负担。

7.热适应热适应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热适应后,机体产生热应激

蛋白,具有保护作用。体温调节能力提高,代谢减缓,产热减少,出汗增多,蒸发散热增强,可以减少或

防止中暑发生。人体热适应有一定限度,超过适应能力限度,仍可发生中暑。

(四)中暑的概念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障碍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

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中暑是我国法定职业病。主要致病因素:高温、高湿、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过度

疲劳、睡眠不足、体弱、肥胖、对热不适应则是中暑的诱发因素。

(五)中暑的类型、机制及临床表现

中暑按发病机制可以分为3种类型。

热射病热痉挛

12

散热途径受阻,大里出汗导致水大里失水造成循

引起热蓄积;高和电解质平衡紊环血里减少;

热,大汗到无汗,乱;肌肉痉挛和血压下降,晕厥,

皮肤干热,伴有疼痛,尤腓肠肌。体温不高或稍高,

意识障碍和昏迷。体温多正常。不弓I起循环衰竭

(六)职业性中暑诊断及处理原则

1.诊断根据职业史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按临床症状的轻重可分为轻症和重症中暑。

(1)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

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并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

以上。

(3)重症中暑:分为热射病、热疼挛和热衰竭。

2.中暑的治疗主要依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体温升高者应迅速降低体温。

(1)中暑先兆:暂时脱离高温现场,并予以密切观察。

(2)轻症中暑: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

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高温及低温

职业性中暑诊断及处理原则

(3)重症中暑:迅速予以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

热射病

1

迅速采取降低体及时口服含盐清使患者平卧,移至

温、维持循环呼京饮料,必要时阴京通风处,口服

吸功能的措施,给予葡萄糖生理含盐清凉饮料,同

必要时应纠正水、盐水静脉葡注。时对症处理。

电解质紊乱。

(七)防暑降温措施

执行卫生标准

(A)低温对生理功能和作业的影响

寒冷刺激传入到脊髓和下丘脑,引起皮肤血管收缩、

,受寒战、立毛及动员贮存的脂肪和糖维持体温恒定。

悯二_八在以下环境下工作可体温过低,影响机体功能。

£乌町神经兴奋与传导能力减弱,体温32.2~359,

经系歌可见手脚不灵、运动失调、反应减慢。

处理I”

百雨-—心血管初期心率加快,心排出里增加,后期则心率减慢。

序'人」、系统居室结的传导障碍表现为进展性心动过缓,

进而出现心收缩不全。

体温)中心体温35管或以下。这时,寒战达到最大限度,

过低体温再下降,寒战则停止,可出现局部冻伤。

(九)低温损伤

在寒冷环境中,大量血液由外周流向内脏器官,中心和外周之间形成很大的温度梯度,所以中心体温

尚未过低时,可出现四肢或面部的局部冻伤。

(十)低温预防措施(★重点掌握)

1.做好防寒和保暖工作

温度W5℃为低温作业,这是为防止体温过低和冻伤。为防止手冷变得不够灵巧而发生事故,工人在气

温16℃裸露双手从事精细作业超过10-20分钟,应该提供保暖措施。

除低温外,应注意风冷效应。常以风冷等感温度表示。

以冷环境下,裸露、无风状态作为比较的基础,风冷等感温度乃因风速所增加的冷感相当于无风状态

下产生同等冷感的环境温度。

在风冷等感温度-32C环境下,不得长时间的工作。若在风冷等感温度一7℃环境持续工作,必须在附

近建立暖和的庇所。

2.注意个人防护环境温度低于一1C,尚未出现中心体温过低时,表浅或深部组织即可冻伤,因此手、

脚和头部的御寒很重要。

肢端疼痛和寒战(提示体温可能降至35℃)是低温的危险信号,当寒战十分明显时,应终止作业。劳

动强度不可过高,防止过度出汗。禁止饮酒,酒精除影响注意和判断力外,还由于使血管扩张,减少寒战,

增加身体散热而诱发体温过低。

低温作业人员的御寒服装其面料应具有导热性小,吸湿和透气性强的特性。在潮湿环境下劳动,应发

给橡胶工作服、围裙、长靴等防湿用品。工作时若衣服浸湿,应及时更换并烘干。

3.增强耐寒体质人体皮肤在长期和反复寒冷作用下,会使得表皮增厚,御寒能力增强,而适应寒冷。

故经常冷水浴或冷水擦身或较短时间的寒冷刺激结合体育锻炼,均可提高对寒冷的适应。

此外,适当增加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三、异常气压

(-)概念

高气压海平面的大气压力通常为1个大气压,进行水下作业时,潜水员或潜函等工具每下沉10.3m,

压力增加10L33kPa(1个大气压),增加部分称为附加压。附加压与水面大气压之和为总压,称绝对压。

(二)高气压作业类别

1.潜水作业潜水员在水下施工、打捞沉船等。

2.潜函作业潜函又叫沉箱,潜函作业应用于水底施工如建桥墩、坝基,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3.其他临床上的加压治疗舱和高压氧舱、气象学上高气压科学研究舱的作业等。

(三)减压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在加压过程中,鼓膜向内凹陷产生内耳充塞感、耳鸣和头晕等症状,甚至可压破鼓膜。

高的氧分压引起心脏收缩节律和外周血流速度减慢。

709.28kPa以下时,主要为氮的麻醉作用,呈酒醉样、意识模糊、幻觉等;对血管运动中枢的刺激,可

引起心脏活动增强、血压升高和血流速度加快。

减压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1.减压病减压病是在高气压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由于减压过快所导致的职业病。

其原因是从高气压转入正常气压时由于减压过快,人体组织和血液中的氮气产生气泡,引起血液循环

障碍和组织损伤。

2.发病机制人在高气压环境工作时,氮气溶解在体液中,气压愈高,停留时间愈长,则体内溶解的氮

愈多。正确减压的方法是分段脱离高压环境,使体内溶解的氮缓慢释放进入血液,再经肺呼出,不造成危

害。

若减压过速,体内溶解状态的氮气迅速变成气泡。减压愈快,气泡产生愈速,气泡出现在血管内则造

成栓塞,如积聚于血管外则产生压迫症状,引起组织缺氧和损伤。

3.临床表现

急性减压病大多数在数小时内发病,减压1小时内发病占85%,6小时内占99%。一般减压愈快,症状

出现愈早,病情也愈重。

01皮肤:奇痒、充血及淤血,发组,大理石样斑纹

02)肌肉骨骼:疼痛、减压性、无菌性骨坏死

健康二二03神经:脊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脑和视觉听觉中枢

j04)循环呼吸:心血管功能障碍,肺栓塞肺梗死

05其他:大网膜、肠系膜和胃血管可气泡栓塞

4.诊断根据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Z24-2006)«

(1)急性减压病:轻度为皮肤表现,如瘙痒、丘疹、大理石样斑纹、皮下出血、水肿等;中度主要发

生于四肢大关节及其附近的肌肉和骨关节引起疼痛;重度表现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

统任何一个系统的症状即诊断为重度。

异常气压

(2)减压性骨坏死:

I期X线为股骨、肱骨或胫骨见有局部的骨致密区、致密斑片或小囊变透亮区;上肢不超过肱骨头的

1/3,下肢不超过股骨头的1/3。

II期X线显示上肢或下肢达到或者超过肱骨头、股骨头的1/3,或出现大片的骨髓钙化;

III期X线显示病变累及关节,关节面模糊、破坏、变形、死骨形成,关节间隙不规则或者变窄等。

5.处理原则

急性减压病必须尽快进行加压治疗以消除气泡,按照临床表现给予综合性辅助治疗。反复发病或者神

经系统有严重病变者调离高压作业。

减压性骨坏死I期在密切的医务保障下,潜水员只能进行20m内的潜水,沉箱工和隧道工等只能参加

1.OMPa以下的高气压作业;II、ID期调离高气压作业,禁止负重作业及长时间站立工作并其他综合治疗。

(四)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

1.低气压作业

(1)高原与高山:高原与高山系指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高山与高原作业,还会受到强烈的紫外

线和红外线辐射以及气温低、湿度低、风速大、气候多变等不利条件的影响。

(2)航空与航天:大型飞机与载人航天器有密封舱,但压力系统或密封系统出故障时乘员即会遭遇低

气压环境。

2.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

吸性碱中毒

胃肠蠕动

受限

血液黏滞性

增加肺动脉高压,肺水肿,

长期右心室肥大

红细胞和

血红蛋白增高

(五)高原病的类型及临床表现(★重点掌握)

1.高原病又称高山病、航空病。职业性高原病是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下从事职业活动所致的一种疾病。

高原低气压性缺氧是导致该病的主要病因,机体缺氧引起的功能失代偿和靶器官受损是病变的基础。

急性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和视网膜出血;

慢性高原病包括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和高原性心脏病。

高原病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1)急性高原病

1)急性高原反应:短时间内进入3000m高原,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不适应,出现头痛、头晕、乏力、

目眩、心悸、脉速、气短、胸闷、嗜睡、失眠、噩梦、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胀、发绢、面部水肿等,

也可出现视觉症状。多发生在登山后24小时内,第4〜6天症状基本消失。

异常气压

2)高原性肺水肿:快速进入3000-4000m以上高原,出现胸闷、气促、咳嗽、发绢、咳粉红色或血性

泡沫痰,双肺广泛湿啰音等肺水肿临床表现,X线检查见双肺中、下部有云絮状边缘不清的片状阴影。

异常气压

3)高原性脑水肿:由于缺氧引起脑水肿和神经精神症状,除急性高原反应一般症状外,常出现剧烈头

痛、兴奋、澹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并有发绢、恶心、呕吐。发病急,一般出现在4000m以上,多为未

经习服的初登山者,发病率低,死亡率高。

4)视网膜出血:与视网膜血流增加及毛细血管扩张有关。

(2)慢性高原病

长期在高原地区世居者、移居者突然失去了对低海拔缺氧的适应而导致的疾病。

1)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在海拔3000m以上高原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气喘、心悸、失

眠、乏累、发细、厌食、眼结膜充血、皮肤紫红等。血液学参数具有以下3项之一,1〜3个月内检查3次

以上即可诊断:RBC/6.5X1012/L、Hb2200g/L、Hct365%。

异常气压

高原病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2)高原性心脏病:一般在海拔3000m以上高原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咳嗽、

乏力、发绡、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等,重症者出现尿少、肝大、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竭症状。具有

肺动脉高压征象。

2.处理原则

(1)急性高原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休息并就地给予对症治疗。大流量给氧、高压氧、糖皮质激

素、钙通道拮抗剂等治疗或转移至低海拔地区,现代直升机可将病员从6000m高海拔地区运出。

(2)慢性高原病:转移至低海拔地区,一般不宜再返回高原地区工作。

3.预防

减少氧耗,避免机体

习服:①适应性锻炼②抵抗力下降;体力

■活动、寒冷、感染、

适当控制登高速度与高

度⑤营养与药物④缺氧吸烟和饮酒

预适应。o

职业禁忌证:凡有明

增加氧供,提高劳动能显的心、肺、肝'肾

力:提高氧分压或间就等疾病、高血压n期、

式吸氧各种血液病、红细胞

增多症者

四、噪声

生产性噪声的概念及分类

1.声音物体振动后,振动能在弹性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传到人耳引起的音响感觉称为声音。

人耳能够感受到的声音频率在20〜20000Hz之间,这一频率范围的振动波称为声波。小于20Hz的声波

称为次声波,大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2.噪声及生产性噪声的概念

从卫生学的角度,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声音称为生

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噪声有害

3.生产性噪声的分类

(1)按来源

机械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昌、‘电磁性噪声,

由于机械的撞击、气体压力或体积如变压器所发

摩擦、转动所产生的突然变化,或出的声音

的噪声,如冲压、流体流动所产生

打磨等发出的声音的声音,如空气

压缩或释放(汽

y

(2)按时间分布情况

间断声_一脉冲声(脉冲噪声)

持续<0.5s间隔>ls

J|稳态声—C翳~

连续声3dBL嬴-

L】非稳态声

噪声评价的物理参量(★重点掌握)

1.声强与声强级声波具有一定的能量,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单位时间内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通

过的声波能量。

用声强绝对值进行分类,太繁琐,即用对数来表示声强的等级,称为声强级,单位是贝尔。实际中贝

尔单位太大,采用贝尔的十分之一作为单位,称分贝(dB)。

声音的从听阈到痛阈的声强范围是120dB„

以10以赫兹声音为例,正常人刚能引起音响感觉(听阈)为增大至痛感(痛阈)为脸,

相差IO'?倍。

声强级L=logl/I0L=101ogl/Io(dB)

I。基准声强,I待测声强

声音的从听阈到痛阈的声强范围是120dB;如果一个声音的强度增加一倍,比如同样的机器由一台增加

为两台,则声强级增加约迪。

评价噪声控制效果,常采用声音能量变化为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测量声强比较困难,常采用测量声压的方法。

2.声压与声压级

(1)声压: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引起介质质点振动,使空气产生疏密变化,由于声波振动而对介质

(空气)产生的压力称声压。

(2)声压级:声压大音响感强,声压小音响感弱,听阈声压和痛阈声压之间也相差120dB。

声功率级

噪声源大致分类

(dB)

160-190火箭、导弹发射等

160-140大型火炮、矿山爆破(近场),高速赛车、喷气飞机发动机、高压气体排汽放空等

140—130螺旋桨分机、高射机枪、打桩机、大型风机、高铁列车等

130-120大型球磨机、柴油发电机组、大型迪厅、气锤等

120—110织布机、电锯、透平压缩机、离心式冷冻机组、大型挖掘机等

织布机、大型装载机、载重汽车、大型空压机、振捣器、水泥搅拌机、大型离心风

110—100

机、大型轴流、混流风机等

|大部分工业企业生产车间、大中型机力冷却塔、螺杆式冷冻机组直流输变电换流站、

100〜90

大部分地铁、轻轨列车等

大声讲话、交通干线、常规变电站、大型冷却塔、风冷室外机组、小型汽车、蝉鸣

90〜80

蛙声等

80〜70一般交谈、普通冷却塔、风冷室外机组、洗衣机等

70〜60复印机、低噪声冷却塔、家用空调室外机组等

60〜50普通房间空调设备噪声、电脑等办公设备噪声、电冰箱等

50~40家用电风扇等

(3)声压级的合成:如果有两个相同的声源同时存在,则n为2,总声压级比单个声源的声压级增加

3dB;如果n为10,则总声压级增加10dBo

J苣、=L+101ogn(L为单个声源声压级,n为声源个数)

同一作业场所的各种声源其声音强度经常是各不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合成后的声压级时,需将

声源的声压级从大到小按顺序排列,按照两两合成的方法,计算出声压级的差值,根据差值查出增值AL,

逐一计算出合成后的声压级。

如某作业场所三个声源,声压级分别为90,88,85dB,

L.-L,=90-88=2dB

查表AL=2.1dB,则合成声压级L合=90+2.1=92.IdB

La--85=7.ldB,查表AL=0.8dE

LO=Uu+AL=92.1+0.8=92.9dB

表声级(dB)相加时的增值AL表

两声级差(L「Lz)012345678910

增加值(dB)3.02.52.11.81.51.21.00.80.60.50.4

3.频谱由各种频率的声音组成的称作复合音。把组成复合音的各种频率由低到高进行排列而形成的频

率连续谱称为频谱。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人为地把声频范围(20〜20000Hz)划分成若干小的频段,称为频带或频程,实际

测量中最常用的是倍频程,倍频程按照频率成倍比关系将声频划分为若干频段。有时采用1/2倍频程或1/3

倍频程进行频谱分析。

3

*工

2k~~5~~称~ilk

IR率/Hz

实际工作中,为了了解某一声源发出复合音的性质,除了分析它的频率组成之外,还需要分析各频率

声音的强度,即频谱分析。用以判断主频的分布特点,可判断噪声属于低频或高频,窄频或宽频。

4.人对声音的主观感觉

2

3

m

s

c

(1)等响曲线: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联系声压和频率定出人耳对声音音响的主观感觉量,叫

响度级。

利用与基准音比较的方法,可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个频率相同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

接,即绘出各种响度的等响曲线图,称为等响曲线。

人耳对高频特别是2000〜5000Hz的声音敏感。对低频不敏感。

(2)声级:为了准确地评价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声音测量时,所使用的声级计是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

觉特性,参考等响曲线,使用不同滤波器进行叠加计权。使用频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称为声级,根据

滤波器的特点分别称为A声级、B声级、C声级或D声级,在表示的时候分别用dB(A)、dB(B)等表示。

声级是通过滤波器经频率计权后的声压级。声级单位也是分贝(dB)。A声级用作噪声卫生评价的指标。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重点掌握)

长期接触强烈的噪声引起听觉器官损伤的变化一般是从暂时性听阈位移逐渐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声波经外耳道进入并传至鼓膜.鼓膜驱动中耳的听骨链运动。而后中耳听骨把机械能经镜骨板传给耳

蜗,敲打耳蜗的卵形窗。耳蜗内的外、内淋巴液推向毛细胞,信号给中枢听觉系统,引起音响感觉。

有研究认为,毛细胞过度刺激导致细胞死亡。其他异常还包括毛细胞代谢衰竭、毛细胞内的结构变化

和退变等。声波的另外一条传播途径是骨传导。这两种途径对于听力测量和耳聋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1.暂时性听阈位移(TTS)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

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对外界的

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这种

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30dB,需

数小时甚至数卜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

2.永久性听阈位移(PTS)指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分为听力损失

或听力损伤以及噪声性耳聋。

早期常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听力曲线在3000〜6000Hz出现“V”形听谷。患者主观无耳聋感觉,交

谈和社交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随病损程度加重,高频听力下降明显,同时语言频段(500〜2000Hz)的听力也受到影响,语言听力出

现障碍。

3.噪声性耳聋职业性噪声性耳聋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

性听觉损伤。是法定职业病。

噪声性耳聋的诊断需要有明确的接触噪声史,有自觉的听力损失或耳鸣的症状,纯音测听为感音性聋,

结合动态观察资料和现场卫生学调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听力损失,即可做出诊断。

爆震性耳聋是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

所产生的振动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称为爆震性耳聋。

这种情况根据损伤程度不同可出现鼓膜破裂,听骨破坏,内耳组织出血,甚至同时伴有脑震荡。患者

主诉耳鸣、耳痛、恶心、呕吐、眩晕,听力检查严重障碍或完全丧失。轻者听力可以部分或大部分恢复,

严重的可致永久性耳聋。

O

永久性爆震性

听读1位移耳聋

暂时性

听圆位移

噪声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运

月经周期异常'经期钝,容易发生工伤事故

延长、血里熠多及痛

经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工作效率神经衰弱综合征,

生殖功记忆力减退和情

征发病率增高明显,

能及胚神经系统绪不稳定

新生儿的体重降低A胎发育

消化系

心血管

可以出现胃肠功能统及代心率加快或减慢,

系统

紊乱、食欲减退、内分泌及心肌缺血。血压不

胃液分泌减少、胃免疫系统稳定,血管紧张度

紧张度眸低、胃蠕

胃上腺皮质功能增增加,弹性降低

动减慢等变化强,免疫功能降低

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性:

噪声强度大、频率高则危害大

个体防护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

与工龄有关

噪声的性质:

及个人敏感性

脉冲声比稳态声危害大

其他有害因素:

振动、高温、寒冷

预防噪声危害的措施

1.控制噪声源如无声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锻压

2.控制噪声的传播

3.个体防护

4.健康监护

5.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

6.制定工业企业卫生标准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稳态、非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每

周工作日不足5天(或每日工作不足8小时),计算40小时等效声级,限值为85dB(A)。

如果接触时间减少一半,标准容许放宽3dB(A),但最高不得超过115dB(A).

五、振动

(-)概念

1.振动振动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围绕平衡位置往复的运动。

振动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振动速度是指振动体单位时间内位移

的变化量,单位为m/s。加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单位为m/s2。

振动

加速度和位移成正比,速度和位移成反比。离平衡位置最近时,速度最大,加速度最小。位移最大时,

速度最小,加速度最大。

频率相同时,加速度愈大,危害愈大;振幅愈大,危害愈大。不同频率的振动对人体影响不同。

2.振动评价的物理参量

(1)频谱:振动的频谱是按频带大小测得的振动强度(加速度有效值)数值排列起来组成的图形。常

用的频带有1/3倍频带的中心频率(范围6.3〜1250Hz)和1/1倍频带的中心频率(范围8〜1000Hz)。

了解振动源的特性,评价其对人体的危害。

(2)共振频率:指人体内各器官固有频率,如与外界作用力的频率相同时,则发生共振,使危害加重。

(3)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为便于比较和进行卫生学评价,依据接触方式和接触时间

提出了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评价方法。该指标是在频率计权和固定接触时间的原则下,计

算加速度有效值,它同时考虑了加速度和频率的作用。表示人体接振强度。

(二)生产性振动的分类

根据振动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和传导方式,可将生产性振动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

手传振动亦称作手臂振动或局部振动,系指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如使

用风动工具、电动工具和高速旋转工具的作业。

全身振动指工作地点或座椅的振动,由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至全身。

(三)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振动可为人体所感受,在人体的浅层和深部组织广泛分布有各种振动感受器,或称机械感受器,它们

主要分布在皮下、肌肉、骨膜、胸膜、腹膜、肠系膜等处。

感受器内的神经末梢对很小的机械刺激可发生反应,形成感受器电位。当电位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

能传导的动作电位,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通路传至丘脑和大脑皮质,引起中枢兴奋,从而产生振动觉。

1.全身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1)大强度的剧烈振动可引起内脏位移甚至造成机械性损伤。在全身振动的作用下,交感神经处于紧

张状态,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心搏出血量减少,脉压增大,可致心肌局部缺血,对胃酸分泌和胃肠蠕动

呈现抑制作用。全身振动使女性出现月经期延长、经血过多和痛经等。

(2)全身振动可通过直接的机械干扰或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引起姿势平衡和空间定向障碍。可抑制

中枢神经系统,而致注意力分散、反应性降低、易疲劳、头晕等。

全身振动伴有长时间的强制体位(如长途驾车)是导致骨骼肌疲劳的主要原因;1〜2Hz的全身振动具

有催眠作用,最终导致作业能力下降。

(3)低频率、大振幅的全身振动,可引起晕动病。这种障碍预后良好,可通过脱离振动环境,药物治

疗和适应锻炼而恢复。

口诀:脊柱胃肠抑神经,疲劳催眠晕动病。

2.手传振动对机体的影响长期接触过量的手传振动,首先引起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表现

为条件反射抑制,神经行为功能下降,神经传导速度降低和肢端感觉障碍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

组织营养障碍,手掌多汗等。

以手部感觉障碍和神经功能异常为主要特点的返翅蟹通是手传振动职业危害的早期表现。

其次引起外周循环功能改变,表现为皮肤温度降低,冷水负荷试验皮温恢复时间延长,外周血管发生

痉挛,出现典型的雷诺现象,即振动性白指。

振幅大,冲击力强的振动,引起上肢关节脱钙,局限性骨质增生,骨刺形成等。也可出现掌挛缩病。

振动可引起听力下降,振动与噪声联合作用可引起永久性听阈改变,加速耳聋的发生。

振动还可影响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所以,局部振动的影响也是全身性的。尤其

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更加明显。

(四)影响振动作用的因素:

1.振动频率和强度低频率(20Hz以下)、大振幅的振动,主要作用于前庭、内脏器官,局部受振动时

骨关节和局部肌肉组织受损较明显。高频率振动对末梢循环和神经功能损害明显。

在一定频率下,振幅越大,对机体的影响越大。振动的加速度越大,振动性白指的发病率越高,出现

白指的时间越短。

2.接振时间振动暴露的强度和时间,决定了机体受振动的“剂量”。工作日内接振时间和工龄越长,

振动性白指的检出率越高,病情越严重。

3.体位和操作方式对于全身振动,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敏感,卧位时对水平振动敏感。强制体位可降低

身体自然缓冲振动传导的作用,故受振动的影响大。

4.环境温度和噪声环境手臂振动病的发病和流行多在寒冷地区及寒冷季节。振动、噪声二者具有协同

作用。

5.工具重量和被加工工件的硬度可影响人体作业负荷以及静力紧张程度。

6.操作方式和个体因素操作时的身体负荷、工作体位、熟练程度、加工部件的硬度等均能影响机体的

负荷和静力紧张程度。而人体对振动的敏感程度与体位姿势有很大关系。

有些振动作业还要采取强迫体位,甚至胸腹部直接接触振动物体,振动的危害作用更大。静力紧张还

可增加振动的传导,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振动的不良作用。

(五)手臂振动病(★重点掌握)

手臂振动病是指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

亦可引起手、臂骨关节一肌肉的损伤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其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在我国属法定职业病。

振动

1.临床表现

(1)手麻、手痛等手部感觉障碍:手麻、手痛、手胀、手僵、手多汗等局部症状是本病早期和比较普

遍的主诉和主要症状。特别是间歇性或持续性手麻,是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具有重要的亚临床意义。

这种手麻、手痛往往影响整个上肢,下班后特别夜间更为明显,往往影响睡眠,活动后可暂时缓解。

(2)发作性手指变白(振动性白指):是目前诊断本病的主要临床依据之一。其发作具有一过性和时

相性特点,一般是在受冷后,患指出现麻、胀、痛,并由灰白变苍白,由远端向近端发展,变白部位界限

十分明显。白指发作的常见部位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远端指节,严重者可累及近端指节,以至全手指

变白,故有“死手”之称。

发作持续时间与白指的范围有关,轻者5〜10分钟,重者20〜30分钟。发作的频率决定于白指的严重

程度和环境温度,轻者仅在寒冷季节偶尔发作,重者四季均可频繁发作。白指发作的恢复往往是由苍白变

发络、再变潮红,伴有麻胀感,逐渐恢复至常色。

(3)上肢骨一关节和肌肉系统的症状:可出现手指关节的肿胀、变形,手部肌肉萎缩等。上肢关节特

别是指一掌关节、腕关节的疼痛较多见。

摩麻、手病等感觉障碍,间歇性和持续性,夜

间明显,活动缓解

振动性白指,末梢循环障碍,一过性和时相性

上肢骨、关节和肌肉,关节瘩痛,肌肉萎缩

2.诊断根据我国颁布的《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GBZ7-2002),提出的诊断原则:具有长

期从事局部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和有关主要临床表现,结合末梢循环功能及神经功能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局部振动病。

1=00=1

手麻、手痛①指尖未超出远端指①手指远端指节和①手指的所有^节,

①手部泠水复节,偶尔发作;②手中间指节,常在冬甚至全手,经常发

温试验复温时部振动觉、痛觉明显季发作;②手部肌作,指端坏疽;②

间延长②指端减退或关节肿胀、变肉轻度萎缩,神经手部肌肉明显萎缩

振动觉和手指形,神经-肌电图检-肌电图检查出现或出现“鹰瓜样”。

痛觉减退。查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源性搅害。

或远端潜伏时间延长。

3.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特别是振动性白指,一旦发病治疗恢复相当困难,也比较缓慢。少数病例

即使在脱离振动作业后,仍能继续发展。

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性治疗。应用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并可结合采用物理疗法、

运动疗法等。必要时进行外科治疗。加强个人防护,注意手部和全身保暖。

4.其他处理观察对象一般不需调离振动作业,但应每年复查1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轻度手臂振动

病调离接触手传振动的作业,进行适当治疗,并根据情况安排其他工作。中度和重度手臂振动病必须调离

振动作业,积极进行治疗。

(六)预防振动危害措施

1.技术措施改革工艺设备和方法(如液压、粘接代替钏接),改革风动工具,采用自动化操作装置。

2.限制作业时间

3.改善作业环境寒冷季节要加强车间环境的防寒保暖,户外作业要配备一定的防寒保暧设备,如保暖

房、保暖车、防雨雪设备等。

4.加强个人防护防振、防寒装备

5.医疗保健措施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6.职业卫生教育和技术培训

7.手传振动卫生标准根据我国现有手传振动职业接触限值国家标准执行。如达不到标准要求,可按振

动强度大小相应缩短工作时间。

六、非电离辐射

(-)概念

在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较小(12eV以下),不足以引起组织电离的辐射线称为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红外辐射与射频辐射(高频电磁场与微波)。

(二)射频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又称无线电波,包括高频电磁场1m〜3000m)和微波1mm〜1m,特点能量较小、波长较长的频段。

I近区场一।—感应场

L辐射场

I远区场距离人/24

辐射源距离2D2/A(D为辐射源口径,入为波长)

射频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1.接触机会

(1)高频感应加热:高频熔炼、高频焊接、高温淬火等。

(2)高频介质加热:如塑料热合、皮革纸张烘干等。

(3)微波能的应用:雷达导航、探测、通信。杀虫灭菌消毒。微波消融、微波炉烹饪等。

2.生物学效应分为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

致热效应机制是人体组织内电子和离子受电场作用发生移动或在其平衡位置振动,使电解质发热。非

极性分子发生极化,成为偶极子,极性分子重新排列,由于偶极子的趋向作用而发生频率极高的振荡运动

而发热。

非致热效应指致热效应以外的其他特殊生理影响。

生物学效应的一般规律是随频率的增加和波长变短而递增,故其强弱顺序为微波>超短波〉短波>中

长波,但在微波波段以厘米波危害最大。功率密度相同时,脉冲波的作用大于连续波。

3.对机体的影响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表现为头晕乏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脱发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心动过缓、血压下降,但在大强度长期作用下则出现心动过速,高血压倾向。

无明确特殊的客观体征。

大强度微波辐照可致微波白内障,此外,还可引起男性性功能减退,女性月经周期紊乱等。

4.防护措施

(1)高频电磁场:场源屏蔽,采用金属薄板或金属网、罩将高频电磁波的场源包围,以反射或吸收高

频电磁波的场能,减低作业场所电磁场的强度。距离防护,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尽量远离辐射源。

工作场所限值,连续波为0.OSmW/cm?(14V/m),脉冲波为0.OZSmW/cm?(10V/m)。

(2)微波:屏蔽辐射源,加大距离,个人防护措施。

安装功率吸收器。微波作业点应设置于辐射强度最小的部位。我国作业场所微波辐射职业接触限值:

连续波、脉冲波非固定辐射,平均功率密度50uW/cm2,日接触剂量400uWh/cnA脉冲波固定辐射,平均

2

功率密度25uW/cm\日接触剂量200uWh/cm0

(三)红外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红外辐射即红外线是指波长为0.76um-lmm范围的电磁波。

1.接触机会自然界中最强的辐射源是太阳。工业上产生红外线的辐射源很多,如加热金属、熔玻璃、

炼钢、锻铁、轧钢、冶炼、烘烤、电焊等过程中均产生大量红外线。

2.红外线对机体的影响

(1)皮肤: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发红,出现红斑反应,停止照射后红斑消失,反

复照射,局部可出现色素沉着。适量有益健康。

短波红外线能透入皮下组织,使血液及深部组织加热,除发生皮肤急性灼伤外,还可产生过热,甚至

引起中暑。

(2)眼睛:

①慢性充血性睑缘炎;熔化的金属玻璃等发出红外线。

②短波红外线能被角膜吸收,并能透过角膜伤及虹膜,造成损伤。红外线白内障多发生于工龄长的工

人。与老年性白内障相似。

波长<1um红外线和可见光可到达视网膜,主要损伤黄斑区。职业性损伤多发生于使用弧光灯、电焊、

氧乙焕焊的操作工.

(四)紫外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1.接触机会凡物体温度达1200℃以上时,辐射光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随着温度升高,紫外线的波长

变短,强度增大。

冶炼炉(高炉、平炉)炉温在1200〜2000C时,产生长波紫外线。电焊、气焊、电炉炼钢等温度达3000℃,

可产生短波紫外线。探照灯、水银石英灯以及碳弧灯、紫外线灯等工作人员均会受到过度紫外线照射。

2.对机体的影响适量紫外线对人健康有益。

(1)皮肤对紫外线的吸收,随波长而异:受强烈的紫外线辐照可引起皮炎,表现红斑,有时伴有水疱

和水肿。波长297nm的紫外线对皮肤作用最强,可引起皮肤红斑并残留色素沉着。由于结缔组织损害和弹

性丧失而致皮肤皱缩、老化,严重者诱发皮肤癌。

(2)波长为250〜320nm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上皮和结膜上皮所吸收,这种由电弧光发射的紫外

线所致的急性角膜结膜炎,称为电光性眼炎。在阳光照射的冰雪环境下作业时,会受到大量反射的紫外线

照射,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类似电光性眼炎,称雪盲。

(3)防护措施:采用自动或半自动焊接以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可以有效降低辐射伤害。电焊工及其辅

助工必须佩戴专门的面罩,防护眼镜以及适宜的防护服和手套。电焊工操作时应使用移动屏蔽围住操作区,

以免其他工人受到紫外线照射;非电焊工禁止进入操作区域裸眼观看电焊。

(五)激光对机体的影响

激光(LightAmp]ificationbyStimulatedEmissionofRadiation)是物质受激辐射所发出的光放

大。它是物理因素中唯一一种人造的、特殊类型的非电离辐射,具有亮度高、方向性、相干性好等一系列

优异特性。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和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1.接触机会工业上激光用于金属和塑料部件的切割、微焊、钻孔等;军事上用于高容量通讯技术、测

距、瞄准、追踪、导弹制造等;科学研究方面,用于微量元素分析、等离子研究、热核工程控制以及全息

术、大气污染测定、地质测量等。医学上用于眼科的视网膜剥离修复、虹膜切除、玻璃体乳化以及皮肤科

和外科的诸多领域。

非电离辐射

激光对机体的影响

2.对机体影响激光对机体也可产生热效应,使蛋白质凝固变性,酶失去活性。

光能在短时间内辐射到眼睛视网膜上,转化为热能,使光感细胞凝固变性,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能量或功率足够大时可引起皮肤灼伤。其机制仍然是热效应和光化学反应。可使毛细血管扩张,皮肤

发红、发热。大功率可致皮肤红斑、水疱,以致焦化、溃疡、结疤。

3.防护措施

安全卫生管理:安全防护的

教育、就业前体检

个体防护用品

卫生限值防燃服、防护目造

操作室宜采用

防激光材料

七、电离辐射

(-)概念

凡作用于物质能使其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称电离辐射,如X射线、丫射线、宇宙射线、a射线、B射

线、质子射线、中子射线等。

1.常用电离辐射单位

(1)放射性活度:国际制单位为“贝可勒尔”,Bq。

(2)照射量:仅用于X或丫射线,库仑/千克(C/kg)。

(3)吸收剂量:表示被照射介质吸收辐射能量程度的大小,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电离辐射。吸收剂量的

SI单位专用单位为“戈瑞”(Gy)»

(4)剂量当量:指人体组织吸收产生的效应与吸收剂量、辐射类型、射线能量等因素有关,根据综合

因素修正后的吸收剂量为剂量当量。用于度量不同类型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单位是希(Sv),lSv=lJ/kg。

剂量当量一般在放射防护中应用,主要是在长期小剂量慢性照射时的相应剂量限制范围内使用。

2.辐射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因素

脱离或远离辐射源,

辐射作用即停止

外照射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后产

生的作用。排出体外,或

经10个半衰期以上的蛹变,

才可忽略不计

常见的有放射性矿物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以及核反应堆、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转。射线发生器的生产和

使用,如加速器、X射线和丫射线等在医疗上的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