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卷8_第1页
2022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卷8_第2页
2022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卷8_第3页
2022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卷8_第4页
2022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卷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大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范围:高考范围教材版本:人教版2019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请将选出的答案填写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正义观念的著作,在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的和谐统一的正义观念,是极具创造性的理念,影响了后世对于正义观念的发展,而且不论是城邦正义,还是个人正义,两者都对现代社会有序发展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正义的问题之所以能够得到柏拉图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状况的要求,城邦混乱的状况需要一个可以规范的理论基础,正义作为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理论基础,对挽救危难中的城邦具有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因为对理想国的追求主要就是对正义的追求,为了寻求城邦和个人的幸福生活,正义作为实现城邦和个人善的途径是作为一种指导和方向引领。简单地说来,在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正义观念,划分出了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城邦是作为正义观念产生的基础,城邦正义为个人正义奠定了基础。城邦是因为人们需要分配和交换,很多人集合在一起互相帮助,各取所需,各取所得。城邦中的人们不仅能够使得他人受益,而且会使自己受益。这样一种互帮互助的城邦就是一个和谐正义的城邦。城邦中的个人受到城邦总体氛围的影响,个人的灵魂在城邦存在,个人灵魂中理性、激情、欲望在城邦正义的影响下激发。个人将自身置于城邦进行思考,体现了一种非理性和理性的思考结合。个人正义也就在城邦正义中凸显出来,在城邦基础上发挥个人正义性,反过来也就受到城邦正义的影响。首先,对于城邦正义进行较为详细具体的解读。柏拉图根据人的天赋才能进行劳动分工,划分出的三个阶层能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这就是实现了城邦的正义。这个城邦是统一的整体,城邦各阶层的人能够依据各自的原则划分,这三个阶层也就会产生相应的德行。各个阶层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和才能,从而为城邦做出贡献,在个人正义实现的过程中,能够为城邦正义贡献力量,使得城邦正义能够更加完善。可见,城邦正义中各个阶层有各自的德行,但是正义并不是某个阶层特有的德行,而是三个阶层共同的德行。正义是全体公民的德行,公民在分配下工作实现个人正义,这样城邦正义也就实现。其次,关于个人正义的一些看法,柏拉图将城邦居民划分为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在各自阶层起重要作用的正是个人品质,个人的灵魂,即理性、激情、欲望。个人正义是个人内心的一种反应,理性是居于主导的地位,统率激情,控制欲望,个人灵魂达到了最佳状态。互相制衡的三者,会产生个人正义的制约平衡状态。这三者分别对应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德行,在三种德行的引导下,个人正义以需要和社会分工为出发点,通过教育和公有制等手段培养公民和统治者,致力于理想国的美好愿望,是对理想社会秩序的一种向往。最后,谈及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的结合方面。柏拉图认为正义实现就在于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能够达到有机统一。正义理念赋予国家和公民,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可以而且应该是一致的。柏拉图主要对于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如何能一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两者实现了正义,这样就会到达追求的至善的城邦,城邦的所有公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不仅会实现城邦的和谐正义,也会实现个人正义。因此,对正义的追求就是对善的尊崇和向往。总之,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不能离开另外一个而发展。离开了个人正义,城邦是不能够实现正义的;离开了国家正义,个人正义是不能够发展的。两者都是不能单独存在的,两者是相互统一,互为前提的。个人和国家统一的基础是国家,国家与国家的正义是至高无上的。在柏拉图看来,建立理想国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国家正义,但是也不能忽视个人正义的重要作用。(摘编自冯伟婷《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个人正义观》)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理想国》中论述的极具创造性的正义观念,决定了后世对于正义观念的发展。B.城邦是正义观念产生的基础,在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正义观念为个人正义奠定基础。C.理性在个人灵魂中居主导地位,它能够控制欲望,并能让个人灵魂达到最佳状态。D.对正义的追求就是对善的尊崇和向往,所以拥有了至善的城邦也会实现个人正义。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想系统全面了解正义观念,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部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B.和谐正义的城邦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人们能各取所需,各取所得,互帮互助。C.柏拉图认为,只有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能够达到有机统一,正义理念才能实现。D.建立理想国家就可以实现国家正义,个人正义的作用在国家正义面前可以忽视。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理想国》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政治哲学的著作,是西方思想史第一部乌托邦著作。B.城邦各阶层的人能够依据各自的原则划分,这三个阶层也就会产生相应的德行。C.个人正义以需要和社会分工为出发点,通过教育和公有制等手段培养公民和统治者。D.建立理想国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国家正义,个人正义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忽视。4.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4分)5.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公平正义观,是中国共产党安邦治国的重要价值取向。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柏拉图的正义观念对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掐辫子刘心武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去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得跳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跳入潭中,捞起草帽,游回潭边,跃到岸上。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人说:“跟电影镜头似的!”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她说:“吓死我了,知道你要表达,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他说:“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她狐疑了:“什么另外的秘密?”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草帽是用什么做的?她随口说:稻草。他告诉她,不,是麦秸。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他们老家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做掐辫子。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来的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

在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草帽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奶、妈妈、姐姐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她引他聊得更多。他细细叙说。他告诉她,他们那个家乡,离交通枢纽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水,开发不成旅游区,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还有百里之遥。总之,那是一处平凡所在。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却仍有古朴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什么粮食还有得吃?他说,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玉米。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掐辫子。

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他告诉她,他大学四年的学费是爸爸供,生活费呢,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辫子掐出来的。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忽然觉得,那是有生命的东西。

他们原来的计划,是顺那山谷跋涉到最深处,但是,她提议改变行程,转而去他的老家,她说她想看掐辫子,甚至想学掐辫子。他很高兴。他们交往并不久。这是他原来幻想过却不敢贸然提出的。她随他前往他的家乡。绝对距离并不远,却要先坐火车,慢车站票,熬过一夜,再换长途汽车,再换三轮摩托,车载的终点是一处大集,从那大集镇再徒步一小时,才到他家那个村子。确实无特点可言,就是不多的树,模样雷同的房舍,不甚整洁的村道,一种只能以农村命名的混合气息。他把她引到自己家时,已经夕阳西下。一进院,不用他指点,她就看到好几个盆,有塑料盆、铝盆,还有一只陶盆,里面浸泡着大体等长的麦秸,散发出一种香臭之间的暧昧气息。他妈妈迎面出了屋,手臂上有几挂刚掐好的辫子。他叫完“妈”就介绍说“这是我女朋友”,她赶忙称呼“大妈”,进屋以后又见到他奶奶。奶奶坐在那里掐辫子,弄明白她的身份后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她随即听见院子里鸡在拍翅狂叫,她到门边往外看,是大妈在抓鸡。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他知道她的心思,怕她跑出去拦阻,就站到她身边轻轻搂住她的腰。她懂得,大妈听见儿子把她介绍出来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表情,但是此刻她那满院抓鸡的肢体语言,把她面对意外之喜的满腔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看重,以如此淳朴的形态表达出来,是她职场生活中不曾经历的。

晚饭后和大妈聊天,才知道如今四季都有人进村来收妇女们掐好的辫子。除了去做草帽,广东那边又有盘成“黄金条”的。她发现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有删改)文本二

“新时期”初期,刘心武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且取得了成功。进入90年代,他更是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改变了文学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位置,面对文化的转型,他不仅提醒自己,同时呼吁其他作家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说:“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我都已从‘中心’向‘边缘’转移了。不管我的小说融进了多少新潮的营养,毕竟我小说的骨架还是‘写实’”。面对90年代文学的多元化,刘心武的确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仍然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虽以写实入手,却探索的更深,探索人的灵魂深处,探索人性之实、心灵之实。刘心武虽处边缘但仍然有光。(摘编自仲芳芳《刘心武小说创作研究》)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谈到“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既反映了城乡差异,也能体现出“他”时时刻刻对家乡的关注。B.“掐辫子”渗透于那里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表现了家乡的民风民俗,也突出了当地历史和文化的传承。C.“他”回家后就向“妈”介绍女朋友,一是因为“她”是“不速之客”,二是在于“他”对“她”的喜欢。D.“她”在“他”家切身体验到了在职场中未曾经历的东西,真情流露,自然就产生了对职场的厌倦心理。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母鸡被抓时的热闹场面,突出表现出大妈的不忍心。B.文本一以“他”跃入潭中捞草帽开头,既丰富了“他”的人物形象,又为后文“掐辫子”出场作铺垫。“掐辫子”既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又是口语化表达,凸显了浓郁的乡村气息。D.文本一的叙述人称以第三人称出现,但是属于有限视角,主要是透过“她”的眼睛看乡村的风土人情。8.文本一中有多处句子提到“他告诉她”,请结合作品分析作者的用意。(4分)9.文本二认为刘心武的作品“虽处边缘但仍然有光”。如何理解这里的“边缘”和“有光”,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上①居晋阳,闻冒顿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逾句注。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欲驱。至平城,汉大军亦到,胡骑遂解去。八年。匈奴冒顿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知不肯贵近,无益也。”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九年冬,上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以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注]①上:汉高祖。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B.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C.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D.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匈奴,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他们称自己的首领为单于,称单于的妻子为阏氏。B.句注,山名,句注山,在今山西代县北,与大汾、荆阮、方城等为古代九塞之一。C.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继任者的称谓,其身份并非与生俱来,而需获得册封才行。D.宗室,历代皇族称宗室,通常以与皇帝的母系血脉亲疏关系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高祖想要攻打匈奴,派出的侦查人员并未探测到实情,因为冒顿单于为掩人耳目,已将强壮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藏了起来,掩盖了自己的真实实力。B.刘敬认为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应尽力炫耀自己的实力和优势,匈奴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定是故意显露自己虚弱的计谋,而后埋伏重兵,诱敌深入。C.汉高祖能突出重围,是由冒顿单于怀疑王黄、赵利与汉朝有密谋,从而打开了包围的一角,以及阏氏的劝说,大雾的天气,陈平的计策等共同决定的。D.刘敬向汉高祖提出将长公主嫁给单于为妻,这样就可以使单于的子孙长久做汉的属臣,汉高祖直接拒绝了刘敬,在普通民家寻得一名女子嫁给单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2)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14.刘敬说出“匈奴不可击”时,高祖恼火不听其言的原因有哪些?(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寄左省杜拾遗①岑参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②。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③事,自觉谏书稀。[注]①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即左省,与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即右省)的岑参同为谅官。②紫微,星官名,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③阙,缺失。1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记叙诗人与杜甫同朝为官,日常入朝分署办公,分列殿庑两侧。

,“晓”“暮”二字突出诗人任职时的踏实勤勉。

紧承前两联,“悲”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为官数载的感受。

抒发诗人内心情感,与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意义相通。

16.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请简要本诗尾联简要分析,“曲”是如何体现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师说》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他们对待从师的态度分别是“”“”。(2)为了论证的严谨性,苏洵在《六国论》的首段以假想敌的身份设问的语句是:“,?”(3)“酒”于中华民族是一种文化寄托和心灵依靠,古典诗词中也经常出现与之相关的意象,如“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雪花______落在田野山川,再也寻不到青草的痕迹。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______,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避风的墙角,_____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就______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还可用作农家做炊的柴火,尽管稻草火力不强,烧起来需要专人侍候,但能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炊烟,帮助农人具有独特农家风味的美食。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纷纷扬扬生机勃勃不疾不徐举足轻重B.沸沸扬扬生气勃勃不挟不矜举足轻重C.纷纷扬扬生气勃勃不疾不徐大有裨益D.沸沸扬扬生机勃勃不挟不矜大有裨益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那种乡村根部的美食,导致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B.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C.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凭借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D.凭借从乡村根部长出的美食,耕牛将一年来的大小农事反刍着。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稻草尽管火力不强,烧起来需要专人侍候,但能让村庄一年四季飘起炊烟,帮助农人烹制具有独特农家风味的美食。B.尽管稻草火力不强,烧起来需要专人侍候,它还是能让村庄一年四季飘起炊烟,帮助农人具有独特农家风味的美食。C.稻草尽管火力不强,烧起来需要专人侍候,但能让村庄一年四季飘起炊烟,帮助农人具有独特农家风味的美食。D.尽管稻草火力不强,烧起来需要专人侍候,但能让村庄一年四季飘起炊烟,帮助农人烹制具有独特农家风味的美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双减”新政不要光盯着打击教培机构,①,教育改革的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因为,为回应家长需求所带来的改革任务通常最后都要学校、教师来落实,但这些任务是否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可承受能力和教师的职业特性?教育改革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应在于凝聚教育共识。尤其是需要重树家长对于学校、教师的信任,否则又会因在学校“吃不饱”而千方百计想办法给孩子补课。但是,如果还认为大量的作业和答题技巧训练才是“吃饱”的话,“双减”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双减”之后一个明显的政策信号是推进教育均衡,比如多地大力推行区域内教师轮岗制度,学校和教师发展都面临大变局。这其实也是希望给家长明确的政策预期:②,不要再在“择校”“择师”以及“唯分数”“唯升学”的路上狂奔。家长群体如果还是抱持一元性的教育观念,对学校和教师作出的改革虽伤筋动骨,③。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用四个关键词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5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成人礼上,一位母亲为他的孩子读了一封准备已久的亲笔信。信中引用了苏轼写给儿子的诗句:“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信中还告诉儿子要在成人后多一些“呆气”,少一些“灵气”。父母养育子女,莫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什么苏轼和这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漫长的人生路上要“愚且鲁”,要多些“呆气”呢?如果你是这位母亲的孩子,你是否认同母亲的观点?请给她写一封回信,谈谈你的认识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学科模拟考试卷参考答案、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36710111215181920/21CDDDABDDBCBA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项中“决定了”与原文表述不符,应为“影响了”;B项概念混淆,应为“城邦正义为个人正义奠定基础”;D项因果关系倒置;故选C。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及推断能力。根据原文“在柏拉图看来,建立理想国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国家的正义,但是也不能忽视个人正义的重要作用”可知,理想国家和国家正义关系理解错误,且忽视了个人正义的重要性,故选D。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文的论点可以从首段“不论是城邦正义,还是个人正义,两者都对现代社会有序发展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及尾段得出。A是谈《理想国》著作的地位和价值,不是本文内容;B讲的是有关城邦的内容,不全面;C只涉及个人正义,不全面。故选D。6.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理解。D选项相关内容在第7段,“自然就产生了对职场的厌倦心理”有误,文中只是表达在“她”看来,职场中的人际交往方式没有乡里人“淳朴”实在,并没有对职场心生厌倦。7.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A选项,通过母鸡被抓时的扑腾场面,突出表现了大妈看到儿子带女朋友来家里时内心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1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刘敬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士兵因战争已很疲劳,因此不能用武力征服冒顿。冒顿杀父自己代立单于,把父亲的妻妾霸占为妻子,凭借武力建立权威,是不能用仁义说服他的。”“兵”是士卒“罢”的原因,所以应在“兵”后断句,冒顿杀父代立单于句意关系更密切,应在“立”后断,最后是判断句,译为是不可以用仁义说服他的,故选B。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宗室通常以皇帝的父系血脉来确定,故选D。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汉高祖并没有直接拒绝刘敬,而是吕后不同意,故选D。1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突出诗人忠贞为国的踏实勤勉”有误。“晓”与“暮”旨在表现诗人每日徒于上朝,为官生活庸俗无聊。18.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辨析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他们的细微差别。纷纷扬扬:形容雪、花、树叶等散乱飘洒或者形容消息、流言广为传布。沸沸扬扬:指像水开后气泡翻滚一样的喧闹,形容议论纷纷。此处形容雪花,故选“纷纷扬扬”,排除BD。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生命力旺盛,或社会生活活跃。生气勃勃:形容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此处形容农人,故选“生气勃勃”,排除A。不疾不徐:指不快不慢,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挟不矜:指不倚势自重,不骄傲自满。此处指老牛咀嚼稻草的状态,故选“不疾不徐”更合适。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大有裨益:形容益处很大。此处仅强调稻草在冬天的用处,没有达到极高的重要程度。故选“大有裨益”更合适。故选C。19.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式特点来进行筛选排除。本句承接老牛咀嚼稻草,应突出稻草的好处。故括号中所填语句应以“稻草”为主语,排除CD;“导致”常用于不好的结果,根据语境来看,感情色彩不符。因此,排除A,故选B。20.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划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语序不当,关联词连接的两句话是同一个主语“稻草”,应将“稻草”与“尽管”调换位置,据此排除BD。成分残缺,“具有独特农家风味的美食”前缺少谓语,应加“烹制”,据此排除C,故选A。二、非选择题4.[答案]①首先提出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正义理念对现代社会的意义;②接下来分析了柏拉图如此重视正义问题的原因及初步探讨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及两者关系;③接下来分别具体分析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及两者结合;④最后,再次阐明了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相互依存的关系。(每点1分,共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根据首段“不论是城邦正义,还是个人正义,两者都对现代社会有序发展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看出其提出了正义理念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根据二段“正义的问题之所以能够得到柏拉图的重视”可以概括出其主要分析了柏拉图如此重视正义问题的原因;根据三段“在理念论基础上建立的正义观念,划分出的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城邦是作为正义观念产生的基础,城邦正义为个人正义奠定了基础”“个人正义也就在城邦正义中凸显出来,在城邦基础上发挥个人正义性,反过来也就受到城邦正义的影响”等句可知,是在初步探讨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及两者关系;根据四五六段的段首语可以看出在具体分析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及两者结合;尾段“总之,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不能离开另外一个而发展。”进行总结概括。5.[答案]①人与人互帮互助,共同构建和谐社会;②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为国家贡献力量,使得国家更为完善,致力于构建国家美好蓝图;③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④正义作为实现国家和个人善的途径,是作为一种指导和方向引领。(每点2分,任选三点,即得6分)[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谈正义观念对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既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判断,也要对当今中国的现实社会有独立思考,最后整合成柏拉图的正义观念对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我们主要筛选的段落应该在后五段,包括“个人正义也就在城邦正义中凸显出来,在城邦基础上发挥个人正义性,反过来也就受到城邦正义的影响。”“城邦正义中各个阶层有各自的德行,但是正义并不是某个阶层特有的德行,而是三个阶层共同的德行。正义是全体公民的德行,公民在分配下工作实现个人正义,这样城邦正义也就实现。”“个人正义以需要和社会分工为出发点,通过教育和公有制等手段培养公民和统治者,致力于理想国的美好愿望,是对理想社会秩序的一种向往。”“这样就会到达追求的至善的城邦,城邦的所有公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不仅会实现城邦的和谐正义,也会实现个人正义。因此,对正义的追求就是对善的尊崇和向往。”“总之,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不能离开另外一个而发展。离开了个人正义,城邦是不能够实现正义的;离开了国家正义,个人正义是不能够发展的。两者都是不能单独存在的,两者是相互统一互为前提的。”等句。8.[答案]①丰富小说的内容,讲述了家乡的地理位置、民风习俗——掐辫子以及“他”的家乡记忆;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讲述内容吸引起“她”浓厚的兴趣,为后文两人长途跋涉来到他的家乡做铺垫;③“他告诉她”大学四年的生活费都是家人掐辫子掐出来的,“掐辫子”表现了“他”不忘家乡以及与亲人的血脉联系,突出了“他”淳朴善良、心怀感恩的品质。(每点2分,任选两点,即得4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文本中找到相关语句,结合语境揣摩其用意。可从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在情节上,“他告诉她”在文中反复出现,每一次都借“他”的口吻讲述与家乡有关的内容,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在结构上,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由“麦秸”开始,引出“掐辫子”,进而联系到“他”的家乡,为后文长途跋涉前往家乡做铺垫。在人物形象上,每一次告诉“她”的时候,“他”都是带着微笑,讲述自己的家乡记忆,突出了“他”朴实善良、心怀感恩的优秀品质。9.[答案]①“边缘”指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人民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文学已改变了以往在整个社会发展的位置,不再处于大多数人们关注的中心;(1分)“边缘”还指刘心武坚持的现实主义的写实小说不再像以往成为“新时期”人们关注的中心。(1分)②“有光”指刘心武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写法(1分),注重塑造“新时期”日常生活的普通人,表现他们淳朴善良的人性美。(1分)如文本一中的“大妈”满院抓鸡的细节和对奶奶掐的辫子虽然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但家里人都瞒着奶奶,仍由着奶奶掐辫子的描写,都赞美了偏远地区普通村民的热情、善良和淳朴的美好心灵,表达了作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性美和民族传统美德回归的向往与憧憬。(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把握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边缘”分两个层次解读;结合文本二第一段指的是文学位置的“边缘化”,即进入90年代,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随着人们对文化多元化的需求,文学不再成为“新时期”初期被关注的地位。结合文本二第二段指的是刘心武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写实文学的“边缘化”。“有光”主要考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从小说角度,主要考查把握小说主旨、分析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当今,刘心武面对文学的“边缘化”和他的现实主义写实文学的“边缘化”处境,他依然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表现普通百姓淳朴善良的人性美,在对世俗人生的叙写中含蓄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味的思考,以上内容在文本一的满院抓鸡和家人保留奶奶掐辫子的细节中表现突出,作者表达了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对回归传统美德的向往与憧憬。13.(1)派人侦察匈奴,冒顿单于将匈奴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汉军使者只看到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2)高帝用陈平的秘计,派使者暗中用重金厚礼贿赂冒顿的阏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译出大意给2分;“觇”“羸”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句译出大意给2分;“间”“厚遗”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①派往匈奴的十来批使者皆言可攻打;(1分)②几十万汉军已出发向北追击匈奴;(1分)③刘敬曾为齐国俘虏,汉高祖认为他在败坏本朝军队士气。(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回归文本,可以筛选到,高祖恼火不听其言的原因主要涉及的语句有“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逾句注。”“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参考译文】汉高祖住在晋阳城,听说冒顿单于住在代谷,准备去攻打他。便派人去侦察匈奴,这时冒顿单于将匈奴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汉军使者只看到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往匈奴的使者有十来批,他们回来后都说匈奴可以攻打。高祖又派刘敬出使匈奴,还没等他回来,汉军就动员三十二万的兵力向北追击匈奴,越过句注山。这时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而我现在到匈奴去,见到的是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这一定是故意在显露自己虚弱不堪,埋伏重兵,准备出奇制胜。我认为匈奴不可攻打。”这时汉军已经出发,高祖非常恼火,骂刘敬说:“你这个齐国的俘虏,不过是靠耍嘴皮子得到官做,现在你竟又胡言乱语扰乱我的军事行动!”用刑具将刘敬押到广武城。高祖先到了平城,但部队还没全部到达,冒顿出动四十万精练的骑兵,把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之久,这时汉军内外也不能相互救援。高帝用陈平的秘计,派使者暗中用重金厚礼贿赂冒顿的阏氏。阏氏对冒顿说:“两国的国君不应该相互围困。现在即使我们得到汉朝的土地,而单于您最终也不能居住在那里。况且汉朝的国君也有神灵保佑,希望单于您考虑吧。”冒顿与王黄、赵利约好会合的时间,而王黄、赵利的部队却没有带兵前来,冒顿怀疑他们与汉朝有密谋,便打开包围的一个角。正遇天有大雾,汉派使者来来往往,匈奴没有察觉。陈平请求高祖命令士兵用强弩再加两支箭,面向敌军,从解围的一角直接冲出去。高祖出了包围圈疾驰而去。回到平城,汉朝的大军也赶到了,匈奴的骑兵才撤退而去。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匈奴冒顿屡次侵扰汉朝北部边境,高祖非常担忧,询问刘敬该怎么办,刘敬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士兵因战争已很疲劳,因此不能用武力征服冒顿。冒顿杀父自己代立单于,把父亲的妻妾霸占为妻子,凭借武力建立权威,是不能用仁义说服他的。只可用计策,使他的子孙长久做汉的臣属,然而我担心陛下做不到这些。”高祖说:“怎么做呢?”刘敬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嫡长公主嫁给单于为妻,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并立她为阏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